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经济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节能环保;高层建筑;绿色施工;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建筑工程施工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管理上都存在较大的缺陷,不但造成了土地、能源、水、材料等资源的浪费,更严重的是忽略了施工中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极大地威胁着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人们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而绿色施工是随着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在节能环保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较为科学的施工方法,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施工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为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下面就节能环保背景下高层建筑实施绿色施工的意义及技术措施作具体分析。
1、绿色施工的内涵
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安全、质量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运用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的施工活动。其核心内涵是实现“四节一环保”,即节地、节材、节水、节能和环境保护。绿色施工不仅仅是在施工过程中执行传统意义上的控扬尘、降噪声、少扰民、减消耗等措施,更涉及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资源与能源的开发利用、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等可持续经营的方方面面。
2、高层建筑实施绿色施工对节能环保的重要意义
高层建筑是城市化建设的主体,在其建设过程中实施绿色施工,对节约能源、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绿色施工为城市人居环境的清洁提供有效的保证。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植物移栽、路面开挖、废物堆积等,对城市原有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施工中产生的噪声、扬尘(甚至含有毒物质)等,不但破坏了城市的良好形象,也给城市居民带来诸多的不便,影响了其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身心健康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因此,通过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实施绿色施工技术,能有效地减少扬尘、噪声等危害,消除给居民正常生活的不利影响,有效地解决植物移栽、路面开挖、废物堆积等带来的各种城市环境问题。
2.2绿色施工是城市良性发展的必要前提。一个城市是否能够取得真正意义上持续的、良性的发展,与其发展过程中是否具备注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以及人性化施工等要求息息相关。绿色施工以不影响或少影响居民正常生活为前提,以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为己任,处处体现人性化、环保化,将绿色理念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中,在一定意义上带动着城市的良性发展。
2.3绿色施工是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首先,绿色施工通过技术的改进、科学的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土地、水、能源、材料等资源,从而节约建设成本,将更多资金转到质量投入上,并形成良性循环,最终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其次,在当今节能环保的大背景下,任何企业只要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必然遭到法律的制裁、社会的谴责、人民的唾弃,建筑企业也不例外,若在施工过程中,企业能够通过技术手段主动为环保事业做一份贡献,必然能在群众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绿色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分析
下面主要分析在高层建筑中实施绿色施工的技术要点及其应用措施。
3.1高层建筑中的绿色施工技术要点
(1)减少场地干扰:设计好较为科学的施工步骤,减少清理、扰动面积;以方便施工为前提,尽量减少施工管线和临时设施的布置,做到每一条管线、每一个临时设施都能够被充分利用;合理设置运送通道,减少施工设备、材料等的挪动;废物处理应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采取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处理措施;还应充分隔离施工场地,以绝对保证群众安全;另外对场地内需要保护的区域、植物等对象要明确保护方法。
(2)充分考虑气候对施工的影响:管理者应提前预知不利于施工的气候,并尽量避开,提前做好雨水排放和收集、防止洪灾等措施,场地布置要充分考虑防火、安全等因素,配备应急预案,并针对干旱、多雨等不同的季节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以确保施工效率及安全生产。
(3)节水节能环保:通过使用节水设备、充分利用自然水及废水等措施达到节约用水目的;通过安装节能设备、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等方法以达到节省电能损耗的目的;对废物充分回收利用,以达到节省材料、节约成本的目的。
(4)减少环境污染:制定利于环保的详尽施工计划;尽量采用低挥发性的环保材料;安装排风、过滤、净化等设备;进行场地绿化,定时洒水;采用安全、健康的机械进行施工;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制定有效的防尘、降噪处理措施。
3.2绿色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1)科学管理,增加绿色施工效益。科学的管理,是实施绿色施工的重要保证。企业管理者可根据国家有关高层建筑绿色施工的技术措施及规章制度,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绿色施工管理制度,并明确施工细则,使绿色施工规范化、制度化,将被动适应转为主动响应,促进企业可持续经营,增加绿色施工带来的经济效益。另外,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也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树立了良好的形象的有效途径。
(2)树立环保理念,推进绿色施工的有序实施。将绿色施工理念贯穿于高层建筑施工的始终,是推进绿色施工的有效措施。首先,大力宣传在高层建筑中实施绿色施工对社会、对企业本身甚至对个人的重要意义,并在企业内部及包商中组织相关培训,使绿色施工理念深入人心。其次,施工前要明确扬尘、噪音、水等污染的处理措施,并将责任细化到个人,如:采取严密封闭、洒水、清洁等措施来减少扬尘的危害,通过使用低振动、低噪音机具严格控制噪音排放,废水处理后再回收利用,以保护地下水资源。再次,在施工过程中,管理者要适时监督施工过程,将不符合绿色施工的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保证绿色施工的高质量、高效率。
(3)节约资源,体现绿色施工的经济效果。高层建筑绿色施工的基本要求就是尽可能地减少资源的消耗,只有节约了资源,绿色施工的实施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有目共睹,才能真正调动企业实施绿色施工的积极性。一是原材料的使用量的计算要尽量精确,做到一次性装修到位,减少材料剩余。二是节水节电,生活用水用电要加强管理,减少浪费,废水、雨水可合理回收再利用,节电措施主要是使用环保、高效的设备,并及时保养,以延长使用寿命。三是道路的布置应考虑永久与临时相结合,尽量少占用土地。四是建筑垃圾分类存放,积极创造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的条件,提高材料的利用率。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资源几近匮乏、环境严重污染等问题日益突显的今天,推行节能环保是每一个企业甚至是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高层建筑作为城市化发展的主体,在其建设过程中大力推广实施绿色施工的要求刻不容缓,这将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为城市的良性发展、企业的可持续经营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新宇.建筑绿色施工技术的运用[J].绿色建筑,2012(2):47-48.
论文关键词 绿色信贷 环境风险 社会责任
一、绿色信贷的含义
实现可持续金融发展需要“维度”、“发展”和“兼顾盈利激励”的政策环境。“维度”就是经济的发展要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一个平衡点,经济不能盲目发展,企业不能在追求经济效益时以环境为代价,要在法律法规的范围之内去维护这个度。“发展”是硬道理,就是在环境承载量、环境保护许可的范围之下去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兼顾盈利激励”就是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拓展银行业务和提升服务水平相结合,在保护环境、减少排放等社会责任活动中,保持一定的盈利激励,确保银行责任的内在动力和承受能力。而绿色信贷就是在国家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理念的条件下作为舶来品引进我国的。它作为绿色金融政策的核心内容,具有不可忽略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所谓绿色信贷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研发和生产治污设施、从事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生产和绿色制造以及生态农业的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同时对污染生产和污染企业的新建项目投资贷款和流动资金进行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的金融政策手段,其目的是引导资金和贷款流入促进国家环保事业的企业和机构,并从破坏、污染环境的企业和项目中适当抽离,从而实现资金的“绿色配置”,促进社会与经济朝着更加健康以及更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
二、绿色信贷的监督机制
我国目前的一个现实是,包括节能、环保及新能源产业在内的企业尚未将污染成本内在化,他们往往可以通过逃避治污成本的付出而扩大盈利空间,其经济效益会在账面上呈现“虚盈”,从而成为银行竞相追逐的客户资源。这是伴随着国民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为避免“环境风险”所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而采用绿色信贷的方式来支撑自身的发展,于企业、于银行都是双赢的,同时也促成了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修复了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然而在这一政策真正践行过程中,却出现了各种复杂棘手的问题,譬如,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环境监督机制问题、企业的信息披露机制问题、环境经济成本的负担问题以及银行对贷款企业的信息核查和信息反馈问题等等。那么,如何才能让绿色信贷政策落到实处,作为维护公共利益的工具,做到“公共利益与商业利益的一致性”,需要切实可行的监督机制。只有合法、有序的监督机制才能保证绿色信贷的循序渐进。
(一)建立立法监督机制
2007年7月20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文《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旨在加强环保和金融监管部门合作与联动,以强化环境监管促进信贷安全,以严格信贷管理支持环境保护,加强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经济制约和监督,改变“企业环境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状况,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法治意识,促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意见》第四条只是原则性地说明对监管部门的违规操作依照环保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给予行政处分;对商业银行违规向环境违法项目贷款的行为,依法予以严肃查处,对造成严重损失的,追究相关机构和责任人责任。没有具体的可行标准,这就成为立法上的空白,无明确的法律依据,在监管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现阶段最主要要做的就是出台更具体的规范性文件,来指引绿色信贷的实施。
1.将绿色信贷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绿色信贷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意味着政府对绿色信贷的重视程度又提升到另一个层面上,以法律的形式将其付诸实施,这不仅提升了绿色信贷的权威性,显现出绿色信贷本身的内在价值,而且也是国家对生态文明的一种内在肯定。真正的在法律层面上去构建和谐、良性的社会环境,使绿色信贷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2.颁布实施《绿色信贷促进法》。《绿色信贷促进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一样,同样隐含着国家和人民的某些内在的意愿,通过法律的形式将其投入到生产生活中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容忽视环境成本,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和企业的“环境风险”,在制度层面上有了保障。同时立法层面上的不断创新和投入,对环保监管部门、银行、企业都有实实在在的指引性作用,使三方在法律的保护下去履行各自的职责,承担相应的义务,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健康发展。
3.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制定扶持性信贷政策。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可以通过绿色信贷相关指引性文件,建立绿色信贷目录和绿色信贷统计制度,引入项目环保分类和环境社会风险评级规范等措施,为银行开展绿色金融指明方向,帮助其尽快掌握绿色信贷的核心能力,并建立实施有效的绿色信贷政策体系。2012年2月24日,银监会出台的《绿色信贷指引》就是很好的扶持性信贷政策。《指引》从流程、内部管理与信息披露、监督检查等几个方面准确而详细地介绍绿色信贷的实施方式,《指引》的制定是环保领域的一项重要革命,必将带动绿色生态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向良性发展,带动绿色产业。
(二)建立银行、企业信息披露监督机制
银行、企业的信息披露直接关系到绿色信贷的落实。由于我国目前在信息披露这块的规定比较单一,不能起到规范银行和企业的信息公示,从而导致他们对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内容的认识不到位,报告内容比较散乱,存在相互抄袭,语言修饰等现象;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定性的结论多,定量分析少,过于简单,还远不能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他们社会责任情况的需求,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的真实性也缺乏必要的监督。因此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刻不容缓。
1.信息披露内容。在银行和企业的年度报告中,除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审计报告外,还要有股东报告。其中股东报告中必须包含两部分内容:其一是在报告期间内银行、企业内部和外部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其二是“社会报告”,也就是社会责任报告,包括雇员信息、环境报告信息。
2.加大对银行、企业信息披露的审计力度。从世界各国的司法实践中我们可知,主要有三种信息披露监督机制。其一是授权专业化的审计人员来进行监督,如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可以对银行和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是否符合绿色信贷执行的策略、程序、对环境的影响、生态效益,定期出台审计报告。其二是法律授权监管当局的工作人员监督。我国目前的情形是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进行监督,但是没有从审计这块着手,对企业的信息披露更谈不上。因此还是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监督的力度也不够,而绿色信贷本身的特点决定他是一种周期长、短期效益不明显的金融理念,而银行和企业都会追求经济效益第一为本位,所以会规避绿色信贷的贯彻落实。然而监管部门的监管会有效的督促他们去实现这一理念,不论是法律上的保障还是资金上的扶持都是他们的坚强后盾,从而为勾勒“两型”社会创造条件。其三是监管机构和负有特殊监管责任的机构。在我国环保部门可以从环境政策、环境技术和资金支持三方面去落实绿色信贷的执行,建立有效的数据库,做到银行和环保部门数据共享,而监管机构和负有特殊监管责任的机构要在技术上革新,设立专门的信息披露审计部门,定期出具报告,而且报告的发行也要做到公开,可以通过大众容易得知的网络、电视、报纸,让媒体和民众成为最有效的监督者。
(三)建立健全绿色信贷的监督主体
若要有效的实施绿色信贷,必须在监督主体上做到全面、可行。可以有以下几个监督主体。
1.政府监管部门。在我国作为政府监管部门的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环保部门都负有监管职责,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对商业银行落实绿色信贷的情况进行审查,披露商业银行的信贷信息,而环保部门对企业的环境违法违规进行督察,通过督察建立违法违规信息数据库,而环保部门的有效数据库可以为银行使用,为其发放贷款提供参考依据,避免因“环境风险”而造成资金的损失。同时环保部门也可以通过数据库共享查阅到银行发放贷款的企业信息,加大对企业的环境监测和督察力度,从而使有效的金融资金发挥最大功能。
2.大众媒体。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媒体是最好的信息披露手段,媒体的曝光不仅能使企业的违法违规得到有效的遏制,而且也能有效地监督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避免社会公共利益陷入监管维护松弛的境地。同时使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更加刻骨铭心。媒体作为监督者,可以起到辐射效应。因为银行和企业的负面新闻必将造成他们形象受损,从而造成资金的流失,也为政府的监管提供违法违规线索,更加克尽职责,强化环境执法,营造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为一体的和谐社会。
3.司法机关的独立监督。司法机关的独立监督就会达到遏制执法部门与企业联合牟求不正当利益的行为,从而让绿色信贷成为“形同虚设”的局面,而且也能制止执法、司法、法律监督为一体的局面,进而更好的相互牵制,达到法律实施的目的,促进法的良性运行。
【关键词】 绿色会计;核算质量;相关问题
21世纪后全球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更广泛的关注。为保护自然环境,解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绿色会计应运而生。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我国企业的环境保护事业开始得到政府、公众和企业家的日益重视,究竟该如何更好地克服其应用中的障碍因素,探索我国绿色会计核算模式,对企业环境资源及其活动进行准确的核算和披露,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已成为当前企业界和会计界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鉴于绿色会计是新兴学科,实际应用上存在诸多问题。当前在实践中,加快我国绿色会计核算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改进我国绿色会计核算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概述
绿色会计(Green Accounting)是将会计学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相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或用文字表述的形式,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成本价值,平衡人工资本和自然资本,全面反映自然资本和企业社会效益,以便为决策者提供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信息的新兴会计科学,亦可称之为环境会计。企业绿色会计的目标是通过实施绿色会计程序使得企业可以确认正常经营过程中的绿色成本,理清这些环境保护活动带来的绿色效益,提供定量计量的最佳方法(以货币单位或实物单位),并对上述结果进行绿色会计报告披露。
与企业财务会计框架类似,笔者认为,合理与规范的绿色会计核算框架至少应该包括:对企业所涉及相关绿色资源会计要素信息的准确界定和价值的客观衡量,即需要对企业的绿色资源和绿色化的承诺进行合理、公允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等。因此,绿色会计只有在首先解决要素确认与计量后,才能将企业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转化为货币价值形式的会计信息。由于绿色环境因素对企业未来经营活动和盈利状况的日益重大影响,使企业财务部门要想全面、客观地向众多的利益相关者报告相关的会计信息,就必须重新认识绿色资源、资产和资本的重要社会和经济价值,公允且合理、合规地界定企业绿色资产、成本、费用等会计要素。其中绿色会计的确认是将涉及环境方面的经济业务和事项作为会计要素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的辨认和确定过程,主要包括绿色资产、绿色费用、绿色效益三个内容。绿色会计的计量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将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和事项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其方法是将各要素按一定方法折算为货币,要不断创新绿色会计的特殊处理计量手段,寻找合理可行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绿色会计的报告内容应反映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其披露的环境资料在保留原有环境影响信息前提下,应增加企业环境方针、环境会计信息、环境业绩与评价指标、环境审计报告等内容。
面临世界能源紧张、环境污染加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为节约有限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维持与社会的互利互惠的关系,我国企业急切需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从事有效率和有效果的环境保护活动,以达到节能减排,对环境影响成本最小化,企业环境因素收益最大化目的,由此绿色会计核算框架的建设已成为我国企业会计未来最紧迫的工作之一。建立绿色会计,既是会计问题,亦是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会计要想更好地服务经济管理,必须考虑环境所带来的经济因素。许多国家经历先发展后治理的实践表明,治理环境的成本远高于恢复成本。传统会计只核算人类劳动消耗的成本补偿,并据此制定产品价格,计算盈亏。如今我国企业要面临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加上社会公众对环保的日益重视,促使企业进行财务核算时必须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可能对社会自然资源严重损耗、社会成本扩大化和社会福利日益缩小等的经济外部性问题。因此,企业当前推广绿色会计,充分考虑绿色要素、绿色成本和相关收益对企业报告期损益的影响,是顺应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与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趋势和现实选择。
客观而言,我国的绿色会计核算工作的建设基础薄弱,难度较大,顺利推行还存在若干困难与问题,其内容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中缺少能够指导企业绿色会计实务操作的应用指南。在会计信息与决策者之间关系狭隘造成沟通失误、没有强制力和技术引导的情形下,企业往往不情愿在环境会计及其信息披露方面多下功夫,而追求经济效益对环境产生污染的企业更是如此。我国在绿色会计的制度和准则制订上还刚起步,缺少可执行的国家层级的相关制度约束力。目前新会计准则中只有生物资产和石油天然气开采等2个准则与绿色会计稍有相关,如果投资者和公众想要了解更多的绿色会计信息,还亟需更具体的环境资源方面的绿色会计核算指南来对现行会计实务进行补充与完善。
第二,缺乏具有我国特色的绿色会计理论与实践体系作为绿色会计实践的支撑。国外大多数国家,对此问题也正处于探讨阶段。由于我国绿色会计理论还处在初创时期,人们对其认识还不够深刻,其理论与实务结合有待完善。因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等情况差异甚大,我国未来的绿色会计核算理论体系的建设当然不能盲目照搬,应在适当借鉴西方先进经验,并有机结合实际国情来构建一套适合我国特点的绿色会计实用理论系统。
第三,环境会计核算相关要素内涵不清和核心目标不明,合理计量属性更是难以确定和选择。因为环境往往涉及到复杂广泛的各种问题,应善用鼓励替代能源、推行体制改革、发挥市场监管等有效措施,以减少污染与优化环境。实际工作中,由于环境会计核算相关要素内涵界定不清,使得核算目标难以确定,环境数据的管理活动自然难有清晰的中心目标,高层管理人员有意淡化环境信息。如果环境信息发生重复收集的情况,则妨碍环境资产、成本的合理确认与计量,严重影响相关各种经济数据的准确可靠性。此外,新准则虽然增加运用公允价值的会计计量属性,但同时关于公允价值计量使用的模糊性标准,也使得绿色会计的计量属性选择成为准确进行绿色成本效益计量的难题,最终妨碍着环境资源、综合收益与成本的合理确认与计量,严重影响各种绿色数据的准确与可靠。
第四,忽略对环境收入或者效益、效果的合理评价和披露。企业对利用“三废”生产产品收入、获得减免税收入、国家对环境保护成绩显著的企业发放奖金、国家拨给企业环境治理专项资金等经常发生的“环境收入”项目,单独立账的比例偏低。这些收入深受国家政策因素的影响,有收入就必然有相关支出。但相当严重的现象是,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常将相应取得的系列收入不予记录。
第五,缺乏完整的环境资源报告形式,绿色信息披露的内容针对性差,无法满足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目前企业环境报告主要服务于国家宏观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据有关《环境报告使用者信息调查表》资料统计,政府管理机关(占调查总数52%)是我国企业环境报告最主要使用者,其次是投资者(29%)、金融机构(23%)、顾客(18%)、新闻媒体(15%)、雇员(13%)、财务分析师(9%)、社会公众(9%)等,其他为35%。可见企业环境报告忽视其他使用者信息需求,提供的环境信息并不完整。
二、影响我国绿色会计核算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
当前将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相结合,是现代环境危机管理的迫切需要。关于绿色会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方面的几种因素:
一是尚未形成科学的企业信息管理制度。我国企业目前尚未建立系统的环境信息管理体系。有关环境方面的信息资料只是零散的分布在各职能部门,缺乏系统整理、有效分析和及时反馈,导致大多数企业对日常经营过程中环保状况不能科学判断,对环境污染无法及时准确评估,使企业轻视某些环境支出和环境收入因素,往往低估环境负债。因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要求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矛盾,大部分企业对环保问题敏感,采取不正面回答态度。有些环境敏感型企业,为了树立良好的环保公众形象而被迫在财务报告中提供环境信息,造成企业提供环境报告时流于形式,只是应付了事。
二是企业环境信息严重匮乏,披露的信息可比性差。信息使用者需要了解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所带来的环境风险以及企业的环境活动产生的财务影响,企业对此并未足够重视。有些企业对“环境支出”和“环境收入”项目单独立账,而有些企业则没有,势必影响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最终影响环境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三是亟需设置专门的资信统计机构与建立企业资信库。市场上还无专设部门或机构负责建立企业环境报告信息库。社会及投资者不能全面准确获得企业与环境相关的某种信息,那些恶意欺诈的企业,环境及财务信息亦缺乏反映和记录。西方发达国家每个企业环境信息情况都会反映在信息库中,可公开查阅。如果企业恶意诈骗,通过网络信息使用者很快就能知悉其恶劣行为,银行也会自动冻结存款,有关部门就会对此展开调查。
四是政府对绿色会计管理的法律约束力和控制力弱。在国外,其政府立法可对“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等新绿色会计项目进行界定与计量,直接影响着绿色会计核算质量的改善。但我国企业绿色会计管理是薄弱环节,政府直到近几年才出台几部绿色会计管理的专门规定,缺乏较完备的、系统化的绿色会计法律规章,对环境保护上存在问题与财务造假的企业缺乏严厉的惩罚与打击,导致环境问题日益恶化。
五是审计机构缺少对企业环境报告的跟踪审计。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具有很大的变动性,在确认和计量时必然要求审计者有更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更多的经验。在尚未制定相应环境会计准则的前提下,环境问题可能导致严重的财务后果,也孕育较大的审计风险。在制度、技术创新、外部政策、风险防范等方面,目前我国还没有开展全面深入的环境审计工作。
三、改进绿色会计核算模式,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策略选择
我国对绿色会计研究起步较晚,针对上述问题,企业自身和外部群体应多方参与,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或手段来积极构建系统的、全面的绿色会计管理及相应的会计核算制度。
第一,加大边缘会计理论的研究力度,培育我国绿色会计理论建设的良好环境。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应重视发展绿色会计新学科,对绿色会计理论、自然资源成本、环境影响成本、法律变动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会计环境始终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紧密相关。为此,需要尽快建立系统完备的绿色会计准则和法规,改善政府管理服务与执法环境。加大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各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注重执法队伍业务素质与诚信道德建设,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合理界定绿色会计要素的内涵和外延,确立绿色会计核算的理论框架和应用前提。由于现行会计要素的局限性,需要会计理论界加强对绿色会计核算研究,重新认识或者扩大对现行会计要素内涵和外延进行客观、公允地改进,比如增列流动和非流动性的绿色资产、投资、绿色长短期融资与负债、绿色成本费用和绿色效果及效益等核算对象和项目,以实现对绿色会计核算模式与内容进行开拓性的创新和充实,
第三,探讨绿色成本的定价模式,突出绿色成本的核算与控制。由于自然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容易造成过度消耗。如何正确对非排他性的自然资源计价,是正确核算企业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的关键。其中绿色成本是环境保护活动的资本性或费用性支出核算。既包括尾端设备投资或其他支出,也包括清洁生产成本核算。绿色费用是环境保护活动而发生的费用,是企业总费用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信息监控与获得费用以及环境资本性资产的折旧费用。可直接识别的成本直接归集到绿色成本中,不能直接识别的成本(混合成本),按一定方法(差额法、比例法等)进行归集,简单易行,关键是自然资源的货币计量披露。
新准则实施后,企业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或直接市场法对绿色成本项目和因素进行合理、适当的确认与计量。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只是部分地、间接地反映人们对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的评价,使用的信息往往反映多种因素产生的综合性后果,而环境因素只是其一,排除其它方面的因素对数据的干扰,直接市场法能正确反映消费者相应的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可充分衡量环境质量的价值,其可信度非常高。
第四,积极探索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方式,提升绿色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绿色会计披露是企业实现对环境保护活动的定量管理,是达成和保持合理与有效的经营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企业和其他组织可以准确地确认、计量与环境保护活动相关的投资和成本支出,并可以对取得的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另外,他们为了自己的经营活动而利用环境资源即公共商品时,对它们的利益相关者承担着报告责任。绿色会计报表披露企业环境信息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步骤。因此,绿色会计披露可以帮助企业和其他组织,增强其公共信任度,使企业能够得到一个公平的绿色估价商誉,绿色会计披露势在必行。
未来我国绿色会计披露应至少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宏观(包括中观)绿色会计披露和微观企业(包括相关组织)绿色会计披露。因此,其企业绿色会计披露主要包括以下要素:一是绿色成本(货币单位),二是环保效果(实物单位):三是绿色效益(货币单位)。另外,绿色会计披露同时也确认、计量、报告以实物单位表示的环境绩效中的环境保护效果,但自然资源的货币定价计量是难点。同时,政府应积极完善涵盖绿色会计核算模式和方法的准则和会计制度,加大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强制力,使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有法可依;亟需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将涉及环境影响因素的内容,宜列入必须披露的会计要素;改进和健全绿色会计核算工作系统。比如加强培训环境会计专业人员,严格审查与鉴定企业环境会计信息,促使企业不断优化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第五,继续健全我国现行财务报告制度,规范绿色会计核算模式的管理。针对目前财务报告体系的缺陷,应改进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基本框架。首先,确定环境报告的使用者与目标,应考虑向当前和潜在的环境利益关系人提供报告主体对其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及有用的信息。其次,确认环境报告的内容,反映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接着,建立环境报告的呈报制度,在保留现行向政府环保部门报送环境报告制度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全国性企业环境报告数据库。最后,确立环境报告审计制度,将环境审计报告纳入企业环境报告中有助于使环境利益关系人获得可靠信息。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祥义. 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绿色会计的系统化研究[J]. 会计研究,1998,(10).
[2] 杨利林. 关于环境会计的若干思考[J].会计之友,2008,(2):42-44.
一、绿色会计产生和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一)绿色会计产生背景。绿色会计是在环境资源恶化和批判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革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切促使西方国家把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自然资源长期处于被极度开采的状态。特别是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剧增,需求的增加,更进一步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从而使能源紧张、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纵观全球社会经济所依赖的资源基础、生态环境,已呈现资源入不敷出的境况,进入了“正在向未来借债而生活”的时代。这不仅动摇了有关国家发展经济的自然物质基础,制约了经济发展,而且使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出现了紧张局面。于是有学者提出在新的突出“三益”经济理论指导下,改变传统会计单一追求经济利益的成本核算方法,将环境自然资本计入成本,来综合评价企业效益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代价和损失,加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这样绿色会计理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经济理论的变化而应运而生。绿色会计一经产生就引起了许多经济学家和学者的不断研究和探索。以英国会计学刊《会计学月刊》1971年比蒙斯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第2期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两篇文章为代表,拉开了全球绿色会计重点研究的序幕。20世纪九十年代起,在西方的会计理论界,有越来越多的会计学家把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绿色会计理论。其中,英国邓迪大学的格瑞・威尔士大学的霍金森、加拿大审计署的罗宾斯坦等人最具代表性。其核心是用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目的在于改善整个社会的环境与资源问题。联合国及有关国际组织、一些国家的政府和专家工作组,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绿色会计问题。最突出的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国家首脑会议”通过了包括《21世纪议程》在内的包括世界环境的四个纲领性文件,掀起了绿色会计研究的。
(二)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1、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增强了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企业对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因为只有真实、可靠的绿色会计信息,人们才会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一个真实的认识,才会起到从个别认识到普遍关注的效果。如果企业按照绿色会计的观念来报告和披露会计信息,能使人们的思想从传统经济学转向一种新的生态经济学,用生态经济学的观点看待一个企业,也限制企业为了追求纯粹的经济效益而无偿和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同样,企业亦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
2、企业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是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绿色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向使用者提供有用的绿色会计信息,以充分满足他们了解和决策的需要。企业信息的使用者也就是企业的利害关系者,传统意义的企业利害关系者主要包括债权人、股东、政府有关部门和管理者当局,但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无形的企业利害关系者正在增加,那些被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影响到的个人和团体都可能是企业的利害关系者。例如,由于传统投资人和债权人绿色投资观念的接受,他们非常关心企业的环境效绩对企业财务上的安全性和能力产生何种影响,对企业的绿色会计信息也就产生了一定的需求。而企业管理当局需要利用绿色会计信息以帮助实现其所承担的财物和环境责任以及帮助实施环境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各个有关环节。
3、企业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是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环境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在生产成本中,如果没有把废物处理费用计算在内,而是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获取高额利润,将一笔隐蔽而沉重的费用转嫁给社会,其后果是增加了公共费用的开支,破坏了生存环境。而传统的经济核算方法未将环境资源的消耗和补偿列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方面导致了国民经济的虚假繁荣,另一方面导致了环境资源的枯竭,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宏观个体,其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将有助于正确衡量国民经济核算目标,准确评价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二、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内容
(一)财务影响信息。主要是指环境污染和破坏及环境保护对企业财物状况和经营成果造成的影响以及企业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影响的信息。如对资产减值的影响,包括因污染引起的资产减值、消耗能源较多或排放污染物较多的机器设备会导致较高的成本或治污费用,从而使资产价值相对降低等。
(二)环境影响信息。环境活动绩效在短期内可能不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对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环保形象。从长远看,也可以为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属于此类的信息有企业的环保目标、环保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企业对国家环保政策的执行情况、环境质量的达标情况以及企业对外部环保组织和环保运动的态度和情况等。
(三)其他信息。除了以上两种信息需要披露外,企业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对绿色会计处理及财务信息补充说明的信息也需要进行披露。例如,企业经济效益是以多少环境损失为代价,以鼓励企业对环境最经济的形式生产;企业会计政策方面的信息披露等。
三、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构建
关键词: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和谐发展
一、 绿色会计的概述
(一)绿色会计的涵义
1.绿色会计的概念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试图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二)绿色会计的特征
绿色会计的特征具有以下几点特殊性:
1. 不确定性。环境问题具有多样性,在资源利用方面也非常复杂,由此绿色会计的经济业务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 周期难以计量及综合性。涉及环境因素的经济业务不像一般的经济业务周期很短、业务较为单纯,环境经济业务的周期很难计量,并且具有很大的综合性。
(三)绿色会计的目标定位
1.基本目标:用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改善社会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最优化。基于对环境宏观管理的要求,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和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尽量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2.具体目标: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对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资源的耗费、环境保护的支出、改善资源环境所带来的收益等进行确认和计量,为政府环保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投资者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企业环境目标、环境政策和规划等有关资料。
二 、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绿色会计信息计量及披露缺乏规范
绿色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不完善,尤其是缺乏科学的定量方法及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使得需用货币计量、披露的环境资产与负债,环境成本与收益等信息缺乏可操作性的方法。
2.绿色会计信息自愿披露的企业比例偏低
中国政府对于环境信息的披露管理松散,像环保局、证监会等都没有提出对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必须披露环境信息,像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这些大公司都是环境敏感行业,也没有主动做这些事。
3.政府机构监管松散
我国政府对于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管理松散,像环保局、证监会等政府机构都没有提出对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必须披露绿色会计的信息。总体来说,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公布环境报告的企业寥寥无几。
4.绿色会计专业人员才人缺乏
目前我国培养会计人员还是以传统会计为标准,大多数会计人员只对本专业知识掌握得比较好,相关专业即使了解也只是审计,税务,财政等。很少在生物、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研究,所以真正的绿色会计专业人才实际是个空白领域。
5.绿色会计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或相关规定,在企业会计制度及信息披露的相关法规中也很少涉及环境问题。在会计实务中,还没有系统的环境会计和信息披露的制度和规范。
(二)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企业对环境问题比较敏感
由于社会公众还没有树立很强的环境意识,企业主要受到政府如环境法规及行业政策的压力而披露环境信息,大多数企业不会主动披露,而且披露的绿色会计的信息以强制性披露为主,使得披露信息的说服力较低,容易造成企业逃避环境问题。
2.现有的会计科目不能满足确认和计量的需要
现有的绿色会计科目并未将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的辨认和确定过程之中去。
3.缺乏操作性强的会计准则
我国尚未形成具备可操作性的会计准则,使得当前环境会计缺乏与实务相结合的理论支点,导致环境会计实务还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出现盲点。
三、发展我国绿色会计以促进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一)加强绿色会计理论研究
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理论,对绿色会计进行深入的探讨,解决成本确认、计量等基本理论问题,完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理论体系。
(二)建立健全绿色会计准则和制度
绿色会计是环境学、环境经济学与发展经济会计学相结合的产物。绿色会计除了要秉承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之外,它同时要吸收、借鉴其它学科和领域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一套绿色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三) 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首先,从最基础的绿色教育和观念培养做起,改变在校学生的课程结构和学校的授课方式,在高等院校增设绿色会计、审计专业课,将绿色会计作为一项专业课程进行推广与传授,。其次,要不断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素质,要让企业财会人员充分了解绿色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
(五) 提升企业管理层的环境责任意识
对于企业管理层,提升他们的环境责任意识,也能起到一个榜样的形象,带动企业其他从职人员更明白环境责任意识。
(六) 建立审计与披露制度
我国绿色会计信息披露需要加强环境审计,建立完善的披露制度,同时加强与环保部门的联系,共同监督,鼓励上市公司自愿、充分而真实地披露环境信息,并建立更加科学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七) 发展和完善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点在于向环境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应以会计报表为主。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是会计的三大主要会计报表,它们也正是环境会计报告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王霄霄.绿色会计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前景分析[J].中国外资,2012,20:114.
[2]李淑丽.绿色会计实施存在的阻碍因素及其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6:19
[3]赵晶.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会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04:138.
[4]王敬理.浅析绿色会计在企业发展的实际应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3,1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