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经济要素

城市经济要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经济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经济要素

城市经济要素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技竞争力;指标体系;聚类分析;雷达图

当今世界国家和区域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科技发展水平之间的竞争,而科技竞争力是国家实力、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一个国家(地区)的科技竞争力不仅包括人们通常所熟知的科技实力和科技基础。还包括体制、机制、环境等“软因素”。而城市科技竞争力又是影响一个区域科技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提高城市科技竞争力对提升区域竞争力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江苏作为科技强省,经济大省,为了不断提高区域竞争力,必须对全省范围内的主要城市的科技竞争力现状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进而根据各个城市的特点制定有关的政策措施。为此,本文在分析城市科技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利用全国市、县、区科技进步考核的指标体系和所获得的数据对江苏省10个主要城市的科技竞争力进行聚类分析,进而分析各类城市科技发展的特点,为各个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1 城市科技竞争力的定义和内涵

科技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地区)科技总量、科技实力、水平以及发展潜力的一种综合体现。目前对于科技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国家这一层面上的,但对于科技竞争力所反映的基本内容已基本达成一致,主要包括:科技发展(包括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两方面)、科技潜力以及制度因素。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城市科技竞争力定义为城市在科技发展、潜力及其体系内制度方面,在相应的竞争环境中,与其他相应的城市相比而言所具有的吸纳科技资源和促进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

城市科技竞争力是一个规模庞大而关系复杂的巨型系统,它的内涵十分广泛。一般而言,城市科技竞争力处于企业与国家竞争力之间,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政策体制环境下,由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要素形成的一个动态的有机统一体。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市科技发展。城市科技的发展水平是影响城市科技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城市科技竞争力的主要内容之一。而科技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两方面。科技投入是科技发展的基础,没有投入何来发展?而科技产出则是衡量科技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是城市科技工作领导与管理。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城市在科技竞争力的发展条件和具体的政策执行方面存在显著的非均衡性,即当前不同城市科技竞争力发展的体制环境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城市科技竞争力必然要受到地区和国家两个层面在科技政策和体制要素方面的约束。这种约束的外在表现主要体现在科技工作领导与管理方面的情况,具体主要包括科技工作领导情况、科技政策与法规的执行情况、基础性科技工作情况和科技工作特色及突出成效等几个方面。

三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城市科技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提高城市科技竞争力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故而考察城市科技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科技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情况。只有将城市所有的科技资源充分合理运用,依靠科技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能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才是城市发展的长久之路。

2 聚类分析

城市科技竞争力的评价和分析主要可从城市科技发展、城市科技工作领导与管理和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几个方面进行,而全国城市科技进步考核正是从这几个方面的考虑设计了指标体系,为此,本文利用考核指标体系(来源:全国市、县、区科技进步态势分析课题组)和考核所收集的数据对江苏省10个主要城市(南京免于考核)的城市科技竞争力水平进行聚类分析。考核指标体系有科技工作领导与管理情况、科技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和科技发展指标三个一级指标。科技工作领导与管理情况包含科技工作领导情况、科技政策与法规的执行情况、基础性科技工作情况和本地区科技工作的特色及突出成效四个二级指标,用十个定性指标阐述。科技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包含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二级指标,用九个定量指标阐述。而科技发展指标又包含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两个二级指标,用十个定量指标阐述。聚类分析所采用的数据是2003―2004年科技进步考核得分,聚类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为更清楚、更直观地反映江苏省主要城市科技竞争力的现状,笔者根据我国市、县、区科技进步考核小组处获得的资料,经过收集整理,借用“雷达图”的形式和基本原理对其进行了描述。雷达图(RaderChart)又称蛛网图,可用维数较高的样本数据画图。其步骤如下:若有N维评价指标,则将整个圆(360度)作N等分,由圆心连接这N个等分点,得到N个辐射状的半径,即为N个指标的坐标轴。然后,将N个观察值点映射到相应坐标轴上,依次连接起来得到的N边形即为平面表示的N维雷达图。它是一个形状不规则的闭环,能够清楚地反映出样本的“姿态”,并便于与标准线(区)进行对照比较,直观地显示样本的优势和劣势,为改善样本“姿态”指出方向。“科技竞争力雷达图”正是基于这一特点提出来的。根据上述的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将不同地区按照一级指标在雷达图上显示出来,用3个区域分别代表各一级指标的发展状况,将其发展水平映射到相应的坐标轴上,连接各点便能得到一个三角形,从而一目了然地看到该地区科技竞争力的水平和结构。它能够比较清楚地反映出现阶段该地区科技竞争力的相对水平,一级指标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可看出与其他地区比较的情况。由于各个一级指标都采用他们的得分进行表征,数据处理比较简单,首先进行标准化(样本值一均值)/标准差,再将处理后的数据映射到0―1区间内即可。

由图1我们可以粗略看出江苏省主要城市的竞争力的相似性情况,再结合快速聚类不同类别的聚类结果(见表1),最终确定分为六类结果最合理,即第一类包括扬州市、镇江市和泰州市;第二类包括常州市、南通市;第三类包括连云港市、盐城市;第四类:无锡市;第五类:苏州市;第六类:徐州市。

3 结论

将上述聚类分析结果和其考核得分情况(数据庞大,仅列出主要数据,见表3)以及图1可以看出构成科技竞争力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并对聚类分析结果给出实际解释。以苏州为例,它的各个指标处于对称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对称”仅是一个相对概念,并不是严格的描述)表明其科技竞争力各要素之间呈较好协调发展的态势,科技、经济等各个方面协调发展,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

同时,依据以上数据处理结果,可以将这十个城市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均衡发展型城市。以苏州、无锡为代表。苏州、无锡同属江南,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发展的先头部队,致力于发展“服务业主要在上海,制造业集聚在苏南”的互补态势,更好的成就与上海的对接。他们各要素之间呈较好协调发展的态势,科技、经济等各个方面协调发展(无锡的科技促进和科技发展都排名第一,科技发展和科技管理值分别为1和0.5;苏州的科技促进排名第二,科技发展和科技管理值分别为0.621 386和0.555 556),经济发展迅猛,苏州的经济发展模式更一直是全国瞩目和经济学家讨论的焦点,详见表2。

第二种管理促进型城市。以常州和连云港为代表,常州和连云港经济发展较快,他们的科技工作领导与管理值分别列为第一、第二,详见表3。这反映出他们对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较高,使得它们更好地扩大了科技的溢出效应和资本的增值效应,更大程度上发挥了科技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三种普通发展型城市。总体来说该类型城市的科技竞争力的发展具有较广阔的空间,应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城市科技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更好地将各种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倪鹏飞,等.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谢守红.湖南省中心城市竞争力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3(12):98―99.

[3]鞠芳辉,杜晓燕.中国沿海城市科技竞争力评价得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03(3):83―88.

[4]宁越敏,唐礼智.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指标体系[J].现代城市研究,2001(3):19―20.

[5]廖远涛,顾朝林.关于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的设想[J].规划师,2003(7):34―36.

[6]Lain Begg.Cities and competitiveness[J].Urban stud-ies,1999,36:795―810.

[7]Peter petitive advantage agglomeration economicsand regional policy[J].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Review.1996.19:85―90.

城市经济要素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居住区;外环境;基本要素;安全性设计;寒地城市

中图分类号 TU98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189-01

安全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也是居住区规划的基本要求,居民的安全需求包括个人私生活不被侵犯、避免人身和财产遭受伤害和损失等。因此,居住区外环境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我国东北地处亚寒带地区,由于地理原因,冬季长而寒冷,封冻期长,雨、雪、霜等也会造成严重安全隐患[1-3]。我国早期的居住区公共环境设计单调,居民对其安全性的认识只局限于社会治安方面。而往往忽视了自身在使用方面的安全性和适用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居住区公共环境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

1 调查对象及方法

现在社会提倡人性化,针对居住区的外环境设计考虑到的不安全因素及人性化防范措施等问题,笔者近期对哈尔滨市东北林业大学周边居住区及吉林市的创业家园小区、电力小区等进行了关于外环境基面要素的调查,其中创业家园小区为2007年新建成小区,电力小区为2000年左右改造的老式居民区。现将调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对比处理手法的优缺点,以期得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居住区入口处设计

哈尔滨市居民小区多采取水泥缓冲坡的形式来提示车辆的减速,并不能很好地起到减速的效果。吉林市创业家园小区采取的是门杆前缓坡上设减速带的形式,能更好地使车辆进行减速,以达到安全的目标(表1)。

2.2 小区道路设计

哈尔滨市的老式民区内多为宽阔直路,没有减速等提示标志,是很大的安全隐患。在金地家园、明仕小区这样的小型居住区内,主路、支路不明确,更没有设置减速带。在吉林市电力小区,主路设计为“S”型路段,有效地对车辆的行驶速度进行了限制。吉林市创业家园小区的主路上每隔50 m左右设置1条减速带,减少了因车速过快而引发的事故。

2.3 单元门入口处设计

由于东北地区雨雪天气较多,单元门处内外的温差大,单元门入口处设计不当极易造成老人孩子的滑倒跌伤。对于此处的处理,哈尔滨林大老式居民区一部分居民楼采取的是水泥缓坡或台阶的形式,雨天及融雪天不积水比较安全,雪天却容易积雪形成冰面,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另一部分则采取的是水平甚至是下凹的水泥地面,雨天及融雪天积水,但雪天积雪,相当危险。哈尔滨明仕小区和吉林市创业家园采取的是水泥地面铺装上设矮台的形式,结合单元门上方的遮挡,能有效地防止雨雪天气及融雪天气的积水,比较安全。哈尔滨金地家园在小区内采取的是预制砖块铺装,能够有效、及时地进行排水,结合单元门前的水泥矮台,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危险的发生。

2.4 休闲广场

休闲广场是居住区居民交流、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是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哈尔滨林大老式居民区中,小游园的地面铺装多为水磨石地面,能做到较好的排水,但积雪后防滑性较差,易导致行人滑倒。吉林市创业家园小区的休闲广场采用的是有坡度的拼接大理石地面铺装,虽然利用地形能很好地排除积水,麻纹理石部分能很好的起到防滑作用,但是做花纹的光面理石边条在冬季极易引发事故,造成居民的摔伤。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东北地区几个居民区外环境基面要素中几个方面进行调查,并根据寒地城市自然条件进行对比、分析,得知居住区规划中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安全因素,在日常生活中给居民带来不便,为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埋下隐患。根据上述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几点整改方法,一是在居住区居民行动较多路段及入口处安装减速带,限制车速,防止发生交通意外。二是单元入户门做好上方遮雨棚的同时对地面做垫高处理,防止雨天、融雪天的积水问题,防止行人滑倒受伤。三是规范临时停车,将停车场与活动区域分开,一方面防止行人无意中刮伤车辆;另一方面提高在活动区域内居

民的安全指数,避免老人、儿童等在活动期间交通意外的发生[4-5]。四是对休闲广场已有光滑铺装进行防滑处理,无法做处理的要做好提示或冬季进行封闭,尽量避免意外发生。

由于居住区所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差异、各地法规限制的不同,还会涉及诸多安全方面的问题。但是园林规划设计师应该把满足环境景观的使用功能需要和解决社会问题放在首要地位,创造真正安全完备的、适合人们居住和活动的、充满人情味的居住区公共环境。这源于设计师对生活的敏感观察和亲身体验,更来自设计师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同时也需要全社会对居住区公共环境的安全性加以关注,防患于未然。

4 参考文献

[1] 吴松涛,贾梦宇.寒地城市居住区外环境设计措施[J].低温建筑技术,2004(5):24-25.

[2] 杨德威.寒地城市居住区冬季植物景观探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5,28(1):49-51.

[3] 李丽.哈尔滨市居住小区地下停车库屋顶花园设计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1.

城市经济要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校长;执行力;构成要素;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067-02

陶行知先生曾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由此可见校长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校长要想把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付诸实践,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执行力作保障。“三分战略,七分执行”,校长的执行力问题直接决定了学校发展目标的完成品质,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为此,笔者拟运用执行力理论,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校长执行力的界定、构成因素、提高途径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中职校长执行力的界定

美国学者保罗·托马斯和大卫·伯恩指出:“执行力是一整套行为和技术体系,它能够使公司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我国学者将执行力定义为:“执行力是组织执行战略,实现组织经营战略目标的能力;在讨论问题、统一意见、制定计划之后,完成组织目标的具体行为就是执行,而确保执行完成的能力与手段则构成执行力。”

结合上述中外学者对执行力的定义,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校长的执行力就是中职校长在各级教育目标的引领下,以现有的客观物质条件为基础,充分发挥个体和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实现学校发展目标,提升中职学校适应变革的能力。

中职校长执行力的构成要素

根据管理学关于个人执行力的研究,结合中职学校工作实际和校长工作的特点,笔者认为,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校长的执行力构成要素有四:心态、工具、角色和流程。这四大要素相辅相成,统一于执行之中。

(一)心态要素

执行力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心态要素,心态是影响执行力的内在要素。执行力心态要素由低到高有三个层次:态度、激情和信念。

态度的实质就是一种职业化精神。校长首先要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端正工作态度。正因如此,陶行知先生感叹到:“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如果说态度在某些情况下是一种被动,那么,当态度升华为激情之后,它就会变成一种主动。激情与态度相比,能产生更大的执行力,因为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主动行为。所以,校长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要努力激发并保护好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激情,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相对于态度和激情而言,信念无疑就更加持久、更加稳定。一所优良的学校一定是拥有良好的、大家认可的信念,这可以看作是学校成功的一条最基本的规律。学校有了正确的信念,它的执行行为才能真正贯彻到底。

(二)工具要素

适宜的工具是执行成功的必要条件,学校要取得成功,校长除了要有发展的信念,还要找到能持续推进学校发展、实现办学目标的工具。一个优秀的执行者必然具有这样一种素质——随时随地找到并善于使用合适的工具,即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

例如,老罗英语培训学校的校长罗永浩就是利用网络营销工具的成功范例,通过将个性化的培训海报、招聘信息、视频资料等上传到相关网站,不仅成功塑造了校长个人的品牌形象,而且为在更大范围内招募认可学校价值观、业务能力强的员工提供了可能,从而为校长执行力提升提供了人力资源基础。

(三)角色要素

根据管理者层次的不同,可以把执行者角色分成三个层次:最高执行者、中层执行者和基层执行者。这三个层次的执行者分工不同,各司其职。校长不仅要做好自身的工作,还要帮助不同层级的员工做好角色认知,正确的角色认知能激发员工无限的工作热情,能为学校带来高效的执行力。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系部二级管理的推广,客观上造成了中职校长管理层级的增加,校长与基层执行者的联系受到削弱,而基层执行者恰恰是与师生员工联系最密切、影响最直接的执行层。基层执行者的个人素质与能力对学校政策执行的成败至关重要。所以,中职校长必须重视对学校基层执行者的选拔、考核、指导和监督。

(四)流程要素

实际上,学校管理的真正核心是流程管理和流程优化。所谓流程,就是如何为全体师生员工提供优质服务的程序,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人员流程、战略流程、运营流程是体现学校执行力的三大核心流程。战略等于做正确的事,运营等于把事做正确,人员等于用正确的人。三项流程连接和综合的程度,就表现为执行力。所以,校长要想提高执行力,首先要从确保三大流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入手。

学校运营流程的重点是确定行动方案,行动方案的核心是关键任务的先后顺序,校长对学校关键任务的执行情况要跟进跟踪,发现问题要及时修正。

提升中职校长执行力的主要途径

提升校长执行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目标引领、文化增强、制度支撑、流程优化、资源保障、监控保证各个方面去努力。借鉴企业界关于个人执行力的研究,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工作实际和校长工作特点,笔者认为,现阶段应从执行者、管理系统、执行文化等三个方面入手来提升中职校长的执行力。

(一)执行者方面

提升校长执行力的主体是校长,要树立并维护校长执政的权威 要做好学校管理的首席执行官,校长要明确自己的首席执行官角色。校长不仅要做好自身的执行工作,还必须用战略的眼光来审视人才梯队的培养,因为执行最终还是要落实在执行者身上。譬如,现在部分中职学校校长面临着青年骨干教师流失的问题,又出现了学校利益部门化的倾向,青年教师普遍感到学校中的课题申报、师资培训、绩效考核等事项公开力度不足,选拔机制有欠公平。有鉴于此,要采取以用为主的人才培养方式,确保组织资源的高效配置,保证组织战略的顺利执行。

校长要学习推广执行力的提升方法 执行是门学问,把握科学的执行方法是现代校长的必备能力。如笔者所在学校在今年的国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改革示范校评估中推广采用WBS法(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工作分解结构法),即按一定的原则把项目分解成一项项任务,再分解成一项项具体工作,再把这些具体工作分配到每位执行人员的日常工作中,极大地提升了各部门的执行效能。

校长要强化执行力理念,进行执行力技能训练 校长的执行技能包含专业技能、应变技能、创造技能、细节技能。实践证明,将执行力技能训练引入教师培训,不仅有助于校长执行效能的提升,而且有助于在学校形成统一高效的执行文化,降低学校的整体执行成本,提升执行效益。

(二)管理系统方面

校长的执行力贯穿于学校管理系统的各个流程,学校管理流程的设计水平直接影响校长执行力水平的高低。因此,在学校组织管理系统中校长要力争做到如下几点:

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 执行力目标是指组织预期某项活动能取得的成绩。对于执行来讲,目标既是牵引力,又是驱动力。有了目标,才能充分发挥执行的作用。目前,有些中职校管理中的战略目标只描述未来发展远景,没有将目标具体化,这对校长执行是一种削弱。

选择恰当的执行工具 执行工具包含学校的章程、管理制度、组织流程等。合理、科学、简便的执行工具有助于学校目标的顺利达成。校长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选择恰当的执行工具,并在管理中利用这些工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校于2011年启用OA办公系统,不仅节省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方便学校上下级相互沟通,信息反馈畅通,为发挥员工的智慧和积极性提供了舞台。对于校长来说,OA更是决策支持系统,校长可以利用OA办公系统就一项学校工作高效征求特定人员意见,从而为校长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

设计优化执行流程 学校的各级各类工作目标是由不同工作部门相互配合实现的。科学的流程设计可以使学校师生员工明确各自的常规工作和突发事件的执行流程,从而排除诸多不确定性和人为随意性,提高学校事务的透明性和公平性,以有效降低执行的阻力。如部分学校在教师培训、评优、课题申报等工作中引入了事前公示程序,就有效降低了学校部门间、教师间的内部矛盾。

执行文化方面

加强执行文化建设,确立执行文化理念,把这种理念内化为校园文化,外化为师生行动,促成全校上下思想和行动的统一。学校的执行文化体现在:

开放的沟通 戴维认为,精确的决策和有力的执行都依赖于开放的沟通。管理学上有“双50%”的理论,即管理者50%以上的时间都用于沟通上,可在工作中50%以上的障碍都是在沟通中产生的。在现实中,沟通存在个人障碍和组织障碍。因此,必须在组织内部建立沟通机制,形成积极沟通的氛围,建立起顺畅的内部沟通渠道。譬如,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开放式对话就是校长与教师进行沟通的有效形式之一。

推行绩效管理,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执行力是建立在严格有效的激励制度基础之上的。坚持奖惩与工作绩效挂钩,用理念凝聚组织,用规则管理组织,把“效率第一、兼顾公平”原则贯彻到管理工作中。激励可以调动成员的情绪,化压力为动力;也可以激发个人潜能,使组织发挥更大的威力。激励方式主要有:心理愿景激励、职业发展激励、合理薪酬激励等。

努力构建执行力组织 高效的执行力组织不只是校长本人亲自参与到学校工作任务的执行中,也不只是每位教职工完成执行目标。高效执行的最终目的是在学校内部建立起执行文化,这种执行文化以学校动态互动的组织模式为基础,这种组织模式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就是学校文化的内核,校长应致力于构建执行力学校。

提高校长的执行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形象、效益和声誉,更关系到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目标实现水平,因此,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并落实到学校治理的实际行动中去。

参考文献:

[1]梁荣桓,黄香琴,林国健.校长执行力研究概述[J].中国民族教育,2010(10).

[2]王建艳.关注校长执行力[J].教育与职业,2006(36).

[3]保罗·托马斯,大卫·伯恩.执行力[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3.

[4]董庭富.校长领导力本质及其评价观探索[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4).

[5]黄伟.影响中小学校执行力因素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1).

城市经济要素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街道:文化:街道景观:设计策略

1 引言

每一座城市都是写满故事、刻满历史的空间驿站。城市街道就像这个驿站的窗口,也是人们阅读城市的线索和触摸“城市之魂”的通道。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着文化趋同、生态脆弱、交通混乱、个性丧失等问题。如何才能营造出富有个性和文化内涵的城市街道,至今仍然是困扰设计师的顽固问题之一。

2 街道的概念

街道是随着城市的形成而产生的。当人们营域建屋后,为了相互间的往来穿越在建筑与建筑之间留下了一些线性空间,这就是最早的街道。《辞海》对街道的解释“旁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就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街道,作为交通的通道首先从属于道路,而街道除了交通的功能还担负着诸多的社会功能。雅各布斯对于街道的如下描述有助于我们更加形象的理解街道“一个都市街道的依赖是经由许许多多人行道上的交往接触所培养的,市民常逗留在酒吧问喝杯啤酒由杂货店那里打听点消息,或讲点消息给新来者,在面包店与其他顾客聊天,与路旁喝汽水的孩童打招呼,或等用餐时偷瞄女孩子等。”

因而,街道对于人类生活来说是一个多功能活动集合的带形城市生活空间,是一个交往的场所,一幕幕的人间悲喜剧在街道上不停地演绎着。因而,街道虽属于道路集合,它自身又是一个包容建筑、人、环境设施等内含的子集合,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街道作为城市中的线性结构,它把不同的景点结成了连续的景观序列。同时,由于街道是建立在人类活动的线路模式基础上的,街道本身就又成为城市景观的视线走廊。

3 城市街道储存文化的作用

“一条街。一串记忆,一种欲望,一份情缘,一次买卖,一段历史,一样心情,一打故事。……或许,在这条街上,我们还能偶遇一段荡气回肠的绝世情缘。因为一段爱情可以爱上一座城市,因为一条街道也可以爱上一座城市。热爱行走,热爱某个城市,首先要热爱这个城市的某条街道,因为那里有你最爱的酒吧、书店、爱人、阳光或者一杯咖啡。”0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街道对于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的重要意义。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伊利尔・沙里宁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城市的面貌中可以看到它主人的文化水平,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城市,有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人。街道作为城市的主要部分和最有活力的一个环节,承载着城市的文化。由于历史的沿袭和文化的积淀,街道融入了该地区民族的环境特征、风土人情价值观念及文化思想。不论是经过规划的规则的街道,还是不规则自由形成的街道,历时上百年逐渐生长,呈现不同的文化气质。另一方面,街道界面无微不至的累累细节也是顺理成章的副产品。不同地域街道又都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这种地方特色既是自然条件、社会现象的集合又是时代技术和材料的具体表现,从而造就了多彩多姿的街道景观。

街道承传着城市的文化,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等非物质性的重任。街道不仅是连接城市各功能区的纽带,还反映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己成为城市形象和城市环境景观的核心。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列举了构成城市形象的五大要素,通路是处于首要地位的,它对城市功能分区、城市交通、城市景观、城市空间组成都有着重要意义。街道和城市的关系犹如人体和体内血脉一般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美国建筑师雅各布斯说“当我们想到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的是街道和广场。街道有生气,城市也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沉闷。”。可以说没有街道,不成其为城市。城市道路的地位及其交通功能很容易被人们理解,但随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道路在城市生活中将扮演更多的角色。

4 我国街道建设中文化要素的缺失及相关原因

4.1当前街道建设中文化要素缺失的现象

当前,在许多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人们都表现出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极大关注,设计师更是积极地从城市的各种历史文化中挖掘和寻找能表达城市特色的要素,将其融入到街道景观设计之中。但是要把对文化的理解转化到设计中,并达到使其与环境相协调,直至升华其精神的目的,是非常不容易的,这需要设计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深入地研究地方文化和历史。现在街道景观设计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1对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表达不强

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将城市的历史文化融入景观中,这是设计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历史文化现象非常繁杂,有形的历史文化即以物态形式表现出来的历史文化,容易被人们所触知,而无形的历史文化往往通过有形的物体才能被人们所认识和理解。因而表现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则是设计师更多地注重对那些可视的、有形的历史文化符号的借鉴和应用,而缺乏对那些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深层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表达。

4.1.2缺乏时代精神

城市街道首先是为当代人所使用的,它应满足当代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并应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反映在街道的设计中,就是要求城市街道景观要具有一定的时代文化精神。当前,有些设计师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表达历史文化时,一味地追求历史感,拘泥于传统的形式,而忽视了时代精神的体现,这样的景观很难为大众所真正使用或喜爱。比如现今某些城市中刮起的所谓“唐宋一条街”

“明清一条街”等,和有些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格格不入。

4.1.3对文化元素的粗糙罗列

城市的历史文化最能体现城市特色,因而把城市的历史文化融入到城市的景观设计中,是彰显城市特色的重要途径。城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一般来说,城市历史愈悠久,历史文化积淀愈深厚。面对城市众多的历史文化,许多设计师往往想将它们全部都体现在城市街道中,以为这样才能显现出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如在某市街道景观规划设计中,设计师分别设计了三星堆文化区、蜀汉历史文化区、孔子文化区和古蜀道文化区四个景区,全部以历史文化为题材,共36个景点,这种又多又乱的做法给人以历史文化堆砌感。

4.1.4传统的街巷空间消失,引发城市特色危机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城市街道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的却是传统街巷空间的消失:如有的城市为了扩路,砍去街道两侧百年古树;传统民宅被成片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方盒子建筑楼群;新建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雷同、缺乏特色。传统景观、风景名胜是一个城市特点的重要体现,如今一些城市的公共空间景观因盲目建设而变得平庸、失去特色。

4.1.5欧式化、模仿风

现在有些城市的街道建设,大量充斥着罗马廊柱、欧式建筑。许多正在建造的商业街,在广告语中喜欢打出“欧式典雅”“地中海风情”的时髦语言,甚至宣传要将某地建成东方的“法国的塞纳河”等。欧式广场、喷泉、拱廊、罗马柱等挤满了城市街道,似乎只有沾上欧式风格,才能提升环境景观品位。在域市街道景观设计中,出现一些欧式风格的设计无可厚非。但是,一些潮流般的庸俗模仿,对我国城市街道空间景观的健康发展有害无益。

4.2街道建设中文化元素缺失的原因

4.2.1交通工具变革带来的空间尺度的变化

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严重破坏了城市的原有肌理。狭窄的传统街巷因为不能适应小汽车的使用,而被整体改造。快速的交通工具大大缩减了通勤的时间,扩展了人们的活动空间,城市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随之而来的是城市中出现了大量地能适应这种变化的主干路和快速路,城市的文脉、历史和文化被狂热追求经济利益的头脑所遗忘。人在街道空间中的主体地位被汽车所取代,街道中适合人体尺度的环境景观的重视不足,缺乏了人气的街道也不可能再有什么文化内涵。

4.2.2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城市地毯式的大规模改造,传统的街区被统一规划设计的方格网型街区取代。快速的大规模的建设必然导致标准化和模仿。在以满足各种规范为出发点的设计中,很难想象会有什么创新和文化的融合。城市中不利行车的河道被填平,阻碍交通的街巷被拓宽,位于交通千道的佛塔被拆除,一系列不顾城市文化和特色的开发,最终将破坏城市文化的根基。

4.2.3国际式建筑思潮的冲击

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对传统城市街道景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国际式”景观泛滥,城市街道景观的识别性逐渐消失,市民对街道景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减弱。同时,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标准化”广为传播,使城市的地域文化、景观的独特价值逐渐被漠视。

4.2.4市场经济环境下房地产业的开发

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以追逐利益为目标的房地产业的开发,无视城市文化和历史,打着城市更新的幌子,对历史街区和文化遗产肆无忌惮的破坏。安徽某市街道周边由于商业开发使沿街建筑遍布整条街道,街道底侧界面被密不透风地包围起来,形式较为呆板,和其推崇的“山水之都”的城市口号不甚相符。

5 融合文化要素的街道设计策略

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街道景观作为一种社会公共产品,应体现出社会对文化的追求和公众共同的历史文化价值观。街道景观只有正确把握和理解厢史文化及社会发展才可能得到公众的认同。历史文化的最大价值,不仅在于其表现出来的形式,而在于其背后饱含的深层文化内涵。

5.1弘扬历史文化,体现地域风格特征

城市历史文化是城市最重要的财富,是任何城市都不能复制的,是最能体现城市特色的地方。因为,在进行街道设计时,要从研究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手,这包括很多方面,如城市的历史建筑、城市的传统艺术、传统民俗等。只有首先把握住了城市的这些特色,将其应用于设计,才有可能创造出富有人气和文化气息的街道空间。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当前城市建设中“千城一面”的现象,使每个城市都能焕发出自己的独特魅力。

5.2建设具有生活意义的街道

文化源于生活,生活是文化的源泉。在进行街道建设时,首先要考虑将生活元素融入进去,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出现了很多只有通过的道路,街道完全成了小汽车畅行的通道。要使街道具有生活意义,首先保证街道功能的复合性,复合的功能将吸引更多的人来街道活动,保持街道长久的活力,进而促进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5.3历史街道景观的保护与更新

历史街道景观反映了城市发展的独特风采,是历史形成的商业文化积淀,具有地方与民族色彩。恢复、保护和再现历史街道景观风貌,要体现地域风格,挖掘名人文化资源,尊重和展现传统民俗文化,同时又要使景观凸显时代风格文化特征,赋予历史街道景观以新的功能和意义,使城市文化得以发展和延续。除了在物质空间的景观塑造外,环境气氛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坚持静态与动态保护相结合原则,对历史街道进行整体性保护。并有效保护历史街道上独特的文化行为场所,如商业老字号等。

5.4街道景观的文化多样性体现

我国城市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加之当今频繁的全球性文化碰撞,为城市街道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素材。一味地效仿或保持“本土”并非城市个性丧失的解决之道。对外来文化不卑不亢的正确态度是促进街道景观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根本。寻求景观中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现代文化的地域风格,才能促进街道景观文化多样性的良性发展。

城市经济要素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环境;自然要素;低碳;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city changes pace to accelerate, already entered the city intensive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Thus, in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had hitherto unknown challenges and crisis.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material standard of living improve, residents living concept has changed greatly, from simple living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high quality living environment, pursuit, hope to return to natural selection, in the home is from the previous focus on residential area, utility, price and other factor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natural landscape, 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greening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In the city residential landscape design i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the ecological concept, make full use of hill, water, plants and other natural elements, to respect the natural law,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th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society, realize person and natural unity.

Keywords: city landscape environment; natural elements; low carbon;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s;

中图分类号:S75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经济技术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但是与此同时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现代化的城市居民,离大自然越来越远,甚至苦心孤诣地将花草树木调教的背离了本来的面目,人类本身也陷入了枯燥单一的工业化,这是一种悲哀,更是―种恐怖。 城市小区景观环境设计师应该不断寻求居住空间与自然界的阳光、水、空气相和谐的方法,在最大程度将小区环境向自然回归。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新兴学科。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指住宅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居住区的环境景观,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构筑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追寻将自然元素引入居住生活空间,并且在最大程度上向自然回归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小区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

在此引用俞孔坚先生的学术论文中,调研人群对理想居住地景观的典型描述的内容如下:“居室背山面水,周围树木环抱;”“ 眼前是草地和宽阔的水面,草地上有许多花,水中有白鸭嬉水,使人感到心旷神怡;”“一条小路穿过水域通向对岸的树丛,曲折幽深,水中可以游泳,草地上可以休息,林中可以散步。”“水在房子和山之间,远可观山丘及树林,近可观水中之倒影,一条小路过桥之后,通向山林。”“一条小路穿过树丛,曲折幽深,来到一水面,开阔舒畅。”“我想屋前有片树林…..我想屋前有片小小的空地,我可以尽情地活动;”“最好有清清的小溪从门前流过。”从这一组具体的语言描述中,不难发现人们在日益工业化,飞速的现代现代化进程中,对自然元素,和谐的生态环境的追崇与向往。

从古至今,在东西方的文化著作以及建筑遗址中不难看出千百年来人们对于自然元素,生态环境的向往与追求。西方罗马时代的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曾对空气中阳光、风向、水流等环境因素作了深入的分析,并着重阐述了建筑选址的要素。我国明代记成所着《园冶》,是一本环境学的重要典籍。他在造园、作景、选石和四季种植以及利用自然环境来选景等方面作了深刻的叙述。现代人的生活忙碌,地点转换频繁,但是每天的活动都离不开自己生活的空间――住宅小区。同时人们生活在小区内,进行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这些环境为居住在小区中的人们日常交流提供了一个空间载体。城市小区景观环境设施正是为了满足这种交流而进行布置的。布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对空间的利用和交往的效果,从而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和心情。

基于对人类在追求理想环境中从古至今的本质的认识。我们能够得出一个理想小区景观的设计原则:首先要尊重自然。建立人与自然之间亲切友善的关系。在近万年的城市历程中,在城市建设上,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年代的人都走过很多的弯路,从屈服于自然,走向试图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不和谐的一端,走向不和谐的另一端。如何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那就是尊重自然。尊重自然就是尊重自然界的风、水、山、植物、动物,就是尊重自然的地形以及自然的格局。再者,就是要尊重人。这里的人不是一个泛泛的集合名词,而是具体的人,普通的,平等的,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是实实在在的城市中生活的普通个体。尊重人本质上就是尊重人性。尊重人性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要素的向往与依赖。两者缺一不可。 缺乏对自然的尊重,必然要付出代价。特别要指出的是,几乎在全国的每一个城市,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自然形态的河流被任意的拓宽变窄,裁弯取直,被改变方向甚至被水泥包裹,河流不再有原本的生态功能,一切的水系是有生命的,其生命就在水与一切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特别要指出的是:小区中的尺度不适宜景观道,切割小区景观机体;小区中大面积的硬质铺装广场,暴晒于烈日之下;展示性的水景、花坛,大量的物质投入确仅供参观而无可持续和根本性改善环境的功用;彰显商业特点尺度不宜的构筑物,都带有机器性和展示性景观的特点,都是缺乏对生活于其中普通人的关怀和尊重。人类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与生俱来的欣赏自然享受自然的本能和对自然的依赖。违背了这种本能和依赖也就违背的人性的需求。

城市小区中的自然元素主要包括山、水、植物等因素: 1、山、水是自然中重要的元素。 人类对山的感情从古至今,无论中国的古典园林的蜿蜒曲折,借山势高低起伏来营造园林的曲径通幽,还是西方园林中的山体运用,都体现了山在环境设计中的重要的文化地位。在现代城市住宅的场所中,山则被转化为地形的起伏变化与空间环境的多样。 水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既能够满足人的最基本生存需求,又能以自身与世无争又千变万化的特殊形态给予人美的精神享受。

丧失水的自然形态,对于人的精神损失决非能以量来计算,水的美在于其丰富而多变的形态,以及在滋润万物的过程中形成的与一切生物的万千联系。河流中用以休闲与美化的水不在于多,而在其动人之处――自然。

水体还有重要的功效――净化环境:经过水体的冲刷,许多环境中有毒有害的复合物被在水中分解转化为无害甚至有用的物质,这就使得水体澄清,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

2、植物对生态环境的贡献。 城市工业化程度的加深,城市居民越来越厌倦城市的拥挤,污染,和噪音。自然景观越来越少,到处都充斥着人工环境,人们体味不到大自然的阳光、空气、鸟语花香和一望无际的视觉感受,越来越多的人想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希望在生活中能重新领略大自然的美景。去农村寻找没有雕琢过的绿色的自然环境。但即使在现代有限的都市环境中,我们也要尊重自然的特点和规律,发挥地块本身的生态优势,采用象征,融入,引入等手段,让人们领略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清新愉悦的美感。

贴以植物造景为主,形成层次丰富,视觉语言与色彩相协调的绿色景观系统。居住区的环境绿化是居住环境形象的外在体现,不仅能起到遮阳、杀菌防病、隔声、防风沙、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等诸多功能,而且能美化环境、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意识。增加植物多样性,构筑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

植物是构成城市环境景观的重要元素,不仅是重要的视觉元素也是必不可少的生态元素。规范合理的植物种植对一个城市生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绿色植物的应用不但能节约人工合成的建材,而且可以改善城市的空气环境质量。但是不同形式和不同设计风格的植物景观碳汇效率差别很大。自然式的植物景观明显高于人工式。像模纹这种植物景观形式是强烈的需要维护管理和人工干预的,因此,从碳效应来考虑是不合理的。 植物种植结构不同(疏密、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如密林草地和疏林草地其固碳效应不同。其树丛多为复层结构,从高大乔木到中层乔木再到小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这种复层结构植物景观模式的叶面积系数大,因此光合效率高,同时因为有高大乔木,所以碳固定的时间周期也比较长。植物配置也要考虑季相和年相的变化,达到更好的视觉艺术效果。增加植物多样性,包括植物景观层次上的多样性,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景观色彩上的多样性。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增加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形成自然植物群落的生态布局。一是能增加绿量,提高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二也是植物造景的需要,可以形成层次、色彩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为形成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在植物的选择上,要注重适地适树,选择乡土树种。由乡土树种组成的植物群落,结构稳定,长势良好,还能体现出居住区环境景观的地方特色。所以城市小区景观需要进行植物形式、风格和结构的各方面的协调配置。

在材料的应用上也要体现城市小区景观设计的生态性。1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合理利用。低碳建筑降低碳排放量的主要途径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要想降低碳排放,发展低碳建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节约能源是一方面,立足于国情,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更是当务之急。仅仅是开发还不够,还要形成产业体系,这样才能使得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加高效和合理化。 2低碳材料使用。以全寿命周期的观点,计算建筑材料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CO2排放时必须考虑建筑材料的可再生性。材料的可再生性指材料受到损坏但经加工处理后可作为原料循环再利用的性能。比如我们经常使用的花岗岩,实际是不可再生的。我国石材矿山大部分是露天开采,对生存和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而且在使用当中,花岗岩的滥用已经到达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实际上很多复合材料完全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对低碳建材策略有着重要意义。 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聚居环境,环境景观设计先行。这就要求我们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有低碳生态设计的理念,要有节约能源、降低能耗的理念。景观的低碳生态设计要求我们的景观是低碳景观,单位景观的能耗低,具有较高的生态附加值,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在许多的现有城市小区设计实例中里,景观很大程度上被定义为人造的环境,鲜花是盆栽的并且时效性很强。植物是用自来水浇灌着的,而雨水却没有任何的采集措施白白地从地下管道排走。这种城市形态和方式是发达国家城市在发展初期所采用的,今天它不幸地被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所运用。如此的景观设计的实施就像人造城市的其他部分一样,成为消耗能源主体。而非提供能源、并且能与其他城市系统紧密合作的环节。景观完全成了一种需要大量时间、人力、物力去维护的环境设施,而失去了本应为城市社区居住小区提供自然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反之,如果我们尊重自然过程,并且为我所用。而不是去剥夺它的自然能力,那么另外一种城市居住小区形态,乃至另外一种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将呈现在我们面前:废物和废水会被自然过程吸收和净化;鸟类和其他本地物种会和人类共同栖居在我们的后院;人们将会欣赏到真实的自然之美,而非高强度人工维护下的环境景观。当然这还需要整个城市景观设计观念的改变,而非小区景观设计可一蹴而就的。但是城市小区景观设计中也要有这样的生态意识,配合整体的城市环境。每个环节缺一不可。

一个小区,甚至一个城市,无论现代化工业化程度多高,都不可能是空中楼阁,而必须依托人、自然、环境三者的融合。人们是现实生活的主角,同时也是环境的主体,一切环境都是为人服务的,人们应该有能力、有义务保护环境。尊重自然规律,发挥自然元素的生态特点,更好的为人们创造优越的小区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俞孔坚 李迪华主编,《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2年1月

俞孔坚 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0

吴峻.在秩序中寻求不规[J].ID+C设计与装修, 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