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与研究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流通的货币超过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持续而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即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的现象。
从经济表现来看,通货膨胀是指一般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全面、持续、大幅度上涨的一种经济状态。通货膨胀具 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一般商品的服务项目价格的上涨,而不是股票、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价格的上涨;二是价格水平全面的上涨,即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全面上涨,而非具体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或部分地区价格水平的上涨;三是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而非偶然、短期的价格上涨;四是看货币供应量是否过大。通货膨胀表现为物价上涨,但起因是货币供给过多,没有货币供给过多的物价上涨也不应属于通货膨胀。
按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和表现来看,一般把通货膨胀分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和结构型三种类型。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如石油等成本的增加导致总供给减少,从而使产出减少,价格水平上升;结构型通货膨胀,生产要素不容易从落后部门、衰落部门、封闭部门向先进部门、兴起部门、开放部门转移,却要求在工资和价格等方面保持一致,导致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引起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需求拉动因素主要来自对于粮食和肉禽等的消费需求,以及外汇占款、投资泡沫、资产泡沫所导致强劲货币需求;成本推动因素主要来自于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带动消费价格上涨,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促进物价水平总体走高;价格的结构性上涨主要是国内猪肉和粮食等价格上涨带动其他食品价格上涨,国际粮食价格普遍上涨,带动国内食品价格上涨。
2、CPI
CPI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的英文缩写,现行通称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旨在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所消费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调查内容根据全国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支出调查资料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确定,按用途划分为8个大类,262个基本分类,包括食品、烟酒、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
二、关系研究
(一)CPI与通货膨胀关系检验
Logit模型是重点研究解释因素对被解释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这里我们用logit模型来研究检验CPI对通货膨胀的作用和影响,是否是通货膨胀的一个科学指标。
在 Logit 模型中,通货膨胀 yt 作为被解释变量,取值为 0 或 1,即当通货膨胀发生时,yt 为 1,当通货膨胀不发生时,yt 为 0。假设 yt 表示解释事件的特征,Logit 模型采用一个以逻辑随机变量的累积分布函数为基础的函数形式来施加约束。 其中 xt 表示解释变量向量,β 表示要估计的系数向量,衡量期望值概率由于 xt 的变动而发生的变动,β大于 0 表明 xt 增加会引起相应概率的提高,负值表明情况相反。测定通货膨胀以我国实际经济的运行状况为依据,即:1981。1984 年,没有出现通货膨胀,取值为 0;1985~1989 年,通货膨胀比较严重,取值为 1;1990.1991 年没有出现通货膨胀, 取值为 0;1992~1996 年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取值为 1;1997~2002 年为通货紧缩时期,取值为 0;2003~2006 年新一轮通货膨胀压力出现,取值为 l。
Logit模型检验结果:CPI 的系数为 0.667541,大于 0,表明 CPI 增加,相应通货膨胀发生的概率会提高。例如,1992~1996 年,当年 CPI 增加,表明当年的通货膨胀发生的概率比较大, 实际上确实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1994 年 CPI 为 124.1,通货膨胀非常严重。检验结果表明,运用CPI的变动来衡量通货膨胀是合理的,这种衡量方法在我国是适用的。
(二)编制CPI指数的科学性
如何准确地度量通货膨胀这个复杂的宏观经济现象,客观的反映通货膨胀的变动,所选取的指标应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既能反映市场经济的现实活动,又符合国际一般惯例;二是有利于进行国际交流与比较;三是具有可操作性和时效性,能够满足短期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需要。CPI指数这一指标是符合这三个条件的。
首先它编制的方法是国际一般惯例,采用拉式链式公式计算,采用抽样调查方法进行价格采集,每年每一基本分类都有根据的设定权数,每月测算指数,每季度每年公布指数。
其次容易进行国际交流与比较。由于编制方法和制度都与国际是接轨的,所以在进行国际交流与比较时,都是有可比性的。各国指标数据横向纵向对比,进行深度分析研究。
最后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时效性。CPI编制每年都会根据时效性和操作性进行完善。如,权数五年一大调,一年一小调,2011年,又将住房估算租金列入CPI的计算指标中。
(三)公布CPI数据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
国家定期公布CPI数据。作为物价的代言指标,CPI对通货膨胀预期有着直接的影响。物价温和上涨,对于刺激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居民收入,能够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物价上涨过快或涨幅过大,不仅会导致投资需求猛增、资源供应紧张,还会向人们传递错误的信号,强化通货膨胀预期。物价上涨过快时,政府首先应该在舆论上引导人们形成物价稳定的预期,使人们对未来物价环境充满信心,以维护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关键词】科学传播;科学与社会;圈层结构;科学权威控制力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430-01
自科学诞生以来,人们一直在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传播人类所创造的这一文明成果。从科学普及到公众理解科学,以及到今天的科学传播,极大地扩大了科学的影响力,也大大促进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在全社会的普及。科学似乎呈现一片异常繁荣的景象。然而,随着各种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的日渐突出,各种伪科学、伪学术大行其道,公众对此应接不暇,真假难辩。人们在反思科学的同时,公众不免会疑问:今天的科学怎么啦?科学传播到底在传播什么?怎样才能保证科学传播准确、快速、有效的进行?这些问题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注意并进行研究。
传统的科学传播模式是有缺陷的,这不仅不利于科学的正常发展,也不利于民众科学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精神在全社会的普及。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大众媒介在科学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即科学传播的媒介化转向。科学传播的媒介化转向是与科学传播研究中对于媒介的重视和大众媒介在科学传播中的重要性凸显相联系的。然而,媒介化的极端倾向与外界因素对科学的干扰产生了科学被“歪曲”的现象。这不仅危及科学的正常发展,也不利于科学传播的准确、快速、有效的进行。
要防止媒介化的极端倾向及阻止科学外部因素入侵科学,保证科学传播目标准确、快速、有效的实现,需要处理好科学传播中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一、社会对科学的反应—对默顿的述评
默顿的主要兴趣点之一在于那些推动或阻碍科学发展的文化环境方面,企图通过把科学与社会作简单的二分来考察社会对科学的反应。默顿坚信科学的存在和完善“依赖于特定类的社会结构”,“科学像任何其它具有社会协作性的活动一样,也受到多变的命运的支配”。[1]在《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一文中,默顿用确凿的定量资料论证了“清教原则在某种秩序上对当时的科学和知识进步起到了调节作用”的假设。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默顿一个隐含的假定:在科学与社会之间做出径渭分明的简单二分。[2]
二、科学传播中的“圈层结构”模型与科学权威控制力递减律
由于默顿相信在科学与社会环境之间不再有其它环节,因而也就相信科学精神特质在科学共同体内的作用是均衡的,也就是各个层次上的科学共同体成员对科学规范有同样的尊重程度。这不符合科学建制的实际情况,也不能说明科学共同体不同成员掌握科学的程度差异。这里,我要尝试地补充默顿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分析,提出一种可被称为“圈层结构”的科学与社会关系模型,其含义是:被称为科学的那种社会建制,以其与社会环境关系的远近程度可区分为核心层科学、中间层科学和边缘层科学,大致是个分层的球体。
(1)核心层科学,即标准科学。首先,标准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是一种普遍的、条理化的概念体系。其次,标准科学的共同体成员可以是超国家、地域的。标准科学的科学共同体可以成为世界性“自治共和国”,在这个自治共和国中,有统一的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这种行为规范和精神特质一旦形成,不容易被科学的外部力量所改变。再次,就社会组织来说,标准科学主要寄居在大学和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其科学共同体成员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家,功利性很少起支配作用。
(2)中间层科学,主要包括潜科学、应用性科学、软科学等。首先,潜科学通常指尚未成熟、还处在幼芽阶段的科学。在库恩眼中的就是“前科学”——缺乏“范式”的有效指导,缺乏统一的行动纲领和规范。当“范式”确立时,“前科学”可转变为标准科学。
其次,应用科学也不同于标准科学,它并不将追求知识概念体系本身当作一种目的,其概念体系也没有标准科学那样完整,目标设计更多强调科学研究与国家或企业利益之间的关联。共同体除科研人员外,还有工程技术人员、实验员甚至企业家。经济、社会利益是研究的动力来源。
再次,软科学是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与哲学相互交叉、逐渐发展而形成的一组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新兴学科群。软科学的重要特征在于:它综合地运用决策理论、系统方法和计算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和手段,对各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从经济、科学、技术、管理、教育等各个社会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入手研究其规律性,从而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各种方案,为有关的发展战略、方针政策、规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等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三、维护科学权威控制力的基本原则
从科学的“圈层结构”可以看出,科学被“歪曲”现象主要发生在科学由内向外扩展和传播的过程中,其实质就是科学权威控制力被过度削弱。因此要防止科学被“歪曲”,关键是保持核心科学科学权威控制力对科学的影响,避免对科学核心的影响,即保持科学权威控制力的单向性。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至少要在科学评价、科学教育、科学知识传播、语言使用这四个环节强化科学权威控制力的作用。因此本文认为,下列措施是必要的:
(l)根据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圈层结构”模型特点,在科学的不同层次实行不同的评议制度。首先,在核心科学部分,实行同行评议制度,避免因素对科学评价的干扰,保证科学的自主性。其次,在中间层科学,可以采用外部标准和内部标准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再次,边缘层科学可以偏重于外部评价。
(2)标准科学教育中注重教育内容的传统性
波兰尼认为,“原创性是科学发现的动力”。库恩发展了波兰尼的思想,他从收敛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来考察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即在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之间保持必要张力”。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科学研究是一项需要纪律加以约束、规范的活动,否则,科学活动也难以有效地开展。然而,如果我们只是片面、过度强调发散性思维而忽视最起码的科学方法论教育,科学共同体的精神特质(科学权威控制力)也会因此而被削弱。用实证主义的话说,缺乏基本科学“范式”的创新思维被证伪,那只是“一个疯狂的念头被证明是错误的观念而己”。所以,在标准科学教育中应注意强化科学方法论方面的训练,注重教育的传统内容。
(3)注重科学知识传播的系统性
科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成体系的知识,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完全意义上的科学应该包括解释层面、精神层面、器物层面和社会层面。[4]一般情况下,人们常常把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这使得人们更多地从器物层面理解科学,忽略了科学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本文所说的科学传播的完整性,是说要分清科学在不同人群中传播的不同任务。在普通社会公众那里,在普及基本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加强科学精神的教育,让公众了解科学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知识体系,不是绝对的真理,这样可以避免公众对科学的盲目崇拜;对于那些准备进入科学共同体的人来说,科学传播的任务就不再局限于边缘层和应用层科学及科学精神等,还应该包含标准科学所应严格遵循的科学规范,尤其要培养他们具有科学共同体的共同精神特质。
(4)注意防止科学传播过程中语言的误用。
科学研究中使用专门的术语,科学由核心科学向外层科学扩展时也应体现这些术语的规范性,不能以随意性、自由化的态度来叙述。滥用科学术语,会极大地损害科学信息的科学性及知识性。当前,应特别注意反对让外行在媒体上滥用科学术语。
参考文献
[1] 默顿,《科学社会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61页
[2] 默顿,《科学社会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49页
关键词:科学研究;项目管理;B/S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0-2217-03
随着计算机、数据库、网络与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和方法,使得基于Web的项目管理模式的出现成为必然。科学研究是高校科研实验室的一项重要工作,将项目管理思想应用于科学研究之中,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充分利用资源,借鉴先进的管理方法,建立信息平台,以促进科学研究的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实现高校科研实验室信息共享、资料管理、信息交流、科研项目管理以及更好的协同工作,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整个科研工作向前发展。高校科研实验室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可能会有很多的研究项目同时开展,而且项目组的人员也有交叉的情况,此时,项目负责人及时快速的了解项目进展及人员分配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项目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其研究过程的管理、控制和监督以及文档资料的管理。
本文利用Web技术,针对高校科研实验室的特点,利用现代项目管理方法,研究开发基于Web、多层B/S服务体系结构的面向科学研究的项目管理系统,以解决高校科研实验室对科研项目研究进度监督控制不够,问题反馈不及时,文档资料保管不善,人员相互沟通交流不够的问题。
1 系统研究概述
1.1 科学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是科学认识的一种活动,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现象由不知到知之较少,再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进而逐步深化进入到事物内部发现其本质规律的认识过程。科研方法是指从事科学研究所遵循的、有效的、科学的研究方式、规则及程序,也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及科学理论工作者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有效工具[4]。
从事科学研究所经历的一般程序为:问题筛选立题积累(观察、实验、调查、分析等) 抽象假说验证修正再验证下一个问题……,科学研究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地进行的[4]。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说明,科学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通过研究进行不断的积累验证,解答特定的问题。
1.2 软件工程方法
软件工程是应用计算机科学、数学及管理科学等原理,开发软件的工程。其目的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软件工程的基本目标是,采用系统化的构建方法和工程化的管理手段去高效地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的软件系统[5]。
1.3 科研项目管理方法
所谓项目管理就是为了满足甚至超越项目涉及人员对项目的需求和期望而将理论知识、技能、工具和技巧应用到项目的活动中去[6]。与一般项目管理相比,科研项目的管理具有一些特殊性。首先,科学研究是一项探索性非常强的工作,研究前沿科技,能否成功并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所以必须对科学研究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其次,科研项目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很高,所以需要设置项目负责人,由负责人对科研项目的具体工作进行分工和研究过程管理。最后,突出科研工作的集体性,凭一个人的能力,很难搞出一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所以科学研究的进程中要特别充分发挥人员的团队协作精神。
1.4 科研项目管理与一般企业项目管理的区别
高校科研实验室科研项目管理与一般企业项目管理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项目目标的不同:企业项目管理主要是针对用户的需求进行研发,比较直接和具体化,有定量的经济效益;我们的目标是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技术和管理手段,对前沿科技进行研究并以实验来检验,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也有所不同。
2) 专业化知识的不同:高校实验室着眼于科技前沿,较一般企业项目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更为高深,不象一般企业项目容易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和掌握。
3) 时间要求不同:一般企业的项目建设都有固定的完成时间,以便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主要针对前沿科技进行研究来促进教学,对提出的项目建设不断进行实验检验,不断反馈和完善,以取得心得成果,保持科学研究的持续性,鼓励在研究过程中密切注意国内外的动态发展,在原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和设想。
4) 信息交流程度不同:一般企业在项目建设中,将任务分解成各个小项分配给每个研发人员,研发人员按要求进行工作,互相之间的信息交流要求不高;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则需要更多的信息交流讨论,进行沟通,取长补短,更好地完成科研目标,实现科研项目管理网络化,及时传递、交流信息,共享资源。此外,我们更加重视文档资料以及代码的管理,对以前所研究的成果、实验数据和经验教训进行有效的管理,以便提高工作效率,有资料可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工作。
5) 过程不同:科学研究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对知识不断认识的过程;一般企业项目管理主要是满足用户需求,采取相应的模式对项目进行开发的过程。
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2.1 系统需求概述
根据目前一些项目管理软件的功能和特点,并分析高校科研实验室的工作特点和从事科学研究的需要,我们认为现有的软件项目管理系统不能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现有的科学研究项目管理系统不能提供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细粒度管理和全过程跟踪,不能及时准确的掌握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使用项目管理系统,主要是满足实验室日常工作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对人员、设备、文档和代码进行管理,从项目启动开始对项目的进度进行监督控制和全过程跟踪,人员之间能相互进行交流讨论,突出实验室研究工作的特点(即提出想法―讨论―进行试验―结果检验―信息反馈―不断完善),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进行信息交流、不断反馈、不断完善,尤其是对一些前沿科学进行研究实验,激发实验室人员的创新意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2.2 系统设计思想
整个系统采用分层的模块化程序设计思想,系统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模块,使开发过程尽可能分配合理,保证该系统具有较好的易操作性、实用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
考虑到该系统的功能和技术需要,决定采用成熟的软件开发技术来开发基于Web的项目管理系统。因此,本系统采用B/S三层结构设计,使用Apache Tomcat6.0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采用MySQL5.0,以Eclipse为开发工具。
2.3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该系统主要由四大模块组成:用户管理模块、项目管理模块、信息交流模块和辅助功能模块。
用户类型有:管理员、老师、学生。不同类型的用户有不同的权限和操作界面。
1) 用户管理模块,主要是供管理员对所有用户进行管理,包括添加和删除用户、管理用户信息、对新注册用户进行审核等,防止非法用户进入本系统。
用户注册:提供学生用户注册功能,学生注册后等待管理员审核通过后方可使用系统,老师用户由管理员添加。
新用户审核:管理员对新注册的学生用户信息进行审核。
人员管理:管理员对所有用户进行管理,以及查看人员信息。
2) 项目管理模块,是该系统的主要模块,实现对科研实验室各个项目的管理,对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的项目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及时全面的了解研究进度并解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存放研究过程中和已完成项目的各类文档。
项目:提供老师用户新项目信息功能,填写并项目信息,任命项目组长等。
项目列表:列出所有已的项目,老师可对其进行管理。
项目简介:显示已项目的信息,项目组组长可在此对项目组成员进行管理。
任务分工:项目项目组任务分工情况,老师和项目组组长可对项目组成员进行任务分工。
工作进展:项目组成员撰写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存在问题,以便老师和项目组所有成员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方案或意见。
文档记录:用于存放项目进行中各类的文档。
研究成果:用于存放项目完成后的成果文档等。
会议通知:老师和项目组组长可以发起会议,填写会议内容、参加会议的人员以及开会的时间、地点。
会议记录:对会议内容进行记录。
3) 信息交流模块
通知公告:用于实验室和浏览公告、通知等信息。
学术会议通知:和浏览相关学术会议通知。
短消息:用于各用户之间收发信息,进行交流。
工作日志:各用户可撰写工作日志,并可对其他人的日志进行评论。
4) 辅助功能模块
成果统计:汇总各项目的研究成果,也可另外。
设备管理:老师和管理员可对整个实验室的设备进行管理,学生对个人所使用的设备录入信息并进行管理。
参考资料:用于存放用户上传的各类参考资料,可下载。
软件下载:用于存放用户上传的各类软件,可下载。
3 系统开发技术分析
3.1 系统结构
系统采用B/S三层结构。B/S三层结构分别是客户端表示层、业务层和数据层。客户端表示层由浏览器完成用户的接口功能;业务层由Web服务器完成用户所需要的服务功能,数据层由数据库服务器完成数据存储与管理功能。这种结构的优点是操作使用方便,客户端只需通过Web浏览器便可进行各种操作,界面友好,易于维护,升级方便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可扩充性,利用了现有网络系统资源。B/S三层结构如图1所示。
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eb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形成三层结构。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负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在JAVA这样的跨平台语言出现之后,B/S架构管理软件更是方便、快捷、高效,是一种开放式的软件建构模式。
3.2 开发技术
系统采用Java EE 5.0为开发平台,Java EE的英文名称是Java Platfor Enterprise Edition。使用Sun公司推出的Java EE 5.0开发工具包JDK 1.5,开发工具包中含有Java EE开发环境、Java EE运行环境支持和核心类包并提供Windows和Linux两种操作系统的SDK,因此使用Java EE开发的软件可以在这两操作系统之间移植,节省了系统开发时间;计算平台支持Java语言,使得基于Java EE标准开发的应用系统可以跨平台地移植;Java EE提供了企业计算需要的几乎所有服务,且更加易用。由于Java EE的诸多优点,项目管理系统的通用性和实用性均可以得到保证,在系统的开发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系统性能更好,数据交换更方便,系统安全性更高。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使用Apache Tomcat 6.0服务器,Tomcat是一个开放源代码、运行servlet和JSP Web应用软件的基于Java的Web应用软件容器。Tomcat是一个小型的轻量级应用服务器,它的特点是占用系统资源小、扩展性好,支持负载平衡与邮件服务等开发应用系统常用的功能,在中小型系统和并发访问用户不是很多的场合下被普遍使用,是该系统开发和调试JSP程序的首选。
系统以Eclipse为开发工具,它是功能丰富的Java EE集成开发环境,包括了完备的编码、调试、测试和功能,完整支持HTML、Struts、JSF、CSS、Javascript、SQL、Hibernate,以插件的方式来实现系统的功能。
3.3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使用MySQL,MySQL是一个开放源码的小型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MySql的核心程序采用完全的多线程编程,线程是轻量级的进程,它可以灵活地为用户提供服务,而不过多的使用系统资源,可运行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下。由于其体积小、速度快、总体拥有成本低,尤其是开放源码这一特点,使得目前MySQL被广泛地应用在Internet上的中小型网站中。
数据库设计是系统设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系统设计的基础,如果设计得不合理、不完善,将会在系统开发过程中以及后期的维护变更中引起较大的问题,甚至得重新进行设计。根据该系统的功能需要,设计了用户表、权限表、项目表、文档管理表、工作进展表、通知公告表、会议记录表和设备表等数据库表。
4 结束语
科学研究是高校科研实验室的一项重要工作,面向科学研究领域的项目管理系统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科研方法和现代项目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知识,现代项目管理的广泛应用和相对成熟的技术为该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面向科学研究领域的项目管理系统是根据高校实验室的工作特点和科学研究工作需要进行研究和设计的,在现代信息理念、信息技术和信息规范的引导下,通过对管理过程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和集成,加速管理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从而实现了科研项目管理自动化和标准化,提高管理的运行效率,推动整个科研工作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Jingchun Feng,Song Xue,Ming Li.Research on IT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ing and Mobile Computing[C]. WiCOM'08.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12-14 Oct. 2008 Page(s):1-5.
[2] Kathy Schwalbe.IT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 叶健毅.精通Java EE ; Eclipse Struts2 Hibernate Spring整合应用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4] 张伟刚.科研方法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5] 钱乐秋,赵文耘,朱军钰.软件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 王健菊,常东坡,赵时亮.科学研究中的项目管理思想[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3.
[7] 沈中林.基于B/S模式的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4,10.
[8] 潘琼,陈英德.基于.Net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教育信息化,2004,5.
【关键词】物理教育;科研;教学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2-0031-2.5
一、科研与教学的重要性
科研教学是个大概念。科研是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培养合格人才的必由之路,教师可以在科研中完善自己,科研水平得到提高,可以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物理知识推动着科学的进步,作为一名物理老师更应该随时关注科技的进步和现在的研究结果。学生在科研中提高自己,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设制疑问,放手让学生观察、实验、思考,让具体的自然事物、有趣的自然现象紧紧吸引学生,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评性思维,提高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更早地为将来做准备。社会受益于科研教学,只有科技发展了,国家才会发展。高校教师只有在不断地研究中,才能找到教学的信心和动力,学生只有再科研中增强兴趣、创新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一代又一代的高科技人才,我们的社会才会勇往直前,国家才会繁荣昌盛。
教学是科研工作的检验和有力的驱动力,是指教师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成果和经验心得的过程,是师生一种双向互动的共同行为活动。教学永远是科研的源泉,没有高水平的教学就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当然也就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来。所以高校应贯彻“人才培养是根本,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关键”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
二、科研与教学两者的有利关系和不利关系
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教学与科研互动是高校发展的主旋律,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大学整体水平提高的有利条件。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的更新给高等教育带来巨大的压力。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是教学改革的首要话题。必须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及科研与教学两者的关系。
(一)科研与教学两者的有利关系
1.科学研究是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
据统计中国高级科技人才中90%分布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所以任何一所高校不可能仅仅依靠教学来求得生存和发展。如今科技的急剧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面对更广阔、更困难的探索领域。要想在社会中生存,并有所进步和发展的话,就必须做科学研究、更新知识,那么高校物理教师应怎样做。
(1)科研工作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师只有通过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才能够发现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并且主动跟踪它们,通过科研工作与社会服务的结合能够发现或者了解哪些知识是当今社会需要的和有时效的,从而能不断地自觉更新教学内容。第一,科研促进物理教师革新教学内容,有效地提高授课质量。物理教师在从事教学的同时要不断从事科研,把最新科研带到课堂。如德国大众公司研制出一款概念悬浮车,日本研发出世界第一支透明触控手机,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无需针头就能注射药物的新方法,最大太阳能飞机首次跨国飞行成功,科学家成功“抓住”反物质原子长达一千秒。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束生物激光。可以把这些最新的科研成果带到课堂,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第二,科研促进教师将科学的思想方法、治学态度向教学转化。因为很多物理教师通过科研可能发现或者领悟到某种教学方式已经过时或不合时宜的,那么他们就会根据科研的逻辑思维方式,提出一些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接受观点、接受理论的一种简捷明了的教学方式。如探究“浮力的大小”的实验中,让学生思考:放入水中的乒乓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从而让学生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作出猜想和假设,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不仅得出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逐步树立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世界观。用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入实验,使变教师主讲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第三,科研促进教师培养学生可贵的创新精神和初步的科研能力。现在国内的教学基本都是教师在课堂上单方面讲课,许多知识是教师直接给学生灌输到头脑中去的,而不是学生真正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这就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物理教材上所提供的问题是有限的,当学完一些内容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探究思想,学会创新知识。教师只有从事科研,才能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如自制电动机、测力计、潜望镜、简易望远镜、三棱镜、电铃、楼道电灯开关电路等。提倡学生自编实验和自制实验器材,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又可培养动脑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创新的能力。第四,科研促进教师教学突破课堂的限制,指向社会服务,指向知识经济。现在有不少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是大学四年间所学的知识到现场根本用不上,那么怎样才能给学生传授有效的知识呢?教师必须在课堂内外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科研,接触科研甚至从事科研,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合于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智能型人才。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可以用刺鱼实验来界定生活中的现象与实验之间的差别,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这样引入“光的折射”现象,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人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第五,促进教师提高学术品位,美化自我形象,在学生中产生良好的声望效应。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将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科研在情感教育、实践教学、毕业环节中的应用
第一,强化创新意识,注重科研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就如物理学上很多发现都是靠直觉。安培从电流磁效应现象直觉到磁的成因应该是电流,从而提出了分子电流的假说,揭示了磁现象的电本质。德布罗意根据作为波动的光具有位移性的事实,在逆向思维的基础上和审美直觉的驱动下,大胆地提出了实物粒子也应当具有波动性的科学假说,从而建立了物质波的重要概念等等。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第二,加强科研与实验教学的融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验教学是教学内容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力必须加强科研与实验的融合。例如,“平抛运动”、“单摆简谐振动图像”等实验改为课堂学生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操作,通过认真观察和思考得出结论。实践证明,这样一方面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直接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细致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单纯由教师演示实验的效果好得多。第三,强化毕业环节对科研的依托,增强实习基地建设,毕业环节是教学活动的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运用、综合能力的培养及终身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的提高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进行工程技能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也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向工作岗位过度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
2.教学是教师从事科研的驱动力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这个职业也同样面临着优胜劣汰,一个教师要想在这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第一,教师要更新知识,现如今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一些先进理论的不断出现,学科的高度交叉和高度分化以及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使每位教师都要讲授新的课程,都要学习新的知识。第二,教师竞争机制的深入,促使教师从事科研活动,广大教师都已经认识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重要性,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发挥教学与科研的互馈作用
教学和科研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的两个重要的职能。科研与教学结合:一是提高教师学术水平的基本途径。教师的学术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教育质量,而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的基本途径,在于加强科学研究,教师的科研成果越多,教学内容就越丰富。二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总书记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力。”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这要求教师必须将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只有教师自己拥有丰富的科研成果和经验,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精神。三是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保障,教学过程是双边活动的过程,仅仅讲授有限的课本知识,学生思路难免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加强科研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在教“压强”应用时,可出示一张漫画,题目是“三毛应该怎么办”,画的是三毛陷入沼泽地里,正在下沉,情况万分危急、周围又无人帮助,请你为三毛出主意,设计这样紧扣学生心弦的情景问题,把学生带入物理情景中,利用学生善良的天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大家都主动地为三毛出主意,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的主要手段,科研能力主要指从事具体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大学生科研活动的主要任务和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如在科研课题中当教师或科研人员的助手,承担力所能及的科研任务,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五是完善课程体系改革和教材体系建设的主要基础,教师经常参加科研活动,视野开阔,熟悉学科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能很好地促进他们积极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教学研究,创造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并将本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时充实到课程教学内容中,编写出能充分反映本学科优势和特点,具有鲜明特色,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关键作用的教材。教师可以把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在实验思想上进行创新设计,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意识。如人教版高一物理课本将“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演示实验改成“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改为学生实验。对比前几年对该实验的教学,新教材课本以学生操作和思维活动为主的内容设计,增大了教师课堂容量,加强了实验的探索功能,从定性的研究到定量探索,突出了实验的设计思想,展现了知识和规律的发现形成过程,对学生大胆实验,主动探索物理规律起到了积极影响。
(二)科研与教学两者的不利关系
19世纪上半期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统一”的观点,该观点一直被视为大学必须遵守的原则之一。但是我们发现20世纪中叶以后,发达国家的大学科研出现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科学研究向研究型大学集中,二是科学研究向研究生教育层次移动,大学本科教学与科研呈分离态势,即所谓“科研漂移”与“教学漂移”。主要是由于科学研究从“小科学”走向“大科学”,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还有就是高校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即教学机构与科研机构分设,政府推动科研与教学分离,使教学与科研逐渐分离。那么我国的教学与科研发展不和谐的因素有哪些?下面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教师在科研与教学两个方面的精力分配不当。如科研把教师教学义务的注意力转移了,教师在课堂上可能会过于关注自己的研究,而扭曲了课程,教学任务会减少教师的科研时间;教师很少能从教学中产生新的研究领域,等等。导致教师精力分配不当的原因:一是政府投资的政策导向,二是高校评价导向,三是高校自身的急功近利。第二,符合高校科研与教学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尚未形成,人才培养始终是高校的中心任务,教学工作始终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然而,现实情况是,在相当多的大学里科研与教学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教学明显处于下风。多数学校的办学理念是科研取向,教学教育经费被挤占,教师教学精力被挤占。第三,目前的状况是,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比例日趋减小,即使为本科生授课,有些也是应付了事,高校中的教授、副教授,对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可以将科研中的前沿成果及时反映到课程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内容跟得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教授、副教授更具有选择优秀教材的能力,他们更有资格编写新的反映最新科技前沿水平的教材。
三、科研与教学之间因怎样共同发展
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首先,转变观念,树立教学与科研整合的管理思想,教师要转变观念,由传授科学内容转变为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从单纯的文化知识的接受者变成探索者和创造者。其次,建立协调的教学与科研循环机制,消除教学与科研对立的障碍,协调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两个方面,建立起科学的教学与科研关系。再次,把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列为今后科研工作的重要方向,要把教学研究列为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力支持和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和承担各级各类教改、教研项目。最后,科研管理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应不断学习创新知识,总结创新经验,大力提高科研管理的水平,丰富管理人员的知识范围,为科研更好地服务提供扎实的基础与保证。
【参考文献】
[1]吕国诚,戚洪彬.对工科大学“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思考[J].高教研究,2012(1).
〔关键词〕数学教学 课堂评价
一、 数学课程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
研究课堂教学评价的理由很多,首先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特点说起。
小学数学课程有其特点:小学生的的数学学习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首先,数学是思维的产物,数学知识是思维的结晶。其次,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发展的动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时直观的,实验的探究过程与初步逻辑思维过程的统一体。
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二、 儿童学习的特点以及有效课堂评价对数学学习的作用
合理而有效的教学评价也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和行为矫正的需要。心理学家认为:3岁以前的儿童只能在自己动作接触到的事物中去思考,是一种低级的思维方式,称作感知动作的思维阶段。3岁至6或7岁的儿童思维主要是凭借对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而7至14岁的儿童少年则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阶段,其主要特点表现为能逐步学会正确掌握概念,并能用已经掌握的概念去进行正确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儿童少年这一阶段思维发展的特点,采用有效的措施去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小学阶段是具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度的时期,这个过程是非常的重要,不能用分数简单衡量。而学生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学得好坏呢,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各种评价方式给予学生反馈。
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的在发生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表扬、评价等方式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发现教学的不足,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其它人的学习进度,督促自己努力上进。强化理论证明了各种作为信息反馈的评价方式是相当必要的。合理的强化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当然在运用时教师也要适当运用普雷马克原理,激发学生本身对成功体验的探求欲望,并提出合适建议,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三、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角度
数学教学的评价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的水平。作为教师首先就要对自己的教学任务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有明确的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用多种方式展开合理教学评价。教师需要研究教学,找到合理的切入点。
方式一 (知识认知、记忆、迁移三阶段)
数学的学习过程大体上可以被简化为三个步骤:认知、记忆、迁移。每一步骤目标的实现都关系到能否成功获取知识,围绕这三个部分可以建立一系列长期观察的角度。
三个阶段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贯穿了学生学习的整个历程。内容比较繁琐,并且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如毅力、勤奋、心态的作用。但是在运用的时候若是三块分类往往会比较难以记录,所以在建立学生档案时,先将学习过程划分为预习、上课表现(注意力集中度、活动参与度、知识掌握度)、作业(书写、错误率、错误原因)、复习等步骤,结合非智力因素综合评价学生认知、记忆、迁移水平。
方式二(布鲁姆知识和认知维度)
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将认知目标分为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两类。知识维度包涵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认知过程维度包涵知识的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这些评价的结果也是展开评价的很好的切入点。
四、 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体验
1. 评价方式要因人而异,强化理论用时要小心。首先条件反射理论在训练学生掌握学习习惯时确实有效,学生能在教师的反复指导下逐步养成一些简单的习惯,如课前准备好书本,课后收拾书桌,放学收拾书包。其次,对于强化不可滥用。评价学生的前提是公平,称赞要适度,频繁的称赞会降低赞美语言的含金量。相反的,儿童对辛苦获取的成绩会充满期待,不管最后的结果是否优异,当称赞赞他们的努力时,他们会变得非常有自信。再次,代币物强化法要灵活运用。教学记录的过程中发现设置小奖励对低年级的学生较为适用,对中高段学生滥用奖励反而不好。他们不应该被设定成只是为了奖励做事情,更应该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培养高段学生形成自我的行为要求更加合理,而且他们要求的似乎也不多,老师真挚的肯定已经足够。
2.真实真挚的评价容易被接受。教师要用数据说话,要在平时建立观察表、学生档案记录学生每周甚至每日的学习活动分值。而且若是观察的时间越久,越能获得比较切实的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提供了点评学生的切入点。当然老师不是照相机,学生也不是山水画,若缺乏互动不能很好了解学生,一些数据会出现大的纰漏。
3.信息反馈要有方法。教师对学生的观察结果以评价的方式反馈给学生,反馈的形式要有说服力,而且应该多样化。首先,课堂点评要有度。课堂的点评由于及时性,只要说的合理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其次,教师评价交叉学生自评非常必要。学生在过程中能获得这样的信息:老师一直在关注我;他在关注什么方面;我做得怎样。期待效应可以帮助学生调动非智力因素,而且学生在不断自检的过程中容易掌握学习环节中的漏洞。在用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自评,再由老师点评,最后再反馈信息。
4.教师要有自己的涵养。个别学生比较内向,老师在点评这些学生时要留有分寸。对于这些学生一方面耐住性子等待尽量给她多一点的时间,另一方面要尽量创造一个平和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将有限的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而不是担心可能的责罚。而对优秀的学生,称赞的过多也不是好事,称赞他们努力和改变的过程是个比较好的方法,而这样做的前提是较长时间有目的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