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和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和发展,高校的创新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方式也在日益发生转变,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朋辈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意在探究朋辈辅导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实际意义。
一、朋辈辅导员概述
朋辈辅导员是指与大学生年龄相仿,通过非专业心理教育培训、选拔及督导等专业技能的训练,从而成为具备为同龄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能力的年轻辅导员。很多高校中的朋辈辅导员都是从大学生中直接挑选出的一类大学生,在后期经过学校心理咨询师等心理教育专业人员的培训和辅导,共同帮助其他学生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问题。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广泛实施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
二、开展朋辈辅导员心里健康教育工作的现实意义
(一)完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高校在大学生课程设置和安排方面具有时间宽松、自由度大、学生活动空间宽阔、思想活跃等特征因素,加上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得高校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加大。而当其他学生在面对和处理应激事件出现心理波动和异常行为时,朋辈辅导员作为同龄人加上长期和他们一起生活、学习,对于他们的异常心理表现朋辈辅导员能更快捕捉他们的异常反应,然后可将情况上报,学校能够在预定时间内高效及时解决处理,大大降低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对控制好高校危机事件突发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促进高校心理咨询主动化发展
虽然当前很多高校设立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室和组织,但由于大学生复杂的心理及对心理咨询的抵触,使得一些大学生在遭遇心理困扰时都羞于主动咨询和求助指导,最终结果是高校心理健康咨询教育实施效果欠佳。而朋辈辅导员作为朋友或室友、同学能在非常自然的环境下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给予心理援助。另外朋辈辅导员长期与身边同学接触交流,易于搜集掌握同学们的行为信息,通过充分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上的情感困惑并主动与他们交流谈心,有针对性的解决掉心理问题,在形式和方式上都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三)提升朋辈辅导员综合素质
担任高校朋辈辅导员的大学生本身就是从学生中选出的一批心理素质良好、具有很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影响力的优秀学生。加上后期经过一系列的规范培训,朋辈辅导员在和学生沟通交流的环节中同时也增长了自己的知识,丰富了他们的人生经历,在他们原本基础上更加强化了自身特质。
三、优化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案与措施
(一)营造开展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高校要加大关于开展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宣传,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展板、海报等多种途径形式进行多渠道、多元化宣传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让更多的同学和老师了解、支持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可开展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趣味知识竞赛、朋辈辅导员职业体验等活动,不断强化学生对朋辈辅导员的认知和关注,营造良好的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二)加强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和培训
在朋辈辅导员选拔和考核方面,学校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人格、学习能力、生活经历、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因素,不断完善和规范朋辈辅导员选拔和考核机制,优化朋辈辅导员教育资源。另外学校要重视朋辈辅导员的心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充实培训内容如心理咨询基本知识、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技巧、心理咨询实践等项目。通过邀请心理专家对朋辈辅导员实施讲座、交谈、沙龙等形式的培训,提高朋辈辅导员专业素质。同时定期强化检查案例分析、心理辅导实践心得,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朋辈辅导员服务能力。
(三)构建开展朋辈辅导员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
构建开展朋辈辅导员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具体措施有建立三级心理保健网,通过校心理健康协会、院(系)学生心理健康协会、院(系)心理辅导咨询室-朋辈辅导员工作室三级网络,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实施心理指导。同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如设立心理网页,开展朋辈辅导员网上心理答疑、网上交流论坛或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强化朋辈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同时朋辈辅导员作为学生还可以利用网上聊天工具分享自己的生活情感经历和心得,并对学生生活学习动态实施观察,及时给予其情感支持和安慰。
四、结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心理学倾向于研究少数人的病理性心理,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倾向于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本文通过对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对提高高校学生自我管理、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和功能具有重大实际意义。
作者:蒋韵 单位: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辉,杨婉秋,张满堂,等.学校朋辈辅导心理咨询员的选拔、培训与评估[J].云南电大学报,2014,9(1):37-38.
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高等职业教育正迅速发展。对于高职学生这个较为特殊的群体来说,心理健康问题也日渐突出。据心理专家研究发现,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不容乐观,有轻度心理异常的达25.58%,其中有近9.7%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障碍,有严重心理异常的达1.55%,心理健康障碍检出率高于国内大学生的平均心理障碍率。高职学生相对于本科生来看学习层次较低,自信心不足,专业学习的任务较重,适应新环境、与人交往、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未来职业压力等方面问题日益突显。但高职学院心理专业教师严重不足,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学生对心理辅导仍感陌生甚至心存偏见。当遇到挫折与困扰时,更愿意将心中的痛楚和压力告诉身边的朋友或同学。同心理教师相比,同龄人之间更容易打开心扉、交流感情、倾听烦恼,能把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也便于发现行为异常或有心理疾病者以便心理老师掌握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目前,在高职院校进行朋辈辅导运行机制研究,培训一些有助人意愿、助人潜力的学生成为朋辈辅导员,用朋辈心理咨询来解决高职大学生存在的一般性心理问题,营造出富有人文关怀和同辈支持的校园文化氛围,对缓解学生压力、维护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朋辈辅导或朋辈心理咨询(Peer Counseling),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是因专业人员匮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在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的运动和革命。有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在学校培训学生,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之后,美国等高校开始设立朋辈辅导的机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由矫治性转向发展性。辅导对象由过去单纯面向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扩及全体学生。辅导内容由心理治疗、职业指导扩展为生活辅导、学业辅导和职业辅导。朋辈辅导机制越来越健全,朋辈辅导得以推广。
20世纪末期,“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一词出现在我国大陆高等学校。现在已经有很多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和开展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朋辈辅导员成为了一支高校不容忽视的助人队伍,在充分了解其特点及意义之后,深入研究其运行机制,对培养与恰当发挥朋辈辅导员队伍的作用显得很有必要。
二朋辈辅导及运行机制
(一)朋辈辅导的概念及特点
朋辈辅导或朋辈心理咨询(Peer Counseling)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辅导形式。朋辈包含了“朋友”和“同辈”的双重含义。“朋友”是指有过交往的并且值得信赖的人。而“同辈”是指同年龄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会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经验,共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具有年龄接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
苏珊(Sussan,1973)认为,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受训和督导过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尽量少或者不给建议,提供倾听、支持及其他帮助的过程。格雷和霆多尔(Grey & Tindall,1978)对朋辈咨询定义为:“非专业工作者作为帮助者所采取的人际间的帮助行为。”包括一对一的帮助关系、小组领导关系、讨论领导关系、劝学、教学,以及人际间的帮助活动。
加拿大的朋辈辅导中心认为:“对于某些当事人以及他们所关心的问题的某些方面而言,由受过训练、掌握了积极倾听技巧的同伴志愿者所提供的帮助是最为有效的。”
高职朋辈心理辅导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职能部门通过培训和督导一批志愿者从事心理援助工作,在心理辅导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服务。与专业心理辅导相比,朋辈心理辅导具有自发性、义务性、简便有效性、直接干预性等特点,是高职专业心理咨询的重要补充。
(二)高职学生朋辈辅导的运行机制
机制,通常指制度机制,机制是从属于制度的。机制通过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的功能。制度机制运行规则具有强烈的社会性。结合我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高职朋辈辅导的运行机制可涵盖以下几个方面: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与管理制度;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素质测评与个人成长制度;朋辈辅导员工作运行、成效评估与督导制度;各系心理成长部(含系心理成长干部、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信息员)工作长效机制的研究。
三朋辈辅导研究的目标与原则
(一)研究目标
一是朋辈辅导员培训目标。探索出朋辈辅导员的培训机制、培训课程与培训新方式。培训一批批心理健康意识强、自助能力强、有助人意愿与能力的学生成为朋辈辅导员,发挥学生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性和桥梁、纽带作用;
二是朋辈辅导工作运行目标。探索出朋辈辅导员有效开展工作的原则、方式,应对各种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对朋辈辅导工作评估与督导机制的研究。
三是学生心理辅导与危机干预、快速反应与联动目标。努力做到班班有朋辈辅导员活动,个个寝室有助人者的身影,学生能得到便捷、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让朋辈辅导员成为学生成长的守护者,一般心理问题能疏导、严重心理问题能识别与转介、心理危机能及时发现与零距离报告。
四是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目标。形成专业与非专业、专职教师与学生辅导队伍、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五是整体提升学生的归属感与心理素质目标。通过营造富有人文关怀和同辈支持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生对学院的归属感、生活的适应力、学业的满意度,整体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二)研究原则
一是科学原则。心理咨询是专业性与操作性要求较高的行业,朋辈辅导有别于人们的日常聊天与开导。教师应本着科学态度,遵循心理咨询的规律来指导与培训朋辈辅导员。
二是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原则。在选拔、培训、开展工作与督导中既要尊重朋辈辅导员,同时也要尊重被助者。在助人中要秉承自助原则,要始终将帮助朋辈辅导员个人成长放在首位,朋辈辅导员个人的困扰与问题的解决是助人的前提和基础。
三是双向负责原则。朋辈辅导员既要对自己负责,同时也要对被助者负责;督导老师既要对朋辈辅导员负责,也要对被助者负责。
四初步研究成果
第一,通过系部,在全院选拔与培训朋辈辅导员,先对入选人员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如SCL-90、人格测查,经过三个月的专题培训后,再进行测查,前后对比后确定合格朋辈辅导员,并颁发聘书。
第二,对合格朋辈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的实践培训。主要是针对本班与本寝室同学开展工作,熟悉工作流程、体会工作方法、定期汇报工作案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过案例分析、回访辅导对象等方式,评估朋辈辅导工作并促进朋辈辅导员进一步成长。
第三,前期重点以人文系和花艺系为试点,培养和发现个人成长较快、助人技能掌握较好的朋辈辅导员,推动本寝室、本班、本系部朋辈辅导工作的落实,并在全院召开优秀朋辈辅导员经验交流会,推动朋辈辅导工作有效运行机制的形成,成功后再根据各系具体情况进行推广。
第四,在朋辈辅导员培训中,除进行相关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外,更注重解决学员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学员去体悟、去化解、去提升,并完成个人成长分析报告。
第五,在朋辈辅导工作的督导中,我们采用周一会诊制,每个心理咨询师分管一个系,分头搞好各系的会诊,就具体案例听取朋辈辅导的感受与个工作汇报。心理咨询师进行督导,并引导本系朋辈辅导员继续了解学生中凸显的某类问题,在认知、疏导方法等上面得到提升。然后,专兼咨询师一起对本周会诊交流感受和意见,让朋辈辅导工作有章可循,有师在导,真正让朋辈辅导员在助人中提升了自我,在自我提升中有更多能力去帮助同学,并在学期期末召开一次成功案例交流会。
第六,我院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网络与朋辈辅导QQ群,连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朋辈辅导员,注重平时交流,为朋辈辅导员自身健康保驾护航,为朋辈辅导员提供心理学理论与工作技能支持。
第七,培训朋辈辅导员策划与主持班级心理主题班会与团体训练,这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推动心理主题活动的常态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很强的可行性。我院以前只有4位老师可以给学生开设心理讲座,只1位老师能组织团体辅导与训练,这对于七八千在校生、60多个班集体,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而言,是无法满足的。于是,我们对朋辈辅导员中一部分组织与主持能力强的学生培训其策划与主持心理主题活动,如心理主题班会、寝室心理沙龙、团体训练,让他们组织寝室、班级甚至院级心理主题活动。通过1年多的努力,各个系部、班级涌现了一批能策划与组织心理活动的朋辈辅导员,开展心理主题活动89场。心理主题活动要求达到“三有”:活动前有策划方案,活动中有辅导员与院级朋辈辅导员观摩,活动后有总结提升。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将每年的5月与10月定为各系心理主题班会观摩评比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有专人负责方案的指导与现场评比。
总之,只要遵循心理咨询的基本规律,严格筛选与培训,科学管理与督导,高职朋辈辅导员不仅能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还能帮助学生解决一般心理问题,为朋友、同辈的心理健康护航。
参考文献
[1]陈国海,刘勇.心理倾听———朋辈心理咨询[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2]伍翔.朋辈辅导员培训促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7).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很多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会适应不良、人际交往障碍等诸多心理问题。辅导员作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人员,他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大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一、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根据以往教育部的调查及学者的研究,三成大学生有心理问题,其中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65%。在一些高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中,疑似症状检出率在13.20%~22.40%之间,学生的心理困扰主要集中在强迫、抑郁、人际关系问题、敌意及焦虑五个方面。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配备不足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都按照1:3000-4000的比例配备专业心理辅导教师。按照这一比例的话,专业人员任务繁重,再加之有时还需处理其他行政事务,仅凭专业人员力量难以满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需要。因此,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确保校园和谐稳定,辅导员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二、辅导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具有普遍的年龄优势
调查表明,高校辅导员的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他们和大学生的年龄相近,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保持着较高的一致性,所以沟通起来更为顺畅、更容易产生共鸣。辅导员同样具有年轻人的精力和热情,他们可以和学生一起参加各类活动,在活动中沟通交流、增进感情。因此,和其他教职员工相比,辅导员更容易取得学生的信任,这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具有连续性和全面性的指导优势
随着各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的增强,新生从入校至毕业一般由一名固定的辅导员负责。较长的相处时间里,辅导员对学生越来越了解,这使辅导员可以更加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并对学生予以指导。对于有些复杂、反复的心理问题,辅导员能够进行连续的指导和帮助,从而可以彻底地解决问题。
3.具有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优势
现在,各高校对辅导员的入职要求越来越高,许多辅导员都是师范院校教育学、心理学等相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多年师范教育的熏陶,使得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具有较强的洞察力。即使对于没有师范教育背景的辅导员来说,他们在入职之前都接受了所在学校和当地教育部门的岗前培训,这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基础。此外,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增加了辅导员参加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机会,提高了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三、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组织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营造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辅导员在学生课余时间,组织开展健康、活跃、积极向上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通过心理讲座、心理电影展播等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水平;通过参与各类比赛活动,增强班级成员了解交流的机会,提高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2.完善心理健康预警机制,随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即使这一规定在所有院校中都得以实现,辅导员仍很难准确掌握两百名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此,辅导员可在每个班级、每个寝室分别设立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并定期组织培训,提高他们对心理问题的认识水平。通过建立严密的第三级心理健康防御体系,辅导员可以实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因性格内向羞于表达,或出于对事情私密性等其他因素的考虑,他们虽然有求助的意愿但没有求助的行动。网络的普及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办法。通过QQ、电子邮件,学生不用露面就可以向辅导员咨询求助,在和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毫无顾忌地宣泄心中的苦闷,缓解心理的压力。同时,辅导员也可以利用QQ空间、博客等网络平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心理调适的经验和技巧。
4.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重点关注特殊学生
新生入学后,辅导员要积极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做好心理健康普测工作,为筛查出的心理问题学生建立详细的心理档案,并予以重点关注。此外,要对重点学生追踪观察,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对其心理档案进行实时更新。
参考文献: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者
曾经有人给高校辅导员一个万能定位,把高校辅导员放在大学生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同时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1]。笔者也很赞成这种职业定位。对于一个学校而言,最主要的两支队伍,一支是学生大军,一支是教师队伍;这两支队伍最重要的无疑是做好两个大项目的工作:一项是教学与科研,一项是学生管理工作。一个好的课堂能够让学生受到启发,从而获得新知,或对人生有新的认识和体悟,这无疑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但是在短暂的45分钟课堂之外,学生有更为广阔的世界和天地,他们有各种各样、形形、稀奇古怪的想法和做法,却是课堂所不能规范的,因此,要求在课堂之外,学生迫切需要一位人生导师,不一定需要太多人生阅历,但可以陪伴学生一起成长;人生的“导师”,立足于对学生的了解基础之上,他们应该善于在自己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沟通桥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够体验他们的思想,因而他们能够和学生成为朋友。这种亦师亦友的身份着实奇妙,一方面,在高校辅导员的岗位上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组织和管理,另一方面,不能以生硬的方式对待学生,而要感化号召引导,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人的心理过程的接受和发展中,应该把与学生的情感建设应该放在第一位。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者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阶段在中国人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网络、报纸、媒体等对心理问题引发的悲剧事件的披露,从幼儿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教育部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在高校教育中,部分学校还开设了相关心理课程。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高校辅导员站在高等学校的第一线,与学生保持最频繁、亲密的接触,应该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使自己成为学生较早问题的发现者,把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惑扼杀在萌芽阶段;当发现学生已经有轻度问题,或者学生的心理困扰已经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学习,需要高校辅导员启动干预模式,成为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有效干预者;或者当高校辅导员觉得自身能力已经不足以解决目前学生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时,及时引导学生主动求助,能够寻找正确途径进行倾诉、发泄或者引导,及时给学生联系学校或外界反应良好的咨询机构及时处理心理问题[2]。但是,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及时干预虽然是重要的一项内容,但是,预防比干预更为重要。因此,要以丰富的校园文化为载体,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团体辅导、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心理剧、心理游戏、特色心理课程(如心理绘画治疗)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而,高校辅导员应该成为这些活动的计划者、统筹者和参与者,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辅导员学生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1.建立危机干预体制
目前,在全国高校中,有部分学校已经建立了危机干预体制以促进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高校辅导员面对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本人,很少有高校把学生与其家庭联系起来,其实不然,学生的很多心理发展与其家庭联系相当紧密。危机干预应该有三级,第一级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部分高校用SCL-90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再进行一次详细的家庭情况调查,这对学困生、家庭经济困难或有特殊困难的学生而言,可以直接从家庭背景了解具体原因。心理档案的建立可以帮助高校辅导员更加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还能针对具体问题开展不同层次的团体辅导、心理剧和心理游戏,甚至对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聘请外校专家,集中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现在积极心理学在某些高校比较盛行,也可以把这个课程作为大学的选修课程开展,由一线的高校辅导员讲授这门课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需要调用大量辅导员,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第二级是初级预防机制。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主要负责部门,对已经建立的心理档案进行分类,将学生的阳性因子项目返还给高校辅导员,让他们在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平时密切注重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通过观察、沟通、交流等活动进行一定转变;对于高阳性因子的学生,高校辅导员引导学生在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学校每个班级选出一个学生,作为班级心理健康委员,通过专业的培训后,对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进行观察,及时上报相关情况,把心理问题尽量扼杀在初级阶段。第三级是事后干预机制。对于应激事件、天灾、亲人去世等给学生造成较大创伤的,需要进行创伤后心理危机干预,这个过程主要是以心理咨询为主,以专业教师为主,高校辅导员可以作为心理咨询师的后备力量[3]。
2.打造高校辅导员团队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的涵义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是指在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建立的以校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为主导,以院系心理辅导员为骨干,以班级心理委员为基础,以宿舍心理信息员为主体,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咨询和辅导、心理危机预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其实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职能部门、专业机构和相关教师、学生之间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危机应对的工作机制。
一级网络,即校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要由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专兼职教师组成,负责指导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行政主管机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主要职责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定期组织开展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培训,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建立新生心理档案,筛查出重点对象,进行追踪辅导。
二级网络,即院系心理辅导员,主要负责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组织和实施者。主要职责包括挑选和培养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指导各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汇总本院系心理异常学生信息,实施初步心理干预,视情况上报校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做好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理等工作。
三级网络,即班级心理委员,负责本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职责包括组织开展班内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宿舍心理信息员收集心理异常学生信息,予以积极关注,开展适当的朋辈心理辅导;将收集到心理异常学生信息,向辅导员、班主任或心理辅导员报告;定期汇总本班学生心理情况,形成心理月报。
四级网络,即宿舍心理信息员,职责主要是认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基本的异常心理鉴别技能,自觉营造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发现心理异常学生后,要积极关注和干预,开展适当的朋辈心理辅导,并及时向班级心理委员报告;对于心理问题特别严重学生,可直接联系校级心理辅导中心进行干预,并向辅导员、班主任报告。
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宏观维度:网络层级沟通不畅,体系难以合力化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是一个层级清晰、职责明确、互动积极、合作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四级网络整体运行的效果,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以心理咨询工作为例,宿舍心理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心理辅导员自下而上逐层筛选心理异常学生,对于那些症状轻微的学生,通过心理辅导员辅导和朋辈心理辅导进行干预,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学生,上报消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进行咨询和心理辅导,期间各层级之间要进行及时沟通协调,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然而,在四级网络的实际运行中,经常会出现上传不到位、下达不通畅,各行其是、各自为战的情况,浪费了时间和人力,无法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2.学校层面:咨询师资力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
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是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管部门,应该拥有一支具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熟练掌握心理咨询技巧、具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专职教师队伍。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配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但是与其职责相比,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数量不足,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专职工作者数量不足,能胜任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专业教师更是少之又少,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其次是专业化水平不高,为缓解人手不足的状况,不少高校由非专业背景人员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由于缺乏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无法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难以胜任工作,甚至出现贻误心理干预时机,造成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等严重后果。师资力量不足的主要是因为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不够,普遍存在重知识教育,轻心理教育,重理论说教,轻实践的问题。
3.院系层面:心理辅导员多为兼职,工作主动性不强
院系心理辅导员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高校的院系心理辅导员多是由辅导员兼任,辅导员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学生活动、就业指导、党团发展等多项繁杂的日常工作和许多临时性分配的任务,这就导致兼职心理辅导员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兼职的身份使心理辅导员更多的是被动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缺乏积极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动力,疏于对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的管理和指导,以致许多心理异常学生没有被及时发现和上报。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反映了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人员配备重视不够,加之后续的业务培训、专业能力提升等工作的滞后,以致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成效不明显。
4.班级层面:心理委员职责不清,作用效果不明显
班级心理委员处于四级网络体系的第三级,其主要职责是整理、分析和汇总宿舍心理信息员收集的心理异常学生信息,为辅导员决策提供依据,实现心理预警前置,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进而降低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概率。不过,在实际工作中,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责不清,定位模糊,只是按照要求组织些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而与宿舍心理信息员、心理辅导员联系不紧密,作用不明显,甚至出现班级心理委员是“可有可无的摆设”的评价。
5.宿舍层面:心理信息员角色尴尬,信息反馈不及时
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有数据显示,大学生每天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宿舍度过的。每个宿舍配备心理信息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的基础环节。宿舍心理信息员依托宿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朋辈心理辅导,使助人自助成为可能。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宿舍心理信息员面临角色尴尬,一方面他们是心理教育工作者,承担着观察和及时反馈学生心理动态和心理问题,进行朋辈心理辅导的任务,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学生,在和同学的接触中,会被同学视为是隐私的干预者及行为的监视者,而疏远和孤立他们。这种角色尴尬,使宿舍心理信息员在工作出现犹豫、懈怠、回避。同时,宿舍心理信息员主要依靠自觉自愿开展工作,学校没有建立起选拔、管理、激励、培训等方面的制度规定,很容易出现工作积极性不高、组织动员难等问题,不利于充分发挥其朋辈心理辅导和心理问题的早期预警作用。
三、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的对策
1.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人力支撑
教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对于引导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成长成才具有主导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高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心理专业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教师为基础,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专职教师方面,着重配备应用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专业教师以及具有心理医务工作背景的专业教师,为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提供保障;兼职教师方面,主要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开展经常性的系统培训、集中进修,不断提高他们的人格素养和专业技能,通过日常的工作和与学生交流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实时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以稳定人员队伍为抓手,为心理健康教育夯实组织基础
院系心理辅导员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的关键环节。高校要高度重视心理辅导员的作用,每个院系应该配备专职心理辅导员,挑选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素质高、能力强的老师,全面负责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保持心理辅导员的稳定性,避免经常轮换岗位,并组织开展业务培训等,提升其专业技能,为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夯实组织基础。
3.以规范运行机制为突破,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规范运行机制,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明确四级网络体系的各层级职责和角色,健全人员选拔、管理、考核、奖惩、淘汰等方面的机制和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和激励作用,激发相关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对各层级之间协调配合机制做出明文规定,不断增进协调配合、交流合作,形成信息畅通、协调有序的良性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