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民经济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旅游产业;增加值;国民经济;贡献率;拉动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5—0023—09
1
引言
旅游产业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涉及国民经济的多个行业和部门,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能力效应明显等特点,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国家社科基金(08BJY037)、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80558104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YJC63023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oe Fund(to PENG Qing)(No.08 BJY037);Doctoral Fund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to ZENG Guo-jun)(No.200805581046);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Project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to ZENG Guo-jun)(No.09YJC630233);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of China(to ZENG Guo-jun)(No.09YJC630233);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to ZENG Guo-jun).]
[收稿日期]2010—08—22;[修订日期]2011—05—18
[作者简介]曾国军(1977—),男,湖南华容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企业战略管理,E-mail:;蔡建东(1988—),男,福建泉州人,本科,E-mail:。
一直存在争议,旅游的产业地位一直是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重要問题。
以往的研究和现有的各类年鉴往往将“旅游总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比较,虽然可以促使人们关注旅游产业的发展,却不甚科学。因为旅游总收入包含了对中间投入的重复计算,只有一部分是产业增加值,所以它和国内生产总值分属不同的统计口径。为此,想要科学地评价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必要梳理评价方法和研究路径,重新测算旅游产业增加值及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鉴于此,本文借鉴并改善前人的旅游增加值剥离测算法,首次对我国大陆31个省级单位旅游产业2000~2008年的产业增加值进行测算,并在所测算的结果上对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贡献問题进行了探讨。
2
文献综述
2.1旅游产业与旅游产业增加值
旅游是指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常住地,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连续但不超过一年的活动。一般认为,旅游产业是提供服务满足旅游消费需求并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系列行业。由于旅游产业不是生产相对同质的产品,且在财务数量上难以作为一个单独的部门进行衡量,故其产出并不轻易地被认识,这也导致了传统的经济计量方法不完全适用于旅游产业。
一般而言,总产值和增加值是衡量一个产业产值两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总产值包含了中间投入、工资和利税等其他要素,不能真实地反映各产业的贡献,旅游统计中常见的旅游收入应该属于总产值的概念范畴,总产值扣除中间消耗后的价值就是增加值。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虽然有“旅游业”这一分类,但这一“旅游业”仅仅代表了旅行社等少数行业,而旅游所涉及的食、住、行、游、购、娱并没有完全在该项目中反映。本文认为,旅游产业的增加值指涉及所有相关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即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
现存文献对于旅游产业增加值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史密斯(Smith)认为,旅游业的综合概念是需要将住宿、交通运输以及其他部门结合起来。为了行文简洁、避免误解,综合过去学者对这一問题的讨论,本文认为,旅游产业可以分为狭义旅游产业和广义旅游产业。其中,狭义旅游产业包括旅行社、旅游娱乐业等行业;广义旅游产业则包括交通运输、游览、住宿、餐饮、商业和娱乐等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相关行业,若本文无特别说明,下文中的旅游产业均指广义旅游产业。基于这些判断,本文对相关的概念界定如下:旅游业增加值代表狭义旅游产业的增加值;旅游增加值则代表广义旅游产业的增加值,即与旅游直接相关的部门中属于旅游产出部分的总和;若考虑由于旅游间接引起其他部门的产出,即旅游对国民经济的完全影响的增加值称为旅游经济增加值。
关键词:国民经济动员;供应链;动员资源;运行机理;动员对象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08-0027-04
Construction of Supply Chain in Crisis in National Economy Mo ilization State
LI Zi-yao1, 2, KONG Zhao-jun1
(1.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ijing 100081;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7)
A stract: Aiming at allocation of national economy mo ilization task and mo ilization resource production, this paper outlines relation structure chart of national economy mo ilization and supply chain, and further analyzes agents in this chart. ased on the research, it analyzes how national economy mo ilization and supply chain work in crisis to clearly demonstrat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supply chain in national economy mo ilization state.
Key words: national economy mo ilization; supply chain; mo ilization resource; operating mechanism; mo ilization o ject
引言
国民经济动员(以下简称经济动员)主要任务是保证在危机发生时,所需资源的超常规供给。作为国防动员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经济动员理论及应用体系已经由传统的为应对战争服务拓展到处理应急事件的领域。
危机发生时,所需资源的超常规供给依赖于供应链的运作,但经济动员状态下的供应链存在着许多区别于常态供应链的地方。本文所作研究有利于拓展和延伸供应链理论及应用,有利于理顺经济动员机制。
1经济动员概述
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经济动员起源于战争,所以传统的经济动员理论为战争导向型研究纲领。2003年,全国在新疆召开的经济动员工作会议在总结抗击“非典”中经济动员发挥的作用时,经济动员工作的“应急功能”被正式提出,标志着新时期经济动员概念在内涵上的一次拓展。
孔昭君[1] “大动员”观念的提出,强调了动员是为国家安全服务、而不仅仅是为战争服务的宗旨,同时说明动员应强调平时与战时、军用与民用更紧密的结合;另外,在动员机制上强调发挥动员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将敏捷性概念引入到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之中,提出了敏捷动员理念[2]。主张拓展“危机”的概念,将其定义为“由于系统内部矛盾积累或者外部强烈干扰造成的威胁系统生存与正常运行的态势”,从而将“应战”和“应急”的概念统一在应对“危机”的概念之中。进而将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所面对的两种态势概括为“常态”和“危态”。进一步从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理论入手分析,认为国民经济动员要实现资源的超常规供给,就要依赖于国民经济,依赖于国民经济体系的产出。认为完成国民经济动员任务所必需的供应链或产业链整体称为国民经济动员链[3]。本文正是着眼于“危态”(突发事件或战争)时所需的动员资源保障活动,对供应链与经济动员的关系及其危态时的运行机理进行研究。
2经济动员状态下的动员资源
2.1动员资源内涵
[JP2]韩宇宽博士[4]从资源来源和结构的角度定义了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可动员资源:他认为用于国家安全的资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平时期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和规划的,分配给国家安全的资源;另一部分是在紧急状态时通过国民经济动员转移到国家安全的资源。而后一部分资源中的一部分是属于国民经济动员管理的经济资源,并将这一部分定义为可动员资源。王成敏博士[5]从资源功能的角度界定了动员资源的概念:可以通过国民经济动员活动得到的用于应对危机状态(包括战争和突发事件)的任何资源。
以上研究对动员资源的定义涵盖范围较广,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等。本文借鉴王成敏对动员资源的定义,针对所研究的内容重点,将动员资源定位在物质资源的动员生产和调配方面(后者不涉及动员资源的生产流程)。
2.2动员资源分类
经济动员状态下的资源分为实物资源与能力资源。实物资源从用途来讲,分为应急资源与应战资源;从来源来讲,分为储备资源,增产、扩产、转产资源,征用/征收资源与调运采购资源;从功能角度来讲,分为基础设施与服务资源、专业处置资源、救援资源以及支撑保障资源[5]。能力资源分为生产能力储备和技术能力储备,能力资源的储备作为危态时实物资源生产的保障力量,对持续性动员起到相当的支撑作用。
2.3动员资源的供给来源
近日,广东省信息产业厅主办,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承办的广东省信息化大讲堂提出“中国服务”这一概念,并以“打造‘中国服务’生力军――现代信息服务发展格局及趋势解析”为主题,展开了对“如何发展信息化”的新一轮思考。
现代信息化催生“中国服务”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中国服务”概念正在破壁而出。与传统的服务业不同,当前的“中国服务”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是依附于有形的技术平台而形成的一种服务模式、服务产品。
信息化大讲堂提出,由“中国服务”衍生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呈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引领并从根本上推动着“中国服务”的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也是信息化发展的主导力量,它涵盖了电子信息设备销售和租赁、信息传输服务、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以及数字内容产业为主要内容,具有辐射广、零距离、低成本、消耗少、带动强等特点,正在成为广东省产业结构升级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驱动力。
新兴服务业是生力军
有关人士认为,“中国服务”是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浪潮而出现的,是在信息化的驱动下对传统服务行业的升级换代。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李江帆认为,中国已经迈入信息服务时代,目前正在向着服务应用阶段发展。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又将促进新的服务业的形成与发展。
在信息化的作用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技术还能通过不断影响投资结构、需求结构等来影响产业结构,促进资源与能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李江帆表示,一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兴服务业的崛起,优化了产业结构,成为“中国服务”的生力军,也成为了整个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软件即服务”
“软件即服务”是现代信息服务业前沿概念。美国寰通商务科技有限公司CEO杨滨指出,在现代信息服务业众多企业还迷恋软件开发作为恒久盈利模式的时候,国际现代信息服务业全新的盈利模式――“软件即服务”(SoftwareasaService,简称SaaS)正悄然兴起。从“软件即服务”概念入手,可以保证企业收入来源的稳定性,以较小的成本使客户生命周期的价值最大化,从而长期保证客户和收入稳定。
用投入产出技术研究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其最大优点就是能够把整个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盘考虑。现代服务业不是孤立地发展起来的,他应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充分发展为基础;反过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又为其他产业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现代服务业与国民经济其他各行业的关联程度,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一、现代服务业对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
应用投入产出方法测算的结果显示:2002年河南省现代服务业最终产品带动全省增加的总产出为1928.0亿元,2007年为4246.3亿元,2007年为2002年的2.2倍多,增长2318.3亿元。说明河南省2007年现代服务业对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大大超过2002年。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2002年现代服务业带动的总产出超过100亿元的部门只有4个,并且大多是现代服务业内部的部门。说明在2002年时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倾向于内部自我服务。2007年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带动的总产出超过100亿元部门达到15个部门,涉及国民经济的三个产业,说明现代服务业在河南省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影响力系数的应用分析
影响力系数可以用来比较哪个部门对国民经济的综合带动作用较大。对影响力系数较大的部门予以重点发展,可望以同样的投入对全社会经济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各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如表1所示。
从全社会角度讲,各部门影响力系数有大于1和小于1两种情况。影响力系数大于1者,说明该部门对国民经济的综合带动作用较大,反之亦然。我们看到,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很少有大于1的部门,说明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目前与其他部门的关联度较小。
但是,影响力系数的大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现代服务业内部而言,我们可以看出河南省的农林牧渔服务业、旅游业、科学研究事业、现代物流业和商务服务业等部门的影响力系数还是相对地大一些。对这些部门的重点发展,可能对全省经济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会更显成效。
【关键词】国企深水改革 增长模型与理论 阶段有序
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聚焦国企改革,人们再度关注混合经济的概念等有关宏观经济描述量。这是面对国企改革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为大力促进国企的体制改革、机制转换、结构调整而提出的创新。同时,对当前政府支出孤军奋占,而民间巨量资金亿岿然不动的尴尬局面也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来研究它。
什么叫混合经济?从宏观角度的经济体制而言,它是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众所周知,计划经济管得太多,市场经济存在市场失灵,在此种情况下,混合经济便应运而生了。所谓混合经济,即计划与市场相互协调,法人经济决策与政府经济决策相协调,法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相协调,以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一种经济体制形式。从微观经济实体角度而言,混合经济主要表现为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存,而从企业内部产权关系言,也呈现出共有关系状态(国有、法人所有、私人所有等)。简而言之,混合经济就是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各种经济主体相互分工又相互合作,能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与社会福利极大化的一种新的经济体制形式。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将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在基础上,为顺利实现国有经济的体制及机制转换,重大战略结构调整,国有经济将有步骤地从当前竞争领域中退出来,从而实现国企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进而实现各经济主体各有分工,各司其责,推动经济的良性循环。笔者认为,我国国有经济在现在的基础上,大体可划分三步:第一步国有经济成分在大型企业中有控制力。第二步是国有经济成分在各行业将有控制力。第三步国有经济成分在事关国计民生的领域中有控制力。国有经济成分通过上述三步走之后,有序地从当前竞争领域中退出来,完成重大战略结构调整,从而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真正实现国企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进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增长。
笔者之所以认为其发展可能经历三个阶段,由马斯格雷斯的经济增长模型来看,在国民经济的发展的早期,GDP的增长主要靠政府投资拉动。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针对我国国情,在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发展的同时,竞争领域中的各个国企也应尽快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及增强责任感,同时也能缓解国企通货紧缩的压力。但同时国有成份在各个国企中均应有控制力,以维持GDP的不断增长,支撑人们的投资信心,从而不断拉动民间投资跟进,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该模型认为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中期,政府支出主要是对其他投资的补充,不再是竞争领域中的投资主角。因而在第二阶段,要求国有成份只在各竞争行业中有控制力,以维持行业的良性竞争和发展,同时也使得各投资主体在竞争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成长壮大,逐渐成为竞争行业中的主角。进而形成国有成分是其他投资主体的有益补充局面,也为国有成份进一步实现战略结构调整打下坚定的基础。该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政府支出主要用于公共产品的生产,由经济发展初期追求效率目标,逐步转向追求社会公平,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而这时的GDP增长主要靠其他投资主体的投资拉动。因此,我国混合经济体制下,第三阶段要求国有成份在事关国计民生的竞争行业及公共产品领域中有所作为,彻底完成战略结构调整任务,实现机制与体制的转换,从而形成充满新的活力,有勃勃生机的经济新局面。
此外,据不平衡增长理论及梯度增长理论,我国混合经济的发展大致也应该是三步走。该理论认为各国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增长也是不平衡的,在地域上其分布可能呈现出不同经济增长梯度,在行业领域中也呈现不同经济增长梯度。我国由历史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全国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现也呈现出东中西三个经济发展梯度。针对上述国情,中西部当前应进一步鼓励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加快西部开发的步伐。东部较发达的地区,应加快国有法人股的上市试点等,可以推动各行各业中关联效应强的企业,率先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也可以选择辐射能力强的经济梯度地区率先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然后由东向西,逐渐推进,完成第一步,在此基础上以点带线,通过关联企业的链式反应,实现国有成份在各竞争行业中的控制力。然后由线及面,由行业及于国民经济总体,实现国民经济在竞争领域中的有序退出,真正实现国企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完成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实现现有体制向混合经济体制的转化,从而形成各投资主体相互分工、相互协作的局面,最终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及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在我国国企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发展后,当前,由于各区域、各行业的发展不平衡格局内在要求必须进行增长体制与增长方式的转变。怎样进一步推进,根据成熟经济体发展的增长模型与梯度增长理论等分析,我国国企结构调整需分三阶段推进。
参考文献
[1]桁林.“大国有”战略下国企改革的任务与趋势—对国企三次改革大潮反思,福建论坛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