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范文第1篇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传递知识和文明的接力手,是点燃光明未来的火炬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也深知肩负的历史寄托和责任。我清楚要成为优秀的新世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工作者,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精神修养,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专业文化水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信息时代的教师一定要勤于学习,勇于创新,踏实肯干,用自己辛勤的努力培养出新世纪、新时期的新一代劳动者。

二、教书育人

综合实践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今年9月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正式走进课堂。它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并充分体现了学科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书本,超越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这种学习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而非老师强加的学习。

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清楚的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担子的分量。刚刚起步时,没有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只能结合一些理论在实践中摸索。所以开始,我走过了一段泥泞的路。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的教学工作。由于学生对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所以活动开展起来有许多难度。

第一,在探讨主题的时候,总是跑题;

第二,学生的问题意识差,不会提问题;

第三,语言表达能差;

第四,合作学习的精神差;等等........所以,我没有着急去开展活动,我想应该先从培养孩子的各方面能力抓起。因此,本学期我指导学生:

首先开展"谈论课"。即让孩子谈论与时事有关的话题。前几次我帮助孩子确定内容,如奥运会、"九.一八",渐渐的他们就明白了什么是"时事"了。

其次开展"合作课"。即让孩子们分组学习,通过大家的智慧、力量,完成任务,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

然后开展“提问课”。即分组提问,各小组都提出问题,看哪个小组能发现所提问题中错误,并对问题进行整理,这样一来,纠正了许多平时容易出现的错误

在活动过程中,我还为于微机老师联系为学生提供上网搜集资料的机会。

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给了我更广阔的锻炼与展示的舞台。因为走近而了解,也因为了解而深深的热爱。在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我不仅转变了教育观念,更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虽然,我走过了风风雨雨,但是,泥泞留痕。我却收获了先进的教学经验、教育理念和迎接挑战的信心与勇气。这才是我最珍视的财富。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范文第2篇

一.思想政治方面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保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关心国家大事,经常和老师们共同探讨学习体会,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热爱自己的事业,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把学校看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把老师看成妈妈一样。对学生一视同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中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2.加强学习交流,提高师德修养

本学期,我将通过网络、刊物等渠道,搜集名师的事迹材料,认真学习体会他人优秀的教育经验,在名师的引领下,进一步用爱心、耐心去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在班级工作中如有不懂的地方,及时虚心的向周围的老师请教。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二、教育教学方面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科技知识不断更新,新的理念不断涌现,学习成为我们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从事着教书育人的重要工作,更需要不断学习。在工作中,我会继续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究学法和教法,研究教材重点与难点,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充实理论,把一些好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运用到具体实践中。认真贯彻国家基础

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2.努力提高学生成绩

要提高学习成绩,学困生是关键,我准备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方式帮助、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3.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多与家长沟通,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或建议,满足家长的合理需求,努力缩短家长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学校教育的坚实后盾。建立“家校联系册”,使家、校双方随时了解孩子的表现,以利于对学生进行及时教育。

4.常规业务方面

力争按时完成各项任务,坚持出满勤。认真备课,为40分钟的课堂教学做充分准备。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课后及时认真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 本文论述了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分析了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误区,提出了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对策,旨在使小学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和内在魅力。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从事教育科研只是大学教师和专业研究者的事,而小学教师只要会上课就行了,没有必要搞教育科研,甚至认为只是瞎折腾。但是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无论是素质教育的推进,还是新课程的实施,所改变的都不只是学校的外在面貌,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动摇了教师原有的角色定位,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学校的舞台上。科研型小学教师首先表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环境发生的教育现象具有反思能力,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对日常工作养成敏感的探索习惯,这使小学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和内在魅力。

一、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必要性

1. 教育对象的复杂多变性决定教师工作具有较高的研究含量。

的确,小学教师所面对的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正处于人生中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时段的学生。在这一时段内,不但学生的生理发生巨大变化,其心理也随之变化。因此,对于不同群体学生特点的研究就成为小学教师做工作的前提。其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标准,教学本身及教学环境的复杂性要求教师进行深入的思考,怎样启发引导学生,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怎样组织教学,等等,都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在领会教学理论精髓的基础上作出决定与判断。为保证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尽量减少负面影响,教师有责任审慎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2. 社会文明的进步,对小学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时代在发展、在变化,环境系统已从超稳定的一端移到了剧变的一端,在现实条件中取得成功的条件已完全不同,信息时代需要新的素质品格。曾经,小学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知识、信息来源的重要途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途径,但是如今已是信息时代,有了网络媒体,学生完全可以从网络上学到许多知识,而且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如何把小学生从外面多彩的世界拉回到课堂上来,如何在小学生的心目中再塑光辉形象,这对小学教师将会是一个挑战。面对这一挑战,传统的经验或教育是招架不住的,当传统教育慌乱地企图还以经验方式应付信息社会的时候,很快就会发现陷入了拼时间和拼经历的境地,因此,小学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误区

1.科研至上。

综观目前我国一些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相当数量不是在默默无闻地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作贡献,而是在大张旗鼓地为树立学校的社会形象,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做广告,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开展的背景下,教育科研成为某些学校之间相互攀比的筹码,成为花瓶或摆设。在有些小学,教育科研甚至成为教师评优的敲门砖。随着国家对教师专业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成为教师晋升评优的附加条件,有些教师热衷于搞科研,就在于教育科研的光环效应,而是否对自身素质有所提高,对教育问题能否解决则不重要了。

2.重虚而不重实。

许多小学或小学教师在搞科研时忽视了科研与教学的结合,重理论不重实践,科研形态有了,却没有直指教学的痼疾。有了科研的行为,却没有真正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往往是轰轰烈烈地“科研”一番,但教师的行为依然如故,学生的状态仍同往常,其结果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课题而课题。这样,虽然学校也忙于申请种种课题,但课题研究的成果并不能为学校所用。虽然各小学也倡导教师投入研究阵营,但这样的研究并不能切实地改变教师的课堂行为,应该说,这是小学教育科研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3.跟着潮流走。

小学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时往往缺乏主题意识,缺乏对自我面临问题的捕捉能力和洞察力,一旦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或“潮流”,有些教师就闻风而动,作相应的各式各样的研究。例如:创新教育一出现,不少小学教师就以创新为题申报课题,好像课题名称没有创新就无法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样,使得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没有针对性,也无法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

三、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对策

1.培养小学教师的科研意识,改变其陈旧的思想观念。

在小学开展教育科研对许多小学教师是一种新要求,因而必然会存在一些思想障碍,长期以来,只重视“教”,轻视“研”,只重视“考分”,轻视“素质”的提高,把学校看作是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场所,把教学的功能片面归结为教师传授书本知识。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教学工作形成了一套僵化的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答。其结果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只会死啃书本,习惯于重复他人思想,大大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改变传统的陈旧的观念,才能找到教育科研的突破口,才能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从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教学质量的评比上,由单纯依赖分数、升学率向学生全面发展转变;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从教师为中心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方向转变。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广大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欲望,才能提高教师的科研兴趣,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水平。

2.让小学教师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教育科研的优势,使他们由被迫到自觉地进行教育科研。

通过教育科研,教师可以了解国际国内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接受现代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找出其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时加以改进;教师通过教育科研可以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创造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可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使教师在实践中锻炼,在改革中成长。

3.选择合适的方法。

教育科研需要以科研的方法为支撑,科研方法是完成科研课题所采用的程序、途径、手段或规则,在课题研究实践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运用恰当的方法,能使课题运行步骤清晰,成果有推广价值,这与常规教学中的经验总结不同,它是在科学方法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常规经验总结轮廓模糊,又易受主观因素的干扰,科学性较差,所以小学教师学习运用科研的基本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金春兰.教师,你是一个研究者.黑龙江教育,2001,(11).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范文第4篇

(一)教师培训机构功能弱化

一直以来教师的培养被固定地认为就是师范大学里的师范教育也就是职前教育,形成了一种狭隘的思维定势,盲目地认为教师的职前教育足以满足一个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需要,因此在教育体制别注重师范大学的各项建设,而忽略了进行教师培训的教师进修学校和教育学院的建设,造成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脱离,人为地把教育的各个阶段给分割了,形成了畸形的教师培养体制,也成为教育师资培养的障碍。很多教师认为这种培训只是在走形式,对教学技能的提高没有多大作用,从观念上否定了教师培训的意义。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现今的培训的确存在问题。作为培训教师的机构来说,目前其功能逐渐被弱化。县级教师的培训机构的主要是教师培训学校,培训学校对于中小学教师培训方面地位十分重要,任务也相当艰巨。但是从了解到的情况看,一些教师培训机构状况不能满足新时期的工作需要。

(二)培训内容陈旧

新教师入职教育、职后培训课程的设置,基本上还是职前培养时开设的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这些课程教师们基本上都已经学过,况且师范院校对这些课程也在进行改革,再讲不仅重复,而且对于已经从事实际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具体教学的指导性并不强,针对性也不高。

(三)培训方式和时间缺乏弹性

随着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行,教师培训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新教师的培训工作也随之大幅增加。但是培训时间和工作时间的冲突成了突出的问题,一些教师为了工作也不得不放弃一些培训的机会。而培训方式主要形式还是采用陈旧的班级授课制,专家讲,教师听。缺乏专家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有效、及时的解决。

二、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学校齐抓共管

现在中小学教师的职后培训力量主要来自三方面: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包含教科所)、学校。他们各自任务不同。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教师进修学校的建设,发挥教师培训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功能。市县级教委教研室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教研员要下沉到教学第一线,深入课堂听评课,给教师面对面的指导交流。作为新教师所在的学校要立足校本,使教师培训制度化。

(二)建立入职教育制度

入职教育是引导新教师进入专业角色、内化职业规范的过程,是从职前准备到教学实践的过渡阶段和环节。因此建立健全教师入职教育制度,加强新教师的入职教育是当前教师教育的一项最为紧迫的任务。

(三)完善培训内容

一方面要加强教育理论和教学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联系,把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搬到教师培训的课堂中,以加强教师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培训,改变理论脱离实际的现状。另一方面要改革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要着眼于培训对象的需求,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实效性和先进性。

(四)合理安排培训时间

新教师培训应该深入调查和了解本地各个学校的教师基本情况,并结合各个学校的教师需求定出合理的培训计划和方案。既要保证正常的教学工作的进行,又要确保培训的顺利进行,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五)探索符合实际的培训方式

改变过去被动式、接受式的培训方式为主动式的培训方式,在培训中,培训者可与学员共同讨论制定培训方案。这既可提高培训的质量,更利于提高教师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多让学员在教育教学情境中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反思,学会在教育教学中研究,并在研究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六)建立行之有效培训评价制度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首都师范大学;小学教师教育:实践取向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5-0068-04

长期以来,小学教师教育的实践取向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基础教育一线均已形成共识,但实际上,人们对小学教师培养的“实践取向”的理解却有很大差异。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在改革与发展中坚持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的价值追求、路径及目标定位,形成了自己的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实践取向的构想,并付诸行动,取得了社会所期待的实效,铸造出自己鲜明的特色。

一、价值追求:实践取向的教育哲学

小学教师培养的实践首先是深刻理解并紧紧把握当代小学教育实践的需求,这种需求根植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现实与未来的要求,根植于教育的现状及其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根植于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两大问题的解决。这是实践取向的小学教师教育的最高价值追求,是它的教育哲学。

同时,小学教师实践包含着道德与艺术、思想与情感、理论与活动。它不能理解为技术活动和简单的实际操作,不只是专业实践、技术操作,也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教师的实践是一个道德活动,是一个充满情感与创造的艺术事业。我们需要强调,“小学教师的教育爱之情感不同于母爱,它是在教育环境、教学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高级社会性情感,体现着人类特有的一种无私、深沉、持久的理智之情、事业之爱,凝结着教师对教育理想的憧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祖国乃至人类未来的奉献。现代教师发展的理论认为,教师发展不仅是理性的成长,而且还包含着情感的丰富与深化”【1]。我们从生动的历史现实的高度,重视感性的人的活动,抓住直接使现实事物发生改变这一实践的最显著特点,积极探索教师发展的新路径。

最后,教师是一种专业,我们对专业的理解不是简单地增加授课门类和时数,而是清醒地认识到教师专业突出的实践性质。这也是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必须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把目光从十几年不变的课程转向生动鲜活的小学教育实践。对此,我们从英国著名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关于知识的论述中得到启发。波兰尼在其代表作《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缄默知识的概念,他将人类通过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区分为“内隐”和“外显”两种形式。外显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用言语、文字或符号的方式加以表达的知识,而缄默知识(隐性知识)则用来指那些无法言传或不清楚的一类知识。也就是说,显性知识是指可以通过语言方式在组织内和组织间传递的知识,主要存在于著述、研究报告、计算机系统等。隐性知识则是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隐性知识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和感知,是源于经验的,不可用言语来解释的,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隐性知识是智慧的结晶、创新的原动力,具有异质性和领先性,且难以模仿和不可交易,符合核心能力的关键特征。“隐性知识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显性知识不过是树上的果实。”

教师职业蕴含着大量的不断增长的隐性知识。在教师教学专业领域中,一方面所有教师的成长有着共同的规律;另一方面,每位教师各自又都是独立的,拥有自己独特的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形成的能力特性、认知风格、成长节奏和由这些要素经过独特组合而形成的隐性知识结构。把握这些教师专业的隐性知识,对师范生来说,实践教学是关键环节。实践教学强调人在实践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重视师范生个体的独有才能和心理差异以及其专业实践情感体验乃至无意识潜能对于理智认识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另外,人们已经认识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非静止不变,它们可以相互转化,而实现转化的唯一途径还是实践。传统意义上的实践往往被狭义地理解为具体操作的职业技能,板书、钢笔字、上课技术,为工具性的事物所束缚。对实践的操作化理解与师范生培养的实践取向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师范生培养的实践取向首先是教师教育哲学的转向,即从重视知识传授转向对基础教育实践的关注,这种关注包含着回应基础教育实践的需求,包含着将师范生的培养结合鲜活的教学教育情境,包含着师范生应有的可能,更包含着要培养和锻炼师范生能在未来的实践岗位上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在实践中学习和创造隐性知识,积累实践智慧,并努力把隐性知识再转变为公共知识,可持续地为自己和同伴的专业发展、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做出贡献。总而言之,面向我国小学教育实践需要,是我国师范生培养应有的价值追求。

二、教育公平:实践取向的时代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

教育公平是一种至高无尚的理念,也是教育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是教育公平理念的实践者,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教育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教育不但启迪人的心智、锻炼人的品格、完善人的心性,还在消除社会上的不平等、创造宽松和谐的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这一切的实现,教师是关键。

当今社会受市场经济和世俗观念的影响, “教育公平”停留在冠冕堂皇的口号上。不少小学,特别是优质小学,在小学入学考试中不但挑学生,而且挑家长:挑家长的文化背景、社会地位、能否“捐资助学”等,使儿童还没入学就被分成了三六九等。所以,教育公平应当是教师教育的哲学与实践追求。我们认为:在小学教师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树立公平教育的理念,培养未来小学教师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使其将来走到教育岗位后能够重视学习弱势者或经济弱势者的学习机会,不给儿童差别待遇,公平对待每一位儿童,是一项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

培养师范生“教育公平”的伦理道德观必须使其置身于真实的教育情景之中,必须让师范生体味、了解那些远离城市繁华的偏远郊区弱势群体农民的孩子,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他们内心丰富的童话世界,树立爱孩子就要爱天下所有孩子的至高

无尚的教育理念和情怀。从国际上看,面向落后地区、面向乡村和偏远地区建立教育实习基地,是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有的做法。欧美许多国家都已意识到学生实践的单一性所带来的缺憾。例如,在美国中部地区高校开展的教师教育项目中,有三个着重强调了乡村学校教学实习,明确要求要提供学生体验乡村学校教学的机会。其他学校的学生也通过各类合作学校体验类似的教学过程。威奇托州立大学(Wichita State University)约40%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体验过乡村学校教学。迈诺特州立大学(Minot State University)强调多样化的实习安置,要求学生既要有大规模学校教学的经历也要获得小规模乡村学校的教学体验。匹兹堡州立大学(Pittsburg State University)有124位准教师,其中仅有12人不在乡村实习。

在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都还比较严重。面对我们本土的国情和小学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首都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创办十年来始终坚持实践取向的办学理念,先后在市区选择优质小学64所作为学生的实践基地。这些基地校在小学教师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全部集中在城里小学实践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学生的教育体验单一,适应性特别是毕业后到农村小学工作的适应性不强,尤其在国家强调“服务农村教育,服务西部教育”以及“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师范生的培养必须将教育公平作为其具有时代特色的内涵。为使学生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首都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将教育实习由原来的6周改为4+6,即四周在乡村,六周在城区优质校。与此同时,首次启动了“面向小学、远郊区县教育实践工程”,其主旨是要强调教育实践活动的“广泛性、多样性和层次性”。“广泛性”表现在学生的实践不仅在城市优质小学,还要在远郊区县农村小学;不仅要有教育信念与责任的体验,也要有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实践;不仅主教一门课,还要兼通其他;不仅要有教学实践,还要有班级管理与家长交流的体验。 “多样性”表现在学校组织的实践与学生个体实践结合,课程学习的实践与课下社团活动实践,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学科性实践以及学校活动型实践相结合,教育实践与科研实践相结合。 “层次性”表现在教育见习,观摩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教育实习,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教育研习,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

我们制定以上一系列措施,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在未来教师岗位上不但是个教书者还是教育公平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为实现社会的教育公平做出自己切实的努力。

三、情境研究:实践取向的生活方式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将所培养教师的类型分为“技术型”和“专家型”两种。“技术型”教师的培养即传统的学科知识加教育理论的教学模式,所关注的是对未来教师的教学技能的培训。 “专家型教师”的培养模式则完全不同,它的专业化程度是通过“实践性知识”予以体现的。实践性知识具有情境性、案例性、综合性、隐蔽、个体性等特点,因此,这种培养模式更加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与教学经验,注重教师的自主成长。教师要像医生一样思考,在情境性和案例性的教学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批判和决策,使实践明晰化,使自己获得专业成长,从而能够在今后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应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这样一种置身于情境之中的研究就应当成为师范生的专业生活方式。这与一般的反思不同,因为反思不能自足。这里有反思,更有先进理论的滋养,所以才会促进未来教师的专业成长。  初等教育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但是师范生,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主要不是做专业人员的学术研究,而是深入实践,做情境研究。所谓情境研究有三个含义。一是做具体教学目的如何转化为有效教学的研究,“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注知识内容本身,还必须关注知识的呈现形式。教育技能,说到底是教师如何将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成能使教育对象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知识的‘教育形态’的能力”。二是做具体教学中出现问题的研究。三是做学生个性特点的研究。这种情境研究是一种深入实践的情境研究。它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技能型的实践,就在于这个实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心设计的,是富有学术内涵的,而这种实践的设计师或向导往往是大学教师。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首先是课程学习与实践教学、课题研究一体化模式设计:课程学习一实践(4周)一反思提升一实践(6周)―课题研究,即学生首先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与小学教育教学相关的理论,同时对下校的任务做出设计后到农村实习(4周,农村),返校后继续上课,其主要内容为教师指导下的交流、反思、提升,在此基础上再次下校实习(6周,城区),返校后形成研究课题,为毕业论文打下基础。其次,根据小学教育综合性的特点,在学生两次下校实践期间,组成多学科教师指导组,与一线小学教师共同完成学生实习指导任务,这里,大学教师既是组织管理者,更是学生实践的学术导师。当然,从事这样的实践指导,教师必须始终处于研究的状态。

四、共同体:实践取向的保障

大学与中小学建立合作共同体旨在促进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合作共同体是国际范围对教师教育改革与基础教育发展在思想与实践上的新探索,是教育专业化、终身化和一体化的新途径,是建立在大学与中小学平等合作基础上的新的教师教育模式。它向实践智慧的增长和儿童的成长,向丰富多彩的理论建设和理论的应用。敞开无限广阔的可能。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教育在本质上具有实践性和反思性。小学教师教育更是一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须面向基础教育一线的实际需求培养,这就要求原来大学独立完成的人才培养过程向大学、小学一线学校共同完成转变。“直面小学,远郊区县教育实践工程”之所以称为“工程”,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完成学生的实习任务,“工程”的主旨是“大学与小学携手创建长期合作共同体,探索实践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小学教师教育新模式”。该共同体体现的是多元合作、和谐共生的建设思想,是把大学和小学引入一个开放、持续和共同参与、变革、发展的框架中,通过建设共同体促进双方文化的互动、融合、优势互补,实现大学和小学的共同提升。这―合作共同体建设基本途径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以服务求支持一从一线小学教师培训入手  小学对大学是一种“仰视”“敬而远之”的态度。实现大学与小学的合作,大学首先必须俯下身,放下架子,真心实意地为小学服务,而大学对小学服务的优势和切入点为教师培训。这里,培训的有效情和针对性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我国的师范教育体制决定了目前小学一线教师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在新课改实施的背景下,小学一线教师在思索“该

怎么教”问题的同时,越来越认识到自身学科理论功底的缺陷是实施新课改的一大障碍。为此,我院在实践中探索创立了“实践取向,贴近学科”“真情境一小问题――高观点”的培训模式。该模式要求培训者深入到小学的各个学科教学领域,从教师面对的真实的教育情境出发,从存在于真实课堂情境的小问题人手,引导教师联系相关理论,重新审视自己面对的司空见惯的各类教育问题,重新理解教育、理解学生、理解课程、理解学科,然后再回到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在这样一个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培训模式受到小学一线的普遍认可,越来越多的小学纷纷提出与我院继续合作的意向。

(二)基地校建设―_促进小学学校整体发展

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校的整体发展相结合,实现小学学校特色品牌的形成,既是每一位校长办学的价值追求,又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软环境建设。为此,在“送培下校”的基础上,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在北京精心建设了11所小学教师教育研究基地校。基地校建设的主旨是大学对小学的服务从教师培训提升到学校建设的层面,包括学校发展整体思路、核心竞争力、特色品牌的形成、学校管理、具体实施步骤等。经过五年的建设已初见成效,2008年该区36所小学有3项获得了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政府奖),3项全部被基地校获得。除此以外,基地校还出版了6部学校建设丛书,在北京市产生了广泛影响。

(三)形成合作共同体――实现大学与小学的共赢

大学与小学合作的共同体以教师培训、基地校建设为基础,坚持大学与小学互惠互利共赢的原则,成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体,职前小学教师培养的基地,大学教师教育研究的实验校。大学教师、学生在小学一线教育现场汲取鲜活的实践智慧,反哺大学里的教师教育,改进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实现了大学与小学的共赢。2009年学院的本科生培养分别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合作共同体建设获得了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并首批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