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阅读教学

小学阅读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阅读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阅读教学

小学阅读教学范文第1篇

怎样进行小学低段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通过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阅读活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还处于自由自在的玩耍、游戏状态,突然进入严肃、规矩的小学学习生活,孩子的乐趣需要延伸、继续,同时也要上升到新的层次,开拓新的方法和途径。而阅读可以为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为学生提供无穷无尽的乐趣。在教学阅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世界的同时获得快乐,让阅读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现实世界得不到的快乐,孩子可以在想象世界中获得,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

二、让字词教学未阅读打基础

低年级学生的言语特点是短句多,以词代句多。识字教学的时候就要从这样的特点出发,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扩词,并且适时引导扩词成句,扩成超过单一意义的句子,甚至句群。平时就要注意有效地激发学生将他们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言语运用起来,并成为字词教学的重要补充,实现课内外的融合,立体地进行字词教学。教师还可以继续引导,把有一定情节的内容加进去,激发兴趣,让学生继续扩展。这样,在教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下,学生就会很轻松地说出或写出一段比较完整的有一定意思的话。这样的做法持之以恒下去,往往会形成孩子们别具特色的课间言语游戏,那就会取得更加大的成就。为学生创设情景,以词带句,并能用句说话,为阅读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小学阅读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方法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开展课外阅读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扎实,学得活。因此,扩大课外阅读量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对于乡村学生来说,要想扩大课外阅读量,还存在许多问题和障碍。笔者结合自己十余年的教学经历,浅谈在乡村小学中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教学。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书,学生才愿意主动去阅读,去探索,并且在阅读中获得快乐,从而在快乐中收获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课堂氛围,让课堂成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良好平台。比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鲸》时,农村学生大都没有见过鲸,课堂开始,采用设疑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并出示课件展示蓝色大海,再问:“美吗?就在这美丽的蓝色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千奇百怪的海底动物。其中有一种动物号称‘海中之王’,它的形体庞大,比大象要大得多。你们知道它是谁吗?”接着播放视频展示鲸在大海中活动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这是什么动物?与别的动物相比有什么不同或相同的地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搜集介绍鲸或者其他动物的文章、书籍,并且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乐于读书。

二、教授方法,使学生善于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这足以说明方法的重要性。新课程改革让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开始重视课外阅读,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缺乏恰当、明确、系统的指导。许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或者从课堂的学习中已经有了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可他们却不知如何“读”。因此,在课外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方法才是最有价值的。

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阅读和读书方法。针对高年级学生,我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延伸到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善于摘抄、勤于批注等,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再者,我会教给学生一些读书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来运用。如篇幅长、难度大的文章或书籍,我会让学生采用“泛读法”;对于只需要从文章或书中选择有用的资料时,我会推荐学生使用“浏览法”;针对报纸杂志类的材料,我会让学生采用“通读法”,意在读懂、读通;对于名篇佳作,我推荐学生使用“精读法”,要做到细读多想,反复琢磨和分析......

三、营造环境,使学生勤于读

阅读环境是学生进行阅读的前提条件,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外阅读环境对他们的阅读能力发展尤为重要,但他们的阅读环境却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

首先,家庭环境。农村家长的自身素质有其局限性,认识度不够,再加上平时为了家庭生活忙碌着,留守儿童偏多,即使家长在家也很少有时间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因此,笔者认为要改善学生的家庭阅读环境必须先要让家长改变观念。一方面利用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多与家长进行沟通,另一方面提醒家长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地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

小学阅读教学范文第3篇

综观目前的语文教学,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这是与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学习规律相悖的。新修订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各个字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因此,教师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朗读指导。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有感情地读既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又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普遍要求。实际教学中,切不可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训练,而忽视或降低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要求。

低年级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的经验少,理解能力差,朗读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认为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应注意掌握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一、教师把握低年级学生特点进行范读、领读

范读是指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朗读技巧,为学生进行示范性朗读。恰如其分的范读最大的优点是形神兼备、声情并茂。教师范读时,可以把声音、语气、表情、动作、神态等多种信息传递给学生。教师范读时对课文的内容和范读时机要灵活把握。范读可以安排在初学课文时,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也可安排在课文学完后,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文章的底蕴。

领读是指教师领着学生朗读,即教师读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这是指导低年级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最常用最直接的方法。低年级小学生刚刚开始学习课文,自读能力还较差,对朗读基本知识掌握得较少,如自读课文时,遇到轻声、儿化、变调等容易读不好,教师又不便用概念来加以说明,学生朗读遇到障碍。但是,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根据这一点,教师不用多讲,只需利用领读,让学生跟着读一读,就能保证学生学会。所以,领读这种训练形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和声调,读好重音和语气,通过反复训练,可以使学生做到朗读时不添字,不漏字,字字读准;不重复,不破句,句句读通。坚持这样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而然地会有提高。

二、入境入情练朗读

入境是在熟悉、体会材料的基础上练朗读。南宋哲学家、教学家朱熹有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之岂不到乎?因此,在要求学生朗读时应该集中注意力,用心思考,把朗读跟理解相结合。只有对阅读材料熟悉、理解得深,才可能读得好――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入境”了。朗读要表现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意旨、情趣。从整体上体现文章的事、人、情、理。“入境”朗读的前提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与把握。没有理解,就不能较好地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贯穿的情理线索。可以说,没有理解便没有朗读。

首先要结合课文具体语言环境,让学生懂得应该怎么读的道理,然后再反复练习读。运用这种方法,学生所练就的朗读能力,才是真正的能力,即使换了语言环境,学生也会读,且读得好。

其次,叶老说过:“作者胸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这样学生读来才会油然生情。诱发学生朗读热情,激活思维的火花,使其产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方法很多。教师可通过音乐、图片、实物、电脑课件、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朗读的情境。亦可通过表演、竞赛、教师引读,范读等方法激发朗读的情趣。

三、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对朗读充满自信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给学生一个支点,课堂肯定也会被“撬动”。这个支点就是民主的课堂氛围,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恰到好处的激励和评价。如果没有教师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没有民主的气氛,课堂定会如死水一潭。即使朗读有缺欠的同学,如朗读不自信、不准确,教师也要一样尊重,并加以鼓励,这样学生就会树立起信心。人人在课堂上充满自信,这难道不是幸福吗?另外,教师要善于捕捉最佳“评价点”。在学生朗读时,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客观的、真诚的、又是发展性的评价,始终注意学生(包括其他没有发言的学生)对于评价的积极感受。赞可夫说过,喜欢那些漂亮的学生(这里的漂亮并非专指相貌)是容易的,我们教师的能干是喜欢上那些不太漂亮的学生。我们不仅要积极评价朗读好的学生,还要从那些朗读稍差的学生身上找到积极的评价点,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学生声音小,教师要鼓励他声音洪亮;朗读不准确,就表扬他可贵的胆量比以前有进步,搭建一个有利于所有学生发展的平台。总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学生对朗读充满自信。

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让他们享受朗读的乐趣

小学阅读教学范文第4篇

一、从文章的共同点入手进行比较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内容上具有相似点的文章,其中包含旨在通过文章的表达披露当时的社会现实、讽刺人性的薄凉的文本。文章《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遭受了非人的待遇,在社会的最底层过着艰苦的生活,小女孩渴求奶奶将她带走,她不想一个人在冰冷的世界活着。文章《凡卡》中凡卡在给爷爷写信的过程中描述道:“我给你叩头了,我会永远为你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不然我就要死了……”凡卡不惜冒着被打的风险给爷爷写信,渴求爷爷带他走。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相似,主人公的遭遇相似,家庭背景相似,作者写作的出发点相似,揭示的主题相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通过对两篇文章的对比与分析,使学生对两篇文本进行思考:小女孩为什么要让奶奶带她走?凡卡为什么哀求爷爷把他接走?使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思考,领悟文本的写作主旨。

二、从语言的表达方式入手进行比较

文章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在不同的题材中变化万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不同的文体分为多种表达方式。例如,在记叙文中,可以分为顺叙、倒叙以及插叙。从表达方式上来看,可以分为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例如,倒叙的文章中,作者通过在文章的开始为读者创设疑问,引发悬念;插叙的文章可以很好地为读者进行内容的补充,使人物、事件更具体、鲜活,使文章曲折有致;顺叙的文章脉络清晰,富有条理,能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阅读,提升阅读效率。又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对比说明文中的描写与记叙文中的描写的相同与不同,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记叙文中的描写,更加侧重于写人叙事的形象与具体,而说明文中的描写更加侧重于准确把握事物的特征。在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时,让学生明确在不同的文体中,相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起到的作用也是不相同的。

三、从语言的运用入手进行比较

教师在进行比较阅读时,可以依据不同的相似方面进行对比与分析,在语言的运用上,很多作者的语言运用相似,表达的意义与揭示的主题也近似。教师可以将这样的文本联合起来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作者语言运用含义的理解,提高?W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与《凡卡》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对文本中语言的运用进行比较,感受两篇文章中语言运用的相似点以及目的。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描述道:小女孩死时,“两腮通红,嘴角挂着微笑”。在《凡卡》中,凡卡死时,“太阳升起来了,柔和的阳光照在凡卡瘦小的身子上,他嘴唇发白,嘴角却挂着一丝微笑”。在两篇文章中,两位主人公的命运都很坎坷,但他们在临死时都是带着笑容离开人世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种语言的运用方式进行思考与分析,感受这种语言运用的好处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从写作的技巧入手进行比较

小学阅读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兴趣培养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培养比较欠缺,传统的教学仅以课本内容为主要的教学依据,只注重对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进行培养,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阅读面比较窄。阅读形式较少,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阅读的形式单一,学生思维得不到发展,缺乏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教学要以学生阅读为教学的中心,首先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以多种阅读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读书,在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阅读可以以课本为基础,在分析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逐渐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中采取分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学习,不断扩展学生对知识和信息的储存量,通过自主参与的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创设教学情境,营造阅读氛围

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感染和带动学生的学习。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利用具体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思考,乐于表达自己,积极地向大家分享阅读中的感受和真实的情感体验,接受其他同学的点评和意见,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鼓励学生多读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年龄和阅读能力的特点,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充分阅读课本内容后,教师还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课外读物,充分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分析和思考,摘取好的信息和内容,不断积累阅读信息,丰富课外知识,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养成在阅读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的习惯。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对知识的积累,产生知识的融合与提升以及情感的碰撞,还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鼓励学生阅读,在阅读中享受快乐,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拓展阅读范围,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