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磁辐射防治的基本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主要词】巨厚煤层 冲击地压 防治技术
1.准东二矿基本概况
准东二矿地处新疆准东煤田大井矿区中南部,主采煤层为B1煤层,平均煤厚53米,属巨厚煤层,煤层倾角1-3°,局部倾角6°。矿井设计产能为1500万吨/年。矿井采用立井、斜井综合开拓,其中副井和风井均为立井,副井井筒深546米(含仰井);风井井筒深529米(含仰井);主井为斜井,倾角-16°;井底车场处于+80m水平,井底车场和主要大巷都布置在煤层中。目前矿井正处于基建二期工程, 2012年8月,委托资质机构进行了煤岩冲击倾向性评价,评价结果是:B1煤层具有强冲击倾向性的煤层。
2.准东二矿冲击地压防治规划
2.1冲击地压防治整体技术路线
矿井开拓和开采中应遵循以下冲击地压防治思路:防治结合、先防后治、以防为主,即优先进行冲击地压区域防范设计,以冲击地压危险预评价为基础,分阶段和分区域进行冲击地压的动态防治。
冲击地压区域防范设计就是从煤层开采顺序、煤柱留设、开采方法等方面考虑,设计冲击地压危险最小的开采方案。
冲击地压危险预评估就是在新的煤层开采、新的采区布置、新的工作面开采前均要进行冲击倾向性鉴定和冲击危险性评价,对于评价有冲击地压危险的区域,必须提前进行防治准备工作。
分阶段进行冲击地压防治就是将防治工作分成开采设计、准备、和采掘三个阶段分别进行。在开采设计阶段力求从源头上消除冲击地压危险;在准备阶段要划分出冲击危险区域,提前做好冲击地压防治预案;在采掘阶段要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及时发现冲击地压危险源并采取解危措施。
分区域进行冲击地压防治就是根据预评价结果将采掘空间划分为强、弱和无冲击危险区,针对不同冲击地压危险区域采用不同的巷道支护方案、开采推进速度、卸压解危措施等,保证在冲击危险区域的安全。
对冲击地压的动态防治就是要在开采过程中对监测方案、解危措施和参数不断进行调整优化并对解危措施实行效果检验,以达到最有效和最经济的防治目的。
2.2 准东二矿现阶段冲击地压防治流程
目前准东二号矿井冲击地压防治阶段为准备和采掘阶段。针对目前掘进阶段,应以冲击地压监测系统数据为依据对冲击地压危险进行动态评价。根据准东二矿的实际情况,准东二矿在掘进巷道采用钻屑法、电磁辐射法和地音法相结合的综合监测方法。以地音法监测为主要手段,电磁辐射监测和钻屑法检测法为辅助手段,及时动态评价冲击地压危险,等工作面形成后,在工作面布置矿山压力检测系统及微震监测系统,动态的对煤层进行预警防冲。根据冲击地压危险预评价结果进行冲击危险区域的划分,在冲击危险区域采用以大孔径钻孔为主,煤体爆破为辅的卸压方法进行解危并对解危效果进行检验。图1-1为准东二矿掘进巷道冲击地压防治流程。
3.准东二矿开拓掘进阶段冲击地压防治技术
3.1 监测方法
3.1.1 地音监测
(1)监测原理
ARE-5/E地音系统,其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井下设备:
SP-5/E测量探头、N/TSA-5.28/E地下发射器、发射器与测量探头的关键部分;
地面设备:
ARES-5/E系统的地面测站、测量地音数据回放的扬声器、分别与S连接的光学纤维、带有监视器和打印机的个人电脑。
(2)冲击地压危险判定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地音在线监测,根据记录到的岩体声发射的频次和能量与局部应力场的变化来进行分析地音活动的三个时间即相对平静、急剧增加、显著减弱过程与冲击地压的关系,通过地音危险信号的识别进行冲击危险判定。
(3)测点布置
在距掘进巷道迎头30~50m处开始,每隔30m布置一个地音探头,巷道两帮交错布置,共布置4个地音探头,进行24小时不间断实时监测。
3.1.2 电磁辐射监测
(1)监测原理
煤岩体产生电磁辐射,源于煤岩体的非均质性,是由应力作用下煤岩体中产生非均匀变速形变引起的。
电磁辐射确定冲击危险的规律:
①煤试样在发生冲击性破坏以前,电磁辐射强度一般在某个值以下,而在冲击破坏时,电磁辐射强度突然增加。
②冲击地压发生前的一段时间,电磁辐射值较高,之后有一段时间相对较低,但这段时间内,其电磁辐射值均达到、接近或超过临界值,之后发生冲击地压。也就是说,冲击地压发生前的一段时间,电磁辐射连续增长或先增长,然后下降,之后又呈增长趋势。
③煤岩体的损伤速度与电磁辐射脉冲数、声发射事件数成正比,与瞬间释放的能量、变形速度成正比。
④煤岩体电磁辐射的脉冲数随着载荷的增大及变形破裂过程的增强而增大。载荷越大,加载速率越大,煤体的变形破裂越强烈,电磁辐射信号也越强。
⑤在冲击地压发生以前,电磁辐射仪测到了脉冲数和其幅值的连续增长,反映了煤岩破坏发展、发生的过程。其规律是冲击地压发生前的一段时间,电磁辐射连续增长或先增长,然后下降,之后又呈增长趋势。
⑥煤岩体的损伤速度与电磁辐射脉冲数成正比,与瞬间释放的能量、变形速度成正比。
(2)冲击危险判定方法
①临界值法:临界值法是在没有冲击地压危险、压力比较小的地方观测十个班的电磁辐射幅值最大值、幅值平均值和脉冲数数据,取其平均值的k倍(一般k=1.5)作为临界值。
②偏差法:电磁辐射监测预报的偏差法就是分析电磁辐射的变化规律,分析当班的数据与平均值的差值,根据差值和前一班数据的大小,对冲击地压危险进行预测预报。实践表明,在冲击、矿山震动发生前,电磁辐射的偏差值均发生较大的变化。
(3)测点布置
掘进工作面共计布置测点3个,分别为,左前、正中、右前,左前及右前测点与正中测点夹角为45°,巷道上下两帮则布置测点5个,测点间距为10米一个。监测点布置如图3-2所示。
3.2.3 钻屑法监测
(1)监测原理
钻屑法是通过在煤层中打直径42~50mm的钻孔,根据排出的煤粉量及其变化规律和有关动力效应,鉴别冲击危险的一种方法。其理论基础是钻出煤粉量与煤体应力状态具有定量的关系,即在其它条件相同的煤体,当应力状态不同时,其钻孔的煤粉量也不同。当单位长度的排粉率增大或超过标定值时,表示应力集中程度增加和冲击危险性提高。钻屑法属于接触式的监测方法,监测范围仅限于钻孔深度。
(2)临界值指标
根据《准东二号矿井钻屑临界指标测定报告》,确定临界煤粉量为:距煤壁2~4m,指标为2.62kg/m;距煤壁5~10m,指标为3.42kg/m。
该指标可作为目前掘进工作面冲击危险判定参考指标之一,若在预计应力增高区测定的煤粉结果超过以上临界煤粉量,或者打钻过程中出现较严重的卡钻、吸钻等异响等现象,则表明该区域已具有冲击危险性,必须立即采用冲击危险解危措施进行卸压处理。
但同时需要注意,钻杆被卡死等钻孔动力效应除了与煤体应力有关外,还受施工钻具、施工方法和施工质量的影响,因此要配备技术熟练的专职人员采取正确的施工方法,并结合其它方法鉴别、确认冲击危险。
(3)监测时间和测点布置
1、监测时间:按照钻屑监测范围和冲击危险最大的检测深度一般为3.5倍采高要求,一般情况下,检测间隔时间为掘进工作面每施工10m检测一次;若遇到特殊情况或地质构造时,应根据现场情况,适时缩短监测间距。
2、测点布置:钻孔布置在煤巷掘进工作面迎头和巷道两帮,迎头正中布置1个钻孔,巷道两帮距迎头3-5m各布置1个钻孔,钻孔距底板1.0~1.2m高度处,垂直迎头和巷帮,平行于煤层层理,应避开煤层构造带或夹矸(见图1-1)。
(4)钻屑法监测
当地音监测、电磁辐射监测确定冲击危险区域后,钻屑监测作为定点监测手段,进一步确定冲击危险区域。
3.3 解危措施及效果检验
冲击地压解危以大孔径钻孔卸压为主,必要时采用爆破卸压等方法来加强解危措施。
3.3.1 冲击地压解危措施
(1)大孔径卸压孔
①解危原理
采用大孔径卸压孔可以释放煤体中聚集的弹性能,消除应力升高区。大孔径卸压孔可以改变煤体应力状态。
②使用设备
ZQJ-300/6气动架柱式钻机,及配套的麻花钻杆,钻头直径不小于100mm。
③施工方法
采用防冲钻机在巷道迎头、两帮煤层中施工直径不小于为100mm,深15m、孔间距3m的钻孔,对煤层卸压。
④钻孔布置
首先根据钻屑法和电磁辐射法确定出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在该区域范围内施工卸压钻孔。掘进工作面必须在迎头施工不少于三个(可采用正三角或倒三角布置形式),两帮施工间距不大于3m的大直径卸压钻孔,确保掘进工作面周围保护带宽度始终不少于10m。
(2)煤体卸压爆破
①设备
手持煤电钻、麻花钻杆(每节长1m)、直径42mm钻头。
②施工参数
根据钻屑监测结果,对巷道应力集中区进行卸压爆理,释放煤体积聚的弹性能。煤帮炮眼采用煤电钻、麻花钻杆配合φ42mm钻头施工(炮眼可利用钻屑法监测钻孔)。炮眼距底板1.2m,眼深10m,间距5m,单排布置,炮眼角度平行于底板、垂直于煤帮。
③装药参数
采用反向装药,封孔长度3-3.5m,装药长度为6m,装药密度为0.8kg/m。一个炮眼中采用1-2个炮头,一次爆破3~5个孔。联线方式,孔内并联,孔间串联。爆破顺序从工作面侧开始沿巷道向外进行,以便使高应力区域向外转移,远离工作面。
3.3.2 解危效果检验
对卸压前后的地音能量、电磁辐射值和钻屑量进行比较,如果卸压后这些指标没有明显下降或仍在临界值以上,必须调整卸压方案,加大卸压强度,直至再次检验冲击危险解除为止。
4 结束语
实践证明:应用本冲击地压防治技术后,在矿井煤仓和辅助运输巷施工过程中从未发生过冲击地压现象,有效地降低了矿井冲击地压风险,为准东大井矿区巨厚煤层矿井掘进施工提供了技术参考和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网输变电系统;电磁环境;无线电干扰
中图分类号:U66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电网高压输变电系统的电磁环境特点
高压变电站与高压架空输电线路这两项属于电网高压输变电系统,主要工作频率保持在50Hz,较难发生辐射现象。但当输电线在110kV以上时,因电压过高,其导线表面会逐渐出现电晕情况,进而发生非常微小的电磁波辐射,按照实际测量情况,高压输电线若为500kV,其辐射强度会低于53dB,也就是说其产生的电磁波辐射功率强度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电网输变电系统并不会产生电磁辐射,而是发生工频电场与磁场[1]。
高压变电站与高压架空输电线路会逐渐形成一定水平的无线电干扰,具体原因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电晕放电造成无线电干扰。因为高压线表面具有非常大的电位梯度,所以高压线持续向四周空气不断放电,形成电晕放电。放电结构通常表现为脉冲式电磁噪声,实际频率会达到几万赫兹。若电位梯度低于15kV/m,那么几乎不会产生电晕放电情况。而状态良好、运行正常的输电线路,一般会以电晕放电为重心对系统造成无线电干扰。电器设备是无线电的主要干扰对象,当干扰频率和扰设备频率之间的距离日益靠近,干扰水平就会越来越大。②绝缘子放电会形成一定水平的无线电干扰[2]。因为变电站绝缘子污秽与高压架空送电线路中有大量个数被破坏,以至于每个绝缘子所划分到的电位差过高,造成绝缘子放电。绝缘子放电的具体频率一般可达到数百兆赫,某些时刻其强度甚至会高于电晕放电,但其不会对状态良好、运行正常的线路造成很大的影响。
电磁辐射和高压输变电系统
根据有关规定表明,电磁辐射防护可利用频率的限制在100kHz至300GHz之间,而其中并没有包含50Hz工业频率。电磁辐射可有效划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这两种类型,电离辐射包括χ射线电磁辐射和γ射线电磁辐射,非电离辐射包括射频电磁辐射和微波电磁辐射。按照国际规定标准,射频电磁辐射的频率均为9000Hz以上,微波电磁辐射的频率在300MHz至300GHz之间。频率低于9000Hz时,由于辐射量度过小,大体上不会产生电磁波。而我国电网输变电系统的实际频率为50Hz,远低于有关标准规定的9000Hz,因此可全部忽略其辐射频率[3]。
工频电磁场和高压输变电系统
3.1国内外规定工频电场与工频磁场的标准
世界组织、发达国家以及我国规定的公众暴露工频电场与工频磁场在限制上的具体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公众暴露工频电场与工频磁场的实际限值
由表1可知,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发达国家对工频电场与工频磁场所规定的限值标准比较放松。我国仍未制定出与工频电场及工频磁场相适应的限值标准,目前是以环保推荐标准为主,对居民区受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性评价。环保推荐标准还可在110kV至220Kv之间的高压输变电系统环境影响评价中使用。当高压输变电系统小于110kV时,其工频电场与工频磁场相应的也会随之减小,对于此现象环保部门应将其规划到豁免程度以下的输变电系统,并加以管理。
3.2人类身体健康受到工频电磁场的影响
经研究结果显示,当前状态下存在的证据主体并无法真正说明公众暴露的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性危害,而与之相关的调查结论也表示工频电场与工频磁场的公众暴露不会给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巨大的危害,而所谓会形成危害的科学证据,其无法具备强而有力的真实性。
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以及欧洲联盟这三者已正式承认了非离子辐射保护的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而ICNIRP导则也详细说明了工频电场与工频磁场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的影响,其主要的中心结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出发,电磁场辐射低于100kHz以下,其暴露会和癌症有直接性关系,由儿童白血病等多方面与之相关的疾病研究成果表明,在无法以足够的资源支持实验研究的状态下,不能采用原有已制定好的暴露导则作为有效性科学依据[4]。从ICNIRP导则中可确认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的实际频率在1Hz~100kHz之间时,感应在结构中的电流就是其与生物体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而此频率的具体区域范围,主要是以电流密度的影响为主,合理制定出基本限值,有效汲取神经系统功能的根本物理量。②一般情况下,ICNIRP导则会应用参照程度和基本限值这两者的限值系统来正确掌控限值。而这两者中的基本限值和已经通过确认的健康影响有着直接关系,并且也将与之相时应的安全因子包含其中。在条件最不利暴露的基本限值中逐步将参照程度导出,并使用测量最为便利的量作为重要表示,此时,针对提出的参照程度可以用来检测基本限值是否与有关制定的标准相符。通过基本限值以及导出的参照程度系统,全新的ICNIRP导则对大量暴露现象具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具体的限值数据如表2所示。
表2电力频率在50Hz以下的基本限值和参照程度的比对
③在工频电场下直接暴露,人们的直观感觉就是接触到位于各种不同电位中金属物体状态下的电刺激感,因此ICNIRP导则也可以说是非直接影响,并规定了与之相关的接触电流限值,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ICNIRP导则已明确表示,对于场强为50Hz、10kV/m的职业性暴露,其中已经包含了最大限度的安全裕度,可以有效预防在不同情况下因接触电流而产生的刺激效应[5]。在实行管理措施和技术方法时,确定有破坏性的非直接影响已完全消除,那么场强可以超出限定值。
为了实现生活环境的保护,我国有关单位仍旧推荐了非常严格的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的评价标准,也就是说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在满足规定标准的情况下,人类的身体健康不会受到其危害。
结束语
电网高压输变电系统除了要严格按照电力安全方面去执行,还要根据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综合设计施工与全面运行管理。而从电磁环境的角度出发,在设计整体工程项目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无线电干扰以及电磁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尽可能防治敏感区。电网高压输变电的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是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最主要原因,而在一定距离中高压输变电系统形成的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远小于规定的限值标准,也就是说在安全距离范围之外,大体上不会影响到人体健康。而无线电干扰主要是对电子设备造成影响,和人类的身体健康没有关系,虽然高压输变电系统形成的无线电干扰偶尔会超出限定标准,但因现存的家用电器不断增加抗干扰强度,所以无线电干扰只能微弱的影响到电视信号。总之,只要严格贯彻落实好环保要求,电网高压输变电系统形成的电磁环境就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参考文献】
[1]任文春.高压输变电工程电磁场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防治[J].环境科学导刊, 2009,(01):542-543.
[2]濮文青,王圣,宋燕燕,潘超.输变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认识与实践[J].电力环境保护,2009,(02):719-720.
[3]郑立中.高压输变电设施电磁辐射及其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09,(02):159-161.
当车轮通过钢轨接头、道岔、车轮踏面擦伤和剥离在钢轨上运行时由于冲击而产生的噪声。三是摩擦噪声(或尖啸声),车辆通过小半径曲线和道岔时产生的频率较高的刺耳的“吱吱”声。在曲线区段,尽管车轮踏面有一定锥度,车辆仍然不能以纯滚动运行,要产生局部的横向蠕动,即所谓“卡滞—滑动效应”,结合车轮和轨道的振动响应,从而形成一种高音调强烈刺耳的尖啸声。了解噪声源(即噪声的发源地)、途径(即噪声是如何进行传送的)、接受点(即听见噪声的人所处的位置)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寻求降低噪声的措施和途径,对现存噪声进行防护,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体造成的损害。2)噪声源强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营运期间,列车通过时产生的噪声和路边噪声叠加,对沿线环境将产生较大影响;地下线路隧道出入口的噪声以及风亭噪声将影响局部声环境;其它还有车辆段和变电所噪声等。各类噪声源强见表1和表2。另外,各种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等将形成较强的噪声源,声级可达76~90dB(A),在居民住宅集中区、学校等噪声敏感区施工时,都会产生噪声污染。
1)振动的产生与传播机理轨道交通振动主要是由车轮与钢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行驶中的列车。通过轮轨接触点引起钢轨周期性的上下振动,再从道床传入地面,这是轨道的一种基本振动;当车轮经过钢轨接缝处或钢轨表面出现磨损时,车轮撞击这些不连续部位就会在垂直速度上产生瞬时变化,这一变化可导致轮轨接触点激发出巨大的力,从而激励车辆和钢轨振动,这是一种冲击振动。轨道交通列车在地下行驶时,将会引起隧道振动,这种振动能通过地下土壤传送到轨道交通附近的建筑物内,将再次引起结构物的振动(如图1所示)。这种振动干扰不仅对地铁沿线民宅、学校和医院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可能对沿线基础较差的建筑物造成损害。振动波在土介质中的传递过程,其作用机理及传播特性与地震基本相同。这些振动波遇到自由界面时,在一定条件下重新组合,形成一种弹性表面波,随着离振源距离的不同,它们之间的能量也在改变。地面段的地表振动是列车行驶时轮轨相互撞击产生振动图1地铁振动产生与传播示意的直接结果。轮轨撞击以振动的方式传向道床,再经道床传向大地。列车行驶在高架桥上,轮轨撞击造成的振动向轨枕、道床及各种构件传递振动能量,从而激发跨梁和墩台也发生振动,并通过桥墩引起地表振动向外传播。2)振动源强隧道振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隧道的结构与重量、行车速度、轮轨表面磨损程度及隧道周围的地层状况。据调查,隧道加重一倍,其振动可减小5dB;车轮表面磨损严重时,能使隧道振动增加10dB,并使高频振动成分增加。经测试,隧道底面的最大振动级发生在250Hz附近,由于隧道周围地层对高频振动的吸收,所测得的地表振动频率以63.5Hz为最高。苏州地铁轨下振动源强类比国内已建成地铁振动源强给出(见表3)。地下线在车速为45km/h,距线路1m处Z振级为85dB;地面线在碎石道床条件下,车速为45m/h,距线路1m处Z振级为100dB。
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电磁辐射发生源分为固定污染源、流动污染源和通信系统电磁辐射污染源。1)固定污染源固定污染源主要是苏州乐园站和星明街站附近的两座主变电站(110kV/35kV)。2)流动污染源列车受电弓在接触网的导线上滑动时,由于接触电阻的变化产生电平相对稳定的频带很宽的无线电干扰电波;由分离开的一系列脉冲产生连续噪声,该脉冲系列的出现是随机的,其周期也有长有短,这类噪声是在一般正常运行速度下产生的,此类成份随速度的提高而增加;因振动或接触导线有不光滑的地方,滑板和接触导线之间经常出现部分接触不良并形成火花放电,产生孤立的脉冲干扰电波。滑板与接触导线间的射频干扰电流沿接触网传播并向空间辐射,其电磁辐射的影响将随列车的运动、其地点变换和时间而变化。3)通信系统电磁辐射污染源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无线通信系统对周围环境的电磁辐射污染影响主要是450~460MHz或806~821MHz频段、150/280MHz频段和900MHz/1800MHz频段的电磁波辐射。2.4景观环境苏州市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旅游城市,其建筑物具有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苏州古城坐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小巧秀美,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如何将散布于城市中的车站和风亭等建筑物,尤其是建于公园等旅游点和风景点附近的建筑物和周围景观和谐地统一起来,也是本工程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地铁风亭、声屏障等建筑物如设计不当,将造成景观障碍,从另一个角度看,若这些建筑物的设计能反映苏州江南水乡的风俗民情特点,将建筑物融入所处环境中,亦能形成新的城市景观小品,起到美化城市的效果。
主要环境问题防控对策
1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降低噪声、减小振动主要是通过衰减振源、避免结构共振、隔离传播途径、吸声等方法进行,应根据不同的防治目标确定最佳的防治措施。3.1.1声源治理措施对于轨道交通系统来说线路防振降噪和机车防振降噪两个方面是有一定限度的,从振源及声源进行控制是根本途径。为此,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从规划设计上着手,采取了下列控制声源的措施。全线正线、出入段线、试车线铺设无缝线路,可有效降低列车运行噪声源强。在风亭风机的风道中设置片式消声器,平均降噪量按20~25dB设计,风亭口排放噪声按《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控制;选用低噪声冷却塔,风口朝向背离敏感建筑。合理布置车辆段的高噪声设备和车间的位置,并采取必要的消声减振措施。3.1.2设置声屏障城市轨道交通噪声传播的主要媒介是空气。控制噪声传播途径的基本原理是在噪声传播过程中,在声源和接受点之间设置声屏障,可明显干涉声波传播,避免声直达,使受声点只接受透射声和绕射声,并可利用屏障本身所具有的吸音性能在传播途径中消耗声能量,以降低接受点的声能强度。根据环评报告所确定的噪声敏感区,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声屏障设计范围为灵天路至车辆段两侧以及试车线西侧的居民楼。结合沿线的敏感建筑物高度、距离线路的位置、列车声源的位置及噪声标准要求,采用直立式全封闭声屏障。其中5.5m高的声屏障,从下部往上3.0~4.0m部分设置为透明部分,其余为吸声板,顶部为透明耐力板(抗紫外线聚碳酸酯板)。声屏障吸声部分采用波浪型吸声板,颜色和周围环境相协调,使轨道交通噪声声源通过声屏障两侧端辐射或绕射至受声点的声级值比通过声屏障顶端绕射后到达受声点的声级值低10dB(A)以上。根据有关部门测量结果,苏州一号线投入运行后,敏感地段噪声都没有超标。
2振动污染防治措施
2.1振动源减缓措施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设计针对轨道的振动源、振动路径采取了减振及隔振处理,使列车在运行中引起的振动得到有效的衰减,满足环保要求,体现了地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①钢轨接头是产生轮轨冲击的主要因素之一,全线正线、出入段线、试车线采用重型钢轨无缝线路和双层橡胶垫板的弹性分开式扣件,以减少轮轨间的冲击,起到减振、减噪的作用,可以达到一定减振效果。②为减小梁轨作用力,在梁端,扣件的轨下垫板采用复合胶板;在梁中部,扣件的轨下垫板采用普通橡胶垫板。③根据环保要求,采取分级减振措施。一般减振地段(减振要求<5dB)采用弹性减振扣件,较高减振地段(减振要求<10dB)采用轨道减振器扣件减振。④控制轨道不平顺是降低轮轨之间振动与噪声的有效措施,加强轨道不平顺管理,制定严格的养护维修计划,定期对钢轨顶面不平度进行打磨、车轮镟圆,使轨面平顺,轮轨接触良好,以减少振动和噪声。测试结果表明:钢轨打磨后,在振动频率为8~100Hz范围内,振动水平下降4~8dB,站台上的振动水平下降5~15dB。2.2轨道减振措施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为了轨道减振,采取了下列措施:①轨道专业的减振措施以敏感点所在功能区标准为依据;②本工程预测振动超标值不大,对环评预测的控保建筑,采用轨道减振器扣件可降低振动10dB左右;③对所在功能区,按1类标准预计白天振动超标的地区采用轨道减振器扣件降低振动、固体声的影响;④两线交叉地段的减振问题是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之后带来的新问题,为避免两线间的相互振动空腔放大作用,减小两线间的振动相互干扰,减少两结构之间的动荷载传递,应采取轨道减振器扣件减振。2.3全线减振措施①道岔采用可焊接的9号曲线型尖轨道岔,消除接头;②对钢轨顶面不平度进行打磨,使轨面平顺,轮轨接触良好,以减少振动和噪音;③小半径曲线钢轨侧面涂油,不仅可减少钢轨侧面磨耗,也可减少由摩擦和不均匀磨耗引起的轮轨振动与噪声;④轨道施工时,严格控制施工技术标准,对轨道进行经常性的养护维修,保持其良好状态,保证列车运行平稳。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设计采用轨道减振器扣件减振,可以使轨道交通沿线基本达到1类居民、文教区标准。采用轨道减振器扣件减振的轨道长度为单线13742m。对沿线有较高减振和特殊减振地段,分别采用了轨道减振器扣件和钢弹簧浮置板道床减振。
3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措施
①主变电站110kV高压进线采用地下电缆,考虑土壤及电缆自身绝缘的屏蔽作用,可有效防止高压输电线的电磁辐射影响;②变电站采用户内型,变电设备置于室内,房屋建筑可以屏蔽一部分电磁辐射,避免阴雨天的高压放电;③高架线路接触网接头尽量避免设置在居民住宅附近,以降低受电弓离线打火对居民电视收视效果的影响。
4绿化及景观优化设计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6-0189-02
1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涵义及特点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含义随网络使用者的变化而变化。从本质上来讲,网络安全主要包括网络系统的软、硬件以及网络传输信息安全性等方面。计算机网络安全不仅技术方面的问题,还有管理方面的问题,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当前,受人为攻击等因素的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网络安全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系统保密性、可用性、完整性以及可控性等方面。
1)保密性。信息的保密性是指网络信息只供授权访问的用户使用,而不会泄露给未经授权的用户、实体利用。通常情况下,网络信息的保密性需通过加密技术来实现;
2)可用性。为计算机网络用户提供服务作为网络系统最基本的功能,网络信息只能被授予访问权限的用户使用,即需要网络信息服务时,允许授权用户使用的特性。网络信息的可用性多通过系统正常使用与全部工作时间之比进行衡量;
3)完整性。网络信息未经授权不得改变自身特性。即信息在存储及传输的过程中应保持完整与真实性,不应发生改变及丢失的情况。网络信息的完整性是要求网络信息实现正确生成、正确存储与正确传输;
4)可控性。计算机网络传播的信息内容具有可控制能力的特性。这能够避免不良信息经公共网络的传输,确保计算机系统受到攻击或破坏时,网络信息能够实现自动恢复和控制。
2 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
计算机网络安全包括通信、数据运行以及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三部分。这其中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将会对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
2.1 计算机网络自身的技术缺陷
在计算机网络的软、硬件设计过程中,受网络设计技术缺陷的影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着诸多隐患,作为当前使用范围最广泛的Internet信息网,对于网络安全性的宽泛要求虽大大方便了各种计算机入网运行,提高了网络共享资源的利用效率。由于对通信协议最基本的安全机制缺乏足够认识,在制定TCP/IP协议时,往往会忽略身份认证、加密等影响通信路径安全性的因素;网络在发送信息的过程中所包含的源、目标地址以及端口信息会造成计算机网络的远程用户非执行根与执行根文件的传送安全漏洞的产生。
2.2 计算机病毒的影响
计算机病毒以计算机网络为传播载体,造成的安全危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网络安全威胁多来自于邮件以及文件下载,邮件病毒具有种类繁多、传播速度快以及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具有极大的危害性。通过通讯簿散发病毒、泄密信息的特性使得邮件病毒已成为当前网络病毒防治的重中之重。
2.3 计算机网络系统内部安全威胁
网络系统内部安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网络系统软硬件设计、使用不当,系统自身的脆弱性以及因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网络配置信息的泄露、网络信息窃取等方面。计算机网络系统内部安全威胁会对计算机网络安全产生严重影响。
2.4 电磁辐射引起的信息泄漏
计算机网络能够经过地线、电源线以及信号线将电磁信号以及谐波转化为电磁辐射,电磁辐射物会对计算机网络传输的数据产生破坏作用。电磁辐射主要包括网络电子设备电磁辐射、对数据传输具有破坏作用的干扰辐射源以及计算机网络的终端工作时的电磁辐射泄漏等方面。这类电磁信号经接收和提取处理都能够恢复原始信息,产生信息泄漏。
2.5 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计算机网络安全要以完备的安全制度为基础,网络安全管理的失败是造成安全体系失败的重要原因。计算机网络配置不当、管理员在网络升级过程中不及时、用户口令安全度不高、在防火墙内部不通过账号认证进行拨号服务器的架设,网络用户网络安全意识不强都会对计算机网络安全产生影响。
3 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3.1 加密技术
要保证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就必须有合适的加密技术来实现计算机的安全性能,数据加密技术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数据加密技术是指将原有的数据通过某种算法,转换成一种不可读的密文,并通过转换后的密文进行信息存储与传输。信息的接收者只有通过相应密匙才能获取原先的信息内容,从而实现信息的保密性。信息加密技术的关键就在于信息加密算法以及密匙的管理。通过这种技术来实现计算机的网络安全。信息加密算法主要分为对称与非对称加密算法两类。对称加密算法由于加密和解密所使用密匙的密钥相同,加密与解密速度较快,加、解密算法公开;非对称加、解密所使用的密匙不同,只有通过使用相应的密钥才能打开加密数据。相比较而言,非对称加密算法密钥不易破译,加密数据安全较高。
3.2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当前保护计算机网络内网资源,防止外部人员侵入,进行网络访问控制最广泛使用的一种网络安全技术。防火墙能够通过对数据包中包含的目标地址、源地址、源端口以及目标端口等信息与预先设定好的访问控制规则进行匹配,只有当信息匹配成功时,数据才会被允许通过。当前最常用的防火墙为深度包过滤的状态检测防火墙。防火墙技术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具有积极的防范作用,但其对于网络内部用户威胁以及已感染程序和文件的传送的防范作用不够明显。
3.3网络入侵检测技术
网络入侵检测技术是保证网络安全的一种措施,主要是通过对收集到的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包以及应用程序等相关信息分析,对所发现的入侵行为通过报警、切断入侵线路等手段进行安全防护的行为。网络入侵检测只是对网络数据信息进行监听,并不过滤数据,不会对正常的网络性能产生影响。网络入侵检测主要有异常检测与误用检测两种。异常检测不受系统限制,能够对系统及用户非正常的操作行为和计算机资源的非正常情况进行检测,具有很强的通用性。由于缺乏全面的网络扫描,异常检测虽然会对以前未出现过的网络攻击方式进行有效检测,但其误警率比较高。误用检测是基于对已知入侵行为进行检测的过程。误用检测具有响应速度快,误警率低的优点,但事先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根据网络安全入侵行为建立各种入侵模型。
入侵检测分为基于网络和基于主机的两种检测系统。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通过一定的检测规则对从网络中获取的信息进行安全检测,进而作出安全判断。基于网络的安全检测系统具有节约资源、实时监测响应等优点,同时信息受数据加密技术的影响,网络数据异常情况检测受到一定的限制;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技术通过对主机系统的历史审计数据与系统日志的监督检测,发现信息入侵事件,具有入侵检测准确的优点,同时其容易漏检的问题不容忽视。
3.4防病毒技术
网络病毒技术包括病毒预防、病毒检测与病毒消除技术。病毒预防技术通过对常驻系统内存的系统控制,对病毒是否存在进行监视、判断,以防止病毒的扩散与破坏;检测技术通过对计算机病毒和文件特征两种方式进行检测,对系统是否感染病毒作出判断;消除技术是感染程序的逆过程,通过对网络病毒预防、检测,通过杀毒软件等方式,杀灭病毒。伴随网络的日益普及,计算机网络安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前,我国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已历经通信保密与数据保护两个阶段,但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尚不完善,计算机网络安全主要通过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方法进行防范。计算机网络安全同时是一个社会问题,网络安全防范应该加强计算机网络络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实现网络安全由被动接受向主动防范的转变。
4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发展趋势
为降低大量网络数据在计算机终端的传输风险,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业界提出了云安全技术。伴随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时代的到来,网络安全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云计算作为一种分布式计算技术,能够通过网络计算,将计算处理程序分拆成多个较小的子程序,再经过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系统的搜寻与计算分析后,将结果回传用户。云安全技术作为网络信息安全的最新体现,融合了信息处理和网络安全技术等多种新兴技术的防护措施。通过网状的客户端对网络软件异常行为进行监测,获取各类木马、恶意程序信息,将获取信息传送到网络服务端,将木马和病毒防治方案间隙广泛发送,从而对影响网络安全的各类信息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与处理,保障计算机网络安全。
5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安全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形势,系统漏洞,人为的恶意侵犯以及用户自身的安全意识不强等现象的存在对网络安全产生了严重影响。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进行有效防范应该从系统漏洞的及时更新,防火墙以及杀毒软件的安装,良好上网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着手,保护计算机网络用户信息,保障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受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影响在不久的将来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问题,仍有大量工作需要我们去研究、开发与探索。
参考文献
[1]鹿璐.网络安全中信息加密的应用研究[J].民营科技,2009(7).
[2]徐安平.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9).
[3]任占娟.大学生网络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7).
[4]邓学浩.会计电算化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5]龙芸菲.加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措施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35).
1.1科学的原则
我国环境管理制度体系构建要在制度设立的程序、内容、技术上具有科学性。要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的保障机制,加强调查研究,避免因制度设立的主体多元化造成的制度上的重复与矛盾,使各项制度之间协调一致、相得益彰,实现制度的科学化、统一化。
1.2发展的原则
创建环境管理制度体系要坚持创新和发展的观点,实现管理制度与时俱进。管理制度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使环境管理制度体系符合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具有时代特征。它要求环境管理制度体系既符合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又要符合我国中长期发展的未来状况,具有前瞻性和预期性的功能。
1.3个性原则
构建环境管理制度体系要从我国实际出发。由于不同国家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自然条件、经济科技水平不同,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特点也不相同,因而其环境管理制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制度体系,避免生搬硬套国外的经验做法。
1.4效益原则
通过构建环境管理制度体系,促进我国环境管理水平,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环境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从始至终都要体现效益的原则,要坚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通过环境管理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逐步扭转我国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的局面,切实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2我国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监督管理制度的理论依据
2.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各项制度的产生,都来自于我国环境管理实践,又服务于我国环境管理实践。环境管理制度应在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加以改进,使其具有中国的特色,为我国的环境保护服务。
2.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各项制度的组成系统符合我国国情,是为实现我国的环境保护总体目标服务,是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和法规的具体体现,适应了我国底子薄、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等实际情况。
2.3全局和整体效益最优理论
各项制度的基本功能是把定性管理、工作目标与环境质量目标、点源单项治理与区域综合整治、宣传教育与法制约束、工作协调关系与环境管理责任等多方面的环境制约关系,通过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技术的和教育的综合手段加以科学地划分和组合,它符合环境科学和生态学基本规律,是环境的普遍规律与我国环境管理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它也符合控制论等科学理论,是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在环境管理工作上的运用。
3我国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监督管理制度的现实基础
3.1我国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监督管理制度的法律依据
(1)“三同时”制度;(2)排污收费制度;(3)限期治理制度;(4)排污申报登记制度;(5)设备和工艺限期淘汰制度;(6)环境管理现场检查制度;(7)污染事故报告和应急处理制度;(8)排污许可证制度;(9)行政处罚基本制度;(10)行政复议制度;(11)民事赔偿责任制度;(12)污染物集中控制制度。
3.2我国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监督管理的行政制度
(1)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2)环境监察稽查制度;(3)环境污染、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4)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5)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6)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制度;(7)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8)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3.3我国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监督管理的标准依据
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的行为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都需要以一些量化的指标为依据。环境标准就体现了这种技术性要求,是评价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法定依据,也是环境法制建设的基础。我国的环境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部制定,并与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强制性的环境标准应视同为技术法规,具有法律强制效力。推荐性的环境标准作为国家环境经济政策的指导,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业按照相关标准实施。纵观我国环境标准的制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规范,从低标准到严要求的一个过程,对控制污染保护环境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现行的体系中包括水环境标准、大气环境标准等。水环境标准:水环境质量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相关检测规范、方法标准(水)。大气环境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大气固定源污染物排放标准;相关检测规范、方法标准(大气)。固废污染控制环境标准: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危险废物鉴别方法标准;固废其他标准。移动源排放标准:汽车污染排放标准;摩托车排放标准;农用车排放标准;机动船舶排放标准;其他相关标准。环境噪声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环境噪声监测标准;环境噪声基础标准。土壤环境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相关标准。放射性与电磁辐射环境标准:放射性环境标准;电磁辐射标准;相关监测方法标准。其他环境标准:生态保护标准;环境基础标准;建设项目监督管理标准;清洁生产标准;环境标志产品标准;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环保产品标准;循环经济生态工业标准;其他环境标准。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