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乡镇财政管理 存在问题 建议
随着我国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乡镇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实现乡镇财政管理科学化与精细化,要以实现公共财政导向的转型为根本原则;以一系列管理创新和绩效预算方法的不断改进为核心内容:从夯实基础,建章立制人手,以“乡财县管乡用”改革为突破口,努力推进乡镇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进程。
一、新源县乡镇财政运行状况。
(一)、新源县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现状
受经济发展缓慢和税源结构影响,乡镇目前仍然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县财政对乡镇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实行全额拨款,乡镇的正常运转完全依赖县级财政的支撑。2006年以来新源县从强化乡镇财政职能,加强乡镇财政管理人手,规范财务管理,维护财经纪律,在十一个乡镇全面推行了“乡财县管乡用”改革:
1、积极转变职能,建立县、乡财政机构。在局领导的积极争取和上级财政部门的大力帮助下,成立了新源县财政局乡镇财政管理局。
2、账户按规定统设。撤消了乡镇在各金融机构开设的所有账户,由县乡财局统一开设“收入待解户”,并在农村信用社各乡镇网点开设“专项资金专户”“基本支出户”两个账户。
3、资金按规定程序拨付。按照“核定备用金,乡财局审核支出,县财政监督”的程序进行资金拨付。
4、债务按规定程序审批。乡镇对外举债。必须报县财经领导小组审批,县财政局备案后,乡镇方可借款。
5、财政票据实行统管。乡镇财政所的票据管理权收归县财政局,由乡镇财政所统一领取、统一发放,统一核销。
二、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探索了新路子,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积极性不高。“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的实质是协助乡镇理好财,改革的着力点在节流,而不在开源,由此带来的难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县级财力无法满足改革要求而带来的改革成本,另一方面乡镇财力匮乏,认为支出由县级负担了,征收积极性有所下降,同时认为实行“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后。会削弱他们的财力权限。
(二)、乡镇正常运转与发展很难同步进行。虽然乡镇投入不断加大,但由于西北部县级财力不足,而且乡镇过去存在的许多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特别是因上级突发性工作任务在预算中未安排,而出现挤占经费、申报资金不能按计划使用的现象,致使经费严重不足,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从而引发了许多新的矛盾。
(三)、乡镇隐形债务难以控制。由于财力难以保证乡镇的各种需要,一方面乡镇在要“吃饭”,另一方面又要“发展”,欠钱发展的现象普遍存在,虽然帐面债务没有增加,在无预算,无资金的情况下发生了支出,实际就产生了隐性债务。
(四)、财政资金多头管理,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由于乡镇公共支出涉及到不同的部门,各部门为完成自身的职能都有相应的资金支出管理办法和要求。这样产生了资金多头、分散管理,不能达到财政资金有效整合。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果,更不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努力推进乡镇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进程
(一)、加强乡镇财政信息化建设,为“乡财县管乡用”改革保驾护航
(二)、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打造科学化、精细化乡镇财政管理机制
“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的前提必须把乡镇财政所的“三权”上划,即人权、事权、财权的上划。同时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明确考核办法。一方面“乡财县管乡用”将改革与下拨经费挂钩。实行“以奖代补”提高改革积极性。另一方面出台乡镇增收节支考核办法,按照不同收入水平制定相应的收入上台阶要求。在体制中营造奖励的氛围。
要围绕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大力推进“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建立以效益为导向,兼顾公平的公共财政制度,实现乡镇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一是要完善乡镇部门预算。进一步改进预算编制方法,规范预算编制程序,强化预算约束,实现早编预算、细编预算和综合预算。二是要深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逐步把乡镇财政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三是要深化政府采购改革。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监管力度,严格依法依规开展政府采购招投标。四是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为突破口,加强乡村债务清理化解工作,进一步深化“乡财县管乡用”体制改革。五是严格防范乡镇政府债务风险。特别是要着重在体制上、制度上和工作措施上研究防范化解财政风险机制,不能总是充当“救火队”。
(三)、合理划分职能,理顺各级政府间的财权、事权关系
本着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在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合理划分政府部门的事权。明确各级政府、各部门支出的责任。除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外,对教育、公共医疗、基础设施等项目的支出责任应进行明确界定。使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相适应,量力而行,量财办事。同时,按照收支脱钩的原则,对有收费职能部门要加强管理。
(四)、夯实基础,建章立制,用制度促改革
每项改革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基础,离不开配套措施及相关制度,因此,我们要从基础入手,夯实会计基础工作,充分结合乡镇的实际,建立行之有效可操作的财务管理、资金管理、人员管理、预算管理、债务管理、资产管理等制度,用制度去抓管理,用制度去促改革,“乡财县管乡用”改革才能落到实处,才能逐步见成效。
(五)、整合乡镇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目前财政项目资金存在部门分割、各自为战、管理成本高。应逐步建立以全县政府重点项目为平台,上下联动,以项目带资金,将各部门用于乡镇管理的财政资金进行深度结合,充分解决资金使用分散的问题,从而达到集中资金办大事,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工作机制。
(六)、重新界定乡镇财政管理的任务,在管理上下苦功
实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改革后,由过去单纯的“行政管理型”向面向农村和农民的“社会服务型”转变。其具体的工作任务应为:(1)负责编制乡镇财政预决算和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及预算内外资金收支管理工作。(2)负责各项农业补贴资金兑付发放工作。(3)负责支农项目资金、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等专项资金的管理监督。(4)负责乡镇财政预算单位的财务核算和监督。(5)负责村级财政补助的专户存储、核拨和监督管理。(6)负责有关对农民生活的财政性救助、福利补助等资金的审核发放服务工作。(7)负责乡镇村组集体财务会计核算和记账服务工作。(9)负责对乡镇政府和所辖行政村的债权债务工作。在工作任务明确的前提下,想方设法,在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方面下苦功。
丰台区城市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行政区划设置情况。丰台区总面积30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2.4万人,下设3乡、2镇和16个街道(地区)办事处。基于区域城乡结合部特征和历史原因,形成了街道、乡镇交错的管理格局。这一格局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有利于实现整建制农转居和农民过渡期管理,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城市中心城区的功能提升和布局优化,对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求越来越迫切,现有的行政区划难以实现无缝化管理和跨区域统筹,需要进行优化调整。
城市执法体系情况。丰台区的城管执法体系采用的是区政府和街乡镇联动的管理体制,现有专项执法编制650人。其中,区城管执法监察局负责街乡镇城管执法人员的招录和培训、人员调配、干部任免、重大执法活动的指挥调度、指导监督和考核督导。属地街乡镇负责为基层城管执法队提供办公条件,负责队员相关福利待遇等事项。基层城管执法队作为区城管执法局的派出机构,以区城管执法监察局的名义,负责本区域的日常执法工作。现行执法体制的优点是条块结合,既保持执法的灵活性,又保留执法的统一性。然而,新形势下,随着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需要,非首都功能疏解、城乡环境整治任务对城市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有的管理体制在属地协同和精细化执法方面存在欠缺,也需要深化改革,做到与时俱进,适应中心城区精细化管理对城市执法的更高要求。
社会治理情况。多年以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丰台城市文明水平进一步提高,所有社区完成规范化建设,建成52个市级社区规范化示范点。全面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率达到了90%。网格系统是城市管理的基础数据平台,也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载体。丰台区的网格化管理平台已经逐步建立,但对网格数据的整合利用仍然不够,信息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还没有对科学决策、预警管理形成坚实支撑。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建设,丰台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宽带丰台”初步建成,政务信息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政务信息化应用稳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逐渐显现成效,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中起到的作用有限,仍需提高覆盖的深度和广度。
加强精细化管理的思路与举措
特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对于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区,要实现智能、高效、无缝的管理格局,需要在综合管理体制改革、行政区划调整、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智慧城市建设、网格化社区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做好工作,通过优化配置、盘活资源、强化调度,形成系统、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整合资源,形成统一高效的综合管理体制。为适应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需要,丰台区政府要结合区情,承担自身对城市管理的主体责任,明确城市主管部门职能和权责划分,研究区级职能整合方案,组建区级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和城市管理委员会,健全工作机制,增强城市管理工作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协调性。需要搭建集重大决策、统筹协调、监督考核于一体的强有力的工作平台,将供热、供水、排水、燃气、环卫、绿化等区属国有企业纳入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统筹区域各方力量,形成统一高效的综合管理体系,为实现精细化管理服务。
科学布局,优化调整街乡镇行政区划。丰台区要集合城市管理无缝化衔接的需要,按照“拆分过大街道,划清街道乡镇界线,明确管辖范围”的原则,科学设置街道、乡镇辖区规模,优化街道、乡镇的空间布局,使其适应高效管理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完善街道管理工作机制,推动社会服务与城市管理工作重心的下移。需要改革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根据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管辖面积和人口数量,探索对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进行分级分类考核,并完善区政府与街道、乡镇之间的上下互评机制。
多级联动,深化城市执法体系改革。在北京市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大背景下,丰台需要结合区情,对城市执法系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改革。首先需要明确责任,推进执法重心下移,区级部门主要负责组织落实全区执法工作,负责街道、乡镇城管执法人员的招录培训、人员调配和重大执法活动的指挥调度与指导监督。街乡镇城管执法队作为区城管执法部门的派出机构,管理体制调整为以街道、乡镇管理为主,以利于实现配合联动,确保执法活动及时高效。其次需要搭建城市管理联合执法平台,探索建立城管综合执法与公安消防、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
稳步推进,全面建设智慧城市。丰台区需要落实关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务数据整合利用、智慧惠民工程等任务。要实现全区所有行政单位光纤接入,构建相对完善的、互联互通的市、区、委办局(街乡镇)、社区村四级政务光缆,搭建全区政务专网。要促进各委办局将相关业务系统部署在数据中心云平台,建立信息化项目统筹建设模式,成立数据资源管理专业机构,加强区级层面信息化实施机构力量,全面建设起支撑智慧城市的基础条件。
关键词:城市空间;精细利用;综合体系;渝中区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显著提高,城市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城市空间扩张无序和集约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日渐突出。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间资源下实现高效利用每一寸土地成为现在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
城市精细化利用的理念和部分方法已经被我国一些城市的城市管理部门所重视和应用。城市规划部门以及研究城市规划的学者们,基于城市精细化利用的不同侧重点提出了很多理论和实践方法。龙瀛等研究了大数据时代的精细化城市模拟 [1];陆小成提出了城市绿化管理精细化模式[2];齐晓对城市公共空间各项内容进行精细化研究设计[3];乔宏研究了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利用的导向效应的精细化利用[4];杨天姣等提出了精细化地下空间设计理念[5]。
以重庆市渝中区为研究对象,在遵循时代性、综合性、目标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基础上,提出构建由目标体系为先导、内容体系为核心、管理体系为调控和条件体系为前提的“四维一体”的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综合体系,作为渝中区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城市空间的精细化管理与利用。
2 综合体系构建原则与框架
渝中区作为重庆的“母城”,长期以来都是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区,随重庆工业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迅速,大规模的开发活动和相应基础设施建设给渝中区城市空间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受地形条件和江河分割的影响,在空间资源的约束下,渝中区不能实施外延式城市扩张的模式,目前最有效的解决方式就是不断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变粗放利用为精细化利用,促进城市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构建渝中区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综合体系需要注意以下5个原则。
2.1 时代性原则
综合体系的构建不仅要满足城市空间现状利用评价分析的要求,而且要有新的理念和创造性,要与时俱进,对未来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也要有一定的指导性和预见性。
2.2 综合性原则
城市空间利用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因此要从多个方面、不同角度综合分析研究,建立一个综合多分支的有机整体,构成综合体系的总体功能。
2.3 目标性原则
构建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目标体系,要紧紧围绕城市空间的精细化和节约集约利用为目标,掌握城市零散地块空间分布,高效集约利用城市每一块空地。
2.4 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也称整体性,各分体系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目标体系是先导,在整个综合体系中其驱动作用;内容体系最核心的部分,是目标体系的具体体现;管理体系是综合体系中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实现的保障;条件体系是综合体系的基础,在整个体系中起支撑作用。
2.5 可操作性原则
体系构建要考虑指标选取的合理性,数据收集的难易程度,操作的可行性,使体系能够顺利实施进行。如果片面追求体系的完美,会缺乏真实性和实用性。
渝中区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综合体系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3 渝中区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综合体系构建
3.1 目标体系
构建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的目的是为了精确细化
地利用和管理城市空间,以达到集约利用城市空间的效果,是整个体系的先导,综合选取容积率、地下空间开发率、人口密度、绿地覆盖率、单位建筑面积产业增加值等5个指标进行衡量。
3.1.1 容积率
容积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城市永续发展问题,是城市规划管理中一项重要指标。容积率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规划因素,区位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政策因素等。不同地区设定容积率各不相同,受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影响,参考重庆规划局下发规划容积率与现状容积率进行对比,初步分析渝中区容积率的高值区和低值区,对于有待提升的地区加以改进。
3.1.2 地下空间开发率
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的第二空间,拥有巨大的潜力,科学合理地利用第二空间资源,既能满足对地面地上空间的需求的拓展,又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城市发展。
渝中区作为重庆最繁荣的主城区之一,急需扩大对地下空间资源的利用,并且部分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地下空间格局。同时,渝中区良好的地形地质条件和强大的经济能力也保障了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预测不同区域地下通车系统和地下商业区开发的需求量,进一步求地下空间开发率,为城市规划者提供理论指导。
3.1.3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是衡量人口密集程度的指标。城市人口密度对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研究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人口估算模型包括城市面积估算法、土地利用类型估算法、居住单元数量估算法和影像像元估算法[6]。因为人口数据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该研究在建立渝中区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的基础上,采用土地利用类型估算法计算渝中区各空间单元的规划人口密度。
3.1.4 绿地覆盖率
绿地覆盖率是城市建成区内各绿化用地面积占城市建成区总面积的比率,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等。重庆政府十分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数据显示,2015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9%,森林覆盖率达45%,是全国中绿地覆盖较高的城市之一。绿地覆盖率的大小,直接影响城市人居生活的质量水平。为了获取更精确的城市内部绿地覆盖率指标,通过遥感软件对渝中区高分辨率影像城市绿地数据,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处理,计算渝中区各地绿地覆盖率。
3.1.5 单位建筑面积产业增加值
单位建筑面积产业增加值是在一定时期内建筑面积上所有产业单位产值的增加值。渝中区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服务经济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发展迅速,呈现多元化、分散发展的趋势,目前已建成以朝天门-解放碑片区、两路口-上清寺片区和大坪-化龙桥片区为核心的“东、中、西”三大商圈,是渝中区产业增加值的主要贡献区,计算渝中区三大商业功能区未来单位建筑面积的产业增加值,可反映渝中区商业功能区的空间利用经济效益。
3.2 内容体系
内容体系是整个体系的核心,包括城市居住空间、商业空间和绿地空间数据精细获取。
3.2.1 城市居住空间数据精细获取
三类居住用地在高分辨率影像中的解译特征如下:一类居住用地,该用地内绿化率较高,房屋多为低层建筑,坐落有序,呈灰色;二类居住用地,该居住用地内的楼层高度多为中等高度,房屋排列有序,楼层大多高度相同,颜色呈灰白色;三类居住用地,居住区内楼层较矮,居民楼分布都较为密集,房屋坐落无序,颜色呈灰色。
3.2.2 城市商业空间数据精细获取
商业用地内建筑物多为高层,建筑密度较高,分布在主要道路周边、主要道路的交汇处和交通便利处,集中分布;商业用地内多有面积较大的广场,颜色呈灰白色。在城市商业空间提取时应注意有些居住楼房的底层虽为商用,但是其主要作用为居住用地,而不是商业用地。
3.2.3 城市绿地空间数据精细获取
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五大类。五类绿地在高分辨率影像中的解译特征如下[7]:公园绿地,云朵状阔叶林和面状花草地面积较大,颜色为墨绿色,建筑物较少;生产绿地,形状规则,植被排列整齐,颜色为绿色,阴影少;防护绿地,以云朵状的阔叶林为主,主要分布在城市道路两侧,颜色为深绿色,伴随阴影;有时道路的中间还有带状分布的低矮灌木或花草植被;附属绿地,颜色通常表现为墨绿的林地、浅绿的规则草地、深绿的现状或环状灌木,通常分布于建筑物周围;其他绿地,一般是大片的自然植被绿地,颜色通常为深绿。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绿化隔离带。
现代城市建筑物高大,建筑物本体或其阴影会遮挡绿地,导致解译区域不准确,在解译过程中应注意仔细观察,并借助辅助资料对比分析。
3.3 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作为整个系统的保障,在整个体系中起控制作用。整个管理体系包括组织管理、制度管理和运行管理三部分。
3.3.1 组织管理
渝中区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与管理应实行区、街道二级管理体制,区级管理部门负责对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进行中、宏观管理,各街道办事处在区级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负责精细化利用的具体实施。
渝中区政府应牵头发改委、国土、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成立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领导小组,负责渝中区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计划组织、管理协调、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等工作。此外,在开展旧城改造、产业调整等空间利用相关项目之前,领导小组开相关培训会议,把空间精细化利用理念融入到项目规划阶段,同时对项目实施进行经常性指导和监督,抓好工作调度,加强考核与检查,确保渝中区城市空间集约利用目标全面达成。
3.3.2 制度管理
建立由区政府牵头,区国土分局、规划分局、发改委、建交委等部门参加的渝中区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目标体系落实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就实现目标体系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决策。同时还要组建得力的规划编制队伍,研究提出空间精细化利用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启动重大课题研究和专项研究工作。
3.3.3 运行管理
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与动态监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级管理部门可以先选取典型街道进行先行试点,采取“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城市精细空间单元划分与编码、地表和地下城市空间数据精细获取以及空间基础单元集约利用实践,探索综合体系的运行机制,制定相应的运行保障措施。
3.4 条件体系
条件体系是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综合体系的基础,在整个体系中其支撑作用。条件体系包括技术人员、软硬件设施以及资金与经费三部分。
3.4.1 技术人员
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涉及到管理、规划、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专业技术,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技术人员是开展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的主体,组建好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是实施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的保障。因此,需要在区级管理部门层面引进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在街道层面培养和培训一支技术过硬的辅助人员队伍,同时可聘请企事业单位或科研院所的专家及技术骨干作为研究顾问,以保障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工作的开展。
3.4.2 软硬件设施
RS技术和GIS技术是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实现城市空间单元细化、空间对象定位的基础,也是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综合体系有效实施的保证。因此,需要合理规划,装备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仪器设备,为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3.4.3 资金经费
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最基础的工作就是精细获取城市空间信息,这些信息的获取需要大比例尺地形图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同时还需要大量的通过野外采集相关定位信息,这一系列工作均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此外综合系统平台的开发与建设运行、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专题项目的立项研究也同样需要资金资助。由此,财政部门应重视城市空间精细利用基础数据采集及相关项目的经费需求,并及时拨款到位,以保障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龙 瀛,茅明睿,毛其智,等.大数据时代的精细化城市模拟:方法、数据和案例[J].人文地理,2014(3):7~13.
[2]陆小成.城市绿化管理精细化模式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管理学刊,2012,25(5):91~95.
[3]齐 晓.城市公共空间精细化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
[4]乔 宏.轨道交通导向下的城市空间集约利用研究: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3.
[5]杨天姣,吕海虹,苏云龙.北京中关村丰台科技园地下空间精细化设计[J].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5(3):246~251.
【关键词】城市管理;实践;分析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也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科学化的创新型管理体制逐渐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管理方式已不再适应现代城市急剧变化的需要,在新形势下,必须积极推进城市的科学化管理,努力创建一个运作协调、反应迅速、管理到位的新的城市管理体制,以此解决因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日益扩张而带来的诸多问题。因此如何在经济改革浪潮中推进科学化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效能,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城市规划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1 我国城市管理的现状
1.1 规划管理机制尚不完善
规划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城市规划管理机构行使其职权时,往往忽略规划项目的审批程序、管理内容以及基本政策,只注重业绩和城市未来的格局,而忽视对所规划项目所涉及的内容的针对性;另一方面是政府职能的市场化,使城市规划设计成果通过市场运作方式获得,在各种利益链条的驱动下,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设计成果缺乏针对性和前瞻性,导致设计成果不符合实际,导致未来城市管理在诸多方面的不平衡。
1.2 城市化进程急剧
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给城市规划管理带来了新的内容和挑战,伴随着都市圈的大幅度扩建,市区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在城市建设荷载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面对城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就业、居住等诸多问题,城市规划管理要求建立健全更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以达到推进产业调整、促进劳动者就业、改善城市交通、拓展城市外延发展空间、解决市民居住等问题。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其经济成分、物质利益以及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势必给人们带来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这种需求和变化给城市规划管理也带了新的内容。作为城市规划管理,无论城市生活状况如何变化,其最终目的就是不断满足市民生活日益变化的需要。
2 城市管理实践分析
2.1 统一城市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的城市管理体制模式主要采取“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建管分离”“平行管理”的模式,其内涵是指在坚持集中统一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各部门间与各市区间的管理关系,强化城市及区间的属地管理功能,提倡各部门综合管理,以此形成齐抓共管格局。如市政管理部门中的环卫、园林、物业等部门,在此模式下已经逐步转向企业化,这不但利于城市管理的规范化,还能使城市的建设与管理职能并重,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从根本上解决了“重建轻管”的问题。
2.2 完善城市规划管理机制
城市管理是城市规划建设的中心环节,关系到城市建设的整体局面,目前我国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尚不完善,仍处于在探索阶段。城市规划管理的内容包括城市规划编制、城市规划审批和城市规划实施,是通过对各项建设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达到实现城市管理目标的动态过程。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城市规划管理的内容更加广泛。城市规划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无论是从城市建设发展的角度,还是单一的建设项目角度,都涉及到城市管理的总体布局,如公共交通、环境保护、建筑布局、绿地覆盖率等基础建设,都关系到城市居民的公共利益。所以对于城市空间资源的使用和管理,必须充分发扬其民主化,采用公众参与的方式推进规划的社会化程度,如社会公示、举办听证会等,凡事做到符合多数公众需求和利益,使城市规划更为民主。
2.3 树立现代化的城市规划理念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规划管理是推进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有效的城市管理可以为城市经济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亦可推进城市化进程,改善城市环境,更好的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一个优秀的城市规划格局,不仅仅是城市设施和公众利益的体现,也是城市文明的象征。城市规划应坚持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遵循“人性化”的规划管理意识,彻底解决关乎民生的“水电路房”四大瓶颈问题。
城市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合理规划,能为广大民众提供更多便利,从而消除了影响城市环境和文明的不良行为产生的根源。在城市管理功能不完善的情况下,为了缓解城市空间压力,应根据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区域功能,加强部分区域的规划建设。可见树立现代化的城市规划理念,使城市管理与社会精神文明相结合,通过培养广大民众的环保、交通和法律意识,营造一个健康、文明、进步的社会环境,这是建立和完善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首要内容。
2.4 推进精细化规划管理方式
实施城市规划的精细化管理方式,既是管理理念的创新,也是城市规划管理方式的转变,其内涵是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实施精量化定责,并采取合理调配资源和细化管理标准的措施,实现城市管理的常态化,做到城市未来管理无缝隙、全覆盖、零缺陷。
城市精细化规划管理与传统粗放管理方式不同,具有精细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特点,注重过程中的细节和流程优化管理,是提高城市未来管理效能重要措施,也是改善城市生产、居民生活环境和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径。
创建和谐的城市规划内容,是为了给城市民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民众对对城市规划的期望不只是体现在市容市貌层面上,还体现在城市公共设施的便利与否和城市服务水平是否完善上。因此推进精细化规划管理理念,认真审视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细节问题,努力营造和谐宜居的环境,让民众更好地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基本要求。
2.5 数字化城市规划管理
现代化城市管理模式,迫切需要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来支撑,这种管理模式是将城市辖区划分为多个单元网格,利用移动通讯技术或定位检测设备,及时发现并上报未来城市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城市管理的发现率和处理率,从而缩短了问题的处理周期。这种城市规划管理的新模式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通过在管理空间上的精细划分,实现了城市管理细化和管理对象的准确定位;二是通过建立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城市管理信息的采集和传输;三是通过建立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实现了城市管理思想的创新,做到对城市管理的实时控制。
总之,在现代城市规划管理中,城市规划与建设是城市管理的关键,在问题与成绩并存的形势下,在确保城市经济、环境和人口协调发展的同时,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规划管理机制,促进“建设”与“管理”相互协调,是加快城市进程和使之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任致远,21世纪城市规划管理,[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2]程同升,张京祥,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经营,[J]现代城市研究,2003年第3期
[3]周建军,论新城市时代城市规划制度与管理创新,[J]城市规划,2004年第12期
城镇化是中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现在,中国城镇化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口。今后,提高城镇化质量将成为城镇化的新着力点。一方面,城镇化要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让大量处于流动状态的人口在城镇获得比较稳定和长期的就业并定居下来。另一方面,城镇要走精细化管理的道路,智慧城市大有可为。
促进城市包容性发展
人类社会的经济和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变化。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和预测,2011年,全球总人口达到70亿左右,城市人口占52%。到本世纪中叶,全球人口将到93亿,城市人口达到67%。2020年左右,全世界居住在农村的人口的绝对数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例都会下降。
随着人口和经济活动空间向城镇特别是大中城市集聚,城市将在人类社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在人类历史上将是全新的现象,将给人类社会的运行和治理带来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城市化步伐大概会呈现“南快北稳”的格局。即发展中国家较快,发达国家较慢的格局。发达国家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总人口增长放缓,而且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基本上达到饱和状态。但是发展中国家情况是相反的,城市化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大。
新的技术突破会给城市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广为关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可能首先在发达国家兴起,包括3D打印、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的结合乃至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方方面面的深度普及和应用,无疑会引发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新一轮调整。
总体来看,即便在发达国家内部,也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能够从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得到相同的发展机遇,有的城市受益多一些,有的城市则小一些。这既和产业基础有关系,也和各城市采取的政策有关系。
促进包容性城市的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新挑战。全球有70多亿人,约8亿人生活在贫民窟里,这些人口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中有30%多生活在贫民窟里面。在发达国家也有城市悖论:发达国家城镇化接近饱和状态,绝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城市中,所以失业、吸毒、犯罪社会问题,也就表现为城市的问题。实现包容性城市发展,创造充足的就业机会,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是各城市共同的任务。
城市发展理念逐步更新
对城市的结构进行精细化的研究和改进,将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动向。有研究表明,如果能够对城市结构进行优化的话,那么能源消费量能够减少90%95%。即使这样的研究结论太乐观,我们至少可以从中看到城市结构优化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