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与文化的沟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5-000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5-004 [本刊网址]http://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和对外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选择来中国学习。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其文化背景等差异难免会给管理带来问题,集中表现在跨文化沟通方面。来华留学事业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良好、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势必会阻碍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国内对留学生跨文化问题的研究多以文化适应司题为主。从管理科学层面对留学生跨文化沟通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减少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对于大力发展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具有重大意义,对留学所在地的发展也具有一定影响和贡献。
海因茨・韦里克和哈罗德・孔茨认为,“沟通是信息从发送者到接收者的传递过程,而信息则是接收者所理解的信息”。勾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包含发送者、接收者、信息、渠道、反馈及贯穿这些因素的噪音。高校管理人员与留学生之间的夸文化沟通过程主要包含高校管理者、留学生、信息、传递渠道、编解码过程、噪声(文化背景、个性心理等)。
二、研究目标
本文以河北省高校留学生教育为实例,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及访谈形式,对河北师范大学等5所高校的部分留学生以及留管人员分别进行了跨文化沟通效果评价调查,以探究双方在跨文化沟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认识差异,并提出相应对策,从而为河北省高校留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进而为往动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贡献一定力量。
三、研究方法
我们通过考察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并借鉴江苏大学江永华提出的“留学生跨文化沟通效果评价指标”,自行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采用里克特五级量表方式,从完全不赞同、比较不赞同、一般、比较赞同到完全赞同。被调查对象为2014年9月份河北省5所高校的在校外国留学生,主要来自东南亚国家。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4份。
四、研究结果 (一)问卷调查结果 填写问卷的留学生中有男生65人,女生19人;36名来自孟加拉国,40名来自印度,3名来自韩国,5名来自加纳;49名为医学专业留学生,22名为汉语进修生,13人为管理学专业留学生。
10项指标的频次计算结果如下(从左到右按照完全不赞同、比较不赞同、一般、比较赞同、完全赞同的顺序排列):
沟通意愿:28.6%
15.5%
14.3%
19.O%
22.6%
重视程度:73.8%
10.8%
4.8%
8.3%
2.3%
处事公正性:11.9% 15.5%
31.0%
22.6%
19.0%
倾
听:40.5% 19.0%
15.5%
17.9%
7.1%
沟通稳定性:15.5% 14.3%
31.0%
22.6%
16.6%
沟通计划性:22.6% 15.5%
19.0%
31.0%
11.9%
信息明确性:26.2% 15.5%
21.4%
26.2%
10.7%
渠道多样性:31.0% 28.6%
25%
13.1%
2.3%
沟 通 频率:40.5% 19.O%
19.0%
10.8%
10.7%
文 化 感知:21.4% 26.2%
17.9%
22.6%
11.9%
调查结果显示,留学生在评价“重视程度”、“倾听”、“渠道多样性”和“沟通频率”时选择“完全不赞同”的比例较高,特别是“重视程度”这一指标“完全不赞同”的比例达到了74.2%。不过,留学生在评价高校“处事公正性”以及“沟通稳定性”时选择赞同的比例较高。
(二)访谈结果
为综合考察河北省高校在留学生跨文化沟通效果方面的情况,我们对这5所高校中比较了解留学生管理工作的10位专家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对各自学校在留学生跨文化沟通效果的评价。结果表明,专家们对各自高校的留学生跨文化沟通效果评价均不太理想。他们认为,留管人员不善于倾听留学生的反馈意见,这与问卷调查显示的留学生看法比较一致。此外,他们表示学校在与留学生的沟通方面缺乏计划性,留管人员的文化差异感知能力也普遍较差。然而,专家普遍认为高校在处事留学生事务方面相对公正,而且信息明确性也比较高。
五、讨论与分析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留管专家与留学生对彼此沟通的评价以及影响沟通效果的因素存在认识差异。留学生对留管人员对他们的“重视程度”评价最低,“倾听”、“渠道多样性”和“沟通频率”评价偏低。这说明留管人员首先要改变沟通态度,尊重留学生,多倾听他们的心声。高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在学校的教学、管理等有关人员与留学生之间建立起多种有效、畅通的联系与沟通渠道,努力取得留学生的信任和理解。高层管理人员要通过多种方式的调查、接触,倾听留学生对工作的反映,及时向留学生通报反映意见的处理结果及改进措施,实现沟通目的。在沟通过程中应该体现主动、关心、平等、互相尊重、热情友好而又不失原则的态度。
关键词: 商务活动 中美文化差异 跨文化沟通
一、引言
文化是人类群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过程,是一个国家民族特定的观念和价值体系。由于世界各民族都有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传统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有很大区别,使得沟通方式和交流手段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商务活动日益增加,尤其是中美两国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经济合作和贸易伙伴。由于两国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因此在商务活动的过程中随时会产生跨文化交际和沟通中的冲突。本文旨在探索商务活动中的中美文化差异,为两国商务领域的跨文化沟通提供有效的启示。
二、商务沟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一)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方面。了解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就能更好地理解该民族的语言和行为模式,便于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1.中国传统文化推崇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文化倡导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的利益要服从于集体的利益。先有群体后有个体,个体是群体的一员,而且是群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商务活动中的中国集体主义价值观主要表现为:一个企业的文化往往更加注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企业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企业中个人的成就大多体现在为企业作出多少贡献上,集体从中获得了多少回报。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十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不愿过分表现自己,通常也不愿发表不同的见解,言行举止与集体尽量保持一致。
2.西方文化推崇个人主义
在西方社会里,人们寻求个性化,提倡个人突出,追求个性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主义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美国人的追求自我意识较强,强调自我价值的体现,在尊重自己价值观的同时,不允许他人侵犯自己的权利。他们认为:“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因为他们知道,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在商务活动中,美国人极力表现自己,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习惯接受他人的帮助,也不习惯关心和帮助他人。这种价值观在商务活动中还具体地表现在商务人员身上,工作人员强调个人作用,具有很强的奋斗意识和竞争意识。企业不断鼓励员工创新和奋斗,拥有处理各类日常事务和突发事件的能力。
在商务沟通中的中美价值观的差异对沟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商务谈判中。中国人往往更注意国家和企业的利益,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而美国商务工作者在公司得到利益的基础上,更多地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1.中国人的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指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即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辩证思维最基本的特点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对象。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在商务活动中,中国人首先考虑的是达成共识,然后是细节层次的分析,面对复杂谈判时,注重问题的整体讨论,所以通常临近谈判尾声时,才会在一些问题上做出让步和承诺,从而达成一揽子协议。
2.美国人的逻辑思维
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的不同,通常美国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所谓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它是作为对正在认识的思维及其结构,以及起作用的规律的分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种思维方式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因此大多数美国人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喜欢对事物本质进行逻辑分析,不喜欢追求折中。在商务活动中,美国人通常将整个活动分解成一系列的小活动,从小到大的思维方式。例如在商务谈判中,他们会将价格、交货、担保服务合同等问题分次解决,每个步骤都做出让步和承诺,最后达成的是一连串小协议的总和。
在商务沟通中,中国的商务工作者多是以双方获利为宗旨,力求长期合作,体现诚意;而美国人则是往往一次性的解决所有问题,为日后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中美道德规范的差异
中国人受中庸之道的熏陶,万事以和为贵,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直接冲突,多是以委婉礼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而美国人则倾向于直截了当、直言不讳的交际方式,自由表达观点看法。这种交际方式富有挑战性,但是争论往往只针对工作不针对人。因此,在商务活动中,中国人说话表达模棱两可、不锋芒毕露的作风让美国人无法理解。实际上受文化的限制,中国人往往把直截了当、直言不讳当成是一种鲁莽行为,而美国人则认为说话含糊不清是没有诚意的。
三、商务活动中的中美跨文化沟通策略和技巧
文化背景和历史造成了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有效的沟通是消除文化差异的最好手段。
(一)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
所谓“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在商务活动中,东西方的冲突是由文化差异造成的,为了更好地在商务活动中取得成功,就要有对异国文化的包容精神,理解对方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建立互利、互信的合作氛围。因此,建立和谐的跨文化商务交际,首先要避免站在自己的文化立场上对别人的文化进行解释和评论,减少偏见,克服“民族中心论”。其次,要相互学习,相互理解,,运用有效的沟通手段解决沟通中的障碍,认识文化特征,减少文化上的差异。
(二)坚持本国文化,尊重异国文化。
成功的商务往来是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深入了解本国文化,透彻理解文化自身的产生、演变,可以增强商务工作者在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意识,把握好中西文化的类同和差异。同时,尊重异国文化,把自己置身于对方文化的立场,从对方异国文化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身的本土文化,这样可以在中美商务沟通中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从而在商务沟通中处于有利地位,掌握主动权,而不是盲目地陷入另一种文化中。
(三)加强文化沟通与交流,进行文化整合。
在跨国商务往来中,分歧和争执是无法避免的,达成共识是必经之路。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孤立存在,所以在任何商务活动中文化冲突都是不可避免的。文化整合是基于不同文化基础之上通过寻求共同发展而创立的,通过文化整合融合差异冲突,。解决跨文化中的差异,适应异国的社会特点,解除文化冲突,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加强与国际市场的文化沟通。通过沟通和交流,文化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相互吸收的,它会随着周围文化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文化作为一种资源、财富,而不是一种障碍,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增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商务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在实际工作中文化整合的方式,尊重、包容他国文化,学习并吸取其他文化,建立全球文化观,并以此为指导,才能使我国在商务合作中处于优势,使商务活动有效开展,使我国的贸易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徐宪光.跨文化商务沟通[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刘雯祺.商务活动中的中美文化差异与跨化沟通[J].湖北经济学院报,2006,7.
【关键词】企业文化 传统文化 仁爱精神 义利观 中和之道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由这种价值观念所决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①成功的企业大多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作为支撑。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中国许多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企业文化缺乏活力,管理水平滞后,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优秀的企业文化不能只照搬西方的理论和西方的经验。我国传统文化主要由儒、释、道三家构成,而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思想最为契合。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深邃的哲理性和经世致用的实用性具有穿越时空的价值。我国企业应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吸收传统文化中有助于企业管理的精华思想,去芜存精,灵活运用形成有利于企业成长的优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目前存在的问题
企业文化的同一性特质束缚了企业创新能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逐渐沉积下来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往往反映的是过去成功的经验和思想,因此,中国的企业文化往往具有同一性的特质。这种同一性的特质有助于企业管理中的层级组织的等级指挥和标准作业,调节制度结构和层级组织无法触及的非正式关系。这种同一性特质的根源在于消费需求的无差异性。中国企业过去长期处于计划体制的管理之下,企业无须考虑消费者需求,而今天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倾向于个性化和多样化。企业文化的同一性特质使得企业对于市场的变化很难迅速反应和跟进,束缚了企业改革和创新的能力。
企业文化的刚性给经营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企业文化作为过去经验的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对现行的经营管理活动产生巨大的阻力。因为企业文化所积累的虽然是过去成功的经验,但是外部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原有的企业文化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经济环境,由此对企业经营管理产生负面影响,这就是所谓企业文化的刚性。企业文化刚性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企业文化滞后于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企业管理者保守意识太强,因循守旧,导致企业文化出现钢性。
企业文化追求短期利益,诚信基础薄弱。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源自无意识层面的财富欲使得很大一部分人群在对财富的追求中只认可自己的权益,而完全不顾他人的权益,甚至不顾他人的生命。这种情况在企业表现得尤为突出,为了利润不择手段,对于利益特别是短期利益过分追求,使得各种职业道德沦丧的事件层出不穷,三聚氰胺毒奶粉、瘦肉精事件、毒馒头、毒豆芽、墨汁粉条……当企业文化倾向于追求短期利益时,企业的诚信基础就会变得异常薄弱,如果企业失信于公众,所追求的利润将变成空中楼阁。
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启示
“仁爱精神”中所体现的管理思想。儒家“仁爱精神”的核心思想就是“爱”,②“仁爱精神”中的五种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也是以爱作为基础。作为企业管理者需要调节各种关系,企业与员工、消费者的关系,企业与工商、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甚至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爱”就是调节企业这一系列关系的剂。有了“爱”这个基础,企业就能理顺与员工、消费者、政府职能部门、自然环境的关系。爱的内涵在儒家思想之中也有诸多的阐述,“仁者先难而后或”“己所不欲,勿施与人”。③企业如果在经营管理中将“仁爱精神”融入企业文化之中,企业才能实现良性、可持续的发展。
“义利观”与企业利益。在通常的观念中,一般认为儒家的义利观是扬义贬利,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儒家思想推崇的是义利并重,主张“义然后取,人不厌其烦”,而非统治阶级所宣称的“利而巧”、“君子耻言利”。儒家的义利之辨不是对利的否定,有不同维度的涵义,应当“见利思义”,面对道义与利益的冲突时应当考虑利益正当与否的问题。这对企业文化中的道德标准设置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道德与利益并非是对立的。“无奸不商”的企业是很难长期获取利益的。企业文化中蕴含正确的义利观,有助于强化企业的诚信基础,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真正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中和之道”中蕴涵外圆内方的和谐思想。儒家的“中和”哲学强调和为贵,“不偏不倚,过犹不及”“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这些都是“中和”思想的哲学内涵,在企业管理中“中和”思想体现的是一种追求稳定的管理哲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风险与收益并存,追求最大收益的结果是企业将承受更大的风险。在时机并不成熟的时候一味追求收益,盲目增大风险,企业可能会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和”有和谐之意。企业只有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生,才能保证自身的长远发展。目前,中国许多企业创造的财富是以牺牲自然环境,透支自然资源为代价。企业作为有史以来最具效率的组织,其本质是一种对投资者负责的社会契约。这种社会契约的履行和运作必须建立在自然契约的基础之上。如果企业的获利行为破坏了自然契约,企业与自然的矛盾超过了合理的生态阖值范围,钱财到头将只是虚幻一场。儒家的中和之道还提倡“忍辱负重”和“载道至远”,这种“吃苦”和“坚韧”的品质也是企业生长过程中所必须具有的品质。
基于传统文化视角下企业文化的构建
吸取“仁爱精神”的精髓,将情感管理融入企业文化。以“爱”为纽带满足企业员工的精神需求,以平等、友爱的态度对待员工。当经营管理者以亲和的态度尊重员工、与员工打成一片,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愿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企业目标。企业以“爱”为基础推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能够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强化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企业可以通过培训将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思想传达给员工以获取员工的理解和认可,企业员工通过培训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接受这种以“仁爱”为内容的企业文化。这种以“仁爱”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还可以提高企业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
对于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要以“爱”为基础尽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的供给和消费者的需求是相互影响,相互牵制的。对于消费者的合理需求,企业应该通过提高快速应对的能力,协调组织中间各个部门的职能,以最大限度地及时满足消费者需求。对于消费者不合理的需求,企业应该通过营销策略、广告宣传去引导和影响消费者改变想法。以“爱”为基础对待消费者的需求不是一味地盲目满足,而是“择善从之”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对消费者的关爱。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自然环境,因此企业对社会、自然环境也有回馈、修复的责任。如果企业文化中蕴含“仁爱精神”,企业更容易认识到企业的获利与社会、自然环境有唇齿相依的关系,也就能够主动去关心,爱护社会以及自然环境。
“中和之道”所倡导的外圆内方有助于克服企业文化刚性。“中和之道”讲究避免两极对立,人与外部环境要圆融、协调。所谓外圆内方,“圆”可以减少阻力,代表着事顺人畅;“方”代表原则性的问题。当企业经营到一定时期以后,或多或少都会表现出组织僵化、行动缓慢、应变性差等企业文化的“刚性”,克服这种企业文化“刚性”需要企业在保持核心价值观念的基础之上,吸收引进其他成功企业的经验、文化,使本企业的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企业文化能够容忍异质价值观,企业文化才能不断创新。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帮助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才能保持稳定的业绩。在保持核心价值观念的同时,企业博采本行业、本民族或者其他民族优秀的管理思想、管理哲学,融会贯通形成多元化的企业文化,使得企业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这就是“中和之道”所倡导的外圆内方。
企业文化中应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以诚信为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自然环境的支持。根据儒家“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精神,当企业通过赢利发展壮大以后,对社会、环境也就相应地拥有一份责任,这种责任并非法律和经济上的义务,而是受道德力量的驱使,主动去关爱社会,回馈社会。当企业的利益和社会、国家、环境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企业的利益应该服从后者的利益。这就需要企业文化中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义利统一,诚信为本。企业在各种经济活动中恪守道德原则,信守承诺。从短期来看,也许无法达到投资者期望的利润标准,但是树立了诚实守信的企业形象,这种无形资产无法用金钱计量,从长远来看,企业会获得更大的收益。(作者为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的阶段成果,编号:09SA096)
注释
①周三多:《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14页。
关键词:养老文化;传统理念;孝文化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总人口为13.4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78亿,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19亿。预计到2040年前后,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的峰值,占届时总人口的31%左右。人口老龄化已经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老龄化人口的生活需求和服务保障、解决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发展面临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我国养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增长,我国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在传统思想影响下的家庭养老模式,在社会的思想变化之下已经逐渐显露出问题和漏洞。我国目前的养老现状主要存在以下三点问题。第一,养老理念不明确。正确的理念对于指引行动来说至关重要的,目前我国的养老理念正处在初步形成阶段,对于服务对象的界定模糊,分不清哪些人群该享受养老服务,养老服务的内容是否符合老年人的喜好,服务的内容有没有落实到位,甚至对于养老应达到的基础目标都没有确立。大政策基础下的养老政策模糊不清,基层的养老方向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规划,导致养老问题长时间难以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年轻人对老年活动的不关心和不参与导致了老年养老文化活动难以得到开展。第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养老问题难以解决。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实行城乡二元发展政策,造成了城乡及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区域的发展不平衡造成了经济及物质需求方面的落后,区域养老问题难以得到妥善解决,区域中的一些养老机构设施不够完善,甚至难以担任起养老的重任,养老问题只能寄托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第三,资源配置率缺少制约,老年养老设施难以得到统一的管理和规划,养老场所零零散散,设备资源无法实现统一协调,造成资源的浪费,难以发挥出最大的效率。面对未来严峻的养老问题,传统的养老模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群体的需求,养老文化的转变迫在眉睫。
二、社区养老文化模式下的新型养老文化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精神的家园。其中,孝文化作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道德素质发展的标尺。传统的养老文化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在新社会的不断发展下,我国的养老文化已逐步发生转变,从传统的家庭养老文化逐步迈向社区养老文化。社区养老文化主要是以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为主,以社会机构养老为辅,主要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起居照料服务等。其中,又以上门照顾为主,以托老所服务为辅,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实行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让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在家里既可以享受到家人的照料又可以享受到社区提供的服务。总之,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主要有以下优点:第一,社区养老文化是传统文化和养老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第二,社区养老文化主要倡导父母与儿女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第三,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精神需要;第四,有利于社会上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社会风气;第五,社区养老文化提倡老年人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变被动为主动。
三、社区养老文化的发展路径及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财富,我们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和生活特性,保障老年人的基本权益,构建和社会和谐家园,让老年人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社会风气。社区养老机构应多注意了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和特色专长,通过联系中介组织为老年人提供能够发挥其专长和特色的机会,为那些退休后无事可做的老年人找一些打发时间的事情。社区可以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培养兴趣爱好,增加他们对社会的认同感,实现自身的价值。另外,社区应积极开展一些娱乐活动,积极鼓励老年人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既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又促进了老年人之间的情感沟通。
(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公共服务差距
党在十报告中提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区域发展之间的差距,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区域间养老文化的建设各有千秋。平衡协调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不仅可以减少区域之间的矛盾,而且对于区域社区养老文化的发展来说也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政府必须加重广大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养老文化发展,加强对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财政、资金支持,着重建设养老服务设施,鼓励开设养老服务机构,逐步缩小个区域之间的养老文化差异,实现区域养老文化的平衡发展。
(三)明确社区养老文化组织责任
社区养老机构的目的在于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帮助老年人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在开展老年人文化活动时,社区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应划分好职责,将活动的筹办落实到每位社区工作管理者身上。首先,社区养老机构的管理者应明确制定一套管理体系,将活动的内容划分给各个管理人员手中,确保每次的活动都能够有效的进行。其次,在筹办老年文化活动的时候,应事先进行活动策划和方案的准备,要有经费预算人员和活动服务人员,积极做好宣传工作,鼓励老年人踊跃参加活动,促进社区文化的趣味性和融洽的社区氛围。最后,社区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基础设施的管理工作,保证每位老人都能够享受到基础的设施服务、安享晚年。
(四)合理配置社区养老文化的资源
社区的管理人员应该把社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各个方面的管理人员及物业价值服务等社区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做到最大程度的利用物资资源,提升社区养老文化的社会效益。首先,要树立共享互助的思想理念,充分利用社区附近的企事业单位和教育机构及活动场所,鼓励社会上更多的人参加老年文化活动,给老年文化活动增添活力。其次,着重建设老年人专用的娱乐场所,给更多的老年人提供方便安全的娱乐文化场所,培养老年人参加文化活动的兴趣和爱好。最后,要加强社区养老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争取做到每一个社区都有方便老年人休闲活动的场所和设施。提升整体的社区服务水平、完善上门服务,建立全面的医疗保健体系,更加全面周到的维护老年人的基本权益。
(五)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社区养老机构应大力宣传老年文化活动,激发老年人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文化活动中来,在社区文化活动中不断更新老年人的思想观念,促使其融入到现代社会发展中来。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身体素质,而且帮助老年人实现自身的价值,树立自强不息的生活观念。
社区的管理人员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老年书法比赛和知识竞赛、开设老年大学等机构设施,不仅可以开阔老年人的思维意识和知识层面,而且可以帮助老年人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满足其在精神方面的追求。
四、结语
基于传统理念的养老文化构建主要体现在社区养老文化的建设上,社区养老文化在传统养老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传统家庭养老的优势,积极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活动,最大程度地方便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社区活动。从老年人自身的角度出发,积极参加社区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老年人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帮助老年人更好地与社会接轨,鼓励老年人形成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实践证明,社区养老文化的开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孝文化的发扬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晓静,汪连新.社区养老文化建设:意义、现状及路径探析[J].理论界,2013(04).
[2]武丽.我国城市社区养老发展可行性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7.
[3]谭樱芳.社区养老――城镇养老服务保障的新选择[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7(02).
[4]谢婷,郑绪琳.社区养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城市养老新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13(11).
【关键词】非语言沟通;ICU;文化冲突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49-02
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来自不同民族、国家、地区,具有不同语言、信仰、风俗习惯的患者日益增多,其中不少患者在各个方面都与我国传统主流文化相冲突,由此造成了医患、护患关系的不融洽现象时有发生。在多元文化护理 (多元文化护理是指将多种文化渗透到护理工作中,对病人施以全程、全方位、多媒体的影响,以利于疾病的康复[1]) 中的非言语沟通是消除基于言语交流障碍的有效手段,为了了解其在ICU患者中的效果及应用范围,我院ICU1,2病区进行了观察实验。
1 临床资料
2013年3月到2013年7月在我科一病区实施非言语沟通患者522例,其中外国人15例,少数民族23例;对照组为我科二病区314例患者,其中外国人5例,少数民族9例,对照组按原常规护理。(其中外国人包括“美、日、英、德、韩、澳等,少数民族包括:土家、回、满、蒙、壮、苗、藏等)
2 实施内容
2.1 环境影响 作为我院品管圈活动在ICU中的一项具体应用,我科首先对物理环境及人文环境进行了改进,以实现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要求。
2.1.1很多重症患者第一个恢复的感官是听力,而西方及某些少数民族对于非必要声音非常反感,针对ICU机器声频繁,报警不断,医务工作者的对话及某些患者的及躁狂呼喊等都给予了相应处理。如:将电脑键盘更换为软式键盘消除打字噪音,将鼠标同样更换为静音鼠标。将高噪音的打印机放入办公室,中心台监护报警减少患者床旁的分贝。集中操作,医护沟通尽量在患者非休息时段或在办公室内。建立特需病房,对于要求特别安静的患者及躁狂患者予以隔离等等。其次是视觉需求,由于文化差异,某些患者对于灯光及颜色的控制及信息获取有着不同的理念,我们针对不同需求的患者给予不同颜色及强度的灯光,日光及特殊照明。在严格消毒隔离下,给予图书、杂志、图册、报纸及电子图文信息。再次是交流的障碍和需求,针对气管插管、切开,无法用汉语、英语、德语交流的患者设计简明需求图册,对于可以进行文字交流的患者给予写字板。每个床头配置电话保证亲情和关注的需求。床旁配置钟表,让患者有清晰的时间观念。针对不同的需求给予相应的音乐,空气清新等,从各种角度避免文化冲突导致的情绪低落。
2.1.2 针对不同的教育背景、文化信仰、生活经历,给予针对性护理。如佛教徒允许佩戴消毒后的念珠、佛像,基督徒的世界观,回族的饮食禁忌,来自欠发达地区患者听不懂普通话只能用方言交流,某些患者只能用母语交流。我科对常用方言及英语、德语均可自由交流,免除患者的不适。针对患者的隐私需求、准许需求等等都给予全方位的考虑。
2.2 肢体语言交流
2.2.1 面部表情的应用
人的面部神态和表情是极为重要的非语言信息,听其言、观其色,有利于更准确地了解对方的真实感情,病人的各种思想感情也能通过面部表情表达出来。[2]某些患者的文化及教育背景使之拙于表达痛苦与不满,但面部表情却能如实的现实其情绪,及时发现,早期处理,避免在更多的遗憾爆发前将其化为无形。而患者所能接受到的信息通过面部表情也更易理解,例如尽管嘴上并未说什么,护士脸上却流露出不耐烦、厌恶、害怕等等不良情绪,将对患者造成明显的负向暗示,尤其是听力受损的患者。所以对待患者时刻保持微笑关爱从容自信的表情,也对于难以从其他方面获得沟通的患者产生良好的影响。
2.2.2 眼神的应用
对于ICU的大多数患者来说,由于帽子口罩护目镜的遮挡,更多的只是看到一双眼睛。而目光中流露出的感情则是非常重要的沟通方式。关切、尊重、喜爱都能通过眼神传达给患者。而患者对于眼神接触的时间和距离不尽相同,对于某些患者来说,过长时间的眼神接触反而是压力和负担,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2.2.3 身体语言和触摸
对于大多数汉族患者来说,握手,拍肩都是表示安全、友好、和支持的动作。但对于某些国家或的患者,很多部位是严禁接触的,而很多手势的意思往往相左。因此对于不常见的国籍、民族或是信仰,我们往往在仔细查阅相关禁忌之后放给予正确的身体语言与触摸。
2.3 病房各种人员的整体合作非语言交流
包括清洁工人的动作与幅度,助理护士的日常工作内容与态度,管床医生的出现频次和非语言动作都由责任护士给予整体规划。
3 实施效果
通过实施以上方法.在入住lCU一病区期间,各种文化背景患者均可由责任护士灵活应用非语言沟通交流技巧,主动与病人交流.向病人耐心解释现阶段疾病的存在问题.完成不同教育程度的健康教育.及时满足病人的各项要求。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缓解不良情绪,并以精湛的技术和积极的情绪给病人以安全感。不断探索和创新内容.将人性化、亲情化的服务理念融入护理实践作中,缩短护患、医患距离。病人在住院期间无一例因护患沟通障碍引发的投诉或护理差错.并积极配合治疗,针对在外院因沟通障碍而转入我科的患者,不但对我科表示非常满意,也减轻了对外院的不解与怨气。
对照ICU二病区患者,患者满意度高出0.9%,有统计学差异。平均住院日减少4.1h。平均呼吸机使用时间(不包括入住ICU始终无法脱机的患者),减少3.4h,有统计学差异.
4 讨论
ICU是个特殊的病房,进入ICU的患者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而由于各种文化差异与冲突导致的应激源,更进一步恶化了患者的心理环境,并进一步导致患者的身体应激,康复延迟甚至恶化。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郝拉别恩通过实验得出论:一个信息的总效果=言词+音调+面部表情。其中面部表情占55%、音调占38%、言词占7%,而等中的音调和面部表情均属于非语言交流方式|3I。因此通过有效的非言语交流,会给言语交流障碍的患者足够的信息量,让患者的情绪得到缓和,压力得到释放,能够更好的配合治疗,从而达到增强满意度,减少ICU停留时间,减少过度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朴玉粉.张洪君.骆金铠.等.多元文化护理模式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fJ].中国护理管理.2008.8(10):29―30.
[2] 钟秋梅,高明榕,白利平,多元文化护理中的非语言沟通在重症监护室病人中的应用,全科护理2011年3月第9卷第3期中旬版(总第209期).
[3] 蒋翔,吕子静,赵霞,等.护理质量管理方法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6,20(3C):820.
[4] 边巍囊.周艳.蘩绋.浅谈非语育沟通的文化安全性[J].护理研究,2009.23(1A):2893―2894.
[5] 杨金玲,刘照旭.膀胱镜检查患者疼痛及影响因素,护理学杂志,2008,2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