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解除呼吸道梗阻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组144例中,男性113例,女性31例;年龄13~70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22例,坠落伤12例,打击伤6例,训练伤2例,挤压伤2例。受伤部位:重型颅脑伤合并肢体骨折98例,颅脑伤合并颌面伤16例,多发肋骨骨折、反常呼吸12例,胸部伤合并严重创伤性湿肺12例,颈椎伤、胸腹联合伤4例,高位截瘫2例。伤后直接入院102例,转送入院42例。
2护理
2.1保持呼吸道通畅
2.1.1对昏迷、舌后坠而致呼吸不畅的98例患者,常规先将其头部偏向一侧,清除口咽部分泌物,然后抬起下颌角,面罩给氧数分钟,流量为4~6L/min。
2.1.2吸痰是呼吸道护理非常重要的最基本的操作,但易被忽略,吸痰管的外径不应超过气管导管或套管内径的1/2;必须要求护理人员有高度责任心,特别是气管切开术后最初12h内,分泌物较多,应及时处理。我们认为在每次吸痰前应给予纯氧吸入1min,适当提高吸入氧浓度(FiO2),以保证足够的氧饱和度;但对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若其气管插管导管末端采用了三通导管,使导管既与呼吸机相连,又和氧气相接,在对患者进行气管内吸痰或滴注药物时,不需停用呼吸机,从而不影响患者的FiO2,故在吸痰前不必给予吸入1min的纯氧。
2.1.3应用口咽通气导管,[3]使呼吸通畅。使用时抬起患者下颌角,将通气管弯头向上,由舌面上方压入后作180°翻转,放置于中央位置,直至通气管前端开口面对声门,可以使舌根离开咽后壁,此时可感到患者呼吸气流通畅,解除了气道梗阻;反之,放置时如弯头向下,则易将舌根更推向咽后壁,加重通气困难;此导管不但质地为硅胶,适应高压蒸汽灭菌、还氧乙烷、煮沸、浸泡等消毒方法,而且口径较大,8~16号等型号吸痰管均可顺利通过,大大提高了吸痰的效果;口咽导管放置时间不等,直到呼吸道梗阻解除或有其它更进一步的方法(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时拔除,适用于舌后坠、咽喉部分泌物增多等呼吸道梗阻者。
2.2应用呼吸机
2.2.1对多发性肋骨骨折致胸壁塌陷出现反常呼吸,但无血、气胸的患者,既往采用棉垫、胸带压迫包扎于浮动胸壁处,但常常不能使缺氧状态改善,患者痛苦不已。本组12例,均果断采用经鼻或经口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血气监测结果,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在正常范围。
2.2.2对严重创伤性湿肺、呼吸频率在25次/min以上、吸气性呼吸困难的早期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者,应立即行气管切开术,使用纽邦200型呼吸机行辅助呼吸。参数设置:潮气量为500L/min,每分钟通气量为40~60L/min,吸呼时间比1:1.5~2,FiO2为0.4~0.5,调整吸气压为2kPa。
2.2.3应用呼吸机时,应注意报警系统是否出现高压或低压显示,高压报警多为通气导管系统梗阻,常见于气管内分泌物堵塞或管道扭曲;低压报警多为通气导管泄露、气源不足,常见于气路脱接或漏气,应及时处理。
2.2.4对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进行吸痰、清洗口腔、变更等操作后,应听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有无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导管的位置,同时,观察患者反应,了解吸痰效果及呼吸机工作状态,作好记录。监护过程中通气良好的表现是患者安静、生命体征平稳,胸部呼吸动度适度,末梢循环良好。
2.3防止窒息
合并颌面部严重创伤的患者,由于咽部分泌物的不断滞留,很容易造成窒息。对此类患者,在清理咽部分泌物和血液的同时,行气管切开术,为保持较长期的呼吸道通畅,插入带气囊的气管导管,易于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以免分泌物流入下呼吸道,减少呼吸阻力和呼吸道解剖无效腔。充分给氧,保持FiO2。本组有2例,因肺不张而及时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吸出分泌物后患者病情好转。因多数患者意识清楚,应加强心理护理,这对提高救治水平尤为重要。
2.4呼吸道湿化
我院地处西北,气候干燥,相对湿度低,对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放置导管不到8h,导管前端即有分泌物干结成栓,使导管内径减小,造成分泌物不易吸出,呼吸道阻力增加,给呼吸道护理带来一定困难。创伤急救室采用空气和呼吸机湿化装置,来保证呼吸道湿润。前者是通过空气湿化即利用加湿器或直接将水加热成蒸汽来湿化空气,湿化水每日不少于250ml。地面采用拖地、洒水等方式,经常保持湿润,维持室内温度22℃,相对湿度60%;后者是通过给呼吸机湿化器加水加温,或增加雾化吸入次数,直接提高患者吸入气的相对湿度,呼吸机加温湿化器要定时检查,及时补充蒸馏水,使湿化瓶内的水保持在最低水位以上。
2.5避免意外伤害
【摘要】目的 重型颅脑损伤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与护理。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8月-2010年8月收治的70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其中已行气管切开者40例,未行气管切开30例。结果 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能降低肺部感染率,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呼吸道分泌物清除;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护理,而护理中最重要的是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问题。因此做好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清除与护理尤为重要,这样能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本文选择我院2009年8月-2010年8月7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结合临床实践,将重型颅脑损伤呼吸道分泌物清除与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70例中,男60例,女10例,年龄3―80岁,平均年龄42.5岁。70例中脑脊液、耳鼻漏10例,颅骨骨折50例,原发生脑干损伤10例。开颅手术治疗62例,非手术治疗8例。非气管切开30例,气管切开40例。肺部感染2例。多数昏迷1周或3周左右,3例呈植物状态昏迷半年后清醒。住院时间最长180d,最短30d。治愈66例,死亡4例。
1.2 方法。对未行气管切开病例,主要是加强基础护理,包括:翻身拍背,有效吸痰,以维持呼吸道通畅。对行气管切开病例,一方面是加强切口护理,其次是强化无菌操作,第三是湿化气道、有效吸痰以保持气道通畅,解除呼吸道梗阻。
1.3 结果。未行气管切开组,无l例发生肺部感染。气管切开组发生肺部感染2例,发生率5%,经对症治疗,感染得到控制,无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
2 对策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梗阻。大脑缺氧4-6min便可出现不可逆损害。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解除呼吸道梗阻是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首要问题。经本组70例护理体会,均采用以下方法保持呼吸道通畅。
2.1.1 。重型颅脑损伤的昏迷患者,可给予侧卧位或侧俯卧位,并抬高床头15-30°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除,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死亡。如果是气管切开患者,最初7d要随时保持头、颈与躯干在同一轴线上,因为头位不正,气管套管内可压迫气管壁引起出血、糜烂或穿孔甚至形成气管食管瘘。口咽部定植细菌误吸是医院肺部感染的主要发病原因。[1]
2.1.2 翻身拍背。每1-2h翻身并拍背1次,并随时准备吸痰。
2.1.3 有效吸痰。及时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内分泌物、呕吐物、血性液体及凝血块等,吸痰管应分别从鼻腔口腔或气管切开处深入气管内吸引。要求吸引管在吸引前要过度通气,插入前要吸痰管尾端折闭,不然一开始就在管口形成负压易致吸引失败和气管黏膜的损伤,吸痰动作要轻柔,吸痰管一般先插入足够的深度,再边提边旋转边抽吸,不可反复提插,每次吸痰时间不超出15s,避免损伤气管黏膜,为确保有效吸痰,吸痰前应给患者翻身、叩背,促使痰液松动、脱落而易排出。具体方法是:半握拳状,叩击患者胸背部,把空气停留在手与胸背部之间,空气留得越多叩击越有效,叩击在呼气时同步进行。由下向上,由外向内,时间为3―5min。但在叩击前后均进行吸痰,叩击时随时准备吸痰,否则,松动的痰液或痰痂过多易造成窒息。
2.1.4 保证有效供氧。由于脑组织耗氧量大,对缺氧的耐受性极差,大脑皮层尤为敏感。颅脑损伤的患者常伴有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可导致呼吸性酸中毒,故必须注意维持有效吸氧。给氧方法:本组30例非手术病人均采用鼻塞法给氧。先清洗好鼻部使患者吸入氧气。40例气管切开的患者直接将鼻导管插入气管内套管口旁的导管入口处。一般情况下小儿吸氧浓度为2-3L/min,成人吸氧浓度3-5L/min,并根据血气监测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情况,调节氧流量,使氧饱和度达到95%以上。采用上述方法,本组病例中无1例出现气管壁出血、坏死、穿孔。对病人进行氧饱和度监测,氧饱和度均在95%以上。
2.2 气管切开术后护理: 气管切开是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本组70例中有40例行气管切开,气管切开后便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解除梗阻,减轻阻力,使胸。内压、颅内压随之下降,并能减少呼吸道死腔,增强有效气体交换量,改善缺氧状况,降低脑水肿。我们采用以下方法对气管切开病人进行护理,取得了较好效果。
2.2.1 环境。将患者安排在重症监护室,严格探视制度,有感染的家属严禁探视。室内用空气消毒机消毒3次/天,时间为30min。用有效含氯消毒剂拖地2次/天。室内温度保持在20-22℃,相对湿度保持在60%。
2.2.2 严格无菌操作。备2瓶0.9%生理盐水吸痰液, 1瓶用于吸口鼻腔分泌物,另1瓶用于气管吸痰,二者不可混用。用完后将[2]
2.2.3 做好呼吸道湿化。有利于稀释痰液,便于痰液排出,改善通气功能,确保呼吸道通畅,防止感染。本组40例气管切开患者均采用超声波雾化吸入疗法,因超声波雾化器的雾量大小可以调节,雾滴小而均匀(直径在5um以下),温度接近体温,药液随着深而慢的吸气可吸到终末支气管及肺泡,雾化4―6次/d。药液配制0.9%生理盐水20ml加地塞米松5mg、a―糜蛋白酶4000U、庆大霉素8万U,将药液配制好后,调节好雾量,直接将“口含嘴”罩住切口,每次雾化时间为15-20min。另外,气管导管内还可滴入a-糜蛋白酶稀释液2-3ml,每隔1-2h 1次,或选用敏感的抗生素配制成溶液直接滴入气管导管内2-3ml,并与前药液交替滴,这样也可以刺激患者咳嗽反射,有时痰液易于自行咯出。
2.2.4 内套管的消毒。严格内导管的清洁消毒是防止并发症的重要环节,气管内导管应每日取出清洗,并煮沸消毒3次,具体方法是:取出内导管,清洗干净,煮沸消毒时间为25min,用无菌盐水冲洗,再用无菌纱布擦干,放入外导管内,管口遮盖2层无菌盐水纱布,每次取放内导管时间不能超过30min。
2.2.5保护好切口。气管切开切口敷料更换1次/d,若敷料有渗血或被分泌物污染,也应及时更换,并注意切口有无出血,皮下有无气肿或血肿。气管切口用2层无菌盐纱覆盖,并保持盐纱湿润无须边,不能用毛巾等物品盖在气管导管口处,避免导物进入气管导管内引起误吸,避免刺激气管黏膜引起咳嗽和吸人性肺炎,甚至引起人为堵管,导致呼吸困难。
2.2.6气管切开患者要注意无名动脉破裂出血,吸痰时,如反复抽出痰液伴有鲜血,应立即报告医生。
2.2.7密切观察呼吸的深浅及次数的变化,如呼吸次数增多,阻力增大,有喘鸣音,应检查套管及呼吸内有无阻塞及压迫,发现问题,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护理本组40例气管切开病人中,肺部感染发生2例,肺部感染率占5%,疗效显著。肺部感染者,经对症治疗均得到控制,气管切开时间越长,肺部感染发生率越高[3]。
2.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其他系统护理: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因此,在做好呼吸道护理的同时,应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呼吸、脉搏、体温、血压的变化,做好五官的护理、消化道护理、泌尿系统护理、皮肤护理和心理护理,并提供足够的营养摄入。
3 小结
综上所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各种因素,易发生肺部感染,护士应加强病房环境管理,做好各项管道护理,基础护理,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切断发生肺部感染的原因,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泰孝建、余佩武、梁雅萍 胃组织与胃液细菌定量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5.17(3):257-258。
[2] 米兵、李秀安、林龙毅 氮已定醇,消毒液杀菌效果与毒性试验观察,[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7.24(2):144-147.
【关键词】 气管切开术;护理措施;并发症
气管切开术(traceotomy)指切开颈段的气管,放入金属气管套管[1]。气管切开术以解除喉源性呼吸困难、呼吸机能失常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致呼吸困难为目的一种常见手术[2]。气管切开术可以有效防止或迅速解除呼吸道梗阻,减少呼吸道解剖死腔50%,增加有效通气量,同时也便于吸痰、使用机械通气、气管内滴药等,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但是手术本身的并发症及意外也非常常见,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气管切开术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和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急救措施,并加强护理,及时观察并发现各种并发症,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自2010年1月―2011年5月间实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共4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在27―70岁之间。其中17例为颅脑重度损伤,19例为呼吸道梗阻,4例为颈椎骨骨折伴高位截瘫所致的呼吸机麻痹。
1.2 护理措施
1.2.1 做好基础护理 室内保持安静、清洁。室温保持(22°C左右)和湿度(相对湿度90%以上),可用地上泼水、蒸气吸入,定时通过气管套管滴入少许生理盐水,0.05%糜蛋白酶等,以稀释痰液,便于咳出[3]。并定时以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充分湿化:气管切开的病人失去湿化功能,容易产生气道阻塞。常采的湿化方法[4]:(1)间歇湿化,生理盐水500ml加庆大霉素12万单位,每次吸痰后缓慢注入气管2-5ml,每日总量约200ml,也可间断使用蒸气吸入器、雾化器做湿化;(2)持续湿化法,以输液方式将湿化液通过头皮针缓慢滴入气管内,滴速控制在每分钟4-6滴,每昼夜不少于200ml,湿化液中可根据需要加入抗生素或其他药物。
1.2.2 加强气管切开的护理 ①气管切开后按气管切开常规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及时清理气道内的痰痂、积血及异物,出血较多时缝扎或用电凝控制效果不佳时,可往气道内注射少量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止血药,以减少气道的出血情况。②保持套管通畅:应经常吸痰,每日定时清洗内管。术后一周内不宜更换外管,以免因气管前软组织尚未愈合从而形成气管食管瘘,使插管困难而造成意外。③预防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时行气管切开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保持室内的清洁,陪床防止交叉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在气管切开后三天留取痰液做培养进行药敏试验,从而选取有效抗生素;加强雾化吸入4次/天,酌情给予稀释痰液的药物如沐舒坦类药物等,以促进痰液的排出;严格无菌操作,严禁吸痰管的重复使用[5]。
1.2.3 突发意外情况的及时处理 ①防止气管套管脱落、插管移位:是较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患者常会出现紫绀、会吸困难甚至窒息而死。因此,气管切开术后对患者的严密护理观察是非常重要的。要经常注意观察患者套管位置是否居中,吸痰管能否顺利插入以及患者是否有呼吸困难的表现。切口太长、套管太短、固定带子过松,气管切口过低、颈部肿胀或开口纱布过厚等均可导致外管脱出移位。②防止气管导管引起阻塞:气管导管阻塞是指套管内或者套管下方有痰痂或血痂堵塞呼吸道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喘鸣,血氧饱和度下降的表现。阻塞原因一是气囊滑脱堵塞,二是分泌物粘结成痂阻塞。为预防气囊滑脱,应注意将气囊扎牢固,将线头引出气管切开伤口处,并经常牵扯检查是否牢固,及时清除结痂。另外,在更换导管清洗消毒时,防止将棉球纱条遗留在导管内。
2 结果
气管切开置管时间为9~36天,平均19.5天。所有患者中1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死于脑疝,其余38例均未发生气管切开并发症,顺利出院,恢复良好。
3 结论
气管切开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组织缺氧,但气管切开后可直接与外界相通,易使细菌直接侵入,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加强呼吸道的有效管理, 严格的无菌观念和消毒隔离措施,保持适当的气囊压力,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是机械通气患者治疗成功的关键。做好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道管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在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护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及时观察并发现各种并发症,为医生的治疗工作提供重要可靠地信息。
参考文献
[1] 蔡桂兰,赵素梅,吴玉梅.气管切开术后气道管理现状[J].护理研究, 2009, (08) .
[2] 宓桂平,张树翠,周志荣.气管切开21例呼吸道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07) .
[3] 李海芳,朱跃弟.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的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 2009, (27)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4-206-1
唇腭裂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疾病,不仅影响面容和语音功能,临床上常伴有不同程度鼻塞、喂养困难,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及听力受损等并发症,为了减少并发症产生,护理工作尤为重要,现总结如下。
1喂养护理
新生儿唇腭裂患者吸吮动作不能正常完成,而且食物容易溢出,导致营养不良,影响患者身体发育,故我科建议患者家长术前采用小汤匙喂养,目的为术后合理喂养习惯创造条件,而且汤匙喂养,不易发生伤口感染。因口腔生理条件发生改变,口腔中常有奶液及粘液积存,容易被吸入呼吸道,发生呛咳或感染。喂奶时将患者抱起,用大拇指及食指固定汤匙,将奶汁从口角缓慢倒入口中,用无名指轻轻上举患者下唇,协助患者完成吞咽,喂奶完毕轻拍患者背部避免溢奶。喂奶后患者应采用侧卧位及俯卧位,口腔中的残奶应及时清理。
2伤口护理
唇腭裂患者伤口均不用包扎,暴露在外。唇裂伤口每日换药,行双氧水及生理盐水洗净血凝块及口鼻腔分泌物,行红霉素眼膏外涂伤口,保持伤口湿润,以防止感染及减少术后疤痕。若遇啼哭严重患者,则告知家长需捏紧患者颊部,使伤口区松弛,避免伤口裂开,或自制唇弓减小张力。
腭裂患者术后进流质饮食,应嘱家长多饮水,冲净食物残渣,或用蘸生理盐水棉球擦洗伤口,以免引起伤口感染,导致复裂。
3呼吸道护理
由于婴幼儿颈部相对于成人短,局部软组织丰富,而气管细、软,神经发育不健全,易发生喉痉挛[1],喉腔气道管腔狭小,声门的血管及淋巴丰富,组织疏松脆弱,故易发生水肿[2]。又因在刺激下分泌物增多。易导致呼吸道梗阻,严重时可引起窒息。经吸氧、托下颌、牵拉舌体、放置口咽通气道等处理后均能解除。因此,早期发现和解除上呼吸道梗阻是避免严重后果的关键[3]。
可采用间断减压吸痰法,减少了患儿由于吸痰造成的缺氧;且间断减压减少了导管口吸附于气管壁的机会,从而减少了粘膜损伤出血。
4父母护理技能训练
医护人员应教家长掌握喂养技能、奶具消毒方法及应急处理呛咳等技能。
总之,医护人员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从生理及心理上备加关心唇腭裂患者。
参考文献
[1] 李光全.麻醉插管引导婴幼儿气管切开术[J].中级医刊,1998,33(7):30.
【关键词】 普米克令舒; 喉梗阻;雾化吸入
喉梗阻是急性喉炎常见的合并症,是儿科最常见的急症,传统治疗在控制感染的基础上全身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1],Ⅲ~Ⅳ度喉梗阻有时需紧急气管切开,严重者甚至威胁患儿生命。我科对Ⅱ~Ⅳ度喉梗阻患儿给予一次吸入2 mg普米克令舒治疗,收到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1月~2009年2月收治的36例患儿为观察组,均符合急性喉炎Ⅱ~Ⅳ度喉梗阻诊断标准[2],年龄6个月~2岁,其中男21例,女15例,Ⅱ度喉喉阻14例,Ⅲ度18例,Ⅳ度4例。对照组病例40例,为既往静脉点滴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加雾化吸入地塞米松等综合治疗的患儿,两组患儿年龄与病情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观察组患儿入院后首先给予普米克令舒2 mg以空气压缩泵(德国百瑞)雾化吸入,1岁以内患儿使用的吸嘴用橡胶奶嘴改制,超过1岁患儿用普通吸嘴或面罩。观察1 h内喉梗阻缓解情况;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激素加雾化吸入地塞米松。两组均给予吸氧、抗感染等综合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以治疗1 h内喉梗阻症状缓解来判断。有效:呼吸困难减轻,喉鸣音减轻,面色转红,紫绀消失,意识恢复,安静入睡。无效:喉梗阻症状无缓解。
2 结果
治疗1 h内观察组36例中有效34例(94.4%),对照组40例中有效22例(55.0%)。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喉梗阻是小儿常见的急症,小儿因喉腔狭小,气道较细,粘膜薄嫩,当发生感染时极易致咽喉部粘膜充血,组织内液体积聚形成呼吸道水肿和痉挛,引起呼吸道梗阻。
糖皮质激素具有减轻充血,抑制炎症细胞,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从而能减轻喉头水肿,解除呼吸道梗阻。本治疗所用普米克令舒是一种非卤化的糖皮质激素,其化学结构与既往使用的地塞米松比较有以下特点:①对糖皮质激素受体的亲和力增强,并延长了占领受体的时间;②局部抗炎作用是地塞米松的20~30倍;③与肝脏微粒体酶亲和力增加,首次代谢率增高;④局部沉积率增高从而达到起效快、作用久的治疗效果[3]。
本文将观察时间定为1 h就是为体现起效快这一点,因为喉梗阻属急症,尤其Ⅱ~Ⅳ度喉梗阻,要求治疗手段一定要快,我们采用的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药物直接作用于局部的特点。36例患儿中有4例Ⅳ度喉梗阻,就诊时呼吸困难,面色青灰,意识不清,准备做气管切开,经吸入2 mg普米克令舒10 min后呼吸困难改善,面色转红,神志渐清醒,避免了气管切开的痛苦。2例无效的患儿是由于不配合雾化所致。传统的地塞米松雾化吸入,因其无亲脂性,局部抗炎作用亦弱,需经肝脏转化后,才能发挥作用[4],因此起效慢。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也需进入血液循环经肝脏处理后,再经血液循环转运至咽喉部起抗炎作用,起效时间亦长。因此在1 h内判定疗效时,有效率仅为55.0%。2 mg普米克令舒属高剂量,目的是缓解急性喉梗阻症状,因使用时间短,尚未发现副作用。
综上所述,2 mg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小儿Ⅱ~Ⅳ度喉梗阻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薛辛东.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6.
2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06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