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酒驾者;人格特征;心理健康;差异分析

[DOI]10.13939/ki.zgsc.2016.40.193

酒精会抑制人的运动神经系统,使人触觉异常,四肢配合操作能力障碍,本能反射动作的时间延长;酒精还会使人的视听感官能力降低,使人的视野狭窄、视力模糊、辨色混乱、听力减弱,对灯光刺激反应异常,甚至不能正确分辨道路上的行驶线、斑马线、岔路口、红绿灯以及其他车辆和行人,极易导致判断失误。[1]饮酒后驾驶机动车极易发生道路交通事故,严重危害道路交通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交通管理部门加大了对酒后驾驶行为的查处力度,使这一违法行为从发展态势上得到了遏制。但我们也注意到,酒后驾驶行为屡禁不绝,并且具有一定的复发性。对这一特殊人群的违法行为不应只停留在处罚上,还应该从心理方面研究其成因。因此,我们对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人进行了调查,以期了解他们的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对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人进行心理干预、探索新的教育处罚模式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北京市1080名被查处的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人(以下简称为酒驾者)进行施测。

1.2 方法

1.2.1 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自行设计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户籍所在地、家庭年收入、每月饮酒次数。二是钱铭怡等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2]三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3]

1.2.2 数据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的不同特点分别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酒驾者SCL-90各因子得分与EPQ-RSC各因子得分进行相关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酒驾者人格特征与常模[2]应对方式比较

酒驾者P、E、N因子分高于常模,经t检验差异显著(P0.05)。如表1所示。

2.2 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人格特征的差异分析

为比较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人格特征上的差异,分别以P、E、N、L为因变量,以性别、户籍所在地为自变量,做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以年龄、学历、家庭年收入、月饮酒次数为自变量,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2.2.1 性别方面

女性酒驾者E因子分低于男性酒驾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 年龄方面

45岁以上组酒驾者L因子得分最高,36-45岁组酒驾者L因子得分最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3 学历方面

酒驾者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组N因子得分最低,大专学历组N因子得分最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4 户籍所在地方面

北京籍酒驾者L因子得分低于非北京籍酒驾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5 家庭年收入方面

酒驾者中家庭年收入10万元以上组E因子得分最高,3万~5万元组E因子得分最低,组间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6 月饮酒次数方面

酒驾者中月饮酒不足5次组P因子得分最低,月饮酒11~20次组P因子得分最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酒驾者SCL-90因子得分与普通人群比较

酒驾者SCL-90因子得分与童辉杰[4]2006年对国内普通人群调查结果相比,酒驾者躯体化、强迫、抑郁、敌对因子得分低于普通人群,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得分高于普通人群,经t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如表3所示。

2.4 酒驾者SCL-90因子与EPQ-RSC因子相关性检验

SCL-90的10项因子与P、N因子呈正相关,与E、L因子呈负相关。如表4所示。

3 讨 论

3.1 与正常人群相比,酒驾者的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人格特征更加明显

人格是一种心理特性,它使每个人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5]本研究显示,酒驾者P、E、N因子分高于常模,表明酒驾者性格外向,易冲动;在情绪稳定性上比正常人群要差,易怒、不安、焦虑、担忧,对刺激反应过于强烈;在倔强性上比正常人群要严重,孤僻、离群、不服管教。由于存在这些突出的人格特征,酒驾者容易产生攻击、冒险、寻求刺激等不理性的行为。对酒驾者进行心理干预时应充分考虑到他们特殊的人格特征。

3.2 月饮酒次数多的酒驾者人格问题突出

月饮酒次数多不仅对躯体造成损害,还导致人格改变。本研究显示,月饮酒次数越多,N、P因子得分越高,即神经质和精神质特征越明显,人格问题越突出。这种人格问题表现为个体焦虑、抑郁、缺乏责任感等,它严重危及婚姻、家庭及社会,而且由于饮酒造成交通事故给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负性影响。对酒驾者进行心理干预时,一方面要为他们提供舒缓内心抑郁、焦虑,缓解不良情绪的途径;另一方面,要帮助他们戒酒,帮助他们摆脱对酒的心理依赖和生理依赖。

3.3 酒驾者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存在相关关系

人格作为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已得到业内人士的普遍认可。研究结果显示,SCL-90各因子得分与EPQ的N、P因子得分呈显著正相关,说明神经质和精神质越明显的人,倾向于出现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SCL-90各因子得分与E得分呈显著负相关,说明E得分越低,越内向,心理健康症状因子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该结果与郑维芳[6]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3.4 与普通人群相比酒驾者是否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需进一步研究

由于时效性的原因,本次研究中酒驾者SCL-90因子得分未与金华和吴文源1986年发表的常模[7]进行比较,而是与童辉杰[4]2006年对国内普通人群调查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酒驾者躯体化、强迫、抑郁、敌对因子得分低于普通人群,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得分高于普通人群。因此,与普通人群相比酒驾者是否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牟建霖.酒后驾车的危害与治理[J].公路与汽运,2004(5):19-21.

[2]钱铭怡,武国城,朱荣春,等.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J].心理学报, 2000, 32(3):317-323.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115.

[4]童辉杰.SCL-90量表及其常模20年变迁之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4):928-930.

[5]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25-429.

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范文第2篇

判断一个人的健康状况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类方式:

(1)统计常模。当一个人的心理特质的测量值接近总体平均数时,就认为他的心理是正常的健康的若一个人心理特质的测量值消离总体均值就认为他的心理是异常的、不健康的。

(2)社会常模。 当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就认为他的心理与行为是健康的正常的反之,就认为他的心理与行为是异常的、不健康的。

(3)生活适应。 生活适应良好者的心理是健康的适应困难,干扰了个人或社会安宁者的心理是不健康的。

(4)心理成熟。个人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程度协调者是心理健康的,而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发展或落后于同龄人平均水平者则是不健康的。

(5根据当事人主观体验到的是满意感、幸福感还是痛苦与不适,来判断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上述种种观点都是从某 角度去判断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心理健康是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应从多角度、多层面综合判新:①从个体的成长角度看,适应与发展是主要的判听依据②从人的社会化角度看,统计常模与社会常模是主要的判断依据③从个性发展角度看,心理结构的完整与功能的匹配是主要的判断依据。由此看来,在确定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依据时,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存在统的基本依据,不存在统-不变的具体依据。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含义的具体化。由于国内外学者确立心理健集标准所遵循的依据不同,因而对心理进康的判断标准的认识也存在差别。

(1)自我充分实现的人就是心理健康的人。这是人木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2)适应良好的人是心理健康的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隐含的心理健康标准。

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范文第3篇

(一)研究对象

在荆门市城区内随机抽取老年人样本,此次调查共计240人,回收有效问卷221份。根据基本情况调查的项目具体包括:

(1)居住地:城市150人,农村71人;性别:女性115人,男性106人。

(2)婚姻:有配偶148人,丧偶73人。

(3)是否与子女同住:有111人,无110人。

(4)年龄:64以下57人,65岁~69岁之间73人,70岁~79岁之间68人,80岁以上23人。

(5)学历:无47人,小学83人,初中53人,高中18人,大专9人,本科及以上11人。其中在婚姻状况这一项目上,还有未婚与离异两项,因为调查中这两项人数所占比例太少,就只保留了有配偶与丧偶两项。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工具:问卷内容包括2部分。

(1)采用一套基本资料问卷,包括10道小题,涉及年龄、婚姻、学历、职业、业余爱好等内容。

(2)SCL-90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测试者可从十个方面来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1]。本测验适用对象为16岁以上的个体。测验目的:本测验的目的是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测试结果评定:该量表包括90个条目,共9个分量表,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此外还有附加项目作为第10个因子来处理。评分方法:分为五级评分(从0~4级),0=从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

2.调查方法对荆楚理工学院参加公选课《老年心理学》各专业本科学生进行统一培训,于2013年3~5月在荆门市城区对调查对象进行一对一的调查与指导,问卷当场收回,对于文化程度低者,由调查员现场询问答卷并予以记录。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40份,整理并剔除缺失资料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221份,有效回收率为92.1%。

3.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双录入方法进行数据输入和纠错,运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方差分析。p<0.05时,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时,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2]。

二、结果

(一)总分与因子分的分析

按全国常模结果[3],总分超过70分,或任一因子超过1分,可考虑筛选阳性,说明存在问题,需进一步检查。本次调查荆门市221名老年人的总分均值达到了94分,超过70分。各因子分中有5项因子的分数均分超过1分,属于阳性,他们是: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其它,还有人际关系这项因子的均分也达到了0.96的分值,接近1。从总分与阳性因子分来看,荆门市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与全国老年人相比较,荆门市老年人普遍存在躯体疾病,在心理层面存在一些强迫性思维或强迫,还伴有抑郁、焦虑等情绪,同时伴有睡眠、饮食等方面的困扰,人际交往带来的困扰也比较明显。

(二)老年人各心理症状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

1.性别、婚姻状况、是否与子女同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差异性的影响不显著在差异性统计分析中,性别、婚姻状况、是否与子女同住这三个因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基本无差异,这些因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差异性的影响不显著。

2.居住地、学历、年龄、兴趣的广度四个因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差异性的影响显著在差异性统计分析中,居住地、学历、年龄、兴趣的广度这四个因素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差异是非常显著的,与老年人躯体化、抑郁、偏执、恐怖和敌对这些因素之间有高相关。

(1)不同地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对老年人10个心理健康因子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住在城市和农村的老年人在躯体化及抑郁两个因子上达到了非常显著性差异水平(F(躯体化)=10.032,P=0.002;F(抑郁)=7.503,P=0.007),p<0.01,两项因子平均分都大于1分,属于阳性水平。数据表明老年人都有明显的躯体化和抑郁问题,躯体不适,疾病多发,在心理层面上很容易产生抑郁、无希望、无助和无能为力的感觉,而这些身体不适和心理的抑郁感农村老年人要比城市老年人更严重,差异显著。在偏执因子得分上也存在显著差异(F(偏执)=5.389,P=0.021),p<0.05,城市老年人在处理问题时,能比较全面地分析,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想法,而农村的老年人在处理问题时更易表现出片面、固执,或倾向于钻牛角尖的状态。

(2)不同学历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对老年人的10个心理健康因子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学历老年人在偏执这项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F(偏执)=2.548,P=0.029),p<0.05。数据表明老年人随着学历的提高,心理健康指数也在逐步地提高,学历越低,心理健康问题越明显,如无学历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最多,平均分大于1,属于阳性,同时大专学历的老年人在这个社会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心理困扰,但并未影响其心理健康。

(3)不同年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对老年人的10个心理健康因子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年龄老年人在抑郁、恐怖、偏执这三项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F(抑郁)=3.500,P=0.016;F(恐怖)=3.837,P=0.010;F(偏执)=2.910,P=0.035),p<0.05。数据表明老年人的年龄段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年龄越大,抑郁分数就越高,更多地表现出无望、无助和无能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恐怖因子的分数也在逐渐提高,怕外出、怕去公共场所、怕人际交往、怕乘坐交通工具等,而70岁~79岁老年人的心理恐惧感在四个年龄段中是最强的,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的恐怖因子分数相比于70岁~79岁老年人的得分有所降低,但总趋势还是在上升(见图6)。偏执因子得分在老年人中也随年龄的增长有提高的趋势,年龄越大的老年人越多的会表现出固执、片面。(4)不同兴趣广度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对老年人的10个心理健康因子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因兴趣广泛度不同老年人在敌对这项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F(敌对)=3.262,P=0.022),p<0.05。数据表明老年人的兴趣越广泛,心理就越健康,而没有任何兴趣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程度反而要高于只有单一兴趣的老年人

三、讨论

荆门市老年人的量表总均分为94分,超过全国常模24分,说明荆门市老年人的健康存在问题。问题主要表现为:进入老年期,很多躯体功能会有明显的减退,而躯体功能的减退导致老年人更易受各种疾病的困扰,思维和行动也会有明显不如年轻时的感受,此时更容易觉得自己无用,对很多事情无能为力,形成抑郁的状态;老年期生活中发生严重生活事件的概率要比其他年龄阶段都高,老年人会因为恐惧疾病和死亡而产生焦虑。退休后收入减少,意识到经济的窘迫也会使老年人产生焦虑,严重的焦虑会影响人的正常睡眠和饮食,进而损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一)不同地区对老年人心理状况的影响

研究发现,不同居住地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存在差异。城市老年人在躯体化、抑郁、偏执这三个方面的心理状况好于农村老年人,这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与医疗水平和保健机制有关。城市的医疗服务和保健机制比较健全,医疗水平较高、看病方便、确诊率高,老年人对自己的身体情况普遍了解,由此带来的疾病困扰相比于农村老年人就少很多;而农村医疗和保健机制不健全,易导致农村老年人躯体疾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从而增加了老年人的心理负担。

(2)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关。城市老年人在这两方面的生活都比较丰富,大都有较为稳定的收入,城区中的社区活动、老年大学等为老年人提供了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与外界和人的交流也较多,接受的信息多,生活水平较高;农村的老年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明显的要低,易导致抑郁、偏执。

(二)学历对老年人心理状况的影响

研究发现,学历的高低对老年人偏执心理因素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笔者所列的学历分为6种状态:无、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本科及以上。总体上说,心理状况中的偏执因素随着学历的增高而越来越低,学历越高的老年人看问题做事情更倾向于全面综合的分析,心理健康水平也相对较高。学历越低,老年人思想行为越偏执,这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1)学历低也即受教育程度低,不利于疾病的预防和增进健康,躯体疾病进而诱发心理困扰。

(2)学历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经济独立能力,进而也易因此产生片面的判断思维。

(3)学历的高低直接影响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农村老年人获取资源的途径很少,解决问题的方式单一,当面对问题的出现时会倾向于较为偏执。

(三)年龄对老年人心理状况的影响

研究发现,年龄是影响老年人心理状况的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抑郁、恐惧、偏执三个心理特征有明显的变化,基本上都呈上升趋势。在刚进入老年期的老年人,上述的负性心理增加明显,其精神活动有一定波动,以后随年龄增加,除恐惧性在79岁之后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之外,波动趋势趋于平缓。这可能与老年人逐渐适应角色和环境,对生活的要求降低满足现状有关。老年人躯体功能下降,患病数目和种类增多,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下降,使得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减少,从而使老年人开始退出角色或丧失角色,这些因素很容易导致老年人产生抑郁、恐惧、偏执等心理改变,使老年人存在一定心理健康问题。此外,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其经济状况、社会支持和患病后得到的医疗照顾日趋下降,也是老年人心理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四)兴趣对老年人心理状况的影响研究还发现,兴趣的广泛度对老年人产生敌对情绪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兴趣越广泛,敌对情绪就越少。到了老年阶段,老年人社会角色发生变化,主体角色转变成了依赖角色,工作角色转变成了家庭角色,重心已经不是工作,很容易产生衰退感,而此时能顺利适应这种角色转变的老年人大都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经常参加兴趣类活动可以继续让老年人有成就感,情绪状态比较平和。还有一些老年人则完全回归家庭,虽然没有具体的兴趣,但是他们大都帮子女操持家务、投身于家庭、带儿孙,由此也能让一些老年人顺利适应老年期的角色转化,这种传统的中国老人的生活状态恰恰能解释为什么无兴趣的老年人敌对情绪反而要低于只有单一兴趣爱好的老年人的原因。还有很多老年人,儿女不在身边,兴趣又很少,社会角色的转变没有相应的衔接,就很容易出现不适应老年生活现象,进而出现敌对情绪,影响心理健康。这就需要老年人通过多参加集体活动、广交朋友,激发老年人的多种爱好和兴趣,避免负性心理的产生。

四、结论与建议

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建议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2

引言

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对大学生教育的效果和自身履职尽责情况。陕西高校数量众多,了解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已迫在眉睫。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国外已有研究重点关注的是辅导员的管理体制等方面,国内已有研究主要有:第一,关于辅导员心理特质的研究。迟伟[1]的研究认为辅导员应具备七种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二,关于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及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倪亚红[2]的研究认为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总体上是比较好的,并探讨了具体的原因。第三,关于辅导员不健康心理的研究。黄夏青[3]的研究认为高校辅导员不健康的心理状况,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本研究以陕西高校范围内的辅导员为研究对象,拟从人口学因素和高校辅导员自身特征等方面出发,通过问卷调查,探析影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归纳总结现状并提出政策性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陕西省高校辅导员(主要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财经学院等10多所本科高校),调查数据利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80份,剔除无效问卷9份,有效问卷171份(男=99,女=72),问卷回收率为95%。调查统计中按照方便取样的原则进行,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2-1、2-2和2-3所示。

2.研究工具

本研究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陕西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量。该量表由L.R.Derogatis1975年编制,共有90个条目,分为10个因子,即躯体化、焦虑、强迫症状、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偏执、敌对、恐怖和其他。名条目均采用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5级评分标准。

三、结果分析

1.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分析

将陕西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与全国成人心理健康常模进行均值比较(见表3-2)。

结果表明,陕西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总均分高于全国成人常模,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最显著的是恐怖、躯体化、焦虑和偏执四个因子。

2.不同特征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

(1)不同性e陕西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差异性比较

本研究以性别为分组变量,将心理健康的10个因子作为检验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仅列出显著差异项,如表3-3所示。

由表3-3可知,不同性别的陕西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存着在显著差异。其中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偏执、精神病性4个因子的性别差异显著,男性辅导员的得分均低于女性,说明男性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女性,且这种性别上的差异是显著的(*p

(2)不同工作年限的陕西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差异性比较

本研究以“不同工作年限”为因子,以心理健康的10个因子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由表3-4和3-5所知,不同工作年限的陕西辅导员在心理健康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焦虑、精神病性等7个因子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工作年限越长,其心理健康状况越低。

(3)不同年龄的陕西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差异分析

本研究将“年龄”作为自变量,将心理健康的10个因子作为检验变量,进行因素分析,如表3-6和3-7所示。

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的陕西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7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年龄越大的辅导员,其心理健康状况越不容乐观。其中35岁以上的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低。

四、结论及建议

1.结论

陕西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总均分均显著高于全国成人常模,且不同特征的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呈现不同的差异。

2.建议

提高陕西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水平需要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积极应对。首先,陕西各高校整体上应构建重视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优良环境。其次,构建陕西高校辅导员职称晋升和积极有效的个人发展机制。最后,利用高校的教师发展机构和心理咨询机构,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提供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迟伟.政治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和工作激励[J].北京高等教育,1996(02):35-36.

[2]倪亚红.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07):667-668.

[3]黄夏青.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焦虑及对策研究[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104-105.

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

随着高职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受各个高职院校的重视,特别是是90后的特殊群体[1]。有调查研究显示,高职生具有较强的消极心态,其中23%的学生自卑感较强;28.8%的学生认为就读高职院校是无奈的,有较强的失落感;近22%的高职生学习主动性不强且不喜欢所学专业;30%的学生生活无目标且缺乏热情等。[2]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恰当处理学生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不仅要将学生培养成高技能人才,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发展,这对他们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具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3-5]。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对大一新生共发放问卷1390份,回收有效问卷数为1294份,回收有效问卷率为93.09%,其中男生1085人,女生209人,独生子女837人,非独生子女457人,来自城市435人,来自乡村859人。

(二)测评方式与数据处理

本文采用了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纸质测试,所有数据分析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且各因子得分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来源方面的差异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高职新生各因子得分与全国正常人常模的比较

如表1所示,相对于全国正常人常模,高职新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具有显著的差异,且高职新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方面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而在强迫症状、恐怖、精神病性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

(二)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家庭来源方面的差异

对高职新生各因子得分在性别上差异性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男女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10个因子及总因子上得分具有显著差异,且女生的各因子均分显著高于男生,所以,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男生,学院需对女生给予更多关注、更多关怀。对家庭来源结果分析发现,如表2所示,家庭来源不同的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和总因子分方面得分具有显著性差异,且来自城市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来自乡村的学生。

(三)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如表3所示,某高职新生是否独生子女在躯体化、敌对和精神病性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且独生子女在三个因子上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三讨论

研究数据表明,高职院校新生在症状自评量表中的多个因子得分显著较低,所以,相对于全国正常人心理健康常模,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良好,但在强迫、恐怖、精神病性方面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这需要学院采取一定措施及时预防、合理干预。性别、家庭来源、独生子女与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很大影响。结果表明,女性自评量表的各项因子普遍高于男生,由于男女生在情绪情感体验、人际沟通、行为表达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导致男女的心理发展特点具有很大程度的不同,女生的人际沟通、情绪体验比男生更敏感、更丰富,独立性较弱,所以学院应针对性地解决男女的心理问题。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中国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比较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素质发展和培养,导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多表现出敏感、多疑等不健康的心理特征,他们对待周围的人较多采用敌对的态度,情绪容易激动,甚至有时候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使他们在校园学习生活中出现了一系列心理问题。而独生子女学生由于在家里受到父母的宠爱,在学校新的环境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对不符合心意的事情或人产生敌对意识和行为。相对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应该得到学院更多地关注。所以,学院在进行心理教育与辅导过程中应全面考虑学生的个人成长环境,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干预。

四建议

(一)开展入学专题讲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

通过开展新生入学专题讲座,使新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有一定了解,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大学与高中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差异,激发学生自我调适的主动性,为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做好心理准备。同时,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纠正对心理咨询认识的一些误区,增强其对心理咨询工作的信任,便于学院建设安全、和谐的校园氛围。

(二)制定合理的心理辅导方案,建立良好的学院——家庭沟通机制

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和各系院心理辅导员重点关注心理普查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约谈并确认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制定合理的心理辅导方案,做到对症下药,对有同类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如自我意识发展障碍、情绪管理障碍、人际交往障碍等;分析他们的家庭结构并建立家庭教育档案,对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学院应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征得家长同意后可转介至专业心理治疗机构等。

(三)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心理辅导员专业素养

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学院应按照规定师生比例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同时,充分发挥各系院辅导员的重要作用,积极组织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专业培训,专兼结合,及时掌握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调适方法

心理健康课是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行为训练法等多种形式传授心理知识、塑造积极心理素质的公共基础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与要求,同时指导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提高其人际沟通能力,学会交往;不断增强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为学生介绍常见的应对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喻瑶,熊忠元等.“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4):44-47.

[2]张国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社会心理科学,2005,(02):93-96+128.

[3]叶丽霞.对构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33):600+598.

[4]汤艺,路金阁,刘伟伟.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构建[J].企业导报,2015,(11):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