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经济活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基本活动经验;实践性经验;探究性经验;思维性经验
什么是基本活动经验?2012年版的课程标准修订版中将“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数学思想”与原版中的双基并称为“四基”。然而在教育实践仍然存在这样的一些现象:
一、知识能力与解决问题之间的断层现象
1.知识点和基本练习过关情况很好,但在变式练习和延伸性问题上难以下手。如,一个能流利背诵乘法算式意义的学生却不能用意义来解释乘法分配率;一个对等式各部分关系对答如流的孩子却不能用等式各部分关系阐释方程求解的依据……当然,该现象或许也可以解释为学习不够灵活,但是,我们不妨思考:灵活度由何而来?其实最终仍然可以落脚到:学生有知识,但是知识背后缺乏强大的经验支撑!
2.在类似三角形面积、圆柱体积等问题的自主探索活动中,我们往往会发现真正能够独立运用转化策略完成探索活动的是少数学生。在过往的教学反思和研究中,我们大多时候都谈到前期教学中转化思想的渗透不够,以致于学生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尚未形成。然而,如果我们继续往下分析,如何把转化思想渗透到位?必然是得抓实用转化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抓实的过程真正刺激学生形成的是什么?依然是基本活动经验的生成,当“用转化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新问题”的经验一旦生成,何愁不能推而广之?
二、课堂模式与教学效果的背离现象
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们会发现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基本上已经内化为了老师的行为模式,这也让我们的课堂显得越来越有趣了,学生的参与度自然也高起来了,但是,有时候我们也发现,学生热闹的操作之后不管是在学业成绩上还是在学习积极性方面似乎收效不大。这样的状况不仅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甚至在公开教学中都不难发现。
三、如何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如何让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落地?让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我们在课堂中看得到,学生摸得着呢?接下来以川大附小袁老师执教的区研课“什么是周长”为例,谈谈如何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一)重视操作过程,积累实践性经验,让感觉提升为经验
片段一:观察与操作,认识“一周”
1.由情境引出一周
出示2片同样大小的树叶,一只蚂蚁没有爬完一圈,一只爬完一圈。
师:两只蚂蚁都在爬树叶,说说它们是怎么爬的?
(在观察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认识“一周”)
2.从实物迁移到平面图形
(1)在我们身边,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一周”。找出来,指给你的同桌看。
(2)指出数学书封面的“一周”。
教师的小结:只要摸完就是一周。
(3)学生在题单上描出图形的“一周”。
(在找、指、描多种活动中,积累观察、操作、比较的活动经验,逐步深入“一周”的理解。)
从生活情景中的一周,再到数学图形里的一周,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现实情境再到抽象数学情境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将这些活动经验进行了提炼与梳理,积累了实践性经验。
(二)重视问题解决过程,积累探究性经验,让经验系统化建构。
片段二:测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1.小组思考讨论:
怎么测量?
用什么工具测量?(领测量工具)
记录。
2.交流活动:
工具、方法、结果。
师:测出的××厘米是不是周长?为什么是?为什么紧贴?
师:现在你在测量周长时都有哪些经验?
追问:测量树叶的周长为什么不用直尺?(化曲为直)
3.小结
生:方法、工具不一样,但测量的都是周长。
(通过测量和合作活动,积累设计的活动经验,进一步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围绕测量树叶与数学书封面的周长问题展开,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测量方面的)为基础,运用不同的材料(直尺、毛线或软尺),设计了能够让学生充分感知周长本质的活动,对如何测量进行了探究,逐步让学生形成了度量的意识,并且初步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
(三)重视思考过程,积累思维性经验,让经验内化为素养
片段三:
1.辨一辨
出示跳绳、操场、栅栏图片
师:哪些生活场景和“周长”知识有关?
通过“辨一辨”,启发学生思考,新的活动经历会给学生带来对周长内涵的进一步理解。即帮助学生获取显性的数学知识,也帮助学生在思考中获取隐性的数学知识,提高思维的层次性。
(四)重视应用过程,积累应用性经验,让经验转化为能力
片段四:
1.格子图中数周长
(1)出示2个图形
师:比较这两个图形,你有什么想法?
(2)格子图中数周长
师:是这样的吗?可以怎样验证?
师:借助格子图数一数周长。
(3)学生介绍自己数出周长的过程,其他学生评价,提出好的建议。
(出示有错的,辨析后得出:先勾边线;好习惯展示:标1、2、3……)
2.用数据验证之前估计判断的结果。
3.师:看一看周长,再看一看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不同形状的图形,周长相同。
(在数的活动中,巩固对周长含义的理解;通过总结反思,积累策略经验。)
关键词:工程经济;施工;应用
中图分类号:TL372 文献标识码: A
一、工程经济活动分析
经济活动分析是指通过对相关经济活动指标和财务指标的一系列分析,从中找出影响企业经济活动目标实现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率提供依据。同时,通过分析可预测企业未来的报酬和风险,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帮助。
二、项目成本的分析
现今各施工企事业单位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施工项目对于施工队伍的人员素质要求、技术设备以及项目调整规划等都有了极高的要求,从而导致了各施工单位增加了对自我队伍建设的投入,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成本增加,获利的空间不断缩减。一旦无法控制成本,成本的投入达到一定值限,就会导致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不利于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基于价值链对项目成本进行研究,就意味着企业要在项目的整个流程中充分考虑每个环节的成本,如投标时产生的成本、责任成本、计划成本、实际成本以及细分下来的材料、人工、机械设备等所投入的成本都要充分考虑进去,具体如下图。
图1价值链成本管理模式
基于价值链来考虑工程施工项目中的成本管理,就要从三个部分进行成本管理监控。
(一)物质成本。在工程施工项目中,基于价值链来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成本监控首先应该考虑到整个项目投入的物质成本,即包含了前期在技术设备上的投入、投标的成本、原材料成本以及后期不断投入的技术、材料等等。
(二)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的成本是施工项目所消耗的活的劳动成本,其包括人工管理的成本、工人薪酬及福利、相关技术培训等成本,只要有人参与过的经济活动,都会产生一定的人力资源成本,不管是显现的还是隐形的,都需要切实做到把控,才能从根本上对整个施工项目进行成本管理监控。
(三)交易成本。交易成本项目施工完成之后进行项目转交时产生的成本,这涉及到项目承包商与被承包商两者间的利益交叉,需要在成本管理上对其可能产生的漏洞进行分析管理,切实将成本管理落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
(四)遵循原则。基于价值链进行成本管理,在实际管理中要坚持系统性优化原则、需求导向原则和重要性原则。价值链成本管理是需要对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进项调控来实现的,成本管理的实施一是要加速价值链上各环节的价值流向,二是要降低各环节的资源消耗,不管是人力、物力还是资金,都要将其运用时的流动效率不断提高,并努力降低对其的投入,才能实现成本管理带来的业务最优绩效。工程施工的整个项目都是围绕需求来展开的,因而在对其进行成本管理时要明确需求,通过明确需求来推动这个项目价值链的运行和发展。
三、经营成果分析
项目部各部门在经济活动分析中的分工应尽量明确,以下就各铁路项目正常的部门划分分别进行明确:
(一)工程管理部:
1、组织施工图审核,汇总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图数量,编制施工技术组织措施计划,优化施工方案。
2、监督、指导各项目部对优化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
3、负责变更设计的签认。
4、负责提供对应施工图纸工程数量的项目整体材料计划用量和已完工程量的材料计划用量。
5、负责内外部计量数量的确认工作。
6、审核、汇总各项目部工程数量台账。
(二)工程经济部
1、负责组织相关人员研究与业主签订的施工承包合同及相关文件,找出利润项目和亏损项目的分布特点,确定项目成本控制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同时作为变更索赔工作的突破口。
2、负责建立对内对外验工计价台帐。
3、监控各分部分项工程的结算控制,对超过施工图纸工程数量的对内结算及时向主要领导汇报,并在经济活动分析会议上确认。
4、实行公司限价劳务分包统一限价,参与控制劳务合同的单价的确定。
5、分析生产过程中各环节成本升降的原因,制定相应补救措施予以纠偏。
6、建立及汇总各项目合同、劳务结算、验工计价(计量)、增收创效控制台账。
(三)物资机械部
1、建立物资集中采购台账,并对项目部各材料消耗失常情况进行预警。
2、制订材料消耗控制目标,根据工程管理部材料计划等数据,建立总量控制台帐。
3、收集汇总经济活动相关资料、建立完善各项台帐。
4、汇总各类材料价格、供应、实际消耗、机械设备使用情况等信息台帐。
5、汇总项目部物资申请计划和材料动态表。
6、审查项目部物资盘点记录,审查项目部物资与财务部门帐物相符、帐证相符情况。
7、组织项目部对材料费、机械费的节超原因进行分析并提供分析资料。
8、机械管理人员负责了解施工区域内及周边主要大型机械租赁资源和租赁价格状况;负责对工程项目内机械租赁情况进行检查、督导。
四、实现经济分析效果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音乐 实践活动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151-01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学科的教学活动有着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淡化相关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更应该让学生多接触、体验、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化具体的知识认知,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与能力。实施课改以来,笔者在具体的音乐教学过程中积极践行这一教学理念,并对如何优化音乐课堂实践活动颇有感触。现提供如下思考,望引起各位同仁的注意,并期待大家批评指教。
一 课堂实践活动设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古语云:“乐其道,善其事。”音乐学习亦如此,况且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有意注意与自我控制能力尚不足,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致往往决定着课堂实践的成败。鉴于此,教师在设计课堂实践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多多思考怎样让学生能够顺利进入活动情境,从而高效达成课堂目标。
笔者在讲授“走进舞蹈世界”一课时,本节课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难度,便精心制作了一个课件,链接了一段关于钱塘江涨潮时的视频画面。那磅礴的气势,撼人心魄的声响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有几名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在滚滚浪潮浩瀚奔腾的气氛中随潮涨潮落扭动着身体,活动着四肢。于是,笔者鼓励学生大胆用自己的身体来表现涨潮、退潮时的宏伟场面。一下子,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大胆想象,相互启发,还交流讨论,创编了不少天真可爱、形象生动的模仿动作。在学生这些自发动作的基础上,笔者结合自己准备的舞蹈动作,还有教材课件中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了自然地交融与优化,顺利突破了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了舞蹈动作是用来形象再现自然世界,表达内心活动这一基本内涵。
二 因势利导,有效把握课堂实践中的动态生成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营造活泼温馨的课堂氛围,组织积极有效的课堂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接触、练习、探究各种形式的音乐知识与表现形式;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势利导,充分利用课堂活动中的动态生成,为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供汩汩源泉。
教学《小雨沙沙沙》这一歌曲时,笔者在顺利导入新课后,突破演唱中强弱力度的控制这一教学难点后,总结:“从这首歌里,我们知道了小雨沙沙沙地落下,滋润了禾苗和花朵,也唤醒了小鱼和青蛙……”“老师,小雨也会落在我们学校里,我们全体学生乐哈哈。”一名学生突然站起来,模仿歌词冒出了一句非常诗意的句子。课堂上,我没有指责这名学生的唐突,而是肯定了这名学生在歌曲音乐中所感受到的春天的美好,赞扬了他所说的词句之美与歌词不分伯仲,并鼓励其他学生也展开自己的想象,说说春天的小雨还会落在哪里,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并自己演唱。结果,孩子们不但编得精彩、唱得准确,而且还主动用沙锤、铃鼓、响板等打击乐器伴奏,有的甚至还即兴创编了几个舞蹈动作伴舞,把这节课推向了。
三 有效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
当前的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说一不二、唯我独尊的性格特点在音乐课堂中也体现得尤为明显。为了有效弥补这一不足,笔者经常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开展合作活动,一方面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取长补短,提升课堂活动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习惯,在合作中增强他们的集体观念与团队意识。
在进行《龟兔赛跑》欣赏教学时,我组织班里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相互合作,表演音乐故事,并采取了组间竞争的方式进行展示。活动中,主角、配角要讲究宽容理解,相互映衬,不但“乌龟”和“兔子”演唱得声情并茂,而且“小熊裁判”“小猴观众”们也都一丝不苟,倾情投入,为整节课堂增色不少。活动结束,我发现,学生们在合作中还懂得了谦让、包容、互帮互助等人文精神,产生了良好的德育效果,这正是课程改革活动所希望的。
总之,新课标,新教材给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探索与创造的空间,在具体的音乐课堂实践活动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积极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拓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实践活动迸发出强大的魅力,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展览开幕式由中国国际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主持。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张秋俭,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为梁思成在日本奈良树立铜像组委会主任罗哲文,日本奈良县副知事田修,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原日本驻华大使阿南惟茂,中国日本友好协会副会长许金平,两院院士吴良镛、周干峙,日本中国友好协会理事长村冈久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道增等200余人出席了揭幕式。
2010年是日本奈良迁都1300周年纪念,梁思成铜像被列入其主要庆典活动之一。此次赠送给日本奈良的梁思成铜像取材于梁思成先生20世纪40年代的形象,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雕塑家王青春创作,由“梁思成铜像评审委员会”从候选的三件作品中综合评定后选出。据悉,参加评审的另两尊铜像分别由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雕塑家李象群和铜雕工艺大师朱炳仁创作,展览结束后将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除三尊梁思成铜像外,本次展览以图片的方式呈现梁思成的人生历程和重要贡献。展览由六个部分组成“出生日本:少年记忆;求学美国:中西融贯:探索中国:古建研究;创立体系:独树一帜;现代探索:建筑创作;古都保护:人类情怀”。内容囊括梁思成各时期生活和工作照片、古建筑照片、测绘和设计图纸等200余张,是有关梁思成先生最为系统、全面的回顾和追忆,尤其以梁思成、林徽因以及中国营造学社同仁进行古建筑考察、保护的内容令人感念至深。展览还以古今对照的方式,沿着梁思成先生考察的足迹,对西安、扬州、大同等古城保护进行展示。
6月12日下午,由《建筑创作》杂志社精心策划并作为学术支持媒体的“梁思成学术思想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论坛“全国政协礼堂召开,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为梁思成在日本奈良树立铜像组委会主任罗哲文担任论坛主席,并在论坛上向日本奈良县颁发了”梁思成铜像赠送证书”。并向大同市人民政府、北京万科企业有限公司颁发誉奖。《建筑创作》杂志社金磊出任论坛主持人并谈到:“梁思成先生不仅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者和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奠基者,更是古代建筑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倡导者,今天所举行的活动,使尘封半个多世纪的那段历史重新面世,必将拉近中日两国人民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两国人民的友好情意,促进中日友好事业的发展。”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张秋俭,两院院士周干峙,日本奈良县副知事田修,梁思成先生之女梁再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总建筑师张锦秋,原奈良文化财研究所所长铃木嘉吉,檀原考古学研究所所长官谷文则,日本文学博士安田顺惠,原正仓院事务所长米田雄介,大同市人民政府市长耿彦波,扬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扬,扬州市文物局局长顾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宇,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赵元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国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吕舟,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院院长刘临安,《建筑创作》杂志社特约研究员殷力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副所长刘畅,万科集团副总裁毛大庆,翔坤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葛艳华等300余人出席论坛。
关键词 小麦;高产创建;主推技术;成效;甘肃景泰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056-02
景泰县位于甘肃中部,地处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属温带大陆干旱气候。全县辖6镇5乡136个行政村,总人口23.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32万人。耕地4.684万hm2,其中水浇地2.525万hm2,耕地土壤以灰钙土为主。海拔1 500~1 750 m,年日照时数2 725 h,年太阳总辐射量618.8 kJ/cm2,≥0 ℃活动积温3 614.8 ℃,年平均气温8.2 ℃,无霜期141 d。光、热、水、土资源丰富,利于优质小麦生产。常年小麦播种1万hm2,是景泰县主要的粮食作物,年总产量一般在5.5万t左右。
景泰县为重要的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是一个以景电提灌工程为主体的灌溉农业区[1]。自2008景泰县被农业部列为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示范县以来,根据甘肃省农牧厅和省农技总站实施方案的要求,景泰县以“依靠科学,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提升小麦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本着“高标准、严要求、抓创建、见成效”的原则,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良种、良法、良机相配套,狠抓主导品种、主推技术落实应用,引进先进实用创新技术”的思路,强化行政推动,整合项目,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务实技术指导服务,加大物化补助,科学选点,创建万亩示范片、千亩展示区、百亩高产核心攻关方,改进完善《景泰县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不断提升创建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完成了创建任务指标,取得了显著的创建成效,为促进粮食稳产高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了良好基础[2-3]。
1 小麦高产创建活动
1.1 主导品种
根据景泰县的气候特点、栽培条件及种植习惯,以专用型中筋类春性偏早熟品种为主,选用丰产、稳产、优质、多抗等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品种,以永良15号、宁春39号为主。
1.2 测土配方施肥
根据2007—2010年小麦“3414”施肥试验、测土化验、2008—2009年大田调查等结果,总结出景泰县景电灌区小麦高、中、低肥力分区的施肥配方,示范区在平均施有机肥15~45 t/hm2、锰肥15.0~22.5 kg/hm2的基础上,氮磷配肥的量化指标依次为:147∶78、163.5∶94.5、201.0∶112.5,平均施纯N 171 kg/hm2、P2O5 94.5 kg/hm2,氮磷比例为1∶0.55。其中全部的磷肥、微肥和60%~70%的氮肥作基(种)肥,剩余的30%~40%氮肥结合头苗水灌溉追施。
1.3 精量半精量播种
一是推广顶凌播种。即土层解冻10 cm左右,土表日消夜冻在中午强时播种,一般以3月中旬播种为宜,利于根系良好发育,利于形成大穗;同时可提早成熟,免遭高温和干热风危害。二是筛选推广先进播种机播种[4]。项目区重点推广了2BFG系列型隔层施肥播种机,便于种、肥真正实现了水平隔离和垂直分层;便于基肥的重施、深施;下籽均匀且种子播幅较宽,可确保播种质量。2012年景泰县引进试验示范了郓农牌2BJK-6型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具有精准下籽、精量播种的技术效果,播种质量更优,是下一步示范推广的新亮点。项目区播种量为337.5~375.0 kg/hm2,基本苗在600万~675万株/hm2,成穗数675万~750万穗/hm2,穗粒数23~27粒,千粒重42~45 g,可实现7.50~8.25 t/hm2的目标产量。
1.4 早浇浅灌头苗水
头苗水灌溉时间及灌溉量对小麦群体调控及个体发育尤为重要,应在小麦2叶1心至3叶1心(4月20—30日)灌头水,灌水量1 050~1 350 m3/hm2。可较常规大水漫灌节水300~525 m3/hm2,有利于促幼苗早发,壮苗增穗,提高产量。
1.5 主要病虫害统防统治
一是落实种子包衣技术。每100 kg种子用3%敌委丹悬浮种衣剂100~200 mL,或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200 mL,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90 g对水1.5 kg喷雾且搅拌均匀,防治小麦黑穗病、全蚀病、根腐病等。同时,示范推广复方拌种新技术,即每100 kg种子用3%敌委丹悬浮种衣剂100~200 mL、钾宝100 g、硫酸锰100 g、硫酸锌50 g对水2~3 kg拌种,以每粒种子均匀包裹上红色的药液为好,具有良好的补微、抗病、增产效果。二是推广“一喷三防”技术。在抽穗初期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2 kg/hm2、旱地龙1.5 kg/hm2、21%吡虫啉可湿性粉剂0.24 g/hm2或3%啶虫脒乳油0.3 L/hm2,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0.15 g/hm2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0.6 L/hm2对水450 kg/hm2交替喷雾2~3次,预防锈病、白粉病、蚜虫、干热风等。
1.6 机械化作业
重点推广机械化精细整地,机械化集精量半精量施肥、播种,机械化集高茬收割、脱粒,机械化深耕,机械化秸秆粉碎等作业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机与农艺的衔接配套,不断提升农业机械操作的水平质量。
1.7 农磷肥混合秋施
将有机肥与单质磷肥混匀堆沤,或将有机肥腐熟后分别与磷肥均匀撒施于地表,结合前作灭茬深耕施入,这是培肥地力、提高磷肥利用率最有效、最经济的施肥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