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技能人才的培养

技能人才的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技能人才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技能人才的培养

技能人才的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技术技能 人才培养 路径 问题及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不断提升,从而使我国居民的需求开始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其不断从对物质的需求,转变为对精神和文化的需求。大学是我国,乃至世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授课群体、授课内容、开设专业等都拥有着广泛的多样性,从而为我国居民精神和文化的需求进行了极大的满足。近年来,我国政府、社会群体以及国内大众都开始重视我国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给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压力。但是,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动力,政府政策的偏向、广大居民和社会团体的认同等都成为了当代我国教育事业不断飞速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大学教育作为当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已经延续了多年的发展历史,并且已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使得我国市场开放程度以及互联网技术不断的提升,从而使得大量的拜金主义价值观等错误价值观逐渐渗透到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当中国。并且,我国多年形成的应试教育氛围已经使大学教育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对大学教育进行研究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技术技能人才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技术技能人才是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人才组成部分。根据国际惯例的划分,人才主要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学术型人才;第二,工程型人才;第三,技能型人才;第四,技术型人才。对于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而言,其主要是指主要出于生产和服务岗位一线的管理型人才。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已经掀起对高职院校应当培养何种人才的争议。作者认为,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适用领域基本相同。并且对于生产和服务的一线而言,技能的形成离不开技术的掌握,技术的掌握离不开技能的经验积累。因此,应当在实际培养中注重以上两个方面的培育。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也就决定了我国需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条道路中经历较多的困难与波折。而技术技能型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将更加能够帮助我国各行各业攻克难关,使用这些人才的真材实干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稳固的基础,从而使上层建筑的发展更加的健康。

三、对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及路径的对策和建议

(一)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城市水利专业教育教学当中存在着与该专业并不相符合的教学现状,例如:教学内容陈旧、更新缓慢;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实践等等。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国该专业的教学缺乏合适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此,作者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来创建该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1)更新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教科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应当对教课书的内容进行定期更新,添加更多与时俱进的内容。特别是对于城市水利专业而言,其中应当添加更加先进的技术教学、工程教学内容,以便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另外, 还应当对该专业选修课程及必修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形成学科体系。(2)增加教学实践。城市专利专业是一个培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其与学术性、工程型人才的培养具有较大的不同。单纯使用教科书和多媒体进行教学将会导致这些人才进入社会之后缺少相关领域实践经验。为此,应当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在校实践。

(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城市水利专业的开设多存在于高职院校当中。但是,在高职院校当中缺乏相关教学基础设施,也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此,作者提出以下建议:(1)提高教学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我国高职院校应当在现有资源下尽可能的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加便捷的条件,例如:对寝室居住进行改善、食堂就餐进行改善等,以便为学生学习免除后顾之忧;(2)打造正派学习环境和氛围。对院校内不良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和教育,使学校内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三)打造专业化的教师团队

除了需要进行以上两点的努力之外,我国开设有城市水利专业的院校还应当打造更具有专业化素质的教师团队。教师团队是教与学环节当中的重点角色,教师的行为、思想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为此,应当提升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导向,不仅要提升教师的责任心、学术能力、教学经验、沟通能力等,并且在必要和条件允许时,还应当培养教师的技术掌握能力和技能使用能力,从而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培养和教育。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大学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渐深入,我国对技术技能人才存在较大的缺口。特别是对城市水利专业而言,其兼具工科和社会学科双重特色,从而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此,作者在本文当中结合我国教育发展实际状况,对当前城市水利专业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1)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2)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3)打造专业化的教师团队。谨此希望能够提升我国城市水利专业人才教育教学质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技能人才的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企业;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5-0243-01

1 高技能人才概述

1.1 人才的定义

人才,一般是指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具有某种专门知识和技能,并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劳动,对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对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们。

1.2 高技能人才定义

企业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岗位的一线从业者中,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在关键环节中发挥作用,工作中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例如: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这些都属于高技能人才。

1.3 高技能人才对于企业的作用

企业高技能人才虽然不属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对于企业却具有以下几点作用:

(1)高技能人才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

高技能人才通常工作在企业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的第一线,他们对于提高技术、节约原材料、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改善生产组织与改进管理等各个方面,有着其他人才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2)高技能人才使得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向现实生产力。

组织要推动科技研发和成果的应用,要将科技成果产业化,这些都离不开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工作在第一线,最了解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向生产力,从而使得科技成果产业化。

2 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

2.1 企业缺乏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与落后的工作思路已经不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没有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计划,或者缺乏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则和测量人力资源价值的标准,这些都可能使得高技能人才不再适应社会发展,也使得高技能人才严重流失。

2.2 对高技能人才存在偏见

长期以来,很多企业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上,也把学历结构作为很重要的一项指标,却没有意识到技能人才也是人才,是可以将企业的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的直接人才。但是,很多企业仍然对于员工的身份存在界限,“干部”和“工人”之间的身份差别使得高技能人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社会和经济地位的低下,严重影响了技能人才的积极性。

2.3 对高技能人才缺乏激励措施

目前,很多企业实行工资改革,工资的标准依岗位而定,而岗位工资制对于高技能人才过低,因此没有给予高技能人才激励,造成企业高技能人员积极性不高。

2.4 企业高技能人才数量有限

造成高技能人才数量有限的原因有很多。其一,高技能人才因为缺乏激励,使得技能较低的人员无动力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其二,由于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不完善,使得普通技能人才无法得到学习机会;其三,由于多数企业的“重学历,轻技能”现象的存在,使得青年人不愿意学习技能,也不愿意从事技能劳动。

3 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建议

(1)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从企业战略的高度而言,高技能人才是企业很宝贵的人力资源,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该成为人力资源工作的重点,也应该在人力资源规划中作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计划。

(2)改变观念,提升高技能人才地位。

“干部”和“工人”之间的身份差别,以及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使得高技能人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因此,给予高技能人才一定的高级职位,例如:某工作带头人、企业首席操作师、首席技师等,这些都是给予高技能人才的精神奖励,由此提升他们受重视感,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

(3)建立完善的高技能人才激励措施。

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精神奖励,给予高级职位及人才表彰等;另一个是物质奖励,例如:设立政府专项基金,用于发放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津贴和获得政府部门组织的技能大奖、技术能手称号的职工的一次性奖励。再者可以采用“示范效应”推广高技能优秀人才的技能方法。

(4)建立完善的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

推动企业建立培训师制度、名师带徒制度和技师研修制度,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5)加强企业相关法规的实施,保障企业投资回报率。

完善企业内的相关法规,保障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应得利益,保障企业人力资本投入的正当回报,对于违反职业道德的不正当“跳槽”行为和“挖墙脚”行为给予严重惩戒,由此保障高技能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

综上所述,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内部高技能人才开发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使企业高层管理者在内的全体成员行动起来,把高技能人才的选人、育人、留人工作做好,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高技能员工的积极性,发挥高技能员工的潜能,使企业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毕结礼.高技能人才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技能人才的培养范文第3篇

世界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关键要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越来越需要大量的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过关、素质过硬的高端技能人才。如何培养高端技能人才,这对职业院校、企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鲁昕副部长曾说过,“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就是校企合作,没有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是不成功的,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具有深刻的内涵与意义,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两年学习、一年顶岗实习。”高职教育离不开产业、企业的需求导向,而产业、企业具有高职教育的可利用资源,要培养高端技能人才,必须开门办学,校企充分合作,深层次对接。

根据不同学校及不同企业情况,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参照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海天集团的合作模式,企业先导学校全程参与,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师资培养、学历证书等方面都与企业、行业全面对接,完全按照企业需求培养人才。

技能人才的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 教学做合一 专业建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212-01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需要适应能力强、动手操作娴熟、创新能力出色的优秀人才。为此我校确立了“面向市场,适应就业,对接岗位,尚德重能”的人才培养思路,学校把数控技术、物流服务与管理、汽车装配与维修3个专业列为优先发展的重点示范性专业,同时大力进行教学改革,调整教学模式,侧重实践教学,适当增加实践课时,强调“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1 传统专业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段进行,先学理论知识,后集中实训,实践教学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实践脱节,学生前边学,后边忘,实习中遇到问题不得不回过头来再翻课本,教与 学,学与做如隔一道墙,所学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指导实习操作,导致教学效果差,学生学不到真本领。显然这一模式不能培养出适合当前企业急需的技术人才。

2 探索教学改革,推行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

我校从2011年开始,对专业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实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设在实习现场,先上理论 课,接着上实习课,学生还要写出实习心得,使学生学完理论后能及时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真正把知识和技能印到学生心里。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优势突出,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适应现代教学需要。它强调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实践环节贯穿教学始终,把理论教学、动手操作融于一体,教学任务由一个老师统一讲解,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训现场,师生双向交 流,直观和抽象交错进行,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做合一体现了现在职教课改的发展方向,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很大优 势。一是引入现代培训理论,强调实践教学为主,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二是教学的过程是讲解示范、实践操作、发现问题、提升技能的过程。能够适应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模仿能力较强的特点,实现因材施教。

3 如何更好得把教学做合一应用于实践教学

以汽修专业为例,根据汽修专业课程特点,将传统的“讲中教,听中学”方法改变为“做中教,做中学”,采用分组操作交流讲解的方法将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训练综合能力,也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下面以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中的曲柄连杆机构模块为例,谈谈教学做合一在汽修教学中的应用。

3.1 教师示范操作,学生分组学习

先告诉学生曲柄连杆机构拆装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易拆不易装,老师先进行标准的符合工艺的演示性操作,中间强调拆装的顺序及注意事项,并要求学生记下拆装的顺序,零件按顺序摆放,强调装和拆是一个逆向过程。然后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6人一组,小组成员由教师按能力和水平搭配,并选出一位学习和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

3.2 学生分组进行现场实习操作

首先以组为单位,通过讨论列出注意事项,老师总结并作补充,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始规范操作,完成对曲柄连杆机构的拆卸,同时强调拆下的零部件要摆放有序,针对各实物部件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详尽细致地讲解,让学生充分了解各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去除脑子里的抽象模糊的理论感知,实现理论知识和实物认知的强力结合。

先拆后装,尺寸吻合,对号入座。老师在现场指导,从学生操作中能及时发现学生理论知识的缺陷,及时纠正学生在组装操作中的不规范动作,及时解答学生在组装时遇到问题,避免了学生问题的遗留和堆积,高效开展教学。

3.3 巩固提高教学成果

拆装操作完成后,小组成员先单独思考,再讨论交流,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集体荣誉感,让各小组之间开展拆装操作竞争,教师组织拆装的计时赛,评出超级、特级、优秀小组,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同时拆装的过程也是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过程,看看经过拆装后的曲柄连杆机构是否漏装、错装及倒装,检验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最后,学生要写出详细的实习报告,特别是要写好实习体会。

4 教学做教学模式对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

4.1 优化学习教材

目前职校中,汽修教材的教学内容与市场严重脱节或滞后,且实用性不强,教学做合一教学法强调实践教学,促使老师在实践中发现和总结出适用的教学理论,形成自己完整务实的教学指导,充实编修实用教材,作为更好的教学载体。

4.2 促进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训基地是教师做中教,学生做中学的必备场所。为了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学校就要加大对实训场地的投入,完善教学实施。以我校为例,目前我校积极争取到了省级规范化学校建设项目,争取资金800万,用于规范实训场地。逐步形成以“教做结合,学做结合”技能培养基地,从而更好地推进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的开展。

4.3 加强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进程

我校还与中国重汽、通裕重工集团等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使其车间成为我校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顶岗实习,尽快实现岗位与教学的零距离对接。

4.4 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步伐

“双师型”教师要同时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新的教学模式强调在教学做中有一位教师独立完成,需要好的“双师型”师资作为强力支撑,这就要求学校要高度重视对“双师型”老师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国培、省陪、顶岗培训等,必要时可以聘请从事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才来校指导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这将大大提高各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极大地深化教学改革。

教学做合一能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学、会学、爱学、学会,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 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更好更快得培养合格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中国职业教育,2006(1).

技能人才的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校文化;企业文化;校企文化融合;技能人才

职业技术学校肩负着培养面向行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这不仅要求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掌握够用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求学生具有主动适应企业文化,进入企业就能立足、生存和发展的综合职业素质。建设校企融合的学校文化是职业学校培养新时期优秀技能人才的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异同

学校文化即学校组织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得到师生员工普遍认同的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企业文化即企业组织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得到员工普遍认可的企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

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既有天然的共性,也有明显的差异。先看看共性:首先,两者都属于社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充分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取向。其次,两者的建设内容都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和灵魂。第三,两者都起到了对组织成员导向、凝聚、激励和约束的作用。所以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有融合的基础。再谈谈差异:第一,由于文化主体不同带来文化目的不同。学校文化的主体是全体师生员工,特别是学生,是将来的一线高级技能型人才,因而学校文化的目的在于育人。企业文化的主体是所有员工,特别是当前一线的职工,因而企业文化发展的目的在于创造一种优良的经营氛围,实现利益最大化。第二,两者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不同。学校文化建设以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为核心,宣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将此渗透在学校的物质、制度和行为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传导具有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和生产经营理念,并将此传导于具有企业特征的物质、制度和行为文化建设中。第三,两种文化的功能不同。学校文化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核,乃立校之本,也是学校和个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支持力,能促进学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综合竞争力,只是这种良好的效应不一定能立即兑现。企业文化有明显的功利特性,它试图通过文化提高员工素质,进而通过发展员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有融合的必要。

校企文化融合是职业学校培养优秀技能人才的必然

职业技术教育肩负着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定位,具有职业性、区域性、实践性、开放性等文化特征,从上文分析可得其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是可行的,也是学校培养优秀技能人才的必然。

第一,国家新时期的政策明确要求校企文化融合。2010年5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校企共建的原则,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引进和融合优秀企业文化,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跨越。”

第二,职业学校要适应新时期企业用人的要求就必须进行校企文化融合。职业技术教育为的是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职业学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时的业务不上手、环境不适应、文化不接受等矛盾现象与心理普遍存在,毕业生往往较难短时间内融入企业、进入角色。而职业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为特色”的人才培养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将企业所需要的技能传授给学生。因此,校企文化融合应服务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打造专业技能优势,使学生毕业即能上岗。

学校建设校企融合学校文化、培养优秀技能人才的途径

校企融合学校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使学校培养的毕业生都成为企业需要的优秀技能人才,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尝试与探索。

首先,精神引领校企融合。精神引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我院在培养技能型优秀人才的同时,十分重视校企精神文化的融合。在办学理念和学院精神中体现企业文化精神,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对接,借鉴和吸纳企业价值观,不断增强办学的质量意识和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意识,努力构建企业化的学校文化,营造校企融合的精神文化氛围,使企业文化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不断引领教师和学生的言行。

其次,管理制度校企融合。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我院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强化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于08年编制的《仪征技师学院学生管理手册》借鉴了企业管理制度,在实训车间和班级管理过程中实行“6S”管理,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 、安全(SAFETY)”六个项目,全面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要求的岗位能力和职业精神。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孩子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这些习惯将渗透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2012年,我院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节约(SAVE)”一项,对学生提出“7S”的管理要求,编印了《习惯收获命运》一书,成为学生自我管理的必备工具。

第三,环境布置校企融合。学校文化中的环境设计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熏陶。我院充分利用橱窗、墙壁、走廊、教室、宿舍及实习场所等空间,张贴激励标语、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和优秀毕业生的照片及寄语,展示专业前景、师生获奖作品、受表彰师生的事迹等,引导学生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振作精神,鼓足信心,处处突出“技精立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使校园里的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每一寸空间皆能育人。

第四,专业文化校企融合。专业文化最易体现职业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融合。在实训实验车间和班级可以创建企业文化宣传阵地,及时宣传先进的管理理念、专业前景和质量标准等。如将冠名班级直接布置成车间的微型模式,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教室四面墙壁上张贴工作要求、工件加工程序,学生穿该企业的工作服、佩戴工卡、带工具包进教室,按照规定的安全线路行走、不准逾越警戒线等等,使他们在校园内就能感受到企业文化,置身在企业文化的环境氛围中,毕业后就能与企业做到有效对接。

第五,学科教学校企融合。职业学校不同的专业会有不同的课程设置,有些课程的开设是适用于任何专业的,也体现了校企文化的融合。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早作计划;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就了解到应具备哪些职业素质和技能才能顺利就业;开设《新员工训练》课程,相当于岗前培训,有意识地把企业文化精神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