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硬件体系

计算机硬件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硬件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硬件体系

计算机硬件体系范文第1篇

本文对计算机硬件课程体系及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了一些教改思路和方法。

一、当前硬件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硬件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教材知识相对落后,学生无法学以致用,即教材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实践环节,实验条件差,学生无法锻炼实践能力,教师更无法鼓励和激发其创新能力;学生电子技术方面的理论基础较差,其对硬件的分析理解能力受到一定限制,学习困难较大。总体上讲,目前国内计算机硬件教学的状况不容乐观,重视这一问题,改革相应的教学体系和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导致当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认识和条件方面,国内的计算机教育存在着重软轻硬和急功近利的倾向。由于基础软件教学实施起来相对容易,实用性强,设备投资较小,有立竿见影之效果,甚至学生通过自己购买的微机即可完成多数软件课程的学习;而硬件课程的教学实施比较困难,设备投资大,通常每门课程需要配备专门的实验设备,相应辅助设备(如示波器等)的价格相对昂贵,实验设备的维护工作量较大,对实验室辅导和维护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限于各方面的条件,国内多数高校在硬件课程及实验条件建设方面都明显不足,这导致了计算机硬件课程在教学上的不足。

其次,硬件知识特点和教学内容落后。从客观上来说,计算机硬件知识存在不直观,讲述起来抽象、枯燥,学生学习起来不太容易的现象。其中,“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这两门课程的内容比较抽象,一般教材都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再加上现有硬件实验的可视性差、直观性差,致使学生对硬件知识的理解存在困难。而“微型计算机原理”、“计算机外部设备”等课程的教材内容过于陈旧,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差。

再次,课程缺乏足够的系统性。计算机是一个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庞大的复杂系统,计算机知识有着很强的系统性。而在目前的教学中,硬件课程知识与软件课程知识之间缺乏足够的交叉和互补,学生无法深入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在软件系统中的作用。另外,在硬件课程之间也缺乏充分的衔接,有些知识点重复,有些知识点缺失,这些都导致了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不健全。

最后,缺乏足够的实践训练。计算机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必须具备足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社会竞争力才能满足社会要求。而在计算机硬件教学中,实践教学时间严重不足,绝大多数学生不具备基本电路设计、调试和实现的能力。一方面是实验条件和设施的严重缺乏,另一方面是课程考试评价体系(包括社会各类计算机考试评价体系)中对硬件实践能力的不重视。

根据计算机硬件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改革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加强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增加并提高实践教学知识和内容已成为国内各高校计算机专业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提高硬件知识的先进性

由于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非常迅猛,而国内多数高校的主要教学内容基本还停留在十年前的水准,尤其是“微型计算机及接口技术”的课程内容,基本是以8086/8088 CPU为主体进行讲述,而学生在实验室使用的却都是CPU为Pentium Ⅲ 以上的微机;学生在高级编程中希望了解分页分段存储管理技术,而教学中却只讲述分段内存管理技术。因此,学生会对教学的内容感到疑惑、反感甚至是厌恶。

许多客观条件原因限制计算机硬件教学内容的更新。其一,计算机硬件发展太快,真正能反映当今世界微机领域新技术的微机原理教材太少,相应的实验设备和条件几乎没有。其二,最新的硬件知识往往包含许多较复杂的技术,学生较难学习和理解,由于组织和实施教学的难度非常大,许多教师偏向于讲述旧的知识。其三,新知识的过快更新给许多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熟悉并掌握新的教学知识和内容往往需要几年时间的摸索和实践,因此教师往往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改进计算机硬件教材。计算机硬件的教材应是先进的、能反映目前世界微机领域内硬件新技术、新成就的知识。例如“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的教材至少应涵盖目前世界上微机领域内最先进的知识及技术,像分支转移预测技术、超标量执行技术、微机的流水线操作技术、高速缓冲存储器技术、虚拟存储器技术(分段存储管理技术和分页存储管理技术)、浮点数据处理技术、高速总线传输技术等。正是这些技术,为微型计算机提供了卓越的性能,并构成了各种高性能软件的载体。

考虑到教学安排的层次性和循序渐进的要求,可以在教材中有选择地加入部分旧的知识结构。例如“微机原理”教材可以将8086/8088 CPU作为模型机,删除那些过于陈旧的知识,用8086CPU的结构和基本电路为学生建立微型计算机的概念,然后引入当前的一些新技术和知识。

由于历史原因,国内多数高校微机原理教学均以Intel公司的处理器为讲述对象,而欧美等国一般以Motorola、Alpha或MIPS处理器作为讲述对象。从技术的先进性上讲,前者不如后者,如果希望与国际接轨,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考虑直接采用国外著名教材。

三、保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硬件和软件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它们都包含丰富的知识和先进的技术。计算机硬件知识必须对计算机的体系结构、组成及其核心技术进行系统的描述,以使学生能学到先进的硬件知识。硬件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理解计算机软件的工作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尤其是系统软件和底层软件。而学到计算机软件知识后,再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会对软件的载体――硬件、硬件组成、硬件的工作原理以及软件是怎样依附于硬件的全过程有一个飞跃的认识。只有这样,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才能达到一个完美的统一,他们才能学到计算机的系统知识,而不是残缺的计算机知识,最终达到对计算机系统软、硬件基本知识的融会贯通。

而目前计算机软硬件教学之间却基本分离,教师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学生尽管学习了一些计算机硬件接口知识,但在使用高级语言对硬件进行编程时却无从下手;尽管学习了操作系统和网络技术等课程,却不知道在嵌入式系统如何应用相关理论。当需要综合运用软硬件知识来解决问题时,多数学生都是一筹莫展。这些都说明,在计算机教学体系中软硬件课程间的结合存在问题,学生的知识结构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因此,必须在软硬件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进行适当的穿插。例如“操作系统”课程中的CPU调度、内存管理与“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中的许多知识都密不可分,在理论课程教学中提及相应课程知识,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建立必要的知识关联。在“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的课程中,可以加入一些利用高级语言对硬件进行编程的实例,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学生对硬件的编程能力。

另外,计算机硬件课程之间还存在重叠和互补的关系,教学中也应注意相互次序和互补,以保证教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

计算机硬件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计算机硬件;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274-02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增长,计算机产业是一种省能源、省资源、附加价值高、知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实力和社会进步的象征[1]。我国高校都开设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虽然历经了二十多年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但计算机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仍然很大。近年来随着硬件技术的迅猛发展,业界对所需的人才模式有了新的转变,对硬件类技术人员有巨大需求,学生将面临新的机遇,也对高校计算机教学体系及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培养的计算机硬件技术人员比例过低,硬件开发工程师相对匮乏。

一、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体系现状分析

目前随着嵌入式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所需的硬件开发工程师必须是软硬件相结合的复合人才,我国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硬件实验设备缺乏,并长期存在轻硬重软的思想,培养的人才硬件知识不系统,达不到业界所需的硬件开发能力,直接影响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2]。当前硬件课程教学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1.计算机专业建设误区:计算机硬件教学必须配备相应的实验设备,硬件实验设备投资较大,由于院校经费不足,而软件教学投资相对较低且易实现,硬件课程的设置存在衔接问题。硬件课程一般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单片机技术等,很多高校制定教学计划时忽略课程内在联系,孤立地堆砌课程,让学生对硬件课程感到厌烦,无法形成系统的认识。目前我国培养的计算机人才软件知识扎实,而硬件知识薄弱。

2.教学内容陈旧:目前很多院校采用的硬件教材内容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比如说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的内容已过于陈旧,学生在课堂掌握的理论知识无法具体应用,影响到学习积极性,学生只能为考试而学习。一些硬件课程内容重复,各门课程的授课老师孤立教学,并没有为学生后续课程打下铺垫,纯粹为完成教学内容而教学,导致学生抓不住课程的精髓,针对性不强,最终学生不能对硬件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更无法将硬件与软件知识相结合。

3.忽略实践教学:不少院校在硬件教学上更注重理论,忽略实践教学。计算机软件实践教学容易实现,一般只需一台PC机和相应的软件,学生可以在课后完成,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像程序设计等课程比较直观,通过调试程序学生的成就感较大。而计算机硬件实验设备前期投资大,维护费用高,实验室一般在开设相关课程时才对学生开放,一些硬件实验环节比较复杂,在实践课上学生无法从理论上掌握实验原理,仅动手在试验箱上“连连线”,看看实验结果。学生在硬件学习上存在盲区,更别提着手进行复杂的硬件项目开发。

二、构建集基础、综合、研究三位一体的递进化教学体系

随着业界对计算机硬件开发人员需求的不断上升,针对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导向,创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递进化计算机硬件教学体系。

(一)创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创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动手实践以及创新能力。另外在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时,要注重联系社会人才需求,结合高校自身特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特色,才能让学生走向社会有更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二)构建递进化计算机硬件教学体系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硬件课程、软件课程及实践课程是三大重要组成因素。学生要在掌握了硬件知识后才能更好地学习软件课程,而在讲授硬件课程时学生必须了解软件对硬件的控制指挥作用,综合应用软硬件知识,通过实践设计开发出新产品,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调整硬件课程体系势在必行。首先要有效地整合课程,将技术落后以及与后续课程联系不大的内容删除,将课程中重复的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并及时将最新技术补充到课程体系中。组织教师编写适应的硬件教材,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充分反映出硬件新技术,使得教学过程更连贯,效率更高,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硬件的积极性,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硬件知识基础。在建立学生良好的硬件基础的同时,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软硬件知识能力,着手硬件项目开发,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3],将学生的创新成果应用于企业,并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三)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要多样化,硬件类课程一般涉及时空概念等,内容比较抽象,动态性较强,可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借用多媒体技术,将静态抽象的内容转换成动态可视的情景。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建立起一种提出问题、完成任务的互动式项目驱动教学方法[4]。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提出设计任务,指导学生逐步完成任务,在动手实践中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教师也可以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4],通过布置一些小论文,引导学生课后有针对性地去查阅资料,通过自主学习方式,最后在课堂上让学生研讨、教师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设硬件学科网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方便师生参与讨论,展开协作式学习方式。

(四)构建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必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硬件教学过程中。构建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和探究能力。通过设置多模块化、多层次、多样性的教学实验类型,逐步提高学生综合动手实践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参加硬件设计竞赛,增加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达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结语

计算机硬件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笔者在十几年的硬件课程教学中不断地研究和探讨,并将上述一些解决方案付诸于实践,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获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我们将不断完善递进化计算机硬件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推广,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万晓冬,王友仁,陈则王.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4-6.

[2]唐建宇.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分析与探讨[J].福建电脑,2007,(5):188-189.

[3]宋之帅,田合雷,盛义保.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17-18.

[4]曹维,徐东风.项目驱动法在计算机硬件系列实验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6):210-212.

计算机硬件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质量标准;改革实施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实践教学又是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在我国信息化工作向全方位、深层次地快速推进的今天,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推动国家信息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国家的信息化和经济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在计算机人才供需方面,却出现这样两种相互矛盾的情况,一方面,公司、企业招不到需要的计算机人才;另一方面,却出现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产生的原因在于学校不了解公司、企业相应岗位对计算机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专业素质的要求,对学生的培养脱离实际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中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普遍不高,不能适应社会需要。为此,我们对学校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明确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根据公司、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重新构建了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制订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准入制度。

1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实施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体系结构一般包括通识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三个部分。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培养和构建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能力、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与分析能力[1]。但是,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能力强于实践动手能力,基本操作技能、编程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远达不到公司、企业的要求,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过程还存在一些不足。

1.1实践教学体系不能支撑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1) 实践课程所占课时量(学分)少。我校是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计算机软、硬件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专业能力、操作技能的适能够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但是,在我校的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中,总学分为170学分,其中,通识课程为61个学分,占35%,专业理论课程为67学分,占39.4%,实践课程为42学分,占24.7%,实践课程学分比例偏低。若按照专业课程109个学分来分析,实践课程的42个学分中,实验课程为23学分,实习与毕业设计为1分,分别占专业课程109个学分的21.1%和17.4%。实验课程刚达到专业规范要求的最低限,不能满足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2) 实践课程结构不合理。实验课程以加深理解和巩固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为主要目的,在实践课程中,所开设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设计的课时量不足,影响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影响了学生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影响了学生编程能力、系统综合开发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也会影响了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社会及综合实践的效果。

3) 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滞后。实验课程以验证型实验为主,设计型和综合型的实验很少,学生缺少基本能力和系统综合设计开发能力的训练;没有课程设计和案例综合开发的实训,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质量不高;没有公司与企业的实践经历,学生不了解社会的需求。

1.2实践课程的考核与评估不够完善,实施过程随意性大

1) 有些实验课程是课程内实验,理论与实验教学虽然是分开进行的,但是实验课程的考核与评估却没有独立开展,实验成绩或由实验报告成绩得出,或直接使用理论考试代替实验课程的考核,忽略了对学生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和评价。有些作了简单的实地操作考核,但没有相应的考核标准,随意性很大。

2) 开设的见习课程,只设置了实践的学分,但实践的内容随意性大,且没有制订相关的考核标准,没有针对性,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3) 毕业实习没有制订准入制及考核标准,毕业设计缺少量化的标准。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差,进入公司、企业实习时,不能参与单位的项目设计开发,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工作,达不到了解公司、企业和提高自身系统设计开发的能力;毕业设计有些流于形式,好的作品不多见。

1.3实践教学师资、设备与场所不足,实践教学效果不高

1) 现有实验教学师资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具有在公司参与项目开发经验等实践经历的比较少,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系统设计与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 由于专业扩招,学生人数总量增加,学校配备的设备不能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尤其是专业实验室配备不够,有些专业课程的实验只能安排在公共实验室里进行,实验的效果不够理想。

3) 实践基地少,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训和实习的要求。学校没有建立系统综合设计与开发中心,没有针对性的综合开发训练;与计算机的软硬件公司或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少,学生没能直接参与公司项目的开发,不能了解系统开发所需要的技术、工具以及公司的运作与管理。

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我校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结构的研究,发现原教学计划中实践课程的教学和实施过程存在着许多不足。为此,我们结合学校所处的区域经济和发展前景,以及信息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状况,重新制订了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基本操作”、“硬件应用”、“算法分析与程序设计”、“系统综合开发”四种能力培养出发,对实践教学体系结构重新构建,使其更适应该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

2.1构建能够支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课程体系

要培养符合专业定位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首先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较大幅度地提高实验课程的课时量(学分),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和综合专业能力的实训,有充足的时间到实训基地参加实习。从2006年开始,我们对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调整,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三个方面的改革。

1) 对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分从原来的67U23调整为49U41,将实践课程的学分提高到与理论课程接近1U1的程度。

2) 调整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原来的体系只包含实验课、见习课、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四个实践环节。现增加了课程设计、系统综合开发实训、课外实践、软件外包装训练等环节。

3) 更新实践内容和教学方法。实验课程原来只有验证型的实验,对理论课程中的原理、语句、语法、算法等进行简单的验证,以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够编写一些简单的程序,对于复杂的程序就无法完成。为此,我们对实验课程在原有验证型实验基础上,增加了设计型和综合型的实验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完成一个课程作品;增加系统综合开发实训,以便学生能够综合几门课程的技术来完成一个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增加课外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完成一至两个系统开发,对学生的综合开发能力进行训练。

2.2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的实践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基本专业能力包括: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系统能力[2]。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由通识课程来完成,其他三个方面的能力,我们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信息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将本科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分解为“基本操作能力”、“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硬件应用能力”、“系统综合开发能力”[3]。并从计算机硬件、软件两方面和培养四种能力出发,构建我校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1) 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从多年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计算机毕业生的就业行业面广、要求学生的专业能力层次多样。但是,最基本的就业要求,就是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然而,我们培养的专业学生很多却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为此,通过开设计算机基本操作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办公软件,使学生能够从事文员及简单的数据处理工作;掌握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使学生能够从事计算机硬件的安装和基本的维护;掌握网络布线、局域网的组网、网页制作、网站建设与管理,使学生能够从事网络安装、建设与维护工作;熟练掌握某一行业的应用软件,使学生能够从事该行业的应用软件系统的使用、管理以及二次开发工作。

2) 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验,使用学生掌握基本的编程基础以及模块化的程序设计理念,学会基本的算法分析与设计;开设数据结构课程实验,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中数据结构如何设计与存储,算法如何分析、设计与实现;开设数据原理及应用实验,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建立及编程操作;开设面向对象语言实验,使学生掌握当今面向对象软件系统开发所使用的语言,学会建立面向对象软件系统的前台;开设网络编程和网络数据库编程实验,使学生掌握面向Internet的C/S模式或B/S模式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尤其是使学生学会建立软件系统的前台与后面的连接与访问操作;开设软件工程实验,使学生掌握开发软件系统所需要经历的步骤以及每一个阶段所要做的工作。

3) 硬件应用能力的培养。开设数字电路实验、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对计算机硬件结构以及计算机控制原理的理解;开设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可编程控制器实验,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如何编程对各种现代化设备的控制与应用,为学生从事嵌入式系统开发打基础。

4) 系统综合开发能力的培养。开设面向对象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使用面向对象语言设计一个比较完整的软件系统的界面及各模块功能程序;数据库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建立软件系统的后台数据库;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使学生根据所建立的软件系统,编写完整的系统开发各阶段的分析与设计文档,并编程测试、运行;开设系统设计与开发综合实训,以软件系统案例的形式进行实训,使学生能够综合自己所学的语言、数据库等技术开发一个B/S软件系统,或建立一个网站;开设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开发。

2.3建立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为使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得到保证,确保学生实践与动手能力的提高,我们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各环节的考核与评价进行改革,制订了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毕业实习准入制度。

1) 课程实验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原来课程实验教学环节的成绩大都以学生的实验报告来评定,从多年的实践情况来看,这样评定出的成绩有很大偏差。由于课程实验中大部分都是验证型实验,学生比较容易完成,按照实验报告来评定成绩,不能评价其真正的操作能力。因此,我们对基本操作课程实验、程序设计课程实验、网站建设实验、数据库应用实验等制订了量化的质量标准,如:计算机办公软件操作质量标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质量标准、程序设计课程实验质量标准等。

2) 系统综合开发实验质量标准。制订了课程设计训练质量标准,软件系统综合设计与开发实训质量标准,课外实践活动作品验收质量标准等。

3) 实习准入制与毕业设计质量标准。原来的毕业实习按照教学计划的时间安排,不管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技术和技能,到时间后每个学生都可以参加,这样很难保证学生实习的质量,为此,我们制订了一个实习准入制度及相应的量化标准,做到实习前把关,使学生在真正掌握了一定程度的技术和技能之后,到实习单位后就能够很快适应生产实践,并尽可能参与实习单位的项目设计开发工作,提高自身的系统综合开发能力。通过制订实习质量标准保证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质量。为了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我们根据不同的毕业论文(设计)分别制订了理论研究论文、应用研究论文、软件系统设计的要求和质量标准。

3实践教学的实施与成效

对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结构进行改革与完善后,重要的工作就是实践教学工作的实施。

1) 课程实验教学采用两种方式实施。第一是课程内实验教学,实验部分单独设置学分,按课程实验质量标准单独评分,采用实地操作方式进行考核,不再以单一的实验报告成绩作为评定的标准;第二是单独课程实验教学,按课程实验质量标准单评分,采用实地操作或制作作品的方式进行考核,结合实验报告评定成绩。课程设计实验教学属于单独课程实验教学,但从某一种意义上来说,它的综合性、复杂性比一般单独课程实验要高,要求也更高,因此,更适宜采用制作作品的方式来考核与评价。

2) 将系统综合设计与开发实训课和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以软件系统案例进行教学,采用导师制的方式分组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一个网站的建设、一个B/S或C/S系统的设计开发。完成以后,由教师考评小组考核,学生除了运行作品外,还要进行适当讲解,最后对学生制作的作品进行考核验收。

3) 毕业实习建立准入制度及质量标准,对学生实习之前所掌握的技术和能力进行考核评价,达到要求的准予实习,达不到要求的延缓实习。准入制的考核主要包括学生对办公软件的操作、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布线、局域网的组网、网站的建设与管理、网络制作、常用应用软件使用等, 通过检查学生提交B/S或C/S应用系统的作品来确定考核成绩是否合格。在实习过程也采用量化的质量标准对学生实习进行评价。对于毕业论文(设计),制订了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组的质量标准,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由指导教师评定的成绩、评阅教师评定的成绩、答辩组评定的成绩三部分组成,确保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我们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各环节的质量标准,经过四年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实习单位满意度增加,毕业设计优秀作品增多,参加国家或省级计算机应用大赛等比赛获奖的人数逐年扩大。

4结语

当今的高等教育已经从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地方性高等院校大部分都是为区域经济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我校的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从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出发,构建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保障措施。实施的效果良好。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会不断变化,实践教学体系也需要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浩,胡学钢,侯,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07(22):73-74.

[2] 王志英.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8(3):18-20.

[3] 张辉宜,吴光龙.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14-115.

Application Type Undergraduate Computer Specialty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s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LI Wenjing, LIU Zhijia, BI Yingzhou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1,China)

计算机硬件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

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基于现代学徒制开展课程体系建设,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为确保课程体系建设的适宜性和科学性,高职院校在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展课程体系建设时,需要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着眼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考核,完善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1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我国对职业教育给予高度关注,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开展了不少探索和研究,现代学徒制逐渐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致力于研究现代学徒制,对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过程及国外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比较,并进行总结归纳,以对职业教育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我国针对职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文件,于2010年,在《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范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以及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将逐步落实,采用两种教育制度及劳动制度,在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重视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要构建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此外,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规划(2010—2020)》中,针对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进行深入详尽的规定,以促进校企合作,让各个区域内具备相应能力及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到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之中,以彰显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教育中的价值。在2013年,教育部针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颁布了相应的工作意见,并选择一批院校作为试点,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1]。

2践行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价值

基于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下,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设置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专注到教学内容之中,并结合适宜情况及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及教学项目,引导学生一一完成,从而强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并完善教学设计,避免由于教学设计不严谨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失误等问题,以提升教学质量。此外,学校要选择优质适宜的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工作,将企业工作情景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熟悉工作流程,了解岗位需求,从而逐步丰富自身工作经验,在提升学生理论知识储备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将理论与实践并重[2]。

3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堂体系改革

3.1课程目标建设

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中,课程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了明确要求,课程建设要以此为基础,与课程内容、课程开展、考核评价这些内容上具有密切联系。基于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目标,将重点集中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上。而现代学徒制体系有效调整了传统课程目标的局限性,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以增强学生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优势。在2014年,我国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对现代职业教育进行科学详细的规定,明确指出现代职业教育要秉承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发展理念,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加强校企合作,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现代学徒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开展课程体系建设之际,需要选择适宜的企业,建立密切合作,采用交流会谈、调查问卷以及数据分析等多种措施,对企业人才需求类型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明确教学重难点,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

3.2课程内容建设

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学校可以依据课程目标及教学内容,在专业技能、知识储备、职业素养以及资格证书等方面制定明确具体的规定,对课程内容选择以及组织予以重视,从而在专业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完善课程内容建设工作,为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关于专业课程内容,高职院校要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及发展需求,确保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符,让教学内容能够包含相应工作任务的各个阶段,并将行业发展趋势及国家规定,适当深入课程内容之中,以彰显课程内容与相关职业的密切联系。近年来,我国计算机行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进步,研发出了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故而在课堂内容中,需要适当引入新兴技术成果及知识,确保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符合行业发展趋势。此外,在课程内容组织环节,高职院校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能力水平,关注部分高职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佳的现状,从以下方面入手,完善课程内容组织。一方面,在组织课程内容上,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将具体工作人员运用到课堂内容建设之中,让学生通过了解具体工作任务,明确相应的知识体系,科学整合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就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而言,针对不同层级岗位,具有不同的需求,在设计工作任务时,高职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秉承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确保工作任务设置的适宜性,以逐步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及知识积累。

3.3课程实施建设

在完成课程目标设置及内容设计之后,高职教师要开展课程教学,将工作任务与教学设计落到实处,彰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具体任务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完成相应任务,增进对相应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从而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在课堂实施的各个阶段,高职教师要明确各个阶段的内容。首先,高职教师要完善工作目标与任务设计,在正式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将工作目标及任务要求进行阐述到位,让学生对学习任务具有明确细致的了解,知晓学习过程及步骤,并给予学生适当的辅助和指导,让学生通过自主查询资料、分析研究,锻炼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依据具体任务,科学应用团队合作方式,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处理相应任务的效率。此外,对于学生相应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以及教学评价等,对于学生工作方案中存在的不足,教师要采用客观评价,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4课程考核评价建设

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致力于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项目执行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题体系建设中,要体现层次性,完善课堂教学与实训课程,并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考核评价方式,将形成性考核与试卷考核科学结合,将职业技能作为考核评价的要点。在教学评价环节,试卷考核能够检测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能够起到巩固知识、增进理解的作用。形成性考核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平时表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将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以及教学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科学整合。不同的考核方式各有侧重,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在教学体系中所处位置及内容,科学设置两者评价方式在其中所占比重[3]。

4结语

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现代学徒制对其具有深远影响,基于现代学徒制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工作,有助于推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创新,对提升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具有积极影响。践行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弥补传统教学形式中存在的不足,增进校企合作,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从而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汤平,李纯,邱秀玲.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7(3):110-112.

计算机硬件体系范文第5篇

一、泄密的情况

1、因操作人员保密意识不强和业务水平不高而造成的泄密。计算机作为一种具有高技术特点的信息处理工具,在检察机关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应用时间不长,因此一些检察人员尚未养成良好的保密意识和工作习惯,如有些工作人员因事离机时不注意及时关机,使各种输入、输出信息暴露在界面上;还有的让无关人员操作计算机,使信息在不知不觉中泄露。计算机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工具,在硬件和软件上都有许多加密、保密功能,由于对计算机知识掌握不多,许多功能不会使用而造成泄密情况时有发生。如计算机不敢加开机密码,文件不知如何加密,并且习惯将所有文件都放在一个目录内,结果不管是谁操作,一进入计算机系统就能看到全部信息。

2、因计算机操作人员人为故意或过失而造成的泄密。个别人员为徇私情,利用职责上的便利,接受亲朋委托,违反办案纪律及计算机使用管理规定,通过计算机查询、调取有关案情,将有关案件信息告知他人,致使有关案件信息泄密。多人共用一台机器,一些人由于操作水平所限,习惯于将信息直接存储到计算机硬盘上,造成不应有的信息“共享”。

3、在计算机维护、维修过程中造成的泄密。带有信息的计算机出现故障需要维护、维修时,违反规定不经检察技术部门处理,而由其他专业人员或部门维修时,造成的泄密。

4、因存储介质保管不严造成的泄密。计算机具有极强的存储能力,可以任意修改、复制存储在上面的信息。有些工作人员误以为文件删除后信息就没有了,用不着专门保管。其实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完全可以把信息复制出来,从而造成泄密情况的发生。

5、在因特网上受到黑客攻击而造成泄密。如果内网(检察机关内部局域网)与外网(因特网)在没有断开的情况下而使用本系统的计算机轻易上外网,网上B0等黑客软件很多,一旦被其感染,就可能使计算机被远程控制,从而导致泄密。

检察机关的信息化建设比政府落后一些。基层检察院的计算机应用,在最近几年才逐步实现计算机打字到单机办公和业务应用(如检察统计、财会电算化),到接入党政网、建设机关局域网。有的接入了互联网、建立了网页或网站。大部分院的局域网并没有多少应用。人们主要在考虑如何筹集资金、购置计算机设备和软件、提高办公和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水平。在计算机化、网络化的环境下怎样进行检察保密管理,安全事故和失泄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还没有得到基层检察院的足够重视。下面笔者根据计算机应用、网络建设和管理的实际经验,结合网络安全保密的信息、技术趋势,总结基层检察院计算机保密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供检察系统从事保密工作和网络管理工作的同仁参考,也希望引起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检察官们重视。

二、防范的对策

1、提高对计算机保密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保密教育,积极做好事前预防。泄密不仅会影响到刑事诉讼正常进行,对检察机关形象造成恶劣影响,而且还可能对控告人、举报人、证人等人员安全、声誉造成严重损害。因此,加强计算机操作人员的保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要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对重点部门、人员的经常性教育;在思想教育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部门的制度建设,在细化职责的基础上突出严肃执纪,保证制度落实。

2、加强对检察局域网的技术防范,保证信息安全。首先要同步规划落实相应的保密设施,配置符合国家规定的专门保密设备,所采取的保密措施应以处理信息的密级要求相适应。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联网应当采取系统访问控制、数据保护和系统安全保密监控管理等技术措施。其次,在局域网与外部网(因特网)之间采取物理隔断,以防止黑客访问或病毒侵入。此外,注重防火墙技术的应用。根据本单位的安全策略,设立规则,对外网与内网、内网相互之间交流的统计信息进行检查,防止失泄密。

3、制定和健全计算机应用管理制度和措施,形成严密的防范体系,防止泄密事件发生。第一,应加强对计算机使用的管理,并自上而下建立计算机信息安全责任制。做到每一台计算机都由专人负责,并规定相应的操作权限,严禁无关人员操作使用。对较多的场所如打字室、机要室等,设立相应的控制区,不允许无关人员随便出入。第二,在移动存储设备的管理上,应规定必须使用经检察技术部门登记在册的移动存储设备,标明密级和编号,存有信息的设备严禁带出机关。如移动存储设备损坏必须统一由技术部门销毁,不得随意丢弃。第三,在设备维修方面,必须报经检察技术部门处理,不能解决的要保证在无内容的情况下才能送交专门技术人员修理,而且必须由检察技术部门人员在场陪同实施监督。第四,根据检察业务的不同程序分配使用权限,根据办案的实际权限来分配查阅、修改案件内容等业务范围。第五,对存有检察业务内容的数据库进行加强处理,保证数据的安全。要对数据库进行多重防护和加强处理,即使计算机专业人员非法进入检察机关数据库系统,也得不到有效的信息,确保检察信息数据的安全。第六,重要数据记录修改设置日志。由于检察信息数据的高度敏感性,对一些重要数据,即使在职权范围内也必须记录每项数据的修改过程及内容,保证数据在出现问题时也能找出原因和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