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西方 文化 差异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

人类是从“类人猿”的人类始祖进化而来的,在最初,世界各地的猿人,并没有出现本质的区别,都要进行采集、狩猎劳动,在山体洞穴中过着群居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在原始社会早期,中西方的原始人类并没有出现差别。也就是说,中西方民族及文化传统的差异,绝非是从人类诞生之时就产生的,而是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受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制约与影响的结果。

1.中国:农业文明

受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中国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开始走上农业生产的道路。粮食作物成为了维系人们生存的主要食物,农业被视为“本业”、“主业”。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强、作物生长规律性强、易受气候和天气影响和劳动地点固定这四个显著的特点,中国在历史上形成的农业民族所特有的观念、意识以及文化特征都深受农业生产特点的影响。由此中华民族养成了善于总结经验、不屈不挠、勇于探索、顽强拼搏等精神以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品质。

2.西方:畜牧业文明

畜牧业是欧洲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内容,对西方民族的饮食、生活习俗、观念意识等诸多方面产生了直接影响。

和农业相比,畜牧业有受季节或天气影响相对较小等特点,导致了西方民族与以中华民族为代表的东方民族在物质、精神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差异。如:由于畜牧业受客观环境和自然规律制约和束缚相对较小的原因,极大的促进了西方人的开拓精神、主动进取精神、冒险精神、自我中心意识等等,形成了和中华民族完全不同的民族文化。

二、中西方节日习俗比较

节日是指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是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现,是各地区、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中西方节日文化有着同样的悠久历史。

从整体上看,中国与西方国家在节日习俗上的差异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节日习俗的起源与目的不同。中国的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气、原始崇拜、祭祀与神灵信仰等,主要目的在于祈求自身的吉祥幸福。而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虽然也有为自己祈福的成分,但更主要是缅怀上帝、求其保佑。第二是节日习俗的主题与内容不同。中国主要以吃喝为主,许多节日都有相应的节日食品。而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则主要以玩乐为主。

我们以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和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为例,看看中西方节庆习俗的差异。

1.中国的春节习俗

第一,春节的色彩。红色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喜庆色彩。因此,在春节期间,随处可见大红福字、大红灯笼、大红对联、大红花,一派喜庆和欢乐的景象。这一天,连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们也穿上传统的红色唐装,全国上下一片欢腾。

第二,除夕年夜饭。中国人的习俗是除夕夜包饺子,全家老小聚在一起举杯共庆,互相祝福来年心想事成、万事如意。随除夕夜幕降临,便是万家灯火,鞭炮连绵不断,城市与乡村都沉浸在祥和、喜气的气氛中。

第三,守岁。除夕之夜除了吃年夜饭之外就是守岁。近些年来人们一边吃着年夜饭,一边观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春节晚会。春节晚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持续播放到新旧交替的午夜12点。午夜12点的钟声一响,外边的鞭炮声就此起彼伏,烟花闪闪耀眼,火树银花,把大年夜带入除旧布新的雄壮气势中。大家欢呼雀跃着:“新年好,新年到了!”家家电话声不断,互相祝福。

第四,压岁钱。中国至今还保留着一种传统风俗,那就是除夕晚上或大年的早上做长辈的要给自己的儿孙们发压岁钱。压岁钱是父母、长辈对孩子们吉祥如意、快快长大之类的祝福。初一大早,孩子们穿上新衣,带上新帽,高高兴兴地到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们面前磕头拜年,然后揣着长辈们给的崭新钞票,尽情地玩耍,无忧无虑。

2.西方圣诞节习俗

圣诞节是西方国家最盛大、最神圣的节日,时间是在每年的12月25日。在其节日习俗中除了宗教仪式,必不可少的还有圣诞老人、圣诞树、圣诞礼物和圣诞宴会。

第一,圣诞老人。欧洲每年的圣诞节期间,在信奉基督教的国家里,“圣诞老人”是最受欢迎的角色。千百年来人们都相信,圣诞夜会有一位白须红袍的老人穿着大皮靴,背着大红包袱,乘坐由两只鹿驾驶的雪橇自北方来,从烟囱进人每个有孩子的家庭,把玩具、礼品装进孩子们的袜子。因此,孩子们人睡前都把袜子放在壁炉旁或床头,并给圣诞老人留些好吃的食物,作为他的夜餐。

第二,圣诞树。圣诞树是圣诞夜的必需之物。圣诞树一般采用松树,树枝上挂着各种玩具、礼品,五光十色小圆球,绚丽多彩的灯泡,树顶往往要装饰一颗明亮的星,以照亮“东方三王”赴伯利恒朝拜圣人的道路。

第三,圣诞礼物。圣诞节送礼物给家庭成员和好朋友的风俗非常流行。各家各户都准备了丰富的节日礼物,大人和小孩在圣诞期间都能收到圣诞礼物,常见的是同事及朋友之间互相赠寄的圣诞卡片。

第四,圣诞宴会。圣诞大餐包括作为主菜的家禽(如鸡、鸭、火鸡等),以及色拉、面包、蔬菜;最具特色的是各种甜点,甜点通常是水果饼、干果布丁或百果馅饼和冰淇淋。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国家的圣诞宴会上,都必须多放一把椅子,空一个座位,因为这是给“主的使者”耶稣准备的。宴会结束后人们便围着象征吉祥快乐的圣诞树唱歌跳舞。

三、结语

节庆习俗和婚礼习俗只能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小方面,我们在学习一种外国文化的时候,不仅要学习不同的文化形式,还要了解这些不同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掌握这些文化差异才能更好的彼此交流和学习。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中西方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多地随着交流与交往传向世界。与此同时,我国也越来越多的接触到外来的文化,这些文化所蕴含的观念、意识逐渐深入人们的头脑。这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来说是一次开阔眼界的机会。今天我们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也要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中有益的成分和要素,取长补短,以促进自身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贺毅(主编).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285-298

[2]李军、朱筱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29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总所周知,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英语课程标准》中说到:“……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可见,跨文化意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针对新课标提出的文化意识的目标要求,重视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充分认识到英语教学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一些词汇及语法知识,能阅读英文文章,而且还必须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然而长久以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没能得到足够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然而在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中西文化的差异的情况下,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实践中,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以致语用失误,交际失败。而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更应把英语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的环境中,把跨文化交际列为英语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英语交际能力。这样才能使英语教学不失其完整性,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一、激活教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英语文化内涵

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英语思维与汉语思维间的区别是学生误用、错用英语的重要原因。在人们的交流与交谈中,中英文化差异大量存在。如问候、称赞、致谢、道歉以及委婉语、禁忌语乃至身势语等。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中英文化比较,帮助学生领会中英文化中的异同。比如在教授牛津英语3A第七单元时,教师可以借此告诉学生,中国人和西方人面对“赞赏”表达方式是不同的,中国人受到别人的赞赏时一般会“谦虚”地说“没什么”以示礼貌,而西方人则常常会高兴地回答“Thank you.”另外是英国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是截然相反的。英国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并会当面打开礼物加于称赞,所以在教学present(礼物)这一单词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一跨文化差异的现象,并通过在课堂上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用所学英语开展交际活动,进行中国人与西方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交际片段对比让学生在生动真实的语境中将这个特殊的方式牢记心间。如:“今天是你的生日,你的衣服真漂亮!”“哪里哪里。”“这是为你准备的生日礼物,请收下。”“不用这么客气。”而西方人往往会这样表达:“Today is your birthday. Your dress is beautiful.” “Thank you!” “Here is a present for you!” “Oh, what’s this? ” “Oh. It’s a watch. Thank you!”

二、深入挖掘教材,在文化比较中培养文化意识

语言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对于该国文化的学习。“Learning about the culture of another country is the highest purpose of language teaching” (1904 Jespersen).而最能代表文化,反映民族习惯的是各种节日和庆典。因此英语国家的节日是英语教学中重要部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不但要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输送给学生,还应适当扩展,对中英文化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学习和运用语言。如在学习小学牛津英语6A Merry Chrismas !时,教师事先用圣诞树、长筒袜、礼品盒等来装饰教室,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浓烈的圣诞节氛围。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教师介绍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的传说,并组织学生学唱圣诞歌曲等等。同时,教师可以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然后比较两者的不同,并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

三、在英语活动中,体验文化差异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在牛津小学英语6A新授节日时,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国四个节日的时候,我设计了“以旧带新”的环节,用“Happy New Year”与“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两首歌曲进入英语学习的状态,再通过多媒体出示一系列以往所接触过的中西方节日的图片,如Spring Festival, Christmas and so on.并请个别学生对这些节日进行简单的一句话介绍,如此很自然地将旧知识渗透进新知识的教学中。

在教完后,由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对话,用What’s your favourite festival?来猜测好友最爱的节日,好友可用与图片相关的短句或者通过相应动作表情来提示,但不许出现该节日的英语说法,进行交流。这是一个拓展性的活动,其目的是在真实情景中灵活运用新知识进行口语交流,使学生能主动表达自己,学会正确地谈论中西方文化,同时也学会倾听与尊重他人的观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让英语课堂真正生活化。学生在交流与板书的过程中,自主发现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异同点,在回味各种中西方节日带给我们快乐的同时,学生更坚定了学好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决心从而体现了拓展学生文化意识,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是英语教学内容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注重语言教学,还要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实际中游刃有余地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01.日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 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范文第3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高中英语教学 教学模式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相结合。高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在文化比较和文化交际等方面组织跨文化交际的高中英语教学活动。以此培养高中生的文化差异意识、文化空间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在任务设置中体现对学生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

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高中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引导学生寻找中西文化差异。在高中英语教材中涉及到“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festivals.”的文化差异提示。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进行任务设置,让学生列出4个中国传统节日,通过分组讨论自己喜欢的节日,并说明原因。在学生讨论之后,发现很多学生就在各国文化交际方面出现了错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将中国传统节日用英语表述。有的同学将端午节表述为“Dragon Boat Festival”、将清明节表述为“Tomb-sweeping Day”或者“Pour Bright-ness Festival”。针对这样的表述情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解,要知道在汉语中的“龙”与“Dragon”是不能对应的,从英语表述上来看,端午节成了龙舟节,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曲解。清明节的翻译表述也存在一样的错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语言体系中,文化内涵不是对等的,由于这些节日均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英语语言系统中很难找到相适应的词汇进行相关表达,要让学生掌握音译的有效处理方法。

二、在文化比较中加强学生文化空间意识的培养

在高中英语教材中涉及到很多有关“Festivals”(节日)与“Celebrations”(庆典)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节日、相关人物、季节以及事件等关系的介绍,初步诠释了世界各国节日文化,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需要满足跨文化交际教学需求,在进行文章讲解的同时,还需要让学生亲自去进行相关节日的了解。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列出3个以上英语国家的节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对这些节日中的相关人物和节日起源进行了解和学习,然后思考中西方节日的差异有哪些。在进行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因为很多学生对西方国家的节日都较为熟悉,比如像Valentine’s Day、Christmas Day、All Saints’ Day等等,但是在学生进行中西方传统节日差异的时候,一部分学生认为英语国家节日与宗教有较多的关系,中国传统节日则与自然变化有关系,比如我们国家的“Mid-Autumn Festival”“Spring Festival”等节日都是与相应的季节有关;而且西方国家的节日与中国传y节日注重家人团聚不同,他们更为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释放。要知道学生提出的这些观点已经上升到价值观、哲学观的层面,学生在进行中西方传统节日讨论的过程中,能对相关文化背景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空间意识。

三、在文化交际模拟中进行学生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为了能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初步培养,教师可以在利用“Festivals”(节日)与“Celebrations”(庆典)相关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活动。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跨文化交际,通过为外籍教师写春节邀请函,邀请教师在到自己家里过春节。在学生的邀请函中,教师可以从称谓与日期书写格式、礼貌用语的使用以及邀请理由这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考察。在学生的邀请函写作中,大部分学生出现了礼貌用语的错误使用,出现“please”祈使语气,也就是说很多学生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英语表达思维;也有同学在邀请教师除夕到家里做客,用了“party”这样的词汇,这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内涵的曲解,这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中的认识错误。所以教师要在加强对学生中西文化观念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并改正,提高学生文化交际能力。

总而言之,在跨文化交际下的高中英语教学,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实现语言教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成功交际。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站在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德理.新课程高中英语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J].华章,2014,(18):274-274.

[2]朱艳艳.伦理视域下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思想意识培养体系研究[J].学周刊,2015,(24):61.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

    鲁子问先生认为中学英语教学的实质“其一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其二是培养学生开放合理的跨文化意识”。

    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某个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教学离不开对它所表现的文化内涵的了解。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文化导入,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要想充分扩大学生接触英语国家文化的范围,必须采取多种方式。笔者从具体的教学实践出发,摸索出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转变师生观念。为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供前提保障转变师生观念是树立和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前提条件。在以往的教学中,文化因素常常被忽视,其实,对英语语言理解的障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作为外语教师,首先要调整教学思路,重视文化渗透,完善自身的文化修养,以文化教育促进语言学习,帮助学生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同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转变对外语学习故有的观念,让他们把外语作为一种文化去学习和领悟,而并非简单的字、词、旬的堆砌。教师还应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感受英语文化,逐步使学生对这些文化规则从不习惯到习惯再到主动使用,发掘潜在的文化意识。

    2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 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广,如日常见面时的问候、称赞、致谢、道歉以及委婉语、禁忌语乃至身势语言等,教师应该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及时点拨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西方人认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听别人的经济收入、年龄、宗教和政治信仰、婚姻状况等是一种侵犯,因为那些是属于与提问者无关的内容。而通过用谈论天气的办法来打开与西方人谈话的话题是非常明智的。所以当在教学有关天气的内容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出这一文化背景,并告诉学生谈论天气的方法多种多样,如lovelyday,isn、tit?it\'ssocoldtoday,isn、tit?等等。凡是遇到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教师就适当提醒学生。中西方人给动物和颜色的文化附加意义也不是一样的,如在中国,有人听见youarealuckydog必然生气,但在英语中lucky odg是“幸运儿”;“爱物及乌”的英语表达是loveme,lovemyodg;“风水轮流转”的英语表达是everydoghashisday。在美国,狗作为宠物对人们极其重要,被看作家庭中的一部分。中文里的“黑”与英文里的black在用法上不尽相同,中文里的“鼻青脸肿”在英文中是用youhavegotablackeye。来表示的;“红茶”的英文是blacktea,而非redtea,green在英语里可表示无经验、不成熟;而youareblue的意思是youaresad。通过这种对比,逐渐减少学生受母语影响而造成的语用错误。

    3巧借节日文化。介绍背景知识

节日文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应该巧借这个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口及主要庆祝方式。另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愚人节、感恩节、复活节等重要节日,给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背景知识,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

    4利用课外阅读渗透文化意识

唯一的课堂传授途径不能促成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的提高,还需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因特网还可以通过阅读报刊不断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就是该民族生活态度、精神风貌、价值追求的综合体现。它是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是那个时代社会的缩影,通过它,不仅可以学习语言知识,而且可以了解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世相百态,从而增加对该国文化的认识。

    文化具有民族性、独特性,是变化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由语言的民族文化性质决定。作为英语教师,尤其应把相应的文化知识同步贯穿在语言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加深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学习运用外语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在词汇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和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同等重要。然而,如何真正地将目的语文化的教学与词汇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还是一个有待于探讨的问题。本文介绍了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培养所必须遵循的原则,着重探究了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文化导入方法。这样不仅避免了词汇教学的枯燥乏味,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使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英语学习的真正目的。

词汇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词汇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和进行跨文化意识的渗透同等重要。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学习一门外语必须学习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受结构主义语言教学的影响,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将语言和文化截然分开,注重语言形式和书面语言,忽视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跨文化意识和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在语言课上对文化因素的导人缺乏自觉性、计划性及系统性。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会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如文化中的习语。习语的意义是借助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典故形成的,约定俗成地构成整体意义。形容一个人“脾气倔强,不肯轻易改变主意”,在汉语中说某人“倔得像一头牛”,而在英语中却说:“倔得像骡子”( as stubborn as a mule ) 。再如,汉语中“不要班门弄斧”,在英语中的正确表达是:"Never offer to teachfish to swim.”因此,如果不了解文化,在交际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障碍,从而造成所谓的文化休克(culturalshock)现象。

词汇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培养,应该首先使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尽可能与语言教学同步进行,不能“就词论词”。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可以指一个民族和国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就英语教学而言,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必须对文化内容的选择进行必要的取舍,同时遵循以下原则。

系统性原则目前,教师在教授语言过程中,仍然十分重视对语言形式—语音、语法、语义、段落及篇章的传授,对于出现的文化现象.往往是碰到什么就讲点什么,或者随意介绍一下,至于他们在实际场合如何应用则很少提及。以对西方节日的介绍为例,如果介绍只是三言两语,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久而久之就容易混为一谈。这就将一个严肃而又现实的问题摆到了我们面前:怎样克服杂乱无章,如何有系统地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分为以下三个步骤进行:首先,介绍日常生活方面的英汉文化差异并说明其在语言形式和运用中的具体体现;其次,介绍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英汉词语、成语意义及运用方面的差异;再次,介绍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交际关系及语言表达的文化内涵,这可以使学生明白如何才能恰当地运用语言,并提高他们的英语交流能力。

实用性原则是指文化教学要与日常交际的主要方面紧密相连,也就是要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日常交际需要进行文化教学,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转变成强大的动力,学习兴趣也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也会相应提高。对于那些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做到学以致用。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导人的文化内容应该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扩展其范围;同时,还必须注意文化内容本身的内部层次性和一致性。例如,在外语教学的起始阶段,应该让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和中外文化的异同有初步了解,并注意教学中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到了相对高级的阶段,通过扩大学生所接触的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部分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差异对比原则文化不仅仅具有共性,而且具有个性,不同文化必然存在着差异。学生对不同文化所具有的共性相对比较容易掌握,而对于差异或个性则往往缺乏了解,并因此而造成语言交际的失败。根据心理学原理,学生对相同事物容易了解,对相异事物比较容易感兴趣,且容易记忆。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应遵循文化差异的导人原则,即运用对比的方法,将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使学生记住他们的不同点,以避免在语言交际时的失误,从而使学生目的语的运用更加得体。比如,在讲授英语国家的节日‘`festivals"时,我们不妨将西方国家的一些节日,如Christmas Day,Thanksgiving Day, EasterDay等与中国的一些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一起介绍给学生,并将中国节日文化与西方国家的节日文化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对西方节日有了更深人的了解,因此容易记忆深刻。

文化内容的综合教学原则文化并不是一个单独体,而是一个综合体。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应遵循文化内容综合教学原则,即将教材中所学词汇与文化要素、文化共性、文化差异等融会贯通,综合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对目的语文化的诸多方面从整体上有一个理性的把握。总之,文化背景知识对词汇包括句子、语篇的正确理解所起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是,绝不可陷人为教文化而教文化的误区中。必须明确:文化教学是在语言教学的框架内进行的,其目的是为语言教学服务。这就要求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把文化的相关知识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地把文化知识渗透到具体的词汇教学中,以达到文化融人教学的最终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跨文化知识培养的途径

直接导入在我国,学生英语学习的时间主要在课堂上,平时很少接触该语言环境,因此,在课文中遇到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时,往往会感到费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在备课时精选一些典型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化信息材料,将它们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课堂上,以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加深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高职英语第三册(上外版)Unit 2GlobalDrinks的词汇表中出现的“black tea”,它的意思并不是“黑茶”,而是“红茶”。在教这一短语时,笔者告诉学生:东、西方人对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西方人是从茶叶本身的颜色来观察的,而中国人则是从汤色的角度来描述的。通过不同层次的词汇比较、习语比较、语法比较、语篇比较、交际习语与礼仪比较以及价值观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有所鉴别,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的特殊性,提高他们的文化意识、文化素养、文化理解能力以及英语交际能力。

推荐阅读词汇的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并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既然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谈及所有相关词汇的文化背景知识,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增加语言知识和词汇的文化知识,就必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一些英美国家的介绍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优秀书刊,如《英美概况》、《语言与文化》、《英语学习文化背景》、《二十一世纪报》,China Daily等。

值日生报告教师可以在每节课上,利用几分钟时间进行值日生报告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然、有效导人文化内容的渠道,也为他们真实地运用英语提供练习平台。教师可以把日历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历史上的今天”为题材,把每个月的中外节日介绍作为专题,组织学生成立合作小组,分工查找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演示,必要时可以鼓励学生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呈现。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收集、筛选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语言和英语国家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增强跨文化意识,实现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

运用多谋体电化教学随着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改进,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像和光盘等广泛地用于课堂教学,电子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被引人课堂,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开设英语视听课,每周给学生播放教学录像,诸如“走遍美国”,“新概念英语”等,可使英语词汇教学活动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寓教于乐;另一方面,听调频广播节目,播放英文录音材料,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把英语词汇的学习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休息及娱乐等各种活动之中,可使学生在课堂内外随时与英语打交道,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