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慢性病防控工作

慢性病防控工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慢性病防控工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慢性病防控工作

慢性病防控工作范文第1篇

【摘要】慢性病是当前人类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因,占总体死亡的80%以上。因此提高慢病防控能力,有利于家庭、社会和谐发展。自2009年我县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启动后,经过各级专家的反复跟进培训,我县医生的慢病管理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基层医疗单位的就医环境和综合服务也逐步得到了居民的认可,慢病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慢性病;预防与控制;能力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065-021.慢性病防控现状

基层目前开展的慢性病管理主要围绕项目在所辖区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管理,肿瘤筛查和重性精神病人管理治疗等项目工作。慢性病危险因素的监测我县还未开展。就慢性病防控评估能力看,我县整体评估能力薄弱,截至调查之日,我县尚未开展过慢性病防控评估,慢性病工作开展的局限性和短期性,限制了慢性病评估的有效实施。

从基线调查、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入手,通过开展“家庭主妇培训班”、“小手拉大手”、“健康一二一”和发放限盐勺、控油壶等活动对辖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达到预防与控制各种慢病的目的,已取得了一定成效,采取的方法和措施逐步被群众认识和接受。2.慢性病干预

慢性病干预是有效控制慢性病的手段。慢性病干预的覆盖面越广,人群受益率越高,慢性病防控工作效果越好。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发现管理工作开展的远远不够。需要加大慢性病干预工作点,扩大干预范围,创新干预方式,加强干预力度。我县慢病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以国家经费补助项目或自治区科研项目的支持为依托开展。基层目前开展的慢性病管理主要围绕项目在所辖区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管理,肿瘤筛查和重性精神病人管理治疗等项目工作。

2.1高血压、糖尿病的干预。各单位对辖区内所有35岁以上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为管理目标人群,并且在以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为契机,对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筛查、评估登记建档管理和随访,并制订了高血压、2型糖尿病筛查、评估、确诊管理工作流程,做到了慢性病个案实行一人一病一档案,每个档案中有个人信息表、个人体检表、每次随访记录表等。

2.2精神卫生工作的干预。精神卫生工作作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造成的个人、家庭、社会危害是有目共睹的。今年来,针对精神疾病的卫生关注度和防治管理逐渐被纳入到慢性病的重要工作范畴。2009年,国家医改工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纳入9类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当中。宁夏地区为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自2010年起,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全面纳入到疾控工作的常规性工作任务当中。2010年我县开展实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的辖区覆盖率基本为100%,然而因地区在精神卫生专科的发展上缺少配置,我县普遍存在专业精神专科医师和精神疾病防治工作人员短缺问题,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率未得到有效提高。开展精神卫生工作的专业人员队伍并未得到壮大,疾控机构中开展精神卫生工作的人员普遍缺少专业的精神疾病专业知识,加之诸多的疾病控制工作内容的统揽一身,难以保证精神卫生专业防控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总之,慢性病的管理缺少长期的、规范的、具有顺畅工作流程的管理模式。因此,要实现慢性病长远的预防控制管理水平,则需要制定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指南,在如何有效发挥疾控机构工作人员能力和基层百姓的参与性上进行深入思考。

2.3其他。2009年9月,隆德作为宁夏的试点县,首次开展实施中央补助地方妇女子宫颈癌早诊早治项目工作,随后在2010、2011年增加肿瘤随访登记、食管癌/贲门癌早诊早治项目工作,2012年又启动了妇女乳腺癌早诊早治项目工作,在项目支持下,推动了一部分的慢性病防控工作内容的开展,惠及广大群众。

较之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和免疫规划工作,隆德县慢性病防控工作缺乏丰富的经验、规范化的流程和科学指导的工作规范。慢性病工作涉及内容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对健康需求的增多,除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病防治外,对于肿瘤防治、营养保健、口腔卫生等健康需求日益增大,慢性病防控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以隆德县现有的疾控队伍力量和慢性病防控机构、人员建设现状来看,满足人群诸多的慢性病防控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3.建议

3.1政府制定政策,落实防治经费,形成以卫生部门为主,协调各部门共同努力的“大卫生”新格局是关键。

3.2发展一支战斗力强的慢病防治工作队伍是保障;主动协调好涉及乡镇村领导和部门关系外,参与工作的乡村医生建立和管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给予一定的补助,形成“大卫生”的局面。

慢性病防控工作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慢性病; 社区健康管理; 综合防控; 策略; 效果分析

doi:10.14033/ki.cfmr.2017.5.0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5-0151-02

慢性病主要是对一类隐匿发病,且病程较长、迁延不愈的疾病的总称,常见慢性疾病有糖尿病、高血压、恶性肿瘤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其已经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据相关调查统计,截止2005年有大约61%的人死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肺疾病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1-2]。且就目前我国发展趋势,本病发病率逐渐上升,已经给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3]。慢性病具有一定的可防控性,本研究主要针对社区健康管理用于慢性疾病的防控策略构想及其效果展开探究,详细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区管理的400例居民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随机对其进行编号(1~400号),其中1~200号为研究组,其中男109例,女91例,年龄39~81岁,平均(58.56±4.62)岁,其中高血压16例,糖尿病2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例,恶性肿瘤6例,其他5例;201~400号为对照组,其中男111例,女89例,年龄41~78岁,平均(59.87±4.96)岁,其中高血压17例,糖尿病2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1例,恶性肿瘤8例,其他5例。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予以常规社区管理。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健康管理策略,详细内容,(1)提高社区健康管理主动性及积极性:首选应明确慢性疾病的综合防控关键,分析慢性疾病防控相关政策,并探究针对性防控策略;明确慢性疾病防控涉及的部门职责及相关部门防控工作现状,并分析期间存在的问题,从慢性病防控的特点及需求出发,按照各职能部门的大小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提高社区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通过从筹资、支付方式及激励机制和服务模式等几方面入手;同时还可参照健康管理组织运行机制,并成立社区慢性疾病防控的补偿及激励机制,提高医疗保险有效使用率,继而控制医疗费用,维持双方利益。此外,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对慢性疾病防控相关知识的认识,继而提高其自主性和积极性。(2)提高慢性病防控受体主动性及积极性策略:慢性病防控管理的受体除患者外,还包括其家属,不仅需要针对已经患病者进行健康管理,同时还应注意监测高危人群的情况。目前主要采用的措施,如:针对医疗报N制度进行改革,全面分析城市居民医保、城市职工医保等相关制度和规定,进一步分析慢性病门诊报销规定的可行性,制定相应计划。此外,对于受体而言,采用有效社区健康宣传及营养健康促进的方式,提倡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继而降低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暴露。同时应详细了解社区居民健康素养状况,分析目前存在的优势和不足。(3)社区居民电子档案管理策略:电子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是社区健康管理工作的重点,要保障所有有效电子档案的采集及管理,应建立电子档案,评估居民的健康状况及危险因素,并追踪指导,针对患者近几年的危险因素展开讨论。根据电子档案评估结果,予以正规性管理,如,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相关危险因素的管理;针对健康人及高危人群应予以心理指导,并结合动态追踪结果,评价其干预效果。同时社区健康管理工作技术人员应熟练掌握慢性病防控策略,并予以有效处理方式,完善电子档案产生的差距。并加强社区电子档案与医疗机构之间的联系,做到资源共享,进一步使一级医疗机构在短时间内掌握患者的病情,并制定治疗计划,提高确诊率和临床疗效,同时还能有效避免患者入院后进行重复检查的项目,继而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4)慢性病防控分阶段干预策略:鉴于健康人、高危人群及患者之间的护理和工作重点的不同,所以应确定干预的关键,分析总结各种技术的差异及优势与劣势,继而奠定基础,针对存在的危险因素予以控制,实现早诊断、早治疗,并根据居民的特点制定干预措施。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本次研究主要观察两组新发病率、疾病控制率、居民满意度及患者不良情绪等情况。焦虑、抑郁情绪采用SDS、SAS评分,0~100分,50分为临界值,分值与情绪之间呈负相关。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7.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新发病率及疾病控制率对比

结果显示,研究组中新发病例数为19例,新发病率为14.07%(19/135),对照组57例,新发病率为43.18%(57/132),研究组少于对照组(P

2.2 两组居民满意度调查

结果显示,研究组满意度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7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SDS、SAS评分对比

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不良情绪显著较对照组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发展为目前对人们生命安全及利益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鉴于其可防控性,临床表示社区健康管理可显著提高疾病防控率[4-5]。目前对于慢性病的控制尚缺乏健康管理理念及综合干预思想,可能进一步导致慢性病产生的医疗费用较高[6-7]。国内外也有大量研究表示,很多慢性病存在相同的危险因素,如,不良的生活习惯、缺乏运动、不合理膳食等,所以可通过综合控制干预措施,降低疾病发生风险,同时减轻家庭负担,节省人力物力[8-9]。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通过提高慢性病防控主体、受体主动性、积极性策略,以及建立社区电子档案和分阶段合理综合防控干预等措施后,慢性病新发病例明显较对照组少,同时疾病有效控制率较对照组高,满意度比较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杨金侠,王章泽.基于社区健康管理的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构想[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7):67-69.

[2]徐小明.基于社区健康管理的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构想[J].医学信息,2015,29(19):14.

[3]戴碧茹.社区健康管理与慢性病控制分析[J].当代医学,2012,19(29):25.

[4]梁小华,李大兴.慢性病及老年人社区健康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3,34(1):55-57.

[5]梁小华,朱坤.我国高血压社区健康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6):413-414,438.

[6]高金丽,朱吉伟,黄红儿,等.社区健康管理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干预效果[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4,22(1):124-125.

[7]鲍勇,孙炜.中国社区健康管理实验基地主要慢性病控制现况与对策研究[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2,6(5):302-305.

[8]张璐,徐文丽,彭金陵,等.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中应用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技术的效果[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7(4):556-559.

[9]杨金侠,马青连.我国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框架构建[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7):55-58.

慢性病防控工作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社区;慢性病病人;服务

2009 年,卫生部颁发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其中对社区高血压、2 型糖尿病病人的服务进行了规范。黑龙江省对社区慢性病病人服务也做了具体要求,提出除以上两种病外,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恶性肿瘤、脑卒中病人也要进行登记管理。我社区6 种慢性病病人1 万余人,做好慢性病病人的社区服务,对提高社区卫生整体服务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方法

1.1 病人信息采集

1.1.1 在入户更新居民信息时,详细询问有无慢性病,近期就医情况,近期体检情况。有慢性病的居民,询问慢性病控制情况,用药情况,不合理生活方式的改变情况等。

1.1.2 在社区门诊接诊时,询问患者慢病就诊信息,复诊病例询问用药情况、症状改变情况等

1.1.3 按照黑龙江省疾控中心要求,医疗机构要对每月就诊的慢病患者进行统计报告。社区中心可以到所在地综合医院保健科收集辖区居民慢病信息,再通过电话或入户核实、细化。

1.2 慢性病病人服务

1.2.1 门诊服务

对社区门诊就医患者,必测血压,以便筛查高血压患者。对高危人群测血糖。对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肿瘤、脑卒中患者,详细询问病史、发病情况、恢复情况、用药情况、康复训练情况,并记录到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中。

1.2.2 随访服务

对已确诊的慢性病患者,65 岁以上老年人社区中心医务人员每年进行四次随访服务。可以采用电话、入户、预约到社区门诊访谈等方式。随访内容包括:上次随访到此次随访期间的症状、体重、心率。患者症状和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吸烟、饮酒、运动、摄盐情况,患者服药情况等。 1.2.3 定期体检

对确诊慢性病人,督促其定期体检,检查项目包括:血压、体重、空腹血糖,一般体格检查和视力、听力、活动能力的一般检查。重点病例还可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潜血、血脂、眼底、心电图、B超等。

1.2.4 双向转诊

对症状较轻的患者,在社区接受治疗,并追踪病情变化。如病人症状加重,经社区医生诊查后,及时转往上级医院,使其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人在上级医院治疗后,待病情稳定,可转往社区卫生中心,由社区中心治疗及追踪随访,

慢性病防控工作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农村地区;慢性病;防控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62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63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百姓生活行为习惯的改变,同时,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相对较差,一些常见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的预防和控制已成为当前农村地区重点关注的问题[1]。本文主要针对现阶段农村地区慢性病防控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原因,并针对现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善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县海河镇2010年――2012年筛查出的3985例患慢性疾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63例,女性1336例,年龄29-82岁,平均年龄(64.1±15.5)岁。主要慢性疾病种类有:高血压、糖尿病、脑出血、脑梗死、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肿瘤等。病程1-34年,平均病程16.7年,其中512例有手术史。

1.2 方法 主要采取回顾性分析的办法,对我县海河镇2010年――2012年筛查出的3985例患慢性疾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农村慢性病的流行特点以及慢性病预防、控制不善的原因,再通过客观分析,总结出应对措施。

2 结 果

2.1 农村慢性病的流行特点 ①近三年中,农村居民部分慢性病的发病率虽然低于城市,但其发病的升高幅度高于城市。如1998年与1993年的卫生服务总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城镇居民在高血压、糖尿病方面的发病率升高了32%、53%,而农村地区则升高了36%、128%[2]。②患病年龄明显提前。研究中显示,农村地区居民病发脑卒中的年龄在35-54岁阶段明显多于过去10年,本组研究中,最小的脑卒中患者为36岁。③农村地区的慢性病的发病风险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的。

2.2 农村慢性病预防、控制现状 因为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健康意识缺乏、经济收入低、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农村居民在知晓、预防、治疗慢性疾病的水平较低。本组研究显示,农村地区成年人对于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知晓率分别为22.8%、31.9%,治疗率仅为17.3%、21.0%,控制率只有4%、4.9%。

3 讨 论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慢性病预防、控制形势比较严峻,存在较多问题,如:存在健康意识缺乏、经济收入低、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疾病防治经费投入不足、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力度不足、缺乏先进的疾病监测体系和专业的防治人才,因此,农村地区关于慢性病的预防、控制水平明显差于城市[3]。城市对于慢性的防治控制有着较好的做法,通过开展社区综合性防治以及管理,目前,我国已有部分经济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参照了城市慢性疾病管理的经验,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农村地区的防控疾病模式。例如广东省中山市的古镇村,对整个管辖地区进行一次慢性病的基线调查,并据调查资料制定一系列防治规划、干预方案、监测及评价等措施,形成全民性的慢性病防治体系[4]。

本组研究中,针对我县海河镇农村地区慢性病的流行特点,客观地体现了当前苏北地区慢性病发病的基本特征及防控现状,及防治现状对此,可尝试制定出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点防控对策:

3.1 除充分用好国家下拨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外,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财政扶持,以获得充足的防治基金,同时,努力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促进政府基本公共卫生职能的实施,以保障农村居民享有均等的公共卫生服务机会。

3.2 建立以村为单位,以医、护、防、村医为组成人员的慢性病防治责任健康团队,对辖区进行划分,实施片区负责制,尽量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疾病防治服务,严格落实疾病的发现、随访等环节管理,增强责任意识,积极对居民和患者进行慢性疾病的健康宣教,采取宣传册、座谈、电视广告等多种途径,实现慢性病健康知识的普及,努力提高居民的医学知识掌握程度及增强其保健意识[5]。

3.3 建立农村地区慢性疾病监测体系和完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措施 利用已建网络,进一步强化对村级医生的计算机操作及综合业务能力的培训,实现县、镇、村三级网络防治、管理与考核,对患者的资料实现网络共享,同时,进一步规范做好居民健康档案的随访与管理,以方便对慢性病患者疾病信息的查询、监测等活动。

总的而言,上述提出的各项对策是否能够顺利在农村实施,并获得成效,需要在各级公共卫生及医疗机构中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才能不断完善慢性病防治理论体系建设,全方位做好农村地区慢性疾病的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1] 胡建平,饶克勤,钱军程,等.中国疾病经济负担的宏观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7,6(6):56-58.

[2] 李立明,吕筠.中国慢性病研究及防治实践的历史与现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8):741-745.

[3] 井珊珊,尹爱田,孟庆跃.农村居民慢性病患者的就医选择行为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2):32-34.

慢性病防控工作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慢性病;非传染性疾病;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1(c)-0005-03

Domestic and foreign health management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YU Ping SUN Aiguo LIU Xinrong

Weihai Center for Diseases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handong Province, Weihai 264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By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chronic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communities and investigating the work system and management mod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the communities, to provide basis for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development. Methods The literature method was used to collect data. The investigation was undertaken by comb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chronic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communities to the analysis of part of domestic chronic diseases data. Results The mortality rates of chronic diseases showed a continuously rising trend; hazard and risk factors of chronic diseases were prevalent.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wide health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of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enhancement of health guide, strengthening of health manag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health risk factors intervention are effective ways to control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hronic diseases for the residents. Full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government policy support, promotion of health insurance development, improvement of health insurance profitability and other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re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chronic diseases.

[Key words] Chronic disease;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Health management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是一类起因隐匿、病程长、病程迁延不愈、病程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1]。目前,正在严重威胁着全球人民的健康与生命,已成为21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2]。根据WHO报道,2005年全球总死亡人数为5 800万,其中近3 500万人死于慢性病,而中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了750万[3],未来10年,全世界慢性病死亡人数还将增长17%。而在中国,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干预措施,慢性病死亡人数将增长19%,其中糖尿病死亡人数甚至可能增长50%。因此,探讨慢性病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加强对居民生活方式和健康观念的公共卫生管理,是当今社区健康管理的主题。现就国内外慢性病健康管理对策综述如下:

1 慢性病危害及流行病学研究

1.1 慢性病危害

慢性病的危害主要是造成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致残率、致死率非常高,不但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而且医疗费用昂贵,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经济负担。这些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骨质疏松、慢性阻塞性肺病,其中以心脑血管疾病为第1位,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糖尿病的患病和死亡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全国疾病监测系统资料表明,中国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已经由1991年的73.8%上升到2000年的80.9%,死亡人数将近600万。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城市和农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高达85.3%和79.5%。即使在贫困地区,慢性病的死亡也是不容忽视的,许多贫困县也已达到60%。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研究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4]。亚健康状态是指机体无明显的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各种适应能力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5]。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是易患各种慢性疾病的高危人群。我国目前约有70%约9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有研究表明,经济较发达地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中,北京为75.31%,上海为97.49%,广东为73.41%,陕西为94.9%,河南为62.83%[6]。

1.2 慢性病流行病学研究

1.2.1 高血压 目前认为高血压病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前者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年龄、性别等;后者与体重因素、饮食因素、吸烟饮酒、缺少锻炼和精神因素等有关。体重指数偏高是血压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关资料显示,超重、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较体重正常者要高2~3倍。因此高血压病,是发生脑中风的危险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 ,脑卒中死亡率、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人类第二大致死原因。由于本病致死、致残率高,对国家和民众造成的危害极大,其幸存者超过50%的人生活不能自理。

1.2.2 冠心病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冠心病是一种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疾病。据文献报道,各种影响因素归纳起来可达200余种,但是真正能成为与冠心病有关的危险因子的大致有十余种。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Framingham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评价了有关危险因素在冠心病发生中所占的地位,与冠心病有关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年龄、性别、高血脂、高血压、吸烟、饮酒、糖尿病、肥胖、职业、饮食与遗传等。目前,世界医学界公认,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及吸烟是冠心病发病的三大危险因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热量、高胆固醇饮食的增加,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30年来正逐渐升高,近年来有加速趋势[7],已跃居至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前列,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

1.2.3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涉及社会、行为和环境、遗传等多方面危险因素的多因素疾病,肥胖、高血压、高血脂、不合理的膳食行为都将增加糖尿病的患病几率[8],其并发症可影响到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有时甚至危及生命。更为严重的是与慢性病相关的风险和患病率仍然持续上升,1992~2002年间,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患病人数增加了1亿,其中18岁以上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40.7%和97.2%。有关研究资料表明,糖尿病不但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根据WHO的糖尿病大血管病研究方案在我国北京、天津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为糖尿病患者发病率的3倍[9]。

2 慢性病健康管理对策

慢性病的管理是当今健康管理的主题。所谓健康管理,就是针对健康需求,对健康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也就是对个人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10]。而慢性病健康管理是指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通过为健康人、慢性病风险人群、慢性病患者提供全面、连续、主动的健康管理,以达到促进健康、延缓慢性病进程、减少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同时降低医药费用为目的的一种科学健康管理模式[11]。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要建立以预防为主的慢性病健康管理创新模式,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中央明确提出“综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和“战略前移、重心下沉”的慢性病防治方针,要求我们要在尊重我国国情、整合现有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基础上,立足社区卫生研究热点,突出居民健康需求特点,把握当前社区公共卫生工作的难点,探索科学的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2.1 加大健康知识传播力度,以健康教育促进慢性病管理

健康教育是改善健康行为的基础,是提高广大群众自我健康意识的主要渠道。为确保慢性病管理扎实、有效,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加大健康知识传播力度至关重要。20世纪60年代,传播学的概念被引入了健康教育领域并逐渐发展成为健康传播学,有效地指导了健康教育实践。一是定期开展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二是定期编制印发健康宣传资料;三是定期邀请专家进行现场咨询指导;四是利用患者就诊进行健康教育;五是结合各类卫生日,组织开展各种健康宣传活动,强化健康意识。通过全方位健康知识的传播,慢性病患者可以获取健康信息,使其自身卫生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不仅提高了居民的健康意识,达到健康信念认同,而且促进了慢性病管理,患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对疾病的态度及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并认真采纳健康的行为。

2.2 加强健康引导,促进慢性病居民进行自我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是预防医学和管理科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一个同传统疾病管理有显著区别的新理念[12-13],健康管理的核心是促进人们建立新的行为和生活方式。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预防慢性病一项重要的投资》报告中明确指出,慢性病的主要病因是不健康的饮食、不锻炼身体和吸烟三大因素。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把不平衡膳食、体力活动缺乏、吸烟、饮酒定为慢性病的根本性危险因素,把血糖、血压、血脂、体质指数等异常定为过渡性危险因素,结局是引发冠心病、脑卒中、周围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因此,在资源有限、重点卫生问题突出的时代,明智的做法是坚持预防为主和“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方针,引导社区慢性病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调动患慢性病的居民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参与慢性病管理。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通过对慢性病易患人群和高危人群积极有效的健康行为引导和干预,可以使该人群在8~10年内的患病率降低30%以上。珠海市南虹社区卫生院提出的知己健康管理模式――紧紧抓住慢性病的最根本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和管理,从而实现对过度危险因素的有效控制,减少或降低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14];南京市玄武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推行的“一查、二治、三康、四防、五保、六教”等规范治疗、系统干预为目标的动态管理[15],值得借鉴和推广应用。

2.3 动员全社会参与,争取政策扶持,强化健康干预措施

慢性病防控需要社会、家庭和个人长期的综合管理,以社区为基础的管理被认为是比较有效的办法,而以个人和群体为对象的行为干预与管理代表了卫生服务改革的主流和需求方向[16]。因此,希望政府能给予政策上的扶持,把慢性病的行为干预和健康管理纳入到公共卫生投入的重要项目,同时纳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常工作考核,医疗保险要把慢性病防治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可持续发展[17]。世界卫生组织的慢性病综合防治策略中指出,在社区开展危险因素干预是慢性病防治的最佳手段。芬兰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步探索了一种通过改善人群生活习惯,发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预防功能,从源头上降低疾病危险因素的新型健康管理模式[18-19]。广东省人民医院把健康干预做在健康评估的基础上,为服务对象量身定制健康改善计划,由第三方管理机构负责组织专职健康顾问和健康秘书对客户实施健康指导及健康管理跟踪服务,全力做好健康护理客户的网上咨询服务,为其建立健康维护方案,包括个性化的运动、营养、心理、中医养生等[20]。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针对慢性病危险因素在社区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要策略的综合健康干预活动表明,科学合理的健康干预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而且可以帮助患者掌握自我管理疾病的知识和技能,并采取积极和正确的行为来控制疾病[21]。只要将适宜的慢性病防治技术和管理模式提供给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它就有能力承担慢性病的防治重任[22]。数据证实,为健康管理投入1元,相当于减少医疗费用3~6元。如果加上由此产生的劳动生产率的回报,实际效益是投入的8倍[23]。

2.4 推行健康险发展,促进健康管理

随着商业健康险的逐步推进和专业健康险公司的发展,“健康管理”被引入健康险领域。健康管理的思路和实践最初出现在美国,被保险行业率先广泛应用。保险公司将客户依据健康状况进行分类,那些最有可能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被分别交给不同专业的健康或疾病管理中心,由他们采用健康管理与评价等手段指导病人自我保健,并对其进行日常后续管理,以促进健康,降低医疗费用。目前,保险业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健康管理的途径和方式,推动健康保险发展。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人身保险监管部主任陈文辉提出,健康管理在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中的运用,将对传统的风险控制手段和服务管理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依据是,健康保险应以促进投保人的健康为最终目的,而不应仅仅是在疾病发生后给予费用补偿。将单纯的事后理赔转变为全过程的健康管理,既能够改善和提高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达到健康促进目的;又能够改变传统经营模式下对医疗风险束手无策的局面,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出击;还能够通过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等手段有效降低发病率,提高健康保险的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春玲.国内外慢性病健康管理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5):40-41.

[2] 张安玉,孔灵芝.慢性病的流行形式和防制对策[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5,13(1):1-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慢性病报告[R].2006.

[4] 李渝梅,张月霞,安波,等.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与生活方式干预[J].职业与健康,2007,23(17):1567.

[5] 于智敏,赵瑞芹.走出亚健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6] 王育学.亚健康间题纵横谈[J].健康,2005,(1):6-9.

[7] 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

[8] 马晓丽,李琳琳,毛新民,等.伊犁地区哈萨克族糖尿病及其危险因素抽样调查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5,28(2):110-112.

[9] 郭秋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与健康教育[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6(24):2264-2265.

[10] 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2.

[11] 李星明,黄建始.健康管理和社区卫生整合对慢性病防治的意义与服务模式探讨[J].疾病控制杂志,2008,12(1):54.

[12] 黄建始.美国的健康管理――源自无法遏制的医疗费用增长[J].中国医学杂志,2006,86(15):1011-1013.

[13] 尤川梅,朱宏斌,金生国,等.将健康管理理念注入社区服务的思索[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041-3043.

[14] 万星明,黄慧恒,谢栩,等.南虹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探讨[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2(4):213-215.

[15] 王军莉.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体系探讨[J].江苏卫生保健,2009,11(2):25-26.

[16] Cravey AJ,Washburn SA,Gesler WM. Developing socio2spatialknowledge networks:a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for chronic dis2ease prevention [J]. Soc Sci Med,2001,52(12):1763-1765.

[17] 陈建勋,马良才,于文龙,等.“健康管理”的理念和实践[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7-10.

[18] 金彩红.芬兰健康管理模式的经验[J].中国卫生资源,2007,10(6):312.

[19] 邹和群.建立慢性疾病一体化防治体系――健康管理的新路径[J].现代医院,2008,8(5):99-100.

[20] 黄建.广东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的健康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7,5(5):67.

[21] 莫文华,伍运生,张升超,等.社区健康干预模式探讨[J].现代医院,2008,8(9):148-150.

[22] 彭炜.社区卫生服务实用教程[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