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学分析

地学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学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学分析

地学分析范文第1篇

一、课程学分安排

本研究所选取的学校与地理科学专业的总学分和各模块的学分比例不完全相同,存在一定差异。在对各种不同类别的课程所占学分进行比较时,将各个学校的课程经过重新分类组合,主要有4类,即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结果如表1。

[学分(比例)\&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教育课程\&实践课程\&总学分\&北京师范大学\&44(27%)\&81(49%)\&10(10%)\&15(14%)\&166\&华东师范大学\&44(28%)\&74(47%)\&24(15%)\&16(10%)\&158\&东北师范大学\&51(33%)\&75(48%)\&25(16%)\&14(9%)\&155\&四川师范大学\&55(32%)\&73(43%)\&30(18%)\&12(7%)\&170\&湖南师范大学\&55(33%)\&79(48%)\&20(12%)\&12(7%)\&166\&徐州师范大学\&54(32%)\&78(45%)\&18(10%)\&22(13%)\&172\&长春师范学院\&60(34%)\&61.5(35%)\&21.5(12%)\&33(19%)\&176\&宁波大学\&50.5(30%)\&66.5(41%)\&33(20%)\&14(9%)\&164\&安庆师范学院\&57.5(31%)\&69(37%)\&24(12%)\&37.5(20%)\&188\&][表1][大学本科地理科学专业课程学分安排]

从表1可以看出,各学校的总学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学本科地理科学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中,专业课程所占比例最大,其次分别为公共课程、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教育部重点高校――北师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这三所学校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较大;教育课程也占有一定比例,均在10%~20%。宁波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的教育课程学分及其所占比例最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两所学校比较注重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课程开设得较多。

二、专业特色课程

在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教育课程以及实践课程中,各学校的公共课程和实践课程基本相同,而专业课程和教育课程都有特色课程。研究所选取的各学校公共课程基本相同,大致包括政治、历史、数学、外语、体育、计算机;而实践课程则几乎完全一致,包括部门地理野外实习、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专业课程可以概括为“大同小异”,“大同”指这些学校都开设的专业课程,大致包括引入性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引入性课程主要是《地理科学导论》。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相关学科基础课程、部门地理课程、区域地理课程以及技术性课程。相关学科基础课程主要为物理、化学方面的课程。部门地理课程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自然地理包括《地质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等,也包括环境方面的一些课程,如《环境科学导论》、《环境影响评价》等;人文地理包括《文化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区域地理课程主要为《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技术性课程分为地图、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方面的课程,如《测量与地图学》、《GIS概论与应用》、《遥感概论》等。专业课程中的“小异”主要是各个学校的专业拓展课程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地理科学专业的特色课程。如表2所示,北京师范大学的专业特色课程最多,主要集中在遥感方向。在乡土地理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有《乡土地理》,但湖南师范大学和徐州师范大学则有较为具体的乡土地理课程,分别为《湖南地理》和《江苏地理》。华东师范大学较为明显的专业特色课程主要是《河口与海岸》、《现代沉积学》、《环境考古》。笔者认为各所学校的专业特色课程一般与学校的优势专业方向以及该方向的教师有关。如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李小文院士的研究方向为遥感;而华东师范大学有河口海岸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研究该方向的陈吉余院士。另外,其余学校也有相应的专业特色课程,如湖南师范大学的《天体观测》和长春师范学院的《地球与宇宙》。

[学 校\&特 色 课 程\&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地理学》《交通地理学》《乡土地理》《GPS原理与应用》《地表水热平衡》《流域管理》《数字地面模型》《微波遥感》《遥感影像地学分析》《海洋遥感》《3S综合实习》\&华东师范大学\&《河口与海岸》《现代沉积学》《环境考古》《最新地理文献阅读》《软件工程与GIS设计》\&东北师范大学\&《湿地科学》《地理科学进展》\&四川师范大学\&《灾害学原理与减灾》\&湖南师范大学\&《天体观测》《城市气候学》《矿产资源学》《湖南地理》\&徐州师范大学\&《江苏地理》《海洋学》《工业地理学》\&长春师范学院\&《地球与宇宙》《可持续发展研究》\&宁波大学\&无\&安庆师范学院\&《地理调查研究方法》\&][地理科学专业特色课程][表2]

三、教师教育类课程

教师教育类课程是师范院校的特色课程,也是培养师范生职业能力以及职业意识的主要途径。从表3可以看出,所有学校均开设教育、心理和教育技术方面的教育基础课程。与地理专业相关的课程主要包括地理教学、地理教材、地理课程方面的课程,如《地理教学论》、《中学地理教学分析》、《地理新课程研究》等。各学校都有教师教育类的特色课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高中必修课程模块研究》、《高中选修课程模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的《管理学》、《国外地理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较多,而且比较有特色,如《地理教育研究方法》、《地理直观教学》;长春师范学院的教育课程开设较为全面且独具特色,如《地理三板教学》、《中学地理活动设计》、《中学地理习题解答》、《中学地理教研论文写作》,笔者认为这对培养大学毕业后的地理教师有很大帮助;而安庆师范学院的《中学地理科技活动》是其它学校都没有开设的,值得借鉴。

地学分析范文第2篇

一、合理分组分工,变“随意”为“有序”

在科学课中,分组实验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也是教师充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充分地展现学生能力,反映学生思维发展水平,进行双向互动的一种教学活动。但分组的不合理使实验成效大打折扣。很多科学教师实验时采用的是按座位自由分组,座位相近的同学组成一个组,或4人或6人,器材不够的时候可能小组的人数更多。上学期某老师上《纸的研究》,实验时教室里热热闹闹,气氛热烈,但仔细一看,有的同学确实在认真实验,可有的同学拿着纸“研究”起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还有的同学已经趴到其他小组桌上去了……为什么会如此呢?我认为首要原因是实验分组和分工出了问题。不合理的分组、分工导致了实验效率的低下。我认为,实验组成员不能依座位而定,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等特点。1.合理分组自主性是小学生科学实验的首要特征,也体现在小组合作实验中。要体现每位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按不同的兴趣,合理分组。但学生因年龄所限,不能像成人一样理性分组。学生根据个人喜好选择队友,往往会出现“强强联手”和部分学生“没人要”的现象。教师这时应发挥主导作用,把小组成员进行适当调整。要让学生明天如何分组是实验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首先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以4~6人为宜。不同年级、不同合作内容,所需人数也不一样。三、四年级的合作一般为较简单,如《空气的性质》《研究土壤》《神奇的水》等活动,一小组4人即可,人数太多将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而高年级的合作内容趋于复杂,如《养蚕》《摆的研究》《搭支架》等,一小组可安排6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活动的开展。其次,合理分组,能确保各小组水平相对均衡,为实验中分工做好准备,这是保证实验顺利开展的前提。2.分工合作光有分组还不够,要想实验顺利开展还要进行合理分工。学生因年龄所限,分工容易杂乱无序,这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小组合作分工技巧。例如,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搭支架》《造房子》是两个连续的合作活动。学生提出四人小组人太少了,有点忙不过来。于是我安排6人一组。教师先对各小组要完成的任务做出布置,再将各项任务划分给不同的责任人,接着负责人进行一定的指导和培训。人人在小组中都有事可干,并对自己从事的任务负责。大家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协助小组其他同学。每位组员的价值都得到了体现,使小组合作学习变得更加有序高效。对于五、六年级的同学,因为有了自主意识和能动性,建议在小组中的角色经常交换,这样学生可以尝试实验中的不同角色,即使出现突发状况,活动也能顺利开展,还能激发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掌握探究价值,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有些教师逢科学课必合作,其实是不需要的。教材中有些内容不适合合作,而应发挥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如三年级《寻找有生命的物体》一课,我曾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园中观察,但一堂课下来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孩子们因为年龄小,自控能力不足,脱离了教室的环境,就变得自由起来。因此根据老师要求认真观察的孩子很少,大多趁机玩起来,合作效果自然很差。另外这一内容没有开展小组合作的必要,完全可以自主学习。由此看来,合作的内容应有选择,必须是经过合作能有成效的,否则只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反而养成依赖他人等不良的合作习惯。

三、完善实验设计,变“障碍”为“通途”

地学分析范文第3篇

会计分析是会计的三个基本环节之一。无论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还是从实务工作的角度看,会计分析在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中都属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会计界对会计分析理论相关问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樊行健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会计分析理论的研究,提出了“财务经济分析”概念和相关理论,出版了《财务经济分析论纲》、《财务经济分析国际比较研究》和《上市公司财务经济分析理论与实证》等系列专著,极大地丰富了会计分析相关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良好反响。

本刊专此约请樊教授、张先治教授撰文介绍会计分析相关理论,以飨读者。

《会计原理》告诉我们,会计是由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三个环节组成的。会计核算是基础,会计分析是会计核算的继续与延伸,会计检查是会计核算的必要补充,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五条的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具有核算与监督两大职能,其中会计核算与会计分析属于核算职能,会计检查属于监督职能。在此基础上,会计学科分别由专业会计核算(包括预算会计、企业会计等)、会计分析(经济活动分析、财务分析等)和会计检查(会计监督、审计学等)三个分支学科组成。

会计分析以会计核算信息为起点,以研究会计核算信息的相关性为手段,并以此得出评价结论。企业通过一系列的会计核算工作,可以提供以会计报表为主要资料的经济信息,但它还只能认为是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初始信息,因为经济活动及其结果是在大量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会计分析对会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研究评价,使它们成为对决策有用的高级信息。由此可见,会计核算是会计分析的基础,会计分析则是会计核算的继续与发展。

审计的结果是对会计报表的公允性表达意见。审计的基本目的是在某种程度上确保会计报表没有重大错误和故意或非故意的不规范处理。会计分析及其工具和技术是审计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错误和不规范处理对许多财务、经营和投资关系产生重大影响,而对这些关系的分析有时能够揭示出其潜在的内涵。会计分析作为审计程序的一个部分,其运用在审计初期阶段经常最为有效,因为它经常能显示发生重大差错的环节,而这些环节通常正是审计希望予以特别关注的地方。而在审计的完成阶段,这些工具又能对会计报表整体的合理性作最后的检查。同时,这一分析也能迫使审计工作者依据经济和行业情况理解企业的经营及其经营业绩。总之,会计分析作为一个基本的审计工具是非常有用的。

由此可见,会计分析在整个会计学科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审计准则的出台与实施,会计核算(表现为狭义的会计学)、会计检查(主要表现为审计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唯独会计分析的改革与发展却踌躇不前,其学科建设处于弱势地位。

在我国高校传统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中,主干课程长期以来由会计原理、部门会计核算、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企业财务组成,曾经称之为“老四门”,后来增加了审计学,则改称为“新五门”。

经济活动分析作为会计分析的延伸,当时在我国的理论教学和实际运用中受到了高教师生和实际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后,开始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从1952年起,我们学习前苏联经济活动分析方面的先进经验,引进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并在国营厂矿中结合具体情况,广泛地开展了经济活动分析工作。很快在改善和提高企业管理工作水平与保证全面均衡地完成国家计划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国重工业部所属部分生产企业从1954年开始推行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议的先进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以后则在各企业全面推广,并且已逐步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制度。例如重工业部某局在1955年召开了所属某厂的经济活动分析会议,检查分析了该厂1954年的经营工作情况。从报表数字看,该厂工作是有成绩的,已经全面完成了国家计划。但是经过会议的分析对比,特别是与同类企业比较,发现该厂许多经济技术指标不是先进的,并指出了该厂消耗定额高、产品成本高、生产损失大、劳动生产率低、资金周转慢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促使该厂在会后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使工作很快得到改进。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我国高校很早就开展了经济活动分析的教学科研工作。我国出版的第一本经济活动分析方面的教材是1952年由王立才同志翻译的前苏联沙洛莫维奇所著《工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都开设了“经济活动分析”课程。1957年,中国人民大学编著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工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教材,此书参照前苏联经济活动分析的成果,结合我国企业开展经济活动分析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理论总结,对于形成我国自己的经济活动分析体系,发展我国经济活动分析教学科研工作,和指导企业开展经济活动分析实务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作为全国会计工作主管部门的财政部正式组织财经院校的专家学者统一编写经济活动分析教材的工作是从1980年开始的。财政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在20世纪80年代共三次组织教材编写组集体编写、并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试用教材。财政部教材编审委员会第四次统一组织编写经济活动分析教材是在1994年,当时在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范围内采取招标方式征集编写组成员,笔者当时作为湖南财经学院的教师认真撰写了标书参与投标,经专家匿名评审,有幸中标。此时正逢我国会计制度改革,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1993年7月1日正式实施后,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变化很大、内容亟待更新。因此,财政部统一组织会计专业教材编写工作暂时中止,其中也包括笔者中标的《工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教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我国高校会计学科体系改革出现了新局面。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作为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由于其传统的理论与实务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存在着内容陈旧过时、分析方法单调等弊病,因此,也成为了改革中讨论的热点。许多高校认为经济活动分析与计划经济体制有着太多的联系,于是在会计专业课程计划中取消了该课程。至此,会计分析作为会计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继续存在与发展遇到了危机。

众所周知,溯源于会计分析的经济活动分析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作为经济管理中的计划、核算、分析三个环节之一,经济活动分析在总结经验、挖掘潜力的基础上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更要求企业在经济大潮中洞察秋毫,知已知彼,因此,一刻也不能离开经济活动分析。如果说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的经济活动分析主要是为企业自身管理和国家宏观管理服务的话,那么,在市场经济时代,它还必须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关系人的需要。在这方面,俄罗斯高校会计课程体系改革的做法值得我们参考。

前苏联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是由国家教育部统一编号定名的。有关会计方面的专业有“1737会计核算和经济活动分析专业”,“1739检查与监督专业”。前苏联高校改革在上世纪80年代时即已开始,他们在专业设置上一直主张宽口径、厚基础,为了加强会计的监督作用,将“1737专业”与“1739专业”合并为“0608会计核算、经济活动分析与监督”专业。前苏联解体后,“检查与监督”课程被“审计学”课程所取代,俄罗斯联邦教育部遂将会计专业正式编号定名为“0605会计核算、经济活动分析与审计”,全面反映了会计学三个分支学科的内容,体现了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受到学校师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俄罗斯会计学界一贯重视经济活动分析的理论与实务,在其会计课程体系改革中仍将此内容保留并予以更新改造,这也是俄罗斯会计专业教育的传统特色。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我们从西方国家引进了财务分析(或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这本来可以作为一个改革创新经济活动分析和巩固发展会计分析学科地位的良好契机。但是,在大多数高校中,财务分析是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来开设的,对会计学专业来说,或者将其只列作一门选修课,或者只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加列一章财务分析的内容。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值得探讨的。一是财务分析与经济活动分析从实质上都来源于会计分析;二是经济活动分析包含财务分析,通过在新形势下研究财务分析,对于探索重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活动分析学科是非常有意义的。

财务分析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始于19世纪的美国,企业偿债能力分析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从一开始就是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今天,当经济活动分析的继续发展遇到困难时,我国会计界自然就注重对财务分析的研究与应用。我们认为,这不是对经济活动分析的否定,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即通过在新形势下研究财务分析,以更新改造经济活动分析的传统内容。在西方国家会计界,有着较为完整的财务分析理论,这对我们的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它们是以成熟的资本市场环境为研究背景的,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照抄照搬是无济于事的。更何况西方国家的财务分析也存在体系混乱等问题,受其影响,国内出版的财务分析教材的体系也是多种多样,各自为政,很难规范。由此可见,无论是经济活动分析,还是财务分析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研究空间。

传统的经济活动分析包括生产分析、成本分析和财务分析等三部分,其优点是内容全面,能对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展开分析,其缺点是各部分互相孤立、彼此分离的,是一种重点不突出的板块式结构,财务分析则主要对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核算资料展开分析,其内容包括以偿债能力分析为主的财务状况分析和以盈利能力分析为主的财务成果分析,它的长处是突出了财务能力分析和现金流量分析,这是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不足之处是没有与生产经营过程相联系,不能对财务指标作因素分析。我们的研究思路是将会计的国际化与国家特色相结合,在探讨新学科体系的内容框架时,应将上述二者取长补短,相互结合。一方面,以财务分析为主;另一方面,把生产分析和成本分析作为影响财务指标变动的原因来展开分析。这样,形式上保留了经济活动分析的三大部分内容,实质上是变板块式结构为逻辑式结构,突出了财务分析的主角地位。为了体现以财务分析为中心,此时拟将二者合并称作“财务经济分析”。它是以经济核算信息为起点,以财务资金分析和财务能力分析为中心,并运用专门方法和指标体系评价生产经营过程诸要素对财务活动的影响,借以考核企业过去业绩,评估目前财务状况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地学分析范文第4篇

本书共8章:1. 生物分子:介绍了与生物分析相关的分子,它们的物化特性及功能,在细胞内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生物学理念;2. 色谱:讲述了色谱分离法的原理,分离及纯化的基础理论,以及广泛应用于检测生物分子的色谱法;3. 电泳:电泳分离的基本原理,凝胶电泳和毛细管电泳的不同之处,用于分离生物分子的凝胶电泳和毛细管电泳;4. 质谱:讲授了质谱的基本原理以及MALDITOPMS和ESIMS两种质谱仪,如何用质谱来检测生物大分子(DNA或蛋白质)的重量、分离、以及获得多肽和多核苷酸的结构信息;5. 光谱: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原理及基本理论,荧光F和标签,用荧光术分析生物分子和细胞,以及荧光显微测量;6. 免疫测试、生物传感器、DNA阵列以及焦磷酸测序中的分子识别:如何识别抗体和抗原,将生物检测应用于临床诊断,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单链DNA间的分子识别,核苷酸测序等;7. 核酸分析:核酸的萃取和分离,DNA分子的放大,测定核酸序列的各种技术;8. 蛋白质的分析:蛋白质的展开,测定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方法,基团的鉴别,产生蛋白质碎片的反应,蛋白质碎片的测序,以及蛋白质整体结构的测定。本书目录的后面有序言和缩写字表。每一章的结尾有总结和参考书目。书的末尾有主题索引。

本书第一作者Manz Andreas博士是德裔韩国科学技术研究所(KIST)的教授,他的研究和教学领域包括:机电一体化、生命科学、生物分析化学、分离科学、微型分析系统以及过程分析化学等。

本书的读者对象是掌握一定分析化学知识的化学系和工程系的大学生,也是化学家和生物学家有益的参考书。

地学分析范文第5篇

通讯作者:黄敏

【摘要】 目的 根据临床实例总结大剂量静脉补钾救治低钾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总结了127例低钾血症患者的临床情况以及在救治过程中采用大剂量快速补钾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结果 大剂量静脉补钾纠正低血钾,临床症状消失快,与常规补钾相比疼痛和静脉炎的发生率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别。结论 大剂量静脉补钾是抢救危及生命的低钾血症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低钾血症; 心律失常; 大剂量; 静脉补钾

低钾血症是临床最常见的电解质紊乱,严重的低钾血症可造成呼吸肌麻痹、恶性心律失常如尖端扭转性室速、室颤等危重的临床情况。在心脏病患者中,因利尿剂的使用、疾病本身原因、肝淤血、胃肠功能紊乱等,极易并发低钾血症。而心脏病患者并低钾血症后果更为严重,更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而导致心源性猝死。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AHA对心脏病患者血钾水平的指导性意见中指出,心脏病患者血钾水平不应低于4.5 mmol/L。本文对严重低钾血症大剂量静脉补钾的疗效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科在2004~2009年收治的严重低钾血症患者127例,男性58例,女性69例,男女之比为1∶1.19。年龄(36±18.5)岁。低钾原因: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疾患占26.0%,药源性低钾占16.4%,饮食原因占11.7%,甲状腺功能亢进占11.0%,肾上腺疾患占7.8%,肾小球疾患占6.2%,周期性麻痹占5.5%,肾小管性酸中毒占5.5%,其他因素占3.9%。

1.2 临床表现 低钾患者一般先有原发病的表现,接着出现低钾的表现,临床表现为肌无力或麻痹110例,腹胀等消化道症状67例,呼吸困难32例,心血管系统表现中,心慌、胸闷30例,心律失常63例,ECG异常表现40例,中枢神经系统损害12例,其它表现16例。入院后立即行血钾检查发现所有病例平均血钾水平在3.0 mmol/L以下,低于2.0 mmol/L以下的病例有43例,占33.9%。

1.3 治疗方法 笔者对于钾离子水平低于2.0 mmol/L以下者,常规给予10%氯化钾溶液50 ml加入到0.9%氯化钠溶液中以100 ml/h的速度快速补钾,每天补钾总量控制在20 g以下。补钾时常规给予心电监护,备有除颤设备。静脉通道一般选择中心静脉通路,在外周补钾以葡萄糖溶液配制,并在溶液中加入硫酸镁,可明显减轻输液反应,提高患者的耐受。

2 结果

2.1 低血钾纠正情况和临床症状疗效 全部病例在纠正原发疾病的同时,最短1 d最长1周血钾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

2.2 不良反应 与常规补钾相比,疼痛和静脉炎的发生率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3 讨论

低钾血症是临床常见的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可导致心律失常、呼吸肌麻痹,甚至死亡[1]。因低钾血症的病理机制较复杂,血钾水平与机体总缺钾程度不一致,补钾过量可导致高钾血症等,目前对补钾治疗的方法有许多争议和限制。长期以来,临床上治疗低钾血症时应用的静脉补钾溶液质量浓度多为2.0~4.0 g/L,不应超过6.0 g/L;给药速度宜慢,通常使用氯化钾以0.5~1.0 g/h为宜,即以3.0 g/L氯化钾溶液行静脉滴注时,成人不宜超过60滴/min,儿童不超过10~12滴/min。如果患者有心律紊乱及呼吸肌麻痹时,可以适当增加剂量行快速静脉滴注,但严禁用100 g/L氯化钾溶液直接行静脉推注[2,3]。

低钾血症的发生速度及产生的症状有轻重缓急,故常规地补钾不符合、也不能满足迅速逆转危急病情的需要。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和普及,做到对患者的血清钾浓度或红细胞内的钾浓度进行及时监测,并根据实时血清钾浓度或红细胞内钾浓度计算补钾总量。根据流体力学的理论从周围静脉中补入的钾离子经过多级血管的稀释,及红细胞的主动摄取,在一个心动周期中补入的钾离子会立即以数十倍的速度被稀释,在极度缺钾的情况下即使以10%的氯化钾溶液缓慢静推也不会导致高钾血症的发生[4]。为此有学者提出,对于危及生命的重症低血钾患者,必需打破常规,应快速补钾,以15~40 mmol/h的速度,214~447 mmol/L的浓度[5,6],取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滴注,并应用输液泵,以获得抢救成功[7,8]。

通过127例低钾血症患者静脉补钾的观察,笔者发现常规补钾与大剂量静脉补钾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有专家认为对危重低钾血患者静脉补钾提出诸多限制是不恰当的。限制性补钾既没有理论基础,也没有循证医学的证据。笔者认为补钾治疗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特定的患者需要个体化方案,对补钾的许多框架和限制是相对的,在抢救重度低钾血症患者时过于保守可能并不恰当,大剂量静脉补钾是抢救危及生命的低钾血症的必须手段。

参考文献

[1] Gennari FJ. Hypokalemia. En J Med,1998,339(7):451.

[2] Kruse JA, Cadson RW.Rapid correction of hypokalemia using concentrated intravenous potassium chloride infusions.Arch Intern Med,1990,150(3):613.

[3] Welfare W, Sasi P.Challenges in managing profound hypokalaemia.BMJ,2002,324(7332):269.

[4] 杨在春,李庆棣.新编临床医学数据手册.北京:金盾出版社,1993:325.

[5] 上海第一医学院.实用内科学编写组.实用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499.

[6]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61.

[7] 裘法祖,孟承伟.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