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引言
思维方式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内容。语言的差异是思维差异的外在形式,由于思维方式的潜在差异,才使语言表达有所差异。本文主要从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出发并阐述其对在诗词英译过程的影响。
2.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连淑能将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划分为:
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的思维: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从整体到局部的过程。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以“天人合一”为出发点。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侧重于从局部到整体的思维规律。在西方的传统哲学中主张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这与中国的“天人合一”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直观经验。因而形象性思维常使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意义。西方人较为侧重抽象思维,侧重实证性研究,善于运用逻辑思维的方式。由于西方人抽象思维的习惯,他们则擅长用抽象的概念来表达具体事物。这与中国人的形象思维方式则截然不同。
模糊性思维与精确性思维:连淑能曾指出“古代中国人把宇宙看作是混沌的整体,思维的对象是模糊的,思维的主体也是模糊的。以模糊的思维去认识模糊的整体,用模糊的方法整体的把握总体特征,缺乏对事物本质的准确认识。”[1]相行之下跨文化,西方人受到古希腊文明的影响,所以注重逻辑推理的严密性。
3.思维差异对诗词翻译的影响
3.1 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诗词英译意境的缺失
顾正阳教授在《古诗词曲英译文化探索》一文中指出:“古诗词曲中,无论是天上还是人间—无论是天上的月亮,星星,还是人间的山水,花卉、酒、茶、服饰、楼台亭阁等无不沾染了情……”[2]所以古代的诗人总喜欢从自然中寻找事物,以抒发自己的抱负或是志趣。用具体的事物来传递自己的感情。中国人的形象思维造就了象形文字,而象形文字是以表意为特征的文字,所以表意也成为了汉字的特点。以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为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英译版
To the Tune of Tian jingsha
Returning crows hanging on oldbranches,
A few houses hidden past anarrow bridgre,
And below the bridge a quietcreek running.
Down a worn path ,in the westwind;A horse comes plodding,
The sun dips down in thewest,and the homesick traveler is 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汉语的小令仅仅用了28个字就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前两句中显现出中国人的形象思维的特点用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几个名词就传递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这首诗并没有严密的语法逻辑,只是一些事物名词的排列就达到了韵律的美。全诗只用“枯”、“老”、“昏”、“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寓于自然之中论文开题报告范例。然而对于英语这种形合文字在翻译中要对等的传达出古诗的意境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从中国人思维角度看很优美的诗词,经过英译后,西方人并不十分认同这种美。被翻译后的小令词汇比原文要多出一些,而且虽然译文试图通过传达原文的事物来表达出意义。然而审视译文时,虽然译文中的词义贴切,语句也十分通顺跨文化,但由于依据英语的特点增添了冠词、介词和动词,与汉语相比具体的意象就缺失了。而且古诗中的意境美也消失了。
3.2 模糊性思维与精确性思维的差异影响翻译的准确性
模糊思维是汉语的重要特征,诗词歌赋无不体现这一点,同时也成为诗词的魅力所在,虚实相得映彰,才形成诗歌独有的魅力。叶维廉在《中国诗学》中提出“中国古诗里利用未定位、未定性关系、或关系模棱的词法语法,使读者获致一种自由观感解读的空间,在物象与物象间作若即若离的指义活动。”[3]总起来说,就是文字间的模糊性才得以使诗歌让人充满着丰富的形象,历久而弥新。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诗歌的用词是十分模糊的,语法也灵活多变,不拘泥一处,因而我们对一首诗的解读不止有一种,而且一句诗就可能有多种解释。而对于英语来说句式语法结构要严谨的多,表达的意义也十分局限。以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为例: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许渊冲先生将此诗译为:
At sunset hillside village stillseems far;
Barren and cold the thatched cottagesare.
At wicket gate, a dog is heard tobark;
With wind and snow I come when night is dark.[4]
原诗用寥寥数语就描绘了太阳落山后,在风雪交加的夜晚,诗人来投宿的情景。而在译文中在解读“夜归人”的时候用的是“I”。然而在诗中“夜归人”到底是谁,并不能明确。所以说对“夜归人”的理解不一定就是诗人自己。由于英语的精确性跨文化,在语言中表现为主谓结构,不管主语是什么,在一个完整的句子中,总有一个词会充当主语。而对于古诗词来说,诗人所表达的主体往往是缺失的,这是由汉语思维的模糊特性所致。这也使诗歌有其想象的空间。而英译后的诗歌,所传达的源语的意义被局限了。因而较之源语缺乏了想象的余地同时对诗歌意义的翻译也缺乏了准确性。在英译的过程中容易引起意义的误译,从而影响翻译的质量。
4 结语
中 西思维方式的不同就构成了语言使用方式的不同,对于翻译活动来说,它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对两种不同文化的移植。因此了解不同文化中思维方式的差异,有利于帮助译者理解源语和译入语的差别,能够有效地对译文进行补偿的翻译,使诗词翻译更能传达源语的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2]顾正阳.古诗词英译文化探索[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1.
[3]叶维廉.中国诗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2.
[4]许渊冲.英译新编千家诗[M].北京: 中华书局,2000:45.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对比;英语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11-01
我们在学习英语时通常会暗自把英语和汉语进行比较,受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汉语思维方式与英语思维方式也略有不同,比方说,西方国家比我们国家的时间观念更强;西方国家与领导交流时把领导当朋友,中国人对领导更加尊重;在人际关系上,前者较为单一,而后者错综复杂;在对待自我问题上,前者强调个人主义,突出个人在群体中的作用,而后者则淡化个体作用,强调群体本位。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使用体现思维的选择与创造。
1.引发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因素
1.1 地理环境引发的文化差异。地理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模式,生存模式又影响着文化发展。西方文化大都是海洋文化,这主要是因为西方的大部分国家都是被大海包围,耕地面积较小,农业发展较缓慢,只能发展航海贸易,以向外扩张空间。所以,西方文化从源头开始,逐渐形成喜欢探索、武力征服的外向型文化。
相比之下,中华民族的广大人民长期依靠长江、黄河流域生活,中国文化以农耕文化为主,人们的生活比较惬意、没有大风大浪,逐渐养成其好静的内向型文化特质。
1.2 政治、经济制度引发的文化差异。西方国家主要采用的是城邦制度,也就是分为贵族制度与民主制度,管理方式也较为民主。经济来源主要以开放性的庄园收入为主,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深入,外邦人的大量迁入,导致社会中血缘性的亲族组织瓦解。逐渐形成外向型的斗争精神和强烈的维权意识。
我们国家的早期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人们比较重视血缘亲族关系,长时间的自给自足生活模式,培养了人们谦让、求和的处事方式。
1.3 引发的文化差异。西方文化是由多种文化融合、演变而来的,随着历史的不断进步,不同国家的哲学、法律以及伦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西方特色的文化体系。基督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渗透于西方社会各个方面,塑造了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并且培养了西方人的心理习惯。基督教是一种哲学化的宗教,它的核心是对神的本质的论述和对神人关系的思考,持"性恶论",犯罪感与忏悔成为永恒的主题。
我们国家自古就有佛教、道教,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与西方文化相比,我们国家的文化更注重人们的身心修养,突出自身价值,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目标。
2.英汉思维差异比较
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了不同的语言,语言能够较为真实的呈现一个人的思维,思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心理活动,思维发展直接关系着语言的发展,二者共同发展才能更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西方文化在历史发展上形成语言、文化上的各种差异,因而产生了操两种语言的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主要体现在,中国文化注重抽象思维、感性思维、归纳思维,强调集体主义、群体本位;西方文化注重逻辑思维、理性思维、演绎思维,强调个人主义、个体本位。
2.1 客观思维与主观思维差异。
例如:The thick ealpet killed the sound of my footsteps
我走在厚厚的地毯上,听不到我的脚步声。
It occurs to that it must he a tame horse.
我想到了:这也许是一匹驯服的马。
在英语语言表达中经常会用到一些非人称的表达句式,这时表达的是一种客观、理性的思维方式。而汉语语言则更强调主观思维,重视说话人的主观意愿,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
2.2 静态与动态表达差异。
例如:他总是说谎。He is a great liar
她打开抽屉拿出钢笔。Opening the drawer, he took out a pen
通过上面的例子不难发现,英语表述中偏向静态模式,大都采用名词或者名词化的表达方式,但是汉语更偏向动态的表述方式,语言表述中大多是动态模式。
2.3 英语常用被动句,汉语常用主动句。
如:"I have been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Connnonwealth through most of its eiistenee."(英国女王2009年圣诞致辞)
"在英联邦成立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我都同它联系紧密。"
3.英语思维方式的培养方式
3.1 大量模仿。学好语言的基础就是多听,然后模仿听到的语言,并逐渐变成自己的语言,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培养英语思维方式的首要方法就是模仿听到的语言,然后刻苦练习。
3.2 尽量减少汉语对英语思维方式培养的负面影响。 我们从小已经习惯使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意愿,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应该摒弃汉语思维的负面影响,不能把汉语思维用到英语翻译工作中。
3.3 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培养良好的英语语感。语感对语言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感越好的人语言学习能力越强,我们可以不断积累英语文章、多看、多听、多思考,欣赏英文电影等,让自己更好的融入到英语学习中。此外,参加各种英语.活动,多与英美人士交流,使自己身临其境,逐渐养成英语.思维习惯。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底蕴不同,所以中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汉语思维模式与英语思维模式之间自然也有所不同。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步,首先认识到英语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其次应该知道,学好英语是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最后应该知道,英语能够更好的呈现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要在了解英语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西方文化入手提升英语学习水平,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当然还要比较不同语言的思维模式差异,才能使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承华.中西宗教精神的不同及其文化内涵[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2(3).
[2]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关键词】高职英语 中西方文化 交际能力
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是《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的。近年来,高职英语教学进行了诸多的教改探索,取得了一些瞩目的成效,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中西方文化有利于培养交际能力。
一、中西方文化与高职英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文化与语言
文化(culture)的含义非常广泛,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既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能够传承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文化贯穿于一个民族的思维和行为中。语言是文化的基础,一种语言根植于该民族文化之中,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文化的传承、发展都是通过语言的交流来完成的,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思维方式等都会在其语言中体现出来。因此,文化与语言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二)中西文化与交际能力
高职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应用语言的交际能力。交际离不开对本族语和所学语言运用,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领会这种语言的文化。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指出:中西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类型的文化,属于平行发展、互不冲突、各有偏重、各具特色的两大文化系统。不同的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不尽相同,思维习惯及心理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在各自的语言上反映出来,会影响交际过程中对语义的理解和表达。培养交际能力,也就是使语言学习者在交际中,根据不同的话题、语境讲话得体,这种能力反映出学习者对所学语言的文化以及对本民族语言的文化理解和驾驭程度,语言的恰当离不开对民族文化的领悟。所以,对英语的学习和应用不可能脱离中西方文化而独立存在。因此,高职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基本语言知识学习和听、说、读、写的 “四会”技能训练,更应把中西方文化融入学习与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中西方文化,激发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一)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融入中西方文化
在教学时,要注意中西语言中丰富文化内涵。比如传授People and color这一主题教学内容时,涉及到颜色的词汇,例如:红色red一词, 在中国表示happy and merry(高兴和快乐),在西方却表示violent and blood(暴力和血腥);白色white,在中国表示 death and ill omen (不祥的预兆),而在西方国家却表示something pure and innocent(纯洁);和颜色相关的习语,更不能单纯从词的表面意思去理解,如: a white elephant 不能翻译成“白色的象”,西方用来指“无用但花费很高的东西”,a green hand 不是“一只绿色的手”,而是指“没有工作经验的人,新手”, to be green 是“嫉妒”的意思,see red是“发怒”的意思,white lie 是“不怀恶意的谎言”, black sheep 是“害群之马,败家子”。能把握住英汉语之间的这种常见的差异,根据教学内容自如地进行课堂教学会使枯燥的讲解课变成生动鲜活的语言运用课,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学中要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语言中部分词汇、习语等的文化内涵,展现中西方文化异同,让学生了解西方人和汉民族不同的思维习惯而形成的文化差异,体会语言表达的微妙之处,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英语思维模式,排除母语文化和思维的干扰,按西方人的观念和思维地道的交际。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努力拓展适当的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扩展和补充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各种交际活动。如:观看英语原版电影,听英语广播,组织英语沙龙,编排英语短剧,阅读英文报纸等等,让学生全方位了解英语的文化,加深对文化的体悟,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高职英语教学融入中国文化,体会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是出于升学的压力,高职学生更是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但高职英语的教学要求培养能用英语交际的复合型人才,引导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将本民族文化渗透到教学中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在高职英语课堂再加以涉猎,就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汉语具有丰富表现力,形象生动,内涵深厚,有韵律感,英、汉语的交流应,优势互补。
高职英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将语言和文化相结合,注意中西的文化异同, 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交际规则上也不一样。因此,学生不但要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风土人情等,更要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提高中国文化素养,奠定深厚的母语底蕴,能够在中西文化自然比较中把握二者的差异,减少Chinglish(中国式英语)的错误。
语言能表现出民族文化,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一个学生如果没有较高的本民族文化素养,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学好英语;同样,如果不熟悉英语国家文化,也同样无法自如运用英语,更谈不到具有出色的交际能力。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西方文化,纵览本民族文化,站在中西方文化比较学习的角度,让学生了解中西方两种文化交际的差异,坚持把这种介绍与语言教学同步进行,教会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才能培养现代高职生作为未来社会人才的真正交际能力,高职英语教学才会达到更高一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英)Gertrude Roland 地道英语还是中国式英语English or Chinglish [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2]申艺芳.浅谈英语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问题[J].绥化师专学报,2004,(2)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差异;小学英语学习;对策
什么是文化?文化这个词我们很难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世界各国情况不一样,给它下的定义也不同。大体上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文化,人类在社会各个阶段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财富,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这就是广义的文化。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各种生活方式以及在长期生活中所形成的各种风俗习惯等。美国的一位教授查斯顿在讲授狭义文化时提出了44个方面的内容,如家庭、教育、职业、身势语等。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1.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的传统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具体来讲,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在观念文化和交际文化方面。比如中国与他人交流讲究含蓄,而外国人则比较直接豪爽。在中国很在意客随主便的习惯,而外国人很难理解这一点,他们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像主人问客人想喝点什么,中国人总是回答“随便”,但是外国人很害怕这样的回答,他们觉得直说就好。其实这也是有根源的,中国几千年文化,传承以农为主,生活节奏比较慢,从而形成了含蓄内敛的礼节,相反,英美等西方国家较早的进入了工业社会,生活节奏很快,因此就养成了直爽的交际习惯。
2.生活习惯的差异。除了文化的不同,最为明显的差异还表现在生活习惯中,尤其是风俗习惯差异性很大,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出现生活习惯上的矛盾。在我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仍然有一些习惯用语难以改变,就像见面打招呼的时候,总是习惯说“你吃了吗?”,“你去哪里?”,这些口语习惯在西方人看来,会很反感,他们觉得问去哪里似乎侵犯了隐私。
3.价值观念的迥异。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时间就是金钱,注重保护人权等观念已经被人们所接受,但是在大部分的价值观念的取向方面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在相互交换礼物方面,中国人看重的是礼物的价值,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礼物的内涵,虽然礼物小但需要情谊真。这种价值观念也和中西方社会的经济体制有一定的关系,西方人的特点就是公私分明。
二、小学英语学习现状
由于英语的语言特点和汉语有很大的差别,小学英语的学习普遍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学习者在学习时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以及对中西方文化知识的掌握,对于语言的学习而言,语言环境的创设和文化知识的领悟对于学习者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并且提供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其次,学习者在学习时缺乏正确的语言意识以及良好的语言习惯。有部分学习者在学习时只是单纯的一字一句的进行互译,缺乏对汉语和英语语言的逻辑习惯的了解,长此以往导致语言表达不清,使人难以明白。再次,学习者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对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差很大。除此之外,直接关系到学习者学习水平,小学英语学习的教学模式单一,很多学校的教师只是单纯的传授课本的知识,而忽视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学以及学习技巧的指导,对学习者小学英语的掌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小学英语学习的对策
1.放弃单一的英语学习方式,提高小学英语学习效率。正确的小学英语学习策略是提高小学英语学习水平的关键,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学习者已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老师讲解的小学英语知识及学习方法,而不能积极的调整学习策略,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有的学习者把学习小学英语的大部分时间花在对单词的简单重复机械的记忆,知道了单词的意思,但不了解这个单词背后的故事,不能全面的把握其准确的含义。因此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科学正确的学习策略成为小学英语学习的关键。
在构建小学英语学习策略时,学习者要正确分析中西方英语文化知识的差异性,丰富小学英语学习的内容,尤其是增加对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放弃单一的学习方式,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且还可以提高小学英语学习的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英语文化知识,领悟英语文化知识的内涵,进而实现小学英语学习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中西文化;旅游文化;审美差异
受不同文化熏陶的人们具有不同的审美要求,对同一景观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旅游业的发展亦成为各个家庭生活活动的组成部分,旅游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快,但旅游景点的建立要针对一定的游客群体,研究好群体的审美理念,才能更好的吸引游客,更好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地理环境,中国平原较多,陆地广阔,而且相对较为封闭,适合发展农业文明,属于大陆文化,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山地较多,沿海线长,适合发展航海业,靠海洋谋生,属于海洋文化,这就造就了现如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文化特点也是一句不同的生活方式发展而来的,依靠海洋谋生,多变、广阔的海洋条件造就了西方文化不稳定的特点,人们大多个人意识强烈,追求自我,主动性高,不同的思想学派众多。而中国传统文化依靠农业为生,较为稳定,被动性强,社会意识强烈,多注重人际交往。这种不同的文化理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旅游文化。
二、中西方旅游文化差异
(一)旅游理念
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人们多享受旅游过程中的情感享受、精神享受,性格多沉稳内秀,冒险精神弱,受家庭的影响较大,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们具有强烈的冒险精神,征服欲强烈,他们向往大自然,渴望走进自然征服自然,所以他们更喜欢去新奇的旅游地点,去他们未知的领域,且不容易被家人影响。
(二)旅游目的
中国人大多以家庭、事业为重,旅游不作为必需活动,是闲暇时放松心情和开拓眼界的一种方式,是培养与同行者感情的最佳时间。而西方人较看重旅游,认为旅游是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的过程,而工作是为旅游积攒资金而不是养家糊口,他们将旅游看作是生活中必须要做的事。当然这与经济发达水平有关,但很大程度上受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三)旅游审美
在旅游时对景观的美感认识上,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人们更愿意关注这个景观所承载的意义、历史、文化等,例如我国大多数出名的建筑都与名人志士有关系,说道那个省份,人们都愿意介绍该处是哪位名人的故乡等。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们更喜欢感受大自然切实的美感,感官能够直接体会到的美感,他们迷恋于景观的形态、颜色、气势。并不过多关注它的由来、它的承载。这种审美差异的产生是由于教育不同、文化差异,中国教育将就伦理道德,人们认为山水有着自身的道德修养,亦在事物上寄托道德与情操,影响后辈世世代代的人,同时也将人的品格和他们所喜欢的事物联系起来,人们认为喜欢水得人多聪明、喜欢山的人多仁爱、好动的人比较聪明、好静的人比较仁爱。人们愿意将景色与自我融为一体,进行自身修养的培养。而西方文化本就多变,各种思想流派并肩发展,景物多仅作为客观的存在供人们欣赏。另一方面的差异是审美的表达,中国旅游者的审美多愿意使用抒情的表现手法展示出来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对审美对象进行具体的描写将自己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这一点通过画家的风景画就可以证明,中国传统风景画使用散点透视的画作方式,主张表达景物的韵味,不要求比例尺、光线等,可以在小小的一幅画中看到广阔的景象,而西方油画使用焦点透视法作画,注重画作与风景的一致性,越像越好,讲求层次,光线的表达。造成这种差异是由于中国文化影响的人们更注重风景所带来的内心感受,这是他们的审美重点,所以表达时更注重将这一点表达出来而忽略景观的实物和细节描述。而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人们更注重景观本身,他们更愿意将带给他们美好感受的景观的真实情况表达出来,他们更多的观察景观本身,进而产生改造、征服等想法,认识事物时注重逻辑思维而感性思维较少。最后要阐述的中西方审美差异使二者的审美目的不同。
三、我国旅游业概况
我国的社会经济处于发展阶段,贫富差距仍较大,旅游活动尚属于较高收入人群的活动,再加上我国传统文化以家庭、事业为重的理念使忙于工作的人对旅游的欲望较低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并不乐观。使国人认识到旅游的意义是能更好的体会不同的文化、提高自我的生活质量,旅游行业建立各种适合不同人群的方案,适合不同旅游资金计划人群的人进行选择,不让旅游成为人们的奢侈品而是人人都可承受的必需品。外国旅游过程中还是能体会到外国人对国人有所歧视,我国相关部门应做好相应的工作保障国人的权利,降低办理出境的门槛,当然,旅行者必须提高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出国旅游不仅是放松身心的过程,自己的行为也代表了国家的形象,不能为中国丢人。随着经济发展,国人的旅游需求会越来越多,国内旅游业可适当加大发展力度,相关部门给与一定的支持,特别是注重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文化古迹的保存。
四、结语
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发现中西方旅游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旅游行业的发展,导游可根据游客的文化修养选择合适的旅游景点引导游客观赏,有利于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和经济效益,更加满足了游客切实旅游欲望。旅游景区事先考虑主要的游客群体,针对他们的审美要求建立景区或优化景区,更吸引适合的游客群体,是景区更健康、更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华艳.浅谈中西方文化背景下旅游理念的差异[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12):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