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科普基地规划

农业科普基地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科普基地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科普基地规划

农业科普基地规划范文第1篇

一、理清思路,找准位置,真抓实干,开拓创新

1、通过建立科普示范基地,以点带面,推广普及实用新技术。在康城生态循环基地、马铃薯基地、村大葱基地、花卉基地的基础上,根据我镇产业特点,新建1-2个融科技成果新技术新项目、实验示范、推广普及于一体的科普基地。

2、按照镇特色优质产业的需要,新建农业技术协会2个以上。争取国家扶持补助资金,兴多项产业,活经济,富群众。在张园草莓观光采摘园的基础上,再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处、在“古滕缘”蔬菜品牌的基础上,再创立绿色有机无公害品牌3-5个。

3、广泛应用农业新技术,下半年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不少于5项。

4、通过招商的方式引进1-2个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

二、建立巩固科普网络,完善科普设施

1、全镇设83个科普宣传点,每个点配3-5名专职科普宣传员,形成一个覆盖全镇的科普宣传网络。

2、与农技站、经管站、民政科等单位搞好配合,镇主要产业都要成立相应的农业技术协会,用以引导产业发展。

3、组织成立不少于50人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开展科普活动。

4、保持固定的办公场所、组织机构,健全的规章制度,丰富的科技资料,齐全的档案材料,简洁实用的科普宣传栏。做到科普工作制度化,科普队伍专业化,科普活动经常化,最终实现我镇各项事业产业化。

三、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大力普及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大力提高老科技工作者建言献策能力及建立良好献策渠道,大幅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实施科技兴镇战略。真正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镇街富强、村居富足、群众富裕的目标。

1、村村都要设立“科普宣传栏”这一常规的、主要的宣传载体。宣传栏内容定期更新,要求始终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且发挥实效。

2、根据需要,对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实用技术培训,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对企业职工开展培训,提高其研发新产品的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运用率,把科技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让广大群众得实惠。

农业科普基地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研学基地;青少年;农业科技;研学

国外研学旅行具有起步早,教育体系相对成熟,主要侧重旅行动机、旅行影响、旅行态度以及过程的客观描述和总结、商旅化气息明显等特征。而国内研学旅行处于初级阶段,研究较松散,以描述性研究为主;侧重于基础理论、课程化构建、基地建设、研学机构服务、实施满意度调查和评价机制等方面[1]。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研学旅行”[2];2014年,国务院31号文提出要积极开展研学旅行,建立一批研学旅行基地并逐步完善接待体系;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并将之置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战略新高度[3]。2018年10月,广东省教育厅等12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研学旅行将成为广东中小学校必修课,并于当年11月1日正式实施。自此研学旅行以行走学习的模式,在学校、研学机构、研学基地间,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正式开展。农业科技研学作为研学旅行的一个分支,与其他学科的科技研学具有共性,现阶段从产品设计、运行机制、实施策略、案例研究等方面均有研究[4-8]。但是由于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证;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从小生活在城市的青少年学生远离农业,缺乏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了解,针对青少年开展农业科技研学实践活动,更加迫切与必要。农业科技研学具备的特点、应遵循的原则、研学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其他学科科技研学同样存在。本文通过对青少年农业科技研学各方面进行探索与思考,以期探索一条青少年农业科技研学创新模式,同时为其他学科的科技研学提供参考。

1农业科技研学的特点

农业科技研学是指以农业科普园为校外活动地点,以农业科学知识、农耕历史文化、生态环保理念、动手设计、农事体验等为主题元素,融合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态环境及乡村民俗文化等资源,以通俗易懂和趣味参与的方式普及现代农业、自然科学和生态环境知识。科普受众涵盖中小学生、青少年学生及亲子游家庭。通过“农业科普教育+研学基地课程设计”等寓教于乐的模式,向青少年学生传播现代农业知识,让青少年学生从小了解农业,树立从事农业、服务农村的志向。

2农业科技研学应遵循的原则

农业科技研学活动能够让青少年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农业的亲近感,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1教育性原则

研学旅行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9],教育性原则必须排在首位,兼顾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避免“只游不学”或者“只学不游”的现象。服从自然法则,归于自然教育,以学习者天性开发为宗旨,因材施教,让研学受众在丰富人生阅历的同时,感受生命的意义与成长的乐趣。

2.2实践性原则

研学是目的,旅行是载体[10],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研学活动,来实现农业研学综合育人的目的。坚持实践性原则,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促进学生知与行、手与脑、书本和生活的实践联系,与学校单纯理论学习方式区别开来。农业研学要打破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根据地域优势,倾向于自然环境、生活领域的延伸,加强与自然、社会及生活的联系。如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科技研学基地向中小学生推出了“两米阳台栽种未来”都市菜园研学课程,内容包含了蔬菜与生活主题讲座、环保栽培基质配制、阳台蔬菜种植体验、水肥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体验、蔬果加工、蔬菜主题烹饪等环节,不仅仅让学生学到阳台蔬菜种养技术,更让学生们通过实践性活动,能够学习到蔬菜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

2.3促进融合性原则

研学旅行以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为突破口,集集体活动、教育活动、体验活动于一体,需要遵循促进融合性原则。包括学校内资源的整合、多学科的整合、跨学科的整合,甚至是跨界的整合。整合农业资源,要结合地区的情况、学校的情况、学生的实际年龄情况,比如农业实践基地,科研机构、生产农场、农业生态园、农业公园等等都可以去进行充分地挖掘、整合可利用的资源为农业研学课程服务。如有些学校是以中草药为特色课程的,那可以将中草药栽培基地、中医药博物馆、药膳体验馆等资源整合起来,形成种植、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农业研学课程。

3农业科技研学体系构建

3.1农业科技研学课程设计

农业作为研学活动的主要大类,各地研学机构、旅行社设计了大批关于农业的研学课程,但普遍存在设计同质化,缺乏创新。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和内容简单,形式多停留在参观、游览,互动体验环节较少,学生参与度低,活动效果不理想。同时缺乏严谨的宏观统筹与整体规划。具体表现为预设方案简单,缺少对实际情形的具体考虑,可操作性低;前期准备不足导致过程中状况频出,不能理性应对、快速解决;未考虑到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情况,进而影响了学生对研学内容的准确感知。以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为例,设计了:蔬菜成长需要什么;种子的力量;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有虫眼的蔬菜;蔬菜“保卫战”;水培蔬菜实践课;秋生紫苏为蟹香;炎炎夏日,瓜棚豆架;辣椒有多辣?吃好米有稻理;五彩斑斓的蔬菜世界;如何种好都市菜园;蔬菜与生活;农业环保之旅等24个农业研学课程,并在研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删、修改;但是由于都市的青少年年龄段不同,阅历不同,并且大多数日常生活远离农村、农业,效果不能一概而论;农业兴趣浓的青少年学生,会跟随研学老师的步伐,带着问题,如种子萌发是先出根还是先出叶?为什么?栽培土壤、基质或营养液的EC值、pH值应是多少才适合蔬菜的生长?不同的光照条件下蔬菜的生长情况?蔬菜生长速度和品质保证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由引问当主动提出疑惑,这一部分学生可以说研学有成效;但是另外一部分学生,无心课程,打打闹闹,无法专注于研学活动。好的研学课程是需要精细准备、反复揣摩、多次修改的[11]。那么我们的研学课程内容设计者、组织者以及实施者均应该积极思考,应该怎样科学合理的设计农业科技研学课程,能引导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全身心融入课程中来,怎样多维度普及农业科学文化知识,并提升青少年认知与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管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社会参与合作能力等等。

3.2互动体验项目设计

互动体验项目是研学旅行的核心环节之一,研学工作者根据研学目的,设置多样的互动体验项目,让青少年近距离的接触农业、体验农业。研学基地互动体验项目不同于学校生物、科学实践、第二课堂等课程,学校的学科课程主要是教师的系统讲授,示范操作,学生真正动手的机会少之又少,而农业科技研学亲临自然与实境,融合了农业、生物、化学、物理等多学科,可以就地取材,实地操作。以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为例,低年级学生设计了蔬菜豆豆画、香囊包制作、干花书签制作、种植盆栽蔬菜、触摸含羞草、采摘鲜蔬等研学体验活动,高级学生则设计了蔬菜授粉、基质配制、测农产品农药残留、蔬菜搭架、蔬菜砧木嫁接、植物拓印等实操性更强的体验互动环节。从互动体验成效来看,大多数学青少年对体验项目热情极大,对学习农业科技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原来南瓜是这么授粉的”“我还想给番茄授粉”“原来农产品安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开展农业研学体验项目让日常沉闷的课堂变得“热闹非凡”,让教育回归整体,回归真实,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12],让学生对现代农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树立从事农业、服务农村的志向。

3.3园区参观路线设计与讲解服务

研学旅行是一个集课程、基地、线路以及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体系,构成因素缺一不可[13]。基地即园区参观线路的合理布局以及完善的解说系统至关重要,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3.3.1因地制宜原则。因地制宜,即根据各个基地资源配置的特点,规划合理的导游参观线路,如园区的道路规划、农耕文化体现、农业设施投入、气候监测设备设置、农业科普点的设计等。将园区的各类科普资源有机串联起来,不走回头路,挖掘自身特色与亮点,研发适应不同年龄段的行走路线,先参观什么,后参观什么,直接影响研学成效。3.3.2功能分区原则。根据农业基地的特点,可以划分为农业科研区、农业生产区、农业科技展示区、参观游憩区、互动体验区、配套服务区等。总之,功能分区要围绕“农业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核心理念,统筹规划,更好的为研学旅行服务。3.3.3完善的解说系统。根据研学受众的不同,配备不同的解说体系。针对幼儿园小朋友,由于属于亲子研学,采用“导奇式”解说,结合幼儿身体、心理特点、语言通俗,以体验式参观解说为主[14]。针对1年级~3年级小朋友,利用该年龄段学生的好奇心,以识别蔬菜、见识现代农业为主,挖潜该年龄段的潜力,采用“引导式”解说系统;4年级以上学生是研学旅行的核心群体,根据年龄段,自下而上,结合乡土乡情、县情市情、省情国情来构建研学体系,采用“联想式”解说系统,比如在对香料类蔬菜进行介绍时,可以将香料与国宴结合起来,用故事来科普研学。

3.4团体接待人数控制

研学基地要扩大社会影响力,必须要加强宣传,加强与研学机构、社会团体等合作交流,深入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从而进行量的积累;当量达到一定程度,给研学基地的接待能力、应急机制、研学体系构建、研学内容更新、设施设备维护更新等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不是所有的量变的积累都能产生质变的累积效应[15],此时需要进行量变到质变的演变,即控制数量,提高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赢取良好口碑。以广州农业科学研究院为例,由于科普设施和科普配套稍显不足,经过研学基地运行实践发现,单次接待量为1人~300人时,投诉率低,回头客多;单次接待量为300人~500人时,研学旅行效率与质量明显大打折扣,体验感下降,反馈意见一般;当单次接待量大于500人时,导游的接待压力倍增,大多时间用于排队等待、维持秩序、清点人数等,科普工作者的工作成就感倍减,感觉服务得不到有效的共鸣与尊重。因此,根据研学基地实际情况,控制团体接待人数,有利于研学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4农业科技研学存在的问题

4.1主题模糊

部分学校、研学机构农业研学目标主题模糊,典型的表现为重游玩轻内涵,重趣味性轻知识性,将“研”与“学”割裂开来,违背了国家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初衷。

4.2方案形式化

部分学校开展研学活动只是例行公事,每一年的方案相差无几,缺乏创新性。例如有些学校采取就近原则,不分年级段,整个学校同一时间采用同一套研学方案,前往同一农业研学基地开展学期研学活动,高峰时可能近5000名学生,在同一农业旅游景区开展研学,进到景区后都是由旅行社导游、学校老师带着学生自由参观,并没有明确的研学主题,全程也没有景区的科技导师参与,研学效果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是避免研学方案形式化的有效准则。

4.3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受学校传统教育的影响,青少年学生前往研学基地开展研学活动前,学校老师已按教学目标制定了条条框框,学生在活动中从纪律、小组分配、分工任务等方面受到制约。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与创新性,研学旅行教育价值难以实现,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16]。

4.4统筹协调有待进一步完善

农业研学项目由教育部门牵头,涉及农业、科技、财政、交通、文化、旅游、公安等诸多部门,需要多部门统筹协调,同时研学群体普遍存在安全意识淡漠,好动、情绪不稳定,自我防护意识较差等特征,出现擦伤摔伤、磕磕碰碰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学校、社会、家庭要辩证的看待研学小问题,顾全大局,不能因噎废食,阻碍研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5未来发展方向

研学旅行市场需求不容小觑,对教育引导者、科普基地运营者、研学机构运行者、学校组织者和策划者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未来主要要从改变传统教学、增加研学基地核心竞争力、突破传统教育瓶颈等方面入手,开展真正的研学之旅。

5.1加强农业研学基地建设

农业研学基地是农业研学实施和开展的重要依托,整合自身农业资源,从研学导师、研学内涵、研学主题、研学特色、研学线路等方面挖据内涵,编制与时俱进的研学指导手册是当务之急。同时根据新时代研学发展特色,完善基地配套设施建设、安全保障机制建设、服务机制建设,顺应研学发展大趋势,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服务。

5.2促进农业研学课程化建设

农业研学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充分调研学校的需求、学生的兴趣与需求、结合研学基地的资源优势,走本土化、实践化、校本化、创新化、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之路。在遵循教育至上原则的同时,设计合理的研学课程,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为青少年学生提供创新空间。

5.3建立评价反馈机制

农业科普基地规划范文第3篇

为贯彻《科学技术普及法》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精神,探索建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机制,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联合开展了首批全国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申报工作。经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科技厅(委)、所在地中科院分院、科协部门推荐,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协联合组织专家评审,最终确定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等61个单位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希望全国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发挥示范性带头作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制定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和组织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好学生实践活动的接待工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活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科技厅(委)、所在地中科院分院和科协部门要探索建立密切合作的长效机制,加强指导,共同推进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为各地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首批全国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名单

(61个单位)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航空遥感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馆

天津科学技术馆

天津自然博物馆

河北省科学技术馆

朝阳市科学技术馆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树木园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馆

哈尔滨工程大学启航活动中心

上海科技馆

上海天文台佘山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天文博物馆)

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标本馆

江苏省科学技术馆

浙江省科技馆

安徽省科学技术馆

合肥现代科技馆

蚌埠市科学技术馆

铜陵市科学技术馆

福建省科技馆

厦门市园林植物园

江西省科学技术馆

上饶市科技馆

山东省科学技术宣传馆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

郑州科学技术馆

郑州市郑商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地

武汉科学技术馆

湖南中医药大学传统医学科学科普教育基地

湖南省科学技术馆

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体科学馆

惠州科技馆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地学与资源科普教育基地

广东科学中心

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馆

中国雷琼海口市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

四川科技馆

重庆科技馆

贵州科技馆

云南省科学技术馆

云南天文台科普教育基地

云南省青少年科技中心

青海省科学技术馆

拉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自治区高原大气环境研究所

中科院天文与时间科普教育基地

陕西科学技术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

陕西省现代农业校外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陕西医史博物馆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馆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南山观测基地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标本馆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吐鲁番沙漠植物园

农业科普基地规划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支持农业,关心农村,致富农民的部署和《东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跃、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提高全市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依靠科技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推动全市农村的科技进步、科学知识普及、实用技术培训、新品种试验推广和基层科协组织建设,整合农村科普资源,服务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工作目标

东港市是省科协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试点县(市)之一。“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试点的行政村建立和配备“一站、一栏、一员”(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宣传员),旨在搭建科技传播的社会化服务平台。按照省科协要求,2006年1月—12月为试点阶段。在市委、市政府确立的确25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中,建设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宣传员;2007年为示范推广阶段,全市行政村60%完成“三个一”建设;2008年所有的村建成“三个一”,实现农村科普网络的全覆盖。同时,组织科普志愿者80人;建设《科普大蓬车》播放点15个;组织科技工作者为农村科技服务200人次;年培训农民13万人次,培训农村党员干部1000人次,培训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及乡土人才200人,培训农村青少年1500人,培训农民经纪人500人;引进实验示范推广新品种、实用技术20项。通过开展“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活动,进一步推动“农民科技增收工程”的深入开展,完善农村科普组织网络,加强农村科普阵地建设,强化农村科普实践,抓好农民科技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工作内容

(一)、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为起点,巩固和发展完善已经取得的“全国科普示范县(市)、”“辽宁省科普工作达标县(市)”荣誉和成果,深入开展科普示范镇区、示范村、示范户、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在全市逐步实现科普网络建全,科普设施完备,科普队伍稳定壮大,科普示范基地完善规范,科技活动经常,科普成效显著。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意识、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水平和驾驭市场经济与现代农业的管理能力显著增强。农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科技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及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突破。

(二)、以农村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和科普宣传员即“一站、一栏、一员”建设为突破口,依托农技协、村委会、科普示范基地等建立科普服务站,配套建设科普宣传栏,把农技协负责人、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等致富骨干组织起来,培养成为科普宣传员,形成村级开展科普活动的场所、科普宣传阵地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在试点村至少培养一名以上科普宣传员。科普活动站要建立组织机构,做到有管理制度、有标牌、有电教设施、有活动记录,每月至少活动1次,并有效发挥作用。科普宣传栏一般修建在村部明显处,贴墙或立式,用白钢和铝型材制成,长5米,高1.5米(8块科普标准挂图),每月更换1次内容。市科协组织50名涉农专家组成新农村科技服务团,结合“一站、一栏、一员”建设和培训任务,定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科普讲座、技术服务,实现专家与农民的零距离对接合作。

(三)、以“农民科技增收工程”为载体,结合“大孤山庙会科技咨询”、“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活动日”、“科普之冬”等大型科普活动,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科普工作,使农民的科技意识明显增强,科技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农业经济中科技贡献率逐步加大,农民收入明显增长。与此同时,市科协继续组织开展“赶科普大集,送科技下乡”和“百名专家进百村带千户富万民”活动,使之成为长效机制,常抓不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为了使工作扎实开展而富有成效,东港市成立“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领导小组:

办公室设在市科协,主任由市科协主席鞠素澜兼任,负责“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工作组织协调,督促指导。领导小组将于8月份对此项工作进行检查验收,总结评比。

农业科普基地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规划;高校旅游;旅游资源

收稿日期:2011-06-30

作者简介:周 盼(1989―),女,湖北孝感人,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风景园林系学生。

通讯作者:刘倩如(1978―),女,湖北人,讲师,乌克兰基辅国立建筑大学城市规划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8-0231-04

1 引言

随着生活条件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和科技更加重视,兼具都市旅游和风景旅游特点的“高校旅游”成为近年旅游的一大热点。我国的高校旅游由清华、北大此类名牌高校兴起带动,逐渐稳固成一特定旅游产品,在高校运作中可期夯实为附属支柱产业。现阶段我国高校旅游呈现发展不平稳的总体特点,一类名牌高校旅游开发较早,市场效应较好,且近年来旅游服务水平不断发展完善;大部分大学由于专业限制或名气稍逊、校园用地狭小等原因较少进入旅游者视线[1]。部分高校旅游旺季游客盈门的同时滋生负面影响,导致对高校旅游褒贬不一,校方和社会舆论支持与反对并存。高校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受学术性质限制程度不一,开发利用的差异度较大。

“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已定位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我国旅游规划主要任务明确提出须提升产业地位、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满足市场等需求。高校旅游理应正视国计民生的要求,重视旅游市场日益扩大,旅游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优化经营管理思想,将“高校旅游”诠释为适应旅游需求的新产品、新业态,成为现代旅游产品体系中一员。

2 目前高校旅游存在的问题

2.1 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充分

高校具有城市建筑、科研机构、体育设施、风景园林景观、建筑古迹等,并具有自己独特的高校品牌、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这些都是高校旅游的宝贵资源[2]。在目前的高校旅游活动中,多数宝贵资源沉默于校园,仅少数部分作为旅游资源供人游赏,导致高校旅游资源的低度开发和利用不充分。各类高校千城一面不能突出特色,无法确立各自独特的旅游形象和和旅游优势。

2.2 旅游项目内容、形式单一化

高校旅游内容分为观光旅游、会议旅游、探亲访友、修学旅游、体育旅游、科技旅游和事件旅游7大类[3]。针对社会大众的旅游类型仅局限于观光游一类,其他内容偶见于特定人群(如科技旅游用于高校学术交流或高校外事展示)。游客在高校游览观光过程中仅能走马观花的观赏,而未能通过互动行为和体验活动更深入的了解大学生活、高校文化和科技研发知识等,低端的内容和形式局限了公众吸引力。

2.3 旅游系统缺失

名牌高校的“高校游”热暴露出高校旅游系统不完善。高校旅游缺失支撑保障系统,无管理组织;旅游产品缺乏规划设计,景点和项目相对散乱,在旅游功能规划、游线设计等方面不完善;旅游市场无科学预测,游客的组成、数量及游览内容存在不可控制性,旅游活动对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造成影响,对设施和场地的使用造成压力,甚至出现安全隐患。

2.4 专于教研的观念束缚高校旅游发展

高校管理层对于高校旅游持保守态度,一方面受固有观念影响,保持校园教学、科研的安全和专属性;另一方面担忧高校旅游带来诸如嘈杂、秩序混乱、安全隐患等增加校园管理负担。高校中如图书馆、展览馆等谢绝对游客参观,有潜在旅游价值的旅游资源未积极开发利用,致使高校旅游发展受限,不能充分展示其特色。

2.5 旅游形象不突出

高校旅游主题形象模糊,鲜有具独特吸引力的意象。高校旅游形象作为表象层,依托于高校的历史和人文内涵支撑,根植于高科技旅游产品和丰富旅游项目基础[5]。在高校旅游中,支撑层和基础层未有充分利用,导致各高校旅游形象模糊单薄,无法突出自身特色。

3 华中农业大学旅游规划分析

3.1 探寻潜在可利用资源,明确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

本文尝试做有针对性系统规划,重在利用高校自身特色旅游资源,突出旅游特色上以华中农业大学(下文简称华农)为例,尝试利用规划手段,合理分配和利用旅游资源,建立旅游框架体系,着重对景观、游线、基础设施等的规划,以期建立华中农业大学高校旅游系统,突显旅游特色。

3.1.1 自然旅游资源

华中农业大学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地处武汉市二环线与三环线之间,比邻珞狮南路和狮子山大道,城市内外交通联系方便。北枕狮子山麓,南瞰田园阡陌,兼收南湖之滟、野芷湖之幽,以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与园林式景观称道。华农校园内绿树成荫,绿化率达到了98.88%,被誉为湖北省园林式学校[6]。

3.1.2 人文旅游资源

学校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农学氛围营造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孕育了学农爱农的朴素校园文化。狮山广场、南湖湖畔读书声不断,田园、实验基地劳作身影不息,这些都是华农独特的耕读文化魅力,更是校园淳朴学术氛围影响下鲜活生动的人文景观。学校有建于20世纪早年的苏式历史建筑,也有朴素无华的清水砖建筑群,它们与校园中高大虬劲的悬铃木相映成趣,与校史馆一起向人们展示着院校历史和文化底蕴。

3.1.3 科技旅游资源

在工业及信息产业发展受到高度重视的当代,公众同样好奇农业的发展。华农具有以农业高科技品牌,学术“六个一”科研硕果,“四个一”特色发展模式,更有“康思农蜂蜜”、“华农脐橙”、“华农茶”等一批附属产业,这些均是有潜在价值的特色旅游资源。学校农业科研试验基地也具有较高的农业观光游价值和农业科普游价值,可作为旅游资源适度开发形成生态农业试验观光区、园艺观赏区和果树采摘区等,成为农林院校旅游的固定内容。华农依托丰富的自然、人文和科技旅游资源,以良好区位条件,形成自然、人文和农业科技三类资源体系(图1)。

3.2 根据校园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结果确定校园旅游形象

华农的科教特点、农业景观和耕读文化可以作为特色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以华农作旅游地,采取游客调查和访谈形式对其历史和现实形象要素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技农业、农事景观和园林品质3大核心要素。通过对华农校园的本底形象及感知形象的分析和研究,综合优势及特色资源,最终将华农的高校旅游主题形象定位:“科技农业、耕读田园”。

3.3 合理整合校园旅游资源,根据学校现状用地进行规划

3.3.1 旅游资源整合

校园旅游资源选取基本避开教职工住宅区、行政办公及教学科研核心区和学生生活区,主要环绕分布于,避免学校正常教学与校园旅游的相互干扰和冲突,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3.3.2 旅游规划目标

在保证学校正常的教研活动下,以“科技农业、农耕田园”为主题,充分发掘校园特色旅游资源,策划观光游和体验游活动相结合使游客体会“农校旅游”特色,提升华农的高校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同时带动农业科研产品的推广。

3.3.3 功能分区与规划结构

规划中将旅游区与教学活动以及学生、教职工住宿区划分开,主要集中于学校南部的科技园区、试验基地,北部狮子山,东部滨湖地带。整体规划为“一轴三带”结构,“一轴”为人文景观轴,“三带”即农业科普观光带、滨湖自然休闲带、山林景观体验带。旅游功能分区为:农业科普展示区、试验基地观光科普区、滨湖景观区、山林探险体验区和狮山人文休闲游览区5大景区(图2)。

根据资源分析结果,对综合评价较高的资源予以留用,适当地加以改进部分项目,并增加旅游服务设施(表1)。

表1 华中农业大学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3.3.4 旅游线路

规划设计农业科普观光游线和自然人文观光游线两条路线。农业科普观光游线以壕沟入口为起点,主要延香樟路、学府路、南荟路和沿湖东路,将宠物之家(原兽医院)、蜜蜂博物馆等农业科技景点串联起来。自然人文观光游线以新西大门为起点,主要依托于狮子山大道、学院路和南湖东路,并设计两条次级游线分别通过狮子山广场和狮子山,从而将校园自然人文景观联系起来。两条游线各有特色又紧密联系相互补充,整体形成网状分布,避免了游线的重复单调。旅游交通便捷,游线起止于4个校门,尽量与学校的教学生活区避开,组织串联了集中性旅游服务设施,如国际交流中心、梧桐路商业街和农家乐(图3)。

3.3.5 景点设计

详细设计的双狮望月游园景点选址于校内绿化科庭园,基址位于学院路和狮子山大道之间,近邻西校门,紧挨国际交流中心。为了疏散校园出入口人流,为国际交流中心游客提供游憩场所,展示校园文化,选择在此设计游园。调查“校园八景”之“双狮望月”缺失实际内容,因此以“筛月”为主题,重塑双狮望月景点,以游园形式弥补其内容空缺(图4)。

3.4 策划独特有吸引力的旅游活动项目

现代旅游出现由单纯的观赏性游览向体验型游览转变[7]。华农旅游资源具备体验游开发价值。基于校园旅游主题形象和游线规划,将旅游产品分为3类10项进行策划。

3.4.1 农业科普观光体验游

科普观光体验游包括关爱宠物周;蜜蜂文化展;生态湿地观鸟活动;农事认知体验活动;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校园科技成果展。

3.4.2 自然人文观光休闲游

自然人文观光休闲游包括校园文化展;暑期校园开放日;野外拓展训练营;“花香校园”书画摄影;“幸福农家”体验活动。

3.4.3 科技产品成果推广游

华农科研成果丰厚,推出系列农业科技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在旅游活动中增加相应产品的宣传,突出了华农的特色,提升了校园形象。并能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带动高校旅游的附属产业发展。各高校有其自身特色,须通过旅游规划突出其特色,保证旅游效益。

4 结语

综合评价高校旅游资源,明确特色资源及潜在资源。根据旅游特色资源,塑造个性鲜明、亲切感人的校园旅游形象,强化校园特色旅游的宣传和传播。系统规划校园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特色资源,确定校园旅游规划体系。根据校园特色资源和旅游规划体系,丰富旅游项目,拓展校园旅游的内容和形式。

参考文献:

[1] 张 伟,涂 菁.高校游发展初探[J].特区经济,2006(2):229~230.

[2] 吴雁华,傅 桦.高校旅游资源类型与开发[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1,22(2):86~92.

[3] 朱 f,田美蓉,欧阳颖.高等院校校园旅游研究[J].人文地理,2005(1):45~48.

[4] 吴修和.校园旅游开发浅析[J].山西科技,2005(3):52~53.

[5] 马 勇,李 玺.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 佚 名.华中农大通过湖北省园林式学校评审验收[EB/OL].[2004-11-10]./details/index.php/news/2004-11/20421/

[7] 郭 璇.山东省环城游憩旅游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Analysis of Highlighting Unique Features of College Tourism by Means of

Planning Measures

―A Case Study of Tourism Planning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ou Pan,Wu Jiayu,Liu Qianru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