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呼吸道通畅的表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机体缺氧,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重点是保持患者呼吸通畅。现将对呼吸衰竭护理实践体会报告如下。
1一般护理
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房尽量朝阳,阳光充足,空气清新,还要保持安静,保证患者良好的休息环境。病情稍轻者可适当进行一些功能锻炼,活动量以活动后不出现呼吸困难、心率增快为宜。饮食应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食多餐。根据病情,选择不同,一般患者半卧位,昏迷患者要侧卧,头转向一侧,以免咽喉分泌物堵塞气管,气管插管切开患者应取仰卧位。
2病情观察
对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使用辅助呼吸肌的情况,呼吸困难的程度等情况做好及时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包括意识状况,重症患者需24h监测血压、呼吸和心率等情况,注意SaO2的变化及有无肺性脑病的表现。观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症状和体征,如有无发绀、球结膜水肿、肺部呼吸音及音变化;患者有无心力衰竭的症状与体征,尿量及水肿情况等。昏迷者应评估瞳孔、肌张力、腱反射及病理反射,及时了解血气分析、尿常规、电解质等检查结果。在病情观察过程中,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师。
3合理给氧
针对呼吸衰竭患者的特点,合理给氧,增加肺泡内氧分压,提高氧弥散能力,以纠正缺氧,减轻组织损伤,恢复脏器功能,提高机体的耐受性。对单纯性缺氧而无二氧化碳潴留患者,高浓度吸氧有效,而缺氧兼有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给氧的同时须设法加强通气,促进二氧化碳排出,如保持气道通畅、清除痰液、解痉平喘等。同时在气道通畅的基础上,使用呼吸兴奋剂,可以明显改善通气。严重呼吸衰竭通气功能明显障碍,药物治疗无效时,应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人工通气。在吸氧治疗中,应密切观察氧疗效果,如呼吸困难是否改善,发绀是否减轻,心率、脉搏是否减慢,神志是否清醒,若上述症状改善,表示氧疗有效。临床上应根据患者血气结果及时调节吸氧流量或浓度,以防止发生氧中毒和二氧化碳麻醉,并注意保持吸入氧气的湿化。
呼吸道堵塞可引起换气功能出现障碍,致使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所以,及时清除分泌物,保持呼吸通畅,改善呼吸功能,一般可采取如下措施:(1)神志清醒的患者,向患者讲清咳嗽、咳痰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咳嗽,并教会患者有效的咳嗽方法,如深吸一口气后再用力咳,这样主动咳嗽可加强气管和支气管的纤毛上皮运动,使附着于管壁的分泌物便于咳出,有利于气体进入肺泡,以维持氧张力。(2)经常变换,能改善肺部血液循环,保证支气管各方面的引流,以利于支气管分泌物的排出。一般1~3h翻身1次,并做好褥疮护理。昏迷患者在翻身前应先吸净口腔壁咽部的分泌物,以免变动时痰液流动堵塞呼吸道造成窒息。(3)每次翻身时,用手掌轻轻叩打患者的胸背部,由下而上、由两边向中间顺序拍打,通过拍打的震动使痰易于咳出。(4)咳嗽无力,不能自行咳嗽,呼吸道又有痰液堵塞的患者,应立即采取口腔或壁腔吸痰,吸痰时如痰液黏稠,堵塞导管,不易吸出,可滴入等渗盐水少许,或化痰药物,使痰液稀释易于吸出。 (5)雾化吸入是利用高速分流,在雾化中使药液成雾状喷出,而进入患者体内――支气管与肺泡,直至解除支气管痉挛,并使痰液稀释便于排出。
5使用呼吸兴奋剂时应注意观察病情
呼吸兴奋剂可达到加强自主呼吸和改善神志的作用,所以,有广泛支气管痉挛和痰液阻塞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在使用呼吸兴奋剂时须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才能达到治疗目的。在静脉点滴呼吸兴奋剂应时注意速度不宜过快,注意观察呼吸频率、节律、睫毛反应、神志变化及动脉血气的变化,以便调节剂量。如出现恶心、呕吐、烦躁、面色潮红、皮肤瘙痒等现象,需要减慢滴速或暂停使用。
6心理护理
由于对病情和预后的顾虑,患者往往会产生恐惧、忧虑心理,极易对治疗失去信心;尤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的患者,语言表达及沟通障碍,情绪烦躁,痛苦悲观,甚至产生绝望的心理反应,表现为拒绝治疗或对呼吸机产生依赖心理。这时应多与患者交流,评估患者的焦虑程度,鼓励患者说出或写出引起或加剧焦虑的因素,教会患者自我放松等各种缓解焦虑的方法。如采用缓慢缩唇呼吸、渐进性放松和想象疾病已经好转等方法,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达到改善通气效果的作用。
【关键词】
窒息;复苏;护理
新生儿窒息是指新生儿出生后短时间内无呼吸或有不规则间歇而表浅的呼吸,表现为缺氧,新生儿评分在8分以下,是引起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新生儿窒息的复苏,必须分秒必争,并应加强复苏后的监护。
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新生儿共 3987 例,发生重度新生儿窒息,抢救超过45 min复苏的1例。表现为皮肤青紫,无呼吸,心音低钝,肌张力松弛,四肢松软。经过紧张有序的抢救,终获复苏成功。此儿童现年五岁,健康,聪明,无任何后遗症及不良反应。
2 护理诊断
2.1 低效型呼吸形态与呼吸道分泌物多,羊水或胎粪吸入有关。
2.2 潜在的并发症-气胸,纵隔气肿,与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有关。
2.3 潜在的并发症-脑损害与缺血缺氧有关。
2.4 有感染的可能与新生儿抵抗力较低有关。
3 护理目标
缩短窒息时间,减少氧耗,注意保暖,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
4 护理措施
4.1 复苏
4.1.1 初步复苏
4.1.1.1 防止热量散失,置窒息儿于远红外线辐射的保暖台上,擦干全身羊水。
4.1.1.2 建立通畅的呼吸道,置窒息儿于最佳的复苏。肩部垫高2~3 cm,呈微仰伸位,用一次性婴儿吸痰管吸净口腔,鼻腔粘液,羊水,使呼吸道通畅,吸引时间不超过10 s。
4.1.1.3 诱发呼吸,轻拍足底或按摩背部刺激新生儿呼吸,此过程应迅速,准确,不超过20 s。
4.1.1.4 评价新生儿,观察其呼吸,心率,皮肤黏膜颜色,以决定进一步处理措施。
4.1.2 面罩气囊复苏
4.1.2.1 新生儿经上法处理后仍无呼吸或心率不超过100次/min,须进行面罩气囊人工呼吸,加压给氧,无条件时亦可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吹气频率为30~40次/min。
4.1.2.2 好转体征 复苏好转表现为心率增加,自主呼吸建立,皮肤黏膜转为红润。
4.1.2.3 如患儿仍未建立自主呼吸,心率低于60~80次/min,应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术,按压速率为120次/min,每按压3次加压给氧1次。
4.1.2.4 若仍未见好转,可用药物治疗,需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若外周静脉穿刺困难,可用无菌留置针经脐静脉置管,以保证抢救等物及时,准确注入。
4.1.3 药物辅助复苏
复苏的药物包括肾上腺素,扩容剂,碳酸氢钠,盐酸纳络酮等,复苏时用药的目的:刺激恢复有效心率,逆转无呼吸状态,增加组织灌注量,保持酸碱平衡。
4.2 复苏后的观察和护理
4.2.1 复苏后应持续给氧至呼吸平稳,要注意给氧的浓度和时间,浓度过低不能纠正缺氧所致的脑损害,浓度过高又可引起氧中毒,故应严格掌握给氧浓度,并及时停氧。
4.2.2 密切观察神经系统症状,若有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表现时,可酌情应用20%甘露醇治疗,有惊厥时可用苯巴比妥,地西泮等止径。
4.2.3 取右侧卧位,注意保暖,保持病房安静,监测心率,呼吸。
4.2.4 注意排尿的时间及尿量
4.2.5 重度窒息儿复苏后应延迟开奶,48~72 h后给予母乳喂养,喂奶后注意观察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情况。
4.2.6 预防感染 新生儿抵抗力较低,出生后环境变化大,易继发感染。复苏儿应放在清洁、消毒的隔离病房,定时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定期进行空气细菌监测,避免探视,各项护理操作均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以防发生院内感染,需要时应用抗菌素。
5 体会
5.1 复苏的基础是保持呼吸道通畅
窒息的本质是缺氧,即气体交换不能正常进行,导致血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增高和酸中毒。由于缺血、缺氧的程度,持续的时间及机体对缺血、缺氧损害性质不同,窒息患儿受损情况不一,要保证氧疗效果,保证组织供血、气道通畅十分重要。对窒息儿初步复苏时,吸净呼吸道内粘液、羊水是复苏的关键。复苏时注意患儿的,垫高背部呈微仰伸位,及复苏后右侧卧位。 及时清理呕吐物及呼吸道内分泌物,以防再度窒息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5.2 采用恰当的复苏方法是成功治疗窒息患儿的关键
及时,准确的评估患儿,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保证抢救药物的及时应用,对纠正酸中毒,低血压,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成功治疗窒息患儿的关键。
5.3 保暖是复苏的重要环节
适宜的外界温度,可以减少氧的消耗,有利于窒息的复苏。远红外线辐射的保暖台能使新生儿的新生代谢及耗氧量维持在低水平,又能直视患儿,便于观察,利于抢救。
5.4 复苏儿的喂养要恰当
窒息的本质是缺氧,缺氧后产生血流重新分布,非生命器官如胃肠,皮肤,肌肉血管收缩,以保证重要脏器心,脑,肾的血液供应。胃,肠血管收缩造成黏膜损害或引起应激性溃疡,如早期哺乳可加重胃肠道负担,易致消化道溃疡出血。故对此例患儿常规禁食48~72 h后给予母乳喂养。
5.5 加强宣教工作,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关键词】 重症颅脑损伤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护理
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在临床中比较的常见[1],重症颅脑损伤病人不少患者术后长期处于昏迷状态,其的吞咽、咳嗽等反应都有一定的障碍,故应注意对患者呼吸情况进行观察,保证其的通畅,这也是挽救患者生命关键。我院于2010年3月-2012年3月间收治120例此疾病患者,现对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分析如下。1 对象
我院于2010年3月-2012年3月间收治120例此疾病患者,男93例,女27例;年龄7-83岁,平均48.1岁。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有19例,进行气管插管治疗的患者有24例,进行气管切术治疗的患者有49例。2 护理措施
2.1 如患者没有进行气管插管治疗给予其的护理措施 此类患者多数有呼吸道的临床表现,患者易于出现感染的并发症。故患者应取半侧位的。把患者的床头以15-30°抬高,这个有利于患者排出痰液。伴呕吐病人以侧卧位为宜。定期给予患者进行拍背、翻身等护理措施,给予其对症治疗措施。也可使用多频震动治疗仪震动背部每4小时震动一次,对患者进行各项预防措施以防止其发生并发症。
2.2 经口气管插管后呼吸道的护理
2.2.1 保持气管插管导管位置固定,防止导管扭曲、受压,脱出,移位,经常观察导管尖端距门齿的距离。及时湿化吸痰,每2小时用无菌注射器向气管插管内点滴湿化液(灭菌注射用水),以稀释痰液但应避免过度刺激气管和支气管。
2.2.2 及时吸净气道内、口、鼻腔分泌物,防止痰液坠入肺内造成肺部感染。
2.2.3 每2小时给患者翻身、拍背1次,促进痰液引流,预防肺部并发症。
2.3 气管切开后呼吸道的护理
2.3.1 气管切开是解除呼吸道梗阻、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气管切开后的气道管理是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的关键[2]。采用持续氧气雾化气道湿化(灭菌注射用水)或采用湿化液(兰苏30mg+灭菌注射用水250ml),将湿化液袋固定于输液泵上,连接输液管,剪去输液管针头,按静脉输液排气法排气,然后将头皮针软管插入气管套管内5-8cm,以8-10mL/h的速度持续泵注。吸痰时应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要在进行操作中对患者进行仔细的观察,动作应迅速、幅度要小,对患者在进行操作之前、之后的各项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如果出现问题进行对症治疗。
2.3.2 如患者没有进行吸痰治疗,可以应用湿化的无菌纱布放在患者应用的气管套管上,这样可以起到湿润的作用,可帮助患者排出痰液。
2.3.3 定期给予患者进行各项护理措施,进行翻身、拍背,促进痰液引流,预防肺部并发症。
2.3.4 环境管理 置患者于安静、清洁、空气清新病房,保持室内温度22℃-24℃,相对湿度60%-70%,每日对室内空气用紫外线或三氧消毒机消毒3次。
2.4 机械通气时呼吸道的护理
2.4.1 气管套管气囊充气适宜(25-35厘米水柱),不要漏气,要保证足够有效的通气量及气道压力;如果充气过量,气囊压力易致气管黏膜压迫坏死。湿化罐内加无菌蒸馏水,温度设置35-37摄氏度,及时倾倒积水杯内冷凝水,防止呼吸机工作时产生的管道内积水吸入气管内引起呛咳和肺部感染。
2.4.2 人工呼吸机高压报警时首先要检查并排除气道阻塞的原因,及时吸尽气道、口、鼻腔分泌物及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低压报警时首先要检查气囊是否漏气,保证气囊充气适宜。
2.4.3 每2小时给患者翻身、拍背1次,促进痰液引流,预防肺部并发症。翻身时防止呼吸机管道脱出、扭曲、受压。
2.5 避免患者出现异物吸入 ①如患者为应用鼻饲治疗,应把其的床头进行抬高,保持20-30°。在进行胃管插管时应确认插管是否在患者的胃中,确定无误后才可进行操作。在进行治疗中应注意对其进行观察,防止发展意外情况。②患者应注意保持正确合理的,如其呼吸道中有异物应立即给予其吸出来。呼吸困难者可放置口咽通气管。3 讨 论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应特别注意患者的呼吸道情况,如出现情况应给予其进行对症治疗,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患者负责,并要求其应具备高超的技术,给予患者进行精心的护理措施,从而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292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较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多发生于6月以内的婴儿,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致。临床上多表现为起病急,进展快,喘憋、三凹征及喘鸣为其主要特点,如不及时给予治疗和护理,可威胁生命。2006年10月~2009年2月我科收治的98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采用吸氧、抗感染、雾化吸入、解痉平喘等治疗,均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临床护理
由于婴儿的小气道从解剖上较成人更为狭窄,病毒感染后,因黏液潴留,黏膜肿胀,支气管痉挛,造成呼吸道梗阻,所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治疗护理中的关键。
一般护理:室温保持18~22℃,相对湿度55%~60%,病室空气流通;保持安静,保证患儿充分睡眠,各种操作做到时间集中,操作准确轻柔,对喘憋患儿尤为重要,减少陪护人员,烦躁不安者予适量镇静剂。
氧疗: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缺氧,由于代偿能力差,加上年龄小,在治疗中给氧非常重要。通常予鼻导管持续低流量吸氧,1~2L/分,插入不宜过深,以防刺激鼻黏膜而致患儿烦躁;定时检查氧气导管是否通畅及给氧的效果,如吸氧时喂乳、喂水应在护理人员指导下进行,防止因喂养不当而呛咳及窒息。
保持呼吸道通畅:毛细支气管炎是起于小气道的炎性梗阻,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尤为重要。可给予少量多次的喂温开水以稀释痰液, 要经常翻身更换,并取头高位或侧卧位,利于分泌物排出;婴幼儿咳嗽反射弱,对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可给予祛痰剂或雾化吸入。
雾化吸入:雾化吸入时药物可直接到达病灶局部,起到消炎、解痉、稀释痰液、改善通气功能等疗效;雾化吸入时,要随时调整雾量,以2~3ml/分为佳,雾化时间不超过10分钟。注意保持呼吸道畅通,婴幼儿咳嗽反射弱,无力咳嗽,支气管内分泌物积聚,影响药物到达病灶局部,故应在雾化吸入前吸净痰液,使雾化药物能充分到达细支气管和肺泡,发挥药效。叩背: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后,再辅助拍背叩击,使痰液排出,以防痰阻发生。具体方法:五指并拢向里微弯手掌呈中空的杯状叩击胸背部,由下至上,由外向内。每次叩击1~2分钟,每个部位可重复1~2次,总共时间不超过10分钟。
保持静脉通道畅通:因患儿在6个月以内居多,头皮静脉细小,故穿刺难度大。建立静脉通路后,要妥善固定,以保证药物和液体顺利输入,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输液过程中严格控制液量以及输液速度,根据年龄不同控制在8~10滴/分,防止肺水肿及增加心脏负担。
观察尿量:观察尿量十分重要,要认真记录排尿次数,准确估计每次的尿量,对诊断有无心力衰竭、呼吸衰竭、酸中毒的存在起着重要的作用。
观察病情变化:观察病情,及时发现问题并协助医师共同处理。如患儿出现心衰表现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并减慢输液速度,准备强心利尿药物,同时给予吸氧,改善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若患儿出现烦躁不安或嗜睡、惊厥、昏迷、呼吸不规则、肌张力增高等颅内高压表现时,应立即通知医师共同抢救。
心理护理
因毛细支气管炎多为小婴儿,易出现烦躁、哭闹情况,且病情一般进展快且严重,而家长思想准备往往不充分,心理压力大,为了避免患儿家长产生焦虑、紧张的心理,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病情,对患儿疾病耐心解释,对家
长给予安慰,使家长对患儿疾病的治疗和护理产生信心。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困难;简易持续呼吸道正压给氧
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CPAP)是近年来备受重视的治疗新生儿、婴儿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之一。CPAP是对在有自主呼吸的新生儿经鼻或气管插管,于呼吸回路中呼气终末时提供正压,以使新生儿肺泡在异常情况下保持扩张而不至萎陷,从而改善通气,减少肺的功能分流,使Pa02升高而达到改善呼吸衰竭的目的[3],但在没有氧疗器的条件下,通过自制简易CPAP装置(使用器材为:双鼻式一次性吸氧管两根、一次性敷贴一张、水封瓶一个),应用于治疗新生儿、婴儿呼吸衰竭临床护理中,其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30例中男22,女8,年龄0~80d,平均40.2d。30例原发病分别为:重症肺炎、新生儿窒息、胎粪吸入综合征、呼吸暂停、肺透明膜病。其诊断均符合《实用儿科学》提出的诊断标准。
2.方法
2.1将患儿鼻腔分泌物清理干净。
2.2将一根一次性双鼻式吸氧管塞入鼻腔端剪去,用所剩余的管道与另一根双鼻式吸氧管相互连接好。用连接好的吸氧管一端连接氧气,氧流量调至3~6L/min,然后将鼻塞端插入患儿鼻腔,用一次性敷贴严密粘贴于鼻腔与鼻塞部位,使其位置固定,另外一端吸氧管放入水封瓶(用洗净消毒后的液体空瓶装入蒸馏水100ml,用胶布贴于瓶身,以1厘米为单位在蒸馏水下画上刻度)水下3~5cmH2O,放入深度根据患儿病情而定。
3.疗效判断。(1)显效:2~3d内停止使用简易CPAP,改为普通鼻道管吸氧,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 (2)有效:供氧过程中出现短暂的呼吸困难、不规则、口周青紫等缺氧表现,经过提高吸氧浓度、托背呼吸等刺激恢复。
(3)无效:供氧过程中患儿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不规则青紫等明显缺氧表现,经处理仍出现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4.结果。本组30例中,临床症状完全缓解(显效)20例,病情改善(有效)7例,无效3例。
二 护理
1.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测,同时严密观察其口唇、面色、四肢末梢有无发绀,准确记录出入量,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 保持全身各管道通畅,防止管道脱落及氧气外漏,并注意插入水封瓶内的氧气管是否保持在相应的压力刻度上。
3.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如分泌物过多的情况下及时给予吸痰。掌握正确吸痰方法,动作应轾提、转、快,负压不宜过大,时间最多不超过15s,以免气管黏膜充血血肿,甚至出血。每2h更换、拍背1次。简易鼻塞式CPAP因正压作用使口腔分泌物滞留、痰液增多,从而引起气道不通畅,因此,及时吸痰在护理中极为重要,如痰液黏稠可先予以湿化。
4.预防并发症。(1)进行简易CPAP时为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而引起吸人性肺炎,可暂禁食(禁食时间据病情而定),同时行口腔护理2次/d。(2)固定比较困难,但不宜过紧,应做到松紧适宜。太松会导致漏气、太紧会形成“猪鼻子”。并检查鼻腔内有无分泌物,以防气道堵塞,检查鼻部、眼睛、耳朵皮肤受压情况,避免局部皮肤产生压迫性坏死。
三 讨论
1.新生儿呼吸衰竭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吸氧是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在各种形式辅助通气中简易CPAP是其中的一种,给氧时通过大气压的作用,在呼吸道产生正压,将萎陷的肺泡扩张,使减少的功能残气量增加,避免呼吸时肺泡早期闭合,从而扩大氧交换面积,改善换气功能。可以达到防止肺不张,减少肺内分流,提高血氧的目的。由于CPAP的正压作用,当肺泡打开的同时,小气道也获得均匀的扩张,有利于二氧化碳的排出[4]。简易CPAP具有很多优点,如相对无损伤、易安装维持,不用气管插管,它可避免机械通气的缺点,如感染、气压伤、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等;同时解决了患儿家属经济负担过重等问题,特别适用于基层医院暂无新生儿专用呼吸机设备的情况。
2.护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吸氧之前必须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2)尽早尽快使用简易CPAP吸氧。(3)整个装置不能折叠、扭曲,氧浓度不宜过高,通常为33%~40%。(4)呼吸浅促挤压简易呼吸气囊进行辅助通气。(5)当简易CPAP气压逐渐至2~3cmH2O,氧浓度降至30%左右,如血氧分压仍维持正常,便可改为头罩或鼻前庭吸氧,并注意观察有无呼吸困难等情况。(6)另外还要注意保暖、加强营养、抗感染、纠正酸中毒、抗心力衰竭、抗心律失常、预防出血等,并应做好复苏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工作,定位安置,勤巡视病房,发现问题及时向医生汇报。
参 考 文 献
[1]赵淑云,李秀兰,张索礼.简易鼻塞式CPAP50例护理体会.小儿急救医学,2004,6(11):125.126.
[2]朱亚飞,鼻塞CPAP在新生儿应用中的护理体会.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