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经知识素养

财经知识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经知识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经知识素养

财经知识素养范文第1篇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有高超的操作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修养。育人先育己,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自己首先要有职业修养,对待学校的忠诚,对待工作的热情,这些都会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也是学生在校实习和顶岗就业教育中潜移默化的教育环节。它不仅体现为教师本身的一种个人素质,更是一种榜样的力量。在专业教师高素质培养中,主要要求教师以企业的6S管理来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树立示范作用和良好表率作用。

2.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良好的校风、优良的传统能够有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大学生活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心理成长的准备期,它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性格和对待问题的看法及处理方法。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以人为本”,努力将科学发展观与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形成“可持续发展”,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3.将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主要是从教学过程而不是从教学大纲中获得对特定知识的感知。无论是专业教师还是公共基础课教师,都要践行“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在传授知识、实践技能的同时,将团结协作、与人友善、守时守纪、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等优良的品质贯穿在教学活动中。

4.将素质教育纳入学生考评机制。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的“职业人”,因此对待学生的考评应该是全方位综合评价。将素质教育纳入学生课程考核体系,如提高学生在课堂的表现能力、出勤情况、语言表达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等素质内容在课程中的分值,使学生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进而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行动。高职院校要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高职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将素质因素作为一项评价指标,使其与高职学生专业能力评价体系一起,作为学生评优、推荐工作的参考条件。

财经知识素养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经济知识化;国际贸易;素质培养

2012年,我国入世已经进入了第十一个年头,我国经济全面较快发展,已经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对外贸易人才的短缺是我国遇到的一个较大瓶颈,这是决定我国经济未来发展速度的关键问题之一。有数据显示,入世1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人才的缺口至少在100万以上。此外,现有的国内对外贸易人才的素质也远远低于经济知识化和全球化的要求。因此,高等院校如何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对外贸易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外贸易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从根本上说,市场经济专业人才的素质取决于市场的需求。目前,对外贸易人才的就业渠道较宽,包括国有外贸企业、生产自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条渠道。同时对对外贸易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对外贸易人才的素质要求也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

国有外贸公司在巩固传统的进出口贸易的同时,还积极扩大经营范围,寻求新的业务和经济增长点。一大批跨行业跨地区的集团式公司纷纷崛起,业务范围涉及金融、保险、钢铁、化工、纺织、机械、运输、餐饮、电子、信息等诸多领域,甚至组建了上市公司。虽然,其对外名称还是原来的进出口公司或集团,但经营范围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进出口贸易了。随着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的转变,企业对对外贸易人才的知识结构的要求也有了很大提高,仅仅懂得进出口贸易的一般程序和一门外语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大批掌握多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这为对外贸易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但跨国公司的门槛是很不容易跨的。据许多外企老板反映,应聘的高学历人才中符合他们要求的很少。调查显示,外资企业希望应聘人才具有的特征是:较好的专业知识与外语能力结合;必要的经验和眼光;无偏向观察问题和贯彻到底的能力;对本土市场的把握和较广的社会关系;合作精神、职业道德水准、守时高效的工作作风。

现代的经济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反过来,要适应竞争,一个人也应有相应的健全素质。一个合格的对外贸易人才应具备以下三种最根本的素质:应具有创新精神,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即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和跨文化的沟通能力,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哲学、政治、经济背景有较深入的了解,即“国际人”或国际型人才;具有健全的人格,善于与人共处。即通常所说的,不仅有很高的智商,还有很高的情商;既有创新能力,还有与人共处的能力,即团队型人才。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以上素质的人,这也是对外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二、对外贸易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途径

国际性和开放性是体现大学一流化的基本特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大学的这种本质更加凸现出来。因此,从增强专业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入手,提出对外贸易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新思路。

(一)采取多种形式改进办学方式

高等院校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与国外一些大学全面开展合作。例如,互换教师,互换学生,互换教学计划和图书资料,互相承认学分,联合进行教学、科研和联合召开学术研讨会,实行联合培养、授予学位,开展学生暑期课程和文化之旅等活动。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把外贸专业的学生送到国外去,做短期交换生,也可以搞联合办学、联合授予学位。通过这些形式的合作,使教学、科研、学生培养和内部管理能尽快与国际规范接轨。同时还可聘任国内外专家任教或讲学,通过各种途径从国内外积极引进优秀人才。

(二)要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学生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以人为本,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再好的教育理念和教改方案,都必须通过教师来付诸实施。因此,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要造就千百万高素质的人才,只有借助具有较高素质,特别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质量观念的教师的创造性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如何尽快提高教师的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 转贴于

可采取将本校内部教师定期轮训,派他们到国内外重点学校和科研机构深造,以掌握更多的高科技新知识。特别是应该把青年教师分期分批地送出去,帮助他们提高,既要留住他们又要培养他们;鼓励他们通过在职自学、考取博士或者出国进修,来更新知识结构,了解世界学术前沿动态,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素质。打破过去那种教师备一次课讲好多年,知识陈旧的现象,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汲取国内外新知识,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只有让学生学到并掌握世界上先进的知识,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与国际接轨,同国外同行竞争。

(三)要对学科建设具有全面性的了解和把握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随着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在经济、管理和信息技术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兴应用学科,又不断淘汰了一些陈旧学科。因此,应对学科建设有一个全面性的了解和把握,对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的更新有一个前瞻性的把握。哪些是要发展的,哪些是要压缩的,哪些是要淘汰的,研究清楚与之相关的动态,不要把别人要压缩或者要淘汰的东西当成宝贝拿过来加以学习,要看到别人的不足和空白,想办法去弥补和赶超,这样才能站在前沿位置。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厚”,即基础理论宽厚;“精”,即精选少开;“实”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就业需要;“新”,即紧紧追赶学科的发展。各院校还可以根据办学特色和所属地域背景,开设一二门专业特色课程,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第三,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应选择部分课程开设双语教学,并使用英文原版教材。

(四)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经济全球化使我们和世界各国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活动不断增多,各种不同文化、不同信仰和不同道德规范的人群汇集在一起共同工作,很容易导致文化和道德等方面的冲突。因此,应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重点应包括具有一定的思想、文化、专业和身心素质。思想素质中应突出职业道德;文化素质中应突出博学多才、视野开拓;专业素质中应突出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身心素质应突出灵活的反应力、良好的控制力、较强的适应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得失,维护国家利益,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把学生培养成既是国际人才又是爱国者的优秀人才。

财经知识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高素质应用型;计算机网络技术;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毕小明(1974-),男,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

基金项目:2010年度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JA008),2010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SCG37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33-0025-04

高职教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其自身具有不可替代的类型特征,即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需求为目标的教育。为更好顺应市场经济,服务市场经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在专业上的发展要求,探索高素质应用型网络人才的培养模式,已成为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要探讨和解决的迫切问题。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1]。核心竞争力理论虽是针对经济和管理规律提出的观点,但由于它具有深厚的哲学根基及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因此可以将它的概念应用到个人核心竞争力上来,而且这也是对“核心竞争力理论”必要的升华和发展[2]。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各种竞争力的核心,是其各种能力素质中最具特色、最强有力的部分,是人文精神、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和健全人格的有机统一。这种竞争力不同于大学生的一般能力,它是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提升所形成的独有的、支撑大学生现在甚至将来的竞争优势,并使大学生在长时间内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3]。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企业、事业单位、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从事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系统集成、网络运行管理与系统维护、网络运用开发、网站建设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要能胜任这些岗位的工作,仅仅有书本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异常迅速,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更是如此。即使学生今天实训的内容就是目前对应岗位要求掌握的技能,可等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岗位要求往往又发生了变化,往往又有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能自主进行学习,获取新知识,跟踪网络新技术。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而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但有利于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工作人员之间协同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们培养的高素质应用型网络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应包含三方面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实施过程中,应当重点培养学生这三方面的能力。

笔者就高素质应用型网络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对温州市近二十家相关IT企业管理人员和温州市近二年高职网络专业毕业的学生173人发放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85份,调查结果如表1、表2所示。

二、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育的现状

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历史并不长,但开设的院校并不少,在浙江省49所高职中,有29所开设了该专业。从表2来看,我们的网络专业人才与高素质应用型网络人才还有相当的距离。而从用人单位调查的情况来看,社会对网络人才需求还是非常旺盛的。这就造成了目前的“两难”现象:一方面用人单位觉得所需的应用型网络专业人才缺乏,另一方面我们的毕业生就业难。这说明,当前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一)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课程之间重复内容较多

很多高职学校对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可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常常过分的为学生职业发展考虑。一方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者认为网络人才的就业面很宽,学生毕业后不一定就从事当中的某一特定岗位的工作,多学点东西,什么都懂一点有利于学生以后就业;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者认为学生即使毕业就从事某一特定岗位工作(如订单式培养),也存在以后转岗的可能和专业发展的要求,所以多学些,什么都懂一点也是有好处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好心办坏事,把我们的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办成了本科的压缩饼干,这也背离了我们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不是什么都懂的通才、全才。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新知识新技术。以Windows服务器的配置为例,据调查,大部分学校都是以Windows Server 2003作为教学平台,甚至有些学校学习的还是Windows Server 2000,实际上,无论是Windows Server 2000还是Windows Server2003都已经过时了。

另外,课程之间重复的内容太多也是制约学生核心竞争力养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不少学校本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设备》、《实用组网技术》三门课程都有开,而从教学大纲所反映的教学内容上,三门课程之间重复的很多,这一方面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另一方面也极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

(二)实践教学环节不能突出仿真性,适用性差,效果不佳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学习,不仅仅只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应当是计算机网络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有些学校在“学科本位”的教学思想的影响下,认为实践只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或验证手段,完全处于从属地位,甚至被忽略,这种现象在一些本科高校的高职学院中较为常见。有些学校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办学经费的限制,没有建立合适的网络实训室,而是通过一些仿真软件(如Packet Tracer 3.2等)来进行网络实训。这些专业的仿真软件功能虽然强大,但对真实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以及职能岗位进行全方位模拟尚有些力不从心。近几年,很多高职学校建设了网络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使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整体上有很大的提高,但在实训内容与岗位技能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无法正常进行,学生实践能力无法得到真正的锻炼

从笔者收集的各个高职学校的培养方案来看,各个学校都认识到学生下企业实习的重要性,都在第六学期安排了毕业实习,甚至有的学校在第三或第四学期安排了学生下企业顶岗实习,只可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无法正常进行。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期的下企业顶岗或轮岗实训,常常是学生到企业了,企业却没有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工程,而当企业有相应工程时,学生却在教室里上课。在最后一学期进行的毕业实习,由于学生即将就业,四处找工作,往往也是名存实亡。

(四)教师实践能力缺乏

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实践性极强,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计算机网络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具有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现在高职教师一般都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学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在跟踪计算机网络新技术、新知识方面应该不成问题。但很多院校并没有提供相应的平台来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作为高职学校的教师,承担科研课题的机会比较少,也没有多少机会参加提升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另外,网络设备一般都比较昂贵,教师也不太可能自买设备来提升实践操作技能。正是由于这诸多原因,导致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

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网络人才培养模式

(一)总体目标

以市场需求为根本,以提高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为导向,以高素质应用型网络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培养为主线,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为载体,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相结合构建高素质应用型网络人才培养模式(图1)。

学生从第三学期开始学习专业主干课程,每门课程对应一项具体的职业技能,如表3所示。从第一个学期开始,每学期期末安排一到二周专项实训,如表4所示。实训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为目的。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在就业时直接表现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此,我们引入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成熟度模型(如图2)。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和下企业顶岗实习,核心竞争力日渐增强,职业能力日趋成熟,最终在毕业前完成从学生到准员工、员工的角色转变。

(二)校企合作,共创三赢局面[4]

1.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可用流程(图3)来表示。首先由企业专家提出岗位及岗位相应的能力要求,这里的企业专家既包括是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企业专家,也包括其他用人单位的企业专家。学校根据企业要求开设课程,组织校内实训,学生达到准员工标准后,下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训(毕业实习),由企业检验教学成果,认可毕业生质量,并将对教学的意见反馈至学校,以便更好的改进教学。实践证明。这种闭环的校企合作教学机制对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中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特别有效果。

2.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除了聘请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外,我们还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改革和教学过程,担任工学结合课程任课教师,以及校内实训、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担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的指导教师,为学生开设网络新知识讲座和专业与职业素质教育讲座。校内专业教师每年至少在企业工作一个月以上,适时参与企业工程项目。一方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为教学服务;另一方面,教师良好的理论功底,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企业深度合作还可以实现校内校外资源共享。当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比较大时,还可采取“订单式”培养,既解决企业的“用人难”问题,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构建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闭环的校企合作教学机制,企业能在学生毕业实习时检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但学生的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是要通过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否跟踪网络新技术、新知识反映出来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其教学内容指向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知识的总量未变,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是对基于工作过程这一新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案中所蕴涵的革命性变化的本质概括。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可以使学生获得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程序性知识、职业技能和相关的职业体验,促进职业能力形成[5]。

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专业主干课程(见表3)的教学中,全部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根据闭环的校企合作教学机制,由企业专家提出的岗位与能力要求、典型的企业项目,然后企业专家和校内教师共同对岗位与能力进行分析,对企业项目进行分解,构建既适合教学又能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典型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使学生掌握能基本胜任用人单位工作任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从而达到将课堂变成工作岗位、工学结合的目的,达到掌握技能提高能力的目的。

教师在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进行教学时要做好角色转换,要以主导者的身份担负描述任务、组织讨论、引导讨论、控制进程、引入新技术等职责,将“以教师讲授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导”,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构建学科知识体系,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四)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规划各门课程的评价制度

传统的专业主干课程一般采用“平时成绩(比重小)+期末成绩(比重大)”的成绩评定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更加注重期末考试的成绩,教师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缺乏客观的标准,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不利于考查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这与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网络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主干课程采用工作过程实施性评价与工作成果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定量化相结合的成绩评定方式,尤其要求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每个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成绩根据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成绩综合确定,可以从工作到岗、工作准备、工作态度、操作流程熟练程度、业务规范化程度、团队协作、工作任务绩效等方面进行评分。而总结性评价一般安排在期末进行,以考核知识点为主,由教师组织考核。

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类考试和权威认证,并将学生所获证书作为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也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网络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之一。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网络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主要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充分考虑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该模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核心竞争力[EB/OL].baike.省略/view/157135.htm?fr=ala0_1.

[2]王玉敏.刍议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J].现代教育科学,2003(2).

[3]朱丽娟,秦龙.浅谈高校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J].人力资源管理,2008(5).

财经知识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财经素养;影响因素;通识课程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大学校园贷诈骗案例层出不穷,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消费升级的背后是大学生群体的超前消费、过度透支行为。2020年支付宝的《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中国有6500万“90后”年轻人开通了花呗,在“90后”群体中占比40%。据央行数据显示,1.7亿“90后”年轻人中人均负债近13万元。以上现象背后的原因在于,大学生群体的生活费主要来自家庭收入,当消费欲望超出了消费能力,同时对财务风险的判断能力不足时,便容易产生过度消费、进行校园贷等行为,最终导致负债累累,甚至人财两空。这也表明了年轻大学生尚未树立起正确的理财观和消费观,财经素养水平还有待提升。我国财经素养教育起步较晚,相较于国外,还存在财经教育目标不明确,实施方法不明晰等问题[1]。2016年,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成立。直至2018年,该中心才首次正式了从幼儿园到大学阶段的《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标志着学校和机构的财经素养教育培训体系正式出台。学校作为财经素养教育开展的主要场所,是直接提高公民财经素养最公平、有效的途径[2]。而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作为国家人才储备,在提升全民财经素养教育水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较多高校均开设了财经通识课程,以提升大学生的财经素养水平。东南大学为全校非财经院系的本科生设置了财经概论通识选修课,由经济管理学院的教师为其授课,旨在培养交叉学科型人才。财经通识课作为非商科专业学生的基础选修课,在启发财经意识、培养财经基础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财经通识课程的授课群体前期财经素养水平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主要从家庭背景、区域发展和财经通识课程等维度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财经素养水平的提升路径及相关措施。

二、数据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本研究数据基于东南大学本科生财经通识选修课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而来。该课程开设在周二和周四,供全校非经管类学生自主选修。课题组共发放101份问卷,通过数据清理,最终获得有效样本87份,其中男性61人,女性26人,占比分别为70.11%和29.89%。样本群体主要来自大一、大二和大三年级,年龄集中在19-20岁,占比为62.07%。从专业分布来看,总体分布较广泛,其中工学为主要来源,共64人,占比73.56%。样本的具体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二)财经素养水平

本研究从三个维度来衡量大学生的财经素养水平,具体体现在知识与信息、能力与方法以及态度、意识、价值观等方面[3-4]。每个角度均通过两个问卷问题来衡量,且每道题比重相同。回答选项分为“非常同意/理解/掌握/关注/了解”“同意/理解/掌握/关注/了解”“不确定”“不同意/理解/掌握/关注/了解”“非常不同意/理解/掌握/关注/了解”等五个维度,依次赋值5-1分。分值越高,代表财经素养水平越高。同时,本文还设置课程前后对比,以便观察财经通识课程对财经素养的提升效果。具体问卷问题如下:①财经知识与信息:在上这门课程前后,你对财经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在上这门课程前后,你对现实问题背后的财经知识的理解程度。②财经能力与方法:在上这门课程前后,你对财经基本技能(如股票、基金等投资分析)的掌握程度;在上这门课程前后,你能对根据热点话题选择不同的财经知识和工具去解释和运用(花呗分期付款等)。③态度、意识与价值观:在上这门课程前后,你对财经问题的敏感度和关注度;在上这门课程前后,你对社会理财活动和国家经济发展有关注。从表2可知,知识与信息,能力与方法,态度、意识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最小值均为1,即有学生在财经素养的任一维度上均十分薄弱。从最大值和平均值来看,相对而言,学生在财经态度、意识和价值观上有着良好的基础,表明学生对生活中的财经问题、社会理财活动以及国家经济发展有较多关注。综合其余两个角度来看,发现尽管学生有着较好的财经意识,但对相关财经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整体偏低。

三、财经素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家庭背景

本研究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工作性质、是否为独生子女、户口类型等维度进行了调查,具体结果见表3。从表3可知,父母学历在专科及以上的共有62人,占比71.26%,专科以下学历的占比28.74%。父母学历在专科及以上的样本中,研究生学历以上的有14人,在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样本中占比22.58%,表明样本群体家长的学历整体偏高。从工作性质来看,父母任意一方的工作与财经相关的仅为19人,占比21.84%,绝大多数与财经不相关。独生子女的家庭居多,人数为59人,占比为67.82%。户口类型为城市户口的学生居多,为66人,占比24.14%。本研究进一步调研了学生在家庭财经活动里扮演的角色,比如询问自己是否参与过家庭理财、是否经常与父母讨论相关财经话题等问题。结果表明曾经或现在参与过家庭理财的学生人数仅27人,占比31.03%,与父母经常讨论财经相关话题的学生人数仅为29人,占比33.33%。整体体现出多数学生在家庭活动里参与财经相关话题的活动较少。此外,本研究对财经素养各维度在不同的家庭背景变量下进行了分组统计,具体结果见表4。可见,父母学历对学生的知识与信息、能力与方法有着负向作用,而对态度、意识、价值观有明显的提升作用。结合家庭财经相关活动的参与度发现,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经常参与家庭理财讨论,却较少地参与实际的家庭理财活动。总体表明父母的学历水平会提高自身的财经价值观和意识,从而在家庭活动如讨论家庭理财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而知识与信息、能力与方法较多地需要通过个人实践而获得,父母学历越高,孩子的实际参与必要性相对更低,从而导致父母学历对其有负向作用。从工作性质来看,若父母的工作与财经相关,孩子财经素养基础显著偏高,家庭理财活动参与度也较高,表明父母的工作性质对孩子的财经素养基础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如果学生为独生子女,参与家庭理财讨论活动偏多,实际参与家庭理财活动与非独生子女的家庭相差无几。但在财经素养方面,知识与信息、能力与方法偏弱,态度、意识和价值观偏强。相比于独生子女家庭,相同经济状况的非独生子女家庭所要承担的花费更大,孩子会自发践行理财活动,从而提高了理财能力和丰富了理财知识[5]。但因家庭理财讨论活动较少,相对而言,孩子缺少价值观层面的熏陶。户口类型方面,农村户口的学生会更多地参与家庭理财活动,在能力与方法维度上也较城市户口的学生更为突出,但在态度、意识和价值观层面会较弱,这种情况和独生子女家庭类似。

(二)区域发展

本研究通过搜集调研群体的家庭住址(省市数据),从而匹配到每个学生所处省份的GDP总值、第三产业占比和在校大学生数量等数据。表5为全样本的GDP、在校大学生和第三产业的描述性统计。在所有样本中,GDP最大值为73756.49亿元,最小值为1028.56亿元,表明样本群体的家庭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差距较大。在校大学生人数最小值为1595.4,最大值为5437.5,均值为2647.67,表明每十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为2647人。第三产业占比最高为78%,最低为38%,整体跨度较大。此外,本研究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分类标准,将区域划分为综合经济区①,包括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地区、大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表6为经济区域的GDP、在校大学生和第三产业变量描述性统计。其中,样本分布集中在北部沿海、东部沿海、黄河中游以及长江中游地区。以上区域的GDP均在25000亿元以上,其中东部沿海地区的GDP最高,达62762.68亿元,而这也是样本群体最集中的地区,占比26.44%。在校大学生人数中,北部沿海、东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区域居前三,大西北地区人数最少。从第三产业占比来看,北部沿海地区的占比最高,达50%,黄河中游地区占比最低,仅41%。 本研究从经济区域的角度来观测财经素养三个维度的得分情况,如表7所示。首先在知识与信息方面,黄河中游与北部沿海地区名列前茅。其次在能力与方法,态度、意识和价值观两个维度上,东部沿海均居首位,初步表明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和第三产业占比较高的地区,其大学生解决财经问题的能力和财经意识会更强。大西北地区虽然在校大学生人数及GDP水平均居末尾,但财经素养的三个维度得分情况均居前列,表明在经济越不发达和越发达两个层级的地区均会有较高的财经素养水平,整体体现出了一种U型关系。

(三)财经通识课程

在了解学生财经素养基础的同时,本研究通过设计课前和课后两个维度来考查财经通识课程对学生财经素养的影响。具体结果如表8所示。在知识和信息方面,参与财经课程之后的平均值从2.10提升至3.86,上升了83.8个百分点,中位数从2提升至4,表明财经课程能够提高本科生的财经知识掌握程度和提升财经信息解析能力。在能力与方法方面,参与财经课程之后的平均值从2.15提升至3.62,上升了68.37%,中位数从2提升至4,表明财经课程能够提升本科生的财经工具与方法运用能力。在态度、意识、价值观方面,参与财经课程之后的平均值从2.74提升至4.02,中位数从3提升至4,表明财经课程能够增强本科生的财经敏感度以及塑造财经价值观。总体而言,财经通识课程能够显著影响学生的财经素养、

四、财经通识课程视角下财经素养的提升对策

(一)政府出台系统的财经素养教育政策

我国财经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存在地区资源分散、课程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结合发达国家的经验借鉴,我国政府应尽快出台系统的财经素养教育政策,设立专门机构,整合多方资源,结合各方力量,联动银监局、保监局、央行等多部门协作,以确保相关政策措施的完善和落实。具体可围绕农村学校和区域经济发展两个维度着重推进。一方面,目前农村学校的财经素养教育资源仍存在较大缺口,因此政策应在一定程度上向农村倾斜,如配置专门的教师资源和提供扶持资金等;另一方面,部分地区的学校财经素养教育仍存在发展不平衡、碎片化、浅层化等问题,因此需不断完善财经素养教育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协同推进多学科、多行业、多领域共同发展的财经素养教育。总体而言,政府应深化财经素养教育理论,在引领、加强和规范财经素养教育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学校实施系统化的财经素养教育活动

学校作为教育系统的主体,可通过系统性的教育教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掌握财经相关知识以及提升财务管理能力。财经通识课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体现的是人性教育,它将帮助学生从劳动的视角理解人性,理解社会共同体特征及其发展过程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6]。因此,财经通识课程应结合思政教育,以价值观培育为基础,通过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和培养高度的财经敏感度,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深入人心。可在课程中设置贴近生活的财经实践活动,通过模拟实验、案例讲解、财经比赛等活动,激发大学生对财经素养学习的兴趣。同时建议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多样化、全面化,通过覆盖收入、消费、风险、投资、税收等内容,引导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家庭辅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观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消费观和理财观起着不容忽视的辅助作用。随着家庭生活品质的提升、互联网支付的便捷,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能够提前接触到日常财经决策。如何帮助孩子提高财经素养水平从而做出正确的财经决策,父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应重视孩子的财经思想教育,让其明白劳动与报酬、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教导其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消费观。第二,父母应正确定位孩子在家庭理财中的角色,如在家庭经济决策制定过程中,通过设计信息的获取、目标的设定、方案的选择和结果的评价等环节,让孩子独立地做出经济决策,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第三,家长应不断提高对财经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提升自身财经素养水平的同时,和孩子定期开展家庭财经活动,以此达到持续有效的输出与反馈。

五、结语

财经知识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检索大赛;信息素养;财经高校;

首届全国财经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大赛启动仪式在2017年9月底正式启动,由13家财经高校图书馆联合共同建设试题库并拟定了大赛方案。据不完全统计,全国36所财经高校9000多名学生参加了本次大赛的初赛。初赛有线上答题、上机操作及面试选拔,优秀选手再组参赛团队,同时提交论文作品于2018年5月参加全国财经高校总决赛。通过参加首次全国财经院校信息素养大赛,大学生们掀起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学习和热情。

1全国财经高校信息素养大赛举办初衷

“高等学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教育职能与信息服务职能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全媒体时代,学生过度依赖百度、谷歌等商业化搜索引擎,对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了解不够,信息使用方式不规范,更不会利用图书馆提供的海量信息资源。为全面培养大学生检索、分析与利用信息的能力,推进信息素养的概念和技能融入全国财经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信息共享能力,增强大学生对信息素养技能的学习和关注度,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指导、中国高教学会高等财经教育分会主办、天津财经大学图书馆及其他财经高校图书馆承办的“首届全国财经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大赛”轰轰烈烈开展了。

2信息素养大赛对信息素养教育的推进

通过参加信息素养大赛,学生找到了自己信息素养知识的缺失,同时引起了学生和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的重视。

2.1信息素养大赛得到了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的重视

自大赛启动仪式后,全国财经高校各成员馆回校都进行了紧张的准备工作中,学生信息素养知识普遍缺失的现状引起了学校领导的重视,校学工部、教务处和团委积极配合图书馆在全校范围组织了这次比赛。比赛参加学生多,范围广,影响层面大,在全校范围里进行了信息素质教育的宣传、普及和推进。

2.2提高了大学生自身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

信息素质教育大多未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目前绝大部分财经高校新生入校,一般也就经过简单的入馆教育,而图书馆举办的培训讲座和专栏,同学们也都视而不见,普遍以为信息素养就是简单的信息搜索。导致相当一部分同学不会查询图书,更谈不上怎么利用网上书城,不会查找相关文献,不会利用图书馆数据库资源挖掘数据,不知道写论文怎么选题怎么查询资料等等。因此,同学们在参赛的同时发现了信息素养知识的贫乏,信息素养教育引起了同学们的重视。

2.3通过信息素养大赛促使大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

大赛通知出来后,同学们踊跃报名,结果就在模拟比赛试题里,同学们发现,自己的信息来源均局限于搜索引擎,娱乐化倾向明显而学科专业信息不够深入,通过模拟题,再配合图书馆提供的相对应的培训专题和实时咨询,系统学习了图书馆布局和检索方法,电子信息资源的利用,网络数据库的检索技巧,怎么利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提升信息分析、评价及挖潜能力等等,再实战初赛,通过比赛再学习相关知识,这样反复学习的过程中,拓宽了知识面,找到了自己在信息素养方面的缺失,信息素养知识得到了飞跃提升。

3信息素养大赛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设想

学生反馈道这是近年参加的最有意义的比赛,竟然惊讶于图书馆有这么多好东西,希望来图书馆当志愿者学到更多也为更多的同学服务等等……同时,通过这次大赛中也反应出许多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改进的问题,根据学生需求,在图书馆现有资源的支持下,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3.1重视新生入馆教育及优化信息素质教育体系

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知识极度欠缺,最好从新生入馆教育着手,介绍并带领学生认识图书馆,引导学生学习《入馆指南》,开设“新生专栏”及相关的讲座课件和视频到图书馆网站上,供新生学习下载或在线查看,让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资源和服务。新生也必须经过上机考试合格后,方可开通图书馆借阅权限,让大学生入校就感受到高校图书馆在他们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将起到的重要作用。

3.2充分利用数据库,提高学生检索分析能力

这次大赛还反应出,学生普遍不了解和熟悉图书馆数据库。图书馆可开设专题讲座,涵盖图书馆数据库介绍、利用及数据分析方面内容,主要培养高年级同学利用数据库专业信息的检索技能以及提升信息分析、评价、挖掘能力。针对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及方向,长江学者柯平教授建议提高检索分析能力,包括检索过程的分析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结构分析能力。柯教授提出了加强媒体素养、数据素养和元素养,提高专业信息素养,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终身化的建议。

3.3建立分层次、立体化的教学体系,提升读者寻找科研方向的能力

我们应该将宣传和同学的科研创新活动结合起来,根据用户的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产生的不同需求,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重点也要做相应的改革。分层次是指将用户细分,立体化是指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多元化。针对低年级同学可开设一小时讲座和在线咨询,侧重基本信息的了解和获取。对高年级的同学,侧面培养学生专业文献信息分析、评价和深入挖掘的能力。我们图书馆也尝试嵌入式教学,根据对口院系专业课老师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与专业相关的资源推送、信息检索与利用。还开展了预约与订制服务,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主动的泛在化服务,学科馆员嵌入学科服务中,帮助师生进行数据挖掘;科研选题、查收查引、科技查新及定题检索,提升师生读者寻找科研方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