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方法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方法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规划

【 abstract 】 the urban road traffic safety management plan for solving the good road traffic safety in work, some basic, structural fundamental problems has the very vit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foreign developed countries of some of the road traffic safety management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 nantong in urban road traffic safety management plan as an example, the process of the planning concept, planning method and evaluation index are discussed.

【 keywords 】 road traffic safety management;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及居民的出行率大幅增加,使得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交通事故多发,尤其是重特大事故的频频发生,严重危害了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给社会增添了新的不安定因素,道路交通事故由此也被称为“无休止的交通战争”。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的编制逐渐开始被各级政府和交通安全管理部门重视。本文结合南通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的编制经验,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的内在含义、技术思路以及评价指标进行探讨。

1 南通现状概况

目前南通交通安全管理现状主要存在不足主要包括①交通标志标线设置不全;②路口的渠化和信号设施交叉口质量有待提高;③城区交通组织有待优化;④慢行交通设施需要加强;⑤驾驶员培训、交通安全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⑥交通管理设施的现代化程度需要提高,交通监控和智能交通系统需要增加。

2 国外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成功经验

国外发达国家经历了单一因素的研究、系统化的研究和信息化研究三个阶段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研究的成果直接体现在各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上。目前形成了三种比较典型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模式,即美国式、日本式和瑞典式【5】。

美国式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是一种综合式管理,他们提出交通工程学的三大支柱即:法规、教育和工程。他们的交通工程学者认为道路交通安全是由多因素交织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应注重从安全的源头和法律的角度认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与实践形成“3E”工程(Education、Engineering and Enforcement)。

日本式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除了在综合管理和信息化上与美国相似之处,其特点还主要体现在:第一、注重驾驶员的管理;第二、注重对整个生命周期的安全教育。

瑞典式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是零观念管理。零观念之父——瑞典交通部门道路安全局长克拉斯·廷瓦尔说:“我们已经不能接受一个仅仅由于犯了驾驶错误就要用死亡和终身痛苦来惩罚我们的交通系统”。零观念管理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宣传教育和行驶标准细化;第二、加强多方面的合作。

3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的技术思路

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交通事故特征,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事故分析,提出具体的安全对策和措施;其次针对不同等级道路从总体上作出一个分析和事故归类,针对不同等级的道路,提出相应的规划方案——安全对策和措施;然后对提出的安全对策和措施进行效果评价;最后形成对南通市整个道路交通事故防范具有指导性的推荐规划方案。

规划技术路线如下:

图1 南通市交通安全管理规划技术思路

4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方案设计

规划方案主要涉及以下环节【4】:

(1)交通安全管理体制与政策。完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综合协调机构;建立和落实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责任制;建立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专报和公告制度;建立道路交通安全督察制度、提高交通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交通安全执法装备水平,改进交通安全执法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等。

(2)交通事故统计分析。规范交通事故统计分析工作;提高事故黑点判断能力;建立交通安全管理数据库;开发交通事故决策支持系统等。

(3) 交通安全设施建设。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交通规划的部署,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并尽可能改善和提高道路的安全性;完善道路标志、标线等交通管理设施等。

(4)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针对不同交通参与者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安全宣传教育,注重宣传手段的多样化。

(5) 交通事故快速反应。建立交通事故快速抢救联动机制;提高事故伤员现场急救护理水平;建立交通事故“绿色通道”等。

5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系统性评价

在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的评价中,交通事故是安全水平的直接表现,而道路条件、交通安全管理水平、交通环境等则是反映交通安全水平的潜在因素,它通过影响交通事故进而反映交通安全水平。因此,在综合评价时应加强各潜在因素的分析,进而研究各因素对交通安全影响程度的大小,以了解道路交通安全的薄弱环节。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6】

6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实施保障

(1)规划方案实施保障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实施的工作量大、难度高、涉及部门众多。保证规划方案的顺利实施。重点在于:①统一规划、加快安全设施建设;②加大对安全宣传的力度;③确保稳定的交通安全设施建设资金;④交通安全设施投资政策建议。

(2)规划的调整滚动

城市交通安全管理规划中的大多数管理设施(标志、标线、包括部分硬件设施)都可以根据变化了的交通状况进行调整,因此规划滚动有利于提高交通安全管理的效率。并且城市交通安全信息变化很快,

(3)交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研究

交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指交通管理部门为防止和应急处理各类交通安全事故而预先制定的应急方案应作专门研究、编制并组织演练。重点在于①制定交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目的和原则;②制定事故应急预案的基本要求;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检查。

7 结束语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作为现代交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这一课题的复杂性和未成熟性也给研究带来了许多挑战。本文主要介绍南通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相关经验,给相关规划人员提供参考。未来希望更多的规划人员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的技术内容及系统评价做出更好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 南通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2010

[3] 赵黎 武夷山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研究

[3] 牛学军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

[4] 童赣生,任刚关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编制的若干思考. 交通标准化,总146期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交通拥挤,措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度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及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市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地区。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各种机动车辆的迅猛增多,进而使得一些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出现了交通严重的拥挤堵塞的问题从而导致城市道路的使用效率降低,通行能力受到制约。针对交通拥挤的现状,只有采取如下措施,才能达到提高和改善道路通行能力目的,进而解决交通拥挤问题。

一、增建和扩大道路系统,提高城市道路交通路网研究和决策的科学化。

交通拥挤现状突出表现在:局部路段、局部道路交叉口及城市出入口道路的拥挤、堵塞。显然,按照对症下药的观点,拓宽这些道路,将交叉口改建成立交似乎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但我们不能盲目、单一地选择多修道路交叉口立交化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应在新建的一些环城道路上增设必要的立交,同时建立一个以社会化公共交通网络为主体,以快速交通为骨干的多层次、多元化交通方式协调运行系统,在这一系统中,道路建设、客运系统、货运系统及相应的交通管理与控制系统都将得到很好的研究和解决。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也在迅猛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城市道路大量的建设。而新建、改建道路建设时序、走向、宽度等与城市发展方向及规模不符,浪费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和道路资源。尤其突出的是在城乡结合部城市道路与公路的衔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了交通进出城市十分不畅。

道路建设缺乏科学性,随意性较大,对缓解城市交通问题作用不明显,主要体现在一些道路前修后挖,一些道路在设计规划阶段各种给排水、电力、煤气等管线调查不全面、不清晰,该入地的没有入地,道路建成后遗留问题较多,不可避免地要再次开挖。这样既浪费了资源也得不到群众的口碑,所以说借鉴以前的经验教训,针对城市交通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长期性,仅靠一两个规划人员或一个政府职能部门的力量已无法应付,所以政府部门应该成立相应由电力、给排水、燃气等部门组成的综合管理机构,负责城市道路科学地规划、决策。

二、提高交通效率,引导人们转向公共交通系统,控制汽车使用量。

虽然使用汽车给人们带来方便,但在城市中心区域的交通拥堵,不仅降低了出行速度,而且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可以通过一些管理和经济手段加以控制。这是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和空气质量急剧恶化的比较有效的措施。例如中心区域的停车管制,部分地段只允许绿色标志汽车通行等,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居民出行的舒适度和自由度,同时也避免由于排放造成的污染对居民健康的严重威胁。同时,大力改善公共交通。公共交通在城市道路的使用上最经济。为保证公交系统的高效性,需采取一系列优先措施减少交通拥挤的影响。这些措施包括公交专用道、公交专用路、交叉口公交优先通行等。快速公交系统,如路面轻轨铁路,大量公交系统如地铁等,是解决公共运输的根本出路。公共交通的使用是减少机动车排放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应从政策上大力支持鼓励公共交通的发展。

三、缓解城市交通问题有待于相应法律法规的支持。

我国目前的交通管理系统政出多门,城市规划、城市道路建设和维护、公共客运、道路交通管理和公路建设及养护。轨道交通的管理职能分别属于建设、公交、公安、交通、铁路等部门,各方有各自的管理方法和规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作。政府应当推出系列化法律,从而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节约社会资源。

四、加强交通流组织保证道路中的人、车各行其道。

根据城市交通流的现状,在一些主干道及次干路上设置单行线,避免对向车流的干扰,推行错时上下班弹性工作制,实现高峰时段交通总量的削减,这样可以缓解了交通压力。

同时在局部路段应改进现有交通信号灯间隔时间,以便道路交叉通组织更加科学合理。在一些城市快速路及主干道满足空间要求的前提下,同时考虑城市交通量的的增长的趋势,设置必要的城市道路立交针对目前局部路段平面交叉口较小的情况,可以因地制宜地采用加铺大转角的方式,避免各种交通流在交叉口引起交通冲突,还可以尝试建设城市轻轨,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交通资源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建立健全相关研究机构,长期有效地展开对道路交通系统中的道路建设、客运系统、货运系统、交通管理系统、交通法规、机制设置等一系列要素的研究,把城市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到解决交通问题的上面去,实现交通容量的快速、高效扩张加强宏观交通需求管理,有效引导和控制私人交通工具出行的增长,同时结合城市推行的发展大公交战略,积极扶持公共交通,维持合理的私人交通与公共交通的比例,保证一个较高的道路交通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行人心理、严格执法、加强过街天桥及地下通道建设等角度深入研讨,加强个体交通的管理,保证行人、车辆对道路资源特别是交通高峰期间道路交叉口的有序、合理使用,也将有助于缓解交通混乱问题。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城市化 规划 建设 交通拥堵 道路系统

1.前言

城市道路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居民的日常活动息息相关。理想的道路在满通运输和出行需要的同时,还会带给人们美的感受。既然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城市道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增大,人们对这一产品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市政道路设计的作用就显得举足轻重,它在规划和道路施工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保证城市交通合理、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必须从城市交通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来进行合理的交通管理规划。

2.城市道路规划的合理性分析

从城市经济社会效率来看,城市路网合理还是混乱,道路运行情况是良好还是恶劣,道路使用效率是高还是低,客货流通速度是快还是慢,这些都会影响整个城市的运行效率。作为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人员,综合考虑了构成城市路网的主要要素,如,路网结构形式、路网的等级结构、道路节点及连接点等,从规划角度评定了路网的主要指标,道路占有率、路网密度、道路网平均车速、干道交通量等等,待多年后规划成为现实,道路依然拥堵,是什么原因呢?

①城市新区规划的产生源于城市的扩张,当城市新区规划成为现实必将受到老城区交通体系不可预知的影响。

②城市规划中的功能分区思想及土地利用情况等。

我国北京人均道路面积率低于美国纽约、日本东京,但平均每辆车所占道路面积却大于美国、日本,这一现象说明造成城市拥堵不应仅仅归咎于道路用地少、道路利用率低,而与土地利用的不合理息息相关,因为城市道路的服务端是城市道路交通的产生源和吸引点,因此,城市用地的性质对道路交通拥堵亦有直接影响。以北京为例,功能分区的思想,住宅区和工作区区域分离,上下班高峰期,在北京的二环路上南北向交通潮汐现象十分明显。当然,功能分区亦有其优点,如,工业集中,其市政基础设施可统一规划并建设,对城市环境亦是有益的。

③规划成果的实际实施程度。

④规划成果的实际建设的可行性。作为城市“骨架”的道路网规划应突出交通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步性。道路网规划与用地规划应结合开展,双方在规划时相互反馈,土地利用性质要与道路功能相一致,保证两者在实践中的一致性。城市发展多元化使得城市用地布局和交通功能发生很大变化,两者之间要进行良好衔接,保证规划的一致性、合理性和可实施性。

3.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的合理性分析

3.1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的选取

道路建设项目的选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着眼于城市整体,注意区域与整体的协调。对于较大型的道路建设项目,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里面一般都有列述,而对于比较重要的次干路和支路、街坊路等建设项目则要由管理人员来选取。这就要熟悉城市的规划、城市的定位、社会经济情况、城市道路网现状、城市建设项目和道路建设项目的投资和进度等等。道路建设项目选取合理,则能达到项目建设的最大作用,实现最大的效益。

综合上述因素,道路项目的选取可结合下列道路眭质考虑:

① 城市总体规划和交通规划中的控制性道路。指连接各组团、经济中心、大型交通源的道路。

② 快速路、主干路等骨架性道路。为满足城市快速交通和远距离交通,同时也是城市与高速公路的联系通道。

③城市过境道路。此性质道路多由交通局建设,城市道路建设者可结合其建设情况完善城市路网。

④大型设施、站场、交通枢纽点的配套道路。

3.2城市道路建设的交通影响

城市道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项目建设的特点,施工过程中对区域路网交通影响巨大。

新建道路对道路交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相交道路即交叉口的交通割阻、施工运输车辆造成的交通拥挤及污染等。

改建道路往往是交通量较大的区域,改建道路项目的实施,不但影响自身路段的交通,还将自身的部分或全部交通负荷转移到了周边的路网上,使已经饱和的路网交通压力徒然增大,往往造成整个区域路网的交通拥挤。除包含新建道路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外,亦阻挡项目两侧建筑的出行。

对于新建道路项目的选取要考虑为已建道路维修改建时分担交通量。

4.调整我国城市交通系统的主要对策

4.1 科学规划与决策管理城市交通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要从国情出发,要适应现代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交通建设规划首先要解决城市交通的需求,并达到建设耗资低、运营效率高、见效快的目的。还要从城市布局方面来解决城市交通的可持续问题,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思路从注重发展速度,用地规模和人均用地指标转向注重合理的空间结构和用地形态E- 。以南京为例,在2010年南京总体规划中,城市快速路和主干道的完成率远高于次干道和支路,如果在用地和节点规划上没有做好控制,进一步增加支路密度就会困难重重,反之,就会大大增加城市交通体系的合理性。

4.2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科技含量

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我国人均道路面积过小的状况,一是要加快旧城道路

的拓宽和改造力度,严格按照国家道路交通建设有关规定,通过新增或改造城市道路,改变城市人多路少的局面,切实提高道路交通通行能力。二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实现道路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如广州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 智能交通系统。它主是通过网络技术,动态地、直观地反映城市道路交通的状况;北京市交警在纠正机动车违章停车等违章行为时,开始用数码相机摄录违章行为;上海市外环线浦西段设置交通监控诱导系统等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城市管理方式正在逐步推广,这也大大提高了城市交通管理的效率。

4.3 大力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科学管理水平

实现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通畅、有序,关键在于教育和管理。交通管理部门要积极探索和改革交通管理方法和勤务模式,加强对重点复杂路段交通的疏导、控制和整治,严格纠正和处罚各类违章行为。尤其要加强交通高峰期重点路口的控制,强化日常的交通指挥调度系统,充分、合理地使用现有道路,科学均衡城区交通流量,确保交通安全通畅有序。

4.4 坚持优先发展公交战略

进一步明确公共交通属公益事业的观念,制定优惠政策,对公共交通给予重点扶持;进一步落实公交优先,以利于广大市民出行,同时,采取其他一些必要措施,以使公共交通达到“方便、快捷”的要求。只有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才能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将公共交通发展成为市民最理想的交通工具,同时协调发展私人小汽车及合理计划轨道交通及磁悬浮交通等措施。

4.5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交通安全教育从广义上讲是向全社会所有人员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使人人关心交通安全,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只有全社会所有人员交通安全素质的提高了,城市交通体系才能正常运转。可以采取利用各种宣传媒体的优势,包括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图书出版以及电子网络等;也可以采取设置专栏、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形式,也可以举办种类培训班、事故图片展、案例讲座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只有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市民群众的共同参与,才能逐步提高全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文明素质,共同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兰州市;城市交通;快速公交系统

中图分类号:F51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6-0109-04

城市交通是城市最主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筑学家贝聿铭说:“发展城市,最重要的,第一是交通,第二是交通,第三还是交通。” [7]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兰州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交通需求剧增,城市交通紧张的趋势日益紧迫,这必将制约兰州市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讨适合兰州市城市特点的交通发展模式,建立新型兰州市城市交通体系。

1.兰州市城市交通网络的四个显著特征

1.1 兰州市城市道路网络呈带状结构

兰州市地处黄河河谷盆地,呈哑铃型带状组团式分布,是典型的河谷型城市,这种地形特点形成的道路网络系统交通阻力相对较大。兰州市所处兰州盆地面积320km2,东西长约45km,南北平均宽约7.11km,城市紧凑度仅为0.196(城市的地域紧凑度=城市面积/最小外接圆面积),路网的网络直径为45.56km。在同等规模下,圆形城市的紧凑度为1,路网网络直径是10.01km,方形城市的紧凑度为0.637,路网网络直径为22.78km[3]。因为距离是构成交通阻力的主要因素,所以带状城市交通问题比同等规模的圆形、方形城市严重。

1.2 兰州市现有交通以地面交通为主,交通体系单一

目前兰州市拥有城市道路208条,市区已建成道路360.5km,道路网密度为2.77km/km2,线路网密度为1.11km/km2(低于3km/km2~4km/km2的城市中心规划规范要求),人均道路面积为6.23m2,兰州线路重复系数为6.63(大于线路重复系数标准3~5的数值),通过对79条线路的计算,其非直线系数平均为1.56(大于非直线系数标准1.4的数值),道路用地面积约占建成区面积的7.77%。兰州市主要线路多为东西走向,道路网为带状,各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成棋盘式路网结构,部分路网为放射式。主干道未能达到立体化,没有地铁、轻轨、高架道路,立交桥也仅有几座。

兰州市有公交线路92条,其中电车线路3条,大型汽车线路56条,中小型汽车线路33条,线路总长度为1 051.45km,运营线路网总长度为1 586km,平均运营速度为17km/h,公交站点共计471个,运营车辆1 858辆,年客运总量36 851万人次。速度缓慢、运力不足。兰州市平均每1 339人拥有一辆标准车,不满足“大城市应每800~1 000人一辆标准车”的要求[6]。

兰州市交通还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高、低级别道路之间缺少中间等级道路的过渡,城市道路呈现衔接不合理的方格型道路结构型式。兰州市区道路规划层级依次是过境高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区干道、支路和小街小巷,东西向为城市交通走廊。目前过境高速路网并未完整形成,在东西方向上基本不能布置等级齐全的道路系统,只能布置等级较高的城市主干道。南北向道路等级较为齐全,与东西向主干道形成交叉,但是由于道路交叉口大多数是平交对接,这种道路结构形式不利于交通量逐级收集和分流。

1.3 兰州市主干道的区位选择为沿山、沿河,道路交通流方向性特征明显

城市主干道与城市交通主流方向保持一致是城市交通对城市主干道系统的基本要求。兰州市规划的东西向主干道有北滨河路、南滨河路、白银路、南山战备路和南山高速公路6条,其中西津路是唯一贯穿市区的中心线路,其他规划线路具有沿山、沿河的位置特征,这种道路特征有利于城市防灾和将城市居民活动引向滨河沿山地带,符合将自然引入城市的规划原则。兰州市交通主流方向与河谷走向保持一致,但道路交通负荷不平衡。兰州市道路网络主要交通流集中在东西方向,平行于黄河走向,东西向道路的交通量占全部路段交通量的70%以上。方向性特征造成了道路交通负荷不平衡,虽然交通网络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自组织功能,但城市道路系统结构不合理,在交通高峰时段不可能疏散大量交通量,交通堵塞也就难以化解。

1.4 兰州市城市交通分级不明确,混合交通相互干扰,分流困难

城市人车混流,快慢车混流,过境和市内交通混流都属于混合交通现象。混合交通将影响道路通过能力和降低机动车行驶速度,可能带来极大的交通事故隐患。道路是人、车共用空间,以各行其道为目的的分流是分配这一有限空间的常规措施。但是由于兰州市城市交通用地紧张,城市干道功能膨胀却没有相应的后备交通用地空间来分担其部分功能,而且由于交通干道集中于城市中部,难以明确划分出过境干道、全市性干道和区域性干道,生活性道路和交通性道路也难以严格分开,如西津东路不仅担负着相邻两区(城关区和七里河区)的直接交通,不相邻区之间的间接交通,还担负着城市过境交通,黄河南北两岸交通,购物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等,在这一路段,混合交通由来已久,分流显得困难重重。

2.兰州市城市交通发展必须突破的几个障碍

2.1 落后的管理体制

这是影响最为深广、最基本的原因。其一是宏观经济体制的原因,其二是城市交通管理体制的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的力量完全被忽视,再由于认识上的问题,城市交通没有受到计划制订者重视,结果导致城市交通长期落后。而城市交通管理体制则明显存在着如下弊病:(1)交通管理条块分割。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部门分属于不同的机构。(2)决策系统缺乏权威性。由于交通管理涉及面广,各级管理机构往往从不同的利益角度作出决定,导致政出多门。(3)缺乏完善的反馈系统。在一些交通管理较发达的国家中,交通管理的反馈系统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中国城市交通至今尚未形成独立完善的反馈系统,致使决策与执行机构忙于具体事务,无暇评价自己的工作,从而造成决策失误[5]。

2.2 单一的管理手段

目前兰州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仍处于人指挥的落后阶段。全市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仅占全市交叉路口的36%,主要靠交警人工指挥来疏解交通和组织分流,不能大面积合理调控交通流,加之交通法规不严不配套,市民交通意识淡薄。

2.3 简单机械的解决问题思路

单纯依靠增加道路交通设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兰州市交通拥挤问题。几十年来,城市交通行业所有努力常常围绕一个目的:为了提高机动性,不断加大道路设施的供给,以容纳更多的车辆通行,而这又反过来刺激了小汽车的需求。在管理方法方面没有发挥市场经济的调控作用,首先应制定合理的交通工具价格,计算交通的各种外部成本,理顺消费行为,其次要根据级差地租和调控需要逐级提高停车收费。

3.兰州市未来交通需求预测

3.1 兰州市的汽车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私家小汽车将保持长期增长的势头

目前兰州市的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51万辆,其中私家车近10万辆,占20%左右,2007年2月份,私家车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7%。据测算,兰州现有道路环境可适应的汽车保有量为30万~40万辆,而目前已接近可承载汽车出行量的高点。

此外,由于各种交通工具的选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从而对出行方式结构带来直接影响。一方面,小汽车尤其是私家车的激增,使得公交单程行车时间明显加长,兰州市目前有公交车1 858辆,平均车速17km/h,车速比上年降低10%。尽管公交车辆总数增加了,总里程不增加反而减少,其原因就在于机动化的发展所带来的路面负荷加重。据专家测算,按目前汽车发展的势头,到2010年全国最低限度的汽车保有量将达到7 000万辆,而目前仅为1 500万辆,以同一增长比例推算,到2010年兰州市机动车保有量将在200万辆左右。不难预料到那时省会城市的交通将会遇到多么严重的问题,笔者认为从现在到2030年,将是兰州市城市交通问题的爆发期[8]。

3.2 未来兰州市交通面临的又一难题是停车设施严重缺乏

与日本情况不同,我国的机动化进程滞后于城市改建,因此,在城市改建过程中就未能充分考虑机动车的发展需要[2]。兰州市现存低层、多层和很多高层建筑几乎都没有配建相应的停车设施,对已建高层建筑的抽样调查表明,具有配建停车设施的高层建筑不到40%,且建设标准亦低于公安部、建设部颁布的《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要求,公共停车场更是严重缺乏。目前,兰州市老城区的住宅成套率已达80%,这些住宅几乎没有配建相应的停车设施,至于新建住宅的停车设施配建标准也很紧凑。兰州市主城区高峰时刻路内停车总数估计近1.1万辆,中心区停车问题十分严重。所以,停车场的建设对于机动化的限制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也是未来兰州市交通能力提高的制约因素。

4.解决兰州市城市交通问题的可行选择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管理体制是城市交通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都是庞大复杂的社会工程,在这里笔者只从城市交通网络发展的政策选择方面进行探讨。

4.1 确立新的城市交通发展理念

“交通安宁”是一种不以提供最大通行能力和最快速度为目标,而是以城市环境质量和环境效益为前提的模糊性的交通可持续发展策略,揭示现代化交通的真谛是可达性和舒适性,反映了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的特征并不在于机动化程度有多高,道路规模有多大,而在于现代化管理和科学的交通体制,为制定后小汽车时代和未进入小汽车时代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提供了借鉴。当斯定律(Downs)表明:新建的道路设施会诱发新的交通量,而交通需求总是倾向于超过交通供给,所以无论从经济还是资源角度来分析,交通供给总是具有时空限制性,交通需求具有膨胀性,要达到绝对交通供需平衡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国外大城市交通发展的经验给我们以启迪:立足于修更多的路,满足更多的交通需求,导致的结果只能是车多――路多――车更多的循环,或者是抑制需求,最常采用的是限制小汽车、摩托车使用等歧视通管理方法,结果只是有限地推迟机动车拥有量的增加。兰州市作为河谷型城市其现代交通体系的发展应该包含两方面内容:一个完善、通畅、有序和安全的道路网络系统和对城市交通问题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交通管理体制。

4.2 公交优先是解决兰州市交通问题的捷径[1]

考虑到兰州市的地形特征,交通网络要重点发展快速公交――使用快速巴士,形成2~3条快速主干道的骨干交通网,这种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主要由骨干交通方式和社区交通方式构成。

骨干交通方式主要有地铁、高架铁路、城市路面电车、快速巴士等,社区交通方式则以公共汽车为主。骨干交通方式是城市的动脉,事关城市运转的效率,其关键是快速。社区交通方式的关键是便捷。如果能够以快速的骨干交通方式把便捷的社区交通网有效连接起来,就能形成和谐运转的城市交通体系。骨干交通方式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城市人口规模、人口集中度和城市的综合实力。

对于兰州市来说,我们主张采取大容量的快速巴士方式为骨干交通的快速公交系统,该系统是将道路、车站与交通枢纽、车辆、线路、收费系统和运营保障体系等有机综合的一种公交模式。该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费用远远低于轨道交通的成本(约为地铁的1/10),建设周期短,能很快形成覆盖全城的公交网络,而且快速公交的运输能力大致与轻轨相当,为1万~3万人次/小时,是一种相对低廉的建设成本和运营支出且快速大运量高效率的运输方式。笔者认为应沿着横跨狭长河谷型兰州市市中心的黄河,在黄河两岸的北滨河路、南滨河路从西固区一直到城关区设立大容量快速巴士的快速主干道,大容量快速巴士的停车站点设计在每个社区交通网络中心出口处,快速巴士应使用橡胶轮胎、低地板方便上下车、舒适、载客量大、定时发车、上车前购票、多门以便许多乘客同时上下车、停车站点很少、票价较高,总之体现出其快速、载客量大的特点来,线路简洁明了减少转车次数[4]。社区交通方式主要在于设计的合理性,社区要有一个完整的社区交通规划,社区公交网的设计要覆盖社区的每个区域,社区公交网的起点应设计在骨干交通网即快速主干道的站点处,社区公交车应载客量较少、停车站点较多、票价较低,以充分体现便捷性的城市交通特征。

4.3 避免形成生活性主干道

中国城市普遍存在一定数量的生活通主干道,即既有交通功能又有生活功能,往往集中了城市主要大型公共建筑和商业网点,是城市形象的代表,如历史文化名城洛阳的中州路,但是城市干道就应该是交通性的,生活性道路应该属于低等级道路,不应存在生活性主干道和交通性主干道之分。但是由于城市用地紧张,不可能提供大量交通用地,所以城市存在兼顾道路交通功能和生活功能的主干道是有一定合理性的,河谷型城市尤其如此,如兰州市的西津东路,实际上应该承认道路可以承担一定程度的混合交通,但是当两种交通流性质完全相反时,道路空间将很难将其融合为有序的交通流,如过境交通和购物交通的相容性就很差,所以过境交通和城市内部交通不能由同一条道路来承担,在道路功能的设置方面应当避免形成生活性主干道,尤其是在城市交通瓶颈路段更是如此。

4.4 混合交通截流和分流是实现城市交通通畅的关键

从空间和时间上对混合交通进行分离,即:从时间角度,利用不同交通流时间的不均衡性,将客货交通、劳动学习、休憩出行的高峰时段错开,用时间赢得空间,缓解城市交通拥挤;从空间角度,将城市交通划分为城市和区域两个空间,一方面努力采取各种措施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合理化,缓解城市内部交通矛盾,另一方面城市区域交通体系的完善与合理化也可以减少城市过境交通量,减轻城市内部道路系统的交通压力。

4.5 交通体系的多元化

交通体系完善的标志是多种运输方式并存,道路空间立体化,一方面各种运输方式不存在先进和落后之分,而是具有分工协作的有机联系,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基本思路,公共汽车、出租车、电车、地铁和轻轨等公共交通运载工具在速度、舒适性、运营成本和自主性上具有很大的差别,他们之间存在互斥和互补的双重关系,这是分工协作的基础,从交通需求上说,城市不同目的的出行对交通需求是多样化的,单一的交通运输方式不可能满足多样化交通需求,所以要求城市交通方式走多样化的道路。另一方面城市用于道路交通的土地非常有限(国外一般城市道路交通用地占城市总用地的15%~20%),城市道路的延展具有空间局限性,所以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不能局限于平面空间而是要在地上、地面和地下的立体空间里统筹,对于空间狭窄有限的河谷型城市而言,应该将建设立交桥等地上交通设施和地下交通体系相结合,形成类似重庆的立体交通网络。

4.6 解决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还有赖于科技进步,应用高科技和管理创新相结合的手段

应用高科技和管理创新的手段:目前已应用的有智能交通管理系统(IT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交通系统将是21世纪交通发展的主流,这一系统可将现有公路使用率提高15%~30%,近20年研究表明:实行ITS,可以使道路的通行能力提高2~3倍,车辆在智能道路上行驶,停车事故可以减少30%,行车时间可以减少13%~45%,交通事故亦明显减少。ITS通过实现交通工具在道路上运行的智能化,司机在导航系统的指引下,不断接收与前方有关的交通状况的信息,根据引导信息选择行车路线,避开交通繁忙的路段,选择快捷的行车路线,从而大幅度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而GPS、GIS属于智能交通范畴,通过这两种技术的结合,可以及时理解各种交通信息,既可以提高各路段管理水平,又可以让各种交通流合理、有序的自主选择路线,同时提高行车的安全性。

4.7 疏解城市中心人口,调整土地使用功能

城市人口密度过密必须疏解,这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一项“釜底抽薪”的办法,也是改善城市环境、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由于大城市交通矛盾集中在城市中心区,首先要利用土地级差效应,把市中心的工厂、仓库以及不适宜市中心功能的用地,迁到城市地区,适当分散城市的活动,从交通总量上寻找新的平衡。改造中心区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要有助于城市交通的发展,还要为城市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有利条件,不能因为单纯追求土地效益而超量增加建筑面积和人口密度,加剧交通恶性循环。

基金项目:此文章为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0611―07):《基于空间约束下的城市交通解决方案研究――以兰州市为例》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中国城市“十一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841-842.

[2]吴蓉蓉,邓卫,葛亮.有关南京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5,(2):74-80.

[3]腾丽, 杨永春.狭义河谷型城市交通问题研究――以兰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2,(01):72-76.

[4]徐永能,李旭宏,朱彦东. 我国大城市快速公交功能定位及其适应性分析――以天津市快速公交规划为例[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6,(03):66-69.

[5]何玉宏. 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理性思考[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5,(01):31-34.

[6]王瑞萍,吕斌,崔炳谋.浅谈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兰州市为例[J].交通标准化,2006,(08):154-156.

[7]刘玲丽.武汉市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J].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5,(02):29-31.

[8]何玉宏.中国城市交通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州学刊,2005,(01):103-106.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沥青路面 市政工程 施工质量 施工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目前,在市政道路建设施工中,沥青路面以其独特特性被普遍应用,虽然沥青路面具有耐久性的特点,但由于受到客观自然灾害、异常天气及交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耐久性会大大降低,使用年限会随之下降, 早期出现路面损坏现象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只有找到沥青施工路面产生问题的原因所在,从材料到施工各个环节严格把控,通过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方法,才能避免早期路面损害的发生,延长道路使用寿命。

二、市政道路工程沥青路面的施工特点

1.前期准备不足,后期施工进度紧迫

城市道路工程是市政工程的一种,一般都是由市政规划,政府进行出资筹建的一项公共性工程,其兴建势必会影响城市道路交通的正常通行能力,也会给城市居民的出行生活带来不便,加上其对施工的从气候天气到温度等方面的要求都十分严格, 工期一般都会提前交工,而不允许有延迟现象,这一硬性的要求在面对一些突发状况和外在的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下,难免造成施工单位的计划不够周全,从而形成了前期准备工作不足,后期施工进度紧迫的局面,施工质量也存在不确定性的质量隐患。

2.施工场地面积小,质量不容易控制

城市道路工程都具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在人员密集和居民区较多的市区的大街小巷,一般会涉及到旧房拆迁,道路的改扩建等,场地面积会很小,一旦施工将给该路段的施工环境和交通压力带来极大的考验,更增加了居民出行的不便,同样是为了追赶工期进度,质量的把控就更有难度。

3.原材料投资大,质量难保证

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会有较大的耗材,占到整个工程造价的一半比例,但原材料的选择又比较苛刻,加上施工现场分布的不规律性和特定的环境构成,运输距离的远近和质量好坏的选择都是必须要考虑进去的因素,因此,做到合理选材是考验工程监理人员工作质量控制的有力依据。

三、市政道路工程沥青路面的施工方法

1.选材方面的注意事项

一定要了解材料指标和检测标准,为了施工前对不达标的材料等进行及早的发现,并快速采取措施进行改进,首先应该准备好需要的检测设备仪器,对材料、混合料等在室内做出指标,而不能到现场或者其他部门去做,施工中也要随时、经常的按规范要求进行检测,施工现场及铺完的结构层等都应该做到实时准确的检测,让实体的检测指标与设计标准形成完全一致,才能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工序的有序安全进展。

其中沥青材质的选择很重要,选择国产还是进口滤清,可根据原材料试验、不同改性沥青试验加木质素纤维试验、掺抗剥剂试验的结果进行选择,根据笔者近年来对市政道路施工中的经验来看,只要确保按照设计规范要求用料、监理到位,就算采用国产沥青也同样能够满足竣工质量的要求,铺出高质量的沥青路面。此外,砂、石等集料及矿粉、石灰、粉煤灰、水泥等物料的选材也应该按照设计中的标准严格执行,不管是采购生产环节都必须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控制,才能保证施工路面的平稳性和耐久性。

2. 沥青表面施工方法

在对沥青表面进行处治的时候,工序的衔接一定要紧密,根据现场施工作业的压路机数量和洒油设备的数量和工作效率来决定作业长度,沥青过热和过冷都会无法保证道路施工质量,沥青计划施工路段争取在当天完成,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施工时间段的选择很重要,最好选择干燥和炎热的季节,然后在最高温15摄氏度之前的半个月结束工期,雨季不适合施工,即便施工,也应该避开降雨天气,对于道路上的各种井盖座等,根据需要可进行覆盖,以免印象道路形象和市容市貌。

3.沥青路面的施工工艺

沥青路面是直接承受车辆荷载并提供表面服务功能的重要结构。因而在面层施工中必须严格要求,对施工工艺进一步优化。为了保持干净清洁,一般不利用回收粉,而采用石灰岩碱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适当级配的人工轧制米砂;优质集料和配比为5-8%的黄砂备用材料。试铺路段规划为500米的直线段。

4.沥青路面的修复施工方法

这一过程主要应用于施工完成后的养护阶段,该阶段的施工技术要求也非常高,一般需要用铣刨机对沥青路面进行铣刨,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按照最初的设计范围进行,如无特殊情况,一次性完成效果做好,路面的修复过程也应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沥青混凝土目标配合比和生产配合比,须参考原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生产配合比,并经过严格的试验确定,施工前须先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得到批复允准之后才可以进行修复。

5.沥青旧路面的再生方法

在市政道路施工中,难免会遇到新老道路交叠的过程,在部分需要拆除的同时,也会有一些进行衔接,为了道路的美观并延长其使用年限,可以对旧沥青路面进行再生处理,实现这种再生方法的主要途径包括:现场热再生、厂拌热再生、现场冷再生、厂拌冷再生、全厚式再生。前两种方法在目前国内的应用较为广泛。在路政施工过程中,不同地区的施工方可以根据气候条件等的各方面差异,选择合适的再生方法进行作业。

四、市政道路工程沥青路面的常见病害和预防

1.沥青路面常出现早期破损类型

沥青路面的早期破损主要包括路面裂缝(可分为横裂缝、纵裂缝和龟裂缝等)、路面沉陷、填土下沉、车辙变形产生带状凹槽、坑槽;沥青路面的平整、抗滑、噪音、溅水和水雾等表面抗滑功能减退等。

2.造成沥青路面出现破损的主要成因

造成沥青路面破坏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设计、施工、材料、管理、养护、交通量和超载问题等。其设计上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路基路面整体结构的综合设计不足,及结构层设计厚度不够大等;施工队伍的经验不足、施工设备不强等也是影响施工质量的主要方面,此外,沥青基层、面层的质量和材料的配比不调,施工管理的落后都是主要因素。

3.沥青路面早期破损的预防措施

只有做到早期设计的合理化和路面选材的严格正规化,才能符合力学结构的设计原理,增强沥青混合料的摩阻力、内聚力、粘结力,在保证设计和材料的前提下,在良好的交通气候条件下施工,才能保证沥青路面在早期不会出现破损。

4.沥青路面水损害的预防措施

水损害是近年来道路沥青路面常见病害之一,其发病部位多为透水较严重且排水又不畅的部位,主要是由于沥青混合料不均匀或离析引发的,个别不匀的路段会与泛油症状一起发送,不会在较长路段内同时出现,一般行车道较为高发,而超车道则少见,可见其受破坏程度与该路段的实际载荷量有着密切的关联,尤其在雨季更为高发。要避免水损害的发生,需要是添加抗剥落剂等材料来改善沥青与矿料之间的粘附性,路面结构层采用用水稳定性较强的沥青,在提高沥青混凝土压实度标准的同时,设置路面结构内部排水系统工作也是预防水损害的有效措施和必须配套设施。

五、市政道路工程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控制方法

1.重视材料混合配比设计

沥青的性能、集料质量、沥青混合料的配比、运输和摊铺都是影响沥青混合料治疗的主要因素,其中沥青混合料的配比设计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确定最佳的沥青用量是主要工序,常用的理论设计是根据马歇尔试验得出的结论,以油石比或沥青用量为横坐标,以马歇尔试验的各项指标为纵坐标,画图练成圆滑的曲线。根据密度最大值、稳定度最大值、目标空隙率(或中值)、沥青饱和度范围的中值求出沥青用量的平均值OAC1,以各项指标均符合技术标准的沥青用量范围OACmin~OACmax的中值作为OAC2,再以OAC1和OAC2的中值作为计算的最佳沥青用量。但在实际的应用中,这一混合料的配比还应该根据当地市政道路的施工等级、及当地的气候条件差异和交通状况的不同等做出相应的调整。

2.充分压实沥青路面,

沥青混合料摊铺层的压实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沥青路面的抗车辙能力、抗水损害能力和耐久性。因此必须选择合理的压实机械、压实温度、速度、遍数等,另外还必须考虑压实机具的组合、压实方法以及混合料与压路机的配合,这些方面都处理得当才能使混合料获得最佳密实度,因压实度偏低将引起沥青路面出现早期破坏,尤其在南方的特殊气候条件下,在市政道路工程沥青施工中,更应该注重压实工序,压实不足可使路面空隙率偏大,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控制好路面摊铺的平整度

在一定程度上,压实可以保证路面的平整度,而路面的平整度与市政建设的形象工程有直接的关联,其平整度越高,美观度就越好,过往车辆的行驶速度和舒适感官度度会非常高,所以掌控好基层平整面的质量非常关键,这一地基性的工作直接影响到面层平整度的好坏,现场施工人员应该严格按照标准控制路基顶面标高,改变人工摊铺的方式,而直接采用机器作业,通过试验路段确定最切合实际的作业系数,来作为参标和施工指导,在合理碾压工艺和操作下,能够保持施工路面的平整。

4.做好沥青混合料路面接缝处理

在沥青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总想接缝和横向接缝都是施工中正常的工作接缝,难免会出现,但是这种接缝的处理,也是沥青施工中的难点之一,处理不好就会出现多种问题和矛盾,接缝处理工艺的不精细和得当,不但影响路面的通行质量,还会造成行车舒适度的下降,接缝处的平整度不良是产生质量问题的一个主要方面,要想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采用宽幅摊铺机全幅摊铺面层,就可以在施工时间延长的基础上减少接缝出现的面积和频率,而且能够完全避免纵向接缝的出现,这道工序考验的不光是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准,还有技术人员和施工队伍的工作配合的默契度。

5.做好现场的质量控制

除了按照设计标准进行施工外,还应该对现场的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从压实度、厚度、平整度、弯沉、透水性和上面层的粗糙度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衡量和把控,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到位和不达标都会给整个道路施工造成质量问题,任何一个部分的标准都有具体的数字把控,分毫不能出现误差。在特定的仪器和设备检测之外,还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监理进行质量标准的考核评判,比如目测法、钻芯法、构造深度法,也是较为常用的方法。

6.做好后期养护

需要提醒的是,施工完成之后、通车之前的养护阶段也尤为重要,可能会出现一些路段的渗水状况,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处理,对积水路段进行处理,出现坑洞等缺陷的时候应该及时进行补救,这一阶段的养护补救不到位很可能让前期的工作形成功亏一篑的局面,给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造成重大影响。

7.做好超限超载车辆的治理工作

除了上述提到的沥青道路施工质量本身存在的问题外,交通负载率大也是导致道路出现破损的重要成因,超载超限车辆的无限制通行是罪魁祸首。加强道路交通管理、采用法律手段来治理超载超限,将是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有效保障市政道路施工质量安全的有力措施和未来趋势,从而达到道路建设和车辆增长的适应性发展需求。

六、结束语

总之,沥青路面已经成为市政公路建设中的一种主要施工材质,其行车舒适度和安全性及市政工程的美观度都颇受青睐,但一般的沥青路面,一般在3年左右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和问题,运行的不通畅导致交通压力的增加,并给行车安全带来隐患,因此,严格掌握沥青路面的施工技术,并把握好质量控制标准,是市政公路建设施工单位最应重视的问题,只有掌握了施工技术要领,并了解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的各种因素,做到对施工过程的高标准、严要求,将前期预防和后期养护并重,才能让市政公路工程使用更长久,真正实现精品工程、优质工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鑫蕾;丁宁;;浅谈公路工程路面施工质量控制[J];技术与市场;2012年05期年

【2】郭宏灿;;浅谈市政道路沥青面层的施工[J];科技传播;2010年16期

【3】黄志光;;市政道路路面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探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31期

【4】季卫华;;浅谈公路施工中沥青路面的施工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02期

【5】张宇;;浅究沥青混凝土的道路施工技术[J];建筑知识;2011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