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健康的理解

心理健康的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健康的理解

心理健康的理解范文第1篇

心理健康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写2021天津市心理健康节学习心得的时候不要有太多疑虑,其实这并不难,2021天津市心理健康节学习心得非常好写。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2021天津市心理健康节学习心得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2021天津市心理健康节学习心得一经过上了这么多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更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原则,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与方法。而心理健康的人应当具备比较正确的认知、良好的情绪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与健康的个性心理。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

一、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

我们都是从高中升到大学,应对新的环境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例如烦躁、压抑、苦闷等,当应对自我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千万不要独自一人承受,更不要钻牛角尖,要进取主动调试自我的心理,明白适应环境;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困苦;要学会改变学习方式,使学习简便愉快,然后确定一个切乎实际的目标;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而求止,知而行之。要学会从心里去理解现实中的一切,既来之,则安之,使自我具备较强的适应本事。

二、人际关系的处理

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与寂寞,身心健康受到伤害。所以,我们大学生更要培养良好的交际本事。要坚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经过人际交往,认识到大学生的社会职责,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本事,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团体坚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恋爱中的矛盾问题

在现代大学生中恋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大学生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在恋爱中应遵循:以爱为基础,以高尚情趣为恋爱发展的动力,在恋爱中相互尊重各自的选择、自由与权利以及人格,同时信守职责,忠贞专一,以诚相待。要以理解为前提,以奉献为资料,以被爱为结果。大学生要避免恋爱的消极影响,学会运用爱的技巧要学会澄清感情价值观,做出爱的决定,注重爱的交流,并履行爱的职责。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并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能够阅读相关的心理辅导书籍,有需要的能够进行心理咨询,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好自我的时间,增强自我的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挑战。

2021天津市心理健康节学习心得二所谓健康,有很多人认为只要有强健的体魄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在当今日益复杂的社会中,我认为不仅要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二者缺一不可。所以今天下午的讲座,对于我们这些还很年轻的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师生关系、家长关系和同伴关系的不协调是导致当今中小学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其中师生关系是最主要的因素。而当前的应试教育导致了师生关系的异化,要克服这些我们应该做的措施就是调适好师生关系,按照人际关系中的互动的规律去做。其中,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人际关系的适应,而人类的心理x主要的是人际关系的失调。

我们可以从以下这几方面去入手:首先是人际互动的心理规律是人偏好正性刺激,就是说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话,即使心理明白是假的、虚的,还是喜欢听。所以我们教师就要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做出相应的措施,比如赏识、赞赏。我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就是因为赞赏可以改善机体气氛,有利于搞好儿童教育,提高教师的领导艺术,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但前提这些赞赏必须是真诚的、是被在意的,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就是自我性,通常情况下人都是在利益相关的时候为自己考虑的多一些,不过这也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还有就是在某种情况下会出现嫉妒之心,这是很不好的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所以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及时地观察了解学生,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否则有的后果会很严重。还有一种就是就是羡慕之心,这是产生在一种美好基础之上的。

还有就是心理归属感。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都很惧怕孤独、希望能够远离孤独,尤其是差生,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及时地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自己也是这个班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从它的闪光点出发,逐步建立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不觉得孤独。我们每个人都一样都希望自己的情感被共享、被分担,同时也希望自己在不幸或遇到困难的时候能有人相信。

之所以我们经常听到现在有很多学生跳楼x、离家出走的、误入歧途的这些悲剧发生。我也在想如果我们这些教育者能够及时地去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去多关心他们、去教育他们,也许就会减少这些悲剧的发生了。

通过今天上午李教授的讲解后,让我明白,学生出现逆反、任性等问题,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并非故意和老师作对。而且,出现问题的孩子正是需要我们的包容和帮助,我们老师不应该嫌弃他们,就像医生不能嫌弃病人一样,要真诚地帮助他们。当我们把问题学生当成一个个研究对象“对症下药”时,就会觉得有乐趣在其中了。我真得很庆幸能够有这么好的机会去学习,给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所以在最后几天的学习中,我一定会好好珍惜的!

2021天津市心理健康节学习心得三经过网上培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真实感受颇深!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所以,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当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

经过学习,我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简便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所以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当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我的人格,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

经过学习,我也认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古老文化的中国有这样一句格言"3岁看小,7岁看老"。这充分说明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有何其重要的影响。学生的不良心理的成因,既包括学校因素,如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也包括家庭、社会因素,如家庭的生活环境、抚养环境,社会风气等。可惜,我们无力摆脱社会风气的困扰,我们也只能劝说学生家长有科学地教育子女,我们惟一能做的是改善自身。

为了让学生构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我的人格,不断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为了让学生构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我的人格,不断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其次,仅有构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必须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021天津市心理健康节学习心得四我们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重视心理健康,健康包括心理的健康和身体的健康,但是心理的健康经常被我们忽视。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少年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21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青少年,首先应该具备这种优良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成才的基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青少年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因此,青少年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学校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学校生活。

所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

2021天津市心理健康节学习心得五教学以来,我一直明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严峻性,而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地触摸到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这次培训既有专家讲座,又有同行的互动交流,让我在观念上、理论上都有很大地提升,可以说感触颇多。

现代社会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多元化的价值观,带来升学、就业、竞争等多方面的压力,引发了学生心理疾患的上升。我们的老师也时常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从低效而劳神的教育工作中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了当代学校教育面前的一个非常严峻的话题。在培训中,聆听专家们列举的真实而又撼人的当今青少年中存在的心理健康疾病,我深深地意识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迫在眉睫,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身体力行,尽快地加入到这项工作中来。

第一次接触心理健康活动课,我脑中不禁浮现出这样的疑问:心理健康活动课与思想品德课不是如出一辙吗?通过培训,让我走出了这个误区,那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和思想品德有很大的不同,说教和辅导有很大的不同。我明白了心理健康课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学科课程,它是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并解决自己成长中的各种问题,以互助和自助为机制,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成长。

通过培训,我认识到学生自己是心理发展的主体,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心理的自我矛盾运动,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师在心理活动课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思想、言行、需要、情感等因素,尽量满足各类学生的心理需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处理自身面临的各种困惑。在设计活动时,要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组织互动时,要提供舞台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敢说,能理直气壮地倾述自己的心声、宣泄情绪、发表观点;教师以引导着、协助者的姿态出现,这正如杜威说的:“教师是一个引导者,他掌着舵,学生用力把船划向前方。”

心理健康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措施

21世纪充满人才竞争,每个人要想获得成功,除了过硬的文化知识,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坚韧不拔的心性、吃苦耐劳的毅力。要做到这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慢过程。因此应该从小就注重孩子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青春期的学生处于人生的一个关键时期,身体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教育者要根据这些特点,把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体育教育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曲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

每个人都会有心理问题。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肯定会遇到很多不理解的问题,作为老师就要主动帮助他们。但是很多体育老师就曲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认为心理有问题或者障碍的学生才有必要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这就会导致心理健康的教育课程不能够落实到位。

2.学生对体育课的厌学情绪

有的学生讨厌运动,感觉没意思,有的女生因生理原因拒绝运动,有的学生只对某种运动感兴趣,这些都会影响到体育教学。体育老师有必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制订可行的教学内容,提高大家的兴趣。

3.心理健康教育有理论化、德育化的趋势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有实际的行动。

很多体育老师只是单纯地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并没有结合实际行动,让学生理解得不透彻。其实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大的区别,不能相互代替。前者注重道德,后者注重人格的完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绝不可以混淆。

二、高中体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营造轻松愉悦的气氛,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体育课是室外课,学生脱离了教室的束缚,可以暂时放下作业,轻松一下。作为体育老师,要能够精心设计好每一节的活动内容,和学生一起运动,相互沟通,倾听学生内心的运动想法,要善于观察和帮助运动有困难的学生,为他们制订合适的运动项目,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解除学生对体育课的恐惧,鼓励他们多多运动。这样才能有助于体育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掌握学生的心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强健的体魄,才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追求。在体育课中,老师要主动和学生交流,特别是沉默寡言、不爱运动的学生,掌握了学生的心态,就可以为制订教学内容提供依据。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锻炼不同的运动项目,并不时地进行鼓励和引导。除了给学生讲解体育技能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多讲些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有趣的事情、运动员背后的运动精神等,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能够吃苦,有坚强的毅力。并向学生传达坚持运动对身体及生活的好处,帮助学生树立终身运动的意识。

3.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能力培养

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很复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要想在社会上获得肯定,有一定的地位,得到大家的尊重,必须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在教学中,体育老师应该想方设法把体育锻炼与学生的人格形成结合起来。例如,有些学生性格内向,总喜欢一个人独处,老师就该让他们参加一些团体项目(拔河、接力赛等)培养与人相处的能力,对那些胆小、精神容易紧张的学生,就鼓励他们参与足球、篮球等运动,锻炼他们在紧张的情况下仍保持大脑清醒,增强应变的能力。

总之,将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相结合,学生不仅拥有强健的体魄,更有健全的人格,才能更好地接受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李向新.浅析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2(07):161.

心理健康的理解范文第3篇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

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共同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运用心理教育学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轻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过程得以正常发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人格的成熟及人生的全面发展。而德育主要以哲学、伦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行为,重在提高个人对国家与社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以塑造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行为目标,其教育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德育的内容充满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性,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道德和法制观念等。两者在具体教育目标、教育基础、教育实践等方面不相同,但它们都是满足社会需要与个体发展需要,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是为了塑造一个完人。

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共同作用主体。无论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德育它们都必须作用于学生主体,通过学生主体发挥作用。对一个学生来说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其立足点都在于通过教育促使学生主动健康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本质上都是以提高人的素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具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效应。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

1.调节功能。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国内形势产生深刻变化,这对当代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效能形成严峻的挑战。大学生受教育过程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德育效果的内在因素,由于大学生的某些不良思想或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其对教育目的要求、措施手段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是不可避免的。心理健康教育能改善学生的不良心境。指导他们采用自我暗示、适当发泄、转移注意等方法来调节自己的心境,以达到人格发展与环境和谐统一。目前,许多学生由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产生了各种生理、心理反应,如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一般的医药措施只能缓和症状,采取德育手段也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但如果采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行为治疗方法,则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克服某些行为障碍,从而进一步改善情绪和消除不良生理、心理症状。

2.互补功能。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向等问题的存在,实际上正是对他们心理问题的某种反映。反过来,心理问题的存在,也必然影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都含有人格的教育,因此,德育的实施必然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无论是道德品德还是道德行为的教育,都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工作,要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层面全面展开,寻求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3.指导功能。在对象的研究上,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提供了客观基础。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中常见的测试、疏泄、自由联想等手段和方法。掌握学生的“内在冲突”、“心理危机”、‘行为障碍”及人格特点,有利于分析学生人格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在方法上提供了理论基础。传统的德育把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在健康教育中,我们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一个具体的人来要求,它强调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人格缺陷。教育者一般不急于对学生暴露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作出判断,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合适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重新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的意义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说要紧紧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遵循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德育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不断增进高校德育实效性。

1.从理论上说有助于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心理健康教育改变了德育过程中让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某些规则,而是鼓励学生接受理性的自我指导与自我决定。抛弃传统的德育方法和途径中的弊端,如:传统的说教,灌输和强迫执行等做法,改变德育教育中学生被动参与的现状,鼓励学生通过心理咨询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素质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实现从经验总结的层次向科学理论层次的升华、飞跃。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心灵感化教育,它显著的特点就是教育者调动情感的力量、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与学生架起心灵的桥梁,进行情感交流。对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行为过失、不责怪、不呵斥、不张扬、而是循循善诱使学生心悦诚服、主动改正,他们能做到不在办公室和公众场合训斥学生,而是给予耐心的帮助。

2.从实践上说有助于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在日常德育工作中,要注意区分学生的道德间题与心理问题,我们要善于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或咨询,为有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及时必要帮助。我们要把握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他们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如:一年级大学生集中表现为新环境、新生活的适应问题,毕业班则以就业问题为主,兼有恋爱问题等。我们还必须了解大学生个体的气质特征、性格特征,只有这样,才能针对具体的人和具体问题用具体方式进行教育,做到因人施教和因材施教,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挖掘和全面发展。这样,既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功能,又要防止孤立地、片面地夸大心理及其教育的作用,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德育。

3.有助于扩展德育工作领域,丰富德育工作方法。

心理健康的理解范文第4篇

    1.引导学生注意自我调节心理机制的形成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故事中榜样人物的心态,这对学生理解课文要点、培养其健康心理品质是很重要的。自我调节心理机制就是由自己以克服错误的行为方式去消除矛盾,用道德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学生知道了谁是谁非,仍然不能按正确的行为方式去做,表现为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其主要原因是心理调节能力差,为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

    2.引导训练道德行为的选择能力

心理健康的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角色 健康 调节

中图分类号:R4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13-02

护理工作是崇高而特定的职业,要求护士个体具有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与自控能力。实习护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及临床工作经验,不具备情绪调节能力与自控能力,我院选择优秀带教老师,讲解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自我调节方法,取得满意效果。

1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1.1 缺乏优良的心理品质

优良的心理品质表现在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技巧,具备转移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实习护士生刚刚步入临床,缺乏生活及实践经验,还不能具备优良的心理品质,不能理解患者特殊的心理变化,往往容易发生冲突引发口角,造成心理压力增大。

1.2 理论与实践脱节,未能建立有效沟通

学校里虽然有《护理心理学》的课程,但实习护生在实习中遇到不同疾病,不同性格的患者,一时还不能运用心理学来进行自我心理平衡和调节,往往造成护患关系障碍。

1.3 实习环境的特殊性

校园的宁静平和与病房的紧张忙碌形成鲜明对比,面对病情的变化莫测,随时发生的大抢救,实习护生无法镇静面对,导致精神紧张,身心疲劳。

1.4 没有足够的理解和支持

实习护生每天付出大量的辛苦劳动,承担着很高的风险,却往往得不到患者的信任和认可,常常被拒绝做某些操作,自尊心受挫,产生消极情绪。

2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方法

2.1 临床带教老师的榜样力量

临床带教老师是实习护生的直接指导者,是进入护理临床工作的启蒙,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临床实践的标杆。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与病人沟通的方法,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我院挑选的带教老师为工作五年以上、护师以上职称、热爱护理工作、能将积极情绪带给学生的优秀教师。

2.2 良好的形象是促进护患沟通的关键

优雅的举止,亲切的话语,给患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关系到患者在院治疗的心理环境,培养学生努力拓宽自身知识领域,学习心理学,伦理学等人文知识,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得到患者的承认和赞誉,在积极和谐的环境中努力工作。

2.3 树立良好的职业态度与职业价值观

护士个体职业心态的建立,大概需要10年时间,实习阶段正是打基础的阶段。面对物质的诱惑,高强度的工作,较低水平的收入,实习护生难免出现失落感。临床带教老师应帮助他们客观合理评价自己及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自尊、自爱、自强,树立良好的职业态度与职业价值观。

2.4 以案例分析的形式,灵活掌握沟通技巧

由病房总带教老师主持,选择病例,对患者的表明想法,情感流露,潜在愿望等进行评估分析,指导学生运用倾听技巧、移情技巧、阐释技巧等,帮助患者解除疑虑不安、哀伤情绪,并分小组进行讨论,以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逐渐学会运用沟通技巧。

2.5 学会正确的情感宣泄方法

在紧张而忙碌工作中,实习护生面对患者的误会和不配合等行为,常常要压抑自己不能将不良情绪暴露在患者面前,带教老师应帮助实习护生采取适当的方法,选择适宜的对象,在特定场合,合理宣泄消极情绪,有效减低心理压力,恢复心理平衡。

作为刚刚进入临床的实习护生,在从学校学生到实习护生的角色转变过程中,由于环境和角色的改变,常会面临许多困惑、挫折和压力,因此培养实习护生掌握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方法,有利于学生在面对不同病情、不同性格的患者时,保存有效沟通,避免矛盾冲突并能让自己的压力得到释放,缩短角色转变的适应期。

参考文献

[1] 史瑞芬,护理人际学[M],北京:人民医院出版社,2003.1.1

[2] 雷泽秋,深化整体护理必须注重护士情感美的培养[J],当代护士,2002,7:4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