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生态式教育,人类智慧,人文精神

艺术教育作为一门研究艺术教育现象的学科,侧重的是类属于艺术范畴的素质教育,以艺术或艺术品为媒介来培养人的艺术能力、艺术创作与艺术境界的有规律的系统的教育活动。那么,艺术品所表现的自由的感性形式,存在于每一个独特个体的感性生活中,艺术属于一种感性的形象,这种感性就带有人文主义的色彩,所以,作为承载人们艺术思维、艺术创想的承载体——艺术品,就不能太注重技法而忽视了文化内涵的表述。读《艺术与创生——腾守尧先生生态式教育理论之路》后,让我对现代艺术课程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注重产生了一些思考。在我们的艺术教育过程中,为了使艺术创作者创作出更具有人文精神的作品,就应该像腾守尧先生所关注的,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知识融入到艺术课程的教育中,并将多种教育理论进行融合而提出生态式艺术教育理论,试图矫正在目前的一些艺术课程教育中存在的注重技法、忽视人文精神的现状。

对于每个有追求的人,滕先生提出毕生都在建造自我的庙堂的思想,以独特的方式高度概括了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所要培养的精神品格与自我提高的目标。这不仅是一个有生命的构架,而且还是一个有主观思想与智慧、有独特个人艺术品格的承载体,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就在不断的构建这样一个自我,提升我们的智慧。这个过程有一部分时间是在教育与受教育过程实现的,所以作为培养具有艺术修养与能力的艺术教育,就应该注重文化生活、科学精神的渗透,转变传统式教育方式,不断运用生态智慧,以更加开放的教育形式开展艺术课程教育,这样也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开展与培养。对此,滕先生总结出原始智慧、现实人文智慧、神性智慧三种人类智慧,阐述了人类发展历程中所呈现的不同智慧层次,诠释了人类艺术智慧发展所经历的从根源到现实再到超越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引起我们对个人素养培养的一种反思。

首先,原始智慧属于人本能地对自然的一种认识与借鉴,对矛盾事物双方视为神灵的两面,这种认识处于人类智慧发展的初级阶段;自然界的万物不仅都是有生命的、有灵魂的,而且万物之间都是想通的,就像美术、音乐、戏剧都是艺术,艺术都是相通的,对这两者理解应该是相近的。所以我们在构建自我的“庙堂”时,不能脱离现实万物、不能与生态产生失衡,要在相互融合、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创造。

其次,现实人文智慧或圣贤智慧,则是人对自然界的矛盾关系、互存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之后总结出来的经验与真理,并善于将其运用于实际的生活中,不再是盲目的,而是严格的视为对立两面,并试图征服它们,带有理性色彩。

第三,神性智慧或超然智慧,则是人们对客观自然的矛盾双方加以融合、综合各种智慧进行创新与改造。事物的矛盾两面是相辅相成的。艺术能反映社会,而社会也同时影响着艺术。艺术并不是像照相机那样把生活进行记录、复制、收藏,而是以社会生活作为背景依据来表述内心情境的一种形式。滕先生提出神性智慧的核心,就是对话精神。对话不仅仅停留于理解为一问一答,更高层次的上升到精神层面,对话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心灵碰撞的过程,是一个内心情感、情境获得交流、融合、进而提升的过程。自然界中的各种现实情景,对于有一定艺术修养的人来说,可能更能从中读懂自然的和谐艺术,感受到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对话。这种艺术,正是神性智慧所指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对话,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自身艺术素养得到提高的基础上,将艺术素养与能力,结合社会需要进行新的创造,创造出能打动人的能为社会服务的新的事物。所以艺术教育过程中要求学生首先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与学识,塑造高尚的人格,培养高雅的艺术审美能力;其次再研究的就是如何将优良的艺术品格与艺术能力、技术进行整合,如何将人文精神融入于艺术情境中,并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这两者在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是辩证主义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教育作为人与人的活动,回归自然和谐规律,使教师与学生之间遵循共生互生、生生不息、循环复始的生态关系,进行生态式教育。艺术教育之所以要与生态学理念相融合,正是为了找到艺术与生态之间的一种平衡,生态哲学已经成为人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方式和态度。生态式教育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开放式、平等式、互补式教育,更多的是强调思想精神、不同观念、看法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而是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过程。

生态式教育首先强调的就是师生平等关系,在平等的前提下进行交流、对话。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这种平等的对话与交流给我们的成长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主要是指思想认识上的平等关系,是相互理解、学习认知的关系。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能成为共同探讨的伙伴,都成为学习者和探讨着,更有助于意见与思想的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董的方面,也许你所不了解的正是对方所了解的,这样就能达成一种互补,在这样互动式的对话中,去充实和丰富自己并从中发现真理。

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艺术院校 专业人才培养 实用型人才

一、目前高校艺术院校学生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专业大致分为音乐教育、音乐表演、音乐理论、新兴专业四大类。高等艺术院校教师在教育与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能,还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人才。也就是说,学生毕业以后能够更快更顺利地融入到社会中去。只有强化学生的实践,才能使他们全方面的发展,专业得到进步,技能得到提升。然而在开展实践的过程中,实际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

(1)院校对实践的重视程度与真正实施的效果有一定距离。一些高校教师,对组织学生艺术实践活动缺乏耐心、信心和恒心。因为专业的特殊性,譬如器乐课、声乐课,大多属于一对一的授课形式。他们对专业小课更为重视,但是就学生长远发展来说,实践尤为重要。科学、合理的安排艺术实践是培养未来的专业艺术人才及音乐教师的重要举措。所以,从教师开始,应首先认识艺术实践的重要性,才能把教和学,学和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对学生强调实践的重要意义。

(2)一些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只重视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认为演唱得好、弹奏得好就是专业上的第一,轻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和用脱节。与老师不探讨、与同学不相互观摩、思想上不重视实践……这些学风直接影响了很大一部分学生,学理论“如饥似渴”,上实践课“没精打采”,认为艺术实践那是毕业以后的事,“艺术实践课可有可无”。

以上问题不解决直接影响艺术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培养音乐人才的质量,造成了毕业生只会唱和弹,不会教与讲的窘迫境地。所以,解决以上问题尤为重要。

二、关于实践全方位开展的有利因素

(一)好的组织领导者

(1)策划作用。实践的每个环节如筹备、实施、督导、总结、评比等一系列活动都需要领导的积极策划,在实践的关键时刻,还需要领导定向把关,领导是整个艺术实践活动的指挥者。

(2)服务作用。领导就是服务,领导要有一颗服务学生的心。在构件和谐社会的今天,院、系领导应转变观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解决具体问题。例如,艺术实践的经费问题,场地问题,宣传问题,各单位协调问题。有领导的重视和关怀,好多问题,都会很快很好的解决,服务学生应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一切为学生服务,服务学生的一切。

(二)实践的参与者

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实践中要有创新精神。首先,思想上要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将来学生的需求,选定艺术实践的项目,其次,教师要有民主作风,倾听不同学生的不同意见,敢于和学生交流,敢于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共建和谐求实的实践平台。再次,教师在艺术实践中要采取多种手段、多种形式如:针对艺术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在艺术实践后进行总结和点评。又如,可以组织学生互教活动,观看教学录像片,在集体课或小组课中相互观摩等多样化的实践形式。

(三)音乐艺术实践的主体

学生是艺术实践的主体,要教育学生认识艺术实践这一全新的课题。调动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的积极性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生要提高音乐艺术实践的能力。学和用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良好的优良学风,那种把“学和用”分裂开来,学用脱节,理论脱离实际的学风是有害的。大家知道,我们学习的目的最终是要回到实践中去,回到舞台上去,回到讲台上去。那种空洞的、呆板的纸上谈兵的学习方法,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前提,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动力,学习音乐也不例外。

三、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方法研究

音乐专业是个实践性很强一个专业。在这一领域,怎样艺术实践?怎样快、多、好地培养音乐专业艺术人才?社会上急需“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方法”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下面是笔者总结的若干可行性方法:

(1)组织学生的独唱、独奏音乐会。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重头戏是组织学生的音乐会,一般情况下,学生毕业前夕,走向社会之际,总想通过音乐会的形式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这也是他们走向工作岗位的宝贵财富,教师及学校要给予支持和鼓励。

(2)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上各种活动。学生要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上各种演出活动。

(3)现场观摩。即到音乐厅观看各种形式的艺术演出,增加观摩的机会,使学生从感性上感受高层次演出活动的艺术氛围,激发自身艺术技巧与修养的提高。这种艺术实践的形式不但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激励,对于学生全面综合的实践锻炼的内驱力也有鼓励。

四、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方法具体措施和研究意义

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方法的中心定位和发展思路: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力求突出音乐专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提高学生音乐艺术创作中的创新精神和规划能力,将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技能技巧的学习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专业艺术实践机会,使得整个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拥有系统齐全的设备和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条件。按照体现基础性、先进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原则,多形式多方法多手段开展高校艺术专业的实践。对艺术专业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更新、重组,改革,创造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等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高校艺术院校应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检验艺术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最终是看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否在艺术实践的大舞台上“闪亮登场“,能否在艺术实践的广阔天地里“生根开花”。音乐艺术实践是音表教育专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应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等教育 武术对练教材 编写

一、武术对练简介

对练,是武术运动有的一种演练形式,即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套路动作程序进行的假设性攻防实战演练。对练的演练是以表现攻防技能为核心,其攻击目标常常是以假为真,如果方法准确,攻防合理,配合默契,意识就会逼真,甚至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武术对练是中国武术项目之一,其套路是在各种武术单练(拳术、器械)项目的基础上由踢、打、摔、拿、击、刺、劈、撩、砍、点、蹦等技击方法组成的,并由2人或多人进行对练。

武术对练一般分为3种,即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

1.武术徒手对练。双方运动员在相同拳种的单练基础上,运用各种手法、腿法、身法等,按照进攻、防守、还击的运动规律编排对练套路。例如,长拳对练多包括窜、蹦、跳跃、跌扑、滚翻等动作,演练的风格要求快速,敏捷;擒拿对练是按照逆人体关节而动的原则,利用刁、拿、锁、扣、搬、点等手法进行擒伏与解脱、控制与反控制的练习。

2.武术器械对练。双方可持相同器械(如各持单剑),也可持不同的器械(如一方持单刀或双刀,另一方持单枪)进行攻防练习。不同武术器械对练,其风格也不尽相同。

3.徒手与器械对练。运动员一方徒手,另一方手持器械进行攻防对练。套路的编排,多以徒手的一方争夺对方器械的形式出现。

武术对练在技术编排上一般要求做到下列4点:

1.攻防合理。对练必须根据对方的进攻方法来防守,只有对方进攻动作作出之后才可进行防守和还击,否则,会无的放矢,破坏套路结构。

2.招式准确。武术对练套路,是象征性地进攻、防守、还击,不是真杀实砍。这一点在器械对练中是非常重要的。

3.节奏一致。双方配合要默契,协调一致。如果一方快,一方慢,不仅动作紊乱,而且容易出现伤害事故。因此,在对练中,要求双方要一招一式地把进攻与防守的时机掌握得恰到好处。

4.距离适当。双方进退的步幅要调节得当。假如双方距离太近,肢体伸展不开,动作会受影响,而距离太远,又显得松散,攻防意识不易做到真实。

二、武术对练的益处

武术对练有助于进一步体会和理解各种武术单练套路中每个动作的技击意义,从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由于武术对练要求做到战斗气氛逼真,动作熟练,方法准确,配合协调,因而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敏捷和互相协作的精神。同时,能够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育,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提高速度、协调、灵敏、力量、柔韧等素质,发展时空知觉和节奏知觉以及肌肉控制能力、想象力、注意力、形象和运动记忆力、模仿能力,培养尊师爱友、团结互助、勤学苦练、自律守规、自信自尊、勇敢坚毅,持之以恒等民族传统美德。具体有以下两点:

1.力在皮肉筋骨,气在精神意志

从武术运动最直观的角度来说,武术动作中的屈伸、平衡等动作,使人全身的各部位器官和神经都要参与到动作中来,另外,习武练功,力在皮肉筋骨,气在精神意志。武术,首先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精神意志的锤炼,看似简单的比划,实际每一招一式都在把学生好动的天性转化为有要求、有目的的训练。在这种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克服自我、坚韧不拔的个性。同时,这种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2.练习武术比较安全

学生时期的骨骼组织较多,弹性和柔韧性好。关节和韧带的生长属性大,运动范围大,肌肉含水分较多,肌纤维细,赋予弹性。因此练习武术,尤其是富于斗争性的武术对练对学生身体发展较好。 转贴于

三、具体教学活动中武术对练的益处

如果能有武术对练教材作为辅导,将武术对练引入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这对于整个武术课程及其他体育课程都将会有明显的益处,具体有:

1.通过武术对练,使学生充分理解武术动作的攻防含义

教师首先应认真组织学生不断深入学习武术理论知识,不断加深对武术的认识,领会武术发展的精髓是始终离不开攻防技击意识,只有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攻防技击意识是武术精髓时,才能理解武术基本练习和套路并不是花拳绣腿,才能产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或间接动机。然而理论的学习毕竟是枯燥的,学生也很难从平时武术的一些基本练习中建立起攻防意识,所以,将武术对练引入到实践课堂中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学习与实战的不断结合,学生能够较好理解武术动作的攻防含义,建立攻防意识,这对于武术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2.通过武术对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完成对武术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对武术基本套路的掌握后,学生很快会失去对武术的兴趣,看到的武术组合联系无论如何比不上影视作品中的武打动作和效果,以为体育课上的武术属于花拳绣腿,是骗人的花架子。因此,适时组织武术对练,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较全面了解武术的起源、发展和内涵,正确认识到现在的武术动作、套路运动是来源于技击意识很强的攻防技击动作。为了便于更好的演练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基本功即套路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逐渐有别于对抗性攻防技术,它是在保留技击特点的基础上,增强了锻炼身体的效能,同时也讲究了动作的艺术观赏性。这些正确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习武动机,这是提高武术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3.通过武术对练,增进了学生对动作的掌握熟练程度

掌握动作后只有在模拟实战中才能将其真正掌握。动作的灵活、身体的协调以及对攻防形势的准确判断,都是平时理论知识和基本练习无法给予的。因此,有间隔性的,有强度的武术对练,能真正促进学生对动作的掌握,而且这种掌握并非死板教条,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在武术教学中是很重要的。

4.通过武术对练,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以及竞争精神

武术是一项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运动,在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永不服输的精神的同时,通过武术对练,很大程度上能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对练虽然为二人技击,但在对练中两人共同鼓励,共同进步的过程加强了团体合作意识。同时对练的技击性必然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怕输、不怕苦,只为了最后的胜利。这两种精神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后更是大有益处。

四、现行武术教材中的缺陷

武术本身的素材很多,但我们缺乏一套适合学生的,供老师参考的较系统、循序渐进的单元教材。教师有时想教武术,但选教材时又总感觉到有的太深太难,有的太浅没意思。太多的体育教师缺乏选择武术教材的观念,“教什么”“为什么要教”“怎样教”,还有缺乏武术教材的层次观,哪些是必学的,哪些是选学的,哪些又是介绍性的,若没有这种层次观是很难上好武术课的。武术教材中关于武术对练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挖掘整理编写出一套适合中等教育学生的武术对练教材是当务之急。

总结: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武术对练在武术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但现行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缺乏和不够重视,使得武术学习一直难以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尽快编写一本详细、系统、全面的武术对练教材对于体育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体育系通用教材》.武术.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年

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 艺术教育 审美教育 审美体验

通识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最早把通识教育和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的是美国的帕卡德教授,他认为大学应该给青年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将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全面的了解。其后美国的哈钦斯的通识教育理念奠定了现代通识教育基础。艺术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和西方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已经注意到艺术教育的问题。在西方国家,艺术教育的国家标准是“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艺术教育是通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越要强调艺术教育的科学性和综合性。

一、艺术教育是通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艺术教育是一种启迪人的智慧、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艺术教育能引导一个人自觉地完善道德、人格,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并能最大程度地发展创造力。从狭义的概念来说,艺术教育主要是艺术知识、艺术技巧、艺术鉴赏与创作的教育。通识教育的对应物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给予人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但单纯的专业教育把人的知识和能力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导致人的片面发展。通识教育针对专业教育的弊端尤其是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倾向而强调广博性、共同性,重在培养受教育者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方学者巴赞认为,一个社会只有同艺术结婚,才能生出文化之子;如果与艺术离异,只能导致野蛮,这个社会随之会变成文化的沙漠。豪瑟尔与另一位著名艺术家贡布里希不约而同地认为:“伟大的艺术对生活所做的解释,竟然能使我们更为成功地应对混乱的事态,能让我们从生活中汲取一种更令人信服的现实意义。”①技术时代的后果就是:生活世界的文化贫困化和自由丧失。在这种状态下,如何把握人的全面发展,即注重潜能的开发、人性的丰满、人格的完善与人生意义的充盈,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时代,艺术教育可以让人重温人类的可能性与成就,让人重新确立自信与希望。

中国近代大教育家认为:艺术是使一个民族素质得以提高和振兴的关键。爱因斯坦指出,“要使学生对价值即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最基本的就是他必须具有对美和善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像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②艺术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有效载体,所以在通识教育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艺术教育的首要价值是培养人的情感

艺术作品是自我价值观的主观反映,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而艺术情感又是自然情感的提升与超越。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剧作家、美学家席勒指出,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在于培养感情和精神的力量达到尽可能和谐,使审美教育具有独立的地位,这种认识强调了审美教育的核心就是艺术教育。

艺术是最接近生活的,读懂艺术就懂得生活,艺术的秘密也是生活的秘密。在生活中的情感真挚诚恳,人们的人格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才会有王羲之、顾恺之、陶渊明、嵇康这样中国艺术史上一流的艺术家。达·芬奇是一位具有丰富情感的举世瞩目的艺术家,除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之外,在科学上也有着巨大的贡献。他的成功告诉人们,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会逐渐养成一种用艺术的思维方式去洞察人生及人的行为模式,用这种艺术的眼光去观照人生,才能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真正体味生命所赋予人生的特殊含义。

三、艺术教育强调人生教育

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人,对待世界与人生的态度以及人格的力量是其人生实践中凝聚的精神实体。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命是短促的,只有美德能将它流传到遥远的后世。所以,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决定了他的一生是否会有大的发展,正所谓“人品即画品”。19世纪后期英国艺术和美学的代表人物罗斯金,在他的著作《现代画家》中,评价了威尼斯的艺术与其道德倾向的关系。他认为艺术能够帮助道德改变人,通过想象形成同情心,从而改善道德。所以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优秀、高雅的艺术作品有利于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形成。 转贴于

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和艺术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儒家注重的理性精神,以道德节制欲望,以理智统帅情感。受这一基本观点的影响,中国的艺术和审美也高扬理性精神,很少单纯地追求享乐或。儒家非常强调艺术的文化意义。在儒家看来,人性以及人的一切后天的品质、行为,都是通过文化培养得来的,而艺术的欣赏、熏染则是文化培养最普遍、最易接受的一种形式。孔子把人的道德修养的完成放在“乐”即“成于乐”,典型地说明了艺术审美是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并且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艺术。儒家推崇独立的人格和阳刚之美,一贯强调人格独立。《论语·子罕》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其浩然正气对中华民族的人生态度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可以说,儒家精神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即真、善、美,这才是完满的人生。

总之,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而艺术教育犹如一种净化剂和催化剂,它可以促进人的性格的全面发展,使人变得更加高尚。针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实际现状,必须规范通识课程教育体系,加大艺术教育课程的普及力度,使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最后要强调的是,艺术不是为了功利的目的,而是为了人性的完善。

注释:

① Arnold Hauser.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M].New York:Alfred A. Knopf,1959:5.

②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43.

参考文献:

[1]聂振斌.儒学与艺术教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美术教育 高中美术 美术的社会功能

美术,在当代教育中已经逐步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不论是专业技能培养,或者是基本知识了解,美术教育实施面在我国已经形成比较大的规模。其中高中阶段的艺术教育中,美术学科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几乎所有的普通全日制高中都开设了美术课(艺术赏析课),并且课程内容,授课方式都在不断的完善中。相比其他的艺术学科(舞蹈、音乐、表演等),为什么美术教育在高中艺术教育中得到这么快的发展,接受面这么广呢?这就关系到了美术学科本身的许多本质特点以及美术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一、美术学科较之其他艺术学科的不同

所谓艺术,既是人依靠着本身心理的需求而表达出的一种形态。在教育领域内,至今被广泛接触的艺术学科包括美术、音乐、表演等学科。其中美术学科在教育学科内有着重要地位。就高中时期的艺术教育而言,美术教育基本以它的实践简单、在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的特点,在教育成效上优越于其他艺术教育。并且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美术学科也深受各个学科领域的连带,成为当今综合素质人才及其需要了解和认知的一门学科。

1.高中时期的施教内容可以说紧张并且紧凑,很难再其中插入非考试科目,然而,随着美术学科在社会上的广泛应用,美术专业升学的比例也大大增加。由此,美术课不再是所谓的无用课,它也渐渐成为学子升学的又一方向。而相比之音乐、表演等艺术学科,由于社会需求量相对较少,很难得到广泛的推广,在应试教育的今天,让广大受教群体接受更是困难。

2.美术学科本身的特性,也是其重要地位形成的主要原因。高中美术课多可分为艺术赏析或是美术实践。这都是十分容易参与其中的学科。而由于其他艺术学科对于专业性以及环境标准性都有相对更高的要求。那么,美术学科就自然成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主力学科。

二、美术学科本身对于学生个人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美术教育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自身人生观的定位时期。这一时期的品行道德教育可以直接影响一个学生未来人生的生活取向。美术,作为直观面对的一种视觉艺术,可以简单有效的引导学生提高审美,在每个美术作品的背后,都可以发掘出一颗为艺术,为梦想执着拼搏的影子。有人这样说过: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育的。应该说,少年时期的人,最需要的就是辨别美与丑的双眼,和一颗勇于坚持梦想的心。美术教育的效果如果发挥的到位,总是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惊喜,因为它在无形中感染着注意过它们的人,无时无刻。

三、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美术起着重要作用

1.美术学科本身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感受艺术的同时受益无穷。柯尔博士(Dr.cole)说过:“青年的感情兴趣和自我表现的欲望都需要有发泄之处,由于他们经常需要自我调整,以适应社会,就免不了承受相当可观的压力。”而美术学科的特点就是十分容易接触和参与。工具没有特定的限制,甚至不需要特定的章法去遵循。高中美术实践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通道,给学生提供了发泄情感的渠道,减轻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同时开拓了学生认识世界的新窗口,让这一特殊时期的受教群体更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2.美术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高中美术学科的教学内容多至为艺术赏析类课程,此外,实践课程也是中要的组成部分。在美术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手中的各种媒介创造各种艺术作品,在这些实践过程中,学生开拓了思维方式,提高了创新精神。为学习和生活开创了新的风景。

四、美术在当今社会的重要地位决定其在高中时期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在当今社会,艺术的发展情况已经成为衡量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的今天,人们开始追求更多精神层面的体验。美术作为艺术中的一种,在今天的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美术作为技术学科在当今社会有着广泛的应用性。这一性质也决定了高中时期的美术教育在艺术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美术作为一个艺术的品种,在当今社会已经被广泛认知,尤其在经济不断前进的今天,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也到达了新的境界。就单一的艺术作品来说,不论是市场前景还是人文价值都在与日俱增。而高中时期的美术教育,在授予学生基本的美术常识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也让许多学生真正的走进了艺术的殿堂。高中时期的美术授课,是学生进入专业的高等院校前的预备课程,其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选择这一专业领域,是否把自己的职业生涯献给艺术创作与研究。

2.美术技能作为许多学科深入学习时必不可少的基础技能,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在今天的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是终极的目标,人们更多是追求在生活中感受美好,这时,美术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们每天接触的每一样事物都与美术有着不解的渊源。大到建筑物的设计,小到房间内部的装饰,以及电视里的广告、人们的着装等等。可以说今天的生活,离不开美术的参与。现在许多大学基本都开设与艺术相关的院系,其理由就是这一学科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由此可见美术教育在高中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位置,美术学科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升学的范围与质量,培养高素质的美术特长生也成为了许多普通全日制高中提高升学率的又以法宝,为社会和广大高等学府提供了更多高等人才。

3.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是现代社会衡量个人素质的重要标志,而美术教育便是审美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在高中时期的教育,对于有些人是进入更高的教育环境的一个石阶,对于另一些准备步入社会的人,则是最后受到正规规范式教育的机会。那么,在这个时候的教育成果很可能对于某些人是需要受益终生的。高中时期的美术教育在这其中就起到了培养一个人的审美标准的最后机会。也许,一个人从小就开始接受艺术类教育的渲染,但是高中时期的美术教育不可轻易与其同化,因为,这一时期的人正是在心智从低幼走向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对其审美能力的培养将对其一生产生影响。在今天的社会,处处都讲究着品质的要求,无论出于哪一个生活层面,对于美的追求都在不断的深化。

五、总结

回顾每一个社会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艺术的发展情况是衡量其整体水平重要标准。今天的中国,在科教兴国的伟大方针指导下,美术教育已经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其中,高中时期的美术教育已经对整个国家的教育成效形成影响,我们急需对其重要性进行分析,对其发展进行探索。紧紧联系实际,为培养出更全面的高素质人才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李艺明.高中美术教育多样性研究[M].陕西美术出版社,2007.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