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物的数字化保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5)传统体育和游艺;(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上述概念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外延比较丰富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非物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表现为无形的制作工艺、民俗活动、传统知识、节日文化、传统技能等。这种非物质性增加了界定创作主体的难度。第二,创作的集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存在于特定群体中,由于年代久远,常常难以确定最初创作者,并且由于传承者不断加入创新元素,因此难以将智力成果界定为某个特定个体。第三,创作的延续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口口相传中,传播者不断加入一些新的创意或元素,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处于“被创作”的过程中。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
数字化技术能够通过计算机、照相机、扫描仪等设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储存、加工、传输和以数字形式再现,所以通过数字化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图象、文字、声音等形式被固定下来。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分散性和非物质性等特性,因此,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过程中,有时需要数字化作者对于内容取舍、结构安排等作出选择,凝结着较高的智力成果。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权利界定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者的权利
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是作品,其保护范围限于表达方式,不延及作品的思想、程序、操作方法、原理等因素。豍根据著作权法的原理,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主要针对它的代表作而言。豎但从前文分析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通过世代相传流传至今,大部分没有形成有形作品,或者即使形成了代表作,对于其他参与创作的主体如何保护,是没有法律依据的。本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受著作权法保护,但由于其特殊性,应当通过制定著作权法的特别法,以单行法的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因为《著作权法》第6条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者应当享有的权利包括:
第一,人身权。(1)署名权,当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确定由某一个民族、村庄、部落创作时,应当保护其署名权;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确定创作群体时,也应当清楚地表明其渊源及流传的范围等基本信息。(2)修改权,这一权利由创作群体行使,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具有延续性,一直都将处于被创作的状态之中。(3)保护作品完整权,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者通常是一个松散的群体,当发生侵权行为时,容易产生搭便车心理,因此,应当授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行使。(4)发表权,非物质文化遗产随时处于创作中,并且由于口口相传等原因,其创作和发表在时间上往往具有同步性,再创作完成之时即为发表之时,因此,这一权利也应由创作者享有和行使。
第二,财产权。财产权的主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群体,但应授权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和基金会行使。行使财产权所得的资金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按照其设立时所制定的章程代为保管和运用,主要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认定、保护、传播等工作。财产权的行使方面的内容,详见下文阐述。
(二)数字化作者的权利
数字化技术能够以特定形式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能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但随之产生的问题是如何界定相关主体的权利并对其进行保护。本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作者受到什么程度的保护,与其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相关。
1.数字化作品具有独创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与普通作品的数字化不同,后者通常只对原有作品进行数字化转换,这一过程由机器完成,基本没有独创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没有固定的形式,数字化作者在选材、摄影、录音录像过程中,凝结了较多的智力成果。不同的数字化作者对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其结果可能完全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如果数字化作者经数字化所形成的作品达到“独创性”这一标准,就应当享有著作权法规定的权利。
2.数字化作品不具有独创性
如果数字化作品仅对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简单复制和再现,不具有独创性,则可以通过邻接权进行保护。邻接权保护的是一种再现、复制和传播他人作品的劳动,数字化作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特定的形式固定下来,并通过数字技术进行传播,属于作品的传播行为。虽然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邻接权只包括出版者权、表演者权、录音录像制作者权和广播电视组织权,但邻接权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时代和新技术的发展,其外延可以随之扩大,19世纪末20世纪初,录音录像和无线电传播技术的发展导致了邻接权的产生,当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种新的作品传播方式,那么这些传播者的权利也应得到保护。笔者认为,应当在邻接权中增加一类——“数字化作者权”,以保护没有产生独创性作品的数字化作者的权利。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体管理制度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集体管理制度的理由及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者是无名的或者是归属于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居民,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属于这一群体所有,群体中的任何人都可主张权利,但任何人又无权单独享有权利。权利主体的群体性、不确定性使得权利的行使难以获得有力的保障。豏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作品的创作群体不宜作为法律上的权利主体主张权利,况且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不明确,因此,有必要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代表特定群体行使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可以在保证权利主体利益的前提下,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同时,由于群体的具体成员众多且难以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取得的许可使用费不可能像其他著作权协会一样扣除必要的管理费后返还给权利人。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可以保证许可使用费用于实现保护目的。特定群体为保护、丰富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可向基金会提出申请,基金会对于符合章程规定条件的申请应予准许,拨付必要的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和基金会职能划分
“我国早在1992年即成立了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1998年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成立后,国家版权局又多次指示并帮助组建文字、摄影、美术作品等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从目前的趋势看,我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是采用多种协会体制的。”豐“我国已成立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有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和中华版权总公司。在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法律上是一个社会团体法人,其以法人的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豑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笔者认为集体管理制度可以达到对非物质维护遗产的保护和合理使用双重目的:即在我国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行使集体管理权,其下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这一财团法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等工作统筹安排资金。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职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职能主要包括:(1)组织开展调查、收集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分类、登记建档,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2)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定群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用人签订许可使用合同,并收取许可使用费。(3)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章程,规定该基金会的宗旨、业务范围、组织机构、财产的管理和使用、终止和剩余财产处理以及章程修改等内容。(4)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许可使用收入,在扣除必要的管理费用后,以捐赠的方式注入基金会。(5)保护特定群体的署名权,禁止伤害群体感情和尊严的、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等人格权的行为。当上述权利受到侵害时,有权以自己的名义提讼。(6)开展其他社会活动。
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的职能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的职责主要包括:(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提供资金支持;(2)基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做出显著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3)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提供资金支持;(4)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提供资金支持;(5)对其他符合基金会章程的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制度与传统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区别
第一,性质不同。传统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性质为非营利性的民间自治组织,非官方性意味着不得强迫著作权人加入集体管理组织。同时,及时著作权人已经自愿加入,仍然有退出的自由。豒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特定民族或区域群体的财富,更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权利的取得不需要经过事实上的创作群体授权,国家以保护和发展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的,通过立法授权协会和基金会行使权利。与其负担的职能相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体管理组织具有官方色彩。
第二,维护利益的侧重点不同。传统的著作权管理组织重在维护某一类著作权权利人的利益,其在扣除必要的管理费用后将所获得的收益返还给著作权人,这种利益一般为私人利益。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制度不仅维护特定权利群体的人身性权利,更在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丰富,其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属性较为明显。
第三,机构设置不同。传统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一般设置协会,以自己的名义依据权利人的授权行使相应的财产权,并在协会内部设置相应的办公机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制度则不仅设置管理协会,而且由协会这一社会团体法人捐赠财产设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这一财团法人,以实现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南音
南音生南国,曲曲寄深情。
海外寻故旧,泉城有知音。
这是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为泉州南音所题的诗。诗中的“南国”,即指南音的发祥地,有“温陵”之称的福建泉州。“南音”一词,古代就有,泛指音乐或南方音乐。而南音作为一个乐种的名称,是1952年“泉州南音研究社”成立时才出现的。泉州南音的演奏演唱形式为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与汉代“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表现形式一脉相承。南音的文化历史价值在于,它是中国最古老的乐种之一,被誉为“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南音(泉州弦管)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泉州南音的文化价值愈发受到社会的重视,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了世人的职责。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所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谓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项措施,包括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
进入数字化时代,图书馆迎来了服务方式的革命,传统的图书馆提供纸质书籍的服务,而现在,音视频、网络等方式都可以成为图书馆为公众服务的新型载体。数字图书馆的理念由此诞生。数字图书馆是以信息化思路为核心建设理念,以数字化服务为主要手段的网络信息服务体。它诞生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时期,并将在信息社会中承担重要的信息和知识服务功能。
那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数字图书馆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下面,笔者结合对泉州南音的田野调查,阐释数字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1 泉州南音的传播与传承概况
1.1 对南音演出团队的调查:年轻传承人少
在泉州工人文化宫和府文庙广场经常有南音演出队的表演。这些年轻的表演者,有的是在乡镇里学南音,有的则是附近艺校或师范院校南音专业的学生。关于南音有这么一个现象:解放前,只有男性才有资格学习和表演南音,女性是被禁止的;解放后,女性才有了学习表演南音的权利。南音在当前还未发展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演出,承担养家重任的男子也就不学习南音,在学习的年轻人中以女性居多。泉州南音具有辉煌的发展历史,现在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年轻人喜欢流行乐,南音似乎成了老人家才听的音乐。
1.2 曲簿:手抄和印刷的纸质载体
曲簿是保存南音曲目的重要载体,有曲词、工乂谱、琵琶指法、撩拍符号,能够有效地把各首曲的乐音记录下来。在录音录像技术发明之前,它是记录弦管音乐最完善的手段。民间多用普通纸张抄写曲簿。印刷术发明后,才有了刊刻本。南音的历代传承除了师徒之间的口传身授,另外一种方式就是依靠曲簿。透过纸间,曲词、琵琶指法等得以一一传播开来。
1.3 卡式磁带:老年人的娱乐
音像技术问世之后,开始有南音卡式磁带的出现。南音老艺人通常都收藏有磁带,闲暇时间播放磁带听听南音已经成为老人家的一种娱乐方式。另外,南音磁带在传播上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在闽南方言区,各地有不同腔调,而南音唱语以泉州“府城音”为准,又称“泉腔”。闽南各地的南音爱好者们,正是通过磁带逐字较音、逐音练习地道的“泉腔”。因此,磁带还发挥了校准唱音的作用。
1.4 网络:跨越空间的影音体验
网络也参与到南音的传播中,现有泉州南音网和福建南音网两个较大的南音网站。在这两个网站上,有关于南音近期活动比赛的新闻报道、已出版的南音影像资料的查询,更可以收听和下载到一些南音经典曲目,南音的概说、乐器介绍、传承人风采、以及当前南音的一些学术研究论文都有收录。值得一说的是可以收听和下载到的南音经典曲目,这极大地方便了各地听者利用网络收听南音。有些网友把录制的南音表演的音视频上传到网上,在泉州网温陵社区,就有网友展开关于南音的讨论。
1.5 众声喧哗:各种社会活动以及传媒的关注报道
从1981年元宵节开始,泉州南音大会唱已先后举办了十届。可以说,历届的南音大会唱为海内外弦友交流南曲和情感提供了舞台。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都对此做了相关报道。南音的历史、演奏演唱形式、传承人、南音社团的演出、南音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等都会成为媒体报道的热门话题。
在对泉州南音传播传承状态的田野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泉州南音在传承保护中的几个问题:
传承人大多年老,而年轻人愿意学习泉州南音的甚少;
曲簿仍是学习南音的重要载体,而个人收集大量曲簿的能力有限;
分布于网络的各种南音曲目良莠不齐,需要收集整理出大量且唱音规范的曲目;
各路媒体对泉州南音的报道信息纷繁复杂,受众面临信息选择焦虑,需要一个系统实时更新信息的网站;
泉州南音在全社会的推广宣传仍有限,对其文化历史价值的挖掘有待深入系统地进行。
2 数字图书馆建设在泉州南音保护中的优势
数字图书馆建设依托于公共图书馆这一载体,以文化共享工程的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为基础,借助于公共图书馆的资源、人员、设备、场所优势,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拥有各方面的便利条件。
2.1 资源优势
一些图书馆,尤其是省、市级公共图书馆,还承担着从民间收集整理地方文献的工作。经过长时期的积累,福建省图书馆、泉州市图书馆已经从民间收集整理大量与泉州南音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曲簿以及各种研究文献。这为曲簿的系统化整理工作以及泉州南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资源便利。
2.2 人员优势
图书馆的人员中有大批是图书馆学专业人才,他们经过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加工方面的专业培训,因此在文献分类、编目、索引、古籍文献的整理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文化共享工程的开展,很多图书馆吸收了一批年轻的广播电视专业人才,他们在拍摄反映地方特色文化的电视片中,承担着策划、拍摄、剪辑的职责,为图书馆系统创作影视作品提供了专业人才队伍。这一切为泉州南音的文献分类整理和电视片制作工作提供了专业人才。
2.3 设备优势
目前,福建省图书馆配置有文献信息资源采集设备、传统载体资源的数字化转化所需摄像机、扫描仪,以及专业影视制作所需的摄像机、摄影机等设备,这为图书馆从事泉州南音古籍文献的数字化以及电视专题片的制作提供了设备上的便利。
2.4 场所优势
各级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免费向社会大众开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首先,图书馆向全社会提供借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的便利;其次,可以利用图书馆的空间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摄影展、邀请专家学者做讲座报告、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做展演等相关活动,向社会大众宣传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
3 数字图书馆在保护泉州南音中的实践成果
3.1 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对泉州南音的系统研究起到基础性作用
目前,福建省图书馆馆藏泉州南音文献资料共计有60余册,包括有指谱、教程及各类研究文献。目前能找到的关于南音的最早刊刻本,是两部从海外回归的明代刊本:《荔镜记》和《明刊戏曲弦管选集》,馆藏提供有影印本。
3.2 电视专题片《古乐南音》的摄制对南音起到宣传推广作用
福建省图书馆从2007年底起拍摄,历时一年,摄制组奔波于闽南各地,采访专家、老艺人、国家级大师和传承人100余位,完成了反映闽南文化的十八集电视专题片《闽南文化》,并制作成光盘用于保存以及文化交流。其中就有揭示泉州南音的专题片《古乐南音》,该片时长30分钟,从历史渊源、技艺、传承等各方面向世人介绍了泉州南音的文化意蕴。摄制组在拍摄过程中,同时采集有大量的泉州南音图片。该系列电视专题片作为文化共享工程地方特色资源建设成果,在全国乃至海外地区宣传地方特色文化,泉州南音也得此便利,在更大范围内通过官方路线宣传自身的历史文化价值。
3.3 数据库建设为泉州南音曲目以及各种动态信息提供系统化整理
目前,福建省图书馆建设有“闽南文化”专题资源数据库和“福建文化记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资源数据库。数据库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各种载体,从南音的历史渊源、器具、技艺、传承谱系等方面介绍泉州南音,同时有图片荟萃、精选曲目、视频《古乐南音》、学术研究、新闻动态等相关资讯,数据库旨在为受众提供集泉州南音重要信息为一体的信息集合。
3.4 通过邀请民俗专家做讲演、非遗传承人做展演等活动在全社会宣传泉州南音
走出闽南地区,福建其他地方的人们对泉州南音充满各种未知。这几年来,福建省图书馆通过闽图讲坛平台,先后邀请过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等机构的学者专家介绍包括泉州南音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历史价值;与相关摄影机构合作,开展包括泉州南音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摄影展;与相关单位合作,开展包括泉州南音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这为在全社会宣传推广泉州南音,尤其是吸引大批年轻人了解甚至是学习泉州南音提供了重要的渠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近年来受到各方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亡的危机,另一方面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族群乃至一个国家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乃至整个人类都有重要的意义。各级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理应义不容辞承担起传承和保护的作用,数字图书馆建设为这种保护提供了各种可能和便利,我们应当善用并用好数字图书馆这一平台,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尽力。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育科技文化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9月29日到10月17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32届会议上通过
[2]王芬林 吴晓.数字图书馆发展研究[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14.
1.文物藏品档案传统管理的现状。随着文博事业的快速发展,文物藏品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关注,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文物藏品档案传统管理的不足。目前,文物藏品档案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一些不足的地方。传统管理的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71(1)文物藏品档案专职管理机构缺乏。目前,我国的文物藏品档案的管理机构是博物馆、文物保管所等文博单位,自改革开放以来,博物馆的文物藏品数量不断地增加,使我国文物藏品建档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很多大型博物馆对本馆馆藏并没有建立数量全、质量高的文物藏品档案,更不用说其他级别的文博单位了。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对文物藏品档案的管理工作并没有建立统一的专职管理机构,建立文物藏品档案专职管理机构是大力发展文物藏品档案工作的有力途径。[2]256(2)文物藏品档案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建立与文物藏品档案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在文物藏品保护的相关法规中对文物藏品档案的制度性规定;另一种是对文物藏品档案编制相关的规范。但是对文物藏品档案中的鉴定、分类、定名、定级等工作,至今仍没有一套完整且有效的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档案内容的表达也没有相对统一的要求,因此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备的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制度,不仅是指导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和标准,也是对文物藏品档案科学管理的必然举措。(3)文物藏品档案人员过少、身兼数职。为文物藏品建档是文物藏品保管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法定程序。然而,长期受“重藏轻用”思想、体制缺陷、客观条件、档案意识缺乏等原因的影响,一方面,许多基层文物藏品档案保管单位的领导缺乏为文物藏品建档意识,不重视文物藏品建档工作,文物藏品建档不及时,导致许多单位的文物藏品建档工作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文物藏品档案质量难以提升。另一方面,基层文物藏品档案保管单位机构小,人员少,可能只有两三个人,并且任务量繁重,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文物藏品建档的进程。(4)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欠缺。博物馆等文博单位作为不以营利为目的、接受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长期以来,人们受非营利观念的影响以及没有正确认识到文物藏品档案的重要性,导致对文物藏品档案的保管单位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无法适应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需要。极大地限制了文物藏品档案信息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不符合档案的发展趋势。[3]1-21文物藏品档案的传统管理出现了许多不足,导致文物藏品档案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根据文物藏品档案传统管理出现的问题和现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为今后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依据。[4]24-31
二、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条件
对文物藏品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符合档案现代化发展的趋势。而且,我国在实现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方面已基本具备成熟的条件。主要表现在:[5]1.设备和技术支持。我国档案保管部门都基本配备计算机、扫描机、打印机、数码照相机等等。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数字摄影(录音、录像)技术、数据库技术、存储技术等高新技术,纸质档案转换成电子档案技术也已成熟。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对文博事业的快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对文物藏品档案的管理作用,对文物藏品档案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2.文物藏品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改善。档案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档案保管部门培养了一批批具备专业信息技术和高超的业务水准的档案管理人员,对计算机设备基本能熟练操作,熟练掌握现代办公技能。尤其是管理文物藏品档案的档案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前者,还要对文物藏品进入深入研究,有一定的专业知识。领导也越来越重视文物藏品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不断加大对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保障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工作有秩序的开展。3.文物藏品档案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执行。2002年,我国制定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在纲要中提出档案工作要以建设专业网络为根本,全面建设和丰富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率,加快传统档案资源向数字化、标准化、网络化迈进的步伐。因此,成熟的管理条件是文物藏品档案实现数字化管理的基础,只有拥有成熟的管理条件,对文物藏品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工作才能有序不紊的进行,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6]154综上所述,实现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涉及文物藏品档案建设的各个方面,因此,建立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作为文物藏品档案管理人员要不断加快建设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进程,加快实现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进程。
三、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文物藏品档案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档案管理的需要了,对文物藏品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是适应档案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在对文物藏品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通过针对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的措施。主要包括5个方面:1.建立专门的文物藏品档案管理机构。文物藏品档案是属于整个社会和全体公民的珍贵的信息资源,但是在我国却没有一个统一管理文物藏品档案的机构,这就使得文物藏品档案的管理更加分散、杂乱无章。因此,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文物藏品档案管理机构进行直接管理,如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局,文物藏品档案专门管理机构的建立,明确了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主体,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责任也更加直接,领导层的管理意识也会变得更强,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也会也会越来越高,更加容易摆脱各单位管理的不足和短视,国家也会加大对资金的投入力度,也会使文物藏品档案的开发和利用更加明确,国际间合作与交流更加方便、有效。2.健全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制度。在对文物藏品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理论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标准化。同时,要想文物藏品档案信息实现最大范围的共享,也需要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的理论管理体系。[7]533.确立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安全管理防范系统。规范操作、病毒防范等基本的安全意识应加强,安全规章制度应提前制定,安全意识培养、病毒预防与病毒查杀的方法与技巧等需要对每位文物藏品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保障网络环境中各项操作的安全。也可以在原有的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中嵌入保护安全信息系统,能够更好地反映安全的情况,符合实际需要。或者文物藏品档案工作人员为了防止信息丢失等情况的发生,可以使用一台或者多台服务器进行处理。扫描文物藏品原始数据方面,应该实行高速集中扫描,进行保存时,要统一文本格式。从数据备份角度来看,要进行双重备份,而且还要定期备份,双重备份包括磁盘备份和电子备份。也可以通过设置权限、防火墙等安全防控手段来加强文物藏品档案在数字化管理方面的安全性。4.完善文物藏品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文物藏品档案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检索性和文件性数据库两种,检索性数据库主要是对文物藏品档案的开放范围、开放的目录等进行介绍,以及提供检索途径。文件性数据库主要是达到齐全完整地录入文物藏品档案的原始数据的目的,而且还要开发有关文物藏品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的软件系统。文物藏品档案信息资料库的建立,实现了信息的海量存储,文物藏品档案的利用者只需要通过网络就可以查阅所需要的有关文物藏品档案的信息,极大地方便文物藏品档案的利用者,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核心部分是建立文物藏品档案信息数据库。同时,推动和加快了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进程。[8]1395.建立业务能力强的专业队伍。主要通过以下四种途径来加强档案人员的管理水平。在学校档案教育方面,学校不但要注重对档案基础知识的教育,而且,还要将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数字摄影(录音、录像)技术等都纳入到档案教育课程中,培养出符合档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全面型管理人才;要注重选拔人才,并对在岗文物藏品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定期考核,以及进行培训和再教育;利用IT行业的信息化人才资源,聘请专家、顾问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培训,要求掌握并且熟练应用到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更新文物藏品档案业务基础知识;引进急需的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管理应用的专业人才。关注和重视文物藏品档案工作者的切身利益。长期以来,我国的文物藏品档案工作者社会地位不高、待遇低是造成文物藏品档案工作效率不高、员工积极性弱、人才引进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关注和重视档案工作者的切身利益,提高其社会地位和薪酬待遇,应引起档案行政管理人员和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9]135因此,文物藏品档案人员的基本素质、业务能力、技术知识和操作能力,可以提高文物藏品数字化管理的效率,也加快了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脚步。
四、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帆风顺。实现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可能产生会遇到许多困难,产生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文物藏品档案工作者的档案信息安全意识。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对文物藏品档案实行数字化管理,相伴而来的是文物藏品档案的信息安全问题。例如在对文物藏品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由于档案管理软件开发时间比较晚,其自身可能存在着不完善的问题。而且大多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软件的操作不熟练,对信息类的档案保密程度不重视,以至于在调档时经常会发生文物藏品档案信息泄露,以及在网络的传输过程中,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漏洞盗取档案信息等情况。再者,由于档案工作者大多不具备专业的信息技术,而且也不具备高级防护系统,会导致被黑客入侵或者遭受网络病毒侵害等现象。因此,对信息安全问题重视不够,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落后,以及领导对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不重视,都导致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难以进行。2.文物藏品档案人员数字化管理能力的提升。传统文物藏品档案管理模式及其封闭式运转体系造成了文物藏品档案内部人员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有所欠缺。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对档案工作人员也有很高的要求,要求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数字化技术知识、网络技术知识、现代管理技术知识等。而由于现阶段许多档案工作者年龄过大,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方式,管理理念老旧,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低,因此难以满足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要求,制约了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进程。3.文物藏品档案信息化网络平台和共享机制问题。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化网络平台,运作过程中,也没有统一的数据库系统和信息共享机制作为指导标准。部门之间、系统之间各自为政、业务不衔接,文物藏品档案信息难以共享。4.“双套制”管理文物藏品档案的资源浪费问题。文物藏品档案的保管单位,在对文物藏品进行数字化保存的同时,也对文物藏品档案的纸质版进行保存,导致了相同内容、两种文件进行双层保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阻碍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发展进程。[10]69
五、结论
文物藏品档案是博物馆、文管所等文物藏品档案保管单位进行文物藏品研究的重要基础。因此,对文物藏品档案的管理显得至关重要。信息化时代,文物藏品档案的传统管理方法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利用文物藏品档案的需要了。因此,通过对文物藏品档案的传统管理现状进行探索,分析和总结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不足,从而提出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想法。大多数研究文物藏品档案,主要是从文物藏品档案传统管理的现状入手,提出针对文物藏品档案传统管理的措施。主要是从文物藏品档案的数字化管理的目标、意义等方面入手,提出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措施,为之前的研究的不足做了必要的补充。
参考文献
[1]吕惠敏.试论如何做好文物档案管理[J].决策探索,2013(24):71.
[2]董琳琳.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现状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家,2014(4):256.
[3]蔡燕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11:1-21.
[4]薛四新.现代档案管理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4-31.
[5]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6]张音.浅谈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优势与弊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4):154.
[7]李玮.对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几点认识[J].黑龙江档案,2012(6):53.
[8]苏甦.档案数字化管理发展趋势分析[J].数字化用户,2013(25):139.
[9]朱远征.浅谈房产档案数字化管理[J].兰台世界,2010(21):135.
关键词:虚拟现实 矿冶文化 保护
我国拥有三千五百多年的冶炼史,是最早进行矿石冶炼的国家之一,矿冶文化十分丰富,矿冶遗址遍布各地。进入21世纪,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已成为数字时代最具代表的三种关键技术。黄石市(地区)要将矿冶文化作为发展特色文化的重点来抓,使之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矿冶文化研究和保护的前沿,就必须学会利用新技术,善于开拓新思路。
一、古代遗址的数字化三维复原与虚拟场景漫游
近年来,随着硬件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高效的3D运算能力的提升,虚拟现实技术在三维虚拟场景方面的应用逐渐变为可能。由于虚拟现实展示技术能突破平面的限制,而不仅仅局限于二维空间的文字、图片及影像,从而很好地解决了一般图片和文字展示中缺乏真实感的局限性问题。可以重点选择黄石地区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冶炼古迹进行数字化三维复原,包括古代遗址的数字化三维复原与虚拟场景漫游。如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可以采用虚拟现实三维建模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全景图片建模的方式构建一个虚拟的三维仿真环境,用户通过多种传感器和多维信息环境的交互作用可以从任意角度,观看虚拟物体的三维效果,得到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对矿冶遗址进行数字化三维复原和虚拟场景漫游是一个全新的展示设计表现概念,它让观众从单纯观测计算结果中解脱出来,转变为沉浸到计算机创造的环境中,提供了其它传统展示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崭新的信息交流界面。
二、古代青铜冶炼过程的数字化虚拟仿真
大冶铜绿山古代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古铜矿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初步回答了我国青铜时代铜是怎样开采、冶炼这一重要历史课题,为研究我国矿冶技术发展史提供了一批珍贵的实物资料,它有力地说明,我国古代采冶技术有一套独立发展的体系。采用浅井探矿和利用淘砂盘进行重砂测量是古代开发铜绿山矿区的重要探矿方法,当地的古代矿冶遗址均分布于富矿带上的事实也说明了其科学性。采冶结合是铜绿山古铜矿的又一特点,在春秋早期即已采用鼓风炉炼铜,此外,在采矿方法、矿井提升、通风、排水以及工具的制作等方面也有不少创造。这些先进的技术都是我国矿冶文化的珍贵遗产,我们完全可以采用虚拟现实技术真实再现这些青铜冶炼的技术过程,如冶炼工序、冶炼方式等方面的虚拟再现。这也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数字信息技术相结合,是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是传播先进文化的有力工具,能够更有效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在文化建设领域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建立黄石虚拟数字化博物馆
虚拟数字化博物馆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对文物(包括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信息进行全方位和多形式采集、标准化存储和加工,并通过网络连接和一系列相关规定、协议,实现文物信息的资源共享、有效利用和科学管理,为不同用户提供数字化的辅助决策、科学研究、展览展示、文化交流、教育培训和游戏娱乐等服务的综合信息系统。黄石地区的矿冶遗址和文物十分丰富,从1981年以来,通过考古发掘、遗址采集、流散收集、废品拣选,已收集铜铁器文物二千余件。其中,战国时期的“青铜砝码”全套13件;战国时期的楚国货贝“良金一朱”、“良金四朱”;商代“提梁”;战国时期采矿工具“铜斧”等33件文物被国家文物鉴定组定为一级文物。另外,古矿井中发掘出土有大量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如铜斧、铜锛、本铲、船形木斗、木瓢、竹篓、绳索、陶器碎片、竹蓝等。所有这些文物,我们可以采用数字化三维扫描的方式进行文物的保存和陈列,建立黄石虚拟数字化陈列馆。也可以将现有的博物馆进行虚拟数字化,把馆藏文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数字化复制。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将其为网络虚拟博物馆,采取馆藏荟萃、虚拟陈设等方式,让更多的人更及时地了解和认识黄石地区的矿冶文化,从而进一步推动黄石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四、结 语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利用数字技术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发展“信息内容产业”,攫取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利益,成为世界各国在21世纪的重要战略之一。黄石市大冶地区具有丰富的矿冶文化资源,由于文物保护和展示条件的局限性,这些矿冶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有的正在逐步走向没落或消亡。长期以来,由于展陈条件的限制,黄石地区的许多文物保护单位难于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和文化服务的功能。虚拟现实技术在黄石地区矿冶文化保护中的运用,将极大地促进传统文化资源的全社会共享,对于弘扬先进文化,建立学习型社会,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供黄石所能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同时也将使黄石市在进一步提高文化知名度,创建青铜文化、山水园林城市的生态和文化旅游中起到重要作用。
[本论文是黄石理工学院青年基金项目“黄石矿冶遗址三维虚拟仿真”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9yjr61Q.]
参考文献:
[1]康凤举:《现代仿真技术与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1.9。
[2]胡小强:《虚拟现实技术》,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5.7。
【关健词】博物馆 藏品管理 动态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物馆还存在着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还较低。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对社会主要是提供藏品资料、研究成果)的责任。博物馆要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笔者认为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根据自身特点实行管理创新。而藏品管理工作就是重中之重。
一、坚持规范的基本操作流程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根本
博物馆的主要活动是藏品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陈列展示以及宜教服务。其中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也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也就十分重要了:
1.藏品来源。藏品来源的信息资料应该尽量详细。
2.移交入馆。填写文物移交清单,附详细的背景资料,清单只要记载这些文物的不可变特征即可。
3.馆内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骤:
(1)分类。根据博物馆现行采用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2)定名鉴定。根据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和现行定名方法给文物定名,对文物进行鉴定并填写鉴定意见表。(3)技术处理及实测。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如除尘除垢、防锈、薰蒸、简易修复等。同时对文物进行实测,记录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残情况等。(4)记录图像资料。可采用拍照、摄像、绘图等。 (5)填制入库凭证。前阶段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应充分进入入库凭证中成为其若干要素。(6)数据处理。在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博物馆,应将前阶段工作的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处理,自动生成总登记账、分类账、卡片、文字、图像档案及各种报表;未建该系统的应将这些资料之一份提供建立总登记账和有关藏品档案。
4.入库。完成以上工作后,由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核查清点,正式办理入库手续。
5.库内整理。编制藏品分类账和卡片、整理资料建立藏品档案、设计制作藏品包装、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编制修复年度计划、收集与藏品有关的信息、对藏品进行研究等,同时应即时将有关信息交计算机中心录入藏品管理数据库,以便处理、保存。
有规矩则成方圆,对事物只要依据一定规则办理都会提高效率,变难为易,藏品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二、动态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
过去我国藏品管理相对简单,在一般的状况下,藏品仅会存在于库房和展厅两个空间,少有变动,因此只需为每件藏品建立相应的档、账、卡,并做好相关的保护和保管即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各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遭到损坏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动态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1.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审批手续、藏品提用凭证的填写要求、发现问题后的应对办法等。这些细碎但却具有实效的条例是藏品在进出库房的动态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2.明确藏品在博物馆中只有一个进出关口。所有相关事宜都应集中在保管部门由专人办理。
3.严格办理、填写相关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称、总登记号、完残情况等,相关领导和经手的工作人员要分别签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
4.各种进出凭证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进出藏品都有账可查,有理可据。
5.藏品进出库房是为了使用,做好动态藏品的年终统计,可以准确反映出各类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藏品为社会文化事业服务。
通过上述工作,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动态藏品管理的秩序井然。
三、数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衡量博物馆的主要标志变成以宜教服务和对社会的影响来衡量。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1.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2.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3.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4.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防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连接到Internet网上,建成数字博物馆。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博物馆藏品实物库房管理的需要,还可以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尽的资源。
博物馆发挥着保护和展示文化与自然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现已成为人民群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从根本工作抓起,努力提高藏品动态化和数字化管理水平,才能在新形势下推动整个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才能把我国每一座博物馆都建设成为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课堂,都建设成为展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及其前进的方向的坚强阵地。
参考文献:
[1]《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第二章.1989.
[2]《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总则,第三条.
[3]陶洁,李春晓.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南方文物,2003,(3).
[4]王建平.论藏品信息管理.中原文物,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