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脑康复训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 目的 探究针灸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设立观察组和对照组,运用针灸与康复训练相结合和单用康复训练进行对照治疗152例的临床观察。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脑性瘫痪/治疗; 针刺疗法; 运动障碍; 康复; 儿童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脑瘫的治疗至今仍是国内外的难题。为了探究针刺在脑瘫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本文对针灸及康复训练相结合与单纯运用康复训练治疗脑瘫患儿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按照200608在长沙召开的第九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标准[1]。选择200612~200812在本院脑瘫门诊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5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8例,女44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9岁,平均2.8岁;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针灸结合康复训练)82例,男58例,女24例;平均年龄2.7岁;对照组(单纯运用康复训练)70例,其中男50例,女20例;平均年龄2.9岁。两组患儿的病情、病程、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检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康复训练 主要选用的方法有Bobath法,以抑制性手法达到抑制脑瘫患儿的异常姿势、异常姿势反射、异常运动模式[2]。以促通的手法来促进脑瘫患儿的颈立直、坐位立直、站位立直及静态平衡和动态平横。选用Vojta法,对躯体行反射性移动运动,来促进正常运动发育,以反射性翻身与反射性腹爬进行训练[2]。根据病情,由康复治疗师进行一对一的康复训练,每日2次,每次40 min,3个月为1个疗程。
1.2.2 针灸方法 主穴选头部特定穴位颞三针(耳尖上2寸为第一针、前后旁开1寸各一针),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者取手三针(曲池、外关、合谷),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者取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膝三针(梁丘、血海、膝眼),踝三针(解溪、太溪、昆仑),腰三针(肾俞、大肠俞、委中),头部正中三带针区、双运动区、足运动区。刺法:头部诸穴自选2~3个,用30号1寸毫针或1.5寸毫针。头针平刺0.5~0.8寸。四肢穴进针深度随具体患儿有所调整。留针30 min,间隔5~10 min捻转行针1次,平补平泻。疗程:每日1次,每针刺10次休息7 d,针刺30次为1个疗程。轻度患儿治疗1个疗程,重度患儿治疗1~2个疗程。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肌力恢复明显,肢体活动改善,独立翻身,坐起,扶物可缓慢行走;(2)有效:肌力有所改善,肢体活动有所恢复,但独立翻身、坐起、扶物行走还有待进一步治疗;(3)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2.2 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瘫患儿与单用康复训练疗效比较 见表1。表1 针灸结合康复训练(观察组)治疗脑瘫患儿与单用康复训练(对照组)疗效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44.3,P
表1结果表明,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运动疗法对脑瘫的治疗作用。运动疗法目的在于改善残存的运动功能,通过抑制异常姿势反射,输入正常的运动模式,诱导正常的运动发育,最大限度地改善主动运动功能,以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
针刺能显著增加脑瘫患儿的脑血流量,改善脑细胞代谢功能。脑瘫患儿脑组织坏死区的周围尚存在着相当范围的可逆性损害区,即尚未发生坏死的临界神经细胞[3]。脑瘫患儿颅内血流特点为低速高阻型。持续的低灌注、低循环是影响患儿大脑持续发育的又一重要因素。通过针刺与大脑有关的穴位可促进病灶区脑组织的侧支循环形成,血管扩张和解除痉挛,明显增加脑血流的灌注量。同时能够激活处于抑制状态的脑细胞[4],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本文结果表明,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陈秀洁,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9.
[2] 陈秀洁.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 吕丽贞.头皮针对245例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康复治疗的观察[J].中国康复,1996,11(1):3435.
【关键词】早期康复;脑卒中;肢体功能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提高及老龄化人群增多,我国脑血管意外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数量约150万人以上,死亡率 20 %,75%丧失了劳动能力,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并显著增加了家庭及社会负担。大量研究发现,脑卒中后康复介入时间与患者日后运动功能障碍与感觉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如在病情稳定48h之后(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康复训练介入时间越早,则预后越理想。为了进一步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恢复,本研究运用康复训练早期脑卒中病人,并对治疗前后进行了评定分析,发现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及分组共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4月间在我院治疗的20例脑卒中患者,均CT或MRI证实为脑卒中,其中脑出血3例,脑梗死6例,脑栓塞7例,颅内血管畸形2例,颅内动脉瘤2例;男11例,女9例,年龄32-68岁。
1.2治疗方法20例患者均给予改善脑血循环、神经保护治疗等内科常规治疗,并针对伴发疾病进行相应处理,均在7天之内介入康复训练,以Both理念为基础,配合运动再学习,PNF技术等,具体操作方法如下:①:良肢位摆放,保持肩胛带向前,肩关节外展外旋位,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下肢保持髋关节内收,内旋;膝关节轻度屈曲,踝背曲。床上应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床上坐位交替进行避免半卧位。②被动活动为了维持患者关节正常活动范围,治疗师对头颅、躯干、四肢关节进行被动活动,同时教会患者陪护给患者进行活动,及患者本人利用健侧带动患侧进行活动。③床上活动:a.向侧方移动,向偏瘫侧翻身,向健侧翻身;b.从床边坐起,床边坐位:重心转移,坐位平衡的训练,从床边坐位躺下。④床、椅间的转移。被动转移、主动转移。⑤诱发主动活动:a.双腿屈曲,叉手抱位双膝;b.桥式运动,患者取仰卧位,双膝屈曲,抬高臀部并保持平衡;c.诱发肩胛带及髋关节主动运动。⑥站立训练,利用电动起立床、站立架等器械辅助站立。
1.3疗效评价标准于治疗前后1个月对20例患者分别采用Brunstrom分期、肌张力Ashworth评定法、Fugal-meyer平衡功能测定法进行评定。
1.4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所得数据以(χ±s)表示,采用SPSS 10.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及组内比较选用t检验,P
2结果
治疗前后20例患者Brunstrom分期、肌张力、平衡功能比较治疗
治疗前20例患者各项评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3讨论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是一个连续、动态过程,早期康复治疗可显著促进相关神经细胞轴突发芽,形成新的神经突触,加速中枢神经功能重组,同时抑制异常运动模式,使其突触链处于受抑制的多阈值状态,有助于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还能加速机体脑侧支循环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组织功能重组或代偿,从而提高机体神经系统兴奋性及反应性;通过进行反复康复训练,使机体大脑皮质接受大量神经传入性冲动刺激,对加速脑功能可塑性进程、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没有经过康复的患者,大概可分为两种情况:①长期卧床,所有动作靠健侧代偿或完全依赖他人;②早期则过度的运动,造成肌张力增高,联合反应加强,异常运动模式等。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经过康复训练患者肢体的改善更为明显,提示早期偏瘫患者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结合康复治疗更能进一步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庆芬.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2,02(06):102-102,104.
[关键词] 吞咽困难;脑卒中;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a)-160-01
脑卒中是我国首要致残病因,临床上对脑卒中肢体偏瘫的康复较重视,而吞咽困难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全面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7年10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脑卒中急性期(发病1周内)患者310例,按照洼田饮水试验评定,有156例存在吞咽困难,其中,男84例,女72例,平均年龄63(41~84)岁。让病人端坐,喝下30 ml温水,Ⅰ级:能不呛地一次饮下30 ml温水;Ⅱ级:分两次以上,能不呛饮下;Ⅲ级20例:能一次饮下,但有呛咳;Ⅳ级52例:分两次以上饮下有呛咳;Ⅴ级68例:屡屡呛咳,不能全部咽下。分别在进行康复治疗2、4周后评定。
1.2疗效标准
治愈:吞咽障碍消失,饮水试验评定Ⅰ级;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Ⅱ级;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显著,饮水试验评定Ⅲ级以上。
1.3 康复训练方法
1.3.1急性期若有意识障碍者先采用非经口摄取营养,鼻饲或静脉,同时预防颈部的伸展位挛缩。
1.3.2口腔期障碍的康复训练口腔、颜面肌、颈部屈肌运动训练,让病人做皱眉、鼓腮、闭眼、微笑等动作,改善有关肌肉的紧张性,促进运动收缩功能的恢复。促进舌的随意运动,让患者作水平、后缩及侧方主动运动和舌背抬高运动。因屈曲位容易引起咽下反射,所以强化颈屈肌张力进行被动、主动的颈部旋转、侧屈及屈伸肌的训练,防止颈伸位的挛缩。
1.3.3闭锁声带训练也称声带内收训练,患者经鼻孔深吸气,双手用力压桌子或墙壁,屏气5 s,大声发“啊”音,然后咳嗽。这是随意闭合声带,防止误吸。
1.3.4诱发咽反射训练利用冷刺激、触觉和压力刺激,把喉科用的小咽镜浸在冰块水中约10 s后,轻轻压在软腭弓、咽后壁、舌后部上,双侧交替,连续反复摩擦或轻拍5~10次,然后让病人作吞咽动作,可刺激咽反射所必须的咽部压力和感受器。应安排于餐前进行,如出现呕吐应中止。
1.3.5空吞咽训练要使上述功能训练过渡到吞咽动作,每次治疗后都要作吞咽动作,有严重吸入危险的病人则作空吞咽动作。
1.3.6咽期障碍为主的康复训练宜采用直坐或45°半坐位,躯干后倾,轻度颈屈位,偏瘫侧肩部以枕垫起,减少鼻腔逆流危险,同时减少误吸。偏瘫卧床患者,可取健侧在下卧位,颈稍前屈,使舌骨肌抬高,喉上抬,易引起咽反射,并可减少误咽。另外,颈部向患侧旋转90°,可减少梨状隐窝残留食物,避免呛咳。
1.3.7进食食物的选择水、茶等稀薄液体最易导致误吸,一般采用软食、糊状或胨状的黏稠食物,将食物做成“中药丸”大小,置于舌根部有利于吞咽。
1.3.8训练进食时应注意环境的安静卒中患者多伴有心理上的不同程度抑郁、焦虑,因此,训练者要有耐心、细心。
2 结果
治疗2周后,治愈34例,有效62例,无效60例,总有效率为61.5%。4周后,失访16例,死亡2例,其余138例,治愈68例,有效42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为79.7%。
3 讨论
卒中患者入院时45%(30%~65%)存在吞咽困难,其中一半以上于发病6个月时仍然不能恢复正常的吞咽功能。有吞咽困难的卒中患者易出现误吸,并产生营养不良,进一步发展为肺炎,甚至因肺炎死亡。据文献报道,未经功能训练的吞咽功能恢复率为36.6%,且恢复时间更长,而经适当的功能训练,其有效率可达70%以上。
现代康复医学认为,康复训练的目的就是通过输入正常的模式抑制异常的模式,来促进正常模式形成,最大限度恢复各种功能,中枢神经系统能够恢复的主要机制是功能重组。吞咽功能的训练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形成新的传导通路,残留部分通过功能重组,以新的方式代偿失去的功能。
吞咽困难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卒中患者的全面康复,吞咽困难好转对患者康复的信心有极大的提高。本文验证了及时和适当的康复训练方法能很好地促进吞咽功能恢复,方法简便,适宜开展。
[参考文献]
[1]周杰华. 脑卒中吞咽障碍的评定与康复治疗[J].现代康复,2004,8(10):33-35.
[2]黄如训,苏镇培. 脑卒中[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55.
[3]Kidd D, Lawson J, Nesbitt R. et al .The natural history and clinical consequences of aspiration in acute stroke[J]. QJM,2005,8(9):75-79.
[4]刘克华,徐秀英.卒中患者的吞咽困难[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3):81-83.
[5]文杰,文秀.100例吞咽障碍者吞咽功能训练疗效分析[J].中华脑血管杂志,2004,1(4):86-87.
关键词:脑梗死;康复训练;运动功能障碍;
脑梗死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血流供应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1],其发病率高,存活者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残疾,给其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为了研究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伴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我们队68例脑梗死伴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训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医院首次发病的脑梗死伴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8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34例,其中实验组A组男女比例10:7,年龄65±2.7岁;对照组B组男女比例9:8,年龄66±1.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症状发展情况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参照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缺损程度评分标准,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16- 30分者;(2) 患者此次患病后出现单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3)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不符合纳入标准者:合并脑外伤、脑肿瘤、造血系统、免疫系统及严重精神疾病者;合并脑出血者;研究过程中,再发脑梗死;患者及其家属不配合者;(2)患者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导致单侧肢体功能障碍;(3)患者有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本研究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方面经统计分析差异无显著性( P>0.05)。
1.2.2 治疗方式
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活血化瘀稳定斑块及营养脑神经等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而实验组A组患者则其生命体征稳定及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h后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具体早期康复训练包括以下几点:1. 指导患者学会练习借助肢体各关节,包括屈、伸、内旋等肢体的主动活动来带动患肢关节活动,每个动作重复做10-20遍;2. 协助患者被动活动偏瘫侧肢体的每个关节,坐位平衡训练,减重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下肢负重训练等每天10次。
1.2.3 评定方法
入院治疗的脑梗死伴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共评定三次,分别在10天,20天和30天,采用简式Fugl-Meye量表运动功能测评对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运动积分50分则认为患者存在严重运动障碍;运动积分50-84分则认为患者存在明显运动障碍;运动积分85-95分时认为患者存在中度运动障碍;运动积分96-99分则认为患者存在轻度运动障碍,运动积分100分则认为患者运动功能无障碍[2]。
1.2.4 统计学分析
数据测定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测定数据均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2. 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结果表明,通过对脑梗死伴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训练30天的治疗,实验组A组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B组(P
3 讨论
国内外有研究表明:早期康复训练能极大地改善脑梗死伴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恢复状况,由于脑梗死伴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部分运动神经元的不完全受损,使得其运动功能不可能仅仅凭借单纯药物治疗来恢复,康复训练获得脑可塑性和功能重组理论是脑梗死伴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损伤中心区的周围神经元细胞并非坏死或凋亡,仅是传导衰竭,形成半暗区[3],早期康复训练主要是针对其周围半暗带,通过增加局部脑血流量,从而使这部分细胞复活,从而最大范围使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早期康复训练的存在目的就是加快脑梗死伴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身体残疾。早期康复训练大多数以良肢位摆放及轻度被动活动为主,随着病情稳定,逐渐增
加主动运动;并通过刺激患者活动的被动接受状态,促进患者肢体的血液循环,还有经过不断协助患者被动活动偏瘫侧肢体的每个关节,坐位平衡训练,减重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下肢负重训练等,建立肢体有高级中枢神经控制的运动模式[4]。早期康复训练要采取一个由弱到强,从少到多,逐渐扩大的序渐进循训练模式,通过不断增加患者能承受的训练强度,使脑梗死伴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由被动运动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最大限度开发患者身体的残存运动功能,使患者尽可能早日恢复到日常生活。此外,我们不仅要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还应该重视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加强患者的心理干预治疗,增强患者克服病魔的信心。同时,鼓励患者家属对患者经常进行心理疏导,对患者要有耐心,有信心,有恒心,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脑梗死;早期康复训练;效果;运动功能;生活能力
脑梗死患者大多会出现严重后遗症,不但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还会为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由此可见找到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有效办法意义重大【1】。为观察分析早期康复训练对于脑梗死病人康复的干预效果。本次研究选取我院80例脑梗死患者病例,根据护理方式分为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40例)及在常规护理中加入早期康复训练的观察组(40例),两组各经4周护理干预,观察所有80例患者包括并发症、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分析早期康复训练干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2年3月到2014年5月于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病例中随机选取80例,所有患者均经MRI检测确诊,其中64例意识清楚,13例嗜睡、昏睡,3例轻中度昏迷。根据护理方式分为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40例)及在常规护理中加入早期康复训练的观察组(4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为45-88岁,平均(68.26±4.87)岁,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为47-89岁,平均(69.28±5.26)岁,两组一般资料没有统计差异,可比较(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包括一般护理、心理护理、疾病观察、自我锻炼等在内的常规护理,观察组于发病1d后逐步开始康复训练:(1)由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被动运动,动作轻柔,活动患者包括肩、肘、腕、指、膝、髋、踝、趾等在内的各个关节,每日3-4次,每次20-30min。(2)指导患者自主进行上下肢的负重、行走训练,根据患者承受情况,选择性进行功能重建。(3)通过针灸疗法对患者曲池、、足三里、环跳等穴位进行针刺,根据情况加减,每日1次。(4)以按、揉、摇、拿、捏等按摩手法并结合上下肢的穴位以此按摩肩关节及上下肢,每日2次,每次30min。
1.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两组患者各经4周护理干预,观察所有80例患者包括并发症、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分析早期康复训练干预效果。以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最高为100分,60分以上为良,表示生活基本可以自理;40-60分为中度残疾,日常生活要借助帮助;40分以下为重度残疾,几乎完全借助他人帮助才可维持正常生活。采用Fegl-Meyer根据患者运动情况给予运动功能评价,小于50分为Ⅰ 级,50-85分为Ⅱ级,85-95分为Ⅲ级,95分以上为Ⅳ级。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在常规护理中对脑梗死患者开展早期康复训练的观察组包括压疮、关节挛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此外通过Barthel指数及Fegl-Meyer指数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以上比较P均
表1 两组并发症情况 [n(%)]
组别 例数 压疮 关节挛缩畸形
观察组 40 2(5.0%) 1(2.5%)
对照组 40 7(17.5%) 31(77.5%)
P值
t值 8.264 24.926
表2 两组患者Barthel评分比较 [n(%)]
组别 例数 >60分 40-60分
观察组 40 33 6 1
对照组 40 17 18 5
P值
t值 8.624 9.926 3.264
表3 两组Fegl-Meyer运动功能情况评价[n(%)]
组别 例数 Ⅰ 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观察组 40 8(20.0%) 7(17.5%) 12(30.0%) 13(32.5%)
对照组 40 17(42.5%) 15(37.5%) 4(10.0%) 4(10.0%)
P值
t值 7.962 8.124 7.886 8.226
3讨论
脑血管意外可导致患者部分脑组织受损,因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及功能存在重组及可塑性,并可在适宜的条件下再生【2】,因此于发病后1d内开始积极采取早期康复训练可有助于患者功能恢复。对患者进行早期被动及主动患侧肢体锻炼,可对梗死半暗区内存活的神经细胞进行激活,并重新恢复神经细胞作用,利于神经纤维再生,此外采用针灸及推拿等中医治疗可起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防止关节僵硬及肌肉挛缩等并发症的作用【3】。本次研究在常规护理中对脑梗死患者开展早期康复训练的观察组包括压疮、关节挛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此外通过Barthel指数及Fegl-Meyer指数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以上比较P均
参考文献
[1]林长荣.脑卒中后早期康复训练对愈后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7) :111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