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心理健康宣教

儿童心理健康宣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心理健康宣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儿童心理健康宣教

儿童心理健康宣教范文第1篇

1.1对象2007年8月2009年12月到本院儿保科心理门诊首次就诊的儿童208人,其中包括部分幼儿园体检时心理问题的咨询等。

1.2方法自制表格对所有首次就诊的儿童均给予详细登记,如就诊日期、父母职业、文化程度、住址、儿童姓名、性别、年龄、就诊原因、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等。分拆总结登记表中的项目,参照CCM仆2-R标准进行疾病学诊断,就诊原因根据临床情况及医生的诊断归类。配合疾病诊断及就诊原因分类的有儿童行为量表、丹佛发育筛查试验(DenverDevelopmentalSereeningTest,DDST)、Peabody图片词汇测验(PeabodyPie-tureVoeabularyTest,PPVT)、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eehslerIntelligeneescaleforehildren,WISC)、韦氏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WeehslerPresehoolandPrimarySCaleofIntelligenee,WPPSI)等。

1.3统计学方法采用丫检验。

2结果

2.1就诊儿童一般情况分布首诊儿童共198人,其中男童106人、女童92人,男女各占为53%、47%。6岁以下就诊儿童64人,612岁就诊儿童112人,13岁以上就诊儿童22人;<6岁组、612岁组、>13岁组就诊儿童分别占全部就诊儿童的30.76%、58.65%、10.58%。就诊儿童年龄集中在612岁。就诊儿童中家住城镇的151人,占72.6%;父母一方大专以上文化的117人,占56.3%。

2.2不同年龄组的就诊原因分布6岁前儿童就诊人数占所有就诊人数的30.76%,就诊原因主要为行为问题、抽动症、言语问题、健康体检和咨询。儿童睡眠障碍和排泄障碍(尤其是遗尿症)等在心理门诊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6岁以上儿童则以多动、学习困难为主。所有就诊儿童中,健康咨询占33.3%,其所占心理门诊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由<6岁组的43.0%下降到612岁组的29.7%和13岁组的26.3%,<6岁组儿童咨询率明显高于大年龄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15.48,P<0.001)。

3讨论

3.1据WHO估计,大约有20%的儿童在成年之前会出现情绪或行为问题,如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或疾病。本市心理门诊儿童就诊率相对较低,这可能与乡镇儿童保健机构尚未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以及本院对此项工作的开展刚刚起步、宣教力度不够,家长对儿童心理问题的认识不足有关。

儿童心理健康宣教范文第2篇

【关键词】:肾病综合症:患儿;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6-161-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08年2月到2010年1月收治的肾病综合症患儿随机抽取60例,并随机分为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干预组男21例,女9例,年龄3-7岁;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3-7岁。两组一般资料情况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护理干预措施

干预组按照“以家庭为中心”的理念给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健康教育指导。首先成立专门的健康教育小组,学习掌握“以家庭为中心”的相关知识及实施要则。其中医师主要负责肾病综合症患儿每周一次的复诊工作。心理咨询师和护士主要负责患儿和父母家庭的心理行为评定工作,并设计出心理指导和调节的具体方案及执行具体的操作事宜等。然后由干预小组成员协同执行教育计划。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疾病管理、父母情绪管理、优化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患儿行为矫正。教育手段为制定个体化的家庭护理计划、设置游戏场景进行演示互动、角色扮演、住院期间全程床边宣教、出院后定期家庭访谈、举办肾病综合症患儿健康日集中宣教。对照组延续现有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两组均在干预1个月后根据各观察指标的调查结果进行教育效果评价。

1.3统计分析

所有调查数据应用统计软件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P

2结果

本组结果显示,干预组的品行多动问题下降幅度较干预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3讨论

肾病综合症是一组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症候群,主要以“高脂血症、高度水肿、高蛋白尿、低蛋白血症”三高一低为特征。肾病综合症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及护理,极易导致肾静脉栓塞,出现突然无尿,甚至发生肺栓塞而致命;同时肾病综合症患者极易受到感染,还有部分患儿由于长期应用利尿剂,导致电解质紊乱出现各种并发症。而在护理干预模式方面,国内儿科护理仍处在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对肾病综合症的护理仍为打针、发药、常规健康教育等日常工作,对出院的病人也只是给予呆板的出院指。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其专业的服务范畴与服务内容都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护理的服务对象也从单纯的患者扩大到健康的人。护理的最终目标不仅是维持和促进个人高水平的健康,更重要的应是面向家庭、社区,达到最终提高整个人类社会的健康水平。

在本组的护理干预中,其主要内容有:激素治疗时间与剂量表;疾病家庭自我管理注意事项;患儿行为控制方法;家庭环境优化方案;家庭访视及专科门诊安排;干预小组成员联系方式。书面计划为肾病综合症患儿照顾者呈现了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疾病治疗康复和心理行为调适的相关知识,并指导照顾者如何具体操作,使得她们有据可循、有本可依,而且也将应该达到的目标明确写入计划,让照顾者能够自我监督,不定期地评价改变的程度及效果。干预小组另设一份评价表,分为中期和末期评价,包括肾病综合症患儿及家庭的评价和干预小组工作评价。干预过程中定期对肾病综合症儿童进行家庭访视或电话询谈,以了解计划执行情况及成效,并及时发现问题。当遇到问题时调动家庭的积极力量,由家庭成员自己进行总结,并列出解决的方法。小组成员则采取更多有目的的措施,技术性地给予建议及专业指导,允许他们以自己的步骤去适应各种改变,保持家庭内部之间、家庭、患儿与护士之间的合作气氛,使彼此能意识到各自的角色,并履行角色义务。这样,双方共同管理肾病综合症患儿,形成一种有效的互动,促进教育计划的执行和目标的实现。从结果可以看出,干预1个月后,干预组的品行多动问题下降幅度较干预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综合多种手段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对肾病综合症患儿行为的控制有一定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忠秀.1131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调查[J].医学与社会,2007,20(2):58-59.

[2] 叶任高.内科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39.

[3] 戴文献,王广吉,齐娅贤.肾病综合症患儿的个性、行为及社会适应能力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3):223-224.

儿童心理健康宣教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舒适护理; 手术; 儿童; 心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7-0073-02

doi:10.14033/ki.cfmr.2016.17.038

儿童作为手术患者中的特殊群体,由于儿童期是一个生理和心理不断成熟、发展的特殊时期,对手术充满了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1],手术可能会对患儿的正常发育产生暂时甚至永久的影响[2]。在国外,对于儿童手术的围手术期心理保护有着广泛的研究,国内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对手术患儿围术期采用舒适护理的方法,观察患儿围术期及术后1年对麻醉及手术的焦虑、恐惧及记忆缺失等心理行为反应的影响,为更好的保护手术儿童的身心发展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儿家长知情同意。选取择期首次手术患儿80例,年龄3~12岁,其中男43例,女37例,ASA Ⅰ~Ⅱ级,语言表达能力障碍及有心理疾患者除外,随机分为舒适护理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每组4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ASA分级构成比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患儿例行正常的术前访视及围手术常规护理。

1.2.2 舒适护理组 患儿采取围术期舒适护理措施,(1)术前舒适护理:患儿入院后,根据患儿不同年龄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3~6岁的幼儿,应创造机会使患儿能够与医院或家里的伙伴游戏,并可有意识地使用鲜艳物品、玩具等做治疗程序,如注射、麻醉、手术等的彩排游戏,以游戏的方式使患儿在不紧张的条件下接近麻醉及手术环境,以减轻实际手术时因环境生疏造成的恐慌,并可加速患儿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对6~12岁的儿童,应促进患儿同正常人一样地生活和学习,此年龄段的患儿有一定的理解与自控能力,可用患儿能够理解的方式向其描述麻醉及手术,并鼓励患儿增强自控力。总之,要给患儿以个性化的指导,使其认识到麻醉和手术是他们所能耐受的,而且随时会有人帮助他们。(2)术中舒适护理:手术室有专设的儿童等候区,为儿童提供玩具、播放儿童音乐,动画片等,利于缓解患儿紧张、焦虑、恐惧情绪;患儿家长可以进行麻醉前等候陪同,在患儿家长的陪同下进行术前的基础麻醉,减少患儿麻醉时哭闹、愤怒、挣扎等不良反应发生[3]。两组患儿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时注意患儿保暖,维持室温24 ℃~26 ℃,湿度55%左右;摆放要轻柔,避免局部过度受压损伤。确保各种管道通畅,各种护理措施做到轻柔、稳定、精准,保证手术顺利进行。(3)术后舒适护理:手术结束,患儿进苏醒室苏醒后由专门护士护送回病房,向患儿家长详细宣教全麻患儿苏醒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对手术后的护理要点以及切口护理、饮食等注意事项给予康复指导。术后24~48 h巡回护士应及时进行术后随访,了解患儿术后恐惧、焦虑及记忆缺失情况,询问家长对舒适护理的意见和建议,使手术室人性化护理不断完善。家长和患儿在出院时发放相关的健康教育材料,有条件的术后一年进行随访。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儿入室前、入室后、麻醉诱导、术后清醒的血压(MAP)和心率(HR)。术后询问患儿对麻醉及手术的记忆状况及感受,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HAD)情绪测评进行评估,HAD由焦虑和抑郁2个分量表组成共14个项目,7个项目评焦虑,7个项目评抑郁,项目评分为0~3分,总分范围各为0~21分,一般以7分为区分值,超过7分有焦虑或抑郁症状。同时行家长满意度评分(100分制)。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各时间点MAP、HR比较

两组患儿入室前、术后清醒期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室后、麻醉诱导,Ⅱ组患儿MAP明显升高、HR加快,与Ⅰ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术后情况比较

术后询问患儿对进入手术室、麻醉及手术操作时的记忆和感受,Ⅰ组患儿对手术过程无记忆者37例(93%),Ⅱ组患儿无记忆者9例(23%)。自我感受情况:Ⅰ组患儿4例(10%)述对手术室医务人员及静脉穿刺时有记忆,但无明显的恐惧与焦虑;Ⅱ组患儿24例(60%)述过程中常出现怪物、魔鬼等词,并有许多患儿因哭闹、发脾气等而不愿再诉。两组患儿术后HAD评分差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人性化、创造性并行之有效的护理模式,从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给患者护理关怀,从而使其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降低不愉快的程度。围术期患儿对手术的紧张、恐惧、焦虑等心理变化,在行为上会发生一系列的应激变化,如哭泣、行为抵抗及逃跑等,严重影响手术麻醉的顺利进行及术后患儿身体的恢复。患儿由于年龄小,离开父母突然进入陌生环境,会比正常的儿童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和恐惧等消极的情绪,表现出比成人更强烈的心理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患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4];身心不健康的儿童不仅对家庭也对国家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不利于家庭的和睦及社会的发展[5]。因此,本研究依据不同年龄段患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舒适护理措施,探讨舒适护理对围术期儿童心理行为反应的影响。

儿童期是一个生理和心理不断成熟、发展的特殊时期,是进行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疾病与手术会对儿童心理正常的发展产生暂时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对未来的心理和生理造成永久的伤害[6]。例如:住院期间人际关系与环境的改变,常令患儿紧张不安,表现出焦虑和愤怒;而社交和学习能力的受损,则很容易使患儿变的脆弱、自信心不足;而对麻醉、手术等可能引起疼痛的医疗程序更视为对自己的惩罚,且大多数患儿对此逃避、焦躁不安、愤怒和敌意。过度的不良刺激,使患儿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等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活动障碍,短则存在数天或数月,长则数年甚至长久存在,甚则会导致中等及严重程度的抑郁、退化、合作减少而攻击增多、行为发展受损和睡眠障碍。此外,还有分离焦虑、自我中心控制感丧失等。术前患儿可因恐惧、焦虑等造成交感神经兴奋和血液中儿茶酚胺分泌增加[7],致心率增快、血压升高[8-9]。本研究中对照组患儿入室后、麻醉诱导和患儿苏醒时血压明显提高、心率增快,说明围手术期患儿紧张、恐惧、忧虑等负性情绪会引起严重的应激反应。舒适护理组患儿术前根据患儿特点采取个性化的舒适护理措施,基础麻醉时家长陪同,患儿更加配合静脉穿刺、麻醉诱导等操作,血压和心率更平稳,有效减轻患儿的心理应激反应。

手术后对患儿舒适度评估发现,对照组患儿24例(60%)对麻醉诱导、静脉穿刺等有恐惧和焦虑,述过程中常出现怪物、魔鬼等词,并有许多患儿因哭闹、发脾气等而不愿再诉。舒适护理组多数患儿对接受的静脉穿刺、麻醉操作或有创操作并无不良记忆,无明显的恐惧与焦虑,HAD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儿家长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1年随访,对照组仍有患儿拒绝述手术经历,并有明显的逃避行为且对医院有强烈的抗拒反应,说明如果围术期患儿心理行为处理不当,极易产生术后恐惧和焦虑,甚至对心理造成了长久难以抹去的阴影。舒适护理组患儿能够坦然面对手术经历,乐于同小伙伴们分享,父母反应患儿心理及行为无异常,表明舒适护理用于围术期儿童患者,可明显提高患儿的手术配合程度,减少或避免术后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有利于手术后患儿身心的发展。

综上所述,围术期患儿应用舒适护理模式,能够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有效降低麻醉及手术的不良刺激对患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提高患儿家长舒适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向岚,张明旭,张卫泽,等.先心病儿童实施心脏介入治疗94例护理[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0,31(2):153-154.

[2] Cohen-Salmon D.Perioperative psychobehavioural changes in children[J].Ann Fr Anesht Reanim,2010,29(19):289-300.

[3] April K T,Cavallo S,Feldman D E,et al.The associations among economic hardship,caregiver psychological distress,disease activity,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children with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J].Quality of Life Research,2012,21(7):1185-1191.

[4]黄春琴.个体化护理在门诊儿童输液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32):124-126.

[5]陈泽鑫,陈建欣,吴铭瑜,等.引导性干预在促进肥胖儿童身心健康上的意义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9):9-12.

[6]李云霞.心理护理在儿童包皮环切术围手术期的作用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3):70-71.

[7]王茂云,吕美菊,田春香,等.围手术期心理干预对学龄期门诊包皮环切术患儿的疼痛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4,3(9):224-225.

[8]张燕,杨燕莉.儿童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手术难点分析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9):98-100.

儿童心理健康宣教范文第4篇

方法:通过2009和2010年我院儿科临床资料对照,对运用和把握沟通技巧进行深入论述,分析儿科护理中影响沟通的各种因素,包括患儿因素,家属的因素及护士自身因素,并针对各种原因提出相应的沟通措施,从而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纠纷。

结果:在儿科护理中实施有效沟通后,患儿和患儿家属对儿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大大提高,病人对儿科护理人员的投诉率下降,护理纠纷也随之减少。

结论:通过与患儿和患儿家属的有效沟通不仅使护理人员完成有效的护理评估,还可帮助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因此儿科护士需要学习并掌握与患儿沟通的特点、途径及技巧,才能完成有效的护理评估。

关键词:途径技巧儿科护理有效沟通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36-02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是将思想、感受、意念传递给对方并为对方所接受,是接受、了解对方的双向过程,是人类特有的需求,它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手势等方法来交换彼此的意见、情感等。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构成人际关系的基础。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对孩子溺爱的程度难以形容,一个患儿发病,就会牵动着一家人不同程度的关心和担心。所以家长对患儿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只有建立有效的沟通,让患儿配合,让家长支持,这样才有利于儿科护理中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患儿是一个特殊群体,不同年龄段的患儿表达个人需要的方式不同,作为儿科护士,如何完成有效的护理评估,必须学习并掌握与患儿沟通的特点,途径并需要一些特殊的技巧。因此,儿科护理工作中做好护士与患儿,护士与家属之间的有效沟通,融洽护患关系,可以预防和减少护理纠纷,同时还能满足患儿及家长的身心需要,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1影响因素

1.1患儿的因素。

1.1.1患儿住院时,对医院及病房的环境、医护人员及病友均感到陌生和害怕,容易产生不安全感。

1.1.2住院患儿由于疾病影响,改变了日常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环境,使其无归属感。

1.1.3患儿住院期间,由于各种检查及治疗,特别是一些侵入性治疗,如静脉输液,肌肉注射,腰穿,骨穿等等,使患儿对医护人员产生恐惧的心理,甚至见到护士就哭吵,从而造成了与之沟通的障碍。

1.2家属的因素。

1.2.1紧张与焦虑。是由于家属缺乏对疾病认知、担心患儿病情及预后、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而引起的。表现为反复的询问医护人员有关患儿的相关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的答案,希望能够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为患儿治疗。

1.2.2恐惧与缺乏安全感。家属由于心疼患儿对各种检查及治疗,特别是注射和侵入性治疗产生恐惧感。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预后敏感,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不敢看或者躲开的行为。

1.2.3怀疑与不信任。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对治疗方案的怀疑;对医护人员外在条件和技术水平引起的不信任;对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的局限引起对治疗能力和条件的怀疑。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或者要求转院等等。与相同疾病的患儿家长非常容易沟通,有同病相怜感,尤其是重症或绝症患儿的家长;新入院的患者家长有时对老病人的经验的信任更胜于医生。

1.2.4知识的欠缺。缺乏医学知识,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操作效果难以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易造成挑剔,有的经济条件好的,认为出了钱给医院,就要求护理人员听他摆布,不理解医护工作,影响各项及沟通的进行。

1.2.5医疗费用过高。看病难、看病贵是社会问题由于政府投入少,缺少有力的医疗保障,而医疗费用增长较快,多数家庭不能承受高额的医疗费用支出,因此家长只要对收费存在疑惑或者医疗效果较差时就把不满发泄到护士身上。

1.2.6其他的心理表现。对患儿的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认为患儿生病是自己不细心造成的,内心充满愧疚感,对生病中患儿的不合理的要求尽量满足,甚至许多错误的行为如打骂医护人员也不加管教、故意损坏物品不加以制止等。

对患儿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也依赖于护理人员,反而对自己表现缺乏信心,生怕自己的动作会伤及患儿。

1.3护士的自身因素。

1.3.1护士的言行举止。护士的言行举止对患儿及家属很有影响力。家属带患儿刚到医院,对医院的环境陌生、对患儿的病情焦急,希望医护人员尽快给予治疗。护士常处于患儿哭闹嘈杂的环境中,既要付出较大的体力,还要承担沉重的心理压力,造成身心疲惫,此时护理人员用冷漠的表情、生硬的态度以及不恰当的语气对待患儿家属,就会引起患儿家属对你的不信任和坏印象。

1.3.2护士的人员配备和工作压力大。护理队伍的配备不足,是目前护理很大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儿科护理工作,随着季节的发病率增多,工作量增加,医院只加病人不加护理人员,严重导致护理人员的短缺,超负荷的工作量影响了护理工作的质量。现在的儿科患者,家长都视为掌上明珠,一个患儿就有两个甚至四五个家属围着,患儿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加上家长宠爱,心疼患儿的痛苦,同时对护理人员的期望过高,如果护士不能“一针见血”,常常遭到家长的责怪和投诉甚至打骂。这样无形之中造成护士精神上的高度紧张。

1.3.3护士的沟通问题。在临床工作中,部分护士由于工作时间短,临床工作经验不够丰富,应变能力缺乏,工作中表现出与患儿及家属沟通的信心不足,加之在校时人文社会类课程少,导致沟通知识及沟通能力的欠缺。

1.3.4护士的素质和专业知识不够丰富。儿科工作的特殊性就注定了对护理人员要求的严格性。患儿年龄小、自理能力差,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是感到恐惧的,需要护理人员给予他更多的细心和照顾,然而往往在这个时候护士却没有做到,他们的缺乏爱心、语言生硬、态度差,造成没有和患而取得有效的沟通,让护理工作难以进行。儿科护理是以儿童为中心优于疾病为中心的过程,儿科护士的服务对象是“患儿”,而不是“病”,这就要求护士不仅要有丰富的医疗、护理、营养、预防保健知识,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及技巧,特殊的护理技能。熟悉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及生理、心理需要,予以全面的护理,了解儿科常用药物的剂量、作用及用法。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儿科已具备先进的临床护理技术、抢救技术及检查技术,儿科护士必须熟练地掌握这些相关的技术,才能取得最佳的护理效果,从而减轻患儿的痛苦。

2针对不同年龄的患儿采取适当有效的沟通方式

2.1与患儿沟通的技巧。

2.1.1语言沟通的特点。1岁以内的婴儿,大脑发育不完善,语言尚未发育成熟,情绪反应常用哭声来表达;1~3岁的幼儿,只会使用简单语言同医护人员进行交流,在语言沟通上还是存在一些困难;3~7岁的学龄前期的患儿,此阶段的患儿有模仿力强、好学上进的特点,语言能力有较大的发展,但叙述某些事情,易夸大事实,掺杂个人想象,缺乏条理性,准确性。7~14岁学龄初期和学龄中期的患儿,此阶段有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语言能力已接近成人的水平,但在心理上尚未成熟却渴望成熟,个别孩子还会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心理,以显示自己的存在。

2.1.2认知能力沟通特点。患儿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认识、判断、分析能力远比成人差,容易影响沟通进展与效果。

2.1.3患病后心理影响沟通特点。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要分为五层:有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爱与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在患儿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医院常被患儿认为是最不安全、最可怕的地方,在这样一个特殊的陌生环境里,他们常感到不安、焦虑、恐惧,使之成为语言沟通的极大障碍。

2.2与患儿沟通的途径。与患儿沟通的途径包括语言的沟通和非语言的沟通。由于患儿的表达能力有限,会造成沟通的障碍,因此要想达到有效的沟通,必须采用双方能懂的语言。非语言的沟通对语言表达能力差的患儿尤为重要,护士可以通过表情(微笑)、身体姿态、眼神与目光、抚触来帮助表达思想、感情、兴趣、观点、目标及用意的方式。还可以利用互动方式来增加护患之间的沟通,比如游戏、绘画等。

2.3与患儿沟通的技巧。

2.3.1介绍自己。与患儿初次见面交谈时,首先应做自我介绍,然后向患儿及家长介绍住院环境,疾病宣教,再询问患儿的一般情况,使患儿和家长明确你将负责患儿的护理工作。在沟通开始时,护士应善于表达自己对患儿的关心,对患儿要使用合适的称呼。

2.3.2耐心倾听和交谈。护理人员应鼓励患儿表达内心的感受,并耐心倾听,给予安慰、理解和帮助。护理人员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儿交谈,要平视面对患儿,不要使用患儿不熟悉的医学术语和词语,说话清晰、简洁、确切,符合患儿的年龄,交谈时要注意语气、顿挫、声调、音量和速度,促进沟通的顺利进行。

2.3.3诚信。绝大多数患儿因生病与熟悉的人分开接受治疗时,容易恐惧不安。表现为不合作、哭闹、逃跑等。这时应耐心抚慰,不能应用一些小谎话哄骗患儿接受治疗。一旦这样,患儿再次治疗时会对医护人员产生不信任的感觉。

2.3.4保护隐私。保护患儿隐私是医护应尽之职责。在工作之外,医护人员对于患儿个人姓名和病情等方面应避免提及。尊重患儿的隐私,让患儿能放心就诊,体会到医院的人文关怀。

2.3.5循序渐进。患儿由于年龄较小,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时,医护人员应耐心引导,循序渐进,直到患儿能心情放松的很好配合治疗。

2.3.6调整心态。患儿的家长因为爱子心切,普遍认为自己孩子的病情最重,最急需得到治疗,这时应与患儿家长沟通,稳定家长情绪,争取理解和合作。

2.3.7环境要求。儿童心理脆弱,容易对陌生环境产生恐惧感,一个温馨的环境能有效缓解患儿的紧张与不安。儿科病房应避免冰冷的颜色,多用些暖色调的装饰,或一些卡通人物的壁画贴纸,能很好地拉近医护人员与患儿的距离,产生亲切感。

2.3.8鼓励与表扬。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患儿的情绪变化,并及时给予鼓励与表扬。如在患儿接受静脉穿刺时,应及时表扬患儿的勇敢,鼓励其坚强。及时与患儿沟通,了解患儿的感受,并在沟通中对患儿进行正向的教育和引导。在帮助他们恢复身体健康的同时,促进他们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

2.4与家属的沟通。家长的心理状态对患儿有着直接的影响。父母的焦虑心情可以变成患儿对护士的恐惧和厌恶,家长的倾向可能变成患儿的倾向性。如要哪个阿姨打针,不要哪个阿姨打针等,这样就造成护理工作不能顺利进行。所以要取得患儿的信任,首先要取得家长的信任,才能更好的完成患而的护理工作和治疗。

2.4.1对家属紧张,焦虑的情绪的护理。护士可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住院期间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定,并对主管医生和护士介绍,帮助家属尽快熟悉住院的环境,做好健康宣教,让家属了解患儿的病情与治疗。

2.4.2对家属的恐惧与缺乏安全感的护理。护士应针对患儿的疾病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使家长对患儿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对预后良好的疾病,鼓励家长,让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预后差的,安慰家长并给予心理支持,使家长能正确面对疾病。在做治疗是应提高操作的成功率,如患儿头皮的静脉穿刺,一次成功可以减少患儿的痛苦,也可以帮助家属减少恐惧感。

2.4.3对家属的怀疑与不信任的护理。首先要保持整洁干净的仪表、和蔼可亲的态度、亲切美好的语言,让家属愿意和你沟通。要有同情心,理解家长由于患儿生病带来的痛苦,给予家长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消除家长对医疗工作中存在的疑问,建立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能够主动的配合治疗,并主动的影响患儿的心理,使患儿易于接受护士的护理,愿意与护士沟通,使护理计划顺利进行。

2.4.4对家属知识欠缺的护理。可以向家属详细介绍疾病的发病的原因、一般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尤其对家长在日常可以做到的护理措施进行讲解,如饮食护理,哪些食品可以吃,哪些食品不能吃等等。使家长对疾病有所了解。

2.4.5对医疗费用高的的护理。对家属的疑问,详细的解答,提供每日清单。对确实困难的患儿予以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催缴费时护士要换位思考,注意说话的语气,语调及肢体语言,巧用说话技巧,避免态度生硬,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2.4.6对其他心理表现的护理。要向家长指出一味的容忍溺爱患儿是不利于患儿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指出孩子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希望家长在对患儿教育时,不要一味的偏袒。

2.5全面提高护士自身的素质和各项水平。

2.5.1培养护士良好的职业情操。儿科护士要对患儿富有爱心、耐心、诚心和同情心,把患儿当作自己的亲人,要站在家长的立场考虑问题,理解家长,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家长的挑剔、抱怨和迁怒。

2.5.2完善护理管理。合理配备护理人力资源,壮大护理团队,排班时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综合考虑,将护理人员新老搭配,合理安排班次,改变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从而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做好、做全面,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以达到有效的沟通。

2.5.3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水平。护理人员过硬精湛的护理技术,是通过平日锻炼培养的结果,所以护士应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不断的总结经验。每月科室都应安排业务学习,每位护理人员都应积极参加。

2.5.4提高护士的素质和丰富专业知识。作为一名儿科护士,在工作中应当以理解,友善,平和,忍耐和博爱的心态,为患儿提供帮助。对患儿有爱心及耐心,工作中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还应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充分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与患儿及家属沟通。还要加强心理卫生保健与美学知识的学习,科学地进行自我调节,合理宣泄消极情绪,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3结果

近年来,护患冲突和医疗纠纷的发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许多纠纷发生均与护患沟通障碍或不当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对以上临床数据和体会分析表明: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注意小儿发育水平和所处年龄阶段的不同特点,运用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游戏、绘画、与患儿家长的沟通技巧,是实施有效沟通的基础和保障,可缓解护患紧张关系,减少护患冲突或医疗纠纷。

4讨论

护患沟通的形式多种多样,它存在于护理工作的每一环节。护士与患儿及家长沟通时,要有诚心、爱心、热心、耐心以及责任心,同时掌握有效沟通的方式、方法及技巧,创建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纠纷,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淑霞,刘月梅.当代儿科护士素质要求探讨护理[J].实践与研究,2007,4(4):(61)

[2]林丽珍,林晓云,吴航洲,吕敏.儿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7,(27)

[3]冯秀红.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J].哈尔滨医药,2008,28(3):74

[4]张红.临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原因分析及干预对策[J].护理研究,2008,22(2):234

[5]鲁国英,杨莉,杨结.沟通是建立和谐护患关系的桥梁[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0):74

[6]秦玉菊,黄金.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的护患关系[J].现代护理,2008,14(1):174-175

[7]华燕.儿科护理中的沟通技巧[J].全科护理,2009,7(4B):1006

[8]邵晓华.儿科护理中对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J].现代护理,2009,NO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