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质学的课程

地质学的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质学的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质学的课程

地质学的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质学基础;教学;多媒体教学;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209-02

《地质学基础》是高等师范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地理科学专业后续课程的入门课,同时该课程也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必修课。学好它将为其他地理课程如“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并直接服务于中学的地理课堂教学和课外地理活动,有助于今后进行地理科普宣传活动及开展乡土地学科研,开发和利用地质、地貌资源,振兴家乡经济;同时,对于大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也有重要的意义。总之,掌握该门课程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是中学地理教师智能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该门课程对学好自然地理学,特别是对《地貌学》的后续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体系

1.《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材、教辅。《地质学基础》课程以宋春青等人的《地质学基础》为教材。国外的参考书目有:Strahler.A.N的《Physical geology》,Dott.R.H 等人的《Evolution of the earth》,以及Seyfert.C.K等人的《Earth history and plate tectonics》等。国内的参考书目有:王维的《地球的形状》、李叔达的《动力地质学原理》、刘东生的《黄土与环境》、王鸿祯和刘本培的《地史学教程》、苏文才和朱积安的《地质学简明教程》、夏邦栋《普通地质学》、潘兆橹的《结晶学与矿物学》、李善邦的《中国地震》以及武汉地质学院煤田教研室的《煤田地质学》等。

2.《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科学,地质学侧重研究地球的地下部分;地质作用分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对于地质学的学习,即注重内动力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机理,也注重外动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物质和构造形迹的改造。不仅让学生掌握地质学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加强联系,互相渗透,各有侧重,相对独立,注重实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真实含义,从而使他(她)们成为一支在未来的生活中善待地球、保护我们美丽家园的重要力量。

3.《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该课程主要讲授地壳的物质组成,地质作用的类型、条件、作用过程,地壳的构造形变和改造,地质发展历史等,共分十章,共计安排72学时,教学安排在同一学期。包括室内矿物、岩石标本认识实习。具体内容详见表1。

4.《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多媒体教学互动的方式结合进行。①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没有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之前,对《地质学基础》采取的授课方式只能是以“填鸭式”简单描述的教学授课模式,学生们普遍缺乏感性认识,教学效果较差。由于授课的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学生们在多数的时间里对一些地质现象常常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授课教师用了大量宝贵时间进行解释也不见得效果有多好,加之该门课程是地质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大综合,初学者面对众多生涩的专业术语往往会望而却步,对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影响很大。②多媒体教学在本课程中的应用:PPT演示,PPT演示不仅具有省时、高效、省力的优点,而且展示图片的功能异常强大。在《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当中,最基本的教学内容需要向学生传授矿物、岩石的相关知识,特别是重要矿物和三大类岩石的经典图片需要展示,往往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效果非常好。在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笔者在互联网收集了大量与地质学内容有关的动画,比如岩层的形成顺序、褶皱和断层的形成、物理风化作用、桂林山水的成因、地幔对流过程、大陆漂移和矿床的形成等。从教学的效果看,事半功倍,非常成功。动画演示得形象生动,初学者容易理解;视频演示,视频演示在《地质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说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平常笔者十分重视将该门课程同日常发生的地质事件相联系。将地质现象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互联网上的主流网站搜集了大量地质视频影像资料。比如《火山活动》《日本3.11大地震》《唐山地震启示录》《四川汶川大地震》《板块构造学说》以及《地壳波浪镶嵌构造》等。这些视频资料的播放,仿佛将学生带到了地质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极大地震撼了他们的心灵。通过播放一些地质灾害发生的全过程,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学习地质学知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

5.《地质学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地质学基础》课程考核包括平时成绩(课后作业、实验报告、课堂提问等,占室内教学考核总评成绩的20%)、阶段测试(占室内教学考核总评成绩的10%)和期末考试(占室内教学考核总评成绩的70%)等3个组成部分。成绩皆采取百分制。平时成绩:课后作业、实验报告、课堂提问等。阶段测试:期中考试、实验考核等。期末考试:以基本概念的理解、识图能力、分析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为考核重点,试卷一般以名词的解释、综合题(填空、选择、判断、简答和论述等)占较大分值(一般为卷面分值的75%左右)。

二、《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地质学基础》课程是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也是学生大学一年级入学后的两门专业课之一;尽管存在着种种不利的因素,比如大一新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等原因,从对2005~2012级学生的讲授效果来看,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满意程度达到95%以上(评教结果);从期末考试的成绩看,考试分数大都符合正态分布,综合成绩的通过率在90%以上。

通过多年来的《地质学基础》教学,笔者深深地感到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在高等师范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加强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优势主要表现在:(1)传授知识准确;(2)教学形式多样、灵活;(3)教学省时、省力、高效;(4)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当然,多媒体教学也有其劣势,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PPT翻页的速度太快,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记笔记。针对存在问题,多年以来笔者对多媒体教学做了适当的改进。具体来讲,发挥其优势,弥补其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有适当的黑板板书外,还将多媒体课件发到学生邮箱,以备复习之用。多年的实践证明,不论多么夸大多媒体在《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作用都是不过分的。

另外,在《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还要以教材主导,因材施教,加强实验课教学环节。众所周知,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实践性主要表现在矿物及岩石的识别方面,让每一个同学在较短时间内认识重要的矿物和岩石,是这门课程的最基本要求。鉴于《地质学基础》课程是一个地质学这个学科的“浓缩版本”,而且学习者基本上没有基础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最初的讲授过程中要适当地慢一些,并且要以所学的教材为主,不然会使学生感到不理解的名词、术语太多、生涩,从而产生畏难情绪,所以老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吃透教材,找出难点、重点,主动为学生答疑解惑,只有这样,才会做到本门课程学习的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宋春青,邱维理,张振春.地质学基础[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地质学的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石油类高校 地质学基础 教学改革

“地质学基础”是当前石油类高校地球物理勘探类和油气田开发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及今后从事工作打下良好的地质基础。近年来随着学科自身的发展、招生规模的扩大,“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本文将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勘查技术与工程和石油工程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和经验,探讨在新形势下促进石油类高校“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1 石油类高校“地质学基础”课程概况

石油类高校勘查技术与工程和石油工程和海洋与船舶工程专业,属石油物探和开发类专业,都属地球科学范畴,都需要具备基本的地质学知识,因此都将“地质学基础”作为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由于仅开设这一门地质类课程,“地质学基础”课程课时安排相对较多,如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质学基础”学时为72学时(包括22学时实验课)。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设有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室教学和野外地质实习教学。

2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师资不足。石油类高校中除石油物探和开发类专业“地质学基础”,还有一门面向地质类专业开设的类似课程“地球科学概论”,两门课程都是相应专业的基础课。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两门课程主要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地质系普通地质学教学组9名教师承担,每年面向全校10个专业,46个班,约1400名学生开课,教学任务繁重,师资配备明显不足。

(2)教材建设滞后。当前,仅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西南石油大学采用了5年内的新版教材,其它石油类高校采用的教材普遍较老,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采用教材是1995年由石玉章主编的《地质学基础》。教材知识老化,无法体现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和趋势,势必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3)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内容老化。由于教材普遍老化,当前石油类高校“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也有待更新。比如,“地槽-地台学说”已被“板块构造学说”取代作为经典的大地构造理论,但当前的教学内容还未进行更新。教学内容的设置还存在系统性不强的问题,比如在第一章“地球概述”中,讲了矿物和岩石的概念,并进行了概述,而在第三章“矿物 岩浆岩与变质岩”中,这些内容又重复讲述。

在教学方法上,课堂教学由于学生多,师资有限,当前的教学形式基本上还是“填鸭式”教学(李剑平,2008),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一言堂,互动式教学内容不多,学生参与较少,被动地接受知识。

(4)实践教学内容过于强调石油特色。实践教学是本课程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课程的特色。地质学是覆盖面很广的一门学科,包括岩石、地层、构造、化石、河流、湖泊和海洋地貌及其地质作用,水库选址,地质灾害等方方面面。但当前,石油类高校地质实习集中于地层和构造方面,过于强调石油特色,专业性太强,覆盖面不足,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技能的培养。

3 问题思考与解决途径

前文从师资、教材建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4个方面分析了“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近两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中,石油类高校学生总体表现欠佳,这凸显了“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教材建设应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知识体系构建应具有系统性,比如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应当将地质作用及其产物作为整体进行讲述,可以将“岩浆作用与岩浆岩”、“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作为3个专题进行介绍。在课堂教学形式方面,应当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地质学基础内容多,可将一些容易理解的知识点作为学生自学内容,比如关于地球的基本常识、地震、火山作用、风和冰川的地质作用等内容,学生通过自学还是很容易掌握的,节省出来的课时可以组织课堂讨论或演讲比赛,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地质学现象其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校园里面到处可见到各类岩石的石材,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平时所学的地质学知识应用的身边地质现象的观察上面,形成开放性、设计性的实践教学模式(张琴等,2011),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在地质学认识实习方面,应当对当前实习内容进行改革,增加实习点及实习内容的覆盖面,在教学方法上应当引入探究式和互动式教学模式(王冠民等,2008)。野外是地质学天然的实验室,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野外实习,才能让他们深切体会到学习地质学的乐趣,培养他们对地质学的兴趣。尤其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对学生实行宽口径教育,培养他们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拓宽就业门路显得尤为重要。

地质学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的改革仅依靠教学组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学校、学院、系、教学组、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在学校、院系层面可以考虑增加普通地质学教学组的师资队伍,让更多教师参与到地质学基础的课堂教学当中,减小上课班级规模,鼓励教师主动参与教学改革。在教学组层面上,应该更多地组织教学研讨,深入探讨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师层面上,教师应该自觉地关注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在学生层面上,学生也应当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课堂的主动参与者,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主动去学习,学习地质学的思想、知识、方法和技能。

参考文献

[1] 李剑萍.大学教学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70-110.

地质学的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构造地质;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长期以来,构造地质作为一门专业理论课,由于抽象难以理解,是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最难的课程之一。本文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构造地质课程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尝试用这种崭新的、广受欢迎的教学模式来提高构造地质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构造地质翻转课堂设计

1.教学内容设计

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维持学习者的注意力,笔者结合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①注重教学内容的关联性。②使用“微课程”,即长度不超过 10 分钟的教学视频。比如,在设计“断层”这部分教学内容时,可以利用断层运动、破坏过程及造成的影响等相关教学视频,加上教师讲解断层概念、断层要素、破坏结果及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课下看完教学视频后,在课堂上重点让学生对断层对工程的危害、怎么识别野外断层、如何处理其对工程的危害进行激烈的辩论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断层的认识。

2.教学视频的开发

构造地质课程主要采用软件Camtasia

Studio8.4制作翻转课堂视频。笔者认为视频制作软件录制时采用第一人称录制视频更合适,为学习者创造出一种教师在旁边的参与感。视频制作工具能满足构造地质教学知识点灵活呈现的要求,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下学习真正实现,而且软件开发教学视频速度快、成本低且易于使用。视频制作软件Camtasia Studio8.4基本可以满足构造地质翻转课堂的教学需求。

二、构造地质翻转课堂的应用

1.课下部分――教学视频与课程管理平台

对于构造地质翻转课堂而言,网络上未发现适用的教学视频。因此,自行制作教学视频是构造地质翻转课堂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构造地质课程翻转课堂视频主要是通过软件Camtasia Studio8.4制作的,翻转课堂教学视频制作成本小,而课程管理平台则使用学院提供的课程中心平台,节省了另外建设课程管理平台的成本。

2.课上部分――PBL与协作学习

在构造地质翻转课堂教学中,产生于教育领域的PBL(基于问题的教学)以及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协作学习等都是非常有效的,可以根据这些教学理论组织教学活动。PBL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复杂且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采用合作的方式来解决真实问题。协作学习则是指多个学习者利用学习资源,在轻松亲切的气氛下,结成学习伙伴,形成团体意识,共同学习和互助学习。

3.考核部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笔者认为,构造地质翻转课堂教学的考核仍以小组综合报告考核方式为主,同时加入个人平时表现,包括课程管理平台上记录的教学视频及测试题目完成情况、课上主题活动参与情况等。因此,其考核成绩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学生课下学习的积极性与完成情况,可利用课程管理平台的跟踪统计功能获取相关数据,包括学生观看视频课件后的提问数量等;二是学生在主题活动中表现的活跃程度,包括是否积极提问、与同伴交流等方面;三是主题活动课件展示过程中的学生表现,根据每次课上成果汇报中小组成员的表现记录来考核;四是小组的综合报告,视小组成员分工及贡献大小给予不同评价。

三、结论

经过教学实践,将翻转课堂应用于构造地质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够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实现个性化学习,最重要的是可以把构造地质的三维想象通过动画展示出来。翻转课堂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对专业课教学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地质学的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PLC;教学

PLC这门课程除了抽象之外,还牵涉到较多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于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够,但思想活跃、性格开朗、爱好动手的中职生该如何施教呢?经过本人多年的实训教学实践和探索,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抓好与PLC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

学习PLC这课程,除了要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外,还必须要掌握好电子与电工的基本电路知识与技能,特别是掌握好电力拖动知识与技能,所以一定要与科组教师共同努力,认真制订好教学计划,切实抓好相关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促使学生掌握好计算机的基础操作,熟练分析电子与电工的基本电路,熟练掌握电力拖动控制知识与操作技能。

二、抓好PLC的认识教学

在了解电力拖动的逻辑应用控制后,我们可以带PLC的实物与学生讲解,用电力拖动常用的控制例子应用于PLC,用PLC代替电力拖动逻辑布线的方式来实现逻辑功能控制,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 PLC综合应用中。将电力拖动中的定时器、计数器、或其它的传感器的信号转送到PLC中,由电脑运算处理后,再决定输出的问题。为了更加具体形象直观,我们还可以应用三菱PLC的仿真软件(FX-TRN-BEG-C)来演示和讲解,让学生初步明白PLC与电力拖动的差别,在控制应用上,通过程序的编写方式,能将电力拖动的应用的硬件,综合起来的应用处理与控制。这样,会让学生觉得, PLC比电力拖动应用方便很多,通过程序减少了的布线,线路界面简单,然而,难点就在于逻辑程序的编写。

三、抓好PLC课程的入门教学

在学生了解PLC的基本结构、组成、信号的输入和输出方式及PLC各时间继电器的特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初步了解PLC的编程软件和仿真软件的应用、PLC与计算机的程序连接与下载等问题,使学生从一个曾经认识的硬件引入到程序代用环境与方式中之后,可以让学生开机运行设备,通过监视模式来观察设备中每一个部件的吸合运行情况,使学生对实训装置的各个部件的工作性能有所了解。

1.引导思维的方法

以电力拖动点动与连动控制为例如图(1),对于电力拖动基础好的学生而言,这个图很容易理解,我们主要重点是讲解控制电路部分如何引用PLC的代替控制如图(2)。

在图(2)中,电力拖动控制线路图为(A),PLC的接线图为(B),PLC的程序梯形图为(C),但是这三者之间在逻辑上是相互联系的,与等效公式差不多。在电力拖动里面用的是电子元器件,而在PLC里,就是通过虚拟的程序来表示, PLC的硬件实体,就是一个对外界的信号输入并根据用户编写的程序,经过运算后,用一个相应的输出代替电力拖动的复杂布线实现的逻辑处理。如果在今后的生产中,要改变一些生产中的操作和应用的变化,在电力拖动的电路中就要改变连接的线路来实现,这样就浪费相当多的资源与人力和时间;但是在PLC中,只要通过改变程序就能轻易实现,这也是PLC比电拖动控制的最大优势。

在教学应用中,PLC的入门尤其重要,然而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在初步编程时,难以理解,不知道如何下手,但有些学生,自己不会编程,却能看懂别人编写的程序。对于这类学生要重复讲解,让学生从文字到运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一个熟练的过程,不然,PLC复杂联锁的程序和功能指令程序运用将会是一个难点。

如图(3)中,左边是电力拖动的接线图,而右边,是PLC的程序梯形图,在两者之间,PLC通过程序的方式,来实现电力拖动通过布线来实现的逻辑功能,用简单的程序解决电力拖动的复杂布线,把需要的信号输入到PLC的硬件中。将学生曾经学习过的电力拖动知识,用PLC来实现,使他们的思维转变过来,让他们对PLC有个简单的理解。在这个学习过程,要让学生从复做几次,让他们熟悉PLC,从而为今后的PLC学习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当学生熟悉PLC的基本梯形图编程,都能通过PLC解决曾经在电力拖动中学习的功能电路的时候,就会产生新的问题,如在较长的程序梯形图编程中,梯形图的联锁关系相当复杂,会有部分学生无法分清相关的联锁关系,思考起来相当困难,常常在编程的时候写的程序无法应用,或者某些程序工作起来不到一分钟就无法正常工作,又或者有一些程序只在第一次工作的时候成功,而程序返回再工作的时候却失败。以上种种问题让很多学生觉得学习很困难,为什么看起来是没有问题的程序在硬件中运行却会发生种种问题?因此,这方面也应该作为一个重点讲解与培训。如PLC中多线圈输出,置位指令用了之后,不能复位,甚至某些梯形图元件中,某段程序让输入线圈为0为1同时出现,在PLC硬件运行时是会出错的,对这些问题,我们教师应该重视,要对学生作重点培训,让学生能编出更稳定的程序。

在联锁复杂的梯形图程序应用中,通常我们会引入到PLC的功能指令与梯形图结合起来一起编写程序。对于功能指令而言,也是让很多学生难以理解的,功能指令的英文,对中职理工类的学生而言,大部分都较差,在过去的英语学习中已经形成一个自卑心理,很多学生,看到功能指令是英语的,都不能认真对待。在这方面,只能对学生们有技巧地由学习理论到实验相结合的培训,让他们将刚刚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立刻在PLC硬件中实验,或者在实验中做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实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叫他们编写洗衣机、电磁炉、有时间控制的微波炉、窗帘控制程序等等,让他们将日常生活中了解到的相关事物,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做出来。

在梯形图与指令相结合的程序中,尤其要让学生理解功能指令的优点,不然学生会用学梯形图的方式来模仿指令的方式,在教学应用中,要多点培训功能指令在PLC硬件中的应用。一般情况下,做实验比听理论更能让学生感兴趣,也是培训与引导他们的更好机会,因此,上实验课时我常常以分组的形式来教学,让他们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赛,做得好的,讲解自己的方法与技巧,形成互动形式,使学生从中取得相应的方式技巧。

四、抓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

在PLC实训课中,让学生对照程序找输入输出点、线路,动手练习接线;让学生分步拆装实训装置,先易后难,让学生了解每个实训部件的安装与功能,学会调整与检测实训装置,在安装实训装置的同时,还要使学生学会根据程序的功能运行设备,进行调试。调试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当实训装置安装好后,常常会出现程序写入 PLC后,装置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这就需要静下心来,了解实训装置的功能,分析程序,检查故障出在哪里。根据故障情况,检查 PLC程序工作是否正常,再检查对应的输入输出点的接线安装情况,以及电源和按钮模块是否正常,来判断故障产生的原因。使学生理解程序,学会检查分析故障,这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让学生更灵活地从实践操作中,了解PLC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抓好知识点的小结教学

在PLC平常的训练与应用中,那些学习好的学生,除了认真对待学习之外,常常会总结每一次实验:某条程序的优点,或程序的某些部分可以独立起来,可以应用到其它的程序中去等。作为教师,我常常也在这方面为学生做了不少的培训,如叫他们编写一些独立程序,这些是在很多程序方面都会应用到的;或者在一些简单的程序中,限定编程元件不能够用,让他们用其它方法做出来,使学生们对程序的元件更灵活的运用。让他们对知识点进行一个深入的总结,为将来在复杂的环境中,能够编写更稳定的程序。

六、结束语

在PLC的教学中,对于学生而言,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之一,尤其是对于中职学生,他们对学习的追求往往来源于兴趣,凡是有兴趣的东西,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若能有兴趣地学,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在教学应用中,本人只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一个相应的教学,常常以多媒体方式和直接在实验室,将教与学相结合运用起来,解决学生学习中应用的问题,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实现更有效率的学习方法。目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必须对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变革。作为一名专业课程的教师,本人深切感受到只有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当勇于走下讲台,走进实验室,甚至走向生产第一线,积累第一手资料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国家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

地质学的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质工程;地球物理勘探;教学;改革

从20世纪50年代我国地球物理教育起步至今,几十年来,我国的地球物理勘探教育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然而,在目前的地质工程专业中,应用地球物理仅被作为一类技术方法而不是作为一个有着系统理论体系的学科来看待,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应用地球物理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也使得地球物理勘探课(以下简称“物探课”)教学产生一定的问题。首先,地质工程专业下的物探课程包含重、磁、电、震、放射性等众多内容,涉及面广,但课时设置相对较少,使得课程没有重点和针对性,缺乏深度。其次,地质工程专业物探课程的实验课课时仅为4个学时,实践环节的缺失造成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不强。最后,物探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物探课教学的效果,必须对其进行改革。

一、重新定位,突出特色教育

1.重新定位教学目标,确立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面比较广,涵盖了铁路、公路、港口、水利、水电等系统。因此,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确立以工科为主、理工结合的施教思想。地球物理学涉及大量的数学物理方程,比较抽象,逻辑性也强。但是,地质工程专业的学生很多并不具备地球物理专业的数理基础,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而避免把重点放在烦琐的公式推导上。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应当体现地质工程专业物探学的“一专多能”,做到“突出重点,兼顾全面”。“一专”和“重点”是指物探课教学应突出地质工程专业的特点,“多能”和“全面”是指兼顾其他领域的工程物探,并了解资源和矿产方面的物探知识。

2.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工程物探特色

尽管工程物探与常规物探的基本理论相近,但二者的工作方法和要求却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工程物探要求的精度和分辨率更高,由于工程地质任务和工作条件的特殊性,工程物探的方法选择又有特殊的要求,通常是几种物探手段综合应用。因此,在物探课教学中要将工程物探和常规物探的教学区分开来,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掌握的物探知识,突出工程物探特色。

3.兼顾行业,突出特色教育

由于开设地质工程专业物探课的高校主要服务的行业不同,因此,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行业的实际需要,突出物探课的特色教育。以笔者所在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为例,学校具有水利水电行业特色,同时考虑到工程物探课只是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总学时少,课程涉及内容较多,因此应突出重点,主要讲授水利水电工程常用的物探方法,包括浅层反射地震勘探技术、高密度电法勘探技术、瞬态面波勘探技术、声波勘探技术、层析成像技术、水声勘探技术、地质雷达技术和桩基无损检测技术等,而对放射性、重力、地温、磁法勘探等基本原理及工程应用只作简要介绍。在物探技术的应用上,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在教学中增加了水文地质参数测试、质点振动参数测试、岩体质量检测、洞室松动圈探测、防渗墙质量检测、滑坡体探测等内容。由于目前工程物探的教材大部分只涉及一些普适性的理论与方法,针对性不强,不太适合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地质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因此在课程讲授中,笔者大量吸收物探方面的新理论、新成果、新信息,加强对工程物探新方法与装备技术的介绍和讲解,并结合工程实例加以说明。此外,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笔者还简单介绍了物探在资源矿产勘查、交通、海洋、国防安全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当代物探的新技术、新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国内外水利水电物探专家的最新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增强了知识的适用性,效果非常好。

二、优化教学手段,增加课程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

1.借助多媒体,实施案例教学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有效举措,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催化剂”。工程物探教学中有很多感性认识的内容,应多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例如:讲述地震勘探的野外观测系统时,涉及炮间距、道间距、排列长度、偏移距、覆盖次数等概念,讲起来很空洞,学生不容易理解,这时候就可以借助录像或动画进行讲解,学生非常喜爱。再如,在讲授基桩高应变检测的时候,播放一段高应变实测过程的录像,学生印象很深,很容易就记住了教学内容。

2.举办专题讲座,深化专业学习

工程物探课教学应增进学术交流,努力做到“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为例,借助成为河南省政府与水利部共建地方高校的契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把任课教师送到工程单位学习,在生产一线经受锻炼。学院还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来校讲学、作学术报告,教师和学生从中受益匪浅。此外,学院还经常举办物探仪器展销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工程物探专业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报告和毕业论文答辩也对本科生开放,鼓励本科生参加并讨论,增强专业吸引力,深化专业学习。

三、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环节教学,要立足于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两个方面。

1.加强实验室建设

为了解决学生多、野外实习机会少的矛盾,保证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就要把加强教学试验环节作为课程改革的工作重点,在现有的学时中增加实验教学的学时。例如: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投入巨资建设了217平方米的工程物探实验室,购置了一批工程物探和工程检测仪器,配备有低频组合、100Mhz和900Mhz天线类型的美国SIR3000地质雷达1套,60道高密度电法仪、48道浅层地震仪各1套,DDC-6电子自动补偿仪10台,α射线快速测量仪1套,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所生产的RSM-24FD桩基动测仪、静力载荷仪、智能声波探测仪各1套,具备了进行声波检测、地震勘探、电法勘探和雷达探测等新技术实验的能力。学院的物探实验课内容包括声波波速测试、声波跨孔测试、场地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实验、场地地质雷达探测实验和高密度电法勘探实验等内容。先进实验室的建成,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学生有机会操作各种工程检测仪器,增强了实践能力,避免了“眼高手低”现象的产生。

2.建设校外教学实践基地

通过实验室中各种实验的锻炼,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但是,纯粹的实验室教学是无法培养出杰出的地质工程人才的。因为实际的工程环境是千差万别的,没到过工地去体验,学生还只是仪器操作员而已。野外实习能够提升学生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野外实习需要很大的成本,而且学生的安全也是学校最为担心的一个问题。建设固定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能够较好地解决野外实习学生的安全问题,而且成本也较低。如为加深学生对管网探测技术的了解,在实践基地埋设不同材质、不同管径、不同深度的管道,采用管网探测仪探测研究。另外,利用学院新校区建设桩基工程,组织学生进行现场观摩、实际操作,然后进行交流讨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要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以学校与社会结合为前提,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基础,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首要目的,以有效措施为保障,努力做到既有利于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有利于教学科研活动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阮百尧,沈云发,朱晓媚等.挪威地球物理勘探教学对我国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的启发[J].中国地质教育,2004,(3).

[2]王大顺.教育心理学[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

[3]王君恒,范振林.地球物理学课程学习动机激发策略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