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茶艺的知识

关于茶艺的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茶艺的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茶艺的知识

关于茶艺的知识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压力

“……每当我看到别的教师与学生相处甚好,而我教的学生不服管教,内心就十分自卑,担心别人说年老没用。为拉近师生距离,我只能留披肩发,穿艳丽服饰、细高跟鞋,描眼影、涂腮红……”

“最近不知怎的,在办公室与同事们相处时我还是和颜悦色,但一走到教室看到学生不注意听讲或回答问题出错,就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借机训斥挖苦,我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总控制不住自己……”

上述两则案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职业倦怠问题。教师的职业压力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国教育报公布的“当今我国中小学教师心态及行为调查”结果显示,有95.5%的教师认为,现在的精神压力太大。中国科技大学许燕教授指出,从事付出性工作的某些职业,如医生、教师和警察等助人行业是职业枯竭的高发群体,其中20%的教师受到“职业倦怠”的困扰。目前,我国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虽然没有达到比较严重的程度,但已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如果教师职业枯竭现象得不到有效控制,不仅会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学业,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研究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职业枯竭的阐释

职业枯竭(job burnout)也可称为“职业倦怠”或“心理枯竭”。它是一种在工作的重压之下身心俱疲的状态,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是现代人的一种“流行病”。患有职业枯竭的人有以下六大主要症状:第一是生理耗竭,身体疲乏虚弱,伴有失眠、头痛、背痛、肠胃不适等症状;第二是才智枯竭,知识不够用,注意力无法集中;第三是情绪衰竭,工作热情丧失,容易悲观沮丧;第四是价值衰落,自我成就感降低,消极怠工;第五是“去人性化”,冷漠多疑,人际关系恶化;第六是行为症状出现攻击他人的行为或自残行为。对教师个人来说,职业枯竭会使他们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不愿和人交往,对待自己周围的人态度极其冷漠,行为上的攻击性增强,甚至导致失眠、酗酒和药物依赖,进而带来婚姻和家庭的问题,极端的职业枯竭状态还会使部分教师出现伤人或自杀。

二、教师职业压力产生的原因

(一)职业性质引发的角色压力

1、社会的高期望令教师不堪重负

夸美纽斯赞扬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新闻媒体也频频报道教师舍己救人、带病工作、慷慨捐助的感人事迹,一方面是对教师的颂扬,另一方面,社会无形之中给教师群体施加了巨大压力,迫使教师们向着“完人”的方向努力,使一些教师形成了极端的完美主义观念,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在一些人眼中,教师应具有高超的教学水平和优良的整体素质,要积极热情、严谨负责、带头示范、有效自控,力求适合他人的需要和要求。这种“完美”的角色要求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和愉快的心情走进教室,一再压抑消极的情绪,日积月累形成了潜在的能量即“感情势能”,这种能量一旦超过了个体所能承受限度,就会影响到教师的身心健康。笔者在对我校160名教师进行的SCL-90调查中发现,教师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敌对五项因子显著高于常模,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教师的工作置于全体社会成员的监督之下,处于社会舆论的焦点,很容易导致心理枯竭的产生。

2、对象的不可选择性引发教师成就感低

教师职业有其特殊性,所面对的是一群心理不稳定的成长中的青少年。据调查,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劳动时间为9.67个小时,比其他岗位的一般职工日平均劳动时间高出1.67个小时,娱乐时间少0.5个小时左右,积累起来,年超额劳动时间为420小时。笔者曾作过一次调查,我校毕业班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每天从早上6:30,到晚上10:30,都必须紧盯着学生,集知识的传授者、家长、高级保姆、大管家、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于一身,工作成就是间接的,很难“立竿见影”地看到工作的成绩。工作成就往往滞后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对职业的信心。

此外,教师终日忙碌无暇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反思和规划,缺乏职业方向;高付出和无法与之匹配的低回报造成教师强烈的心理落差;高社会关注造成教师过大的心理压力,家长在独生子女的教育方面输不起,于是便对学校教育有强烈的期待,当孩子的成长同自己愿望出现偏差时则会迁怒于教师。

(二)工作过程中的压力

1、教育改革带来的压力

新的教育模式提倡学生终身学习、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新世纪的教师,仅仅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建构专而博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会用先进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势必要经历一系列自我否定的痛苦感、新旧矛盾的冲突感以及由于无法适应而带来的焦虑感和无助感等,长此以往,必然会引发一些身心问题。

2、竞争机制和评价机制的引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学校之间的竞争已逐步转化为生源与升学的激烈竞争。另外,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评优晋级、按绩取酬、片面强调升学率等制度,使教师之间相互戒备、相互抵制,引发了严重的心理焦虑。笔者对我校教师进行的焦虑(SAS)和抑郁(SDS)调查发现,在职评与非职评期间,教师抑郁值有显著差异(p

(三)教师个体因素引发的压力

1、对压力的不恰当评价

笔者在访谈中得知,教师对感受压力的事件等级排列分别是:学生难管、课程难上、工作得不到承认、同事难处、职称难评。教师在对消极事件的评价方面经常表现出“糟糕之极”和“灾难化”倾向,即当面临压力时,他们不是以理性的态度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而是以非理性的态度把可能出现的不好的结果无限扩大化,将之视为灾难降临一样。这种对事件的认知评价方式无疑会增加个体的焦虑感,甚至导致心理衰竭。也有一些教师不重视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不但教学中不善于运用心理知识,自己心理出现问题后,也不会进行调节,这就增加了患职业枯竭症的机会。 转贴于

2、个体自我保健意识差

因心理不健康而导致生理不健康是有些教师英年早逝的一大原因。事实上,有些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心理自我保健意识还十分淡薄。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有56.2%的教师对自己心理健康的认识还不清楚。不少教师面临各种压力挫折时缺乏积极的自我调控的意识和方法,而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

三、缓解教师压力,避免职业衰竭的措施

职业枯竭又称心理枯竭,与教师的压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美国教育协会主席麦克古瑞说:“职业枯竭的感受正在打击着无数的有爱心、有理想、乐于奉献的教师们——教师们已在逐渐地放弃他们的专业工作。”如何应对教师职业压力,预防职业枯竭,笔者所在学校作了以下努力。

(一)为教师提高心理素质和自我调控能力创造条件

我校在班主任培训班和教职工大会上,曾邀请南京师范大学谭顶良、赵志毅教授以及安徽师范大学李山川、姚本先、孙德玉教授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帮助他们充分认识自己,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心理调适方法;邀请教育心理学专家赵凯、都炜博士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进行团体心理咨询。学校率先建立了安徽省首所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设立教师心理咨询室,开辟教师心理保健热线,开展心理测验与调查等活动,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学校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管理育人战略,利用教师节期间,集中为教师办六项实事:组织教职工体检,食堂重新招标并设立教工食堂,更换教师通讯工具,发放节日慰问金和慰问品,开放教工活动室和女教工活动室,看望离退休老教师,丰富了教职工的课余生活等,促进了教职工的身心健康。

(二)为教师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研究证明,环境与组织因素在导致枯竭的各种因素中所扮演的角色比个人因素更重要。因此,我校给予教师足够的重视和鼓励,力争减少不公平现象;加大物质投入,为教师办公室安装中央空调,配送花草盆景,美化教师的办公环境,净化了教师的心灵;提高了岗位补贴,安排了新教师的子女人学和家属工作,使教师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同时感觉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学校通过建立领导和群众谈心制度、成立妇委会、开展先进性教育进课堂活动、实施火炬接力计划等,使广大教师拥有广泛而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身心健康,不易枯竭。这样,教师在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能及时得到情感和实际的支持,比如关怀、鼓励、建议等,没有孤军奋战的感觉。同时,学校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拓宽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渠道,建立了多层次的交流沟通网络,让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校、为学校的发展出谋献策。另外,学校还邀请省先教报告团成员叶子林老师作师德报告,编印教职工荣誉册和发放师德学习文件汇编,在教职工大会上表扬师德优良、业务精湛的教师,营造有利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环境。建立课堂质量跟踪制度、教研组外出考察制度、学科竞赛奖励制度,为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宽松的工作环境的创造,能防止教师承受过重的心理压力。

关于茶艺的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差异解决方案

一、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按照生涯发展的阶段实施具体行动以达成目标的过程。中职学校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有利于学生专业课、文化课主体积极性的调动,而且有利于用人单位的职业需求。中职生能尽早制定一个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现实差异的突出问题

近几年来,笔者了解了部分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其就业后的现实境况,发现学生的职业规划在自我认识、目标定位、具体行动计划等方面都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造成原来的规划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目标定位过高,职业发展期望值不现实

笔者在对我校2005~2010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中发现,几乎80%的学生自我评价都很高,职业发展目标几乎都是“店长”、“老板”等,很少有“营业员”、“推销员”之类普通岗位。比如:有的同学表示两年之内要做药店店长,年薪5万元以上;五年之内自己要开一家药店,年收入100万元以上。而我们的学生毕业后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学生基本都是普通的员工,收入也基本维持生计。这表明我们的同学虽然考虑了职业生涯规划,但目标不科学,不现实,一句话,就是好高骛远,太理想化。

(二)规划目标不确定,盲目从众

由于我校中职学生年龄大都在15~16岁之间,年龄偏小,社会阅历少,多数学生职业生涯理念模糊,实际上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很难确定自己人生的目标,出现自我价值迷失现象。部分学生只能确定自己的择业范围,多数同学对自己的定位还在观望之中。甚至有部分学生照搬他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将此定为自己人生发展的轨迹。这样的规划肯定与现实存在很大差距。

(三)学生自我分析存在偏差,缺乏对社会现实的认知

古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笔者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中发现,学生在自我分析环节存在偏差:有的学生没有对自己进行优劣势分析,大多数学生只是进行优势分析,而没有劣势分析,不能准确把握自己的劣势,因而也就无法给自己做出准确定位,往往毕业后找到的工作是自己最不擅长的或与性格不适应的。同时,我们的学生又是象牙塔里的学子,加上年龄偏小,很少真正接触过社会,缺乏对行业、职位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详细了解,体验不到真实的职业环境。这种既不够“知己”又不“知彼”的规划肯定与现实存在很大偏差。

(四)规划的具体行动计划脱离实际,欲速则不达

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职业规划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就是落实具体行动计划了。然而笔者在对部分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中发现:部分学生规划的具体措施过于简单化、理想化,比如:有些学生想一味追求速成,一年级就想学好各门专业课程,二年级就想考取各种资格证,甚至有些学生规划毕业后3年就要考取“高级药剂师证”,这种脱离实际的计划是很难实现的,往往是欲速则不达。

三、解决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现实差异的对策

中职学校如何让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好的适应社会,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帮助学生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才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

(一)正确认识自我,认准职业期望值

中职生要在社会上寻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首先就要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自我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任务

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性格要求。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所创的职业性向测试,把个性类型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六种类型。通过类似的职业性向测试,学生能够更好的实现个性与职业之间的匹配。

2、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我们在选择职业时必须先了解自己的兴趣

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就能调动整个人的积极性,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反之则不会取得好效果。现实中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常提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求职者的兴趣爱好”。其目的就是明确求职者是否具有与所求职位相匹配的兴趣,在他们看来兴趣是持续完成工作的动力之一。

3、认识自己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目前有不少用人单位反应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用处不大,那么校方和学生怎样尽可能缩短专业知识与职业知识之间的差距呢?具体做法有:学生可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的需求;校方可以提供各种咨询、讲座,或者邀请已工作了的学生来和在校学生互动,讲清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当中如何发挥、知识转化能力如何培养等。

人类的能力是多元化的,多层次的,一个人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占优势,而在另一方面则是劣势。因此,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的能力确定不同的职业类型后,还应根据自己所能达到或可能达到的能力水平确定相吻合的职业层次,只有这样才能使能力与职业的吻合具体化。

(二)明确职业定位,确定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下一步就要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职业生涯目标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目标不确定,经常忽左忽右摇摆不定的话,则必然导致职业生涯之路不规则,出现的断裂或失败。比如:我校有些中职学生职业定位不明确,只笼统定位为“一线员工”,没有确定是什么具体岗位,结果出现规划目标混乱,工作后典型的表现就是频繁更换工作,而各种工作之间缺乏紧密联系,使职业生涯始终在低层次徘徊。因此,我们必须确定一个可行的、可信的、可控的、可界定的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

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后,行动是关键,应辅以各项措施,以确保目标的实现。那么如何制定出具体可行的行动计划呢?

第一步:确定什么时间要达到什么标准目标。比如:有些中职学生在确定药剂专业后第一步就明确一年级的目标就是学好药剂基础知识,各科成绩达到80分以上。这说明如果没有明确的时间规定,会使职业生涯规划陷于空谈而导致失败。

第二步:确定达到目标的具体途径和策略。比如:你想通过认真听课、多做练习、课后强化复习等途径来提高学习成绩,或者采取参加学校各种社团组织、竞选班团干、企业联谊等策略来构建你的人际关系网。

第三步:制定具体客观的、可行的、针对性强的措施。各项措施可以按近细远粗的思路安排。近期措施是要马上落实、立即执行的,必须是可操作性、有指标、易量化的。在选择近期目标措施时,应以自身条件与近期目标之间的差距为依据,体现出极强的针对性。

四、结束语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学生行之有效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缩短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就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参考文献:

关于茶艺的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终极控制人性质;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5-0122-07

一、引言

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EM)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话题,长久以来众多学者对这一问题做了广泛的研究,试图从各个角度揭示盈余管理的全貌,许多有价值的文献也由此应运而生。然而,回顾以往的文献可以发现,盈余管理的度量问题已逐渐成为这一领域学术发展的重要瓶颈。随着Roychowdury[1]在真实盈余管理度量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从2008年开始国内学术界也涌现出大量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学术文献,研究主题涉及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企业绩效等多个方面,但是鲜有学者从终极控制人性质的角度分析盈余管理的系统性差异。

在我国,以终极控制人性质为依据对上市公司进行划分具有特殊意义,这是因为与众多欧美国家的发达资本市场相比,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虽然自2005年开始实施的股权分置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近半数的上市公司仍由国家最终控制,这一鲜明的特殊性构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然而,这种特殊性并不仅仅体现在终极控制人的性质上,而是以其为起点,深入影响到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甚至经营绩效等方方面面。因此,从终极控制人性质的角度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系统性差异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学术界对上市公司性质的划分多以控股股东性质或实际控制人性质为依据,这种划分标准仅为上市公司性质界定的一个中间层次,以此为依据而产生的结论,其可靠性值得怀疑,只有追溯到终极控制人,才能更好地理解上市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关系。本文借鉴刘芍佳等[2]以终极产权理论对上市公司进行划分的方法,以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的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深入研究终极控制人性质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试图为今后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经验证据。

二、文献回顾、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一)终极控制人性质与盈余管理

为何终极控制人的性质对研究上市公司性质与盈余管理问题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不同性质股东会根据其自身的利益和目的影响上市公司的行为,从而导致不同的盈余管理。所以每个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实际控制该上市公司股东的意志。在中国特殊的经济背景下,上市公司由国家最终控制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国家控制与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相比,其宗旨、运营模式、监督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最终导致盈余管理的系统性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健全,直接原因是政府对上市公司过多的干预导致了不公平的市场竞争因为与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相比,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具有天然的“政治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盈余管理动机弱化。

Watts和Zimmerman[3]提出了著名的债务契约假说,认为融资问题是企业盈余管理的一个主要动机。为了避免债务违约的可能性,银行会对提出融资需求的企业进行多方面的考察,并签订较为苛刻的债务契约。而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在这一方面独具优势,因为国家的信用为其融资提供了一种无形的担保,降低了债务违约的可能性,使得原本刚性的约束软化,也使得由于债务契约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降低[4]。

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和政治成本,这些上市公司多涉及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产业,甚至不以盈利为目的,所以经营者并没有强烈的操纵盈余的动机。而对于有调节盈余动机的上市公司来说,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是较为直接的方式。国家对于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的对象和额度具有自,所以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更易获得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其可调节盈余的方式更多,更直接,更加“合理化”。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假设1:

假设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相对于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更低。

同为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中,由中央政府控制和由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也不完全相同。这是因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实施的地方财政分权改革,导致了地方政府为了加快本地区经济发展而相互竞争流动中的资源的局面。为了更好地从资本市场上获取源源不断的资金,保护和扶持当地上市公司就成为了地方政府之间相互竞争的一种手段,地方政府往往通过税收优惠、地方财政补贴、利息减免等方式对其控制的上市公司进行支持。这使得与中央政府控制相比,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更加缺乏盈余管理的动机。因此我们提出假设2:

假设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相对于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更低。

(二)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

Healy和Wahlen[5]在文章中指出了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有运用会计方法和安排真实交易两种。由于真实盈余管理度量困难,因此,国内外这一领域前期成果主要是围绕着运用会计方法的应计盈余管理[6-7]。随着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应计盈余管理的空间越来越小,上市公司日趋倾向通过操纵真实交易进行盈余管理[8-9]。Roychowdhury[1]在真实盈余管理度量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也为学术界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行方向。

从长期来看,应计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的盈余,只是改变了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但是这种改变受限于会计弹性的大小[10],有时会达不到企业调节盈余的预期,再加上应计盈余管理易引起监管部门和审计师的注意,所以企业更青睐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不同的是,真实盈余管理虽然手法较为隐蔽,却是以牺牲企业价值为代价[11],具有较高的成本。那么上市公司如何运用这两种盈余管理手段?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互补或替代关系?我们的分析认为由于资产为国家所有,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更看重眼前的利益,可以不惜代价以达到其盈余目标,而且国家控制使得上市公司具有较多的资源和较为庞大的关系网络,可以使得盈余管理成本减低,监管压力减小,因此为达到预期的盈余水平,上市公司很可能同时采取两种盈余管理手段。相比之下,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比较重视上市公司的价值和长远发展,其盈余管理成本较高且监管压力较大,所以更青睐应计盈余管理,即使在单独使用应计盈余管理无法达到预期盈余时,也会权衡两种盈余管理手段的利弊,使二者达到较为合理的配置。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假设3和假设4:

假设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两种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

假设4: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两种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2010年和2011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并经过以下筛选:(1)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剔除金融业上市公司;(2)剔除所有者权益为负和主营业务收入为零的上市公司;(3)剔除无终极控制人和财务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最终共取得了4 167家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并根据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将所获得数据按行业分类,最终得到11个门类行业和9个次类行业。

根据证监会的行业分类标准,我们剔除金融、保险业后剩余12个门类行业,再将制造业细分为10个次类行业,由于木材、家具行业上市公司家数较少,合并到其他制造业后,共计得到11个门类行业和9个次类行业。本文所使用的财务数据和实际控制人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再通过手工查询巨潮资讯网等相关网站追溯实际控制人背后的终极控制人,最后使用EXCEL2007和SPSS19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主要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

(1)应计盈余管理

度量应计盈余管理较为经典的是Jones模型[12],后人对其进行了多种改良[13]。黄梅[14]对七种常用的截面应计利润模型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分年度、分行业的截面修正琼斯模型效果更佳。

本文采用分年度、分行业的截面修正Jones模型,具体如下:

方程(4)为经营现金流量模型,有盈余操纵动机的上市公司会通过异常的价格折扣或信用条件促使产品销量增加,进而使得盈余增加,但是每元销售收入产生的现金流量却在减少。用上市公司实际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减去估计出的正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即为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也就是残差项εit。如果上市公司操控销售,其实际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应小于正常水平。

方程(5)为生产成本模型,与经营现金流量模型思路一样,有盈余操纵动机的上市公司根据规模效益,增加产品产量,降低单位成本,以达到增加盈余的目的。但是产量的增加必然伴随着原材料和人工投入增加,这就会导致当期生产成本异常提高。如果上市公司操控生产,其实际的生产成本应高于正常水平。

方程(6)为费用模型,该模型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削减不必要的费用支出,使得当期的费用显著减少,以期达到增加盈余的目的。如果上市公司操控费用,其实际的费用支出应低于正常水平。

根据Cohen和Zarowin[15]的研究,上市公司为了提高盈余可能同时使用上述三种手段,所以用PROXYit度量真实盈余活动的总额。

2.解释变量

本文以是否国家控制(GOV)和是否中央政府控制(CENGOV)作为主要解释变量。终极控制人数据是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实际控制人数据,向上逐层追溯到终极控制人,最终将上市公司分为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和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在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中又细分为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和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

3.控制变量

根据以往的研究,我们选取以下变量作为控制变量:(1)公司规模(SIZE);(2)财务杠杆(LEV);(3)盈利能力(ROE);(4)周转率(ASSTUR);(5)年度(YEAR);(6)行业(IND)。

(三)模型构建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与差异检验

样本中由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有1 922家,占比46.12%,可以看出国家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比例与以往相比有明显的减少。

根据刘芍佳等[2]的统计,中国84%的上市公司由政府控制。在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中,由中央政府控制的有672家,其余的1 250家由地方政府控制,占比分别为34.96%和65.04%,说明大部分上市公司仍由地方政府最终控制。

据此,我们将总体样本分为四组,第一组为由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第二组为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其中将第一组继续细分为由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第三组)和由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第四组)。这四组对应变量的均值及均值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发现,对于应计盈余管理,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DA|均值为0.069)显著低于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DA|均值为0.101),这与我们的预期相一致。而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DA|均值为0.072)却显著高于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DA|均值为0.062),这与我们的预期结果不同,有待在多元回归模型中继续检测。

在真实盈余管理方面,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与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仅在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前者(ACFO均值为0.139)显著大于后者(ACFO均值为-0.004),这与我们的假设相符。其他两项真实盈余管理指标差异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多数都由企业集团控制,存在大量关联交易,所以操控经营现金流量相比其他两种操控手段更加普遍[16]。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与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除了操控性费用以外)均存在显著差异,且方向与我们的预期相一致。以上结果初步验证了我们提出的假设1和假设2。

(二)相关性检验

为了更好地考察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分别计算了各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表明,是否国家控制变量与应计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与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显著正相关,表明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比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拥有更低的应计盈余管理和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是否中央政府控制变量与应计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与真实盈余管理总额和操控性生产成本正相关,但不显著,与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和操控性费用负相关,同样不显著,这表明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比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拥有更高的盈余管理,再一次验证了我们的假设。两个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小于0.6,表明不太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限于篇幅,此处未报告相关系数矩阵)。

(三)多元回归分析

在以上初步检验的基础上,我们对各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所示。首先,我们看模型(8)和模型(9)的多元回归结果。由表3可知,是否国家控制变量(GOV)与应计盈余管理(|DA|)、真实盈余管理总额(PROXY)和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ACFO)的回归系数显著,且符号与预期一致;与操控性生产成本(APROD)的回归系数虽然符号与预期一致,但并不显著;与操控性费用(ADISEXP)的回归系数虽然显著,但是符号与预期相反。由此可见,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除操控性费用ADISEXP以外)显著低于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在真实盈余管理的三种手段中,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ACFO)本应为最常用的手段,但可能是由于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较为注重研发等费用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故较少运用操控性费用(ADISEXP)进行盈余管理,所以导致实证结果与预期不符。

是否中央政府控制变量(CENGOV)与真实盈余管理所有变量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且符号与预期一致;与应计盈余管理(|DA|)回归系数不显著,符号与预期相反。我们可以推测,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中央政府控制与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在应计盈余管理上并无显著差异,而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在真实盈余管理上显著高于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

其次,再看模型(10)的多元回归结果。由表4可知,区分国家控制与非国家控制的样本后,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系数显著,且与预期符号一致。其中,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的两种盈余管理方式显著正相关,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的两种盈余管理方式显著负相关。结果表明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的两种盈余管理手段存在互补关系,而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存在替代关系。假设3和假设4通过检验。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上述结论的稳健性,我们做了如下检验:(1)考虑应计盈余管理的方向问题,将其分为DA+和DA-分别加入模型,回归结果显示没有显著差异;(2)为了消除极端值的影响,我们对极端值样本实施了上下1%的Winsorize处理,回归结果显示没有显著差异(限于篇幅,这里未报告稳健性检验结果)。由此可见,我们的研究结论是可靠的。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0年和2011年的经验数据,检验了不同终极控制人性质下盈余管理的差异以及盈余管理不同度量方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比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低,其主要差异体现在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总额和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上;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比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有着更高程度的真实盈余管理,而在应计盈余管理上则无明显差异;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的两种盈余管理手段存在互补关系,而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则存在替代关系。

基于以上的研究可以发现,盈余管理现象在我国资本市场上是普遍存在的,其手段也趋向于更加多元化和隐蔽化。区分终极控制人性质后的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的差异,这说明不同性质的终极控制人,由于其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生产经营和监督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安排,最终导致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差异。

本文认为,这种差异的产生源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健全,更源于地方政府对当地上市公司的保护,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为了在市场上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只能提高盈余管理的程度。由此可见,正是这种不公平的竞争直接导致了矛盾的激化,极大程度地扭曲了市场机制。因此,对于处在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首先,应继续坚持和完善股权分置改革,有效地促进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其次,减少政府对上市公司的干预,尤其是减少在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方面的“关照”,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再次,严格规范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行为,减少其通过关联交易操纵经营性现金流量;最后,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内部控制以及外部监督机制,使盈余管理成本加大,保证上市公司朝着良性的运行模式发展。

综上所述,在我国特殊的经济背景下,盈余管理可能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现象,对于盈余管理的探索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本文相信随着众多学者的不断努力,盈余管理的全貌必将揭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必然会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Roychowdhury,S.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6, 42(3): 335-370.

[2]刘芍佳,孙需,刘乃全.终极产权论、股权结构及公司绩效[J].经济研究,2003,(4):51-62.

[3]Watts, R.L., Zimmerman, J.L.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M].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86.

[4]张玲,刘启亮.治理环境、控制人性质与债务契约假说[J].金融研究,2009,(2):102-115.

[5]Healy, P.M., Wahlen, J.M.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s Setting[J].Accounting Horizons, 1999,13(4): 365-383.

[6]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9):25-35.

[7]李延喜,陈克兢,姚宏,刘伶.基于地区差异视角的外部治理环境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2,15(4):89-100.

[8]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8):53-60.

[9]姜英兵,王清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J].财经问题研究,2011,(5):73-80.

[10]李彬,张俊瑞,郭慧婷.会计弹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关系研究[J].管理评论,2009,(6):99-107.

[11]李彬,张俊瑞.生产操控与未来经营业绩关系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J].现代管理科学,2008,(9):94-95,111.

[12]Jones, J.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1, 29(2): 193-228.

[13]Dechow, P., Sloan, R., Sweeney, A.Dete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5, 70(2):193-225.

[14]黄梅.盈余管理计量方法评述与展望[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6):110-122.

关于茶艺的知识范文第4篇

各处室、系部:

学院党委已下发《关于开展“三个专项整治”活动的实施方案》,为确保实施方案的落实和整治成效,严明纪律规矩,学院纪委(监察室)将组织人员监督检查。

督查主要内容:是否高度重视整治工作,学习讨论严肃认真;问题排查全面深入,原因分析透彻,措施恰当可操作,整改责任明确;落实整改不走过场有实效,督导检查跟踪到位;作风建设制度完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整治活动的成效和经验总结认真及时等。

督查方式:学院纪委委员要对各自联系的部门开展集中整治工作实施常态化督查指导;学院纪委(监察室)将采取日常督查和重点抽查的方式,对专项整治情况进行督查,对督查和抽查发现的问题进行通报并按规定予以处理。

各处室、系部要严肃认真对待专项整治工作,坚决整治突出问题,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整治任务,将总结报告于4月30日前报纪委(监察室)(纸质版签字盖章,电子版发邮箱)。

 

关于茶艺的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医活血化瘀法;辨证施治;脑血栓

脑血栓,在现代医学中,其机理是脑动脉硬化导致血管腔变窄,血液不能顺利流通,形成脑血栓。在祖国医学中,其属于“中风”的范畴,常见于中老年人,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病率也增加,并且死亡率也增加[1]。在中医中,虽然有不同的临床证型,但均认为与血络淤滞有关,结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在治疗中,通常采取活血化瘀的大法。笔者对80例脑血栓患者采取活血化瘀法辩证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脑血栓患者80例,经CT扫描证实为脑血栓。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29例,女11例,年龄49至78岁,平均年龄(61.3±7.2)岁,病程5d至9年,平均4.5年,合并冠心病7例,糖尿病3例;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47至77岁,平均年龄(60.4±5.9)岁,病程4d至9年,平均4.3年,合并冠心病5例,糖尿病3例。两组均排除脑出血、脑肿瘤患、肝功能不全者,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差异性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ml,每日1次,连续使用3天。同时给予静脉滴注0.9%氯化钠250ml加血塞通0.2g,每日1次,连续治疗20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

1.2.2治疗组给予活血化瘀方,组成如下:黄芪20g,当归15g,川芎9g,赤芍12g,桃仁12g,红花12g,丹参12g,白术6g,地龙9g,牛膝9g。随证加减:见头重头晕,舌苔薄白脉滑者,加茯苓12g,半夏12g;见面色萎黄,肢体软乏力者,舌暗苔白,脉细者,加郁金12g,菖蒲12g,炙甘草12g;见面赤口干,心烦易怒,小便赤黄,舌红绛苔薄黄者,脉弦者,加白芍15g,熟地12g,龟板12g,天冬12g。以上药物水中泡30分钟后煎服,1日1剂,分两次煎服。连续服用20天为一疗程,治疗两个疗程。

1.3疗效评价根据《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拟定以下标准[3]:痊愈: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语言流畅,行走自如,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显效: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语言表达清晰,基本可独立行走,能恢复基本的工作和生活;有效:肢体功能部分恢复,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手扶可行走,能恢复部分生活自理能力;无效:与治疗前比较,肢体功能、语言情况等均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5.0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