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人才培养计划

管理人才培养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人才培养计划

管理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1篇

一、国际化工商管理人才研究综述

在理论研究方面,许多学者通过统计分析、对比、案例等研究方法探索适合我国教育国情的国际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韩玉志(2004)通过比较中外工商管理类本科培养模式的差异,分析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以及高等教育组织文化的关系。龚思怡(2005)通过一系列中澳两国高等学校相关数据的研究,剖析了我国高校与澳大利亚高校之间合作办学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庄莉,房红(2010)提出了从“课程国际化、教材国际化、师资国际化、管理国际化”到“人才国际化”的培养新路径。徐炜,滕怀鹏(2011)从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出发,提出了完善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措施建议。于浩淼(2013)指出目前中外合作办学仍存在主体地位不明显、对受教育者教育价值取向引导不够、中外教师合作性不强、未能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等问题。

二、国际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未充分利用中外优质教育资源近年来,在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过程中,引进的国外高等教育资源不断增加,但这其中如何充分利用双方优质资源的问题往往被忽视,出现了利用双方教育资源的状况良莠不齐,极大影响了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许多顶尖高校的教授迫于科研的压力,不愿意来华授课,即使是能够派出海外教师的合作项目,由于合作双方距离远,往往不能利用对方学校的图书、实验等资源,加之中国一些院校对于国外高等教育的复杂环境了解不够,许多外方的资源没有能够挖掘。

(二)未深化中外高校协同程度出于对成本问题的考虑,在中外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过程中,许多国外院校老师在中国授课的时间往往采取集中时段的授课或者远距离指导,其余时间未做到及时的知识巩固与补偿。合作项目缺少了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指导,对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造成了困难,很难达到对国际化工商管理人才应用性的要求。此外,在培养过程中,中外双方的老师存在缺乏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有效的沟通,从而影响了培养效果。

(三)未完善教学质量考核机制目前我国高校在国际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考核仅限于对成绩的考核,缺乏对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监管,亦缺乏对中外双方教学质量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考核。国外包括工商管理专业在内的商学院教育习惯注重案例分析、师生互动实践,但由于缺乏通晓中外双方管理案例的师资,造成对学生和教师考核的困难,使得国际交流中的教学、教务、质量管理等得不到双方有效统一的评价,从而不利于发现协作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未重视跨文化融合路径的建立国际化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一个跨文化教育环境下文化融合的问题。商业行为的背后是文化,文化差异给双方的师生都带来了一定的距离感与陌生感,双方教育文化思路存在的差异也给培养国际化人才带来了挑战,我国与国外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的差异从组织文化上来说主要表现为,任务意识和市场意识的差异。因此,国内高校面临着诸如如何有效处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等问题。

三、国际化工商管理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国际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框架设计为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全方位培养国内紧缺的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事务和规则的国际化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在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基础上,根据中外合作办学实际情况和跨国公司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现状,制定“一专多能”的培养计划,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创建了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中外协同培养平台、中外协同培养路径、中外协同培养机制。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二)建设中外协同人才培养平台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利用中外合作双方的资源优势,构建教学资源、学习支持、实践指导、实训演练四大平台。1.中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与外方大学共享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材、课件、辅助教学资料等,三分之一以上的课程由外籍教师主讲。2.中外学习资源支持平台。除了在国内国外学习时利用当地图书馆等教学资源外,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提供的便利条件,开放双方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学生与中外教师网上互动教学体系。3.中外互动实习演练平台。在国内大学联合建立全英文环境的高水平多功能远程交互式工商管理国际教学实验室。引进国外新型实训演练软件,在全英文环境中训练学生的管理业务技能。设立实验室远程对接功能,开展远程实况研讨,帮助实现国际课程的对接。4.中外联动实践指导平台。通过在国内的跨国公司建立实践基地,同时通过合作方在合作方所在国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在国内外提供实践机会。

(三)构建中外协同人才培养路径建设中外师资交流融合与中外教学体系融合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协同培养路径。1.教师交流融合路径。三分之一的课程由外方教师主讲、本校中方教师辅讲;另外三分之二的课程由中方派英语水平高、有海外学习背景的教师主讲,外方指定教师合作。中外教师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以课堂为载体,通过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授课、共同考核学生等环节,使中外教师深层次交流与融合。2.教学体系融合路径。以国际化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双方共同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共同审定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和方法,专业课程的教材全部采用国外合作大学使用的最新英文版教材。实现核心课程学分互认,学生毕业获取双方学校的毕业证书,教学优势互补。

(四)建立中外协同培养人才机制1.运行管理合作机制。建立学校、学院、项目组的“三级协同运行体系”。第一级,建立校级共同管理委员会,制定合作方针政策,协调宏观层面的事宜。第二级,建立院级管理小组,制定人才培养年度计划,监督项目运行情况,评估人才培养效果。第三级,建立项目管理组,负责日常的国际交流管理、教学管理、质量管理、学生管理等事务。2.教学研究交流机制。专业课程由中外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共同研讨面向中国学生的培养方案,开发教学资源,交流教学方法。中外合作双方教师定期互访,通过座谈、交流、切磋教学心得,促使中方老师快速成长。3.学生考核互认机制。一方面是过程互认。共同审核教学计划和大纲,借鉴国外高校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创新学习为导向的考核方式,改革课程考核的方式方法,互相认可考核过程结果。另一方面是结果互认,对学生取得的学分,两校间相互承认。4.质量评估互促机制。建立质量评审制度,由双方专家形成委员会,定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采取“双学籍,双档案”的管理模式,结合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建立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创新教学管理。

四、结束语

管理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2篇

1.创新了人才培养理念

在与国际酒店教育机构合作过程中,作为一所初中后五年一贯制职业学校,我校由20042010年的简单模仿,到20112013年的借鉴创新,逐步明确了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具备流利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掌握国际型酒店管理知识和经营规则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途径。国际核心课程教材与本土特色课程教材有机融合,构成了新的课程教材体系;中外学生混合编班、全英文教学环境构成了有效的育人载体,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方面找到了有效路径。

2.创新了实践教学模式

校企联动、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三个零距离”:课程与酒店岗位标准零距离,教学过程与酒店工作流程零距离,学生实习与就业零距离。实现的教学手段:一是改革初中后五年一贯制教学模式为“3.5+0.5+0.5+0.5”的“校内学习+酒店认知实践+校内学习+酒店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有效地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幅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二是校内的教学模块和教学过程采取了和国际型酒店岗位流程一致的情景化教学和主题化教学形式,使学生未进酒店就已经了解酒店全部管理知识和工作流程,缩短学生进酒店后的实习适应期。

3.创新了教学评价机制

一是实施了国际化的教学评价机制,这在国内同类专业中应该是一个创举。全面接受合作学校以及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TEQSA)教学质量保障风险评估,同时引入Turnitin防抄袭检测系统,与海外学校同步使用,为教学质量提供保证。二是采取“顾客导向型”企业评价机制,有效地保证了专业技能教学质量。

职业院校传统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国际化要求,无法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化职业能力的“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内涵不清晰。已有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只概略性说明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和范围,缺少以规范精确的方式对目标内涵进行详细而清晰的定义,使培养的人才国际化职业能力不足。

2.课程体系结构不完善。已有课程体系建立在国内酒店管理特点上,即使有些修改也是局部的,没有按照国际化要求建设系统的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与国际型酒店岗位标准脱节。

3.实践教学形式不优化。以往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途径重理论传授、轻技能训练,重课堂讲授、轻实践教学,其教学环境、教学过程与国际型酒店实际工作过程及情境脱节。

4.专业教师能力不适应。已有教师普遍缺乏国际化酒店工作经验,不了解国际化酒店运行的规范、程序。教师双(多)语教学能力不足,不能熟练使用英语或其他语言开展教学,影响了国际化教学的成效。

国际上以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为代表的系统知识型和以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为代表的技术应用型酒店人才培养模式最为典型。“康奈尔”模式依靠具有深厚理论积淀的教授团队,注重学生系统的理论素养,致力于培养从酒店开发、设计到运营的精英企业家和专家;“洛桑”模式依靠具有行业前沿经验的师资和先进的软硬件设备,以实践操作和一定的理论素养相结合,致力于培养酒店一线管理者。很显然,老牌的“洛桑”模式对于我国职业院校培养酒店一线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的澳大利亚蓝山酒店管理学院发挥其后发优势,融合了美国、瑞士以及其他国家酒店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以“掌握理论,掌握专业技能和个人职业发展”为“三大支柱”,把个人职业发展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由于蓝山酒店管理学院正处在上升发展期,目标定位全球,能够给予合作者比较优惠的条件,如免费的师资培训、提供全部的课程和教材等等,因此,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从2004年起,选择该学院作为主要借鉴对象,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思路、内容和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渐形成了“国际标准、校企联动、学做合一”的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明确培养目标,研制国际化课程体系

对于初中后酒店专业教育而言,培养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国际化的职业人才,目前国内行业尚无统一、明确的标准。2011年,本课题组成员曾对苏州万豪酒店、上海红塔精选酒店等65家国际品牌酒店进行问卷调查,这些酒店对员工所需素质和能力进行了排序(见下图)。

排序结果显示:英语表达能力、国际化视野、遵守纪律、跨文化沟通能力排在前四位,这前四项内容中有三项都与国际化能力、素质正相关。因此,我们在研究实践时,把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具备流利英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掌握国际型酒店管理知识和经营规则的高素质、技能型的职业人才。

在确定目标的基础上,构建初中后五年一贯制的渐进国际化教学体系:前三年主要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同时逐步增加听、说、读、写等各类英语课程和课时,即一、二、三年级英语周课时分别达到6节、10节、12节,其中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局部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三年级结束时要求学生达到相当于雅思5分的英语能力水平;四、五年级引入国际核心课程,开设本土特色课程,全部使用英文开展教学。

在四、五年级阶段,与蓝山酒店管理学院同步开设旨在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课程,使用对方原版教材及享用对方具有版权的全部网络教学资源,并对同步专业核心课程编写较为通俗易懂的配套英文版辅导手册,保证学生真正学习到国际最前沿的酒店业知识。同时,加强本土特色课程和教材的国际化改造,如编辑出版双语版的特色教材――《游学苏州,体验中国文化》丛书,开设茶艺、烹饪、民俗等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双语课程。

二、推动国际融合,创设国际化育人条件

通过与蓝山酒店管理学院的合作,我校逐步打造一个高度国际融合、旨在培养优化学生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育人条件:

一是师资队伍国际化。30名在编专业教师要么在海外接受了3个月以上专业培训,要么具有多年的留学经历,全部能够用英语开展专业课教学。同时,所聘用的11名外籍教师来自7个国家,这些国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外籍教师们除担任日常教学外,实际上还为学生开拓国际化视野、进行跨文化沟通提供了一个机会。

二是育人环境国际化。育人环境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物质环境层面,我校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了酒店专业实训中心,和国际型酒店环境完全一致;第二是教学载体层面,所有课程全部使用英语开展教学,提升学生熟练使用外语的能力;第三是文化沟通层面,除聘用外籍教师要多国籍化外,每年还招收30名左右的外籍学生,与我校酒店专业四、五年级学生进行混合编班,提升学生跨文化沟通与合作的能力。

三、加强校企联动,开展国际化实践教学

一是校企联动,在国际化模块教学基础上开展工学交替。把传统的五年一贯制“4+1”教学模式改为“3.5+0.5+0.5+0.5”教学模式:3.5年在校内学习理论和技能,第一个0.5年到国际品牌酒店开展认知性实践,第二个0.5年再回到学校学习,最后一个0.5年到国际品牌酒店顶岗实习。在工学交替的教学过程中,和我校紧密合作的15个国际品牌酒店深度参与其中,如制订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实训基地、设定课程标准、直接参与教学等等,仅2012―2013年就有22人次的酒店高级管理人员来校上课或做讲座。

二是学做合一,开展情景化教学和主题化教学。情景化教学就是在情景化教学基地中,学生按照酒店岗位进行分组,教师指导他们在各个模块的场景中开展学习和训练。学校建设的情景化教学基地功能齐全,前厅、餐厅、酒吧、厨房、客房等场所以及设施设备、教学软件、教学流程完全和国际型酒店一致。主题化教学就是学生按照顾客、服务者或管理者的角色进行体验式学习,由此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检验和指导。如万圣节、复活节等主题晚会,从资金预算到寻求企业赞助、从销售活动门票到酒水饮料的准备,无论是策划还是实施,全部由学生亲力亲为,化理论为实践。情景化教学和主题化教学凸显了教学过程和酒店工作流程相一致,让学生未进酒店就掌握国际型酒店管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营销能力。

四、重视教学评价,保证国际化教学质量

一是每个学期末聘请国际品牌酒店经理,按照酒店岗位工作标准开展技能教学评价,形成“顾客导向型”技能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二是专业教学每年都要系统接受合作方以及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TEQSA)的教学质量风险评估,即课程教案上传合作方的“Share point”平台进行监督,课程试卷交合作方进行评价,TEQSA机构还每年派员到我校进行现场教学质量抽检;三是全面引入“Turnitin”防抄袭检测系统,与海外学校同步使用,保证学术公平和教学质量。

五、成效及推广

1.提升了学生实习就业的竞争能力

以苏州为主体,在上海、厦门、深圳等沿海重要城市中,只要有顶级酒店的地方,就会有我校学生的身影。

2.增强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国际很多知名院校对我校酒店专业学历和学分给予认可,9年来,已经有60多名毕业生分别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荷兰、新西兰等国家留学进修,有的再次毕业后已经成长为酒店的领军人物。

3.产生了一批高质量成果

师生在国家、省、市各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30多项,在省内乃至全国保持领先;申报结题国家、省、市级课题5项,30多篇,省市级获奖论文7篇;该专业实训基地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省酒店管理专业技能教学研究基地,该专业教研室被江苏省总工会命名为省“工人先锋号”,学校被省教育厅评为20112012年江苏省国际交流与合作先进学校。

4.提升形象,增强学校海外影响力

我校成为少数能够规模化培养外籍学生的职业学校之一,酒店专业获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从2014年开始举办副学士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5.为其他职业院校提供国际化人才培养经验

6.促进区域校企互动,提升服务企业水平

管理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职业院校 产、教一体化教学 技能、经营管理人才

产、教一体化是生产与教学融为一体。它的最突出特点是实践性、社会性。在职业院校中,如何实施产、教一体教学,实现“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教育目标,是职业院校教学的核心问题。实施产、教一体教学,建立以实训车间生产产品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重点,在实训车间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实施教学,以产促教,是目前职业院校生存、发展,培养高质量技能、经营管理人才的有效的途径。

一、产、教一体化教学的指导思想

实施产、教一体化教学是职业院校适应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是职业院校生存、发展,培养高质量技能、经营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职业技术变化的速率已经远远超过职业教育的发展速率,也就是职业教育滞后于职业技术化。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如不及时、快速地培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职业院校的生存、发展将受到冲击。走产、教一体化教学才是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最佳途径。实施产、教一体化教学,一方面让师生在实训车间的生产产品的经营活动中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师生又直接参与车间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把教学转变为生产力直接运用到实践中去,使职业院校的教学与车间生产有机结合,以企业需求为根本,既适应了企业经济、技术发展的需求,又提高了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经济收入。

教学活动与人才培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实施产、教一体化有机的结合,用课堂与车间共同培养人才,是教育社会化发展的趋势,如此,职业院校职业教育才能生存、发展。通过实践产、教一体化教学,从培养目标、方案设计到教学内容,使理论教学、车间实习教学融为一体。这样使培养目标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学院和企业的共同要求,实现学校、学生的双赢,实现“服务社会”的教育目标。

二、产、教一体化教学的基本内容

产、教一体化教学就是以企业需求为中心,建立产、教一体化教学的配套管理制度、评估标准和激励机制;培养“双师型一体化”教师,制定产、教一体化教学计划、大纲、教材、场地和设施,使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际、培养与就业有机结合,实现教学与实践的良性循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具体措施。

(一)构筑合理的产、教一体化教育目标。

实施产、教一体化教学,首先要提高关系学校和教师的生存与发展意识。学校和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为产、教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奠定基础。其次要使学生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就业形势教育,企业信息反馈,历届毕业生的具体实例,使学生明白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制定培养人才教育目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技能、经济管理人才。根据企业所需技能、管理要求的特点对教育目标进行分类。最后是具体指导企业技能、经营管理教学实践的行为准则,即培养具有从事企业技能、经营管理方向专业必备的良好的文化道德修养、行业心理素质和外语水平,熟练掌握企业技能、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通过车间产业实习,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有较强企业技能、经营管理能力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二)完善科学的产、教一体化教学计划。

按照产、教一体化教学要求,企业技能、经营管理教学计划的确立,以教育目标体系为依据,以学院和企业技能、经营管理培养学生的要求为基础。这一体系既反映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规律的基本要求,又适应企业技能、经营管理对学校教学的特殊要求,实现课堂教学、车间生产经营教学内容、常规教学方式与特殊教学手段、理论课程与实践技能课程、教学与实践科学有机地结合,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满足企业技能、经营管理需要。

(三)组织实施产、教一体化教学管理。

教学、实训车间生产经营的教学一体化教学管理体系,是通过课堂教学与车间实习生产经营有机结合,实施企业技能、经营管理在车间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活动的同时参与车间生产经营管理,从而使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体现了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既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自觉地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采取多种措施,推动产、教一体化教学

产、教一体化教学使实习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体现了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的先进教学理念,既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自觉地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职业院校应积极调整办学思路,加大投入,不断完善综合实训场所,采取多种措施,推动“产、教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四、培养适应产、教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管理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服务体系;档案管理工作;高素质人才培养;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新时代院校事业前进发展中无可取代的组成部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也真实地反映了院校高素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对外服务功能和院校社团活动,档案信息的搜集和档案管理体系改革是当前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建立的关键因素,也是现高校档案管理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的实现,需不断培养创新人才,这是推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趋向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1 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体系的建立

遵循刚颁布的高校档案管理规则,实事求是,根据院校的情况为其制定一套促进院校全方面发展的规则,使“宏观驾驭主干,微观把握枝干”的准则真正落实到档案管理工作中,避免学校档案管理成为院校管理工作的“幌子”,一定要遵照院校档案管理的要求落实工作,前提是强化高校教师职工对“依法治档”重要性的正确理解,为确保高校档案工作更好的开展,院校需强化对全面做好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工作,一方面要求院校领导认可并支持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施,院校档案资料的预测、规划、实施、指挥及把握是做好院校其它管理工作的基础;另一方面,高校部门与部门之间应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其它部门举办的各项院校宣传活动,借助活动平台巩固并加强档案管理在院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于此同时,还可以让院校各个部门认识档案管理工作内容并深入了解档案管理工作对其部门所发挥的作用,为后期日常生活中院校档案信息搜集工作奠定基础,使得院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步伐得以加快,在院校宣传过程中应建立严格的奖罚制度,现社会管理工作较看重有经验的管理层人员,因此束缚了人才流动性问题,易出现不思进取的观念,因而很难创新管理,这就要求竞争机制的引入。高校管理工作中应明确责任分工,加强责任感和危机感,以此激发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热情及潜质,提升高校档案工作的质和量。

2 高校档案管理人才培养

人才资源是现代化档案管理的重要战略资源。要以档案管理人才资源强化档案管理工作的战略,落实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笔者认为,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是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其中,专业人才是经高等档案管理教育并接受过专业实践培训的,已被现代教育培训的人才,一方面熟知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具备政治德育素养和熟练的业务素质。高校档案是一所学校历史和政治面貌及发展过程中的实事记录,作为院校重要信息源的它,需要建立一支强大档案管理人才队伍。这支队伍首先热爱档案管理工作,其次具备熟练的专业业务知识和实践能力,再者具有良好作风是基本,最终形成稳定、团结、积极、创新的特有档案管理人才。新时代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一定问题,如人员思想陈旧、缺乏创新意识、相关业务素质低、专业人员的缺乏、队伍稳定性差等。针对这些问题,根据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和发展需要作出以下“人才兴档”的策略。

2.1 现代化的工作观念

专业档案管理受教于现代化的教育,这样的人才思想现代化,没有守旧思想,思维及工作方式灵活,能够摒弃传统,开拓创新[2]。对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思想观念大胆提出质疑,与此同时可很快接受新的事物。在现代化教育的熏陶下,他们喜欢创新,善于观察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方向和教育改革的趋势,让自己的创新意识良好的运用在工作中。面对新形势的他们会积极应对,不落伍于现时代的发展,很好的适应现代科技信息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求。

2.2 全面的档案管理知识

档案管理学是现时代被边缘化的二级学科,它是人类文明史的功臣,作为档案管理人员一方面要熟知档案学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掌握和管理学科相关学科,这也是现时代高校专业档案管理人才的特点。

2.3 工作动力足

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大多喜爱在自己熟知并专长的专业上施展一技之长,促成自己的事业。因此他们在工作中会革新旧的档案管理体系,工作中的他们精神饱满、思维灵活、喜爱挖掘新事物。在现代化高校档案管理中,推陈出新是一股重要能量。

高校需重视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这是他们的终身教育。实现的前提是随时代教育的发展及时更新知识,为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档次,需把继续教育和职称评比及职位晋升薪资提高相结合,全方位保障档案管理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拓展和实施。

3 强化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现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中信息资源作为比较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其全方位归并和信息的集中过程中,在合理归并范畴中涉及的各领域档案资源,经过专业的业务培训和引导,利用对院校档案资源编排和放置的调整档案工作部门的整合等多项策略,再次把档案管理部门和主管部门的工作内容和准则规划清楚,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档案管理部门为核心部门,其它主管部门做好辅助工作的院校档案资源管理体制,使档案资源得以优配置。并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机制,建立专业的院校档案建设和管理制度,使高校各个部门档案的形成、流转和管理工作分工明确,促成院校档案管理流转新机制的建立,以保证每项档案的规整和档案管理模式的革新,坚持以人为本的档案管理体制,最大范围的辅助和满足院校需求为出发点,切实发挥档案的独有价值,遵从统一分类原则,让院校服务“一条龙”模式尽快实现。

4 全方位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院校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趋向现代化,因此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必须与其接轨,现时代院校借助计算机等设备并使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进行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大大缩短了档案信息收集时间,提高信息收集效率,从而让档案管理工作自动化得以落实,不仅如此,实际档案管理工作中也大大彰显了人才的创新,不仅使档案管理人员摆脱了繁琐的手工劳务式的工作方式,还大幅度提高了人力资源利用率,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同步实施,用现代化科学方法加强高校档案管理服务体系,采取建立多功能搜机制和服务方式的推陈出新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档案管理工作作为院校基础工作的无可取代的组成部分之一,摒弃传统档案收集方式,在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使档案馆的综合管理机制得以全方位提升,在院校档案信息被收集和归档管理时,我们必须作为信息共享的主动方,推动并努力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使院校档案管理价值得以体现,再者使院校综合档案馆创新管理准则和全方位服务功能得以提高,以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于院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玲.浅谈信息化背景下档案人才队伍建设[J].云南档案,2012(05).

[2]黄为,陈艳,唐振华,刘霞,张后万,吴乐情,蒋晗,王兰,张淑英,倪永宁,张伟娜.档案专业高等教育改革之我见[J].档案学通讯,2007(02).

管理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化 高职院校 酒店管理 人才培养

一、引言

在中国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与一般的高等院校教育相比较更具特色。在内涵发展方面,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体制建设已经十分完善且日趋成熟,向内涵发展模式转变;在教育功能发挥方面,大量高等职业院校的不断崛起培养了大量高技能专门人才,为国家的快速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自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如何应对信息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挑战,让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从本土化走向国际化,已经是一件迫在眉睫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国际化下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在课程建设方面,教学模式比较滞后

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所谓的传统教学模式,师生交流甚少,教师则主要是以掌握教材内容为教学目的,存在着学生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难以实施因材施教,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建立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是高等职业院校在制定国际化教育发展方针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在师资建设方面,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众所周知,一个高等职业院校如果想在校内一些专业设置国际化教学内容,最终打造出一批国际化的人才,最重要的是国际化的师资。目前虽然比较发达的城市中的虽说已经具有外籍教师,但是外籍教师的数量是比较少的,或者高职院校聘用外籍老师的质量层次不齐,这样一来反而会出现教学质量的不高,从而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即使有些院校已经聘请了一些外籍教师,但是这些外籍教师大多都是一些语言类的教师,仅仅是为了传授学生英语知识或者提高学生口语水平的,缺乏专业型的外籍教师。

(三)在管理建设方面,国际化办学的办学理念认识不到位

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化教学模式还处于初期阶段,高职院校国际化教学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许多人对其并不是很理解而且没有国际化意识,而我国在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化教育模式制度保障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法规和制度的建设还是比较滞后的,而且还缺乏可操作性,很难与国际化教育标准相吻合,从而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国际化活动方面失去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

三、国际化视角下的策略与建议

(一)优化课程建设,研制国际化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要紧跟国际化市场的变化和需求,调整或增设相应的专业课程,曾对苏州洲际酒店、上海华尔道夫酒店等60多家国际品牌酒店进行问卷调查,这些酒店对员工所具需素质和能力进行了排序,根据调研资料统计显示把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具备流利外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掌握国际型酒店管理知识和经营规则的高素质、技能型的职业人才。在确定目标的基础上,构建渐进的国际化教学体系:第一年逐步增加听、说、读、写等各类英语课程和课时,且局部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教材的选取上是比较滞后的,选取的教材内容往往与国际脱轨,要适时地引入国际核心课程,开设本土特色课程,全部使用英文开展教学。开设旨在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课程,使用引进的原版教材及享用具有版权的网络教学资源,并对同步专业核心课程编写较为通俗易懂的配套英文版辅导手册,而且根据酒店这个行业的发展更新速度较快的特点,派驻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调研,一定间隔后将调研获得的资料更新到专业核心课程中去,保证学生真正学习到国际最前沿的酒店业知识。

(二)加强师资建设,保证国际化教学质量

要逐步打造了一个高度国际融合的育人条件:师资队伍国际化。专业教师要到海外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或者引进本专业的优秀海归,全部能够用英语开展专业课教学。同时,通过聘用一定比例的来自不同国家的外籍教师,这些国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外籍教师们除担任日常教学外,实际上还为学生开拓国际化视野、进行跨文化沟通能力提供了一个机会。与深度合作的行业开发经理制行业客座教师,聘请国际品牌酒店经理,按照酒店岗位工作标准开展教学以及技能教学评价,形成“顾客导向型”技能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还可通过采用一定的现代技术手段,与海外国际酒店管理院校的合作设置“空中课堂教室”,在国外酒店管理学院教师或者行业专家授课的同时实现同步转播到国内专业课堂,实现打破空间地域的界限,真正达到全球资源共享,零距离国际化授课的课堂效果。与海外酒店管理院校合作的同时还可借助海外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对专业教学每年进行教学质量风险评估,即教师课程教案上传到平台进行监督、课程试卷交合作方进行评价并且每位教师每年不定期接受现场教学质量抽检,以保证教师的授课内容的及时更新以及教学质量。

(三)提升教育办学理念,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树立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观念和理念,是一种具有先决性的超前的意识。然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趋势才刚刚开始,它仍属于一种新生事物,许多人对其并不是理解而且没有国际化意识。通过与国际酒店教育机构合作过程中,由简单模仿,到借鉴创新,逐步明确培养好具有国际化视野、具备流利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掌握国际型酒店管理知识和经营规则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国际核心课程教材与本土特色课程教材有机融合,构成新的课程教材体系;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借助海外教育机构的国际市场营销理念,进行海外市场的同步招生,达到中外学生混合编班、全英文教学环境构成有效的育人载体,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具有超前的国际化职业教育观念,使教学管理监督水平等都能达到国际化标准,不断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竞争力的意识,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愈加凸显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国庆,陈曙娟.基于开放视角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1):21-23.

[2]陈保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及对策研究[J].高等职教,2012(01):15-18.

[3]姜维.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径的问题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6(05):51-52.

[4]杨旭辉.高职教育国际化内涵、标准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64-65.

[5]杨国祥,丁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6]刘福军,成文章.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