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

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

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IT行业对本科毕业生职业能力、职业规范和职业素养的需求,提出了以企业项目为背景,以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为中心的自主工程化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介绍了该模式的五个基本特征:主动性、过程化、工程化、融合性和开放性,并阐述了该培养模式的实训平台的构建方式,从资源配置和培养过程上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自主工程化;工程实践能力;企业项目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也大量增加。一方面计算机专业学生工作难找,另一方面IT产业的发展和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又需要大量计算机专业人才。出现这种不协调的局面的关键在于高校培养学生的质量。

目前软件开发人才培养的现状是教育机构缺乏有实际项目经验的讲师,人才培训中大多照本宣科,学生无法学到实用的知识,培训机构无能力采购先进的大型软件中使用的商用开发工具与平台,无法搭建先进的开发环境,学生没有能够实战演练的场所;不了解IT的需求;课程体系急需改革,没有适用性的教材和案例,造成培训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轨。

如何培养软件产业人才呢?职业化软件人才的培养不是仅靠学校教育就能完成的,必须依赖于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和工作实践。比较合理的IT人才培训方法应该是首先进行基础知识学习,专业知识学习,然后进行专业技能训练。高校教育相对稳定,偏重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如果能增加有目的的专业知识教学并通过实训环境进行的专业化高标准的职业技能培训,也是完善人才教育体系极为重要的一环。

2工程实践能力与自主工程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任何软件企业都需要如下三类人才:

第一类是懂技术,行业知识和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即“软件金领”;

第二类是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称为软件工程师,即“软件白领”;

第三类是能够熟练编程的技术工人或基础程序员,即称之为“软件蓝领”。

而蓝领奇缺不仅是中国软件行业发展的“软肋”,同时也是世界软件业共同面临的问题,无论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立软件公司微软,还是印度的软件业,人才构成均呈金字塔结构。与软件大国印度相比,我国软件人才严重失衡,特别是蓝领软件人才。

我校作为二类本科院校,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及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我院在多年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自主工程化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以企业项目为背景,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把基础理论、实践教学和工程实践融为一体,让学生的基础知识、科学素养、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该培养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1) 自主性:采取自主机制来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即制定相关政策和奖励制度,通过建立长效机制

鼓励和吸引优秀教师主动参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过程。通过青年教师到计算机公司参加实际工程项目开发及聘请公司优秀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方式,主动和工程实践接轨。在学生方面,通过设立创新学分和创新研究课题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工程实践项目开发的活动中。该模式的自主性还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机制的建立,通过建立教学信息交流平台,让学生能方便向教师请教问题,教师也能快速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以此作为教师指导学生工作量考核的依据。

(2) 过程化:把过程管理的思想应用于人才培养模式,即围绕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问题,建立,评估、监控、和改进人才培养环节的过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把四年时间分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阶段的培养目标和能力体系,由阶段性课程群来体现。同时加强过程的监控、管理和阶段评审,通过在每个阶段增加不同类型的监控点,按照可预测的进度,培养适应IT产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过程化还体现在学生实践环节和工程实践项目的过程化,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采用流行开发工具通过具体项目来熟悉需求、设计、开发、测试和质量管理等环节,以获得真实的开发经验。

(3) 工程化: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从培养目标、教学环节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选用,从教育决策到教育实施,充分考虑工程的本质、工程工作的要求,体现工程教育的工程特色;核心是开放办学、校企合作、理论联系工程实际、教学联系工程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工程素养,提高毕业生适应工程工作的能力。具体体现为如下两个方面的特性:“全面性”是工程化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途径等方面全面进行,而非局限在其中的某一个方面;“全程性”是指工程化思想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涉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4) 融合性:形成融合基础理论、实验教学、专业能力、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融合培养模式。加强案例法教学来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从问题的分析入手,建立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和系统设计,再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案例分析和案例实现,从传统的知识型教学,向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创新型教学转变,实现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转变。

(5) 开放性:以全过程开放为原则,通过建立开放工程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自选项目、自主设计、自己动手、自由探索”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以企业工程项目为背景的项目开发。通过对学校现有的实验室进行资源整合利用,建立创新工程实验室,由学校提供网络平台、服务器和必要的硬件开发设备,学生自带开发用PC机,教师定期向学生来自企业项目整理后的课题并跟踪项目的进度,在实验室管理员的监督下采用由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模式对所有学生开放。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学生来去自由,并可跨年级组成开发团队,共同完成工程实践项目的开发,在团队建立的初期高年级的学生需要在开发环境、专业知识、技术等方面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指导。这样既减轻了招生规模扩大后师资力量不足带来的教师对学生科技活动指导的负担,学生之间的交流的时间也不受限制,创新工程实践基地主要是激发学生的自我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调沟通能力,而不以成果为唯一衡量标准。该实验室已成为我系本科工程实践环节的重要补充,成为高等工科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孵化器。

3企业项目实训平台的构建

构建企业项目实训平台,对于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规范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自主工程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项目实训平台采用的人才培育体系不同于传统的软件程序员培训体系,采用的是一种培养软件人才综合职业素质的训练模式。同时实训平台为软件开发人才的技能进行鉴定考核,进而评估人才等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依据软件开发人才(J2EE方向)的职业训练需求开发相应的实训项目;

(2) 依据软件开发人才的不同岗位(架构设计、界面设计、数据库应用、中间件应用、软件测试)划分不同的实训项目;

(3) 依据软件开发人才的不同岗位的技术内容归纳划分独立的技术单元:实训模块;

(4) 依据软件开发人员的工作任务设置相应的实训任务。

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3.1实训平台设计思想

根据RUP模型所定义的软件开发的四个阶段初始阶段(Inception)、细化阶段(Elaboration)、构建阶段(Construction)和产品化阶段(Transition)将案例相应分为四个模块:初始模块、细化模块、构建模块、产品化模块。

初始模块的功能如下:确认案例需求、实训人员组队、确认实训时间安排、准备相关训练资料。

细化模块的功能如下:实训案例规划(项目经理讲解实训案例的场景、制定具体工作计划文件,指导项目的具体实施产品开发过程和制定用例模型)和实训案例计划(功能设计说明和程序功能设计、功能测试计划和程序测试计划、对开发团队成员部署工作任务)。

构建模块功能如下:在构建模块由界面设计人员、中间件设计人员、数据库开发人员根据所分配工作任务完成以下工作:系统部署工作、程序开发工作、功能测试工作、程序测试工作。

产品化模块功能如下:完成功能和应用测试并填写测试报告、对开发小组的单独角色进行评审,填写评审报告、对开发小组所开发整体项目进行评审,填写评审报告。

3.2实训平台中的团队管理

实训平台通过IT公司成熟的项目管理经验和使用项目工作流程,将分散的实训个体和实训过程统一到实训系统的管理平台上。实训管理软件采用自主研发的办法,采用RUP开发方法,本着开放的原则,为软件提供可扩展性。系统把版本管理、软件配置管理、变更管理、系统建模等协作开发中所用到的实用工具,通过系统统一的管理起来,达到团队开发培训的目的。

采用工具软件进行软件配置与变更管理,包括软件配置与变更管理的方法、流程和工具。在团队实训案例中,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将遵照图2所示的开发过程进行开发:

此流程可以为系统架构设计师提供完整的架构分析设计、全面的可视化建模能力;为界面设计员提供了快速界面生成能力;同时也为开发人员提供了快速软件开发能力和单元测试能力。其次,为软件测试员提供了快速自动化软件测试能力。在此过程中,为开发的应用提供的实时的运行和测试环境使得架构设计师、界面设计员和开发测试员能方便地进行架构验证、界面和各种应用调试、测试。最后,使用数据库建模工具,数据库设计员可以轻松完成数据建模的任务,同时通过大型关系数据库如DB2、Oracle为数据库设计员提供了数据库支撑环境,保证数据库设计员能够方便地进行各种数据库设计、修改和测试。通过系统的管理模块,给每个参与到开发过程中的用户分配相应权限,由系统提供相对应的资源和应用工具。

3.3实训平台中的测评管理与实训过程

在实训的过程中,测评管理站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如果无法对学生的水平做出正确的评价,也就无法针对学生的发展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即便实训的内容如何先进、实用,没有办法为实训的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指导,没有办法和学生自身联系起来,也就限制了实训的培训效率和结果。

实训平台的测评管理可以随时在实训实施平台上查看到实训的进展状态和每个学生的实训表现,也可以评定每个学生的目前开发水平。在制定施训系统项目解决方案时,把学生开发水平分为三个等级,并且为每个等级科学得制定实训时间和方案。

具体的实训过程如图3所示。

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范文第2篇

1.灵活性。互联网在美国社会经济中的广泛应用,创造了虚拟工作环境和进行远程工作的可能,为企业可以不再限制员工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提供技术上的可能。在此背景下,美国企业普遍采用松散型的管理方式,给予员工在工作时间和地点安排上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在美国,灵活工时制和灵活的工作地点安排已经成为美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统计数据,1997年,全美大约有2500多万工人,即全部全职工人中的27.6%,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工作时间。其中大部分工人的弹性工作时间安排可能是非正式的,大约低于6%的工人在正式的弹性工作时间制下工作。1998年,IBM公司在整个美国的销售人员都可以独立于传统的办公场所而工作,有1.25万名雇员已经放弃了他们的专用工作空间,还有1.3万人可以流动工作。

2.强流动性。从经济发展历史来看,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带来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劳动力资源在各个经济部门间的重新配置,即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农业革命使劳动力从畜牧业部门转向农业部门;工业革命使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而当前发生在美国的信息革命在深刻“毁灭”传统产业部门的同时,正“创造”并迅速形成一种新型的信息产业,引导人力资源流向新兴信息产业。据商务部统计,美国从事制造业的人数逐步减少,1980年占劳动力的28%,1990年降为18%,2000年降至11%,预计2030年进一步降至3%。然而,1980~1990年间,美国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却增加了100万,计算机用户职位也增加了100万个。

3.高匹配效率。在美国信息经济发展过程中,因特网作为一种低成本、覆盖面广而且交流内容丰富的信息传播渠道,正在改善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的信息搜索与匹配过程。越来越多的失业者倾向于数字网络环境下寻找工作,到2000年这一比例达到26%。因此,劳动力市场正出现一种新的招聘方式:在线招聘。据1999年的调查,39%的美国企业网站中包含了招聘信息,60%以上的美国公司以不同形式开展在线招聘活动。1996年,美国的人才网站仅有400多家,但发展到2000年有近4000家。其中著名招聘网站Monster.Com的在线求职者从2000年的700万增加到2001年的1400万,同期在线招聘职位也从360.000增加到500,000个。同传统的招聘方式相比较,在线招聘网站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在线招聘提供覆盖广阔地理范围的工作机会,对每个工作机会的描述也更为详细;其次,通过网络搜索,招聘网站的内容易于检索,也易于编辑更新,为供求双方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再次,在线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之间的双向交流内容,从而使工作匹配的准确程度明显提高;最后,在线招聘方式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向更多的潜在求职者信息,能够浏览在线招聘广告的人数大大超过阅读报纸招聘广告或参加现场招聘会的人数。因而,在数字网络环境中,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双方能够在广阔的范围内开展内容丰富的信息搜索,高效、高质地完成匹配过程。

4.短缺技术人才。信息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也对美国的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新挑战:技术人才日显短缺。美国商务部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预测分析表明,1998年到2008年的10年期间,全美增长最快的5种职业都和核心信息科技有关。这5种职业分别是信息管理人员、系统分析师、电脑维修专业人员、电脑工程师以及其他电脑科学家。目前美国这方面的人才供不应求。1998年美国从事高科技工作的人员有200万,预测到了2008年,美国就业市场所需的高科技人才将达到近400万人;再加上约30万人会在这期间换工作、退休等,因此预测在10年间需要增加的高科技人才为200万人。在此期间,所有行业新的就业机会预计将增长14.4%,但与信息科技有关的新的就业岗位在这期间预计将增长78.7%。2000年,美国熟练IT人才的需求远远超过了供给,在美国160万个IT业的新工作机会中,有84.3万个岗位空缺,小公司在招聘新人上最为困难。新岗位中的13%与网络技术有关。

5.拉大工资差距。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是高技能工人需求不断增加和工资水平不断上升的重要因素。研究人员发现熟练运用电脑的工人的工资水平比其他高17%到22%。这种现象在高科技行业更为明显。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2000年IT产业工人的平均工资是73800美元,是其他行业平均工资(35000美元)的2倍。而其中计算机编程和软件开发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最高,达到80900美元。即使在美国信息经济的萧条阶段,IT产业的平均工资仍然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美国商务部统计表明,尽管IT行业2002的平均工资比2001下降1.3个百分点,但还远高于其他行业的平均工资(3652美元)。工资差距不断拉大的最终结果是美国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美国联邦统计局2002年9月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2001年美国的贫困率同比上升了0.4%(从2000年的11.3%上升到2001年的11.7%);中位家庭收入同比减少2.2%:最低的20%家庭所占社会收入的比率从上年的3.6%下降到3.5%。虽然没有高收入阶层收入变化的具体数字,但该报告指出,美国上层收入所占社会总收入的比重以及收入总量在增加,社会贫富差距在扩大。

二、信息经济时代美国政府调节劳动力市场措施

从上述美国劳动力市场的新特点可以看出,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的不断扩散,美国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灵活性和流动性不断加强,整个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更加倾向于高学历和一些专业技术性人才,而对于未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人员的需求将产生一种挤出效应,与之相对应的是前者的薪金水平大大超过后者。美国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不均衡发展,数字技术人员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并且正在一定程度上越来越阻碍信息经济的进一步繁荣。美国数字技术协会主席哈里斯・米勒认为,信息技术人才的短缺不但有可能损害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壮大的能力,而且还会伤害整个美国经济的发展。这种矛盾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信息经济具有技术歧视性质的革新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是原有劳动力市场人才培养机制相对技术革新滞后的表现。为了解决技术人员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的矛盾,美国政府主要采取以下措施,积极加快本国培养信息技术人才的步伐。

1.政府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计划。面对信息技术人才紧缺的状况,美国政府通过两种形式直接参与人才培养。一种方式是美国政府直接投资,独立实施。例如,美国商务部技术管理局在全美投资建立并维护着200多个有关信息技术培训计划的一个

可查询数据库网站。人们可以通过该网站获取信息技术的技术资料和培训计划资料;另一种方式是通过政府提供资金,教育部门提供技术支持联合培养。例如,在1998年7月,马里兰州州政府提供资金,马里兰州的高校提供技术支持,联合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信息技术人才培训中心。

2.美国的企业纷纷出台了信息技术人才培训计划。随着劳动力市场上信息技术人才供不应求,企业使用信息技术人员的成本也在上升。一些大的企业为了降低其劳动力成本,纷纷出台了自己的数字技术人员培训计划。另外,一些大企业特别是一些与计算机有关的大企业为了树立自己的网络形象,也出台了自己的网络学院计划。例如,Cisco系统公司等一些大企业正在实施网络学院计划。

3.积极地引进并利用外国的信息技术人才。在美国劳动力市场上,信息技术人才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的条件下,虽然美国政府、企业和教育机构联手出台了一些信息技术人才培训计划,但是在短期内其国内培养出的信息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技术人才还很难满足其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还采取积极地引进并利用外国的信息技术人才的措施:一是增加了信息技术人才的签证数量。1990年,美国开始实施专门吸纳国外人才的《H-IB签证计划》,有效期为6年。该计划吸纳的国外人才逐年增加,1999和2000年的H-IB名额分别为6.5万和11.5万,到2003年已经增加到20万。目前美国计算机产业领域半数以上的博士是外国人,在“硅谷”工作的外籍高级工程师和科技人员的比例达1/3以上;二是美国的企业还纷纷通过外派工作来进入全球劳动力市场,这种工作的重新分配可以简单到把具体工作外包出去,利用国外技术人员在美国之外建立一个固定工作场所,也可以复杂到建立一支虚拟设计队伍,在保持真实远程距离的同时,通过网络进行合作。

三、几点启示

在我国,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信息技术人才供给缺口较大,无法满足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培养和建设一支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改善我国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和提升我国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借鉴美国劳动力市场,应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

1.政府积极出台培育信息人才的政策支持。积极建立信息技术人才国家储备与开发利用制度,实行信息技术资格考试人员定期登记制度,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后备计划,为信息产业发展培养急需的后备人才。同时,完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考核标准,发挥为教育部门和培训机构培养信息技术人才提供导向的作用。

2.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加强信息技术职业培训。目前,我国80%信息技术人才来自高校,职业教育培养的专业人才比例较低,这样培养的人才多具有扎实的基础,但缺乏产业实践经验。企业应根据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趋势,积极与高校联手,开设培训课程,建立起行业终身职业教育体系,不断更新信息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

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范文第3篇

会计电算化是时展的要求,是会计发展的需要,实现会计电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为企业整体管理工作现代化奠定基础。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工作的效率提高,使会计人员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应用到经营管理方面,从而促使会计工作职能进行转变,使会计通过经营管理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从而带动或加速整个企业的管理现代化的实现。2.推动会计改革,促进会计自身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不仅仅是会计核算手段或会计信息处理操作技术的变革,而其必将对会计核算的方式、程序、内容、方法以及会计处理沦的研究等产生影响,从而促进会计自身不断发展。3.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原来需要的大量的数据计算、分类、存储、分析、归集等工作,现在都可由计算机快速完成,因而缩短了会计数据处理的周期,提高了会计数据的时效性,使会计信息能为企业提供更快的服务。并且,由于在计算机应用中,对会计数据来源都提出了一系列规范限定并且数据在处理过程中始终能够得到控制,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手工操作中的不统一、不规范、易遗漏、易出错等问题,可以提高会计数据处理的正确性和规范性,使会计工作的质量得到进一步保证。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在近20年的发展中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会计电算化的企业普及率和升级率在急速扩大,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功能也在不断丰富完善,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当前会计工作的主要工具,对我国企业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推动了企业财务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提高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发挥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电算软件的落后限制了我国电算化事业的发展。首先,大部分会计电算化软件停留在偏核算轻管理的阶段。会计电算化可以使财会人员从繁重的算账、报账工作中解脱出来,并且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加强才管理方面。但我国大部分单位还停留在将会计电算化软件简单地当作财务会计的工具,只重视计算,忽略管理,致使会计软件开发商提供的成本核算、预算、分析等管理模块内容设计过与简单,功能单一,严重限制了电算化在管理方面的功能。其次,数据的安全性没有保障。会计工作接触到企业大量的经济数据,这些数据反映着企业的大部分信息,影响着企业的商业决策和外界形象,因此,这些数据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安全保密性能就至关重要。但是事实上,有些电算化软件所谓的加密,只是对软件本身的加密,目的是为了防盗版,没有去为客户企业着想,不能做到对会计数据的安全保密,对会计电算化的正常运行埋下了严重的隐患。

2.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不完善。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如人员管理、使用管理、维护管理、安全管理等各种管理及控制制度,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却由于会计电算化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而存在着不少问题;在操作管理方面或没有严格的操作规程或不按规程操作,或没有培训合格便上机操作;在维护管理方面没有系统的维护制度,没有专职的专业维护人员或维护人员随意变动;在安全管理方面缺乏严格的安全保密制度,工作计算机可以随意接触使用,计算机数据没有做好安全防护等。这些制度的不完善都给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安全运行和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隐患。

3.缺乏高素质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会计电算化不仅要求工作人员熟练掌握会计装也知识,而且要具有相当水平的精算级专业技能,如计算机软硬间的使用和维护。但目前大多数的企业会计电算化人才匮乏,熟练操作会计核算的老一代会计人员不会使用计算机工作,一些单位虽采用了具有管理功能的会计软件但只应用了其中的一些核算功能,相当一部分的管理功能则处于闲置状态,系统资源浪费极大,由此导致会计电算化的优势没有完全显现,严重限制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三、新经济环境下我国企业及政府该采取的措施:

1.创造良好的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环境。良好的会计信息系统环境是会计电算化运行的保证。(1)数据采集规范性。数据采集是指将计算机加工处理的会计数据进行手工准备的过程。要确保系统提供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道德、规范。(2)数据处理规范性。首先要加强接触控制,杜绝未经授权人员进行越权操作,严格密码权限管理。其次应设置必要的稽核检查。再次做好工作日志,以防止数据被非法篡改。(3)会计信息输出规范性。应制定备份制度,对数据文件进行日备份、月备份,并按财政部规定的档案管理办法由专人负责归档,做好防磁、防火、防潮、防尘工作,防止磁性介质损失,保证各种档案的安全与保密,保证档案得到合理、有效利用。

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从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建设过程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人才入手,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目前,支撑体系的现状,以及网络发展对人才支撑体系的要求。最后提出了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的人才支撑体系的对策。

1引言

网络信息资源作为当今最重要的一类信息资源,从记录载体、表达方式、传播手段等各方面代表着人类信息交流的最新水平和发展方向,在网络经济时代越来越凸显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利用已成为世界各国信息化建设竞争的焦点,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建设是一项知识密集型、智慧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劳动,在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的信息资源开发支撑保障系统中,人才支撑体系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2人才支撑体系的现状

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具有较高信息素质、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信息资源管理人才,但这种人才队伍的建设难以全面满足现实的需要,从各个角度来讲,目前的人才支撑体系都不容我们乐观。

2.1全球角度

高水平人才的短缺是各个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信息管理人才同样是这样,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2000年美国劳工部称,美国将有100万个新岗位需要软件人才今后5年内还需要近l0万名电脑专家。美国大学所能提供的毕业人数只能满足需要的1/3左右。一方面,美国的高新技术人才短缺另一方面。传统行业人才却供过于求。欧洲到2002年仅网络人才就短缺60万人,其中德国短缺l8.8万人。网络人才短缺已成为世界范围的突出问题。在国内,互联网产业增长迅速,平均每天要建立2—3个网站,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很大。目前,北京最早的一家猎头公司80%的业务集中在信息人才领域。在中国,人才仍然是稀缺资源。特别是从我国目前互联网发展的现状来看,大规模的网络设施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展开,而网上社科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内容混乱、缺乏精品等一系列问题正浮出水面。所以我们更需要一大批精通网络规划、设计、管理、信息开发等专业人才。

2.2企业角度

美国等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新经济增长的核心是互联网。对于企业来讲,介入互联网从而走向网络经济,能直接使企业受益,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但是众多的商业网站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关键是要看其网上信息内容。然而任何一家网络企业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开发都不能靠一个人的能力完成,同样需要广泛的人才支撑体系。“雅虎”是现代网络发展的代名词,然而其创始人始终不忘以谦逊的态度网罗大批的专业人才,进行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但是同样有很多企业面对着人才短缺的问题,在2002年北京地区春季人才交流洽谈会上,前来招聘的660家单位仅招聘网络人才的就有120多家,共有1500多个职位待聘。然而应聘者并不多,网站招聘网络工程师l0名。两天之中仅收到简历20份,真正符合条件的却不足l0名。完全无法满足网络企业进行信息资源开发与建设的人才需要。

2.3网络信息资源的角度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信息资源得到了更快的传播,日益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要求正朝着内容新颖化、形式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网络信息资源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以及时、方便的形式提供价格信息、技术信息、市场需求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等,并且在物质产品中的价值含量也越来越高。预计到2004年中国将会有1亿多网民,上网人数将居世界第2位,将会有更多的网站、网络公司或者其他和互联网相关的公司运营。

3人才支撑体系的要求

3.1信息能力

(1)信息意识,即对信息交流活动在社会中的地位、价值、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主要包括有信息主体意识、信息获取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保密意识、信息守法意识、信息更新意识等多种形式。这种意识是网络信息内容开发的基础,是信息资源开发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2)信息心理素质。是指在信息交流活动中具有信息道德品质,主要包括保守他人秘密信息,不制造和传播假、劣信息,不非法摄取他人的秘密,遵守各国各信息系统的信息传播和使用的各种规定和法律。同时对信息的杂乱无序和庞大的数量适应力强。“信息爆炸”已使信息泛滥,具有良好的信息心理素质也就是:面对滚滚而来的繁琐信息不惊不晕,以平常心态以及积极的态度去处理问题。

(3)信息检索能力。主要包括一是对国家和国际上各种类型信息机构和网络系统的情况及功能的了解,二是掌握查询信息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有了查询信息的意识,对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熟悉信息检索方法与技巧,才能保证信息检索行为的高效进行。而信息检索利用技能的提高又可促进和增强信息意识。

(4)信息的加工整理和利用的能力。具体包括:挖掘有用信息和浓缩有用信息的能力,这是对信息内容的深层加工对信息载体的组织能力,即分类、标引、排序、存贮等信息的利用能力,包括对信息的鉴别能力、选择能力、专业知识水平、评价能力、吸收消化能力、调查分析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交流信息的能力等。

(5)信息的传播能力,即如何利用信息网络系统和社会交流系统来宣传通告自己的信息及求得广泛的响应。网络化社会是一个多向交流的社会,只有将自己的信息以便于被利用的形式快速出去,才能迅速准确地得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以及争取用户。

3.2计算机与网络能力

技术是网络的核心动力,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必须以一定的技术能力为基础。良好的计算机能力和网络知识也是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建设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而目前国内高等院校还没有独立的网络专业。业内比较盛行的专门的网络人才培训认证机构主要是微软、CISCO和ADOBE等公司。

3.3外语应用能力

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是一种兼收并蓄的过程,外语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因特网上95%的信息是通过英语传递的,不懂英语,就不可能开展工作。而且未来的信息世界是“网”上的世界,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本身都是外来技术,掌握它们需要较高的外语水平。

3.4知识学习与运用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纷繁复杂,交叉、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产生与走向成熟的速度加快,网络资源建设与开发人员在研究分析某一专业领域的同时,还必须了解、借鉴其它学科、技术的发展成果必须了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丰富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内容。因此,网络建设开发人员在精于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尽可能有计划、有主次、有轻重地逐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根底,扩大知识涉猎范围,才能适应来自社会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信息要求。也只有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面,才能从容地面对社会、面对用户,得心应手地从事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才能在工作中发挥和挖掘自己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组织管理与创造能力。

4建立人才支撑体系的对策

4.1重视教育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丰富而人才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我国人才资源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资源,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以及开发的程度上,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现在,网络经济的到来,对我国的原有教育体制、人才资源配置方式、人才的专业结构以及人才管理体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所以笔者认为,要使我国适应网络经济的发展并尽快地赶上发达国家水平,首先应发展网络经济的主导产业——教育产业。我们知道,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而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与社会学教授贝克尔认为,发达国家的资本75%以上不再是实物资本,而是人力资本。因此,教育产业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保障人才支撑体系的重要基础。

4.2CIO机制的建立

CIO是随着信息资源管理热潮的兴起而产生的。从20世纪80年代起,为确保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人们对信息资源管理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美国政府为了从组织机构上保证和加强联邦政府各部门的信息资源管理活动,要求各部门都要设立信息主管(ChiefInformationOfifcerCIO)这一新职位,并委派副部长和部长助理官员来担任此职,从较高层次上全面负责本部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网络公司、科技企业中,CIO的主要职能是统筹构建公司、企业信息基础设施,负责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宏观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持参与高层决策,制定企业的信息政策和信息活动规划,协调信息的沟通负责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组织、开发与利用,确保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负责开展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教育与培训工作。

CIO是区别于网络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的一种独立职位。网络管理员的主要职责是网络的管理、建设(网页的设立、网络的传输和网络的安全等)和网络资源的开发,系统管理员和网络管理员都侧重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而网络公司的CIO则侧重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他们不仅是网络建设和网络资源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更是负责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统筹、方面的专家。不仅要具备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应具备信息管理的专业知识,应是信息管理和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4.3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计算机开发人才培训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从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建设过程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人才入手,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目前,支撑体系的现状,以及网络发展对人才支撑体系的要求。最后提出了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的人才支撑体系的对策。

1引言

网络信息资源作为当今最重要的一类信息资源,从记录载体、表达方式、传播手段等各方面代表着人类信息交流的最新水平和发展方向,在网络经济时代越来越凸显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利用已成为世界各国信息化建设竞争的焦点,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建设是一项知识密集型、智慧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劳动,在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的信息资源开发支撑保障系统中,人才支撑体系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2人才支撑体系的现状

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具有较高信息素质、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信息资源管理人才,但这种人才队伍的建设难以全面满足现实的需要,从各个角度来讲,目前的人才支撑体系都不容我们乐观。

2.1全球角度

高水平人才的短缺是各个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信息管理人才同样是这样,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2000年美国劳工部称,美国将有100万个新岗位需要软件人才;今后5年内还需要近l0万名电脑专家。美国大学所能提供的毕业人数只能满足需要的1/3左右。一方面,美国的高新技术人才短缺;另一方面。传统行业人才却供过于求。欧洲到2002年仅网络人才就短缺60万人,其中德国短缺l8.8万人。网络人才短缺已成为世界范围的突出问题。在国内,互联网产业增长迅速,平均每天要建立2—3个网站,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很大。目前,北京最早的一家猎头公司80%的业务集中在信息人才领域。在中国,人才仍然是稀缺资源。特别是从我国目前互联网发展的现状来看,大规模的网络设施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展开,而网上社科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内容混乱、缺乏精品等一系列问题正浮出水面。所以我们更需要一大批精通网络规划、设计、管理、信息开发等专业人才。

2.2企业角度

美国等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新经济增长的核心是互联网。对于企业来讲,介入互联网从而走向网络经济,能直接使企业受益,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但是众多的商业网站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关键是要看其网上信息内容。然而任何一家网络企业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开发都不能靠一个人的能力完成,同样需要广泛的人才支撑体系。“雅虎”是现代网络发展的代名词,然而其创始人始终不忘以谦逊的态度网罗大批的专业人才,进行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但是同样有很多企业面对着人才短缺的问题,在2002年北京地区春季人才交流洽谈会上,前来招聘的660家单位仅招聘网络人才的就有120多家,共有1500多个职位待聘。然而应聘者并不多,JOBS.COM.CN网站招聘网络工程师l0名。两天之中仅收到简历20份,真正符合条件的却不足l0名。完全无法满足网络企业进行信息资源开发与建设的人才需要。

2.3网络信息资源的角度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信息资源得到了更快的传播,日益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要求正朝着内容新颖化、形式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网络信息资源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以及时、方便的形式提供价格信息、技术信息、市场需求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等,并且在物质产品中的价值含量也越来越高。预计到2004年中国将会有1亿多网民,上网人数将居世界第2位,将会有更多的网站、网络公司或者其他和互联网相关的公司运营。

3人才支撑体系的要求

3.1信息能力

(1)信息意识,即对信息交流活动在社会中的地位、价值、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主要包括有信息主体意识、信息获取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保密意识、信息守法意识、信息更新意识等多种形式。这种意识是网络信息内容开发的基础,是信息资源开发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2)信息心理素质。是指在信息交流活动中具有信息道德品质,主要包括保守他人秘密信息,不制造和传播假、劣信息,不非法摄取他人的秘密,遵守各国各信息系统的信息传播和使用的各种规定和法律。同时对信息的杂乱无序和庞大的数量适应力强。“信息爆炸”已使信息泛滥,具有良好的信息心理素质也就是:面对滚滚而来的繁琐信息不惊不晕,以平常心态以及积极的态度去处理问题。

(3)信息检索能力。主要包括一是对国家和国际上各种类型信息机构和网络系统的情况及功能的了解,二是掌握查询信息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有了查询信息的意识,对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熟悉信息检索方法与技巧,才能保证信息检索行为的高效进行。而信息检索利用技能的提高又可促进和增强信息意识。

(4)信息的加工整理和利用的能力。具体包括:挖掘有用信息和浓缩有用信息的能力,这是对信息内容的深层加工;对信息载体的组织能力,即分类、标引、排序、存贮等;信息的利用能力,包括对信息的鉴别能力、选择能力、专业知识水平、评价能力、吸收消化能力、调查分析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交流信息的能力等。

(5)信息的传播能力,即如何利用信息网络系统和社会交流系统来宣传通告自己的信息及求得广泛的响应。网络化社会是一个多向交流的社会,只有将自己的信息以便于被利用的形式快速出去,才能迅速准确地得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以及争取用户。

3.2计算机与网络能力

技术是网络的核心动力,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必须以一定的技术能力为基础。良好的计算机能力和网络知识也是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建设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而目前国内高等院校还没有独立的网络专业。业内比较盛行的专门的网络人才培训认证机构主要是微软、CISCO和ADOBE等公司。

3.3外语应用能力

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是一种兼收并蓄的过程,外语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因特网上95%的信息是通过英语传递的,不懂英语,就不可能开展工作。而且未来的信息世界是“网”上的世界,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本身都是外来技术,掌握它们需要较高的外语水平。

3.4知识学习与运用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纷繁复杂,交叉、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产生与走向成熟的速度加快,网络资源建设与开发人员在研究分析某一专业领域的同时,还必须了解、借鉴其它学科、技术的发展成果;必须了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丰富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内容。因此,网络建设开发人员在精于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尽可能有计划、有主次、有轻重地逐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根底,扩大知识涉猎范围,才能适应来自社会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信息要求。也只有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面,才能从容地面对社会、面对用户,得心应手地从事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才能在工作中发挥和挖掘自己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组织管理与创造能力。

4建立人才支撑体系的对策

4.1重视教育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丰富而人才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我国人才资源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资源,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以及开发的程度上,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现在,网络经济的到来,对我国的原有教育体制、人才资源配置方式、人才的专业结构以及人才管理体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所以笔者认为,要使我国适应网络经济的发展并尽快地赶上发达国家水平,首先应发展网络经济的主导产业——教育产业。我们知道,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而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与社会学教授贝克尔认为,发达国家的资本75%以上不再是实物资本,而是人力资本。因此,教育产业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保障人才支撑体系的重要基础。

4.2 CIO机制的建立

CIO是随着信息资源管理热潮的兴起而产生的。从20世纪80年代起,为确保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人们对信息资源管理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美国政府为了从组织机构上保证和加强联邦政府各部门的信息资源管理活动,要求各部门都要设立信息主管(ChiefInformationOfifcerCIO)这一新职位,并委派副部长和部长助理官员来担任此职,从较高层次上全面负责本部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网络公司、科技企业中,CIO的主要职能是统筹构建公司、企业信息基础设施,负责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宏观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持;参与高层决策,制定企业的信息政策和信息活动规划,协调信息的沟通;负责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组织、开发与利用,确保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负责开展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教育与培训工作。

CIO是区别于网络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的一种独立职位。网络管理员的主要职责是网络的管理、建设(网页的设立、网络的传输和网络的安全等)和网络资源的开发,系统管理员和网络管理员都侧重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而网络公司的CIO则侧重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他们不仅是网络建设和网络资源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更是负责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统筹、方面的专家。不仅要具备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应具备信息管理的专业知识,应是信息管理和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4.3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