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患儿康复的训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围手术期护理; 康复训练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小儿比较常见的畸形之一,以后脱位多见,出生时即存在,女多于男,约6:1,左侧比右侧多一倍,双侧者较少。主要由于髋臼、股骨头、关节囊、韧带和附近肌肉先天性发育不良或异常,导致关节松弛,半脱位或脱位。此外,胎儿在子宫内位置不正常,髋关节过度屈曲,也可导致本病,另外遗传因素也较明显。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小儿外科收治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20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小儿外科收治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20例,其中男3例,女17例,年龄1岁半~3岁。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在全麻下行手术复位并配合术后康复训练。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向患儿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使其认识到尽早手术的重要性,消除其紧张心理,以获得积极的配合,接受治疗,并做好相应的术前指导。
2.1.2 术前准备
2.1.2.1 饮食护理 所有患儿均给予高蛋白、多维生素、高热量饮食,以增强体质,利于术后恢复。
2.1.2.2 做好术前准备 患儿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须做好术前准备,包括术前一日备皮、剪指甲、做皮试,术前6小时禁饮食。
2.1.2.3 患儿进入手术室后,病房还要准备好监护设施如监护仪、氧气、吸痰器等。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⑴注意生命体征,测T、P、R、BP至平稳。⑵注意石膏的护理,观察趾端血运情况(皮肤温度、颜色、感觉、活动度、毛细血管搏动征等。⑶大小便的护理:多饮水,防止泌尿系感染;多吃蔬菜、水果等粗纤维食物防止便秘。⑷注意刀口渗血情况。⑸皮肤的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特别是患儿趾端的清洁,便于观察肢端循环。定时协助患儿更换,每日翻身3~4次,保持床单清洁干燥,保护患儿骨突处及受压部位,石膏边缘应整齐和光滑,内垫要超出石膏边缘。
2.2.2 术后常规抗生素治疗3天,防止感染。
2.2.3 康复训练指导 ⑴患儿术后行髋人字石膏固定后摄X线片检查,观察手术效果,一周后戴石膏出院,指导家长置患儿舒适,给予被动活动石膏外远端关节,主要为足趾背伸、趾屈活动。⑵患侧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先健侧后患侧。⑶术后2个月门诊随访,如X线显示髋关节复位恢复良好,可去除石膏在床上活动 ,练习屈髋、屈膝以及髋关节背伸,禁止患肢内收和内旋。⑷手术后3个月及4个月左右再次门诊复查,如X线显示髋关节复位恢复良好,患儿可下床活动,做下蹲动作,练习髋膝的屈曲活动,每次30分钟,每天2-4次,但忌跑、跳。⑸对于髋关节切开复位加有股骨短缩者,2个月后去除石膏,可床上活动,3个月后门诊复查,如恢复良好,可下床活动。
3 结果 20例患儿均手术成功出院,术后随访半年,患儿均完全康复,无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精细动作训练;运动发育迟缓;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241-02
儿童运动发育迟缓,又称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常用来描述运动或智力技能的落后,达不到正常发育所要求的内容。儿童多由脑损伤引起[1]。常见的原因有:由围生期脑损伤引起;由先天缺陷所引致;由遗传疾病所引致;周围神经损伤或肌肉系统病变引起;染色体病:如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遗传性代谢缺陷病等。手部精细动作就是儿童运用手特别是手指训练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本质就是手、眼、脑的协调能力。近年来,儿童手部精细动作训练越发受重视[2]。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正常儿童手部精细动作研究方面,对运动发育迟缓儿童手部精细动作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从训练方法入手展开研究,以期为运动发育迟缓儿童的康复工作者及家长提供帮助。
一、研究对象
小艺,6岁,女,运动发展迟缓儿童。个子矮小并伴有智力低下、肢体及言语等多重障碍、手部肌肉损伤程度2级,肌张力1级,2015年9月入贵州某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班接受教育康复训练。入校时,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经过近一年的训练,基本学会如厕等生活自理能力,但其手部的肌力仍比较弱,主要表现在:(1)手腕关节活动僵硬。(2)对伸、屈、抓、握、捏比较困难。(3)手指很难分开等方面。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此次采用了家庭访谈与班主任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家人和老师以书面填写的方式了解案例的基本情况、家庭环境以及障碍程度做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面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评估测量法。本次测量采用《手部关节活动度测量表》用量角器对个案进行测量,康复前测量结果如表1。
3.手部精细动作训练法。本研究采用手部精细动作训练法为个案进行精细动作方面的测评与训练。通过康复教具的使用,锻炼个案的手指功能的训练方法。
三、研究目标
1.短期目标。腕部关节的背伸、掌前臂旋前、旋后能力改善;掌指和指间关节的屈、伸、屈、抓、握、捏改善;手指分指,合指弯指的灵活性改善。
2.长期目标。手指的内收和外展,拇指屈伸,拇指外展和内收能力改善;能完成拇指与其他指的对指,拇指屈伸;增强患儿自信心。
四、研究训练教具
此次研究所运用的康复方法为手部精细动作训练法,教具有:(1)彩红按摩球(7.5M),主要用来对手指屈伸肌肉进行训练,也对手掌肌肉进行训练,增加手部血液循环。(2)握手棒(插孔训练),主要是对肱二头肌,手掌、手指、手腕的肌力训练,加强外在肌和内在肌训练。(3)剪刀(剪纸训练),使用剪刀重点是拇指和食指的用力配合,而拇指、食指在整个手指抓、握、拿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五、研究训练过程
该训练每天训练一次,每次为30分钟,一个月30天为一个训练疗程。每天30分钟的训练过程如表2。
六、研究结果
通过对个案实施为期一个月的手部精细动作训练。个案的手部关节活动度有所改善,具体改善程度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个案通过为期一个月的手部精细动作训练,左右手关节的活动度在屈曲、伸展、内收、外展方面所有了很大的改善。左手屈曲由原来的30度变为50度,右手屈曲有原来的20度变为45度。左手的伸展有原来的6度变为10度,右手的伸展由原来的5度变为8度。左手的内收由原来的4度变为10度,右手的内收由原来的4度变为15度。左手的外展由原来的3度变为15度,右手的外展由原来的6度变为10度。总体来看,左右手通过此康复训练在功能上均有所提高。并且左手的功能恢复比右手的功能恢复更好一些。
通过为期一个月的手部精细动作训练,该案例的手部关节各项活动度改善明显,其心理和智力也有明显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循序渐进的手部精细动作训练能对发展迟缓儿童的手功能、心理、智力等多方面产生影响。这为我们的特殊教育教师和发展迟缓儿童的父母提供了训练的方向,当然,在以后的教育康复训练中,建议增加手部精细动作训练的活动内容,例如:拨算盘训练、拧旋训练、挟物训练等,以激发患儿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唐乐群.唐氏综合征儿童精细动作训练的个案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4,(11).
[2]刘振寰.儿童运动发育迟缓康复训练图谱[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
A Case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Hand Fine Motor Training i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Children with Motor Delays
LU Yan,XING Ming-ming
(Tongren University,Tongren,Guizhou 554300,China)
[关键词] 脑瘫患儿;综合性康复护理干预;运动功能;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7-0148-04
小儿脑性瘫痪(cere bralpalsy)简称脑瘫,患儿常伴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生长发育迟缓等[1]。脑瘫患儿的治疗不仅是恢复躯干的形态功能,而且是对各种功能如生理、心理、精神情绪的补偿和促进各种能力的发展,使患儿具备基本的自理能力和将来从事工作独立生存与社会的能力[2]。而通过康复训练、心理暗示、饮食指导等综合性干预措施,有利于恢复其肢体的运动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本研究旨在探讨综合性康复护理干预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脑瘫患儿64例为研究对象,患儿家长均知情同意,排除患有其他急慢性传染病者、癫痫控制不理想者。全部入选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3个月~6岁,平均(4.1±0.3)岁,分型:痉挛型12例,肌张力低下型8例,共济失调型4例,手足徐动型4例,强直型1例,震颤型2例,混合型1例;对照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2个月~7岁,平均(3.9±0.1)岁,分型:痉挛型11例,肌张力低下型9例,共济失调型4例,手足徐动型5例,强直型1例,震颤型1例,混合型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比、平均年龄、脑瘫类型及高危因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综合性护理干预,包括心理干预、康复训练、饮食指导、运动训练。
1.2.1 心理干预 为患儿提供舒适的环境,必要时让其父母及亲属陪住,消除患儿长期肢残、不能从事正常人的生活,以及在精神与心理存在不同程度的压抑心理。患儿对各项检查及手术产生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应耐心向患儿及家长介绍治疗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体贴关心患儿的自尊要求,消除其自卑感。鼓励患儿要持之以恒,密切配合治疗,争取最佳效果。
1.2.2 康复训练 主要包括语言训练和智力训练。语言训练包括语音训练、语言理解能力和语句训练[3]。护理人员及父母向脑瘫患儿提供各种感觉刺激与语言刺激。如利用玩具、图等进行听说的反复训练,多与其做游戏,鼓励患儿多说,通过看口型、手势、表情等日常生活作为交流手段,从而提高患儿的语言能力。同时在智力训练方面,可以通过反复教孩子认人、物,并把孩子带到户外接触各种事物,以生动形象的方法提高孩子的兴趣,从而促进患儿智力的提高。
1.2.3 饮食指导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适当补充水分,有进食困难的患儿应进行饮食训练,喂食时保证患儿头不要侧歪,尽量避免头向后仰导致异物吸入,在患儿牙齿紧咬时不要喂食,待其情绪平复后再继续喂食。
1.2.4 运动训练[4] ①抬头和翻身训练,头后仰或偏向一侧、头下垂或偏向一侧、翻身训练。②爬行、支撑、行走和运动平衡能力训练:爬行训练、支撑训练、行走训练、运动平衡能力训练。③卧位坐起训练和纠正异常坐姿,卧位坐起的关键、上肢支撑训练、身体重心移动训练、纠正异常坐姿。④肌肉训练:解除肌肉痉挛,增强拮抗肌的力量。⑤关节活动度训练:从近端大关节到远端小关节进行全关节范围的被动运动。
1.3 疗效评价标准
基本治愈:发育正常或接近正常,异常姿势消失,肌张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对称,行走正常,语言清晰,反应能力强,智力正常;显效:运动功能明显改善,异常姿势未完全消失,出现主动运动,肌张力改善不完全,反应能力尚好,智力提高;有效:运动功能及姿势较治疗前有进步,肌力、肌张力有改善,智力稍有进步;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5]。
1.4 观察指标
1.4.1 患儿的配合程度 合作型:主动配合各种治疗,很高兴锻炼身体;紧张型:情绪紧张、恐惧,不太愿意接受治疗和锻炼,基本配合;拒绝型:不合作,坚决不接受治疗和锻炼,劝说后勉强配合或者不配合治疗[6]。
1.4.2 粗大运动功能量表(CMFM-88) 评定患儿的运动功能[7]。
1.4.3 生存质量评价 根据 PedsQIA.0评分对患儿的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各领域生存质量评分及PedsQL总分进行测定[8]。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率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P
2 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2。其中观察组干预后的总有效率为90.6%,而对照组为71.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
2.2 两组配合程度比较
见表3。其中观察组合作型比率达28.1%,而对照组为9.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运动功能评价
干预前两组CMF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CMFM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干预后的CMFM评分均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4 两组患儿CMFM评分比较(x±s,分)
注:与干预前比较,*P
2.4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后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各领域生存质量评分及PedsQL总分较干预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干预后的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各领域生存质量评分及PedsQL总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脑瘫的康复目标是使患儿在运动功能、精神上以及生活自理方面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9]。在进行功能训练的同时应注意患儿的注意力、认知能力、意志、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训练,从而达到全面康复的目标。及早实施包括心理干预、运动功能训练、康复训练等综合性干预是脑瘫康复的关键。
心理干预是重要的环节之一,针对患儿出现的共性和个性心理问题,护理人员通过采取集体或者个别干预,指导家长和患儿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儿学会保持身心舒畅,提高适应能力。本研究表3结果证实,观察组患者合作型比率达28.1%,而对照组为9.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运动功能是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最主要体现,能够较好的运动并参与日常各类与肢体相关的活动,还可提高患儿的自信心。本研究观察组通过扩大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增加肌力训练、转换训练、体重负荷及站立、步行训练等运动训练,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CMFM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干预后的CMFM评分均较对照组升高得更显著(P
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语言训练和智力训练。语言训练包括语音训练、语言理解能力和语句训练。在对脑瘫患儿的训练中,还应加以特殊教育、语言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及手的精细功能训练为内容的综合康复训练,可以充分发挥患儿本身的内在潜力,为脑瘫儿童获得全面康复提供尽可能多的条件。而且脑瘫患儿需经长期系统的康复训练,才可能使其肢体功能达到最佳状态。通过对脑瘫患儿进行正确的康复护理,可提高患儿治疗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病程、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13-16]。本研究表5结果也证实,两组患者干预后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各领域生存质量评分及PedsQL总分较干预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各领域生存质量评分及PedsQL总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
综上,对脑瘫患儿实施综合性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其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才,洪芳芳. 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康复治疗进展[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10):957-959.
[2] 闰洁. 580例不同年龄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效果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7):111-112.
[3] 王春,赵油,张琴,等. 小儿脑瘫康复护理及疗效评价[J]. 中医药导报,2009,15(5):70-71.
[4] 陈辉丽. 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体会[J]. 河北中医,2009, 31(11):173.
[5] 任绍玲. 小儿脑性瘫痪的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2010, 16(1):62-63.
[6] 郭新志,孙阳,张向葵. 心理干预对轻中度脑瘫儿童综合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12(2):238-243.
[7] 王海萍,张庆梅. 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43.
[8] 许晶莉,范艳萍,谢闽达,等. 学龄期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与智力的相关性初探[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3):247-248.
[9] 童光磊,李红,张敏,等. 医院内强化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 17(1):70-72
[10] 程凤花. 260例脑瘫患儿康复护理及疗效评价[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7):90-91.
[11] 陈嘉红. 65例小儿脑瘫康复护理及其疗效评价[J]. 吉林医学,2010,31(15):2306-2307.
[12] 许明,林惠. 综合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 中国疗养医学,2012,21(10):892-893.
[13] 陈颖. 脑瘫患儿的康复与护理体会[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2011,14(14):81-82.
[14] 王秀娟,贺晓楠,孟晓慧. 痉挛性脑瘫患儿康复治疗时的护理[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3):141.
[15] 林青梅,刘振寰,万瑞平. 综合康复对脑瘫患儿生存质量的影响[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2):121-123.
[16] 宋宏颖. 脑瘫患儿进食障碍的早期康复训练和早期康复护理[J].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16):1499.
【关键词】 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疗效观察
在对脑瘫患儿进行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医务人员必须对患儿进行严密的观察,以及时发现患儿存在的不良姿势,及时引导和帮助患儿进行纠正训练。临床研究发现,脑瘫患儿可以通过作业治疗法及运动治疗法来纠正不良姿势,并对肌力、肌体平衡起到良好的调节和改善作用,促进患儿手部动作的精细化。同时通过对患儿语言表达进行训练,能够使患儿认知能力有所改善,并促进患儿智力的发育。笔者结合多年实际工作应验谈谈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的自身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0月间我康复中心收治的38例脑瘫患者病历资料,男20例,女18例,年龄0.5岁-7岁。按照国家诊断标准和疾病分型对所有患儿进行诊断,均确诊为脑瘫患儿。患儿早期症状:反应迟钝及叫名无反应;头围异常;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固定姿势;身体发硬等。疾病类型:10例痉挛型脑瘫;15例手足徐动型脑瘫;6例强直型脑瘫;4例肌张力低下型脑瘫;3例混合型脑瘫;并发疾病:8例语言发育障碍,10例视听觉障碍,20例智力下降。
1.2 康复训练方法
1.2.1 运动治疗法 脑性瘫痪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通过运动疗法康复治疗效果很好,可是在治疗过程中单纯的运动疗法显得非常枯燥、乏味,一些牵张训练、关节松动训练给患儿带来心理负担,致使他们惧怕训练,甚至对训练产生恐惧。因此,我们在治疗过程中把游戏治疗有效地融入运动治疗中,通过运动治疗与游戏治疗相配合来提高和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肢体及运动功能;通过运动疗法与游戏治疗相配合来诱导患儿自主、自愿的接受康复训练,康复效果显著。
1.2.2 作业治疗法 在对脑瘫患儿采取作业治疗法时,注重的是通过作业治疗法,使脑瘫患儿手部及上肢能够有目的且随意的使用,尽最大可能使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提高,患儿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得到改善,患儿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得到培养。首先,要对患儿上肢粗大部位运动功能进行锻炼,如果脑瘫患儿上肢粗大部位运动功能降低,就会对患儿手部动作精细化训练造成影响。所以,在实行作业治疗法时,必须加强对患儿上肢粗大部位运动功能的锻炼,使其能够对手部动作精细化训练提供支撑力。但是医务人员在训练过程中,需给予脑瘫患儿适当手感体验,在对患儿手部动作进行精细化训练的同时,要注重手部和眼部的认知练习。
对脑瘫患儿存在的对称型颈反射、不对称型颈反射以及迷路张力型反射进行有效的整合。首先医务人员需帮助脑瘫患儿调整好反射抑制训练的,例如,脑瘫患儿偏向身体一侧,应保证与其脸对应侧上肢处于屈曲状态,另外一侧的上肢则处于伸展状态,以使不对称型颈反射得到有效的整合,并对患儿手部动作精细化训练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目的性手部运行和造次视觉功能整合,能够促进患儿手部动作精细化。医务人员在对患儿进行康复治疗时,可巧妙运用玩具对脑瘫患儿视觉认知功能进行训练,并使患儿手部运动与眼部运动保持在协调状态。医务人员需与脑瘫患儿经常进行视觉接触,以使患儿视觉认知功能得到恢复。由于脑瘫患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差,需要医务人员的帮助,所以在康复治疗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应该采用各种方式,仍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在不断练习和模仿中得到提高。
1.2.3 语言治疗法 小儿脑瘫是一种可怕的高发疾病,它对患者的伤害是双重的,很多人都认为该病是一种难治的疾病。其实在这个高科技的新时代里,治疗小儿脑瘫已经不再是一个难题。只要及时有效的采用科学的疗法,任何地方都是可以治疗小儿脑瘫的。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瘫痪肢体功能基本恢复,与同龄儿的智力运动、言语等无差异者,异常姿势消失,肌张力正常;头颅CT、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正常。显效:经过治疗后,部分瘫痪肢体的功能得到显著性恢复,智力有了显著性的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显著性的改善,肌张力基本恢复,异常姿势基本消失;经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显示正常,而经过头颅CT进行检查,显示病情有所好转或无任何变化。有效:经过治疗后,部分瘫痪肢体的功能得到恢复,智力有所提高,生活自己能力得到改善,肌张力和异常姿势均有所好转,经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显示好转,而经过头颅CT进行检查,显示病情无任何变化。无效:经过治疗后,患儿临床病症、生命体征均无任何改善,临床指标显示无任何变化。
2 结 果
收治的38例患儿中,6例治愈;20例显效;10例有效;2例无效,整体治愈率为15%,总有效率为94.73%。
3 讨 论
在儿童时期,人体脑部仍然在发育,并与世间万物进行接触,并处于不断学习的过程,才能使人体脑部得到良好的塑造,并能够将完好无损的神经细胞保留,并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处理各种不停的问题。国内外研究发现,很多患儿在婴幼儿阶段,脑部就受到严重的损伤,甚至有些患儿半个脑部被切除,但是神经科室、儿童发育科室及康复科室的医务人员,通过多年研究,制定了能够促进脑瘫患儿脑部发育,并使其脑部功能得到恢复的康复训练措施,经过康复训练后,患儿在5至6岁的时候,其生活自理能力可基本恢复,并与正常儿童相接近。康复训练与常规治疗方法存在一定区别,在常规治疗中,脑瘫患儿处于治疗被动状态,
在康复训练中,脑瘫患儿作为治疗主体,在康复训练人员指导和帮助下,能偶自主学习、自主纠正身姿、完成生活中的各种动作。
【关键词】脑瘫;原因分析;康复指导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551-02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又称大脑性瘫痪、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临床工作中,我们常遇到因各种因素使家长放弃,导致有些患儿不能得到及时治疗。本文就脑瘫患儿放弃治疗的原因及采取的相应措施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8年6月~2012年10月在我院就诊且放弃治疗的脑瘫患儿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痉挛型12例,手足徐动型8例,混合型10例;年龄3个月到5岁之间。均符合2009年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诊断与分型标准[1]。
1.2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表,问卷内容包括患儿发病原因、家长对疾病的认识及治疗的态度、家庭经济情况、心理与社会压力和预后等,由患儿家属填写或调查者按患儿家属回答填写。被调查患儿家属均知道疾病诊断。
2 结果
发放调查问卷30份,收回30份,回收率100%。调查问卷汇总、分析结果见表1:
3 放弃治疗的原因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脑瘫患儿家长对疾病的原因、诊断、分型是清楚的,对患儿的治疗态度也是积极的(90%)。同时看到,家庭经济情况、疾病的预后、心理与社会压力、投入过多精力、担心影响家庭生存质量是患儿家长放弃治疗的主要原因。说明脑瘫患儿家长对孩子的治疗、抚养、教育等方面付出过多财力、物力和精力,使其正常社会交往和身心健康都造成严重影响,生存质量明显降低[2]。
3.1对预后持怀疑态度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94%的患儿家长不了解该病的治疗效果,认为脑瘫是不治之症而采取放任不治的态度。这是脑瘫患儿放弃治疗的主要原因。
3.2经济困难
在本调查中有78%患儿因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差被放弃治疗。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时间长、花费高、部分家庭收入低,都是迫使家庭放弃脑瘫患儿治疗的原因。
3.3心理与社会压力
对许多脑瘫患儿来说,即便积极治疗后,社会生活完全独立也是不现实的,他们可能一生都离不开一定程度的支持和帮助。家长对患儿将来的日常生活能力、教育与就业、社交与人际关系的交往、结婚生子等都产生了消极情绪。所以,82%的患儿家长选择放弃治疗。
3.4牵扯太多精力,家庭生活治疗下降
据调查,86%的家长因患儿影响家庭的生活质量表示了强烈的应激反应。80%的患儿家长认为对患儿投入了过多精力。当家长得知自己的孩子被诊断为脑瘫,尤其是得知脑瘫的预后不理想时,其心理打击是非常大的,再加上治疗过程中所要付出的经济负担,必然会影响家长的认知、情绪、行为,降低其社会适应能力,从而降低了家庭成员的生存质量。
4 康复指导
4.1 培训方法
由于以上因素,尤其脑瘫患儿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对患儿的治疗存在消极心理,使患儿容易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很容易发展到不可逆转的后果。
基于此,在对患儿进行一定的临床康复后,开始实施家庭康复护理与训练模式,使护理与训练走向家庭,让患儿在家中、在亲人的关怀和熟悉的环境中得到如同医院的护理与训练。针对患儿不同情况制定具体的康复护理,对患儿家长进行康复训练的集体和个别培训。培训小组有康复医师、康复护士、康复治疗师共同组成。集体培训以理论和技术示范为主,教会家长正确规范、简单实用的训练方法,1次/周。主要讲授脑瘫的训练方法、护理常识、常见异常姿势及纠正方法、日常生活护理等;个别培训以解答存在的疑问为主。
4.2家庭康复训练内容
4.2.1姿势训练
训练患儿正确的卧姿、抱姿、坐姿。例如正确的侧卧位,应在两上肢、下肢之间分别夹一长圆柱形枕芯,使其上肢伸展,下肢伸展,且两腿分开。对有角弓反张的患儿,可在船形吊床上仰卧,一般要求患侧卧位,这样可使患侧肢体固定,有利于抑制患儿异常的姿势,达到姿势对称的目的[3]。
4.2.2 平衡训练
每日家长辅助患儿俯爬数次,如膝手爬数米~100米/次;斜坡上爬行10~50米/次。这些运动均可刺激患儿前庭、小脑等平衡感受器,促进患儿的坐位、站立平衡功能发育成熟,利于患儿肢体功能的恢复。
4.2.3皮肤触觉刺激按摩法
4.2.3.1四肢皮肤触觉刺激按摩法
患儿家长用手轻轻摩擦脑瘫患儿上肢、下肢、手掌、足掌的皮肤,重点摩擦大、小腿内侧皮肤,2次/日。可以改善皮肤的感觉,提高传入速度,并向大脑输入正确的运动信息,最终达到恢复运动功能。
4.2.3.2全身皮肤浅触觉刺激按摩法
患儿家长用软、硬毛刷进行全身皮肤的痛觉刺激,5次/日,2~5分钟/次。要用两种不同质地的毛刷进行交替刺激,有利于加强信息输入,疏通输入通道,改善脑的综合及输出功能。
4.2.3.3温度刺激按摩法
用冷(15℃)、热(38℃)水对皮肤交替刺激。初期患儿家长用盛有凉、热水的两个盆,各放入两条毛巾,将湿毛巾交替擦洗患儿四肢及躯体皮肤,待患儿适应后再用冷水、热水交替快速冲洗全身,并迅速用干毛巾将水擦去。2次/日,3~5分钟/次,冬天慎用。
4.2.3.3光感及声刺激
在大脑发育时期,对环境的刺激表现比较敏感,易于受环境的影响,声光刺激可以打通视觉、听觉,直到患儿大脑的相应功能区恢复正常生理反应。因此建议和帮助患儿家长把居室营造成一个五颜六色,声光和谐的环境,如墙壁上挂有颜色的图案及字型进行视觉符号刺激;选用一些有意义的音乐录音带,每天定时播放。2次/日,30分钟/次。注意对患儿多进行语言交流,以促进小儿语言的发育。
4.2.4 Bobath法
其具体的训练方法按正常婴幼儿发育的各阶段来进行训练。按照医护人员教授的方法,对患儿进行抬头、翻身、坐、爬、蹲、站走等功能训练。注意利用家庭的环境,配合语言,玩具等多种诱导方法,并与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ADL)相结合。2次/日,1小时/次。如翻身训练,患儿仰卧位,一侧置新鲜有声的玩具,家长一手将患儿一侧手臂伸直,掌心向上,同一手将其头扶向同侧,头枕于手臂上,并使其下颌内收,诱发患儿抬肩、屈髋、躯干旋转至翻身结束[4]。
4.3效果
经过开展3个月至一年的家庭康复训练模式和跟踪调查,有30例脑瘫患儿与正长同龄儿童相似,其余患儿在关节活动度、肌张力、认知、日常生活活动和姿势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5 讨论
脑性瘫痪是儿童主要的致残性疾病,它严重威胁着儿童的身心健康。脑瘫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见效慢,费用高,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使许多脑瘫患儿被放弃治疗。而家庭康复训练简单易行,针对性强,即经济又方便,也使家长在亲身体验中知道怎样去帮助孩子,并看到孩子所藏的潜力,从而提高家长对治疗的兴趣和信心,增进亲子感情,所以家庭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对于脑瘫患儿的康复是非常重要的[5]。因此,做通患儿父母的思想工作,改变放任不治的想法,让家长参与,由被动变主动是患儿康复的关键所在。
在目前国内脑瘫治疗采用家庭与医院相结合的综合康复模式下,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取得显著进步,但同时也提示康复医护人员不仅要懂得脑瘫的康复治疗,还应学会如何对脑瘫患儿的父母进行心理的沟通,便于改变家长对患儿的治疗态度,既能减轻了家庭经济和生活负担,又能保证了患儿在家庭中得到长期、系统、合理的训练,缩短了治疗时间,提高了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明显促进了患儿的康复[6]。
参考文献:
[1] 陈秀洁,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9.
[2] 林青梅,刘振寰.脑瘫对患儿父母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9,4(106):93-94.
[3] 魏玉英.家庭康复护理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2,6(23):3603.
[4] 李月梅,郭彦力.家庭康复护理对门诊脑瘫患儿康复效果的促进作用[J].护理学杂志,2001,16(9):567-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