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能源项目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上午好!
在这春意盎然、绿满神州的美好时节,我们非常荣幸地与各位领导、嘉宾相聚在北京*中心大酒店。刚才,*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先生在致辞中向各位嘉宾简要介绍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极具竞争力的投资环境,下面,我就*的*港和新能源开况向各位领导和嘉宾作详细介绍。
一、已经通航并趁势加快建设的“*深水大港”——*港,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港位于*省*市*县海岸线外13公里,距长江入海口60海里,是长江口北翼最重要的深水海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被发现,到20*年10月28日初步通航,*港开发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上海组合港的重要一翼,作为*出江入海的重要支撑,作为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平台,作为推动长江南北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节点,*港开发建设不仅战略意义巨大,而且投资商机无限。
(一)良好的港口条件,为投资者成功兴业奠定了基础
*港特点明显,有着诸多优势条件:
从自然条件来讲,*港的建港自然条件与河北省的曹妃甸港基本相近,都是淤泥质海岸,也同样是离岸式海港,港口的等级规模、岸线使用条件也是同等的。
从港口等级来讲,*港主航道是三万年前古长江的入海通道,平均水深达长期稳定在-17米以上,不需疏浚就可通行10万吨级的巨轮,稍加疏浚可具备30万吨级航道条件,是长三角北翼、也是整个*从连云港到长江口近千公里海岸线上不可多得的可建10~30万吨级深水海港的理想港址。
从区域位置来讲,*港与上海洋山港同处长江入海口的两侧,与洋山港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是上海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苏通大桥的建成通车,*港“三靠”的区位优势更为彰显:一是靠上海,已融入上海一个半小时经济圈;二是靠长江,是真正意义上的江海联动;三靠市场,腹地处于长三角经济圈,是中国最成熟的市场之一。
从资源优势来讲,*港区域拥有大面积的滩涂可低成本围垦成陆,临港工业土地资源丰富。*港规划建设两条通江运河和一个平原水库,为港区发展重化工业提供充沛的淡水资源。*港海域面积大,环保空间优势明显,适宜建设大型石化产业基地。*港规划建设的lng电厂、近海风力发电、潮汐发电、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等一批新能源项目,为*港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教育基础雄厚,高考成绩连续15年保持*省第一,现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继续教育学校近30所,每年可为地方提供技工万人以上。*民风纯朴,社会和谐,是全国万人发案率最低的地区,也是*省社会治安安全县,来港兴业有着可靠的安全保障。总之,*港良好的建港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决定了*港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二)清晰的规划定位,为投资者成功兴业指明了方向
*港产业定位已经明确,根据国家交通部、*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港区总体规划》和中咨公司的研究成果,*港的总体目标定位是:世界级亿吨深水大港、*出江入海的大通道、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最具竞争力的组合港。
在岸线利用规划上,根据“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规划思路,规划建设两条航道、两个人工岛、两条岛陆通道、三条岸线。两条航道分别是蓝沙洋南航道和蓝沙洋北航道。两个人工岛:一是太阳岛,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以油、气、大宗干散货为主体;二是金牛岛,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以修造船和集装箱为主体。岸线总长度17.5公里。规划万吨级以上泊位62个,其中10-20万吨级泊位8个,30万吨级泊位2个。
在临港产业规划上,重点发展以能源、石化、冶金和现代物流为一体的“3+1”产业格局,力争用10至20年的时间,努力把*港打造成*沿海重要的冶金基地、全国绿色能源基地、国际水准的现代化石化基地和长三角重要的物流中心。
在集疏运规划上,一是疏港铁路:目前正在建设的海洋铁路为新长铁路海安编组站至*港专线段,建成后北可接陇海线,南可经沪宁线、沪杭线、浙赣线进入中国铁路网。二是高速公路:规划建设两条高速公路,一条是扬启高速公路经*港由沪崇苏通道接上海浦东。另一条是锡通高速由无锡经苏通大桥跨江连接*延伸至*港。三是内河航道:规划建设三级和五级两条航道各一条,直通长江。
在港城发展规划上,围绕“一城两翼”的空间格局,全面加快以县城为主体,*港新城区(规划用地17平方公里),和小*新城区为两翼的港城建设步伐,配套建设现代物流园区、行政管理中心、商贸商务中心、配套生活社区,力争通过20年左右的发展,建成50万人左右的新型中等海港城市。
(三)显著的开发成效,为投资者成功兴业提供了平台
近年来,在国家、省、市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乘*新一轮沿海开发和*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东风,以“规划审批、工程建设、招商引资”为抓手,*港开发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突破。目前,*港区总体规划获得交通部和省政府联合批准,省委省政府专题出台了扶持*港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港区域环评获得省环保厅批准,12.6公里的陆岛跨海通道—黄海大桥、1.44平方公里的太阳岛、万吨级的重件码头、蓝沙洋南航道已基本建成,并于20*年10月28日实现初步通航。10平方公里的临港工业区“三通一平”已配套到位,连接陆岛的管线桥工程获得核准并开工建设。港口新城建设快速推进,启动区道路工程已实现简易通车,综合商务大厦主体工程已经封顶。连接县城的*大道已建成通车,*运河、海洋铁路等集疏运工程快速推进。中石油*lng接收站项目储气罐基础已完工,10万吨级专用码头已开工建设。新加坡金鹰投资的差别化纤维、新加坡凯发集团投资的污水处理、华能国际投资的能源基地、国司投资的煤电一体化等项目也取得重大进展,正在加快落户之中。总的来说,*港开发建设正呈现快速推进的良好态势,*港的影响力和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四)众多的开发领域,为投资者成功兴业创造了机会
*港正步入一个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新阶段,目前可投资的推荐项目有四大类:第一类:基础工程项目。一是金牛岛整体开发工程。功能定位以修造船和集装箱为主体。建设规模初步拟定为一期10km2、二期15km2。项目总投资约40亿元人民币。二是30万吨原油码头。在太阳岛北侧拟建30万吨级泊位,南侧建设10万吨级泊位。项目总投资约7.5亿元人民币。三是5万吨级成品油和液体化学品码头。设计年吞吐量为260万吨。项目总投资约5.9亿元人民币。
第二类:园区开发项目。一是*港散货物流园和液体物流园。规划建设2.2平方公里散货物流园和1.8平方公里液体物流园区。二是5-10平方公里产业园。采用“区中园”的形式进行产业园成片开发。
第三类:产业发展项目。一是冷能利用项目。主要利用lng冷能发展空气分离项目为周边的化工园区提供液氮、液氧等原料;利用港口码头物流及lng冷能发展低温粉碎废旧轮胎项目及相关产业;利用lng冷能建设大型冷冻、冷藏库,发展粮食、水果以及农副产品仓储物流以及下游加工产业。二是幕墙材料项目。规划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幕墙材料进出口仓储区、幕墙材料荒料保税区、幕墙国际石材园区、幕墙金属材料园区等。三是木材加工项目。项目集木材接卸、中转、仓储、加工、制品配送于一体,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人民币。四是石化基地项目。主要建设大型现代化石油化工综合基地、氯碱生产基地、原油进口中转基地和原油储备基地,主要招商项目有年产30万吨的vcm项目、年产20万吨的醋酸乙烯项目、年产20万吨的eva项目、年产50万吨的苯乙烯项目等。
第四类:新城开发项目。主要项目有:港城五星酒店项目、商业街开发、旅游度假村及居住区项目等。
二、享有“绿色能源之都”美誉的江海*,新能源开发潜力巨大
*拥有充足的风力、生物质、潮汐等能源资源,发展新能源产业条件优越,前期基础工作扎实,开发前景广阔,是国家首批“绿色能源创建县”。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正全力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力争早日建成“华夏绿色能源第一县”。
(一)新能源开发规划
瞄准世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沿,我县编制了全县新能源产业规划,以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风力发电产业、秸秆发电产业、生物质燃料产业、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太阳能发电示范产业、潮汐发电产业以及风能制氢、海水综合养殖和新能源观光为一体的新能源产业集群,规划至2015年绿色能源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年发电能力达到46亿千瓦时,建成“百万千瓦风电县”;率先建成年产20万吨规模以上的生物柴油项目,着力打造具备国际水准的“绿色能源之都”和具有示范价值的中国新能源产业集群代表。在做好新能源产业规划的同时,重点对风电产业和风电产业园进行了详细规划。
在风电产业规划上,*沿海及海上风电规划装机容量超过400万千瓦。*将以大规模近海风电场开发为起点,构建一个包括风机制造、风力发电、与风电相关的制造产业在内的大风电产业体系。其中,潮间带风电场总规划面积为280平方公里,风电场总装机容量为100万千瓦。近海风电场规划为2个区,总面积为940平方公里,总装机容量250万千瓦。其中i区规划面积为250平方公里,装机容量为80万千瓦;ii区规划面积为690平方公里,装机容量为170万千瓦。
在风电产业园规划上,规划建设3000亩的风电科技产业园,重点引进兆瓦级风机总装厂及配套设备制造等风电设备制造项目,最终建设成为集风电设备研发、制造与风电试验场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的风电设备科技产业基地。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
目前,*新能源产业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批新能源项目已成功落户投产,国电龙源集团、华能集团、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北京华睿集团、*国信集团等一批大型电力能源企业已落户*,已建成投产的风力发电规模达25万千瓦,共装机150台套;在建风电场规模达17万千瓦,共装机114台套;*秸秆发电项目20*年动工建设,20*年6月正式通过验收,成功并网发电。强生集团引进的非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项目,首条25兆瓦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线已于20*年3月转入批量生产,该生产线创下了单线产能、电池转换效率、设备投入与产出比例、批量化生产投产时间四项中国第一。二期投入的两条单体33兆瓦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线,于今年4月底正式投入生产,年内可形成90兆瓦以上的生产能力,预计三年之内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能力将进入世界前5强。
(三)新能源合作项目
目前,最适合在我县投资的新能源项目主要有以下五类:一是风电设备制造项目。依托风电科技产业园,着力引进总装厂,实行风机设备就地配套,引进风机塔筒厂、风叶厂、电机及控制系统、总装厂及其他修配套服务等项目。二是近海及潮间带风电场项目。规划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约为250万千瓦;潮间带装机容量约为100万千瓦。三是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建设规模为5兆瓦电站,预计投资1.5亿元人民币,投资回收期约5年。四是生物柴油项目。*发展生物柴油项目的条件得天独厚,项目总投资约6000万元,投资回收期约2—3年。五是沼气电站项目。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业是*的传统产业,可大力发展生物沼气综合开发利用项目。
三、素有富商亲商安商优良传统的魅力*,倾情打造“政策洼地”、“服务高地”和“投资福地”
*是我国最早的沿海对外开放的县份,招商引资基础条件较好。近年来,在致力抓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倾情打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为了吸引更多的客商投资*港和*新能源项目,*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特别是涉港项目,均享受省级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和“绿色通道”服务。
对投资规模、投资强度和社会贡献率特大的项目,我们将以个案方式给予更多的优惠。
另外,在*港经济开发区专门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和经济环境监察中心,对所有涉港投资项目实行“一门式受理、一站式审批”,对外来项目的审批、建设实行全程式和保姆式的服务。
全省能源建设成绩斐然
:近年来,贵州能源建设项目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如何看待能源行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张应伟: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能源行业坚持以主基调、主战略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保增长的各项措施,重点加强电源项目、大型煤矿项目和新能源项目建设,完善电网结构,全省能源生产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能源保障。
能源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贵州省大力实施“西电东送”工程,能源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从2005年起,以电力和煤炭为主的能源工业跃为全省第一支柱产业。
:能源行业的迅速发展,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应伟:电力方面。目前,贵州电网已实现各市州500千伏电网全覆盖,形成环网结构为中心的220千伏坚强地区骨干网架;220千伏电网县域覆盖率从36%提高到67%;农村电网改造率从57%提高到98%,在西部地区较早实现电网覆盖范围内“户户通电”;形成“五交两直”通道与南方主网并联运行,黔电送粤能力达到950万千瓦以上,加上外送周边省区,外送能力已超过1000万千瓦。2002年以来,“西电东送” 累计送电近3000亿千瓦时。如今,贵州日送出电量已占到广东的12%左右,成为泛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加油站”。
煤炭方面。近年来,贵州煤炭工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煤矿平均单井能力从2005年的4.7万吨提高到现在的19.9万吨。2005年至2012年,原煤产量从 1.062亿吨增加到1.81亿吨,增幅为70.43%;销售量从1.04亿吨增长到1.7亿吨,增幅为63.46%。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2011年贵州省首台风力发电机组正式发电并网运行,从而结束了贵州省无风力发电的历史,同时,也拉开了贵州省新能源开发建设的大幕。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新能源装机达120.73万千瓦,同比增长82.12%;发电量92506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53.39%。
建设全国重要能源基地
:去年初《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发2号文件)将贵州定位为全国重要能源基地,贵州能源发展有哪些优势?
张应伟:首先是资源优势。贵州省能源资源丰富,具有水火互补的能源发展优势。全省埋深2000米以浅煤炭资源量2419亿吨、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1948万千瓦,分别居全国第五位、第六位;经过进一步精查,目前已确定全省风电开发建设装机规模约900万千瓦。煤层气资源总量和页岩气地质资源潜力,更分别以3.15万亿立方米和10.5万亿立方米的量位居全国第二和第四位。
其次是政策优势。国发2号文件明确指出:贵州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要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等一体化资源深加工基地 。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五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而能源资源富集的贵州,在能源重心西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去年5月,在贵阳召开的西南能源基地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会上,国家能源局明确将在项目建设规划和布局中给与贵州倾斜。
再次是环境优势。贵州省工业化程度低,环境容量大,全省还将按照省政府与环保部签订的《贵州省“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要求,将大力通过降低煤耗,燃用含硫率低的煤,提高脱硫脱硝效率的硬措施,是完全能够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可以说,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贵州省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贵州省有了明显的能源优势,如何将这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张应伟:针对贵州省未来发展和西电东送需求,要做大做强能源产业,将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为主线,加快大中型现代化煤矿建设,建成一批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的安全高效矿井。
二是重点培育、发展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通过兼并重组,充分利用大型煤炭企业在管理、技术、资金和人才等方面优势,逐步形成以大型煤炭企业为主的办矿体制,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煤炭整体开发水平。“十二五”全省力争建成1个年产5000万吨,2个年产300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企业集团控制在200个以内。
三是加强“西电东送”火电基地电源点建设,深度开发水电,稳步推进乌江和南北盘江、红水河等重点流域梯级水电站开发,积极推进龙滩二期工程论证。
四是积极开发新能源,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力争到2015 年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左右。
新能源建设风生水起
:目前贵州省风电开发建设速度较快,全省新能源开发建设情况如何?
张应伟:2011年4月19日,贵州省首台风力发电机组正式发电并网运行,从而结束了贵州省无风力发电的历史。同时也拉开了贵州省新能源开发建设的大幕。
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新能源装机达120.73万千瓦,同比增长82.12%;发电量92506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53.39%。
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新能源项目建设进展是:共有风电项目149个,总装机727万千瓦。其中,建成并网发电项目20个,装机容量96.46万千瓦;核准在建项目20个,装机将100万千瓦。完成可研评审项目31个,装机152万千瓦;正在开展高塔测风78个,装机378.54万千瓦。预计年内建设风电项目18个,装机88万千瓦。
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27个,总装机81万千瓦。其中,已建成1个项目,装机3万千瓦,4个项目基本建成,装机12万千瓦,5个项目核准在建,装机15万千瓦,17个项目开展前期工作。预计年底4个项目建成并网发电。
在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方面,6个重点煤化工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上半年全省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量82735万立方,利用量18803万立方,利用率22.73%;发电装机24.27万千瓦,同比增长31.33%,发电量3380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0.57%。
今年上半年,全省新能源及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完成投资45.78亿元,同比增长12.51%。应该说,贵州省新能源开发建设已经是风生水起。
:针对贵州省新能源开发建设,有哪些具体规划?
张应伟:贵州省“十二五”期间新能源发展的目标是:风电装机确保达到450万千瓦,力争达到600万千瓦,其中分散式风电装机规模达到5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2万千瓦;完成铀矿勘查并达到开发程度,完成核电站选址规划,力争进入国家核电发展规划;建设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45万千瓦;建成垃圾风电项目6万千瓦。
去年4月,省政府批复同意了《贵州省新能源“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共277个项目,预计总投资2464.4亿元。
此外,我们还组织完成了《贵州省风能资源开发规划》、《贵州省农林生物质发电规划》、《贵州省生物质气化—合成油发展规划》和《贵州省分散式接入风电开发方案》等。
:贵州省新能源开发建设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
张应伟:目前贵州省新能源开发利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新能源项目的建设,需要当地政府在土地规划及征用、交通运输、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项目落地、加快建设、正常投运创造良好条件。
二是风电项目送出线路工程建设滞后,影响风电项目顺利建设和项目建成后发电送出。
要解决以上问题,省能源局将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是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认真做好服务工作,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土地规划及征用、交通运输、环评、水保等方面的问题,为项目正常投运打下基础。
其次是加强与贵州电网公司协调,采取特事特办等方式,加大风电项目送出路线建设力度,为贵州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打造*能源基地,实现*能源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中国*集团公司在国内发电行业中处于排头兵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剧,要求我们必须把能源安全摆到重要战略地位,提高能源开发水平,加大能源开发力度,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这是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集团进一步提升竞争优势、保持领先地位的根本途径。
*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是国家规划的西部能源化工基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我们科学决策,科学规划,科学发展,加大投资力度,确定了以煤为基础,煤炭、电力、铁路、煤化工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打造*能源基地,建设实力雄厚、管理一流、国内领先的能源企业。按照“运煤和输电并举”的方针,大力推进“陇电东送”、“陇电入川”工程。规划投资1000多亿元,加快*地区煤炭资源、电源项目和铁路等工程开发,形成煤炭产、运、销一体化发展格局。到2020年,形成煤炭生产能力突破1亿吨/年,发电装机突破3000万千瓦;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强大、辐射带动力强的能源产业带,把*地区建设成能够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保障的大型能源基地。
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能源产业开发,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为又好又快地开发建设*能源基地,实现地方经济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重点采取了四大措施:一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提高资源开发水平,实现矿产资源的科学利用。在煤矿、电厂等项目开发建设中,设计采用科技含量高、安全系数高、资源利用高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并使之符合清洁生产要求;配套建设坑口电站、煤化工等项目,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的附加值,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二是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庆阳是一个缺水的地方,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作用,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将*煤田*矿井和新庄矿井同步设计开发,选煤厂、装车站、矸石场等公用系统统一配置,从而优化资源配置,节约用水、节约使用土地,实现企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协调。三是统筹产业结构,坚持以煤为基础,以电为核心,实现煤电联营。优化电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使火电、水电、风电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以资产收购、重组等方式参与*、*等地的水电资源开发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建设酒泉千万千瓦风电基地,打造河西走廊“陆上三峡”的大好机遇,加速推进酒泉风电项目进度;统筹项目布局,以*能源基地为核心,在天水、*、*等地同时布局能源产业开发项目,实现省内能源资源平衡,解决部分地方“资源枯竭”之忧。四是深入推进节能减排,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对所有新建项目做好节能减排设计的同时,实施平凉电厂供热改造项目,规划控股建设*、*等省内中等城市的热电联产项目。这些项目建成后,能够有效地节煤、节水,最大限度地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推进企业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占领先机,加速推进项目建设
一路坎坷
近日,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国宝和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到神华煤制油项目调研,为示范项目扩容做准备。业内人士也透露,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暂停审批3年的煤化工项目有望在近期重新启动。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神华煤制油、伊泰煤制油等示范项目扩容,并将批复内蒙古、新疆等11个省区的15个煤化工示范项目。此次待审批的项目涉及金额或达一万亿元。
据悉,煤化工就是利用煤炭,通过化学反应制造出各种工业产品,根据生产技术和终端产品的不同,煤化工又分为传统煤化工和新型煤化工。
传统煤化工是指通过煤炭生产电石、PVC、焦炭或者氨和尿素等产品,主要包括焦化、电石、合成氨三个子行业,存在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能效利用低的劣势。
新型煤化工主要指以低端的褐煤为原材料,主要制取替代石油和燃料油的化工产品,包括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天然气(甲烷)和煤制乙二醇等五类。
进入新世纪,国内投资煤化工产业的热潮开始兴起,2006年,国内投资煤化工产业开始爆发式发展,生产企业暴增。到2006年年底,煤化工企业超过100家,投资额上千亿。结果2006年国家下发《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指出“电石和焦炭等传统煤化工产品产能严重过剩。”为此,国家发改委提出,在相关规划编制完成并得到国家发展改革部门确认之前,暂停核准或备案煤化工项目。
2009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煤化工产业作为“六大过剩产业”被提出明确的整改计划。按照《意见》,从2009年开始,三年停止审批单纯扩大产能的焦炭、电石项目,同时稳步开展现代煤化工示范工程建设,三年原则上不再安排新的现代煤化工试点项目。至此,煤化工的项目审批之门基本被关闭。
审批将开闸
东部地区出现持续大范围雾霾,时刻提醒着人们,在生态环境方面,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步伐是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推进雾霾治理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
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实施后,中国的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装备制造能力都在迅速成长和壮大,在保障能源供给、节能减排、减缓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就业等多方面已开始发挥积极作用。
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
一是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限电问题。2013年,中国风电场由于“弃风限电”损失的电量高达163亿千瓦时以上,约占风电全部发电量的11%。随着光伏电站数量的快速增加,更加剧了限电形势,不仅严重影响了发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并造成了大量绿色能源的浪费。
二是仍然存在可再生能源规划与电网规划不协调问题。由于可再生能源规划与配套电网规划的脱节,最终造成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并网难和外送难的尴尬局面。
三是仍然存在国家补贴资金拖欠问题。由于附加征收水平不能得到及时调整,2013年的国家补贴资金缺口仍然较大。从2006年到2012年,全国风电项目及接网工程共需资金补贴570亿元,而实际发放的补贴只有380亿元。
上述问题需要从能源发展战略的高度提高认识,并系统地加以协调解决,推动中国能源转型目标的实现。
虽然中国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并以法律为基础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法规、规范和标准,形成了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基本框架,但从政策实践来看,现有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存在制度缺位和功能错位,内容重叠和职能冲突等现象,需要从法规制定、制度创新、政策设计和机制建立等多层次整个政策框架加以完善。
继续推进“能源法”的制定工作。要在“能源法”中突出可再生能源产业的重要性和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可再生能源重要性的认识,从能源基本法层面为可再生能源法的有效实施提供强大的法律基础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