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康复训练课程

康复训练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康复训练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康复训练课程

康复训练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动作康复训练;教学特殊教育专业

自开设以来,就有两种人才培养取向:一是以知识型、研究型人才为培养定位,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为主;二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如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给予特殊教育高度关注,要求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2014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出台,明确提出建立“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要在特殊教育教师中培养康复类专业人员。在这种政策背景下,众多高校纷纷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并加强康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即使以知识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北京师范大学也在思考培养出的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2013年,教育部新增了教育康复学专业,重点培养能胜任未来特殊教育工作的康复训练人员,成为与特殊教育学平行的专业。一些院校纷纷申请增设此专业。但是,现实情况是,有教育康复学专业的院校仍是少数,绝大部分院校仍是特殊教育专业。这些院校为了适应特殊教育的发展,加强康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就要增加一些康复类课程。部分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增开了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以针对有动作障碍的人士开展康复训练为教学目标。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也有类似的专业或课程,如运动康复学、物理治疗学等。但是医学、体育院校开设的类似课程因为培养目标的不同,在教学中难以给师范学校中的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提供指导。所以,探索适合特殊教育专业动作康复训练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成为当务之急。

一、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特殊教育专业开设该课程的主要有重庆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昆明学院等少数院校。各院校在课程开设中,课程性质、课时、实验教学、评价考核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如重庆师范大学以课外选修课的形式,利用周五、周六、周日三天时间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一年的学习;理论课时较少,以大量的实践为主。考核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整体来说,这些院校的课程开设,主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相对来说缺乏借鉴性。所以,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可供师范类院校学习的训练方法有限

学校针对动作障碍人士的训练方法有很多种,如针灸、按摩、理疗、运动疗法等。师范类院校的学生由于缺乏医学背景,再加上未来面对的主要是有动作障碍的儿童,所以,在动作训练方法的选择上和医学、体育类院校有较大差别。

(二)师资缺乏

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特殊教育专业都面临康复训练师资缺乏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康复训练人才的培养需要长期进行;而且这类课程的实践性强,需要教师具有大量的临床实践教学经验,而这也是缺少此专业高校教师的原因。加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师资的缺乏成为制约课程的一大问题。(三)重理论,轻实践由于师资缺乏,而且现有师资的实践能力有限,所以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建设中,存在完全的纯理论教学;或者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安排少量的实践课。这样安排的结果,就是培养了一批“纸上谈兵”的人才,与该课程的教学要求相去甚远。

二、对动作康复训练课程的思考

(一)对课程的认识动作康复训练

课程体现“医教结合”的课程设置理念,旨在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康复技能。在课程定位上,学生不能向医学类院校的相关课程看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没有深厚的医学基础,只是开过一门课——特殊教育医学基础。它主要是介绍和各类特殊儿童有关的医学问题,并没有深入讲解人体的神经、肌肉,以及人体各动作出现的影响要素。其次,教育康复和医学康复有所不同。作为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立足点和归宿还是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虽然康复机构也成为就业方向之一,但是康复机构的基本要求还是以掌握特殊教育教学,特别是个别化教育为主;医学类康复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出路则以医院或医院系统为主。从这两点出发,笔者认为,医学院校教材不能直接拿来用到特殊教育专业中,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借鉴医学院校的动作康复训练课程,进行加工、整合,以适应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

(二)教材的选用

目前国内相关课程的教材很多,但多是供有医学基础的医学、体育院校学生使用,对医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师范生来说,这些教材的难度较大;而且相关的教材主要是对运动康复方法的介绍,没有提及运动康复的对象。考虑到课程面向的对象特点及今后的服务对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了陈秀洁主编的《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和金容主编的《动作障碍儿童训练新指引》这两本教材,取其中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内容。这两本教材涉及到的解剖学和运动学的知识较少,较适合师范类院校使用。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分配

根据动作康复训练的课程目标分析,学生至少需要掌握以下内容:动作康复训练的对象——脑瘫儿童的定义、病因、诊断、合并障碍;正常儿童的动作发展和脑瘫儿童异常姿势发育;动作康复训练方法——平衡疗法的基本理论、重要观念;肌张力及其检查;动作障碍的评估;动作训练的技术和方法。如果相关院校的课时较多,还可以加入日常摆位技术和动作训练的其他方法的介绍。对于基本知识以理论讲授为主,方法的操作部分以实践教学为主。

(四)实践实训环节的探索

1.编制实验课教学大纲和学生实训指导手册。与实践课对应,教师教学要制定实验课教学大纲,明确实验课时数、实验名称、实验的目标、实验的内容,便于老师开展实践教学;与实验课教学大纲相应,教师教学要制定学生的实训指导手册,主要呈现实验课中的具体操作要求,为学生开展实训提供指导。

2.实验课学时的安排。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下,学校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此,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实验课的安排上,学校应加大课时量。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54课时的总课时量,可以把实验课时数设置在36课时以上。但是学校这样安排还不足以让学生掌握动作康复训练的技能。据了解,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选修动作康复训练的本科生,要在一年的时间,利用周五、六、日这三天,超过580个小时,连续不间断地学习。到学年结束时,学生才能进行动作的评估、动作训练的设计和具体操作。

3.实践教学形式的探讨。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也不能采取单纯的讲授式,教学也不局限在教室里,要选择能调动学生主动性,促进其积极主动学习的方法和形式。以下几种形式,教师从课堂教学中逐渐过渡到实习实践现场,并结合学生的经验反思。

(1)直观演示。本课程很多内容需要老师用各种手段演示给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些内容,如人体各肌肉的介绍、平衡观念的解释、动作评估的方法以及各发展阶段的主要训练方法,可以采用直观演示的方式;教师或学生的直接演示,让学生理解抽象的观念、掌握评估和训练的主要方法。

(2)案例分析。实践教学中,案例往往被认为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操作方法的手段。针对一些重点内容,如动作障碍的评估,教师提供大量的评估案例,课上与学生一起分析,课下让学生讨论,理解评估表各项目是怎么确定的。通过分析、观察与总结,教师让学生找出评估表中各项目之间的联系,并和教材内容进行对照,深化知识。

(3)实践观摩。通过以上两种形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实践观摩则是把学生带进训练现场,让学生亲身经历、观摩康复训练师的操作技巧,与儿童互动的能力。此形式可以看作是学生从课堂进入现场的过渡阶段。

(4)实习操作。笔者所在学院学生的实习恰好安排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中期,所以利用一个月的实习期,给学生布置实践内容,让学生把所学变为所用,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延长实习时间,让学生多实践、多接触个案,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5)经验反思。在实践教学中,经验反思贯穿其中。对案例分析反思、对课堂模拟的反思、对现场观摩反思、对实习过程反思,这些不仅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实践活动,迅速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课程评价考核形式的改革

1.增加对章节教学的评价考核。教师对章节教学内容的评价,不仅能知道学生哪个章节有问题,还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注重知识的积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应各章教学,编制章节练习题是评价章节教学效果、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途径。章节练习题在使用时较为灵活,既可以进行章节小测验,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检查。

2.加入实践教学的评价考核。动作康复训练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平时的操作过程,哪里有问题,如何纠正,纠正后的效果怎样,都要在实践环节体现,因此,教学评价对这些内容也要进行系统考查。在课程评价考核中,教师可以在传统的期末考试基础上,加入实践课的考核。评价考核形式包括平时成绩、实践课考核和期末考试成绩三个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情况(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回答问题情况、实践课操作情况;实践课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个案的评估、训练计划的拟定、案例分析以及操作技术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成绩则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同时,对这三个部分的权重也可以做适当分配,如平时成绩占5%,实践课考核占25%,期末考试成绩占70%。当然,权重的分配要和学校的具体情况联系,但是一定要突出实践课考核的重要性。

三、总结

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在医学、体育类院校已形成成熟的体系,但是对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来说,课程的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实施很多方面还需要相关院校作出大量的探索,以丰富教学研究,完善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康复训练课程体系;同时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需要更多的动作康复训练师资,以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玉红,黄昭鸣,刘巧云.特殊教育专业康复实践教学的运行困境与突围路径——基于智慧康复云服务的视角[J].中国特殊教育,2015,(11).

[2]张庆苏,李胜利.我国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言语治疗学课程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0).

康复训练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子耳蜗;耳聋;听力障碍;康复

Clinical Treatment of 122 Cases of Cochlear Implantation in Children

ZHAO Li-yang,ZHANG Ying,LIU Li,LI Hui-zheng

(Dalian City Friendship Hospital,Dalian 116001,Liaoni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chlear implantation was listening effect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Methods122 cases of cochlear im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postoperative treatment and nursing and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recovery of hearing. Results122 cases of cochlear implant operation were successful, the operation success rate reached 100%. ConclusionThe cochlear implant operation can cause severe sensorineural deafness patients recover auditory function, the correct evaluation before operation, reasonable expectation, operation and postoperative early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language training is the key.

Key words:Electronic cochlea;Deafness;Hearing impairment;Hehabilitation

随着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广大重度感音神经性的患者重新获得听力成为可能,尤其是对于先天性耳聋的患儿,让他们可以回归有声世界,是一次重获新生的机会。自2004年5月至今,我院共行人工耳蜗植入术122例,其中包括澳大利亚CI24M型、CI24R(CA)型,奥地利的C40+型、PULSAR等人工耳蜗[1],手术均取得成功。但对于这类重度耳聋的患者,尤其是超过3岁的患儿,不仅仅需要成功的手术,还要有一个系统的术后康复治疗。

1 临床资料

2004年5月~2012年12月共有122例患儿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其中男66例,女56例,年龄11个月~11岁,超过3岁56例,前庭导水管扩大5例。语前聋120例,语后聋2例。

2康复治疗

2.1 术前准备期人工耳蜗手术前所有的患者都要做系统的听力学检查,通过听力学评估结果,ABR反应阈大于95dB,再结合耳声发射、40Hz相关电位、多频稳态[2]和颞骨CT显像确定手术适应症患者。并应该让患儿的家长了解人工耳蜗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使其对小儿改善听力具有强烈的愿望,但由于人工耳蜗装置只能给小儿提供重获听觉的基础,应让家长对术后的康复教育有心理和物质的准备。

2.2 术后的康复培训122例均为单侧耳手术,手术均取得成功,达到了100%的手术成功率。凡是植入人工耳蜗的患者,术后均要进行调试。为了使调试准确,家长首先要积极配合听力师对患儿进行听声反映练习,使调试结果适合患儿的需要,每次调试完毕,家长要清楚所存的每个程序及应用,观察患儿对声音的反映,是否感到舒适,调整使用程序。并把患儿的平日的表现在每次调试的时候反映给调试师,使调试结果尽量达到最佳[3]。家长要在学习 掌握术后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参与训练的全过程,在和患儿日常接触中,要注意以适当的声音 适当的距离和小儿进行语言交流,交流要自然,注意声调和声音的强度。当小儿对声音反映良好时,要鼓励患儿对声音训练的兴趣,尽可能得让小儿多说 多表达 反复强化训练,对患儿要有十足的信心与耐心。

3结果

122例人工耳蜗置人手术全部一次成功。术后1w以内进行置入电极的X线耳蜗摄片,电极均在耳蜗内。术后4w开机调试,术后6个月小儿声场测试听阈(500、1 000、2 000 Hz)为32~48 dBSPL,平均达到了39.5 dB SPL。3岁以下可不刻意去做言语康复训练,随正常生长发育完全可以获得接近正常言语能力,3岁以上的患儿经言语康复训练,逐步恢复听觉和言语能力,经过语言康复训练,100%耳蜗植入术后的患儿可以进入正常幼儿园及小学。122例术后患儿均在随访中。

3讨论

人工耳蜗是一种仿生物功能的人造器官。是一种替代人耳功能的电子装置,它可以帮助患有重度、极重度神经性耳聋[4]的患者恢复或提高听的感觉。这里的重度、极重度耳聋患者是指双耳听阈大于90dbHL听力级以上,佩戴大功率助听器无效的人。但人工电子耳蜗装置不可能完全模拟正常人的耳蜗功能,获得的只是有限的听觉信息,所接收到的声音存在失真或畸变。为使聋人达到语言交流水平,术后应鼓励患者坚持长期的康复训练[5]。我院耳鼻喉科研究了系列语言训练方法和内容,如训练对环境声,词,句子等的注意力、识别和分辨能力及听觉理解能力等。除坚持完成听觉训练课程外,叮嘱家属督促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多使用人工电子耳蜗装置进行自我训练,如听广播、看电视等。目前,上述122例患者还在听力康复过程中[6],术后听力接近正常人,听觉辨别能力及语言交流能力均较术前大大提高[7]。我们期待他们能够早日回归主流社会,与正常人同等生活。

参考文献:

[1]倪道凤,李奉荣,姜鸿,等.40HzAERP和MLR评估聋儿听力的几点意见[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1994,2:180

[2]戚以胜.耳蜗电图.见:潘映辐主编.临床诱发电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曹克利,魏朝刚,王直中,等,多通道人工耳蜗在语前聋儿童及青少年中的应用[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35:16-19.

[4]张道行,胡宝华,肖玉丽.110例人工耳蜗置入术的回顾性分析[J].临床耳鼻喉咽喉科杂志,2004,39:303-304.

[5]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人工耳蜗工作指南[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39:66-69.

康复训练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言语障碍;言语康教课;ATM;评估;训练

中图分类号:G7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182-02

一、言语康教课实践研究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康复训练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通过康复训练,改善学生在动作、感觉、知觉、沟通与交往、情绪与行为等方面的功能障碍,提升其注意力、记忆力、言语表达、思维和情绪等发展水平,促进其潜能开发,为学生适应日常生活与学习活动,以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在针对如何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中提出: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提升残疾学生的康复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

言语是人们在社会中的重要交流工具,人类借助言语表达思想、传达信息,通过言语相互交流、沟通,增进学习、提升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障学生由于先天智力发展迟缓,脑部发育不全,器质性损伤等原因以及后天补偿教育的缺乏,大多数孩子都存在言语方面的障碍,对言语障碍儿童越早进行康复教育的干预,越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展智障儿童各方面的能力,早期干预、早期康复训练对智障儿童具有重要意义。

二、“医教结合、智慧康复”背景下对教师角色的挑战

华东师范大学黄昭明博士、教育康复学系杜晓新教授、孙喜斌教授等人提出并创建“多重障碍,多重干预”综合康复体系。其中,“言语能力的评估与训练”作为C合康复体系中的第一版块,在综合康复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提高孩子的言语能力,行之有效地对孩子进行言语能力方面的培养,实现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提高其素质和能力。这就需要特教教师积极探索如何在“医教结合”模式下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如何从特殊教育教学当中创新“医教结合”理念、提升“医教结合”素质、创新“医教结合”模式,使孩子们得到“智慧康复”。我校是“山东省医教结合康复项目实验校”,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知名专业教授来我校传授康复理论知识,使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朝着专家型、学者型教师方向努力。经常派老师参加言语康复方面培训,分派老师参加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康复中心举办的康教结合初级-中级-高级班的学习,每一次培训都会对全体老师进行二次培训,保证新理念、新方法的共享,保证集体教学中对孩子进行言语康复的协调统一。

三、构建完善的“言语”康教课实践体系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言语康复小组,定期进行教研,并定期把教研结果以汇报课的形式面向全体教师进行展示。我们依据“RPRAP(呼吸、发声、共鸣、构音、语音五大板块)”理论,以“1+X+Y(集体训练、个别训练、家庭康复)”为载体,把握“ATM(评估、治疗、监控三个过程)”的操作策略。结合烟台市残疾儿童“春苗阳光”项目的实施,我们学校12周岁以下的学生都有三份课程表:集体课程表、个训课程表、小组康复课程表。课程表的制定是班主任与科任老师、个训课老师通过对孩子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以后制定的。每周各科除了提前备课,还会有一个总的详细记录,比如这周语言康复师对孩子进行提高言语呼吸支持能力的训练,其他科老师也会有所跟进,音乐课、感统课的放松训练,老师就会对孩子进行相关方面的训练,对言语嗓音的训练提供支持。

(一)一对一言语个训课操作流程

1.了解个训学生基本信息。接到一个个训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我们要了解并掌握患儿从出生到学校做康复之前孩子的成长经历,包括出生时是顺产还是剖腹产,孩子是否经历了三翻六坐八爬周会走,什么时候会叫爸爸、妈妈,做过哪些方面的康复训练,医院的诊疗书,孩子的喂养情况,尽可能地挖掘关于学生成长历程的详细资料,以便于个训老师对患儿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

2.言语嗓音功能的评估与训练。言语矫治分为三大块:言语嗓音、口部运动、构音语音。言语嗓音包括三部分:呼吸、发声、共鸣。通过主观评估:如自然状态下感知孩子的腹部、胸部判断呼吸方式,通过“a、i、u、鸭、娃娃、爷爷”这几个音和词,主观听感上看一下孩子的起音方式是否正常。通过客观实施言语测量仪的测量,对个训学生的最长声时、最大数数能力、基频和强度、共振峰等方面进行评估。主客观综合评估测量之后进行评估分析,为孩子出示言语嗓音评估报告单,根据客观测量结合主观分析,为孩子量身定做一份比较完整的训练计划,包括月计划―周目标―日方案。孩子的日方案,老师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课件的制作、教具学具的选择等。在对孩子进行言语康复时,我们会在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基础上来设计康复方案,例如在对孩子进行发声练习当中采用“肥皂泡吹气层次式训练、吹气笛治疗、回音麦克风、发声玩具笛”;对孩子口部肌肉练习时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颚骨练习;唇部的口部肌肉练习当中采用吸管层次练习、纽扣拉力练习、压舌棒唇部按压练习等,让孩子在玩中学,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3.口部运动功能的评估与训练。口部运动治疗是言语矫治当中三大治疗技术之一,是构音障碍治疗中的核心技术。当解决了孩子的言语嗓音问题后,接下来我们就对孩子进行口部运动功能的评估和训练,目的在于提高口部和构音运动能力。通过对患者下颌九项功能、唇部八项功能、舌部十六项功能进行主观评估,分项记录,综合分析,为患者出示评估报告单,进行有效训练。

4.构音语音能力的评估与训练。构音障碍是指由于构音器官的运动异常或协调运动障碍而导致在形成语音的过程中出现构音不清和声韵调异常等的现象,从而影响言语的清晰度,影响言语表述的可理解度。我们的评估工具是:测试50个目标词,包含除了零声母以外的所有声母(21个)、13个韵母以及4个声调。通过18项音位对比和36项最小音位对比和音位习得情况的分析,来测评患者声母音位习得能力、声母音位对比能力以及构音清晰度。通过评估我们能得到如下结果:声、韵、调习得情况;声、韵、调音位对比情况;构音清晰度得分等,可以知道目前患者构音语音能力的水平以及障碍的程度。配套的构音语音能力评估报告单、月计划、周目标、日方案。

无论言语嗓音、口部运动还是构音语音,在训练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ATM操作策略,每一个循环的开始、结束都要进行精准评估,发现问题,从而开展有效训练,再进行下一个环节。

(二)言语康复融入集体课堂教学

我们发现大部分孩子在言语嗓音方面、口部运动能力以及构音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障碍,为了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沐浴在康教结合的阳光下,我们在集体课上也渗透了言语康复的理念。体育课、音乐课上老师们都会把正确的呼吸方法渗透到教学当中。在课前准备中,老师会依据孩子的特点自编口部操进行口部运动训练。

(三)家校结合为孩子言语康复打下坚实后盾

任何一种训练如果没有量的积累,进步的幅度是很小的。孩子在学校训练时间有限,怎样让家长参与到言语康复教学当中,我们的做法是:每周开一次家长座谈,普及言语康复知识。每天把个训课的内容向家长交流,布置家庭作业。家长配合学校的进度在家里教孩子,定期让家长上传训练视频督促家长尽快掌握正确的康复方法,家校结合,让孩子的康复训练时间得到保障。

“医教结合、智慧康复”正引领着特教教师朝专业化方向发展,正惠及特殊儿童家庭。未来我们将脚踏实地,让特殊儿童得到更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昭鸣,等.言语治疗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莎拉萝森菲德・庄臣.口部肌肉练习家居训练册[M].香港印刷.

[3]卢红云,黄昭鸣,等.口部运动治疗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康复训练课程范文第4篇

深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5例,男3例,女2例,年龄3~18岁,其中语前聋患者4例,语后聋患者1例。病因大致为先天性和药物毒性耳聋两种。入院前经过一段时间的言语训练。入院后查体:双内、外耳发育正常,乳突气化良好,残留末梢神经对电刺激有反应,此为基本手术适应证。于全麻下行电子耳蜗植入术。手术将人工电子耳蜗置于内耳鼓阶,耳蜗接受/刺激器固定于乳突。经过周密、精心的围手术期检查、治疗和护理,无1例患者出现面瘫、感染、大出血及电极失败等并发症。出院后接受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疗效现正在观察之中。2.人工电子耳蜗的原理

电子耳蜗(cochlear mplant)又称为电子耳蜗赝复物(cochlear prostheses)其工作原理为:将环境中的机械声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将该电信号传入病人耳蜗,刺激病耳残存的听神经而使病人产生某种程度的听觉,整体过程只需数毫秒就可完成,植入电子耳蜗内的2个电极,分别刺激不同部位的听觉神经末梢,从而分辨不同频率的声音,达到改善听力和提高言语分辨能力的功能3 护理体会3.1 心理护理: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患者家属对手术的迫切要求和手术期望过高,可导致病人对手术效果不满意,帮助聋儿及家属正确认识电子耳蜗,结合患者具体情况树立适宜的期望值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利用各种方式(手语、口型、书面文字等)与患者沟通或直接找家长谈话,告诉他们提高听力的关键不仅在于手术的成功与否,更重要的问题是植入电子耳蜗装置后,能否重建新的语言环境,要做好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特别是语前聋的患者,性格孤僻、偏执,对手术恐惧心理严重,很难配合治疗和护理。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接触,通过不断地对口型交流,取得他们的信任,使其能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和治疗。总之,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3.2 术前护理:术前要对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包括X光、CT、核磁共振等,以便更好地了解内耳有无畸形情况。向家属交待麻醉方式,提出术前禁食水的重要性,术前8-12小时禁食水,以免有的家长因心疼孩子饥饿偷给孩子进食,麻醉插管时造成误吸的危险。对于年龄大一些的聋儿及成人患者,应采用他们的交流方式(唇语或书写)进行术前宣教 。术前需要为患者备皮。3岁以下或不能配合的聋儿应在午睡时备皮,这样可以减少聋儿因恐惧造成哭闹,操作时动作应轻柔 3.3 术后护理:(1)生命体征监测:术后6 h内密切观察患者心率、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本组5例患者心率、血压、脉搏、呼吸平稳,术后体温波动在37.3~38.0℃,考虑为手术吸收热,嘱患者多饮冷开水,并给予额部冷敷后,体温降至正常。(2)伤口护理:术后协助患者取仰卧或健侧卧位,避免压迫伤口, 患者烦躁时嘱家长握住其双手,并耐心安慰、开导患者,避免其搔抓,影响切口愈合;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疼痛,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及止血药物。(3)并发症的观察:预防伤口感染①每日观察伤口敷料情况,检查有无渗血、渗液,包扎是否松动、脱落;以免伤口敷料脱东,细菌侵入伤口,及时报告医生,及时伤口换药。②保持床单位清洁,被服随时更换、限制其他家属探视。③术后当日起遵医嘱给予抗炎治疗3-5天。留置静脉套管针,可以减少因反复穿刺而造成的静脉操作和痛苦。 ④观察术后有无面瘫。由于术中刺激、压迫、暴露面神经,术后可能存在面瘫。患者清醒后,让其做伸舌、微笑动作,并观察有无口角歪斜、眼睑闭合是否完好。3.4术后康复训练:进行植入术后1个月,进行开机调试,术后康复被认为是人工耳蜗使用者能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语后聋患者植入人工耳蜗恢复言语交流,而语前聋的患者在开机听到声音后,他们的听力年龄只有零岁,需要从察觉声音开始,逐渐学会区别确认声音理解言语,发展说话等,如训练对环境声,词,句子等的注意力、识别和分辨能力及听觉理解能力等。除坚持完成听觉训练课程外,出院时,还应嘱家属督促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多使用人工电子耳蜗装置进行自我训练,如听广播、看电视等。训练患者多说,由简到繁,由单字到短句,由少到多,逐渐做到听懂别人的语言,也使别人听懂自己的语言。反复训练,反复强化使患者逐渐适应日常各种声音,步入有声社会。3.5出院指导:(1)加强随访:术后1个月来院开机进行听力测试,由听力师配备外部装置,开启言语处理器,调试言语处理程序。开机后第1个月来院,调机并反馈语言训练的进展,每周1次;第2~3个月,每月2次,以后每半年调试1次,最终每年调试1次。为了保持声感,嘱未行植入的一侧仍需佩戴助听器,开机后可停戴助听器,并指导患者识别人工耳蜗发出的刺激信号,让他们逐渐适应由此产生的信号(是自然真实的声音)[3]。本组患者为语前聋,开机后由于没有以往的听觉经验相比较,认为听到的声音是"自然声"。(2)指导患者正确使用人工耳蜗:正常耳具有自动调整以适应各种声音环境的能力,为了使人工耳蜗使用者能在不同的声音环境获得最大程度上的使用效果,人工耳蜗提供了多个可选择程序,通过编程器将适合不同声音环境的程序设置储存在语言处理器中,医护人员告知患者不同环境应选择不同合适听声的程序,以满足患者的需要。(3)人工耳蜗的保养:人工耳蜗的性能非常可靠,对于内植部件,最重要的是防止对局部的剧烈冲撞和挤压,避免剧烈的头部活动,以防止内植部件移位。对于外植部件,注意保持清洁,避免潮湿和淋雨,防止粗暴操作导致外力损坏以及防止静电。同时,嘱患者术后勿剧烈晃动头部,防止头部外伤、暴力,避免植入体损伤、移位,禁止术侧卧位,教会患者正确洗头,防止脏水流入耳内致感染。外院就医时携带信息卡,远离高电压、强磁场,禁做MRI,少做CT检查,避免使用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加重耳聋的药物。参考文献[1]赵友娟,廖丽华.多频道电子耳蜗植入术的手术配合[J].护理学杂志,2003,18(1):3233.

[2]胡宁,曹永茂.人工耳蜗咨询问题解答[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1,9(1):6162.

康复训练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视觉训练;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智力发育

目前康复医学在儿科领域中得到快速发展,在早期各种康复训练干预以提高早产儿智力,对缺血缺氧性脑病,脑瘫等患儿智力康复治疗有很多经验和体会的文献,但对ROP小儿智力康复训练少有报道,笔者尝试对ROP小儿进行以视觉训练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其智力发育取得了提高,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儿科收治患儿15例,所有患儿均确诊为ROP,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7个月,平均5个月。

1.2 训练要求 以湖南省儿童医院康复中心的训练课程为基础[1-2],结合自身实际编制课程。训练要求:在环境宽敞、明亮、安静训练室,由康复中心作业治疗师对患儿进行一对一的视觉训练,注重家长参与并教会家长共同配合训练;要求2~4个月小儿为5~10 min/次,5~7个月为10~15 min/次;均为2~6组/d,每组视觉刺激时间依患儿精神状态而定,治疗时机应选择患儿清醒合作状态,用于视觉训练的教具应多样化且色彩鲜艳,家长配合坐在训练桌前,患儿由家长以端坐姿势抱着,面向治疗师。

1.3 训练方法

1.3.1 光感训练 用灯泡或手电筒做光源并蒙上各种颜色的布,在患儿清醒时,让其注视到光源,给患儿各种光感觉刺激,促进患儿的视觉光感的发育;还可将房间光线调暗,采取开灯1 min,关灯1 min,交替进行,5~10次/组,2~6组/d。

1.3.2 注意力训练 选择各种黑白大卡片,距患儿视线20~30 cm处,从左到右水平180°缓慢移动,如在过程中患儿中断注视,可从右到左重新开始。每张展示20~30 s,每次约3~5 min1组,5组/d,也可选择各种颜色的几何图形或卡片,依照同样的方法训练来提高患儿的视觉注意力。

1.3.3 灵敏度训练 治疗师突然出示1个大玩具放在桌面上观察患儿的反应。若患儿还没有注意到可将玩具在桌面上敲打,逗引患儿注意。待训练到患儿能灵敏地注视到突然出现在桌面上各个方向的大玩具后,治疗师可逐步选用越来越小的玩具,直到患儿能灵敏地注视约2 cm大小的物体。

1.3.4 转换能力训练 治疗师准备好2个大小、颜色相同的玩具,先用一只手出示1个玩具放在桌面上,观察患儿反应。若患儿没看到,可敲击桌面,促使其注视,待患儿注视玩具4~5 s后,立刻用另一只手出示另1个玩具,放在桌面上,逗引患儿注视,这时迅速将第1个玩具撤离,观察患儿能否将视线从第1个玩具立即转换到第2个玩具。玩具选用宜先大后小,变化多样,直到2块直径2 cm大小的方木都能视线转换自如。

1.3.5 连续性训练(注意训练) 治疗师准备好大小不等、颜色各异且鲜艳、直径约2~10 cm的球,先选择直径大的球训练,放在患儿的视野内,待患儿注意到后,将球从训练桌的一端滚向另一端,刚开始训练时选大球,滚动幅度不宜太大,速度宜慢,以使患儿能随滚动的球来移动视线,如不能可呼唤他的名字,使其注意,并观察患儿视线的持续时间,通过训练达到注视时间不断增加的目的。大球看好后逐渐选择小球,直到2 cm大小的滚珠都能连续看到。

1.3.6 寻找能力训练 家属抱患儿坐在距训练桌50~200 cm的地方,治疗师将大的、颜色鲜艳的玩具(如仿真水果、毛线球、卡片等)放在桌面上,当患儿注意看时,将玩具或球从桌子上滚下去,观察患儿是否意识到去寻找,1种玩具训练5~10次,先选用大的,掉在地面上有大声音的物体,待患儿能寻找后,再选用毛线球、卡片等小物体。

1.3.7 观察与知觉能力的训练 患儿坐在桌前,治疗师坐在他对面,将1个玩具小汽车或其他玩具给他玩,当物体离开约1 m后,再用一块大手绢盖住将汽车或玩具盖住,观察他是否会主动打开盖布去寻找,一般训练3~5次,每次都能自发地把覆盖物拿开,立即找到玩具就算通过;如不能通过,可每天坚持训练,但每次要更换不同的玩具。

1.3.8 对人脸的注视训练 治疗师靠近患儿(距离约20~30 cm)用微笑或声音逗引患儿注视治疗师的脸,逗引20~30 s后,治疗师在患儿视线内逗引患儿注视走动的人,若患儿没有注视到,治疗师可带上各种颜色鲜艳的面具吸引他去看人脸也可让家长脸上贴上一些花花贴去逗引患儿熟悉亲人的脸,从而增加对亲人的认识与注视时间。

1.3.9 视感觉统合训练 患儿安静躺在视听感觉床垫上,打开视感觉统合灯组,随着音乐利用变化多样的视感觉灯光,训练患儿视感觉统合,15~20 min/次,1~2次/d。

1.4 疗效判定标准 以盖泽尔发展量表测试(智测)为结果:分值DQ≥85分(正常);分值76分≤DQ≤84分

(边缘水平);55分≤DQ≤75分(轻度智力低下);

40分≤DQ≤54分(中度智力低下)。训练前及6个月后,各做1次智力测试。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15例ROP患儿视觉训练前无1例DQ≥85分,训练6个月后4例DQ≥85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字2=7.9231,P=0.0476),见表1。

3 讨论

早产儿已经逐步成为新生儿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早产儿发生的各种临床问题对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3],早产儿在抢救成活后会出现很多并发症发生,长期影响的疾病如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呼吸疾病综合征(RDS)以及ROP,所以防治各种并发症非常重要[4]。随着我国新生儿抢救水平的提高,使原来不能成活的早产儿存活下来,ROP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5]。而早产儿婴儿期的智能发育水平明显落后于足月儿,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其日后的智能发育水平就越低[6]。ROP的患儿都会引起视力减弱,甚至失明,在其感觉发育中的视觉发育就会受到阻碍,影响这部分早产儿智力水平,进一步影响今后正常的语言、认知和社会发育[7]。

早期干预可以促进早产儿智能发育,有利于防治智力低下[8],人们通过视觉来获取周围客观世界复杂信息,在人们对感知外界客观事物所接受的信息量中,视觉占83%[9],视觉能察觉和辨认物体所展现的复杂信息,是智力发育的基础,没有视觉等感知材料作基础,就不能形成表象、想象、思维、表达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10],故提倡早发现、早治疗。视觉功能训练时间长见效慢,要治疗2~3个月左右,才可能看到有所进步,因此要对每一个患儿的疗效结果作充分的评价和预估,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取得理解,让其在各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并树立信心,包括心理上、时间上、经济上及来自家庭等的支持。应鼓励教会家长共同参与,抓住患儿每天精神旺盛任何时间点训练,家庭是小儿与其他成员共同活动的天然场所,父母是儿童早期教育者,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家长的决心和配合使家庭训练与医院强化治疗得到互补,这样做更能取得疗效,在家庭中进行试听、感知觉以及运动方面的综合训练,可促进智能发育[11]。本方案里对视感知觉训练的同时,也加强了其他的感知觉刺激,例如听感知训练、味觉和嗅觉训练、皮肤感知训练、知觉训练,同时刺激了运动、语言的发育和心理活动的发展,通过长时间的、规律的、有效的视觉训练,可使其视觉功能得到明显的提高,这样感知、运动、语言的发育也到到提高,促进患儿智力的提高,减轻残障。

参考文献

[1]陈建树.先天性视神经萎缩患儿的视觉训练[J].中国实用护理学杂志,2005,21(8):15-16.

[2]陈建树,张惠佳,阳伟红,等.早期视觉训练促进脑损伤合并视神经萎缩患儿智力发育的疗效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1):74-76.

[3]郭倩.早产儿临床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3):163-164.

[4]张轲,曹宪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3.

[5]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专家组.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7,45(9):672-673.

[6]温天莲,陈莉,彭惠.早产儿婴儿期智力发育水平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5,9(3):180-181.

[7]刘蕾.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防治进展[J].安徽医药,2010,3(10):1263-1265.

[8]倪锡莲,王巍,赵凤琴.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智能发育影响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8):2525-2526.

[9]苏嘉励.视觉感知改变患者的认知训练[J].中国临床康复,2003,7(5):793.

[10]黄冠中,黄绍娴.婴幼儿视神经萎缩的视觉诱发电位分析[J].中国实验诊,2006,10(1):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