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业经济;农业科技;科技创新;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007-1
0 前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必须走现代农业之路,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走生态农业之路。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存问题,因此如何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历史发展进程表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业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农业经济的长足发展。
1 农业经济发展进程回顾
回顾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走过的路程,农业的发展经过了大体上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正逐渐向生态农业的转变过程。30年的农村改革使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直至今日,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是一个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势必产生这样的思想观念:发展经济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将来后果。乱占耕地、乱砍滥伐森林、乱开乱采矿产、乱排放工业废弃物等现象。这些与传统的发展观和管理滞后有关。因此,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抛弃旧的发展观,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科学发展观。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应是由粗放型的传统农业向集约型可持续农业转变,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高效、节约资源型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具体来说,这种集约型可持续农业即是在适度增加和科学使用农业投入的前提下,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集约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科技资源和经济资源,促进农业系统的土地集约、劳动集约和资金技术集约,保障农业生产持续性、农村经济持续性和农业生态持续性的协调发展。明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农业经济要想取得长足发展,落实“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的规划,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2.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如果将国民经济比作一座高楼大厦,那么农业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一个国家如果吃饭问题要依靠别的国家来解决,那么这个国家的自立就失去了最起码的基础,在国际竞争中就会受制于人,听人摆布。
2.2 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呈现出这样一个规律性现象:农业发展顺利,增长速度快,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快;反之,农业生产出现倒退,就会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损害。
2.3 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基础地位
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
3 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上,国际粮农组织(FAO)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农业能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上应用恰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中国21世纪议程》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从农业资源角度来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合理地协调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资源转化率,使农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产品能够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对此要做到以下两点:
3.1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
关键词:农业企业;投入产出;产业关联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7-0042-03
Abstract: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is an important organizational form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expending bring considerable economic benefits for farmers, speeding up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Based on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for a simple overview, analysis the input-output model and related coefficient, and from four aspects as the quota management, the cost price calculation, production planning and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in production and economic structure, economic forecasts, industry association analysis three aspects respectively analyzes the input-output techn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enterprise product management and industry management.Finally proposed the enlightenment of input-output technology for agriculture enterprise managers.
Keywords:agricultural enterprise;input and output;industrial relationship
农业企业是指实行独立核算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农业企业是集合利用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从事经营活动,并在利润动机和承担风险的条件下,为社会提供动植物产品(包括食物与天然纤维)和相关服务的经济单位。[1]农业企业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能够独立承担经济责任、自主经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企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动、服务等经营业务为主,经营对象是自然性和有机生命性表现明显的生物、动物农产品。[2]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受自然和市场的影响较大。气候多变性、地域差异性、土地资源稀缺型、生产周期不确定性等自然因素作用,产品价格波动、市场信息失真及技术壁垒等市场因素影响,双重风险直接导致企业利润的无规律性。
近年来,农业企业经过不断发育,逐渐成为连接农村和城镇的有效载体,同时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农业企业的发展加速了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延长了农业的整个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在生产、流通、加工等各环节的增值,增加农业整体经济效益。[3]任何企业发展均是以营利为主,本研究旨在分析投入产出技术在农业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提出较少投入成本,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一、投入产出模型与理论分析
(一)投入产出基本原理
在农业生产部门从事生产活动时,需要在既定的生产过程中投入从各部门购进的原材料和服务等中间产品以及劳动力、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同时将生产的货物、服务或作为中间产品供其他生产活动使用,或用于消费、资本形成、出口等最终使用。投入产出表就是对一定时期内生产、收入、分配和使用全过程进行记录的一览表,它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中的投入来源和使用去向纵横交叉组成一张棋盘式平衡表(见表1),用以解释各部门间经济技术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
从投入产出表横向和纵向出发,可以分别建立数学模型来进行产业关联的各种分析。模型为: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其数学表达式为Xij+Yi=Xi,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使用情况,研究产出分配问题;列模型为:中间投入+最初投入(增加值)=总投入,其数学表达式为Xij+Ni=Xj,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经营中发生的各种投入,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形成问题。投入产出表三大部分相互连接,从总量和结构上全面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分配、最终使用全过程中的相互联系。
(二)投入产出分析的重要系数
1.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也称为投入系数,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一个产品部门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另一部门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直接的经济联系,用公式表示为:aij=xij/Xj。直接消耗系数越大,说明两个部门之间的直接相互依赖性越强,直接技术经济联系越密切。将各产品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用矩阵的形式表示,就是直接消耗系数矩阵,通常用字母A表示。
2.完全消耗系数
完全消耗系数是指某产品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另一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之和。完全消耗系数在直接消耗系数的基础上计算,用公式表示为:B=(I-A)-1-I,其中I为单位矩阵,(I-A)-1为完全需求系数矩阵,又称为列昂惕夫逆矩阵,记为B。
3.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需求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计算公式为:Fj=,式中ij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第j列之和, ij为列昂惕夫逆矩阵列和的平均值。当影响力系数Fj>1时,表示第j部门的生产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需求波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水平,影响力系数越大,说明第j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
4.感应度系数
感应度系数是指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某一个产品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它部门生产所提供的产出量。计算公式为: Ej=,式中ij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第i行之和,ij为列昂惕夫逆矩阵行和的平均值。感应度系数越大,说明其它部门对该部门产品的需求程度越大,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大,同时也意味着该产业对其它产业生产活动的制约程度越大。
5.中间需求率
中间需求率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对某一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量(中间使用)与该产品的总需求量(中间需求量与最终需求量之和)之比,反映了该产业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中间需求率越高,表明该产业越带有提供中间产品(生产资料)的性质。其计算公式为:
6.中间投入率
中间投入率是指国民经济中某一产业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反映该产业总投入中外购的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即中间产品之和)所占的比重。也就是该产业对其上游产业总体的、直接的带动能力的反映。其计算公式为:
二、投入产出技术在农产品生产管理中的作用
直接消耗系数A是在已知投入产出表基本数据的基础上引入的,要使直接消耗系数A能随着农业企业的环境与生产活动的客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只要使投入产出表中的基本数据能随着农业企业的环境与生产活动的客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就能达此目的。“投入产出表实时制表法”就是基于这种认识而研制出来的一种崭新的编表方法。该方法利用管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思想与力量,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工具,在实现农业企业投入产出模型与生产流程设计、产品制作和经营管理相结合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把构造或借鉴构造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 MRPⅡ和企业资源计划ERP面向供需链流程的信息集成等微观经济信息流的基础数据,作为产生投入产出模型的宏观经济信息流的数据基础来解决编表问题,即可实现该企业投入产出表的实时分析。[4]
(一)定额管理
定额管理是使用定额来合理安排和使用人力、物力、财力等的一种管理方法。在农产品生产经营模型中,初级产品可达几十个、几百个,投入的资金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比较细的分类。通过计算,得到每种中级产品和高级产品的详细定额数据。而且,只要总量发生变动,都可计算出一整套新的定额系数,这对于统一和协调定额种类,加强企业的各项定额的考核以及实行经济核算都具有直接作用。
(二)成本价格核算
成本价格核算模型,上半部是以实物为计量单位,反映了企业自产品的消耗和产出及其流向。下半部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反映了企业自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其他直接支出、制造费用和期间费用以及所创造的利税等。企业的成本与价格的计算可以利用模型进行。
依据农业企业成本价格核算模型,计算单位产品直接消耗系数,该表上半部为实物消耗定额,下半部为费用消耗和盈利体现定额,它们是计算企业产品成本和价格的基础。产品的成本与价格计算的过程,可用自产品对外购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和其它管理等各项费用求其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投入产出模型来进行,在计算完全费用消耗系数矩阵时,分别把每列有关费用加总,得到各产品的制造成本和产品价格。
(三)生产经营计划的制定
首先预测计划期最终产品计划Yt(包括自产品库存与销售计划),据投入产出模型Xt=(I-A)-1Yt求出各车间、各产品的总产出计划。然后,根据模型Ut=Dtt+Wt求出各车间、各产品的总外购计划。再根据模型[Xtij]=Att和[Utij]=Dtt分别求出自产品的中间使用计划和对各项成本费用的消耗等计划(t为总产出的对角线矩)。
(四)科学的投产决策
利用模型计算出的农业企业产品价格与市场接受价格(交易价格)进行对比分析,同用来解决企业产品是否继续生产的决策问题,实现企业增加产品效益和减少产品亏损的目的。
三、投入产出技术在农业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投入产出法能推广应用到世界各国和各个领域,缘于它是进行经济分析、经济规划和预测的有力工具。投入产出表表现了农业产成品的实物运动和价值构成,反应了农业市场再生产中各部门的经济技术联系,利用投入产出表及其数学模型,能够确定一些十分重要的经济参数,并能深入分析国民经济的各种重大比例和经济结构等。
1.1区域性特征
县域经济因其所存续、依托的资源条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基础、经济区位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市区与城郊、内陆与沿海、北方与南方县的县域经济都会呈现显著差异,其也是不同的经济存量、发展速度、发展变量存在巨大差别的基础条件。所以,从空间定位来看,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1.2系统性特征
在县域经济中,包含着若干构成因子,在这些因子的有机结合下又形成了一个有序、完整的系统。以农业县域经济为例,其包括产前、产中及产后;生产、加工、营销;农科教、销等环节,在这些环节的结合下又自动形成一个运作系统,县域经济中的金融、财税、商贸、工业等行业亦是如此。站在全县的角度来看,其可视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各行各业可视作其子系统,这些子系统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在这些子系统的结合下,使得这个庞大的系统得以高效、有序地运转。
1.3整体性特征
县域经济具有完整的经济结构,其包括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工商建运服、农林牧副渔一应俱全。同时,县域经济也包含了各种社会关系、社会要素和社会结构,如社会保障、政府企业、城市乡村、工业农业等,正是这些经济要素组成了完整的县域经济,使其在功能上、结构上具有整体性。
1.4综合性特征
在县域经济中,不仅包含了完整的经济行业与经济部门,同时也包含了服务于经济建设的相关行业、部门,例如艺体卫、教科文、工青妇、党政军等,其几乎囊括了社会所有行业,所以其在行业及部门构成来看,具有综合性特征。
1.5复合性特征
县域经济,既包含农业经济也包含工业及第三产业经济,既包含城镇经济也包含农村经济,不仅有国有经济,也有集体经济、私有经济、个体经济。长期以来,我国都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这一体制也在县域经济中得到了典型、完整的体现,由此可看出,县域经济具有典型的复合性特征。
1.6层次性特征
首先,在国民经济中,县域经济是一个基础经济层次;其次,从县域经济构成来看,其包含了从县城到乡镇再到农村三个经济层次,所以其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特征。
1.7开放性特征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开放式的经济,在此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县域经济也势必具有开放性特征。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下,区域化经济社会分工也不断增强,县域经济也随之不断发展、完善,在此情况下,县域经济的开放性特征也将不断被强化。
2、县域经济的作用分析
2.1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经济基础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植根于广袤的县域范围内,其亦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经济发展阶段,农业的这一基础地位都不会有所动摇。农业发展状况会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其次,乡镇企业既是县域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方面军,它也是县域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区域基础的重要原因。最后,在县域范围内,广大的农村市场也是商品流通数量最多的卖者和买者,农村市场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兴衰。
2.2建设小康社会建的主要支撑力量
我国从21世纪开始,全面进入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壮大县域经济,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壮大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在小康社会建设工作,农村是其重点和难点。县域经济一方面以自身的工业、商业、服务业为农村合作经济、家庭经济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另一方面又以其集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直接为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服务,是整个国民经济网络中与农村、农业、农民最直接、最基层的结合点。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农民的小康、农业现代化便无从实现。
2.3推动城乡改革的关键突破口
扩大内需,促进第二、三产业经济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对于国民经济促进作用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通过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一)对工业的促进作用
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工业的支持,而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总投资需求量大,投资总额大,对于拉动工业经济的发展有着明显的作用。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钢材、水泥、运输、化工、有色金属等工业原材料,以及运输、机械、建筑施工等产业部门的运作,加大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够拉动工业需求,促进包括下游的发电、航运等在内的第二产业的经济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据有关数据统计,从2010年以来,对于工业增加值的拉动,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作用已经超过1000亿,而随着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水利投资对工业增加值的拉动作用也在不断加大。
(二)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
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总额大,就需要有良好的融资平台和渠道,对于金融保险业的的需求,使水利投资对其发展也产生了促进作用。水利基础建设的投资还可以促进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的的发展。另外,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周边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经济的发展。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直以其巨大的外部效应和非经济效应促进着国民宏观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水利基础建设的投资能够通过资源的配置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建国初,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重点是防治洪涝灾害,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一直以水资源和防洪工作为主,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地域流域性大洪水的能力已经显著增强,水利的工作重点随之转移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上。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致使水资源严重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各地用水矛盾问题也日益尖锐,因此加强在水资源工程调配上的建设也愈加重要。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的建设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构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规划调水规模巨大,实现了全国水资源的南北、东西调配,协调了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加有关水资源调配的水利基础设施投资能很好地缓解各地的用水矛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性地方经济的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没有农业就没有人民的生存。一般的说,一个社会农业生产的最根本特征在于: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人类生存和一切生产的历史起点与先决条件;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民经济以及其他部门独立化发展就有了基础,所以农业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是由农业本身的特性所客观决定的,因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兴部门的不断出现,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农业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也决不会改变或降低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低位。一般来说,农业有如下的作用:①农业为一国的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粮食和农副产品等基本生活资料,在我国居民的全部消费品中,农产品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约占80%;②农业为工业尤其是轻工业的发展提供大量丰富的原料,比如棉纺织业、食品加工业等,我国轻工业生产大约60%~70%的原料是由农业提供的;③一个国家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农业的发展为其提供劳动力;④随着农业的发展将为工业的发展提供最广阔和最可靠的市场;⑤一国经济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是农业。
2发展农机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1没有农业机械化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
大家清楚,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发展工程中,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08年底,贵州省的总耕地面积为4485.3千hm2。贵州省要想实现传统农业经济的转变,就必然要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而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要发展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是各个国家的共同道路,农业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阶段;第二阶段是多种经营阶段,这是向专业化农业过渡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农民在保障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同时,能向市场提供更多的剩余产品,取得收入,提高家庭消费水平或进一步向农业投入,这种经营方式提高了农民的商品经济意识,为他们向现代化、专业化农业的迈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三阶段是实现代化农业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农业应具有下列内涵:安全农业、无公害农业、效益型农业、机械化农业、企业化农业、品牌化和技术化。规模化、科技化在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因此,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有以下五个途径。一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二是大力发展农村工业,三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四是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五是发展农村科学教育事业。发展农村工业的重点在于农业的机械化,因为农业机械化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单位土地上的产量也随之得到提高,当农产品生产成本降低之后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了,与此同时,机械化的发展使生产中用的人工减少,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人口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向城市流动,我们知道任何资源都是稀缺的,因此更加要注意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说,农业机械化对于农村来说,加快了农村产业调整和城镇化建设步伐,推动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使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总是在不断调整和优化的。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其它省,发展已经严重滞后,农业已经成为贵州省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民的收入得不到提高,贫困人口的比例相对下降速度缓慢,所以贵州省农业经济及农机经济的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2.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通过我们的调查,作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美国,其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完全依赖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由此可见,农业发展过程中,机械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联系贵州省的实际来看,我省的农机产品一直难以走出省外,近几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对还是比较缓慢,农机行业作为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开拓农机产品的区域市场以及国际市场,使农机产品由传统的单一内销转变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是农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
2.3农村小康工程建设离不开农机经济
农业在我国是非常重要的部门,农业对社会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权巩固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要多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大农业现代化和农机化事业的投入,只有农业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我们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要大力推进科技兴农,加大推广适用先进技术的力度,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增加农用生产资料的供应,改善农民的工作条件,在新常态下提高农化水平和土地利用率。
3发展农机经济的措施
3.1注重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发展
我们知道,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资源禀赋,有不同的地理条件,因而注重地方特色非常重要,经济发展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决不能搞一刀切,要基于当地的特殊情况和资源科学制定可持续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与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比,我们贵州省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需要加快追赶步伐。
3.2结构调整的核心在于提高效益
经济结构调整一定要提高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就是经济收入要大于投入,如果不注重经济效益就没有意义,经济活动就是要强调经济效益,强调收入,市场经济就是建立在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的。效益要体现在农机经济实体项目上,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最大限度地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中国农业问题以及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也就是说,中国“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而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使多数农民随着经济的发展进入其他产业,这样有限的土地的使用和农业的经营才能更有效率。我们知道,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三次产业的比例和顺序会发生变化,即顺序会由一、二、三向二、一、三再向三、二、一的顺序转变,也就是说,要尽量缩小农业与工业人均收入的差距,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
3.3围绕市场抓调整
市场是交换的场所,是实现利润的重要环节,我们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尊重企业和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为市场经济发展服务。价格是调节市场供需的重要因素,让市场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做好有限资源的配置,从而提高效率,加快农业经济和农机经济的发展。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功能,为农业产业化、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切实把各项工作做好。
3.4采取相应的措施抓好调整
第一是坚持政府引导调整结构。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是一只“看得见的手”,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好各项政策措施,可以采取不同的鼓励政策如奖励、减免税收等措施加快农机生产,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条件的改善、城乡差距的缩小做好各种保障工作。笔者认为要加快农机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在合理的范围内政府行为是必要的。第二是要依靠政策扶持调整结构,对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的部门、企业实行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对农机管理工作进项相应的倾斜。农业的现代化必须依靠农业机械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是需要农机经济的大力发展。第三是服务意识必须不断加强,这样才能更好的调整结构,这主要是强化农机生产中的产前服务、产中服务、产后服务。产前服务主要是引导生产适合当地需要的农机产品,适宜的产品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比如贵州山多水少,土地相对成片的少,就要生产小型的农机具,这样才能满足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产中要做好原料的供应、技术的指导等工作;产后要帮助企业打开销路。第四是在农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做好典型示范,在调正过程中要建立起各种各样的样板示范点、示范户。我们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示范效应比起说教要好得多,要用现实中看得见、摸得着、办得到的各种典型作引导。第五是把农机经济结构调整与农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这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十分重要,要把农村的市场建设和服务业发展结合起来,既要大力发展个体经济和乡镇企业,也要把农村小城镇建设搞好。
作者:杨晓莉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夏俊芳,徐昌玉.大力发展农机经济的建议和途径[J].中国农机化,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