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疗常识与急救

医疗常识与急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常识与急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疗常识与急救

医疗常识与急救范文第1篇

方法 随机抽样和问卷调查相结合。

结果急救知识了解的程度与文化程度密切相关,农村居民对急救知识的了解非常少且获得急救知识的途径单一,但居民获取急救知识的意愿很强。

结论应积极采取措施对社区居民进行相关急救知识的培训,提高基层医疗质量。

[关键词] 农村居民;急救;常识

[中图分类号] R19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4208(2009)15-0019-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步显现,各种急症和意外事故的发生率明显提高[1\],公众的急救水平已成为人们生活水准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但急救知识的普及尚未达到全民化。为此,笔者调查了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320名居民对急救常识掌握情况,并对急救知识的普及程度、急救意识、急救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8年7月12日~17日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居民,被调查者中40~60岁为135人(45.15%),40岁以下61人(20.40%),60岁以上为103人(34.45%)。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随机抽样法,结合统计学软件完成数据统计分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文化程度、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遇到急症时首先采取的措施、居民是否需要掌握一些常见急症的紧急处理方法等。发放问卷320份,回收问卷309份,有效问卷299份,回收有效率为96.7%。

2 结果

2.1 文化程度 具有大学(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31人(10.37%),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有46人(15.38%),其余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居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2.2 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 电视广播等媒体201人(67.22%),网络1人(0.33%),报刊书籍33人(11.04),子女(父母)20人(6.69%),亲戚朋友15人(5.02),其他29人(9.70%)。

2.3 遇到急症时首先采取的措施 找邻居帮忙18人(6.02%),自行处理128人(42.81%),不知所措14人(4.68%),拨打紧急电话29人(9.70%),紧急赶往医院诊所98人(32.78%),其他人12(4.01%)。

2.4 是否需要掌握急救常识 非常需要287人(95.98%),不需要6人(2.01%),无所谓6人(2.01%)。

2.5 是否希望获得急救常识 非常需要285人(95.32%),不需要3人(1.00%),无所谓11人(3.68%)。

2.6 希望通过什么方式获取急救常识 政府组织医疗队宣传教育90人(30.10%),居民自己通过各种方式获得122人(40.80%),社区卫生服务站演练、培训26人(8.69%),其他(朋友、亲属)55人(18.39%)。

3 讨论

3.1 存在的问题

3.1.1 居民急救意愿很强 调查结果显示:95.98%的人认为非常需要掌握急救常识,95.32%的人非常希望获急救常识,这说明社区居民的急救意愿很强。

3.1.2 居民获取急救知识的意识和知识水平较薄弱 40.80%的居民认为自己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获得常见急症的紧急处理方法,30.10%的居民认为应该由政府组织医疗人员普及常见急症的紧急处理方法。在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中有:67.22%的居民是在日常生活看电视、听广播时无意中得到一些急救常识,提示媒体是群众喜闻乐见、利用率最高的传播方式[2\]。而作为容量大、更新快的网络只有0.30%的居民使用这一途径获取急救常识,说明居民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较单一,而且过分依赖于政府或其他组织,说明居民获取急救知识的意识和水平较薄弱、自主的健康保健意识和水平较低。

3.1.3 居民文化程度低下直接影响急救意识和急救水平 具有大学(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0.37%,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有15.38%,居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居民由于文化程度的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文化程度较高者,对疾病的发展及转归,认识比较科学明确,文化程度低的家属,受其自身文化知识的限制,对疾病信息了解较少[3\]。

3.1.4 政府或相关医疗机构对急救常识宣传力度不够 政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急救常识宣传力度不够也是导致居民急救知识匮乏的主要因素。在调查中,有居民反映以前几乎没有专业机构或个人进行过急救常识等医疗知识的宣传,并表示希望以后多开展一些这样的活动。

3.2 对策

3.2.1 增强居民的急救意识 近年来,洪水、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2008年发生在我国的震撼世界的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带给人们的既是灾难又是教训,自然是无情的,但是作为自然的主宰――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这一切灾难。应该加强居民的自救、互救意识,使得居民在面临急症时,能够理智的做出自救、互救措施。

3.2.2 普及、强化急救常识

3.2.2.1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普及急救常识调查数据显示,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获得急救知识的人占67.20%,而我国的电视广播等媒体没有相对固定栏目和时段对急救常识进行宣传,只有在遇到大型灾难时(如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才在短时间内针对此现象进行一些防范措施的宣传和介绍。因此,居民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是非常单一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传媒介质的普及,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快,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宽广。因此,应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急救知识的基本知识和传授必要的操作技术。

3.2.2.2 争取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组织长期、有效的急救常识和技能宣传、普及活动 有文献报道急危重症患者死于原发病不到10%,多由于抢救时延误、并发症加重而死亡[4\]。挪威从1965年开始,就把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操作术纳入学校课程中,在全国200百万人中,有40万人受训,在15年中已有1000名淹溺者经现场心肺复苏后获救。日本消防厅每年印发急救手册,举办市民急救知识讲座等方式进行教育,听众每年达15万人。德国把能否掌握心肺复苏初级就生术作为驾驶员获得驾驶执照依据之一[5\]。我国人民应积极吸取可取之处。教育是提高人民素质的基础,而教育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需要每一个国民自己的努力,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政府组织长期、有效的宣传活动是增长居民急救常识,提高居民急救防患意识的重要手段。从2004年开始,德国联邦政府开始重视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急救知识普及工作。政府规定10~16岁的青少年要接受1.5 d的课程学习(心肺复苏、外伤的处理),10岁以下的儿童可以参加8 h急救课程学习(主要是心肺复苏知识),培训者采用招标形式,学习方式包括理论和操作练习。在德国北莱茵州每年培训学生17 000名[6\]。所以有关政府部门也应该借鉴一下,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首先应从自身重视医疗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如将部分常用急救技术编入中小学课本中由老师传达给学生,还可以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给广大群众,并且请相关人员就地指导,进行实地演练。各个地区的医疗机构应明确自己的责任不仅仅是救死扶伤,还应根据当地人们的需求特点,选择通俗易懂的健康知识,采取针对性、切合实际的居民参与培训方式,提高居民日常生活以及突发事件发生时的急救意识,教会他们采取适当的救护措施,避免急救时机的延误[7\]。

3.2.2.3 提高居民文化程度 被调查居民文化程度偏低是导致居民急救知识匮乏的重要因素。87.63%的人不知道心肺复苏术,由我们详细解释后才明白其一二,其中74.25%属学历偏低或无学历者即文盲。因此在院外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中,应首先强化学习意识教育,提高人们对院外急救知识及其技能的认识水平[8\]。尤其对文化程度较低者进行急救知识及措施等安全防范教育大有必要,刻不容缓。

农村居民对急救知识的了解还不是很全面,这种局面的出现无疑与我省经济的迟缓发展,居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政府宣传力度、广度和深度较小有密切关系。因此,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医疗卫生科普知识的宣传,尤其是急救知识的宣传,提高全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丰富教育内容,加强对医疗卫生科普知识的学习和宣传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郑小坚.开展全民急救知识普及与教育 提高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杂志,2007,2(9):545-546.

\[2\]徐守旗,史新巍,唐芹,等.城市社区卫生知识科学普及方式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8):573-600.

\[3\]袁艳春,陈阿利,陈红.急救患者家属需求调查与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 ,2006,12(6):1091.

\[4\]吕传柱,周才旺,张玉霞,等.院前急救在急救医学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2,22(6):370-371.

\[5\]李圳英.普及初级心肺复苏术的必要性\[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7,12(5):374.

\[6\]张雁,温新华,林长敏,等.国内外公众基础生命支持技术培训现状及差距\[J\].中国全科医学,2006,9(20):1668-1669.

医疗常识与急救范文第2篇

【关键词】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71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157-01

120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城市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实现,对于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有很大的帮助。院前急救病人涉及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大多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于维持患者的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120急救中院前急救工作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存在的安全问题较多。为了提高120急救中院前急救质量,必须要重视院前急救管理,不断完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1120院前急救的特点

院前急救是急救过程的首要环节,也是院内急救的基础。院前急救整合了院内急诊和院内其他综合救治技术,与一般的院内抢救相比,院前急救时间更紧张,一有呼救必须立即出动,一到现场立即抢救,抢救后根据病情转送至更好的治疗单位,及时接受更好的治疗[2]。充分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的紧急性。院前急救病人病情紧急危重、稳定性差,疾病种类涉及临床各科,在短时间内可能需要进行初步诊断、分诊和紧急处理。但急救现场因为突发性强,事发现场杂乱,患者多无思想准备,对医嘱的依从性差,急救条件也相对落后,造成急救效果不理想。因为客观条件限制较多,所以对医护人员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急救医生掌握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满足这类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治疗的需要。

2120急救中院前急救常见问题

2.1急救反应慢急救人员抢救意识不强,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出车,驾驶员对道路不熟悉或交通不畅,造成延误到达现场时间。

2.2对院前急救的重视度不高医护人员对急救医疗观念的理解不深刻,存在着重院内、轻院前,把院前急救理解为只是迅速地把急危重症患者运到医院抢救就算完成了急救,没有认识到现场急救、途中监护和搬运方式的正确与否在急救中的重要性。

2.3急救资源配置不合理没有专业化的急救队伍,很多急救站都是由临床各科兼急救工作,使急救人员不能固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没有急救经验的新进院的医生,对急救工作较为陌生,存在急救技能欠缺的问题。另外受环境条件限制,车载急救设备简陋,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现场急救需求。

3如何加强120急救中院前急救管理

3.1完善院前急救管理体系为了实现120急救中心“有求必应,有警必出,救死扶伤,病人至上。”的宗旨,要完善120院前急救体系,以“就近就急、就医院专长、病人意愿”为原则建立功能强大的指挥调度平台,将急救中心、急救站、医院急救科等联合起来,建立院前急救网络,在接到急救电话的时候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急救车辆到达现场。同时要建立院前急救管理制度,做好急救车辆随车记录,重视急救装备的管理。

3.2重视急救人员培训完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提高急救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一,要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和急救意识。第二,要培养把他们的责任意识,在工作中对自己岗位职责有清楚了解,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第三,要进行严格的急救技能培训。定期对急救人员进行强化技能培训,让急救人员掌握常见疾病的院前急救操作知识,提高院前急救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要根据院前急救的经验编写急救流程和操作规范,避免院前急救中失误的出现。

3.3急救物资准备急救车辆、物品、药品、器械要准备齐全、充分、完好,定期对急救物资进行检查和补充,排除不安全隐患,确保急救通畅。对于救护车要加强保养,保证安全顺利运行,能够发挥救、护以及转运的功能。

3.4做好院前急救知识普及工作120院前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还需要社会公众的大力配合,社会中人们的急救常识增高了可以为院前急救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所以要积极借助电视、报纸、电台等媒体对院前急救知识进行宣传,对拨打急救电话中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明确,从而减少院前急救工作开展中的阻力。

4结语

总之,120院前急救对于患者及时治疗有重要的意义,建立完善的院前急救医疗体系能够保障急救工作的准时、准确,对于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挽救患者生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完善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要求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配备充足的人员和物资,急救医护人员要有专业的医疗知识,从而能对患者病情准确判断和处理,提高院前急救效率。

参考文献

[1]孙洪,魏威.建立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3:32-33.

医疗常识与急救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急救知识培训;医疗体系;健康保障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6(c)-0148-02

院前急救是指对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急救,也称为现场急救[1]。在紧跟社会发展步伐的同时,人类的各种疾病、安全事故等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建立一整套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解决各类危及人类生命安全的事故的当务之急。院前急救作为急救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状况的重要体现,因此,抓好院前急救工作意义十分重大。而当前在我国城乡均普遍存在非医护人员急救知识较为缺乏的现象,如何对社会成员进行有效灌输急救知识和进行急救技能的培训,开展社区急救培训工作是解决该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给予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培训,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救助[2],是社区医院工作的一个重点,是社区成员安全行为保障的重要环节。该院2011年9月―2012年8月对本社区中自愿接受培训的876名居民进行了一系列急救知识的培训活动,成绩斐然,现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该辖区内自愿参加急救知识培训的876名居民进行了急救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所有接受培训人员需符合以下条件:①成年人具有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②自愿参与且无精神方面疾病,与人沟通无障碍;在所有接受培训人员中,男445例,约占培训人员的50.8%,其余女431例,约占参加培训人员的49.2%;对培训员的要求: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护师、主管护师和医生组成,具有5年以上急诊工作经验,有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心态良好、积极乐观向上,专业知识过硬。

1.2 培训内容及方法

①对患者的病症情况能进行简单评估的培训,如神智、呼吸以及脉搏跳动情况等生命体征的初步评估;②事发时如何及时拨打“120”[3];③在急救医护人员未到之前,如何进行气道开放术以及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的培训工作;对因意外事故出现的伤者,如何进行伤口的止血清理和包扎的培训;给予伤者如何进行简单固定技能和身体搬运方法培训;对于发生溺水事件后,如何进行溺水急救培训;如何进行烫伤烧伤等事件急救方法的培训;④将急救理论与操作演练进行有机结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抽象知识具体和直观化,使得培训人员能够在充分学习理论知识和救治原理的同时,更能通过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的优点学习急救操作方法,并加强现场模拟演练,要求培训员进行现场操作演练指导并及时纠正培训人员错误。⑤对授课以及技能演练时间安排:在每周六和周日上、下午进行分批分组培训学习;学习完后给予培训人员一定时间的提问与相互交流,加强其对培训内容的融会贯通。⑥作好疾病预防和急救宣传工作,建立社区疾病预防和急救板报宣传栏,针对气候变化、地区环境等原因可能出现的疾病,利用社区板报专栏抓好预防与急救宣传工作,指导社区居民如何进行疾病预防工作以及指导如何处理突发事件。

1.3 考核评定

①书面知识急救小常识测试:自拟《社区院前急救知识测试题》,共有20道涉及急救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选择题,实行百分制,分别于培训前和培训后发放试卷,当场发放当场回收,答对12道及以上者视其为合格,答对12道以下视其为不合格。②实践操作合格考核标准:能准确判定有无心跳等生命体征;能准确进行气道开放和口腔异物的排除;能准确掌握并进行人工呼吸;能进行有效地胸外心脏按压;急救姿势正确;包扎手法正确;所有实践操作项目若有一项不符合要求视为不合格。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经对该社区876名自愿参加急救培训知识的居民进行了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测试后发现:进行培训前,所有接受急救培训人员的书面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合格率仅为33.1%和29.2%,进行培训后,自愿接受培训的全部成员书面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合格率上升为94.3%和95.4%,经培训后,培训人员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水平明显高于培训前状况(P

表1 接受培训人员培训前后合格率对比表[n(%)]

3 讨论

该院通过该次对社区居民进行院前急救知识的培训中发现,为了提高社区居民遇见突发事件的自救和互救效率,避免因处理不当而造成的诸多遗憾,在社区范围内广泛进行院前急救知识培训是完全有必要和可行的。该社区对参加急救培训的人员测试结果显示:进行培训前,所有接受急救培训人员的书面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合格率仅为33.1%和29.2%,由此可以看出:未在社区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前,社区居民急救意识和技能当还十分薄弱,很多居民在遇到需要进行急救的事件时感到束手无措,甚至连有效拨打“120”都不知道,更别说其他急救手段了,而人有旦夕祸福,谁也无法预知将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如地震、冰雹、泥石流、交通事故、意外摔伤、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等,而在急救人员到来之前能否进行有效救治,这就必须依靠所掌握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了。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突发急、危、重症患者中因原发病导致死亡的不到10%,造成其死亡的主要因素往往是因为抢救不及时和方法不当,因此,给予社区居民武装急救知识与操作技能,有百利而无一害。可因当前现状为非医护人员的社会成员急救知识的缺乏,忽视了及时准确急救的重要性,普遍采取先“送”后“救”的救治模式,结果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伤亡,比如大出血患者,该应采取先进行止血处理后再进行送院治疗,但却出现了先抢送医院的救治误区;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本应进行人工呼吸等复苏手段后才能进行送院治疗,但往往却出现了直接送往医院的情况;骨折和脑血管患者身体的搬运方法不正确等,所以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和掌握正确的急救手段,是非常有必要的。

该院对自愿接受急救培训的876名社区成员进行集中培训,通过测试研究后发现:书面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合格率在以往的基础上,均分别提升为94.3%和95.4%,与培训前比较有了大大地提高(P

实践证明:进行切实有效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遭遇突发事件的社区成员生命安全保障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针对目前社区居民普遍急救常识薄弱的情况,可通过采取多部门合作、统一培训标准、多种培训方式并行的培训策略[4],有效提升了社区居民的急救水平。

[参考文献]

[1] 高晓红,周韶晶,郑本端.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的效果分析[J].求医问药,2011,9(11):208.

[2] 古纪欢,王方剑,罗小春.对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1):268-269.

[3] 吴巧梅.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培训方法的探讨[J].CHINESE GENERAL,NURSING,2009,7(2):368.

医疗常识与急救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合理院前急救 孕产妇 剖宫产

虽然剖宫产能有效降低新生儿难产率以及孕产妇分娩死亡率,但盲目或者是没有必要的剖宫产对于孕妇的身体以及产后的恢复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通过各方面的共同作用降低剖宫产率在临床上是有意义的。本文主要探讨合理的院前急救对于降低孕产妇分娩的剖宫产率的临床作用。

资料与方法

2008年3月~2011年3月收治孕产妇100例,年龄22~35岁,其中初产妇76例,经产妇24例。孕周25~39周。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采用合理的院前护理50例;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相应的急救措施。两组在年龄、孕周、孕次以及妊娠并发症等均无统计学上差异,两组产妇具有可比较性(P>0.01)。

急救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急救措施以及相应护理。观察组则采用合理的院前抢救,其中急救和护理的措施如下:①出车前准备:在出车前需要做好急救准备工作,特别是有针对性带备孕产妇可能需要使用到的药品,仪器设备以及相关的护理工作人员。急救工作人员需要时刻准备好,以最快的速度出车。另外,司机需要对医院附近的道路以及路面状况有一定的了解,不能耽误救治过程中在路面的时间,尽量减低产妇“无治疗期”的时间。②现场救治:到达现场后,需要及时了解产妇的情况,观察产妇羊水破裂的情况。根据患者的情况,要迅速为产妇建立静脉通道,及时为产妇补充体液,维持产妇的循环血量。给与患者吸氧,可以提高患者体内的血氧浓度,减低产后并发症如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另外还需要监测胎儿的情况,监听胎儿的胎心音情况。需要正确判断胎儿是否有出现宫内窘迫等情况,给与患者吸氧能在新生儿窒息中取得一定的时间回到医院,进食及时抢救。另外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严密监测产妇的体温、脉搏、血压、意识等。同时需要监测胎儿的情况,监听胎儿的胎心音情况。另外需要观察产妇的临床症状,其面色、皮肤、脉搏等,是否有出现昏迷,意识淡薄或是休克等症状。③心理护理:部分产妇由于是初次怀孕生产,或是还未到预产期胎儿发生早产等情况,孕妇会产生担忧焦虑不安等紧张情绪。随行的护理人员需要给与产妇一定的安慰和心理护理。在进行急救工作时,可以向产妇询问其具体的情况,如胎儿的预产期、孕周,以及病史和药物过敏史等。同时给予产妇一定的安慰与支持,特别是年轻的父母,安慰其焦虑的情绪,告知产妇需要放轻松,同时鼓励产妇进行自然的分娩。告知产妇不要害怕疼痛,使得产妇能积极配合分娩工作进行。要告知产妇需要保持体力,不过过度担心。另外需要与产妇家属进行沟通,给予产妇精神的鼓励和支持。在运送到医院的途中,可以告知产妇有关分娩的常识,解答产妇的疑虑,使其明白自然分娩是一种正常,健康的过程,想比与剖宫产对产妇和新生儿均有好处。④接诊:产妇被送到医院接诊后需要及时清理患者身上的污物,同时遮盖患者的隐私部位。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以相应的药物和相关的治疗护理等。鼓励患者采用自然分娩方式进行生产。

结 果

观察组产妇选择自然分娩的病例数明显要高于对照组产妇,其剖宫产率1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0%,两组产妇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比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选择情况,见表1。

讨 论

院前急救指的是患者在被送往医院前的一段时间所进行急救处理,其中包括从现场到医院之前的抢救,监护以及运送等的过程[1]。院前急救属于一门新兴的医疗科学,其作用在临床中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合理的院前急救能能有效地降低患者在发病后的并发症,帮助患者预后,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2]。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合理的院前急救,能有效地降低孕产妇的剖宫产率。这对于产妇的产后恢复以及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院前急救在某种程度上是诊治,抢救的关键,同时还会影响到患者产妇的预后质量等。为了保证产妇的生产安全,保证院前急救的质量,护理工作人员以及相应的抢救人员需要具备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以及娴熟的急救技巧能应对急救中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保证产妇以及新生儿的安全。同时合理的院前急救对于降低产妇的剖宫产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剖宫产率在一直的提高,需要剖宫产能有效降低产妇生产时的死亡率以及难产率等。但剖宫产对于孕妇的身体造成的影响也相对较大,其创伤面较大,剖宫产后孕妇的恢复时间长,产后乳汁分泌会受影响。同时由于在剖宫产中会使用,也会对产妇以及其分泌的乳汁等有作用。不利于对新生儿的哺乳等。另外剖宫产的费用也相对较自然分娩的要高,因此合理的院前急救能帮助节约医疗资源,降低不必要的剖宫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医疗常识与急救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非医科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教育原则

大学时期是人生的一个最为活跃和充满活力的一个时期,但是,也同样增加了发生意外事故的风险,这是最容易发生各种意外事故的一个时期。目前,各高校发生意外事故的情况时有发生,对学生本人和家庭都产生严重的危害,如中暑、溺水、触电、骨折、流血、烧伤、烫伤、中毒、动物咬伤、昏厥等。但是,目前大学生在防范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以及意外事故发生后的自救、互救等方面严重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导致在意外事故发生时,不能在现场给予及时有效的抢救和处理,在很多情况下,都丧失了抢救的最佳时机,可能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实际上,在一个国家中,其大学生对一些必备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其国内公众对急救知识掌握的总体水平。因此,普及急救常识应从大学生抓起,非常必要也势在必行。

在实施急救知识教育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特点和校园实际,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科学性原则

系统科学的理论知识是科学急救的前提,也是实践技术的基础,理论为急救技术服务。在急救知识技能教学中,必须将理论的科学性、操作的规范性放在首位。这一原则要求:①任何急救操作技术都必须以科学的医学理论为基础;②在教学中,实践操作演示必须准确规范;③教育大学生必须严格遵守急救的程序,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不可随意颠倒或变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院前现场急救的目的。否则,不遵循科学性原则,不仅不能减少损伤、挽救生命,反而会造成伤势加重、终身残疾甚至死亡,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

实践性原则

归根结底,学习急救知识技能的终极目的是熟练正确地操作急救技术,以便在危急情景中实现自救互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包括课前准备、课上学习与课后考核评价都应体现动手的实践性而不是动脑的理论性。例如,课前应该充分准备各种实际操作教具,如模拟人、三角巾、绷带、止血带、夹板等。上课时,要注意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可以设定一个情节,学生们一个假装病伤人员,其他几个同学对其进行急救。同学和老师在完成模拟操作后对其进行点评、指导和总结。这样容易把在大学生学习急救知识技能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暴露出来,也会使教学有了极强的针对性、效率性和操作性。

实用性原则

普及急救知识技能的教育对象毕竟是非医学专业的大学生,过于理论机械的说教容易扼杀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深奥而专业的知识也往往也会降低大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开展急救知识技能教育工作时,在教育内容上,要结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特点,结合大学校园的实际情况,分析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和大学生常见疾病,不能脱离大学和大学生这一特殊地点和群体;在教育方式上,讲解归纳和演示操作相结合,理论要与现实中的实例相结合,在实例中启发引导学生理解理论。用实例的形象性、生动性和典型性代替理论的抽象性、深奥性和说教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普及性原则

早在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发出呼吁,全世界每个公民应该掌握1~2门救生技术。在当今时代,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被认为是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急救技术不再是一种专业技术,而是一种必需的生活常识。基于这样的理念和认识,非医科大学生急救知识教育要体现普及性原则。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技能;二是大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必备的急救知识技能。随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复杂变化,各种突发事件(水灾、火灾、地震、交通事故、传染病、伤害事故等)随时都会发生,每一个大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急救知识技能(如人工呼吸、人工胸外挤压术、外伤出血止血、包扎固定等),不至于在危急情景中束手无策、贻误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