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健康的了解

心理健康的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的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健康的了解

心理健康的了解范文第1篇

家庭教养方式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幼儿个性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个性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帕金森把家庭看成是“制造人格的工厂,直接影响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因此,有必要探索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

二、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早期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有效性,在了解早期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之一。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早期家庭教育尤其要重视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在了解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遵循幼儿的个体差异,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幼儿表现为情绪安定、积极向上。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判断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较多,如充沛的精力、性格开朗、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等,家长根据幼儿的实际表现情况,了解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这样才能客观、准确地把握幼儿的心理脉络,对症下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2.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是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关键。早期家庭教育对家长而言,过分溺爱将会阻碍幼儿的正常的心理发展,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教养方式指导幼儿教养行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心理。从幼儿的心理发展方面来看,幼儿由于受自身年龄特点的影响,在心理特征上往往表现为自信心差、成就感低、自卑怯弱,无法适应,形成紧张焦虑的情绪,养成不良的心理品质。对此,家长应发挥家庭教养的主观能动性,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

3.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对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幼儿往往好模仿、易受感染和暗示,早期家庭教育应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使幼儿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进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在具体做法上,由于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很容易成为幼儿的模仿对象,父母乐观、自信,孩子则会变得活泼、开朗;父母暴躁紧张,孩子可能急躁焦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谈举止、情感态度都应对孩子起着示范和指导作用。

4.合理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

合理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是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的外在表现,压力过大、过多会损害身体健康。早期家庭教育中,幼儿的心理压力也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首先需要家长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如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可以使幼儿情绪饱满、愉快。与此同时,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受到一定的心理压力,面对遭受挫折处在良情绪中的幼儿,家长可用转移注意的方法让幼儿忘掉不愉快,以减轻幼儿心理的压力,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5.鼓励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人生活中最大的引路人,幼儿期是个体性角色形成的关键期。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还应注重鼓励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幼儿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对幼儿而言,良好习惯的形成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知识,即需要幼儿掌握一定的基本的生活技能作基础,如会自己穿衣、吃饭,会收拾整理自己的物品,会独自入睡,知道危险并能躲避危险等。早期家庭教育中的家长应加强对幼儿的指导,指导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在儿童世界里身心健康地成长。

三、结语

心理健康的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培养 对策

前言

目前我国在幼儿心理健康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和西方教育水平相比仍较为滞后,在幼儿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知上仍存在一定的不重视,严重遏制了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而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的急剧膨胀,幼儿心理健康早已成为国民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以下笔者从幼儿心理健康的多个方面入手,对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及解决办法提出粗浅的解决对策。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一)幼儿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身体健康

幼儿心理健康与幼儿身体健康是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二者存在密切的关联关系,在幼儿成长中相辅相成,幼儿身体健康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而幼儿心理健康则是幼儿身体健康的客观条件。由此可见,在幼儿成长发育中“心”与“身”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联系。

(二) 幼儿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幼儿智力发育

当幼儿心理感觉到压力时会表现出情绪紧张、心理抑郁、思维迟钝、感受力降低等等精神上的问题,从而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智力发展。通过国家教育部门的实践调查证明,当幼儿处于愉快、放松的学习环境中,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不仅可以促进其体脑的快速发展,更能获取环境中人际交往的情商锻炼,直接影响到幼儿成年后事业、生活能力。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对幼儿的智力发育,情商发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几点因素

(一)缺乏正确的幼儿教育观

目前在我国幼儿教育中,过多的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而往往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导致了目前我国幼儿教育观的缺失,给幼儿教育行为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例如在幼儿园的体育课程中,幼儿教师过多的重视幼儿体育动作的技能,而忽视了幼儿个体之间的差异,忽视了幼儿的心理特点,无法达到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培养的教育目的。而不正确的教育观恰恰错过了培养幼儿心理承受能力,健全心理健康的重要时期。

(二)没有摆正幼儿教师的正确地位

在幼儿时期得到充分安全感的人,在成年以后仍会保持生活、工作上坚强的性格。而如果幼儿在成长期得不到成年人的关爱,势必会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对外界的变化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而目前我国幼儿园中有许多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中,没有摆正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存在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任何事情都以个人的需要和兴趣出发,专制型的强迫幼儿进行教育,给幼儿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极易形成自卑,抑郁等不良心理问题。

三、解决幼儿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对策

(一) 利用环境加强对幼儿心理健康影响的重要性

加强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环境影响主要可以从两个大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幼儿园环境;另一方面是家庭环境。在幼儿园环境影响方面主要应该从幼儿园的安全、卫生环境入手,使幼儿在幼儿园感到安全感、舒适感。在满足幼儿身心发育的各方面需求的同时,加强对幼儿动手、动脑、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创造大量的幼儿活动空间。多重视幼儿的情感需求,特别是对性格内向、活动能力差、交往能力差得幼儿特殊照顾,个别个体个别对待,以满足在幼儿园环境中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

在家庭环境影响方面,应该从对幼儿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家庭教育的深入了解入手。首先,应该通过幼师的家庭调查,针对一些专横、武断的父母,进行说教工作;其次,对过于溺爱幼儿的父母,进行教育方法指导。同时,定期积极主动的约谈幼儿父母,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情况信息交换,指导家长更为科学的教养幼儿,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已达到幼儿教育工作向健康的、稳定的、良好的积极心理健康方向发展,为幼儿的早期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方式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对幼儿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方式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既是对幼儿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符合教育者预期的教育目标,而进行的肯定式鼓励和表扬奖励,以此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鼓励和表扬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方法,目前已经在幼儿教育中受到广泛的接纳和采用。同时,鼓励和表扬作为一把双刃剑,其在采用应该使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合理的鼓励和表扬,切忌不追求实际的表扬致使幼儿产生娇气、矫作的习气。而适当的鼓励和表扬,不进可以强化幼儿优秀品质的形成,更能强化幼儿心理健康发展,避免一些不良品质的出现。

(三) 树立正确的早期心理健康发展特点,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著名素质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指出,幼儿早期心理发展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汲取,具有自发吸收,自付模仿的本能。因此,针对幼儿早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幼儿教育应该按照其本身的发展的特性,衡量幼儿心理发展,巩固幼儿自身的内心世界。针对幼儿心理发展,作为幼儿教师应该重视幼儿教育的早期心理发展,自觉维护幼儿的主观意识,以此构建完善的幼儿心理健康。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幼儿教师想要真正走进幼儿的心理世界,只有心理装着幼儿,真实了解到幼儿的内心需求,真实了解到幼儿的发展情况,才能更好的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实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目的。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的了解范文第3篇

“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作为班主任老师只有通过仔细观察、详细了解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比如现在学生普遍存在因学业压力、交友、家庭等而引起的焦虑、恐惧、忧郁等心理失衡与不适等心理问题。所以,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已成为班集体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应该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拥有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

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师往往在认识能力、情绪状态、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等方面都会表现出积极良好的状态,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方式上容易暴躁、焦急、易怒、缺乏爱心和责任感,容易造成紧张压抑的教育气氛,导致学生情绪不稳定,学习缺乏自信,不利于教学。因此,教师应阅读与心理健康有关的书籍,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每一位学生。

二、信任学生,激励学生

我们班是由两个班分成三个班后形成的二、三班,全班共56人,男生比女生多出4人,刚接班时,优生人数为24人,其中6人不及格。大部分孩子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不集中。家长朋友都认为“学习成绩不好,调皮的孩子就都在我们班。”家长和孩子都显得不自信。我充分地信任我的孩子们,他们是最棒的。

三、建立学生个人心理成长档案

学生的心理会因环境、心情等因素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建立学生个人心理成长档案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工作:

1.从一年级开始建立学生的档案

2.向科任教师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

3.平时多观察、认真倾听孩子的诉说、平等地与学生交谈

4.建立师生联系本(或家校联系本)是加强师生联系的主要渠道。比如“每周有约”“悄悄话”等。我在班级管理中常备两本“家校联系本”和“每周有约”

5.设计调查表,了解学生心理的动态

四、加强班级、班规建设形成的良好学风

俗话说“无方不成圆”,为了能在管理班级中做到有法可依,更好地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我和学生一起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为依据,结合我班的实际情况,在开学初商讨、建立了我们班的班规。

五、积极开展多样化的班级活动

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情感体验性、感悟性的班级活动是班主任工作的制胜法宝。

1.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队活动,以此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利用课前的五分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比如组织学生学习励志的故事,或者齐读名人名言,每周五人轮流分享“最感动你的人和事”“我为班级做了什么”等形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六、集体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心理健康的了解范文第4篇

一、中学生应该学习一点心理知识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知识对学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注意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根据思维的规律正确地理解概念,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还可以根据人格的发展规律,培养良好的品德,矫正不良行为。

2.心理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疑难问题

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如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3.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

因为去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深与同学的友谊。

二、保持心理健康,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解释: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而且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状态。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直到今天,心理学家们还没有办法找到一个类似于“体温超过38℃就是发烧”这样的评价标准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因为心理健康缺少像生理健康那样比较精确的指标。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绝对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人们都是处在较健康和不健康的两端连续线中间的某一点上,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即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也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有差异。虽然如此,作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的学习态度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心理健康的学生首先是能够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智慧和能力,并将习得的智慧和能力用于进一步的学习,虽然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可能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但是问题在于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一直不能摆脱这些不良情绪的阴影,有的甚至产生考试焦虑、学校恐怖等心理行为问题。心理健康的学生在学习中也有烦恼,但是他们能明智的接受这一事实,他们会采取积极的方法来摆脱这些消极情绪。他们摆脱忧愁、恐惧的方法就是回到学习上来,认真总结学习经验,找出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以作为前车之鉴。

2.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即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正常的交往能够鼓舞人的精神,培养人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增进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的人既有朋友,又乐于与人交往,同时其人际关系也比较稳定。当然心理健康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中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完整。

3.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能调控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认识自我是心理健康的要求之一。每个人从小起就学会与别人比较,成人也不时在提示着他们,他是比别人好还是差,是走在别人前面还是落在别人后面;同时,人们还经常从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中去了解自己。通过与别人相比较,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使中小学生能够了解自己,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处于什么位置;接纳自我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成功与失败,面对成败得失,成人尚且会引起情绪波动,更不用说学生了。心理健康的学生一方面有勇气承认自己在某方面的不足,敢于接受挫折,同时又能认真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对于自己无法弥补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特别是在不利的条件下,能够接受和安慰自己。另一方面,他们总是努力开发自身的潜能,发现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一个人能接纳自我,就能不断地完善自我。

4.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学生社会适应良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了解现实,正视现实。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做出客观的评价,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心理健康的学生来说,他们既有效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中。②行为符合社会推测。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之中的,其行为总是与环境相协调,相一致。任何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一般情况下,都愿意努力实现一定社会所认同的行为,遵守社会规范,在学校生活中表现为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等。

三、注重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要从未成熟儿童期向逐渐成熟化的青春期交替转换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因此,很需要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他们顺利安全渡过青春发育期,并把这一时期化为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素质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必须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活动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的环境与气氛塑造着学生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学大量研究表明,民主、平等、开放、宽松、积极的学习氛围和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个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近十来年,通过教学改革已有很多可以借鉴,如广州某中学在教改实验中设计的“三段式”课堂结构:第一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唤起高昂、饱满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第二段,利用创设的气氛,提出问题,在学生好奇的思索中,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段时间里,教师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和智力因素的操作功能,使其达到最佳状态,完成新课教学任务;第三段,巩固扩展第二阶段学习内容,强化心理品质训练,实验结果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学生非智力因素得到了相应地发展。又如,在教学中确立情感目标,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教师有意识地把情和知统一于教学中,使学生的识记能力、欣赏能力、情感陶冶同时活跃起来,活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3.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勇于克服学习困难

心理健康的了解范文第5篇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体,影响经济、政治、技术多方面的发展,因此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情况,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大学生会受到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会导致他们会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影响健康状况,所以各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理健康的当代大学生。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首先,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就当代的大学来说,拥有健康的心理,是保障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与条件,更是日后步入社会工作的必要条件。另外,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与目标,会受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直接影响,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独立性以及自主性。当大学生结束了竞争激烈的高中生涯,迎接轻松的大学生活时,必然会出现焦虑、压抑、迷茫等心理问题,影响心理的健康,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重要的工作内容。

其次,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当代大学生收获成功的重要条件。目前,由于大学生的数量较多,导致“就业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当代大学生容易对未来的就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以及困惑。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的发展,为迎接更多的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期望,容易引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多方面的因素中,学校的教育影响占据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中学时期的价值观教育。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心理成长具有相应的规律以及连续性,中学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就目前的教育模式来看,中学时期更加重视知识的教育,忽略对学生的心育以及德育,过分强调成绩,使学生的心理负担增加,不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第二,教育方式与教师素质。教师是除家长以外,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的长者,因此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即价值观、个性发展、学习发展、心理与情感。所以无论是高校、中学或是小学,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善教学方式,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增设心理健康课程

据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遍性,因此高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教育课程必须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同时在教育课程中,应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开展教学计、设定教学目标,以此来保障教学的质量。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主题,引导大家进行讨论,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既增加了课堂的互动程度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讨论结束以后,教师可以鼓励大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指导,为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提供良好的前提。

另外,学校还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举办演讲活动,引导大学生关注并认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强化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通过演讲,倡导学生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宣泄出来,如同学之间互相聆听与倾诉、跑步运动等方式,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1]。

(二)结合社会实践活动

在大学校园中,有充足的课余时间。高校可以适当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与(一)中的心理健康课程相结合,引导学生发现为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有效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适应能力。另外,大学生能够通过社会实践,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的改正,拉近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距离,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据调查,目前,部分大学生的集体意识淡薄、社会服务意识较差。责任感不强,因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有效的改善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社会实践活动如:敬老院服务。通过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能够使大学生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乐趣,增强社会服务意识,为培养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心理提供保障。

(三)加强教师队伍培训

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具有专业素质并且心理健康的教师,是完成当代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保障。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心理检测等,及时对于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教师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避免在授课过程中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另外,高校重视教师的心理培训,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四)借助网络实施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成熟,网络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高校可以通过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学生的隐私。?W络健康教育,具有渗透性、广泛性以及即时性,打破学生与心理教师之间的沟通障碍,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接受心理治疗,并且是具有加强的针对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网络除了上述的功能之外,还能具有良好的宣传作用。高校可以通过网络播放一些心理教育的课程的短片,学生在接受针对性的教育与治疗之余,还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来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然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