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教育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虽然我国的艺术教育的发展较为迅速,但伴随着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两种错误的思想理念始终在艺术教育领域里发挥着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艺术教育的发展。一种理念认为,只有中国的才是世界的,只要是中国传统的,只要是中华民族的都要强于西方,都要优于西方。这样的教育理念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逐渐产生一种排外的错误倾向,僵化、保守的思维贯穿教育始终,不利于学生对艺术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另一种理念认为,西方的艺术,西方的文化是优秀的,欧洲的古典艺术,西方的流行艺术都是世界最先进和最文明的,是世界艺术发展的顶级之作,而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是极为落后的,无法和西方的艺术文化相提并论。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使受教育者无形中会产生某些自卑的情绪,对中国古典艺术文化甚至是当前中国的艺术文化都会盲目的悲观失望,对受教育者自身成长更是极为不利的。由于受这两方面错误思想理念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对西方先进的艺术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也阻碍了我们对中国本土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的继承和理解,致使我们在艺术教育和艺术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偏差和失衡。
二、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萎缩甚至停滞的状态。在某些艺术院校和普通高校的艺术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教育少之又少,在理论学习或实践参考方面,都是以西方艺术文化为主体,即使有一些中国传统艺术教育,也是相对凌乱和不完整不系统的,这样具有很大倾向性的艺术教育是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目标任务更是无从谈起。在外国艺术课程的设置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虽然有的院校开设了世界艺术等相关课程,但更多的课程教育教学内容不够深入,流于形式,长期停留在起步阶段,例如,在艺术史、艺术欣赏、基本乐理等方面缺乏国际视野和国际内容,并没有完整的融入世界艺术体系的框架之内,缺乏历史文化和艺术研究等相关内容,这样,使得学生们对西方的艺术缺乏必要的理解和把握,对相关内容更是一知半解,一头雾水,学习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三、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我们不难发现,在国外,艺术教育是十分注重学科体系建设,各类艺术院校和普通高校的艺术专业,他们的教学大纲的设计、各类教材的选用、各等级师资的选配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展现的是各院校自己独有的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各具特色,所以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就业市场当中比较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在我国,教学内容较为僵化,课程、教材的设置及选用相对单一甚至趋同,教学大纲的设计和相关教材的编写不是十分严谨和科学,所以导致了教材内容较为粗糙,教学质量不高,各院校特色不鲜明,出现了无论是艺术院校还是普通高校的艺术专业都呈现出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方向、统一的特点等景象,这对于教学的深入开展和科研的深入研究是非常不利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多的是无差别、无特色,就业问题较为严重”。此外,我们在艺术教育的教法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共性问题,例如,更多的时候坚持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单纯讲授为主,采取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照抄照搬国外或其他院校的教学模式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对教师自身所处教学条件、学生状况等各个方面的深入思考,使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四、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创新实践设计教育
新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设计的观念不断地发展,设计已经不再只是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世界,更重要的是设计与科学的调和。探索未知,为后工业社会寻找新的造型语言和艺术理念,需要发展、深化和创新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并在艺术教育实践中不断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1深化设计教育理论体系
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传承了德国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的理论体系,从德国包豪斯的教育实践中,形成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学为研究和实践服务;研究为教学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实践为教学和研究提供验证,同时也为现代设计教育提供可能的经济支持。这种良性循环的教育体系,更能培养出社会和市场上急需的合格人才。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还可以掌握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他们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在今天的经济市场条件下,需要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学校设计教育并没有完全达到社会或者市场需求的标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脱节,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完全依赖用人企业,给学生就业造成压力。
2建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模式
2.1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艺术教育本身富有创造性,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一批富有时代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我们应改变传统的以单纯传授艺术知识、训练艺术技能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集体绘画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教育方式,营造人性化的教学氛围,根据学生的差异选择适合的手段、方法,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个性化体验、自由尝试和表现自我的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2加强基础课教学适应性与专业课教学实用性
艺术设计教学应纠正以往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在基础的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逐步塑造出充满创造性、个性的表达自我。一种理论只有用于实践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在制订改革方案时,经认真调查研究,按照专业教育特点、强调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着眼于培养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结合现实的就业需求,对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强调实用性。
2.3增强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
艺术设计是需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相渗透的。艺术设计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在今天开放的社会中,对外设计服务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以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使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际设计中完成,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学校应与用人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的设计理论过度转化到设计实践中,增加理论指导实践的针对性,让学生在实际的设计项目中不断提高理论的深度,解决不断发展的设计实践中的问题。
3把握艺术设计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3.1艺术设计的发展必须适应科技的变革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单纯的科技主义文化已不能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设计已变成了一种融合科技与艺术的综合学科。新世纪的设计观念是,从有形的设计向无形的设计转变;从物质设计向非物质设计转变;从产品设计向服务设计转变;从实物产品的设计向虚拟产品的设计转变。人们的需求重点从物质领域向精神领域转移。我们的社会从过去的“硬件社会”向今天的“软件社会”转化,人类已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因此,设计与社会经济形成互动的关系是设计艺术发展的大趋势。在这里,任何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和衡量标准都显得毫无意义,设计师同时也是艺术家,它将充满感性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合理的生存空间,在更高层次上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2艺术设计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文化背景
设计离不开庞大的哲学思想,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因为那是孕育它的土壤。在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审美观和哲学观,因而使得设计语言是富有生命力的、是永恒的,是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设计是文化的设计,而不仅仅是流行的色彩与块面的罗列与拼凑。对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借鉴是在传统审美基础之上进行的。当代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必然立足于本土文化,将精髓融汇于现代思潮中,丰富我们的生活,成为一个多极化的现代国际文化体系。在未来的设计趋向中,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价值观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把握住历史的契机,站在新的高度对中国传统哲学观、美学观的再认识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道路。
3.3坚持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幼儿期的艺术活动主要有音乐、美术、体育、文学等多种形式,艺术活动的情感性、愉悦性、形象性(视觉形象性、听觉形象性)、想象性、活动性等特征,符合幼儿的思维水平和认知特点,因此,幼儿对艺术教育活动表现出自发的热情和兴趣,都有积极参与艺术活动的愿望。幼儿艺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创造能力,而且在活动中有利于他们合作、交往力等社会性能力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高品质的生活奠定基础。主要表现为:
1. 通过艺术活动激趣,体验审美愉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艺术领域是这样描述的:“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在指导要点中也明确指出“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这一些都反映出,在幼儿园的艺术教育中,我们更多地是将艺术教育作为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手段,而非艺术内涵的本身。幼儿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审美能力的启蒙教育,能启迪和深化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通过欣赏优美的文学作品内容、健康的动画片、木偶剧、儿童剧,贴近自己生活情趣的、色彩鲜艳、画面清晰、生动活泼的艺术品,以及音乐和舞蹈协调的节奏和动感旋律,都会使幼儿感受到最强烈的审美享受。使孩子在艺术氛围中去感受艺术所带来的愉悦性、感官冲击、美感体验和对人格的升华作用,从而使孩子喜欢艺术、乐于表现。
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幼儿的图画、咏唱、各种形体表演,都充缢着童真之美。他们不拘一格的绘画、自编的歌词、兴高采烈的手舞足蹈,都富有个性的新创意.他们通过这些艺术活动,表现了心灵美、自然美,创造了美的形象,创造性的表现了美,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瞧:心心在美术区域里用雪糕棒搅水粉浓缩颜料,并用两种不同的颜色抹在报纸上,用手指将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老师在一旁观察。“有趣吗?” “颜色变了!这里面厚厚的,黏黏的,有糨糊吗?”“它还可以把纸粘在一起。”于是,美术区域里多了一项活动:水粉平涂粘贴小动物。幼儿用一种或两种水粉颜料平涂画纸,在未干之前贴上自己事先剪好的小动物。
2. 艺术活动是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 赋予幼儿以满足感和成就感人活着要有自己的价值,有价值就要表达于公众面前。艺术活动是幼儿获得自我满足感的最佳舞台。幼儿具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喜欢显示自己的成果,因为这些艺术活动成果出自于自己的脑和手,是自己的创作,最能体现自我价值。通过教师、家长、外界的好评的反馈,孩子们会从内心品位着成就感,明显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看:萧萧用彩色纸和糨糊给娃娃做了很多件衣服:有长裙、短裤、背心……她在美术区域开了一个服装店。她向娃娃家的妈妈介绍自己的作品,并和老师谈论着各种款式的服装――那是孩子心中觉得最有趣的事!
3. 艺术活动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 想象是思维的花朵,创造是艺术的灵魂,而创造性活动是人的潜在能力的表现,幼儿通过良好的艺术启迪和引导,其幻想的翅膀能超越时空,迈越古今,他们能大胆、浪漫、无拘无束的表现童心、童趣,通过不拘一格的新奇创意,使自己的思维超然物外,超越时空,画出超乎寻常的作品,如“河水倒流,时间倒转、清洗地球、太空城堡……”等。
4. 艺术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纲要》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再次强调了各领域的内容应该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艺术教育作为各教育领域之间联系的纽带,在突出审美感动的前提下,落实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如仿编歌曲《小小蛋儿把门开》,当孩子们唱完歌曲后,教师问大家:“你们还知道有那些动物会生蛋?”随即,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出鸭、鹅、及鸟类中的一些动物名称,如天鹅、燕子、麻雀……等,教师又问:“你们会把刚才说的动物唱进歌曲里吗?”,这时,大家自然而然地就唱起来,并在动物名称和叫声处进行歌词替换,“小小蛋儿把门开,开出小鸭来(小鹅、小鸟、燕子……),毛茸茸呀,胖乎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喳喳喳喳……)唱起来”。
另外,在提供了合作机会的活动中,幼儿能够在教师指导学习合作,在追求令自己满意的表演效果的过程中,幼儿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
关键词:幼儿艺术教育,实质,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幼儿艺术教育与成人艺术教育一直为人所混淆,人们把幼儿艺术教育更多地看做是一种专才教育,呈现出非艺术化、专业化、成人化、时装化、尖子化和庸俗化等特点。忽略了幼儿艺术教育真正的也是最主要的目标――实现美育。本文旨在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宗旨与实质进行探讨,基于国内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找出最可能实现幼儿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手段。
关于幼儿艺术教育研究,国内可查阅到的相关文献比较多,已有研究较多地集中于幼儿艺术教育的某一方面,例如幼儿音乐教育,幼儿美术教育等。具体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幼儿艺术教育对儿童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作用、幼儿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以及幼儿艺术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引进上。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园教育内容也进行了重新划分,将原来的音乐、美术两门学科重新整合,称为艺术教育。因此,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宗旨及实施对策等问题,应引起关注并进行必要的研究和探讨。但是在这之前,我们必须弄清楚:幼儿艺术教育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它的宗旨又是什么。
在艺术教育本质论的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下,幼儿艺术教育的教育目的也发生了变化,由原先设想儿童天生具有创造力与表现力,而艺术教育正是发展儿童这些能力的工具,转为现在的以培养儿童理解、欣赏艺术的能力,并且通过艺术教育来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教育目的。[1](陈敏君2009:20)《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也告诉我们,幼儿艺术教育不仅是艺术教育的开始和启蒙阶段,更有着促进幼儿实现人格的完善的美育功能。即,幼儿艺术教育就是让每个幼儿在其艺术天性的引领下,在教师适当的帮助下,按他自己的能力水平,在各种艺术活动中大胆、自由地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他对周围世界与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受,并从中体验到自由表达与创造的乐趣。其中提到的幼儿美育是培养幼儿感受美,爱好美和表现美的能力的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难看出,要想实现幼儿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就必须以实现它的目的――美育为宗旨,在找到实施美育的最佳途径的基础上教幼儿掌握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方面的粗浅知识和技能,逐步培养幼儿的兴趣,初步发展他们对周围生活、大自然、文学艺术中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及创造力。
幼儿艺术教育所涉及的教育领域包括幼儿美术、幼儿音乐、幼儿歌舞、幼儿表演、幼儿书法、幼儿文学和幼儿影视等等。西北师范大学沈建洲教授对幼儿艺术教育的性质作出过这样的诠释:第一,幼儿艺术教育是操作教育。即幼儿的愉悦情感、美感体验和技能习得都是在操作性的艺术行为中获得的,所以必须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围和环境;第二,游戏伴随着幼儿艺术教育的全过程。即艺术与游戏同源同质,具有渗透性和互通性;第三,幼儿艺术教育是源于美的情感教育。幼儿即艺术教育不是艺术领域中某一门类的学科教学;第四,幼儿艺术教育是基本素养教育。即利用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其创新性特质,为幼儿的主体性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那么,该怎样寓此种教育理念于我们日常的幼儿艺术教育之中呢?仍然只是探讨幼儿美术教育或音乐教育如何给孩童带来身心的健康发展并培养其创造力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仍然只将幼儿艺术教育中的某个领域孤立起来进行微观分析,那么艺术教育仍不能获得长足的进步。“无论从幼儿认知(视听觉的),还是从游戏(主体性的)、艺术(审美)的实质讲,幼儿艺术与其称之为艺术,不如称之为游戏。对教师而言,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教育观念的转变,有利于幼儿艺术教育的开展。”[2](沈建洲,2002:1)沈建洲教授是这样理解幼儿艺术教育的。他把幼儿艺术看作是游戏,看做美的形式上的游戏活动,看做是幼儿游戏的高级形式。他提倡在游戏精神下进行一切幼儿艺术的教育及培养。
沈建洲教授的观点跳脱出了仅仅在幼儿艺术中某一个领域研究的狭隘性,从宏观层面把握住了整个幼儿艺术教育的方向――没有突出审美性和愉悦性的幼儿艺术教育就不是真正的幼儿艺术教育。从而他提醒了我们,不论是幼儿美术、幼儿音乐、幼儿歌舞、幼儿表演、幼儿书法还是幼儿影视,我们都需要赋予其一种游戏精神来教学。用杜威的做中学理论来解释,即: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只是一种手段,使儿童更好的生活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育活动更多的是指教学活动。由此观之,如果教学能真正做到目的与手段的统一,能把教学上升到作为儿童生活本身的层面来看待的话,教学就能自成目的性,教学就会成为儿童的一种真正体验过、经验过的生活,教学就会成为儿童当下生长发展一种活动,教学就再也不会是获得知识、技能的“苦役”,教学也就会成为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儿童的一种游戏。从而我们得出结论:在游戏精神的关照下,幼儿艺术教育才能从整体上得到良性发展。在游戏精神下实施的幼儿艺术教育才是实现美育的最佳途径。
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其主要的活动方式,也是其把握世界的主要手段。在他们的世界里,游戏与艺术可以说相生相随。幼儿的游戏就是幼儿的艺术,幼儿的艺术以游戏的方式存在。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游戏既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幼儿艺术教育的手段和形式,这确实增加了孩童学习艺术的乐趣,体现了对幼儿人格的尊重。但根据相关国内研究文献显示:游戏形式的引入并没有使幼儿艺术教育从根本上摆脱沉闷、乏味的困境。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游戏的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以游戏的内在品质――游戏精神作为价值导向来指导目前的幼儿艺术教育。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愉悦、超功利、创造、平等的精神。当我们以此定义审视当前的幼儿艺术教育时,会发现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存在游戏精神缺失的现象。
“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开放、极具创造力的精神。因此在游戏精神下的艺术教育在组织幼儿艺术教育内容时应包含不仅是单个的艺术门类,还可以是多个艺术门类间的相互融合。(如:容音乐、美术、舞蹈、戏曲等整合为一体的教育内容。)因为学内容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能使得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游戏性”,从而效果也更加明显。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来源不仅可以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事先预设的,也可以是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敏锐地捕捉来自幼儿生活和兴趣中突发性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件。整个幼儿艺术教育的活动主题都应呈现动态、灵活的特性。游戏既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艺术教育的主要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墨守成规,使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变,使幼儿总是能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的状态,为其创造动手、动眼、动耳、动脑创造条件。在实现教育手段多元化的同时,更应该崇尚个性化及民主化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要以能够为满足幼儿的“心灵需要”提供条件,教学具有创造性才能够进一步激发幼儿的艺术思维和想象力,使其充满创造性。当然,游戏精神的艺术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的改变,幼儿家庭环境及幼儿园的硬件布置也该迎合我们强调的“游戏精神”。利用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视觉,来让环境多一些艺术气息,为幼儿的艺术成长提供丰富新颖的视觉环境刺激。另外,更应该充分利用大自然,不固守特定的教室或者活动室,在适当的时候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感受艺术,去欣赏大自然对艺术最生动的解释。
参考文献:
[1]陈敏君.文化价值影响下的中美挪幼儿园艺术教育比较研究[D].2009.5:20-80
[2]沈建洲.幼儿教育艺术的性质[J].《早期教育》2002.9:1
[3]陈蕾.幼儿艺术教育的本义[J].《早期教育》2002.7:16-17
[4]刘丽玲.回归自然的幼儿艺术教育研究[D].2003.4:22-47
【关键词】 艺术设计;教育;发展
建国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着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发展,竞争加强,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营销方式,在这种经济大变革的形势下,也为艺术设计领域带来了发展空间。近二十年间,人们己经认识到艺术设计与经济建设的密切关系,意识到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说艺术设计已与现代科技、现代生活同步发展,并以鲜明的形象融入社会发展之中。因此,高等教育中的艺术设计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这不仅是一件喜事也是一种必然趋势,它标志着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与渴望,也代表着国家对艺术设计高等教育的投入与重视。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艺术设计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艺术设计教育也应更注重研究多学科多门类知识的调和,即科技、经济给人和人生存方式的影响。设计的观念决定了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方向,本文即从以下方面探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及在未来的发展态势。
1 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院校专业设置
自上个世纪50年代初我国相继成立了一批艺术设计类的专业院校并在80年代以后调整了院系设置,把传统的工艺美术调整成各个行业及与此相关的艺术、装饰与设计领域。如工业设计、装潢设计、染织设计、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等专业。而后,其他综合类院校、工科院校也陆续设立了更多的艺术设计类专业,领域更为细化,这些大学设立艺术学院有着得天独厚的多学科综合优势,有条件做到学科间的优势互补,把文科、工科和一些相关的领域融入艺术教育之中,可以使艺术类的学生得到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新兴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如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动画、广告学等相关专业,更需要增设传播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营销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的知识,这是专业艺术院校所不具备的资源优势。但步入九十年代以来,更多的综合大学、多科大学争先盲目的上热门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有部分文化课水平并不高的考生涌入,使其发展速度与规模值得探讨。
任何专业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性,保证教学质量才是最根本的标准,要考虑到如专业特色、教学环境、师资建设、图书储备、社会需求、行业前景等诸多因素。一些教育部门在不考虑上述条件的情况下,盲目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使之出现目前看似兴旺但存在着教育质量问题的局面。因此综合大学设置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要依据自身地域、自身院校的优势,扬长避短,把握好艺术学科的专业定位和专业方向,相信只要遵循艺术设计教育的规律将会找到更好的各自办学特色。培养出的人才将会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为我国新时期的文化建设,特别是经济的调整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形成了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2 我国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是一项带有方向性、全局性和开创性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从艺术设计的实际出发,对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岗位技术教育,建立以艺术设计、智能化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2.1 打破传统单一教学模式。长期以来,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一直沿用绘画专业的教育模式,四年本科,从绘画的基础课素描、色彩到专业课课题大都是以训练绘画、绘图手法为主,教学单一,真正涉及到设计本质的课题太少,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个性思维的培养比较欠缺。我们要打破以往设计就是画图的旧观念:平面设计首先是确定主题、设计创意、文案构想,然后才是设计形式与设计方法;环境艺术设计首先是设计理念、功能性把握然后才能进行空间布局与安排;工业设计首先要了解产品的功能特征和受众习惯,然后再是造型的款式与美学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对学生进行艺术设计专业技能的培养之外,更要注重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深入、各学科的知识融合及创造能力的培养,甚至是组织领导、协调沟通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培养方式才能符合设计艺术专业的培养规律,有利于塑造有创造精神、文化底蕴及个人内涵和个人风格的设计艺术家。
2.2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要强调专业课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及实践性,着眼于培养技术型、应用型设计人才。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突出动手能力培养,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在设计艺术中的作用,使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在施工技术方面,以施工操作技能培养为基础,强化施工技术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以实训教学为依托,结合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初步掌握施工操作规程、施工操作方法和施工机具的操作、使用、维护和保养,掌握相关的质量检查、验收标准及价格核算、数据统计等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施工技术监督指导能力。
2.3 教师应注重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实施进程。艺术设计与其他行业、市场的联系十分紧密,设计产品要直接面对市场,并适应市场的选择。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应包含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实施,冲破单纯的教授模式,有效的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从而实现教学和科研的最终目的。高校教师更应是全能型的人才,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科研工作者,要深入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和新技术条件下艺术设计的发展,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艺术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培养之外,也要将市场经营专业导入其中,使学生尽早了解社会、了解市场,接触厂商,从中认识到行业诸多社会因素,反过来验证自己所从事的设计,进而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使学生能够在走向社会以后尽早适应。
3 设计教育要发扬民族精神,传播民族文化,注重人文教育
设计以人为本是设计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艺术设计教育与实践应该提倡的,这不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还要以做有高尚品德和人格的设计家来要求青年学生。
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必然要立足本土文化和思想精髓,将这些融汇于现代艺术设计思潮中,传播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已成为每个设计师的重要职责之一,这需要教育机构做以教育和引导,并以此为教育之根本。在世纪之初的中国,人文教育融入各学科已势在必行。当市场经济大潮夹杂着一些急功近利的心态和某些社会不良风气席卷而来的时候,人文精神不能失落。作为大学,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不仅要承担保护传统、唤起民族精神和理想的责任,同时还要将人文精神和心灵情感融入设计之中。
4 艺术设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艺术设计学科发展的要求和现代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都要求我们对艺术设计这一学科的发展认真思考,只有按照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办学,才能使学科的建设走上正轨,从而真正实现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使之为社会服务。
作为高校来讲,特别是专业的艺术类院校如何发挥品牌专业,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教学形象,对发展本学科专业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努力培养出受符合社会需求,受大众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人才,创出学校的声誉和特色。
艺术设计专业多为应用性学科,专业技能特长突出,如果这个专业只局限重在本科教育,都定位在高层次、大发展,就会无限扩大这个行业的中高层次范围,而社会上需求一批基层的、专业技能性普通设计人员,那么这些短线设计人才可以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专科教育等多种办学层次,专门培养专业技能性短线人才,能在短期内有获得较大的收益。
综上所述,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人们也提出了种种改革的畅想和建议,发展艺术设计教育的专业特色,并加以规范和整合。无论怎样发展,我们都期待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会发展得越来越成熟,中国的艺术教育领域也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聂振斌.艺术化生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2] 李伟:《从艺术与设计的关系看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湖南商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