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急救相关知识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问卷以科室为单位,采用无记名形式填写,调查前对各科室护士长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相关标准、调查对象、方法及填表注意事项等,要求被调查者仔细阅读指导语后按要求完成问卷,护士独立完成,当场收回。
2结果
2.1护士近3年急救车内物品使用情况
有24.6%的护士表示近3年完全没有使用过急救车,31.8%的护士近3年仅使用过1~2次。有16.2%的护士表示近3年没有参与过患者抢救,31.8%的护士近3年参与患者抢救仅1~2次。护士急救车内物品使用频次较高排名靠前的是吸氧装置、吸痰装置、急救药品等,使用频次较低排名靠前的主要是气管插管或喉罩(包括配合)、口咽通气管、呼吸气囊等。见表1。
2.2护士急救车内物品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有57.3%的护士表示完全掌握急救车管理制度,有66.6%的护士表示完全掌握急救药品管理制度。护士对急救车内物品相关知识完全掌握排名靠前的是吸氧装置、吸痰装置、心肺复苏板等,相关知识不掌握排名靠前的是气管插管或喉罩、口咽通气管、急救药品等。见表2。
2.3护士接受急救车内物品的培训现状
有3.6%的护士1年来没有接受急救知识培训,53.4%的护士每年接受1~2次,培训形式主要为理论培训和操作培训,培训地点以科室和院级培训为主,培训内容以药物知识和急救器械知识为主。
2.4护士急救车内物品培训需求
43.2%的护士表示希望每年能有3~4次培训,40.2%的护士表示希望有5次及以上;最希望参加的培训形式为应急演练,其次为操作培训;最需要的培训内容为急救器械相关知识,其次为急救思维模式;而急救器械中最需要培训内容排名靠前的是喉罩或气管插管、口咽通气管、心肺复苏板等。
3讨论
3.1护士急救车内物品使用频率低,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
急救车是每个病区紧急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时的必需品,护士对车内物品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正确使用直接影响着抢救患者的成功率。表1中显示72%的护士表示急救车内物品使用频率低,而在实际工作中,急救车内物品因使用频率低、培训次数少,长期不用等原因,存在培训过后很快又被遗忘的现象。本次调查中相关知识完全掌握率达90%以上的只有吸氧、吸痰2项,其次为心肺复苏板,而前2项操作在平常护理工作中较为常见,且这3项操作均纳入50项基础操作训练,每年均会有培训与考核,说明护士相关知识掌握可能与其使用频率和培训次数有关。相关知识掌握最低的气管插管或喉罩、口咽通气管、急救药品掌握率均不到60%,前2项均为气道管理工具,可能与临床抢救中,医生在气道管理及急救用药中占据主导地位有关。而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护士往往最先发现患者病情变化,紧急抢救常常是由医护共同配合完成,或是医生未到达现场前护士独立完成,如因相关知识不掌握或用药错误、贻误抢救时机则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急救车虽不常用,相关知识却应人人掌握,应引起护理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3.2护士急救车内物品培训频次少,培训现状与实际需求
根据市红十字会《关于下发〈关于落实年度市政府实事项目——完成3.5万名红十字救护员和35万名现场急救普及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以及教育工作的实际需求,在原已开展的“护苗计划”——幼儿园保教人员急症救助培训工作的基础上,今年的相关培训工作统一纳入市政府的实事项目中进行。全年共将培训中小学教师1500名,幼儿园保教人员35000名。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对象
1.中小学体育卫生教师(已获得市红十字会现场初级急救师资证书的除外),每校1人,共约1500人。
2.全体幼儿园保教人员(含各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届毕业生,下同),共约35000人。
二、组织办法
1.中小学体育卫生教师的培训纳入所在区县红十字会的培训计划中,由区县红十字会直接下达名额,学校推荐教师参加。在学完规定课时和内容并通过考核后,可根据培训内容获得市红十字会颁发的“红十字救护员”或“现场急救普及培训”证书。
2.幼儿园保教人员的培训按照市教委原定方案,仍由市教委组织以儿童急症救助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培训结束后,保教人员可获得“市托幼机构儿童急症救助技能培训(A类)”证书。在此基础上,根据市教委下达的名额,参加儿童急症救助相关操作技能培训并通过考核的保教人员,可获得“市托幼机构儿童急症救助技能培训(B类)”证书。
3.在市教委组织的培训中已接受了相关知识技能和操作技能培训的保教人员(即A、B证均获得者),视同已参加市红十字会的培训,在B证上加盖市红十字会章,由培训地所属区县红十字会计入培训人数,相当于红十字救护员。
4.由市教委组织的幼儿园保教人员培训名额由原渠道下达,在市红十字会统一协调下,师资仍由新华医院、市儿科医院、市儿童医学中心及市儿童医院负责安排。市红十字会提供培训所需人体模具。
5.各中小学体育卫生教师经培训并获得相关证书后,要参与和辅导好本校师生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工作,踊跃参加今年秋季由市教委和市红十字会联合组织的相关知识竞赛和技能比赛(竞赛方案另订)。
6.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此项工作纳入教师培训体系,加强指导、督促和管理,并组织好区级层面师生急救知识技能的演练和比赛工作。
三、教材
1.中小学体育卫生教师,采用市红十字会统一编印的教材。
2.市教委组织的幼儿园保教人员培训,采用原已使用的幼儿园教师及保育员系列培训材料《儿童急症救助》。
四、经费保证
1.中小学体育卫生教师的培训费用,由红十字会负责。
2.市教委按原方案组织的幼儿园保教人员培训的经费,由原渠道落实。
3.竞赛费用由市教委中小学体育卫生教师和学生急救技能知识比赛专项经费承担。
市教育委员会
【关键词】心肺复苏术;知识;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459.7 G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3)10-1177-03
猝死是指突然、快速、意想不到的临床死亡。我国每年约有54.4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针对猝死,心肺复苏(CPR)是目前全球最为推崇、广泛普及的一项急救技术。猝死时,4 min内实施心肺复苏,存活率达50%;4~6min实施心肺复苏,存活率达10%;超过6min者,仅有4%存活率;10min以上者,几乎无存活可能。但目前,120等专业急救人员,通常会在7~8min后或更长时间抵达现场,必将延误救治时间,造成生命不可逆。为挽救生命、减少伤残,应该有重点分层次全民普及心肺复苏。由于目前伤害造成的死亡已占青少年死亡率第1位,尤其应强化学生的急救意识和普及心肺复苏技能。笔者于2012年在杭州市辖区初中与高中各2所学校开展了心肺复苏知识普及情况调查,旨在为合理、科学开展心肺复苏普及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分层整群随机抽取杭州市4所学校(1所职业高中、1所普通高中、1所农村初中、1所城市初中)所有高二和初二学生,共1707名。发放调查问卷1707份,回收有效问卷1707份,有效率为100.0%。其中男生870名,女生837名;初中生867名,高中生840名;年龄最小13岁,最大21岁,平均年龄(15.51±1.72)岁;外省流动人口337名,本省流动人口246名,本市流动人口141名,本地常驻人口983名。
1.2 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CPR相关知识,CPR实践操作能力,中学生对CPR知识的需求、希望的普及方式及施救意愿。调查前,调查员统一对问卷调查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作简单说明。问卷采用不记名形式,定量发放。调查结束,当场收回。
1.3 统计分析使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双录入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为X2检验。
2 结果
2.1 中学生心肺复苏相关知识知晓率 由表1可见,相关知识知晓率较低的项目有人工呼吸频率、气道开放角度、心脏按压深度、心脏按压频率。
2.2 中学生心肺复苏实践操作能力 237人学过人工呼吸,161人学过心脏按压,153人工呼吸操作合格,150人心脏按压操作合格,行为形成率分别为13.9%,9.4%,9.0%和10.3%。
2.3 中学生心肺复苏需求度70.1%的中学生认为学习心肺复苏知识重要,61.2%希望学校开设心肺复苏普及课程,以单个培训为主。在周围有人需要急救时,有72.2%的学生愿意提供帮助。如果有家人突然猝死,有64.4%的学生会实施心肺复苏术。见表2。
2.4 人口学特征与知识知晓率、行为形成率的关系男生心肺复苏知识知晓率为37.8%,女生为3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88,P>0.05);初中生心肺复苏知识知晓率为36.4%,高中生为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52,P
3 讨论
心肺复苏主要包括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两大部分。本次调查的1707名学生中,深知心脏按压深度、按压频率、气道开放角度和人工呼吸频率的学生分别为1.6%,2.0%,3.3%和2.9%。能正确操作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的学生分别为9.0%和10.3%,远低于发达国家。提示中学生开展心肺复苏普及工作已刻不容缓。在美国,每3人中有1人接受过心肺复苏初步救生术。瑞典、澳大利亚、波兰分别有45%,50%,75%的人参加过CPR急救技能培训。因此,我国在增强国力的同时,更要提高国民素质,应快速启动心肺复苏普及工作,提高学生的自救互救能力,减少学生伤害和意外死亡。
心肺复苏是一项急救技能,专业性强,必须反复训练才能掌握。美日等发达国家,幼儿园/小学就开始应急避险技能培训,到中学,特设必修课专门讲授各种危机知识。德国政府明确规定,10~16岁的青少年要接受1.5d的心肺复苏及外伤等课程学习。中国红十字会至今已两次向大众发出《关于开展群众卫生救护训练》的通知,但收效甚微。2007年北京市民调查中,每150人中仅有1人掌握急救技能,浙江交通技师学院调查中,5000名学生无人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本次调查结果也不理想。要改变现状,唯一途径是建立长效机制,学生普及列入校本课程,驾驶员等特殊行业强制取证培训,社区群众由宣传引导逐步快速渗入,实现心肺复苏知识全民普及。
心肺复苏知识的普及必须尊重学生意愿。本次调查表明,70.1%的学生认为心肺复苏很重要,61.2%的学生希望学校设置心肺复苏普及课程。调查还发现,在众多培训方式中,单个培训相对比较受欢迎。因此,学校不仅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心肺复苏普及课程。而且要改变“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传播;更要制造机会,让每位学生真实体验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是一项急救技能,实施于人临危之际,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更要有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本次调查发现,在周围人需要急救时,虽然绝大多数学生愿意提供帮助,但还有27.8%的学生不愿意实施心肺复苏救治别人,有35.6%的学生不敢救治家人。因此,普及心肺复苏应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在提高学生自救互救能力的同时,更要强化学生救人意识和参与意识。这样才能达到心肺复苏知识实际意义上的普及。
4 参考文献
[1]谭益民,魏威,112例猝死患者的院前急救[J].吉林医学.2010,31(17):2651-2652.
[2]HUA W,ZHANG LF,WUYF,et al.Ineidene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analysis of 4 regional populations[J].J Am Coll Cardiol,2009,54(12):1110-1118。
[3]张绍卫.在社区开展第一目击者CPR培训[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9):172-173.
[4]李素青.目击者现场施救对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10(6):669-700.
[5]HANG HM,BACH TT,BYASS P.Unintentional injuries over a 1 year period in a rural vietnamese community:Describing an iceberg[J].Public Health,2005,119(6):466-473.
[6]李玉肖,陈实娥,朱琼.培训警务人员心肺复苏技能的方法及意义[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2):158-160.
[7]殷晓菁,丛燕,赵沄,等.上海市中学生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2,26(3):859-860.
[8]杨慧敏.美国基础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20-21.
[9]顾渊彦.日本保健体育课程目标评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1(4):78.
[10]刘倩.普通高校学生安全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现状调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9(1):79-81.
[11]陆琴.特殊人群心肺复苏培训的现场与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22):162-164.
关键字:自救互救课堂教学 现场教育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国家对安全工作的日益重视,煤矿企业对职工的安全培训工作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同事,煤矿企业属于高危行业,井下地质条件复杂,各种灾害事故层出不穷,时刻威胁着矿工的生命安全。因此,在职工上岗前的职业培训中,如何增强职工的自救能力,提高职工的自救水平,是作为职教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在学员在职工培训中, 要了解煤矿产业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煤矿生产技术,常见事故防范等知识,掌握本岗位操作规程,个人防护,避灾自救等基本方法,时间紧,任务重。在学习的这些知识中,有关职工自救互救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中的。 下面我将就如何在培训中提高职工的自救互救水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对职工自救互救知识的教学。
在实际的教学中,涉及急救互救相关知识的课程主要有:入井须知,应急避险知识,自救器的使用,创伤急救等几门课程。通过教师的讲解,学员对井下采面地质情况有一定的了解,知道矿井常见灾害的预兆,能够掌握井下避灾路线,会采取各种的避灾方法。例如躲进避难硐室,使用自救器逃生等。对这些内容的掌握,一般采用理论讲述和现场试验两种方法。
在理论讲述这些问题时,教师多参考教学资料。但这些教学资料多是针对全国性的普遍情况编写的,没有针对性。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编写出适合本矿实际情况的教材。并且随时根据矿井生产条件的变化,以及外部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更改自己的教案。而专职教师生产实践时间少,也不方便随时掌握最新的矿井真实生产情况的资料。兼职教师情况则恰恰相反。他们有着丰富实践经验,但缺少教学技巧,不能有效的转化为学员自身的知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意经常性的让教师带着问题下井调研,撰写调研报告。让讲相同专业的专兼职教师多交流,探讨在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分享各种资料;积极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种增强教师素质的培训班。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教学技术来告诉学员自救互救的相关知识,增强教学效果。利用3D技术制作矿井避灾线路,自救器的使用方法;亲自拍摄避灾自救的教学片;让学员亲自操作自救器,演示人工呼吸的方法;通过案例教学,让学员讨论在井下遵守规定的重要性,如何避免三违现象。带领学员学习本矿井常见危险因素的辨识及事故应急处置和现场急救疏散训练等。在整个教学中, 以多媒体教学结合讲授为主,利用互动教学(如事故案例),实物教学(如矿井概况)、实验教学(如通风安全)、角色扮演教学(如创伤急救)、模拟教学(如自救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方法的应用,直观,生动,形象,学员的代入感强,学习效果好。
二、对职工自救互救能力的检验。
学习的目的是为吸收转化成自己的能力。如何检验学员对学习的自救互救知识的掌握,要分为课堂内和课堂外两个方面。
课堂内的考核把好职工下井的第一关。近年煤矿逐渐增加了考核的力度。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试卷中体现出来,从严要求,70分及格。还有一些实际操作考核, 像自救器的使用,各岗位的手指口述,如果达不到要求是禁止学员参加考试,更别说下井作业了。但对于人工呼吸的考核在四级培训基地的教学中并未纳入考核范围。 但这也是职工应该掌握的内容。然而,功夫在平时,除了课堂内的考核之外,我们更好做好课堂外的教育。
加强职工的经常性避灾急救教育。首先,职教培训机构要针对职工工作中存在的习惯性违章等行为,加强各工种安全、业务技能、操作规程等内容的培训工作,和基层单位结合起来,为他们提供学习资料,利用班前会,二五学习等学习时间,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训。思想上提高职工对煤矿安全事故危害性的认识。并开设自救互救常识的宣传栏,如在井底车场设置宣传井下需要注意的事项、自救器的使用方法和井下避灾的方法等.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 其次,和其他职能部门一起,着力开展工作现场的随机抽查,通过现场教育、演示、演练并加以考核,使职工掌握相关的自救知识和技能,通过建立完善培训制度,对井下职工进行经常性自救教育,并对基层单位进行考核。同时,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制作自救知识宣传手册,分发给井下职工,通过日常学习使其熟练掌握井下的自救常识,在事故面前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达到自救互救,从而减少伤亡人数。
总之,对于井下职工的自救水平除了培训机构加大培训力度外,还应和职能监管部门、煤矿企业三方面建立起“三位一体”的监督管理体系,从根源上解决井下职工自救知识匮乏的问题。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一定的井下自救知识.摆脱事故所造成的危害,保证自身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郭亚峰,王建军《加强煤矿安全培训提高职工自救水平》.
【2】.王浩宇,《加强煤矿安全培训刻不容缓》.
浅谈职教培训中如何
提高职工的自救水平
作者:吕开阳 白玉树 叶华茂 徐正梅 沈洪兴 赵志青 景在平 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实验设计:在实验开始之前,完善教育计划准备工作,包括教学组成立,课程及培训内容设定及学员考核、课程评价方法等。对照组学员正常参加为时2周的烧伤科轮转实习,包括参加急诊、病房日常工作及科室讲课等,科室轮转过程中,带教教员负责讲授部分与灾难医学相关的知识,内容包括:①成批伤员的伤情快速评估;②大批量伤员的医疗处理原则;③抗休克的急救治疗;④挤压伤及挤压综合征、骨筋膜室综合征及大面积烧伤处理;⑤化学烧伤的伤情评估及急救处理;⑥吸入性损伤的伤情评估及急救处理;⑦灾难条件下医学后勤补给及设备需求;⑧灾难救援必需药品及其使用方法。实验组学员在进入烧伤科实习之前半年,向教学组留下手机号码,随时联系,在随后的3个月内跟随带教教员参加3次大面积烧伤伤员的早期救治,以实际抢救案例进行现场讲解及操作,学习内容范围与对照组相同。两组学员分别在获知入选实验当天(课前考核)、轮转或最后一次参加大面积烧伤抢救结束后3个月接受考核(课后3个月考核),此时间点对实验组学员同时进行课程评价考核。考核试卷设计:课前考核时试卷(百分制)包括15个单选题、15个多选题和2个问答题。课后3个月考核试卷难度及题型分布同前,具体题目完全不同。考核的内容包括上述带教教员负责讲授的灾难医学相关知识。课程评价试卷主要包括5道题目:①教学内容选择情况;②教学组织完善情况;③现场教员的教学能力;④此类教学的必要性程度;⑤与科室轮转及理论教学相比,真正学到额外知识情况。采用李克特(Lik-ert)五分量表法对每道题进行答案设计,学员只需在1至5分中选择符合自己评价的某个数字打钩即可完成评价。所有试卷由同一名教员按统一答案批卷及计分。统计学处理:各组性别以男性百分比表示,正态分布连续性变量以均数士标准差(x珋±s)统计描述,以t检验进行均数比较;构成比差异以χ2检验。所有统计学检验以SPSS11.0forWindows软件实现,皆为双尾,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共有16人参加此次教学实验,皆为学校外科学硕士研究生,对照组、实验组各8人。组间的性别分配及年龄皆无差异,具体情况。两组学员在各自的课前考核成绩分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的学员3个月内皆完成3次大面积烧伤伤员的早期救治任务,课后3个月实验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2)。对实验组学员的课程评价结果发现,学员对该种教学方式认同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真正学到额外知识情况、教学的必要性、教员的教学能力、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完善。灾难医学救援的对象往往是大规模的人群,灾难救援工作侧重于院外救护与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除医学问题外,还包含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但对临床医学生而言,需要重点掌握的还是临床急救处理相关知识及技术。烧伤事件是和平时期常见的灾难事件,烧伤救治可以并且应该为灾难医学培训发挥重要作用。烧伤专业对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和培训要显著高于其他专科。严重烧伤救治涉及水电解质平衡、创面处理、营养、感染、各种脏器并发症等军事临床医学的所有领域,常常需要联合院内骨科、脑外科、普通外科、急诊科、麻醉科、影像科及其它相关科室,共同完成伤员的综合救治,对医学生进行烧伤专业的课程讲解和临床带教,有助于提高其灾难医学的临床救治能力和整体把握能力。
长海医院烧伤科在2005“麦莎”台风引起成批化学烧伤[5]、2008年842公交车爆燃事故、2009彭浦新村煤气爆炸事故和树浦路“世博工程”煤气爆炸事故、2010闸北区敬老院火灾事故和2010年上海市胶州路11•15火灾伤病员救治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成批烧伤救治的组织和临床救治经验;并且在院内协调和多学科支持的基础上,对成批烧伤救治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培训积累了一定经验。长海医院烧伤科已于2008年被选为建成上海市烧伤急救中心,这为提高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灾难医学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本研究的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急救现场,相当于模拟的灾难医学急救现场,可以一定程度的模拟灾难条件下的现场急救情况,包括成批伤员的伤情快速评估、大批量伤员的医疗处理原则、抗休克的急救程序、骨筋膜室综合征及大面积烧伤处理、化学烧伤的伤情评估及急救处理、吸入性损伤的伤情评估及急救处理、灾难条件下医疗设备需求及必需药品使用等方面。本实验研究发现,在实验组及对照组在课前对灾难医学相关的知识并没有差异的前提下(P>0.05),经过不同的培训过程后,接受现场教学的实验组对灾难医学急救技术掌握的更为牢固(P<0.05)。经进一步访谈后,学员对此现象归因于现场教学的紧迫感及动手操作机会使他们更能设身置地的考虑灾难情况下的救援过程及需求,在现场教学时,救援知识的不熟练及强烈渴求感,激发了课后的自我学习兴趣及动力。因此,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可保持一定的自我学习过程。有研究指出,经历急诊科轮转的住院医生能更好地处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事件[6],这较好的支持本研究结果。本研究证明急救现场模拟教学,尤其是让学员参加与灾难医学救援直接相关的急救活动,可以明显提高学员的灾难医学知识及技能掌握程度。这提示我们,在缺乏系统性的灾难医学教育体系情况下,加大医学生的急救相关科室轮转及各种抢救实习,是一种可行的、长效的灾难医学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