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残疾人家庭康复指导

残疾人家庭康复指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残疾人家庭康复指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残疾人家庭康复指导

残疾人家庭康复指导范文第1篇

牌之一,有人管事与有钱办事

基层残联组织处在农村,直接面对残疾人,与残疾人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基层残联组织是否健全,是做好农村残疾人工作的关键,而乡镇(街道)残联理事长的人选则是重中之重。针对农村基层残联容易被忽视,残联组织又是边缘部门等客观实际,上虞市残联党组理事会借势借力,多次向市委市府领导汇报,同组织人事部门联系商谈,争取乡镇(街道)党委政府积极支持,明确提出乡镇基层残联理事长人选素质要好,能力要强,对残疾人事业要热心,有责任性。在市残联的努力下,目前全市21个乡镇(街道)全部配有专职残联理事长,大部分由乡镇担任过党政主要领导的退下来的老同志任职。这些同志基础扎实,德高望重,能力和责任心强,残疾人工作抓起来很能打开局面;全市还配备残疾人专职委员112名。于此同时,市残联还着力抓好行政村、社区(居委)残协组织建设,做到有组织机构,有工作内容,有活动开展,有经费保障。乡镇还与村(居委)签订残疾人工作责任状,全市农村基层残联组织日益健全,农村残疾人工作真正体现有人抓,有人管。

有钱办事,是农村残疾人工作的一个难题。近几年来上虞市残联着力构筑多元投入体系,破解有钱办事难题。首先,政府投入。市财政投入的力度逐年加大。如为创建上虞市“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2006年一次性投入康复经费500万元。其次,乡镇配套。乡镇(街道)对辖区残疾人工作越来越予以重视,各乡镇财政将残疾人工作经费都纳入年初预算,如精防工作经费,康复工作日常经费人均0.3元等都能落到实处。每个乡镇(街道)都不同程度地出台了残疾人优惠政策和救助规定。再次,动员社会。上虞市残联把营造社会助残扶残氛围作为推进农村残疾人工作的重要抓手。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建立100万元以上专项助残基金6家。同时,有18家企业冠名乡镇残疾人康复指导站或村残疾人康复室,每家每年出资2万元以上,时间三年,成为上虞社会康复助残一道靓丽的风景。

牌之二,康复需求与康复服务

康复是残疾人就学就业,参加社会生活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面广量大的农村残疾人一直处于康复资源短缺,康复手段单一的低水平、低效益的康复服务之中,有不少残疾人的康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与解决。上虞市残联以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为契机,加强对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免费为残疾人开展健康体检,全面动态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具体在3个方面有了明显突破。第一,突破单一的康复服务模式,建立大康复的工作理念。由全市医疗机构负责抓好重点康复项目和农村7项基础性康复服务。依托市级医院建立市6类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由行政村、社区(居委)负责抓好残疾人康复站、训练室的康复训练服务,由市康复中心、市聋哑学校负责抓好残疾人的机构康复服务,由社保局、残联劳务所负责抓好残疾人的职业康复服务。将单一的医疗康复与教育康复、职业健康、社会康复、工程康复、无障碍设施建设、辅助用品配置等融为一体。第二,突破残联组织抓残疾人康复单打独斗的局面,形成康复工作大合唱。康复服务由残联人员为主转向卫生医疗机构为主,全市组建康复指导医生267名(卫生院全科医生担任),村(社区)康复员318名(乡村医师担任);康复救助由残联出资为主转向民政、慈善总会、残联三家联合为主;康复培训由残联一家为主转向由残联、卫生、民政、财政、公安、社保、教育等部门共同参与,各司其职为主。第三,突破康复工作的临时性和运动式,构筑康复长效机制。康复工作从组织管理,服务人员,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工作内容,资金保障,救助项目,考核要求等方面内容,由市政府发文,做出一系列具体的规定,使残疾人康复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能够享有依法康复,长效康复,求实康复。

牌之三,经济扶贫与精神扶贫

农村残疾人家庭大都经济条件较差,保障残疾人家庭的基本生活,是残联组织建议政府、统筹谋划、呼吁社会的义不容辞的职责。上虞市残联在残疾人扶贫工作中,始终坚持经济扶贫与精神扶贫双管齐下。经济扶贫,主要以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与摆脱贫困为目的,市残联从2006年开始推出100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定补对象,分成重度残疾人,家庭生活困难残疾人和70岁老龄残疾人3种类型,定补资金达100万元,对残疾人家庭平时碰到的天灾人祸及有关特殊情况,市残联每年安排30万临时救助资金。市民政局对贫困残疾人家庭的低保对象做到应保尽保,残疾人低保户占全市总低保户数的40%以上。对重度残疾人实施全额低保和护理补助。市残联与市慈善总会发放残疾人医疗救助卡1500份,每份300~500元不等。由集体出资为全市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切实解决残疾人的医疗看病问题。所谓精神扶贫:就是鼓励帮助残疾人牢固树立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自立精神,克服等、靠、要思想。市残联运用陈伟强、徐柏江、徐张宝、俞平、顾渭忠、阮百炎等先进典型,到各乡镇对残疾人进行自强事迹巡回演讲介绍,现场说法,进行自我教育。市残联还结合残疾人的心理康复,对自卑意识较严重的残疾人,由指导医生和康复员负责挂钩进行心理疏导,开展精神护尉,心灵升华活动。像百官街道、松厦、丰惠、上浦、谢塘、道墟等乡镇设立爱心热线电话,建立残疾人心理驿站和温馨俱乐部,帮助残疾人消除自卑心理,热爱生活,自强自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牌之四,集中就业与自主创业

残疾人家庭康复指导范文第2篇

一、 春节救助

在2017年春节来临之际,我办事处残联走访慰问辖区贫困残疾人家庭6户,并送去了慰问金。大病救助3人。发放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救助款4人。

二、救助

发放2017年重度护理补贴127人,发放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63人。2017年申报残疾人家庭子女上学4户。残疾人家庭申报大病救助4人。

三、就业、培训工作

完成就业入户摸底普查任务125人。全年10名无业人员已成功就业。每月按时递交社区残疾人就业台账的信息汇总,全年共计10人。盲人培训就业状况摸底调查。4月进行了残疾人“量体裁衣+订单”式就业创业培训服务项目的特色方案的摸底调查工作。完成109人未就业残疾人就业培训需求调查表的填写与汇总。7月辅导社区内有能力的10名残疾人参加了能力测评和职业指导方案的能力测评。9月个体养老保险补贴申报2人。10月组织社区13名残疾人参加了厨师、面点培训班。全年完成职业指导人员25人。

四、康复

上报0—6岁脑瘫、孤独症、智力儿童1人。建立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档案20份。带辖区2名老年白内障患者到济南市眼科医院进行了白内障免费查体及复明术。4月参加盲人培训班。对辖区的33名精神病患者重新进行了服药补贴上报汇总及服药卡的发放工作。6月参加盲人按摩是招聘会。8月开展盲人入户调查,济南市“助盲脱贫、助盲奔小康”调研活动盲人基本信息汇总表。

五、辅助器具配发

全市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需求调查,肢体156人,视力6人,计122种器具。8月0-9岁成人助听器筛查。7月进行无障碍改造入户调查摸底工作,9月进行了残疾人无障碍家庭改造27人。残疾人大小假、矫形器肢筛查。

六、其他工作

发放新办、补办残疾人证15个,并认真填写山东省残疾人基础信息登记表,进行信息平台的录入。全年与社区卫生中心的医生,一起走访残疾人家庭达200余户。根据上级残联的工作按排对辖区336名残疾人持证情况进行精准信息的录入工作。济南市小康进程入户信息调查系统录入148人。省康复系统服药无障碍录入52人,市精准康复系统录入87人。济南市就业系统录入13人。

七、创新工作

天桥东街因地处天桥东侧而得名,辖区西临济南火车站,北依长途汽车站,交通十分便利。辖区驻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还有快捷酒店等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极大地活跃了本地区的经济,促进了社区生产——流通——消费的经济功能,也为实现辖区残疾人就业困难群众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带来了契机。

这些年,天桥东街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在改善民生、服务群众的工作理念的指导下,办事处残联通过创业指导、申请扶持贷款、政策宣传等方式,鼓励并扶持辖区有能力、有条件的残疾人创业,其中不乏自强自立、勇于挑战困难、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创业明星,残疾人中的佼佼者。例如,位于辖区义和街上的“徐罗锅煎包店”,就是典型的残疾人成功创业的典范。

2018年,我们将联系社区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辖区内的上商业经济实体的优势,通过落实政府对残疾人就业的相关政策,着力推动辖区残疾人创业就业服务。

残疾人家庭康复指导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社区卫生 社区康复 康复需求

卫生部《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卫基妇发[1999]第326号)中提出“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工作内容,把康复列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职能的一个组成部分。下城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全面实施社区康复服务,2006年完成了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的创建,2008年开始,实施“百万康复器材进家庭”及“社区和残疾人家庭的无障碍改造”工程,2009年开展“星级社区康复服务站”创建,大力推进残疾人“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模式,残疾人享受社区康复服务的便利性、可及性大大提高。然而,社区康复毕竟是一门新学科,是一个新模式和一项新任务,残疾人的社区康复服务尤其如此,要推广普及和使之可持续地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积极探索[1]。东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探索以社区卫生为依托的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了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的开展,提升了社区康复服务的水平。

社区残疾康复一般状况

东新街道位于城乡结合部,面积7.3平方公里,人口5.02万,有15个社区。现有残疾人907人,其中:肢体残疾423人、精神残疾149人、视力残疾119人、智力残疾100人、听力残疾90人、多重残疾14人、言语残疾12人。2010年8月中心对615名残疾人员(不包括精神残疾人员)进行了康复评估和需求调查,有康复需求的513例(83.4%),其中家庭康复66.7%,社区康复26.9%,机构康复6.4%,目前,建有社区康复站15个,1家工娱疗康复站。每个社区康复站配有1名社区康复员,并实行责任医生团队服务。

残疾人社区康复存在的问题

社区康复硬件建设较完善,但服务功能发挥不充分。按照社区康复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化推动的原则[2],目前,东新街道社区康复站点由社区建设并负责日常管理,残联负责设备配置和监督,社区卫生参与康复服务,社区承担总协调人的职责。东新街道现有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和15个社区康复服务室,网点建设比较完善,但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和社区康复服务网点各部门单独建设,信息互通和协调不足,造成社区卫生网点和社区康复网点在部分社区重复建设。社区卫生以老年保健和慢性病康复为主要内容,对残疾人社区康复参与较少,而社区康复站点由于缺乏专业人才,较难开展针对性的康复指导,使社区康复站的服务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社区康复技术人才缺乏,影响社区康复服务质量。社区康复服务主要由社区康复员和社区全科医生共同提供,人员配备已经到位,但技术队伍尚未形成。社区康复员对一般康复指导知识和技能掌握有限,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在能力上还显不足。社区全科医生从临床内科经转岗培训而来,对系统性康复知识和技能掌握是有欠缺的,在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较多的状况下,全科医生开展社区康复服务有力不从心之感。

对社区康复认识不足,影响社区康复的推广。人们对社区康复的概念认识不清,混同于综合医院所开展的现代康复诊疗技术,认为在现有条件下很难开展[3];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对社区医生是一门新的学科和新的任务,需要更新观念、更新技术、更新设施、更新服务项目;社区层次的康复对象,基本上已是伤病恢复中后期患者或已恢复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残疾人,以功能保存和恢复,预防残疾为主要目标,需要长期坚持,然而目前康复介入的时间较晚,后期康复的费用和效果比较低,残疾人本人及家属对社区康复的认识和参与性差,以上因素影响了社区康复的推广。

转诊转介系统不完善,影响早发现早康复。我国没有形成社区首诊和定点医疗制度,转诊转介系统不完善,社区医生和社区康复员尚不能及时掌握新发残疾人员和复发残疾人员的状况。机构康复向社区康复延伸和社区康复向机构康复转介均有困难。

康复经费短缺,影响社区康复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急性期康复已有条件(每人90次康复治疗)列入医保支付范围,社区康复员也作为公益性岗位由残联和街道给予基本资金保障,然仅仅这两方面是不够的。社区康复往往已是后期康复,需要长期坚持,医保支付的90次康复已用完,绝大部分的残疾人家庭的经济条件尚不能支撑其进行后期功能保持的康复费用。社区卫生服务中目前也没有专项的社区康复服务经费,无偿服务会影响到项目的推广和可持续发展。

依托社区卫生开展残疾康复的措施

针对社区康复中存在的“有网点没有形成网络、有人员没有没有形成技术队伍”问题,东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加强卫生和残联结合,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来探索社区康复新路。

部门协调、整合资源,共建社区康复站点。就近、就地、经济、有效开展社区康复服务,是社区康复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区残联的支持下,中心和街道残联加强合作,充分整合街道残联的管理、资源优势和社区卫生的人才、技术优势,在站点位置选择、康复设施的配置、康复团队的组建上双方共同合作,建设完善社区康复站点网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建设功能完善的规范化康复室,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社区康复室合并建设星级社区康复站,未覆盖社区建立独立社区康复室。目前,建有规范化康复室1家、卫生服务站内建康复站5家、独立社区康复室9家,实现了15个社区的全覆盖,其中一家社区康复站被评为杭州市示范社区康复站,3家社区康复站评为下城区星级社区康复站。形成了区康复指导中心-规范化康复室-星级社区康复站-社区康复室组成的街道社区康复服务网络。

引进人才、加强培训,共组社区康复服务团队。针对康复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现有人员社区康复技术缺乏的现状,中心采取组建康复服务团队等措施,来整体提高社区康复服务水平。①组建社区康复指导科:中心专门引进康复医生和康复治疗师,组建独立的社区康复指导科,对社区康复服务统一进行规划和指导,并对社区康复员开展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②培训现有康复服务人员:为提高社区责任医生康复指导水平,中心和省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省人民医院、浙二医院康复科等建立转介协作关系,送社区责任医生进修学习,已有6位责任医生进行了为期6~12个月的康复进修。同时,请省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社区康复专家对社区责任医生进行每年不少于2次的康复指导技术培训。③组建社区康复服务团队:在原有社区责任医生服务团队的基础上,将社区康复员和社区康复指导科人员整合进团队,组成社区康复服务团队,提高社区康复服务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提高社区康复服务的质量和残疾人员的信任度。

加强宣传、广泛动员,全力推广社区康复模式。有资料显示,康复对象对康复治疗越了解就越愿意接受康复治疗,所以向社区居民宣传社区康复知识能促进他们接受康复服务[4]。针对人们对社区康复认识缺乏,中心和残联合作加强康复知识的宣传。①动员社会力量:街道残联和中心召开辖区医院、学校、银行等单位、残疾人代表、社区志愿者、社区责任医生参加的座谈会,宣讲社区康复的基本概念,同时,利用“爱耳日”、“爱眼日”、“残疾人日”等特殊时段,到社区举办残疾康复宣传咨询活动,提高对社区康复的认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②普及康复知识:印制“残疾三级预防”、“辅助用品用具使用知识”、“康复训练与服务”等20余种康复知识小手册,在康复站点、诊疗点、进家庭服务时发放。在社区健康教育课堂中增加社区康复的相关内容,以课堂和发放资料等形式,普及社区康复知识。③开展重点人群宣传:每年组织2期对残疾人本人和家属开展康复知识宣传和简单康复训练技能培训,充分调动残疾人及家属参与社区康复的积极性。

建立制度、深入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康复服务。社区康复是为残疾人全面康复铺平回归之路的最终目标与手段,宜采取“进社区、进家庭”方式,尤其不能将医疗康复的模式缩小搬到社区里去[5]。①建立例会制度:中心社区康复指导科人员参加每月1次的街道残联社区康复工作例会,既能加强社区康复相关知识的宣传,也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街道残联的沟通效率。②开展社区康复需求调查和评估:从2006年开始,中心每2年开展1次社区康复需求调查和评估工作,及时摸清和掌握基本情况,并结合区“百万康复器材进家庭”工程,为不同残疾人员选择相应康复器材,提供针对。③全面开展家庭康复和上门康复:中心采取以社区康复指导科专业人员为骨干,社区责任医生为依托,社区康复员为基础,以“进社区、进家庭”为主要工作模式开展服务。对已基本回归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残疾人,以社区康复站和残疾人家庭为场所,以残疾人本人及家属参与康复为主,针对性的提供康复器材,由康复医生制订康复计划和定期评估,责任医生或康复员进行康复训练指导。对有康复潜力和康复需求,但不能行动又无能力进行机构康复的残疾人,中心专业康复医生进入其家庭,每周不少于3次,为其进行系统的医疗康复和功能训练服务。④组织康复联谊活动:组织由残疾人及家属和康复医生参与的“中途之家”组织,中心提供活动场和部分资金,为来中心康复的残疾人及家属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康复的意识。中心康复医生也主动参与到街道残联组织的残疾人娱乐活动中去(如:柔力球运动、歌咏等),在自娱自乐中增强残疾人员的自信心。⑤和辖区三级医院开展转介服务:中心和辖区内的省人民医院康复科、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签订合作协议,实行康复病人的“双向转介”服务,解决三级医院康复科病人出院后由于缺乏继续康复而功能退化甚至残障现象发生,社区中急性期病人或有特殊需求的病人也能及时向上级医院转介。

筹集资金、优惠减免,减轻残疾人康复经济负担。无论是因病(伤)致残、或先天残疾,绝大部分残疾人家庭的经济条件是十分困难的。中心积极争取残联和区卫生局支持,按照“个人出一点、中心让一点、残联补一点”的原则,对持有区、市两级困难家庭证的残疾人员在中心康复的给予优惠减免。中心康复医生上门提供康复服务和残疾人在社区站进行功能性康复训练的给予免费,在社区站进行医疗服务的,享受“十免十减半,药费分别减”的优惠,残联和区卫生局从困难求助资金中给予适量补助。2006年至今,中心已对社区残疾人康复让利13.6万元,减轻了残疾人及家庭的经济负担。

讨 论

社区康复是在家庭和社区层次上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的新途径,是我国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必然选择。从2010年8月中心对615名残疾人员进行的康复评估和需求调查分析,在83.4%的康复需求中,家庭康复66.7%,社区康复26.9%,机构康复6.4%,社区康复的需求量是十分巨大的,目前的社区康复服务还不能满足广大残疾人的康复需求。探索以社区卫生为依托的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偿试以社区为平台,将残联资源及管理优势和社区卫生技术及人才优势进行整合,建立“由中心规范化康复室、社区星级康复站、社区康复室组成的社区康复服务网”和“由社区康复指导科专业人员为骨干,社区责任医生为依托,社区康复员为基础的康复服务团队”,以“进社区、进家庭”为主要工作模式开展社区康复服务。这样既能扩大康复服务的受益面,又能提高康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也能满足多数残疾人共性的康复需求及部分残疾人个性化的康复意愿。2010年8月中心对615名残疾人员进行了康复评估和需求调查,对社区康复服务满意度达90%,实践证明,依托社区卫生开展康复服务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卓大宏.社区康复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国全科医学,2002,5(5):337.

2 吴春容.社区康复的基本知识.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8(2):66.

3 沈永梅.社区康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中国厂矿医学,2007,20(4):443.

残疾人家庭康复指导范文第4篇

(一) 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制

一是重点推进残疾人集中就业。要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两个通知”精神,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二是积极落实残疾人分散就业。严格实施国务院颁布的《残疾人就业条例》,发挥经济杠杆作用,督促用人单位积极履行有关规定和义务,主动接收残疾人就业。三是努力促进残疾人自谋职业。落实国家关于残疾人个人为社会提供的劳务免征营业税;对残疾人个人提供的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免征增值税。四是全面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建立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有计划地组织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

(二) 完善残疾人社保服务机制

一要严格落实残疾职工社会保障措施。社会各类用人单位均应为残疾职工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工伤、生育等5大社会保险。对未为残疾人缴纳社会保险的,不得出具书面审核意见,对无书面审核认定的单位,不能享受税收优惠。二要严格执行残疾职工工资薪金的发放规定。社会各类用人单位应足额及时发放残疾职工的工资,与健全人从事同一岗位工作的残疾人应当享受同工同酬待遇,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单位的残疾人未上岗的,应执行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并缴纳各类社会保险。三要对从事个体经营或自愿组织起来就业的残疾人,引导其积极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研究对其个人出资部分的保费给予适度补助;探索对无业残疾人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补贴制度及在医疗后的报支额度。四要对重度残疾人应全部纳入低保范围,予以重点保障。对所有符合最低生活保障及低保边缘的残疾人家庭做到应保尽保,并享受有关优惠待遇。

(三) 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机制

一要加快康复服务网络建设。要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站网络,完善社区康复室建设,并配备简易康复器材。积极开展家庭康复服务,实施简便实用、因地制宜的训练,组织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家长、亲友开展康复知识及辅助器具使用知识培训。二要建立健全康复服务队伍。在社区要利用社区医生,组成康复员工作队伍。镇级康复服务中心,要设立有针对性的康复科室,并配有康复技术师。三要加强社会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广泛开发利用社会康复服务资源,积极探索引导成立社会化、专业化的康复服务机构。四要积极推进复明手术和儿童康复工作,开展0~6岁残疾儿童的抢救性康复,组织先天性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并按计划减免康复费用。对“三无”、“五保”及重度残疾人进行妥善安置,为他们提供集中供养、日间照顾、托养或庇护。五要做好有关康复服务辅助工作,开展以“三助一给”为主要内容的康复服务。

(四) 完善残疾人维权机制

要与政府、人大法制部门联动,与法院、公安、司法等部门协调,开展专项工作的执法检查,促进社会各界为残疾人提供优先、优质、优惠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要积极开展“文化助残”活动。倡导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为残疾人开放。要大力发展残疾人体育运动。要做好残疾人工作。各级残联要贴近残疾人,直接倾听残疾人的呼声,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要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加大残疾人教育救助力度,继续落实对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家庭中健全在校学生的资助与奖励政策。

(五) 完善残疾人信息服务机制

要加快为残疾人服务的“一网一站”建设,完善残疾人网站、数据库建设,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向全社会宣传残疾人事业,架构起政府、社会、残疾人之间的桥梁,为领导决策、社会扶残和残疾人生活就业提供实用的信息服务。

(六) 完善残疾人组织体系

残疾人家庭康复指导范文第5篇

一、切实做好“强基育人”战略工程。

按照残联章程规定和上级要求,切实配强镇残联理事长,残疾人专职干事、委员,加强镇、村残疾人工作者政治和业务培训力度,提高服务残疾人能力和工作水平。

二、深入推进“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

各村(社区)应当配备从事“量服”工作的专门人员,加强“量服”宣传和典型案例收集总结,认真按照省、市、县残联要求深化入户调研,深化服务方案和发展方案的制定、落实,进一步提高“量服”质量和水平。今年的考核重点是“落实履盖率”、“二代证残疾人办证比例”、“入户督查情况”和“发展方案质量”。省、市、县残联将加大检查、指导力度,分别随机抽查入户到残疾人家庭,并通报“量服”推进情况。

三、加强与县残疾人康复服务联系,加大康复服务项目内容,造福更多残疾人。

(一)对提出申请符合条件的贫困白内障患者,全部推荐实施免费复明手术。

(二)组织全镇12岁以下脑瘫儿童,6岁以下聋儿进行专家筛查,对具备条件的实施脑瘫康复手术和人工耳蜗手术,纳入康复救助项目。

(三)推荐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实施股骨头坏死置换手术,假肢安装手术,矫治手术。

(四)加强社区(村)康复活动场所建设,培训社区康复协调员,积极开展社区康复训练活动,为残疾人配备各类辅助适配器具,帮助其改善行动能力。

(五)配合县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要在巩固实施好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成年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盲人按摩、中医理疗、残疾人日间托养和工疗、满足全镇精神残疾人免费门诊用药等项目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组织资源,积极探索实施聋儿培训、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智残儿童康复训练、盲人定向行走训练、言语残疾人手语训练、残疾人亲友护理训练等服务项目,丰富和拓展服务内容。

四、深化残疾人扶贫基地和就业基地建设,大力实施残疾人扶贫解困民生工程。

通过资金扶持、项目支持、培训指导等有效措施,在条件成熟的村建立涵盖工疗、日间托养服务内容的残疾人就业基地,积极探索建立扶持残疾人个体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新机制,扶持和促进更多残疾人就业、创业。

继续实施“阳光家园”工程,将全镇符合要求的四类一级残疾人全部纳入“阳光家园”关怀范围。积极落实上级要求。组织实施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项目、扶贫贷款贴息项目、残疾人机动轮椅燃油补贴项目、“温暖万家行”项目和其他服务项目,用足用够各级政府和部门对残疾人的关怀、帮助政策。

五、积极宣传残保法和省残保法实施办法。

严格执行“按1.6%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新规定,配合财政和地税部门依法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力争残保金足额征收。

六、切实做好残疾人教育和维权工作。

各级残联组织和残工人员要高度重视,主动教育和引导残疾人自力更生,自尊自强,着力培育残疾人自强意识、感恩意识和依法、理性表达诉求,维护权益的法制观念,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责、努力。

七、各级残联要加强残疾人文化体育工作。

加强文化、艺术、体育人才的发掘和培养。村(社区)残协要适时组织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残疾人生活,为省、市残运会准备和输送竞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