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贸易与文化交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年来,中国与俄国的贸易往来显著增多。2014年中国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进口国、第二大出口国。随着中俄双方的紧密合作,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凸显。文化是贸易合作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文化业附加值超高、可持续较长,可以帮助中俄贸易实现快速增长,中俄贸易离不开文化交流。因而,研究中俄贸易中的文化交流,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深化合作的建议,对于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俄贸易文化交流现状
(一)合作领域拓宽、加深,交流活动规模化、品牌化
初期的两国文化合作领域仅限于教育、文化领域,交流活动表现为出国留学、参观考察,随后合作交流领域扩大,在科技、新闻出版、艺术、文学、影视、旅游等诸多领域进行了研讨会、展览、演出、推介会等交流活动。中国与俄罗斯文化部于2013年11月签订的2014至2016年的《合作计划》明确指出,两国要加大并深化民间艺术、戏剧、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等文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不仅合作范围较广,而且双方进行文化交流的频率较高,举行了很多规模大的活动。2006年至2007年,超过300万人次参与包括经济高峰论坛、文化节、投资促进周等500多项活动在内的“中俄国家年”,此次交流活动使得中俄双方民众对彼此的文化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2009年至2010年为“中俄语言年”,中国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超过1亿的民众参与了将近300场俄语文化活动,俄罗斯23个地区将近1千万的民众参与了200多场汉语文化活动,成为俄语和汉语学习热潮的催化剂。2012年至2013年为“中俄旅游年”,双方一共举办了224场文化交流活动,每年有超过300多万的交流人数,成为中俄文化交流的新载体、新平台。2014年至2015年为“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中俄均处于教育改革期,将在这一周期内举办100多场活动,让双方的青年相互往来、加强交流。中俄在规模化的系列文化交流年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知名品牌文化产品,比如国家年期间的“汉语桥”、语言年期间的大型多媒体教学节目“你好,中国”、旅游年期间的“红色旅游”等。
(二)交流平台已经搭建,合作机制日趋完善
中俄文化交流始终由政府部门主导,成立了人文合作委员会,不断地针对科技、艺术、教育、旅游等文化领域的问题进行沟通与合作。俄罗斯华人联合会于2000年成立,清华大学于2003年成立了中俄文化交流与研究中心,国家汉办于2006年在俄罗斯开设了第一所孔子学院,教育部于2009年开始组建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中国文化中心于2012年在莫斯科揭牌运营,国际文化金融交易所联盟于2015年成立,这些都成为两国加深文化交流的主要平台。而双方通过交流平台开展的比较成功的活动已经定期、机制化,比如两国的“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等文化交流年作为中俄推广文化交流的成效显著的平台与载体,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活动举办机制,比如电影周、投资周、青少年交流周、文化节等活动都是定期举办的。而对于黑龙江省而言,文化大集是黑龙江与俄罗斯定期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
二、中俄贸易文化交流存在的问题
(一)中俄文化交流存在不平衡现象
这种文化交流方面的不平衡表现在交流主体、数量、区域、内容四个方面。交流主体方面,仍以官方或者半官方为主,单纯民间或者商业的文化交流甚少;交流数量方面,用郭沫若先生的“洪流与溪涧”形容相当贴切[1]。这种数量的不平衡源于18世纪,当时世界掀起了中国热,中国的青花瓷等文化产品大量涌入俄罗斯,19世纪亦是如此,而20世纪则是俄罗斯对中国的文化输入远远超过中国对俄罗斯的文化输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对俄罗斯文化特别是艺术团的需求与日俱增,但俄罗斯人民对我国的艺术表演需求较小,因而到我国表演的俄罗斯艺术团数量远远超过了我国到俄罗斯表演的艺术团。交流区域方面,中俄双方并没有实现各个地区的深入文化交流,我国是与俄罗斯临近的区域对俄罗斯文化非常熟悉,而其他地区仅仅是了解、甚至不关注俄罗斯文化,像黑龙江省会哈尔滨民众最喜欢吃红肠、列巴这些俄味食品,但广西这些南方城市就很少有人吃过甚至知道这种食物。俄罗斯亦是如此,到我国留学的俄罗斯学生大部分来自毗邻我国的伊尔库茨克地区,而莫斯科等地区的留学生数量很少。交流内容方面,不平衡体现在交流比较单一,过多地停留在语言和传统文化的交流上,而忽略了双方艺术等方面最新文化成果的交流。这些不平衡现象均说明了中俄文化交流活动还不够深入、全面,而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中俄双方民众对对方文化的认同度不高。比如,双方文艺演出团队数量的差距主要是由于双方民众的需求不同,两国近十年来一直讨论联合拍电影的事宜,由于彼此文化认知不同,直至2014年11月才首都合作开拍《最后决战》。
(二)中俄文化交流存在不适应因素
两国文化交流不适应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民众的文化素养不高。中国教育特别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普及让民主素质有所提升,但对中俄文化的了解并不够全面,导致在中俄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出现低素质的行为,不仅经济受损,而且造成了不良影响。特别是在上个世纪末现代中俄双方进行贸易来往的初期,俄罗斯轻工业品紧缺,我国部分文化素养较差的商人将不合格的商品销往俄罗斯境内,这使得诚实守信的俄罗斯人将中国商人认定为“骗子”,尽管已经过去20多年,但现在的俄罗斯人对中国人仍旧保留着“骗子”的认知。另一方面是指中俄交流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匮乏。这种复合型人才既要熟练掌握应用中、俄两种语言,又要对两国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还要具备艺术、旅游、教育、出版等一种或者多种专业技能[2]。尽管东北部分地区的学生从初中就开始学习俄语,但是俄语毕竟没有跟英语一样在国内普及教育,加之俄语教学水平不高,使得掌握两种语言的人才并不多,而复合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伴随中俄两国合作关系上升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复合型人才的匮乏将成为制约双方文化交流的关键因素。
三、中俄贸易文化交流深化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文化交流,实现平衡发展
1.扶持民间交流
民众是文化交流的主体,要想深化文化交流,必须将交流的主体由政府转变为民众[3]。政府应该多鼓励民间团体、企业等自发组织与民众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交流活动。比如我国广电可以放宽对俄罗斯电影的播放限制,让国内更多的大众可以通过荧屏来了解俄罗斯文化。我国的中医药企业可以到俄罗斯举办中医诊疗的相关知识展览,让俄罗斯民众对我国的中医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2.各个地区设立中俄文化交流中心
在我国各个城市,特别是三、四线城市全面建设文化馆、剧院等文化交流所需的场所,完善文化交流所需的基础设施,实现文化基础设施在全国一、二、三线城市的全面及四线城市大部分覆盖。在各个城市设立中俄文化交流中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利用多样化的优惠措施,鼓励内地民众积极地参与到中俄文化交流活动中。双方民众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彼此熟悉,对对方的文化产生认同。因而只有更多地区的民众参与到交流活动中,才能实现中俄文化交流的区域平衡发展。
3.创新文化交流的产品
除武术、京剧等俄罗斯人所熟知的文化外,我国应该对文化传播产品进行创新。根据俄罗斯与我国的差异,特别注重在艺术、影视、旅游等几个领域的深入,将中国现代生活、中医、民间工艺等俄罗斯人所不熟悉、感兴趣的文化元素融入影视作品、旅游产品等方面,可以大大拓展中俄双方在内容方面的文化交流。
(二)改善中俄交流中的不适应因素
1.提升民众的文化素养
应该针对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来实现民众整体对俄文化素养的提升。对俄文化交流最关键的人群是基层文化人员,应该定期以网络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等方面的培训[4];对俄贸易中,商务人员的素养直接决定了我国的对俄形象,应该对他们进行法律、商务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出国旅游的民众,应该对他们进行俄语、日常生活礼仪、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训。总之,文化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部分地区设立中俄大学,或者在某些大学中开设与中俄文化交流相关的专业,主要用以培养中俄贸易与文化交流所需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比如,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来华旅游,而我国俄语导游十分紧缺,这大大降低了旅行社的服务质量。可以在部分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中下设中俄旅游管理分支,培养精通俄语、熟知俄语文化与中华文化、掌握导游技巧的俄语导游。像黑龙江这种与俄罗斯保持密切往来的贸易大省,可以在哈尔滨开设中俄大学,针对中俄贸易合作方向培养一些实用性的人才。总之,要做好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长效机制,为对俄文化交流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崔英兰,王剑.开启中俄文化交流的崭新窗口[J].中国文化报,2012(12).
[2]迟雯萍.以中俄文化交流推动俄罗斯入境旅游市场研究[J].经济发展研究,2014(01).
[3]韩冰霜.中俄文化交流问题研究初探[J].现代交际,2015(07).
关键词法定计量单位物理教学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形势的不断发展,我们与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已经十分频繁,恢复我国在国际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组织中的合法地位的时刻即将来临,只有保证国际间数字表示方法的统一和计量单位的科学统一,才会有更广泛的科学技术、文化交流,经济贸易国际合作与交往。国家的繁荣昌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抓住机遇,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其中包括认真执行法定计量单位(SI)。计量单位的统一是一项共同目的的国际事业,尤其在科学、技术、文化、贸易高度发展的今天,贯彻国际统一的法定计量单位更显得紧迫与意义重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已于1985年9月6日通过,1986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与此同时,我国制订了GB3100—86《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GB3101—86《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GB3102.1—86《空间和时间的量和单位》,以及有关力学、热学、电学和磁学、光学、电磁学、声学、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原子物理学和核物理学等学科领域内的各种量和单位的强制性国家技术标准共十多项,并已宣贯实施。这些标准在我国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与试验,对外贸易与国际经济、技术、文化交流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近些年出版的书籍、期刊、报纸及教科书中,已广泛准确地运用了国际单位制(SI)。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数千年的生产、科研和文化活动中也形成了自己固有的计量单位,如市尺、市斤等,同时也引用诸多国外的计量单位、名称和符号,如米(m)、埃(A,1A=10-10m)、尼特(nt)、毫米汞柱(mmHg)等等。在大量的计量单位中,部分量的名称、量的符号,单位名称和单位符号与国际单位制(SI)的规定不一致,不统一,为了认真贯彻和实施SI制,1984年2月27日我国国务院了《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计量单位的命令》,对我国历来使用的计量单位分为;1.法定计量单位(SI单位);2.非国际单位制的单位;3.应废除的常见计量单位。这是为了加强计量监督管理,保障国家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以利生产、贸易、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实施技术改革的重大措施之一。
我国已宣布废除的常见计量单位主要有以下一些:长度量的单位名称“(市)尺”、“费密”(1费密=10-15m)和“埃”,以及“埃”的单位符号“A”(1A=10-10m);质量的单位“(市)斤”;面积的单位名称“靶恩”和单位符号“b”(1b=10-28m2);加速度的单位名称“伽”和单位符号“Gal”(1Gal=10-2m/s2)”;重力的单位名称“达因”和单位符号“dyn”(1dyn=10-5N),以及“千克力”或“公斤力”,及其单位符号“kgf”(1kgf=9.80665N),还有“吨力”及其符号“tf”(1tf=9.80665×103N)”;压力、压强、应力的单位名称“巴”和单位符号“bar”(1bar=105Pa),尚有“标准大气压”和其单位符号“atm”(1atm=101325Pa),“工程大气压”和其单位符号at(1at=9.80665×104Pa)和“毫米水柱”及其单位符号mmH2O(1mmH2O=9.806375Pa)。
作废的有:(动力)粘度的“泊”和其单位符号“P”(1P=0.1Pa·s),运动粘度的单位名称“斯”(托克斯)和其单位符号“St”(1St=10-4m2/s)。能量、功和热和单位名称“卡”(路里)及其单位符号“Cal”(1Cal=4.1868J),以及单位名称“尔格”和单位符号“erg”(1erg=10-7J),单位名称“千克力米”和单位符号“kgf·m”(1kgf·m=9.80665J)。光照度的单位名称“辐透”和单位符号“Ph”(1Ph=1041x)。功率的单位名称“(米制)马力”和磁通量的单位名称“麦克斯韦”及其单位符号Mx(1Mx=10-8Wb)。磁通量密度和磁感应强度(B)的单位名称“高斯”及其单位符号“Gs”(1Gs10-4T)。磁场强度(H)法定计量单位是“安[培]每米”,单位符号是“A/m”,而原来使用的单位名称“奥斯特”和单位符号“Oe”(1Oe(1000/4x)A/m)已经作废。放射性活度(A)的单位名称是“贝克(勒尔)”,单位符号是“Bq”,而原来使用的“居里”及其符号“Ci”(1Ci=3.7×1010Bq)已经作废,不再使用。吸收剂量(D)的SI单位应该是“戈(瑞)”,其符号应该是Gy,而原来使用的单位名称“拉德”和单位符号“rad”(1rad=10-2Gy)已经作废。剂量当量(H)的单位名称应是“希[沃特]”,单位符号应是“Sv”,而原来使用的单位名称“雷姆”和单位符号“rem”(1rem=10-2Sv)已经作废,不再使用。照射量(X)的原单位名称“伦琴”,单位符号“R”(1R=2.58×10-4C/kg)则用“库仑每千克”及其单位符号“C/kg”所代替。
关键词:大众传播;国际贸易;促进;融合
Abstract:Presently,wearefacingeconomicglobalizationandthedisseminationglobalizationtime.Themassmediaparticipatesinthemoldnowinternationalrelationspositively;Theinternationaltradeobtainsininternationalrelations''''statusstrengthens,itsscopeexpandsunceasingly.Themassmediadisseminationisplayingtherolewhichtotheinternationaltradeaddsfueltotheflames;Atthesametime,theinternationaltradetransactionobjectandthescopeuniversalityhasnotonlyenrichedthemassmediadisseminationcontentandtheeffect,moreovergraduallyisalsoholdingthemassmediaforitstradesign.Obviously,themassmediadisseminationandtheinternationaltradeareseepingmutually,promotemutually,thetwoalsoinevitablyduringthisprocessconsiderabledevelopment.
keyword:Massmediadissemination;Internationaltrade;Promotion;Fusion
前言
当前,我们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大众传播媒介扮演着1个新的能动角色,积极参与塑造当今的国际关系。当今,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关系的主题,国际贸易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得到加强,其范围不断扩大。而国际贸易中大众传播的内容也倍受各方的关注,影视产品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由此引出的知识产权、文化侵略等等成为贸易各方常常争论不休的问题。此外,由于大众传播工具用途的开发,电子商务、网络贸易等竞相成为当代国际贸易的时髦方式。国际贸易与大众传播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国际贸易的内容与手段。可以看出,2者不仅在相互促进,而且也在相互融合中发展。
1、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在发展中相互促进
1.每1次大众传播媒介的革命,都使国际贸易决策变得更为快捷和准确。
大众传播媒介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再到网络媒介,每1次革命都使国际贸易变得更快捷,这主要体现在贸易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技术手段上。
17世纪以前,人类已经掌握了许多通讯工具和手段,其中报纸作为1种有影响力的新式传播工具也在古罗马帝国和中国唐朝出现了。这时,报纸主要用于为地中海和尼德兰地区商人们提供商情、船期和海外其他情况,信息源即是海外或国外,这种状况1直持续了上百年。这样,商人们决策时就有了较多的信息,从而使得决策更为准确。所以说,大众传播工具1开始就直接和国际贸易有联系。随着印刷传媒的发展,其信息传播和舆论导向功能对国际贸易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它可以提供各种国际经济信息,报道国际经济领域的最新事态,评述国际经济新近变动的重大事件,预测国际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对各国的对外贸易产生影响,为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提供依据。
到了20世纪,广播和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量更大,而且不受空间的阻隔、国界的限制,覆盖面广,这就为贸易决策提供了更快的信息服务。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在20世纪发展非常迅速,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掌握越多越新的信息在激烈的商战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电子媒介的信息传播特点恰好满足了这方面的需要。
20世纪末,网络的出现使得全球各国、各地区都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它打破了传统的地域概念,形成了以信息为中心的跨国界的虚拟空间。网络使大众传播领域又发生了1次根本性变革,也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上的信息具有极大丰富、多媒体形态、迅速及时、全球传播、便于检索、交互等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可以为贸易决策提供大量的信息,更重要的是网络与贸易的直接结合,如电子商务、网络贸易等,从而使得贸易过程更为快捷。
2.国际贸易促进大众传播的效果。
国际贸易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促进着大众传播的效果实现。这不仅体现在有形和无形贸易本身所蕴含的商品与服务信息的传播与交流,而且体现在贸易渠道的通畅也使得大众传播的效果更易达到。因为当今世界各国间的力量对比已由过去的主要是政治的对抗,转变为主要是经济和科技的较量。经济实力决定着1国的综合国力,关系着1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这无疑会对各个国家传播自己的文化与理念带来影响。1个国家的外贸实力增强,会提高其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谈判力量,这对大众传播的实践和效果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2、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在相互融合中发展
1.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国际贸易的内容与手段。
(1)很多大众传播产品成为国际贸易的客体(标的)。随着国际贸易中无形贸易的发展,报纸、期刊、杂志等印刷媒介和广播、电影、电视等电子媒介不再仅仅扮演为贸易提供信息的角色,而是日渐成为贸易产品的1部分。影视服务贸易的兴起与发展就是佐证。
影视服务业,主要包括电影和电视的媒体传递及其服务,它带给人们的是对信息的直接汲取、对艺术的直接欣赏。目前,世界电影服务贸易市场广阔,交易量大,据统计年进口影片在100部以上的国家达83%。而且,各国对进口影片的依存度高,国内生产量与国内放映总片数之比超过10%的国家也仅有30个,可见,大部分国家严重依赖进口电影市场。在国际电影贸易中,美国占据着主导地位。如1992年美国电影占领了英国电影市场的95%,法国的2/3。1996年美国在欧洲联盟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为70%。1995年到1996年欧洲同美国在电影、电视领域的贸易逆差从48亿美元增加到56.5亿美元①。美国电影在我国进口电影中也占据主导角色。1996—1998年我国共发行进口影片149部,其台片37部、外国片112部。在外国片中,美国片62部,占55.3%②。另外,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也都从境外进口电视节目,而且进口的数量占整个电视节目总数的百分比,大部分在20%—50%之间,有的甚至达到83%,可见世界电视服务贸易也广泛存在于各国之间。从全球来看,进口节目的绝大多数来自美国,以及相当少的1部分来自西欧和日本1些地区,如拉美3/4的进口节目来自美国。我国引进的外国电视节目情况也表明美国节目占主导地位。1994—1998年,我国引进有线节目共478部3593集(其台53部1062集)。外国节目中,美国占269部1238集,占全部外国部分(425部、2531集)的63.1%和48.9%。1990—1998年,我国引进无线节目共790部10268集(其中包括港台133部3376集)。外国节目中,美国占266部2348集,占全部外国部分(657部6892集)的40.5%和34%③。所以可以说,国际影视贸易10分活跃,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2)大众传播媒体(网络)与国际贸易直接融合成1种新的贸易方式——网络贸易。网络这1新兴的传播媒体,正将整个世界联在1起,改变着1个社会的认知结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也为网络贸易敞开了大门,成为国际贸易中的1个亮点。“网络贸易”、“网络商务”这些新词在新闻媒体上也频频出现,越来越引人注目。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及其服务功能的日臻完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网络贸易不仅会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贸易的竞争思维和行为,而且会日益成为信息化时代全球商界最有效的竞争手段之1。
网络贸易是在1994年以后才发展起来的1种新兴贸易方式,然而由于其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加快商业周期循环、节省时间和费用、降低成本等优势,其发展速度让人吃惊。据统计,全球网上贸易交易额1996年只有23亿美元,1997年就为250亿美元,1998年达500亿美元。2001—2002年可能达到3300亿美元,2003到2005年可望增长到1万亿美元。另据世界贸易组织(WTO)预计,到2002年,通过网络进行的国际贸易将会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0%—15%。按现在网络贸易的发展势头,未来10年全世界国际贸易将有1/3通过网络来进行。可见,网络贸易前景广阔。
2.国际贸易也是大众传播的1个途径。
世界各国通过国际贸易可以互通有无,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通过国际贸易各国人民在国内市场就能买到世界各地的高质量、多品种以及花样、规格繁多和性能优良的商品。此外,通过国际贸易各国人民还能得到他国提供的优质服务与文化产品,从而提高文化生活水平,达到共享人类文化的目的。可见,无论是有形的国际贸易还是无形的国际贸易都是人类进行交流和传播的1种途径。
在有形国际贸易中,贸易标的是有形的货物,我们通过货物的进出口,不仅达到了物质方面的交流,而且能达到精神方面的交流,因为每1商品本身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与信息。事实也是这样,我们正是从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等诸多商品中享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外国游人也正是从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中享受着中国的古老文明。展望未来的国际贸易,无论在技术水平、人员素质、交易方式等方面都将有很大的提高和改进,这必然会使大众传播的途径更为通畅。
为了人类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WTO及其他国际组织也都在积极寻找方法来规范这种通过国际贸易方式进行的文化交流,如就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达成了协议。这不仅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而且是为了人类更好地进行交流,也能促进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这是文化传播与国际贸易的共同目标。
在无形国际贸易中,国际贸易对大众传播的作用体现得更为充分。如国际技术贸易,它是传播科学技术的重要方式,通过这种贸易方式,我们可以了解和享用世界范围内先进的技术知识。国际电信服务贸易对大众传播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很难想象,没有电信服务业的发展,人类今天的交流与传播会是什么样子。国际影视贸易是国际贸易与大众传播结合得最紧密的1个领域,我们正是从许多进口的影片、电视节目中了解着国外的风土人情,了解着世界各个角落正在发生的事情。随着国际影视贸易的日益活跃,必然更好地带动人类文化艺术的传播与交流。
可见,大众传播对国际贸易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每1次大众传播媒介的革命,都使国际贸易变得更为便捷。同时,国际贸易交易对象与范围的广泛性不仅丰富了大众传播的内容与效果,而且正在逐渐容纳大众传播媒介为其贸易标的。可见,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正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2者也必然在此过程中长足发展。
经济全球化不仅促进了形成人力资源的全球配置格局,而且对人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什么是国际化人才?虽然对国际化人才至今没有一个统一和固定的标准,但人们普遍认为,国际化
人才的素质应该包括如下方面:
1.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
国际视野包括对本行业、本领域国际上的整体格局、最近成果、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有着深入的了解;对国外主要的社会文化、民族习俗、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有相当认知;对世界发展的规律和潮
流能够准确把握。同时,在迅速变化的时代,国际化人才还需要树立创新意识,提高灵活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2.通晓国际规则和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按照国际规则和惯例办事成为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这就迫切要求国际化人才能够熟悉国际法、国际条约等国际规则。缺乏这些知识,要想在国
际交往中做到平等互利、捍卫民族利益,只能是一句空话。
3.熟悉并热爱本国文化,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实践能力。
国际化人才首先应该本土化。只有根植于本土文化并与之融合,认同本土文化的核心信念,才会形成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增强自身使命感和服务意识。在本土化的基础上还
应对世界主要国家或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决定了各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的思维与行为方式的差异,要拥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技巧和沟通能力,不仅需
要掌握对方语言工具,还需要深入了解文化内涵。因此从这点上说,国际化人才不是简单的“语言化”也不是“洋化”,而在于其应具有深厚的本土文化底蕴,且能兼容并包,具备跨文化沟通合作能力
。
4.具有较强的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信息处理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当今,信息正在迅速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及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国际化人才不仅要有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要有处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
猛进和人类文化的不断发展,只有终身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工作和社会变化的需要,因此终身学习的能力也是国际化人才的必备素质。
二、我国对外经贸人才的现状
国际化人才在外经贸领域的具体表征是必须熟悉国情,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丰富的专业知识;熟悉WTO及国际经贸活动的基本规则,了解国际经济法律的基本知识;掌握国际经贸基本技能,能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具备一定的国际跨文化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同时,也需要长期、系统的学习和实战练习,熟练掌握实际操作业务和流程。
中国加入WTO为进出口贸易带来绝好的机会,这已从入世后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快速攀升和世界位次不断跃升得到了充分证明。但我国也凸显出很多问题,尤其是人才短缺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与投资
进一步发展的掣肘短板。根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的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外贸专业人才的供需严重失衡,目前,中国外经贸从业人员达7000多万人,其中中外商投资企业直接从业人员2300多万人,占1/3
。数据显示,外贸专业人才缺口在2010年内将达百万。保守估计,即使仍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在2010年内,国内拥有外贸进出口权的企业数量也将达到40万家,仅按每家新增企业需要10名外贸专才计
算,就需要80万人,此为需求方面的情况。再看供给方面,目前我国国际贸易人才主要还是由高等院校培养。现在全国高校经济类毕业生每年有13万人左右,即使他们全部从事外贸工作,2010年内也只
有26万人左右。即使加上社会力量培养和其他行业人才转岗,估计外贸人才的缺口仍有100—200万人。更何况我国只有370多所高校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培养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每年只有几
万人,与百万的需求相去甚远。这类优秀的经贸高级专才在人才市场上往往是有市无价,需求缺口亟待弥合。这种供需失衡的状况为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高度挑
战。
三、关于高等院校培养国际经贸人才的思考
高等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作为培养我国外经贸国际化人才的主力战线,近年来随着我国外贸的迅猛发展进入了一个飞速扩张的时期,培养出一大批专业人才,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同时我们还要看
到人才素质表现单一、实践应用能力较弱等问题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专业高校毕业生的通病。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以尽快适应市场对外经贸国际化人才的切实要求。
1.高等院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困境。
(1)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化。近些年来,国际贸易专业已成为我国大专院校的热门专业之一。2004年全国有37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并且是28个财经、工商管
理类本科专业中招生学校和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但这370多所高校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存在“趋同”现象,缺乏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层次性,严重缺乏针对新时期主流用人单位
和主导进出口产品特点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只有极个别高校有针对性地培养特定行业的国际贸易人才,如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在国际贸易专业开设了纺织商品学课程等,有针对性地
培养纺织出口行业的国际贸易人才。
(2)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不力。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普遍存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理论轻应用的问题。各高校虽然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毕业实习,但大多数高校无稳定的实
习基地,无足够的实习经费安排,无严格规范的毕业实习考核办法,从而使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实习流于形式。部分高校虽然建立了国际贸易的模拟实训实验室,但因缺乏既精通国际贸易知识又熟悉进
出口业务操作的教师,模拟实训的效果不佳,导致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难以适应新时期主流用人单位对外贸人才的要求。
(3)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跨语言文化交流能力偏弱,难以应对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除了少数综合型重点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外,许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外语交流能力还停留在简单阅读阶
段,“聋子外语”、“哑巴外语”的情况仍十分普遍。
2.对策思考。
(1)丰富高等院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层次,着力解决“趋同化”问题。我国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新时期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变化,对不同层次高校(综合性重点高校、一般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
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综合型重点高校要侧重培养研究型、创新性和复合型高级人才,诸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法规,WTO规则等方面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维护公平贸易、实施贸
易救济、跨国投资经营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一般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针对不同进出口行业、不同工作岗位的应用型人才,适应新时期主流用人单位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
(2)强化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应以培养新时期合格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重点,以基本知识传授为基础,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满足
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切实改善重理论轻应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的状况。高校要把课堂的基本知识传授、实验室仿真实训和企业全真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仿真和全真实训
的实践教学功能和效率。同时国家要在政策上引导、在财力上扶植高校和企业共建全真实训基地。
(3)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国际贸易的专业课程教学应营造全外语授课环境或积极引入双语教学,帮助学生跨越听力关、开口关、交流关,培养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与国
外高校互派交流教师和聘请外籍专业课教师,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外文演讲、外文辩论、外文阅读与随笔等系列外语实践活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进入一个外语学习
环境,真正提高外语交流能力。在专业外语提高方面,可以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进行,通过实验室模拟与企业实训,使学生在外语交流的环境下完成国际贸易的实际业务和操作流程,从而具备较高的外
语交流和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贺菁.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理论、路径与收益分配[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2]贺政国.新时期国际贸易人才供需失衡的成因与对策[J].社科纵横,2007.6.
[3]李庆领等.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意义及策略[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6.
[4]孟秀勤等.国际化人才战略与开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张颖.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J].考试周刊,2007:35.
[6]朱文伟.国际贸易人才之现状与培养.国际人才交流[J].2007.8
论文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国际经贸人才培养
【关键词】商务英语 跨文化交际 人才培养
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文化传统方面存在的差异巨大。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难免出现文化冲突和碰撞的现象,冲突与碰撞是文化交流的形式之一,但针对商务性活动的跨文化交际,不同文化的差异在实际过程中会使双方产生误解与矛盾,导致交易失败。为此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应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充分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使跨国的商务活动能更加有效地进行。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者们认为“跨文化能力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效、恰当地交往的能力”。Johnson 对跨文化能力定义是: “国际商业中的跨文化能力乃是个人有效地使用一套知识、技能和个人属性,以便在国内或国外成功地与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人们一起工作。”美国语言学家Rogers提出了交际的三大原则: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看待事物;学会从对方的角度感受事物;学会从对方的角度了解世界。这三大原则指明了跨国商务交流中的交际能力实质,由此观点可知商务活动中跨文化交际能力者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其中包括:充分了解文化差异,熟悉商务规则;交流中得体语言的正确选择;对于非语言行为有较高的敏感性;能够处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较快获取信息和策略等能力。总体来说,要求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能够熟练得体地与外国人进行交流,还能克服本族文化优越感和文化偏见,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就商业活动达成理解和妥协,实现双方的共赢互惠。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商务活动中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在处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群的商业价值观、经营方式与消费心理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不同地区和国家文化差异的了解,能更好的解决在商务活动中出现的文化障碍,同时对于进行国际经济贸易的企业来说,成功不仅取决于产品与服务,更取决于跨文化的商务交际能力。为了使商务活动中的交易与磋商在不断交流中向己方有力的方向进行。参与人员的掌握跨文化商务交际的方法和技巧至关重要。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对于具有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人才需求日益旺盛,这要求商务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存在的问题
1.对于文化认知不足,将文化内容等同于价值观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除了包括本土的传统习俗、行为习惯等,还包括民族的价值取向等。商务英语教学课程中,往往把前者当作重点,忽视了后者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
2.商务英语专业的文化内容教学与其他英语学专业混淆。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文化内容教学的时候沿用以往的教学系统,忽视了专业本身的特点,使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与其他英语专业学生所学内容大同小异。在这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重视商务文化的传输,注意文化内容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其能更好适应未来的涉外商务工作。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发挥高校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的教学方式上,应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跨文化意识,针对教学内容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这要求教师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交际能力和文化素养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上。
2.运用多种方式,丰富课堂内容和教学形式。教师应改善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将语言知识与商务实践紧密结合,同时重视中西方文化在各种方面的明显差异。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设置上,不仅笼统地了解各国文化,还要学习不同的商务文化、行业的职业文化等等,建立起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内容网络,使跨文化、商务和交际的各个方面融合在一起。针对教学方式的改进,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不同国家的、不同行业的商务活动情境,来帮助学生进行相对简单的演练,并根据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出和纠正。
3.学校应建立相对完整全面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应主要围绕着三方面来进行,跨文化思维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使商务英语教学的重点,为此学校应建立相对完整的国际商务交际相关的课程体系,比如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礼仪、跨文化交际等等课程。
五、结语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的日渐旺盛与国际商务活动的复杂性给跨文化交H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以语言知识为基础,进行文化背景、商务规则的学习与技能的提升,同时,为改进商务英语专业的教育教学,学校应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上不断改善,提升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未来的涉外商务活动提供专业性强、视野开阔、适应能力强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