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视艺术思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被看做是有效的实现高水平的政治参与和信息化的政治民主的一种手段,尤其是网络技术,它将是新世纪最重要的民主参与手段和工具,它将把人类带入“电子民主”的新时代,加速人类的民主化进程。但是但是电子民主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现实性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一、电子政府在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网络拓宽了民主渠道的同时,人们也开始反思。由于网上直接管理的工作方式和政府与公民间的实时互动对政府的素质、能力和职业道德要求很高,而政府工作人员科技素质普遍欠缺,责任机制有待建立,目前还谈不上满足电子政府的实际运作要求。
以我国为例,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在一场题为《电子政务: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演讲中指出,目前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大张旗鼓提倡电子政务、网上办公等信息化手段提高办事效率,加强政府的服务功能,是适应市场经济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但他同时提醒,电子政务必须与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相配合,否则,即使是投入再多的资金,问题也解决不了,不过是多了一张漂亮的皮毛而已,这样的电子政务是没有出路的,最终只能沦为信息孤岛。
吴敬琏还指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到现在,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发展速度急剧膨胀,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暴露出来:一是重新建轻整合;二是重硬件轻软件;三是重管理轻服务;四是重电子轻政务。由此造成的一哄而上、投资过大的问题日益严重。各级政府盲目地推进电子政务,造成各自为政、自成一体、不联不通,没有有效整合,最终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有些政府部门的所谓电子政务纯粹是应景之作,造成高投入低利用率,个别部门的信息网络甚至纯粹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时演示所用。
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在现实政治生活的具体制度设计上,我们还无法做到直接民主。目前大多数国家实行代议制民主,尽管它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不少的弊端。电子政府的出现削减了这种弊端,因为它为人民当家做主、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体现主权在民原则提供了现实的基础。但是有些地方建立电子政府主要是基于以下观念:政府是社会的核心,更应当站在时代的前列,当网络经济正以蓬勃的势头向前发展时,如果政府还是以传统方式从事其低效率的事业,就会阻碍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政府欲在网络社会有所作为,必先建立电子政府。电子政府不宜只是停留在工具论的层次,而是应该作为电子民主的主要推动力量。这不仅要靠政府官员的努力,更要靠社会有识之士的大力推动。否则电子政府将沦为文书政治的电子化,聚焦于一般政府服务的提供,忽略民主的真谛在于参与,包括意见的形成与决策制定。
二、电子民主的局限性
为了适应电子民主的潮流,一些地方政府在网络化方面进行了尝试。其主要内容包括:(1) 建构社区信息中心,协助民众进入网络;(2) 推行电子民主计划,建立民众与市议员之间的电子邮件和 bbs 等通信渠道;(3) 实施电子公开计划,使民间个人与团体的建议以及官方或非政府组织的最新信息得到及时公布,等等。这些计划的实施对公众参与产生了一定影响,网络也加强了公共参与的作用,但电子民主的局限性还是存在的。
首先,过多依赖电子民主可能导致民众非理性的“情绪性民主”左右政治。借助于现代信息手段,公民直接的民主参与非常容易进行,这也是近年来兴起电子民主热的原因之一。然而,如果政府过多地依赖电子民主,在一切问题上都向民众个人做电子民意测验的话,也会带来消极的后果:一是民众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当两者发生矛盾时,民众一般会倾向考虑自己的利益,“即时的和过度的民意测验可能导致政府官员的决策仅仅根据可能对老百姓造成的影响进行”,从而可能损害国家的整体利益。二是过多的民意测验可能造成政府官员过多地依赖他人的判断,削弱自己制定、思考、分析和执行计划的能力。“诉诸即时的民意测验,就等于我们取消船长和高级船员,把一切船上的决策让乘客去做。这实质上是暴民统治。”三是与民选代表相比,一般的公众缺乏理性,遇到事情易情绪化,不如代表冷静、慎重。国家的决策受大众的情绪左右是十分危险的,有人甚至担心会出现“电子法西斯主义”。
再次,电子民主——由电子操纵的直接民主,在技术上可行,而在政治上可能是灾难性的。因为,既然计算机可以比手工更加巧妙地编辑和操纵信息,那么政府或者计算机“黑客”就可以使用欺骗和误导的手段,把大量的、公众无法消化的权威信息塞满公众头脑。面对真假难辨的信息,网上选民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和投票就成为一个问题。在美国参加政治投票的公民比例持续降低,对选举对象的选择依据更多地依赖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很多年轻人把较多的时间用于电子游戏而不是投票。
除了话语霸权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子民主的发展进步外,还有其他限制因素。社会中的许多人,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接近和使用信息而存在着严重的劣势,他们可能因此而得不到好的工作,不能和政府机构建立良好的沟通,不能享受网络等提供的信息资源、娱乐和服务,而被社会主流目标和价值所抛弃。如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上网需要硬件和经济支持,网络应用尽管得到极大普及,但是在经济落后地区,普通人上网发言仍然受到很大限制。还有网民自身条件的限制,网民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上网要遵循特定的网络逻辑,要掌握特定的语言。
在各国国内,网络的发展把人群迅速分化为技术精英和普通大众。托夫勒曾经指出,各个高技术国家的政府所面临的一种潜在的可怕威胁来自国民分裂成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两部分。因为网上管理所依据的信息是大众的意见和要求,但这些“大众”通常只局限于那些信息富人们(很多人认同这一划分,即网络时代里的公民至少可以分为信息穷人和信息富人)。因为目前社会上占绝大多数的信息穷人还支付不起利用信息技术所需的设备和上网费用,他们被剥夺了在网上参政议政的机会,这使得信息富人们利用其掌握的很大部分的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得到了更多的权力,并利用对他们有利的信息来影响公众,操纵政治和决策。正如金枝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官僚主义的经理、公司精英、军事当局、安全和监视系统都可以利用计算机里的数据来制造混乱、散布神话、进行恫吓和控制别人。他们掌握了绝大部分的信息源和计算机,公众对于信息的崇拜又给他们的优势地位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他们有效利用手头信息的原因是很明显的。这些社会集团占有很多利益,信息要为这些利益服务,计划也要根据这些利益制订。他们手里有一张明确而简洁的日程表:把更多的利润和权力集中到那些已经拥有利润和权力的人的手中”。可见,政府简单地听从“大众”召唤未必就能符合大众的意愿和利益,因此,电子民主还只是少数人的民主。
总之,电子民主还需要长足的发展,需要更多经验的积累和借鉴,还需要处理诸多民主理论、法律实践的难题。如何协调民主与效率,如何将电子民主扩大到其他范围?如何在各种意见之间寻求某种均衡?如何在公众参与的民主性与行政成本的节约性之间寻求协调?这些都是一个难题,而且都是需要解决的难题。应该说,网络提供了一种公开、民主、便捷、高效的程序。如果能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合理地开发网络资源,设计好相应的程序,可能为解决民主的提高与成本的节约之间的难题提供一个可行之道。
对于中国民主而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推动中国政治民主的进程,也可能危及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政府需要的是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民主。网络上的极端民主主义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如何在网络上限制极端民主主义,又发展社会主义特色的电子民主也是当今中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难题。
参考文献:
手段电视化――从纪录传播型向电子创造型转化
目前电视艺术创作中,部分电视专题片、电视文艺仅仅运用了电子的“纪录传播”功能。事实上只有充分调动电子技术的创作功能,才能创作出具有鲜明独立品格的艺术作品。以下四种技术正是在充分开发电子“艺术创作”功能的基础上出现的。
电脑绘画技术的开发。
电脑绘画技术通过神奇的电子“画笔”,使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变成现实。它可以自由地进行画面创作;可以自由进行3D造型,亦即三维时空的造型;可以完成“自然现象”的造型技术;还可以对摄像机和录像机输出的图像进行任意修改。
视频特技制作技术的开发。
视频特技制作技术可以对画面进行“偷梁换柱”、“移花接木”,使观众难以发现任何人工的制作痕迹;在大容量的数字储存系统里,可以对画面的任何“一格”,或任意组合排列后的片段进行特技制作,给人以难以想象的强烈视觉效果。
多层制作技术的开发。
电视画面的层次,一般在视频切换台上只能做到2~4层的合成处理。但当画面需要更多的层次变化和视觉因素时,即可采用多层制作技术,通过记录设备对视频信号进行多版合成处理,从而产生与多通道系统一样复杂的画面效果。
数码特技技术的开发。
这是一种数字化的视频特技处理,如画面的压缩,一帧画面在另一帧画面背景上的立体透视状的空间运动等:运用帧存储和计算机技术处理,获得油画、版画效果;运用三维数码特技。可以产生立体透视的画面、物体在三维空间里的运动等效果。
语言电视化――从单一语言型向多元语言型转化
当人类社会步入了电视文化时期,必然产生与其相适应的语言表意系统――电视语言。电视语言有别于之前语言系统的一大特点,就是从单一的语言形态转化成多元化的、复合式的完整语言系统。
电视艺术的语言系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语言元素在电视艺术作品中承担着不同的表意职能。中央电视台曾播出的电视剧《太阳鸽》被人们称之为“诗话电视剧”的优秀艺术作品,之所以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艺术冲击,主要体现为创作者对电视艺术语言系统的全面思考和整体把握。
造型语言。依据“写意”构筑全剧总谱,追求古典绘画和现代风格的结合;镜头语言,无论是推拉摇移,还是固定机位和长焦调拍,均依据小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以及画面美的角度设计:编辑语言,自然流畅,富有强烈的音乐感,剪辑点尽量隐藏在自然而然的流动和动作之中。这些丰富而充实的电视语言的综合运用,艺术地表现了“中学生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他们的成长中,有欢乐、有烦恼、有幼稚也有渐渐的成熟。但无论怎样。在他们的眼里,现实和未来,充满了生机和希望,一切都是那么的美。烦恼和痛苦是短暂的,美却是永恒的。”(章殊祥《(太阳鸽)>导演阐述》)
时空电视化――从时空束缚型向时空自由型转化
电视艺术可以从微观时空上反映社会生活,构成几分钟、十几分钟的短小艺术作品;又可以从宏观时空中,演绎一部自然、社会、人生的漫漫长剧。构成上百集,甚至上千集的艺术作品。而戏剧艺术、电影艺术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时空的限制,所以只有电视艺术可以从时空的束缚中挣脱出来,真正走向时空自由化。
在电视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时空的创作。一个几十分钟的短片,可以展现一个人漫长而充实的人生;而长达几十集的剧集如《渴望》,也仅是演绎了女主人公刘慧芳收养孤女的一段人生经历。这更是时空电视化的辩证法,也是时空自由的鲜明标志。
思维电视化――从线性思维型向场性思维型转化
思维电视化的主要表现。应该说是由线性思维向场性思维的转化。线性思维也称单向思维,即在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时。只有直线的思维链条,只有单一的表现手段。只有简单化的表现形态。场性思维,就是运用先进的电子技术,诸多的语言手段,时空的自由展现,在电视屏幕上展现一个完整的“生活场”、完整的“人生场”、完整的“生存形态场”。电视艺术创作的目的就是在电视屏幕上复原一个无比丰富多彩、有声有色、真实可信的现实世界。这必然要求创作思维从线性向场性转化。
中央电视台录制的电视专题片《雾海绿洲》,运用场性思维,为电视观众真实地描述了云南南部红河州大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生命存在场景:那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的“植物生存场”;那微生物、蟒蛇、长臂猿等的“动物生存场”:特别是树蛙从、产卵、孵化到幼蛙生成的完整“生命绵延场”。因为作品提供给观众的是特定生存条件下动植物的场性信息,所以观众颇有一种身临其境、亲眼所见的真实感受。恰如创作者所说:“无论你用怎样的词句,也难以描绘眼前这片烟云雾霭的变幻莫测,它忽而杳然明绿,转瞬又奔腾飞散,它的静态美、动态美,博大无边的力量美,留给人们无尽的想象。”(孙秋萍《雾海绿洲》解说词)
综上所述,电视艺术的电视化,主要体现为手段的电视化、语言的电视化、时空的电视化以及思维的电视化。只有遵循电视化的创作规律,才能创作出具有创新意识的电视艺术作品,满足现代电视观众的特殊审美需求。
关键词:电视编导;创新思维;作用
【分类号】G222.2
0 引言
电视是比较重要的传播媒体,尽管现在信息传播技术发展很快,电视原先的地位受到冲击,但是只要持之以恒的进行创新,电视在传媒市场上依然可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不断的发展完善,电视编导作为艺术创作的“核心”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提高,电视编导必须要有创新思维,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立足市场需求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推动电视传播事业更好的发展。
1 电视编导创新思维概况
1.1创新思维的概念
创新是一种思维活动,但它又不仅仅局限于此,创新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它有别于传统的形式,通过创造与改变等行为,实现技术或精神层面的全新突破。创新是只有人类才能够具备的高阶认知活动,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动力。
我们所谓的电视编导创新思维主要是指创造者在思考方式、编制过程和形成结论中所具备的新奇性。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主要步骤包括前期策划、实际操作拍摄以及后期的编辑,在整个创作流程里面,电视编导是无可置辩的创作“核心”,电视编导的素质决定了电视节目的水平,创新思维、能力高低直接影响着收视率。电视编导只有通过创造性思维,大胆的进行探索,一定可以创作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鲜明的优秀节目。
1.2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形式
电视编导创新思维从形式上看,主要包括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首先,发散思维的特点是呈辐射型的,它经常会把一个问题作为中心,在此基础上向四面八方进行延伸和拓展。当电视编导运用发散思维的时候,思维方式是延伸、逆向或者拓展的,同样的问题可能会产生多样的结果,涉及范围通常会比较广泛。所以编导通常会将发散思维作为创新思维核心,通过想象、灵感激发、直觉等多种方式展开创新。在具体的节目创作活动中,电视编导在发散性思维的指引下,从不同角度、各个侧面思考,从题材中不断发掘新意,拓宽创作范围,采用富有特色的艺术形式,创作出充满个性魅力的电视节目。其次,聚合性思维是与发散思维相对而言的,它是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相对内敛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将不同材料、各个层次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探求出正确答案,根据针对对象的不同可以有多种称呼法,像集中思维法、同一思维法等等。在广泛开展的电视节目实践活动中,电视编导对通过不同思维方式获得的成果进行认真的分析、判断、演绎,选择出合理的电视节目策划方案,充分发挥电视传媒的作用。
2 创新思维在电视编导中的作用
我国的电视媒体几乎与国际同步,特别是信息时代到来之后,发展的较快,人民群众对电视节目的质量要求比较高,如何使电视节目更受欢迎,这是电视编导所着重解决的问题。电视编导应该结合现实状况,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积极的开展创新思维,在创作上实现超越,不断“创新”,推动电视媒体质量的整体提升。
2.1创新思维有利于促进电视节目自身发展
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电视节目自身的发展同样也是如此,“创新”精神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要求。从表现形式上看,电视节目创作是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借助于现在的物质条件比较容易实现创新与超越。在已经市场化,观众有多种选择的今天,单一、单调、没有实际内容的电视节目注定不会受到观众欢迎。要想创立观众所喜爱的电视节目,就应该在传播内容、表现形式、艺术风格、栏目特色上进行创新,对栏目进行准确定位,确定收视群体范围,为“创新”活动开展提供一个有利的氛围。在当前日趋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中,电视节目想要胜出,就应该不断创新、不断调整,适应人民群众对电视产品的要求。
2.2积极的开展创新可以促进文化事业发展
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层次需求变得很迫切,随着广大观众自身素质得到提升,审美、鉴赏作品的水平都有了很大进步,产生了不同层次的需求。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文化传媒已经发展到泛受众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欣赏需求是不同层次的,电视节目的制作应该高标准严要求。争取到对企业生存至关重要的观众收视率,电视节目应该进行精准定位,提高节目的艺术水平,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审美需求,丰富社会主义文化成果,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2.3有利于电视编导更好的走向成功。
创新思维的灵活运用可以引导电视编导走出已有节目形式的限制,更好的寻找新的题材,创造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现在的社会背景下,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编导们面临着比较大的竞争压力。电视编导作为一个自由体,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业发展是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判断标准,电视编导只有通过开展创新思维,才会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实现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统一。
电视编导开展广泛的创新思维,努力构建建立在创新思维基础上的电视编导运行机制,可以帮助电视编导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使艺术创作之路长青。
3 结语: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们对于高质量精神文明生活的追求,电视节目的创新就显得非常急迫,只有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同时促进广播电视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宇飞.论电视编导创新思维机制的培养[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报,2011(1)
[2]胡英.论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J].中国传媒科技,2012(4)
一、电视片头的数字媒体艺术性
时至今日,电视栏目片头的制作已经不是当年的手工制作模式了,电视栏目片作更多的采用的是新的数字媒体技术,具体的来说,就是通过在电脑等数字媒体制作出由数字语言构成的原始声画素材,然后通过特殊设备把数字信号转化为电视模拟信号或者直接使用数字化设备播出。也就是说电视片头的本质是基于“”和“1” 的数字语言的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性是其本质特性。从数字媒体的美学特性去探讨片头艺术的美学特性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对于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根源,一些学者和专家认为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思维主要受到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即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的抽象主义艺术、包豪斯的工业设计思想、杜尚的达达主义和反理性主义、2世纪5~6年代动力艺术和光效应艺术、2世纪7年代的录像装置艺术(Video Art)。此外,以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和劳申伯格(R.Rauschenberg)为代表的波普(Pop)艺术,以达利、玛格丽特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以现代版画艺术大师埃舍尔为代表的“科学观念绘画”均和现代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和思维方式存在密切的逻辑联系。数字媒体艺术集众多美学特性与一身,但又不能用其中任何一种美学特性来概括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艺术,作为数字媒体艺术的一个方面,电视栏目片头不仅继承了人类对“技术美学”的探索和对机器美学的批判和扬弃:而且也继承了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人文取向和批判精神。电视栏目片头制作是新媒体技术发展的产物,具有新媒体技术所独有的美学特性。可以说,电视栏目片头作为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其美学特性是多元的,独创的。“开放性”、“人本性”和“自由性”是电视片头制作的本性。
所谓“开放性”是指电视片头作品并非仅限于传统影视艺术创作过程中成员的相互协作,它更在于每一件作品所蕴含的无限衍生能力;电视片头的数字本性使得电视片头的作品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迎合人们审美观念的日益更新,电视栏目片头作品可以被二度甚至三度创作,而这种创作的实现就在于数字化产品的可修改性,可参与性、以及可完善性。这一点可以从电视片头制作的发展看出来,最早制作电视栏目片头,需要美工人员在画纸上手工设计出美术字幕、图标图案后,运用专业电视摄像机拍摄下来,再在编辑机上对编,与栏目内容串成一体。线性的编辑方式和近乎原始的手工操作方式以电视受众的缺乏让片头制作的效率低下。而现在,在非线性编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下,片头制作出来,再电视台展出之后,还可以根据观众的审美需求做进一步修改,所要做的工作只是在电脑上对原始的素材进行再编辑。
所谓“人本性”是指电视片头制作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其创作的核心在于创作者的艺术理念,或者说一个片头作品的艺术性的实现,更多的是在于创作者人的价值的体现,作为艺术创作本体的人,他的精神状态和思想理念,艺术素养的高低是电视片头艺术性高低的决定性力量,例如,《东方时空晨曲》的创意和设计就体现了作者对宏观世界的展示与追求,让人的情感在时空交错中得到体现和升华,让人的思维在具象与抽象空间流转,达到一种深刻的意境,展露一种世界的博大与人物的生机。片头的创作就成为创作者的追求和精神的体现。低廉的制作成本,对创作人员艺术素养的培养的忽视,使得让设计无法师把片头制作当作一件事业来做,而只是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如何能创作出国际化优秀的产品。
所谓“自由性”是指片头作为数字产品,其数字技术的虚拟性质,超过了截至目前的任何一种创作媒介,所以他比任何一种之前的媒介材料及其相关的语言更自由。通俗的说,电视片头制作的内容可以是现实的某物,也可以是虚拟的仅仅存在于我们想象中的东西,数字技术作为电视片头创作的材料和基本语言方式,不仅能完成物质世界的表现,并且能够完成非物质世界的表现;不仅能够完成表现的场传播,并且能够完成表现的非线性传播;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我们从事艺术表达的自由追求。这一点我们在电视片头的“虚拟性”里将继续深入探讨。
总之,数字技术介入电视艺术之后,大大增强了电视艺术的表现力,它只需要根据创作者的思维,随意调度声光色、音线形,并以高速度、快节奏随意调配各种各样的光效、色调、影调、拼织各色各样的构形、图案、板块,编织一个个光怪陆离、变化多端、亦真亦幻的五彩缤纷的梦幻世界,进入一种从未有过的碎片式的、跃动式的审美时空。从而大大激发创作者的创作力,进入一种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完全自由的艺术创作天地。
关键词:电视艺术;创造潜能;电子技术
电视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和载体,而电视艺术是被电视传播的艺术形态,以审美为中心目的的电视文艺、纪实艺术,所以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画造型为传播造型,运用艺术审美思维把握表现客观条件,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审美为终极目的的屏幕艺术形态称之为电视艺术。我们可以把现在荧屏上的节目主要分为三大类:电视新闻,电视专题(纪实),电视文艺(艺术)。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电视专题是用审美手段表现真实课题。电视文艺则是审美的艺术,是“诗意的栖息”。
一、电视文学
电视文学是指被电视化了的文学,其类型主要有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电视诗、电视报告文学。
电视小说的创作形态主要有两种:电视剧和电视的小说。电视剧改编时应强化戏剧性、冲突性并由导演完成改编,所以电视剧艺术本质上是导演的艺术。我们现在荧屏上看到的《红楼梦》《三国演义》《围城》等影视作品都是由著名小说改编而来。
电视报告文学是将真实和虚构融为一体,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的体裁。它具有鲜明的新闻性,报告的对象皆为真人真事,伴随当事人现身说法的同期声和生活复原的现场声,并不时有长镜头的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典型形象的塑造,乃至抓拍转瞬即逝的细节捕捉都体现了其浓郁的文学性;最后,它还具有深刻的论辩性,要求创作者对生活做判断,包括是或非的自然判断、善或恶的社会判断、美或丑的艺术判断。例如1989年郑明作品《半个世纪的爱》,在各种思潮入侵的拍摄背景下,描写了十四对金婚夫妇一种人类生活的美,体现了艺术作品最终关注的是生命。
二、电视艺术片
电视艺术片广义上指凡是具有艺术性、审美价值的作品。狭义上是指一种独立的艺术片种。其类型包括:电视风光艺术片、电视风情艺术片、电视音乐艺术片、电视舞蹈艺术片、电视专题艺术片、电视文献艺术片。
电视风光艺术片是主观的、表现的、审美的。它营造意境,通过对自然景观、社会情状等客观存在和思想感情、观念意识等主观看法的融汇达到一种美趣境界从而悦耳悦目(如《的诱惑》中佛光绿洲净土所体现的朝圣精神);它抒发感情,通过造型语言、音乐语言、诗话解说达到悦心悦神的情趣目的。它蕴育哲理,思想深蕴含蓄而不外露,体现了悦意悦志的理趣精神(如《的诱惑》中宗教苦行僧代表艺术圣殿艺术教)。
电视音乐艺术片相对于电视音乐节目原艺术、一次性、短命的特征来说,是电视化视听再创作的永恒作品。它以音乐艺术为母体,以符号语言为依托,完成音画的组合。
电视舞蹈艺术片通过电视化的手段展现了舞蹈、音乐、电视、数字特技多元的美。
三、电视剧
电视剧是指运用电视艺术和技术手段,融文学、戏剧、电影的诸多表现元素,构成故事性较强,易于在电视屏幕上播出,以家庭传播方式为主的视听叙事形态。其主要类型有:电视小品、电视短剧、电视单本剧、电视连续剧、电视系列剧。
电视剧观念的变化和演递:1958年直播电视小戏《一口菜饼子》标志着电视剧的诞生,这时的直播电视小戏还是遵循戏剧创作模式体现戏剧美学。1976年电视单本剧的出现使电视剧发生了质的变化,其由室内转向室外、演播室大景转向实景、三维空间转向多维空间、时空束缚转向时间自由体现了电影美学。1980年电视连续剧的出现使电视剧更新为电视美学,其具有审美特征长,以及多极艺术形态、体现了广阔社会内容和漫长人生命运满足观众长期收看、跨越模仿戏剧电影阶段的创作特征。1985年电视剧的题材样式风格拓展,具有诸多美学形态兼容的特征,多元形态电视剧形成多元美学。而电视剧真正成熟时期是伴随1990年长篇电视剧《渴望》的出现,至此电视美学得以完善。
四、电视综艺节目
我国的电视综艺节目近些年走入规范化、模式化、定势化的困境,必然导致走向死亡。要进行挽救必需走电视化道路给予电视化处理,如由纪录传播转化为电子创造的手段电视化;由语言单一转化为语言多元的语言电视化;由时空束缚转化为时空自由的时空电视化;由线性思维转化为场性思维的思维电视化。
电视综艺节目的主要类型有:电视综艺晚会、电视文艺节目、电视综艺栏目、电视选秀节目。电视文艺节目的主要特征是走向自然时空、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和场信息的艺术体现。电视综艺栏目的主要特征为发挥栏目化的优势、文艺样式的多元化和节目主持人的风采展现(如《魅力12?阿诗玛》中的主持人董卿就是美的化身)。
五、电视纪实作品
电视纪实作品是一种非虚构的节目形态。是指运用自然朴素方法,真实报道社会生活人文现象,注重采访拍摄方式,保持形声一体化的结构形态,纪录具有原生态的生活内容,通过生活情状、文化现象、历史事实揭示生活本身内涵和意蕴。
其主要类型有电视纪录片和电视专题片两种。纪录片和专题片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取材于真实现实生活;都以真实性作为创作生命;都需运用纪实主义创作手法。而二者不同之处在于:
1.反映生活方式:纪录片是客观的,而专题片是主观的;
2.表现生活手段:纪录片是再现,而专题片是表现;
3.镜头运用:纪录片是追溯过去采用抓拍、跟拍、隐拍的形式,而专题片是体现梦境、幻觉、意识流的将来采用补拍、摆拍的形式。
4.时空处理:纪录片是现在进行时,而专题片是现在进行时、过去时和将来时都有。
5.结构形态:纪录片是以时间为依据的纵向结构,而专题片是以空间变化的横向结构依据思想选材。
6.思维方式:纪录片再现生活、思想渗透在生活中,而专题片揭示思想、思想统帅生活。
电视专题片是指运用纪实手法对社会生活某一领域给予集中深入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种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性电视节目形态。电视专题片的创作风格具有写实性,通过叙事以事信人;具有写意性,通过抒情以情感人;具有综合性,既是叙事和抒情的综合,也是以事信人和以情感人的综合。电视专题片的题材内容具有人物性:通过记述形象具体的事迹到描写心态直至最后揭示精神;事件性:包括记述简洁洗练的过程、描述浓墨重彩的情状、捕捉具有个性的细节;社会性:通过对关乎国计民生、热点焦点、改革转型期间新课题等题材重大主题开掘,透过现象揭示其背后本质,同时亮明关于是非善恶判断的观点;历史性:用现实的视角审视历史、情感流动负载思想、意象表现去创造艺术;文化性:揭示文化底蕴、营造诗化意境、追求审美品格。电视专题片的文体构成具有新闻性、散文性和政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