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研究基本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税法课程;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会计学本科专业基本设置了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为主干的专业课,辅之以会计模拟实验、会计信息系统等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一般同时设置税法相关课程。正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在《会计理论》一书中所说:“很多小企业,会计的目的是为了编制所得税申报表,甚至不少企业若不是为了纳税根本不会记账。即使对大公司来说,纳税也是会计师们的一个主要问题。税法对于提高会计实践水准具有极大影响,并促进一般会计实务的改进及一致性的保持。通过税法还可以促进会计观念的发展”。
由于税法与会计工作有密切联系,在很多情况下对会计政策选择、会计方法等有决定性影响,要求会计学本科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税法知识。随着经济的发展,税务筹划已经成为企业理财的一个重要方面,税务筹划对纳税人的技术要求较高,要求纳税人系统、熟练掌握税法知识,并掌握一定的税务筹划技术。会计学本科专业系统地进行税法课程建设十分必要。
一、税法相关课程的设置
税法相关课程主要包括《税法》、《税务会计》、《税务筹划》(或称《税收筹划》、《纳税筹划》)、《税收实务》和《国际税收》等课程。目前各院校会计学本科专业对税法相关课程的设置不尽相同,其中《税法》一般为必修课,《税务会计》、《税务筹划》、《税收实务》和《国际税收》一般为选修课。由于大学压缩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多数会计本科专业或开设《税法》及《税务筹划》或开设《税法》和《税务
会计》,部分侧重注册会计师方向或侧重税务的院校开设《税收实务》和《国际税收》。
二、教材及教学参考书选择
1.教材选择。开设《税法》及《税务筹划》的专业有两种开设方式,教材的选择根据开设方式不同而不同:一种方式是分别开设《税法》和《税务筹划》。先开设《税法》,一般每周3学时,然后开设《税务筹划》,每周2学时。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使学生系统学习税法知识和税务筹划技术,学时较充裕;缺点是学习税务筹划时要求对税法知识相当熟悉,因为税法是以前学期开设,需要复述一些税法规定。作为两门课程来开设,每门课程选择独立教材即可,可供选择的教材很多,一定要注意税法更新非常快,教材必须选用能跟上最新税法变化的相应教材。
另一种方式是只开设一门课《税法及税务筹划》(或称《税法及税收筹划》),每周4课时。这样的教材不多,许多院校是选择一本税法教材和一本税务筹划教材,同时使用。一般先学习某税种的税法规定及税额计算,接着学习该税种的筹划技术。这样设置的优点是在学完某税种后即学习该税种的筹划,效率比较高,限于学时不多,往往顾此失彼,各院校可考虑学时选择开设。
开设《税法》和《税务会计》同样也有以上两种开设方式以及相应教材选用,一是分别开设《税法》和《税务会计》。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使学生系统学习税法知识和税务会计知识,学时较充裕;缺点是《税务会计》中有关所得税会计部分与《财务会计》中重复,设置教学计划时要做好调整。另一种方式是只开设一门课《税法及税务会计》,将《税法》和《税务会计》进行整合。
2.教学参考书选择。税法的一大特点是更新非常快,教材往往跟不上税法的变化。如果选用的教材上有已被废止的税法规定,任课教师必须补充相应最新条文,势必增加老师和学生的负担,可以考虑使用最新的税法考试用书作为教学参考书,如注册会计师考试《税法》教材(或注册税务师考试教材)。考试用书的优点是最新最权威,缺点是体系不太合适,它的体系是为考试用的,不如一般的高校教学用教材知识点讲解系统全面,不过这一缺点可以通过任课教师的讲解弥补。总体来说,因为注会《税法》教材的权威性及更新快,许多院校用它做教学用书。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除了课堂讲授外,要积极尝试其他方式,尤其突出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支持教学方法创新。对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的研究已经很多,本文强调以下两点:
1.重视实践教学。税法相关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课程必须结合案例,结合实践。可以通过录像观看、税法专家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实际操作。如现在企业普遍实行电子报税,可以请税务部门工作人员利用多媒体讲解模拟电子报税过程,或购买仿真电子报税软件,建立电子报税实训室,由学生独立完成电子报税业务;对《税务筹划》的教学,应将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和企业作为主要实践场所,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或利用中税网等互联网上的实际税务筹划案例让学生分析,练习综合运用会计、税法和税务筹划知识的能力。
2.习题库试题库作用有限。在建立精品课的过程中,一般会建立该门课程的习题库试题库,但税法课程更新快的特点决定了税法课程的习题库试题库作用有限。税法是以现行税法条文为标准,两年前建立的习题试题库可能因税法的变化已经不再适用,即使建立了习题库试题库也必须不断更新。可以考虑使用当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税法》习题(或注册税务师税法习题)作为参考。
四、师资队伍建设
1.税法课程的教师应具备综合专业基础
首先,税法课程的教师应具有一定会计知识,熟悉企业会计核算实务。这在企业所得税的税务处理上表现得非常明显。我国的企业所得税实行纳税申报制度,需要纳税人具备相当专业的税收知识和会计知识。尤其对《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差异要非常熟悉,这样才能把所得税讲好。
其次,税务筹划课程的教师除精通税法外,还必须具备财务管理知识。如税务筹划在计算时一般会用到折现计算,另外,税务筹划中有企业筹资的筹划,就需要用到财务管理中筹资方式的相关知识等。
2.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会计专业教师的“双师型”队伍建设问题,一直是近几年各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有些院校鼓励专业教师参加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考试,借此提高税法专业素质,提高税务操作能力;有些院校鼓励专业教师到校外实习,教师实行轮流实习制度等。通过这些措施,目的是增加教师的实际经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这样对提高授课水平、增强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
总之,税法相关课程有其特殊性,在组织教学时应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合理选择教材及参考用书,精心选择教学方法,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等,通过以上措施提高教学效果,满足企业对会计专业学生税法知识结构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宁宇.关于高等工科院校开设税法相关课程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7(6)
[2]姚爱科.试论《税务会计》课程与《税法》课程的整合[J].会计之友.2009(6)
关键词: 小学语文综合课 自主学习要素 基本方法
一、在小学语文综合课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在小学语文综合课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与时俱进、适时教育、适人教育而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具有现代思想与思维、时代个性、健全人格、优秀素养人才而迫切需要的一种相对于传统教学的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益于学生学习、发展,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一)新课程的呼唤。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的功能是:“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重要地位是:“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以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为条件,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策略,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保障。”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让学生“知”“能”并举,具有美好之情愫、良好之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激发想象、开发创造潜能、发展个性。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时代的必然,新课程的呼唤。
(二)语文教育的渴求。
语文教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特点有三:一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包含政治、思想、道德、价值观、文化、美学等方面的内容。因此,语文教学应通过暗示和熏陶使学生感悟和体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和情感世界(建构主义理论),故教学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多元反应与独特体验,倡导自主探究学习。二是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学习母语有一定的基础,有语境,有资源。所以语文实践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要着眼于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三是汉语言文字具有特殊性,汉字组词率高、情感色彩丰富,汉语语言简洁、语法灵活、富有韵律,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教学应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条件、学习情境,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时代的呼吁。
现代学生观——学习的主体、各有个性的人、处在发展中的人,现代人才观——行行出状元、人人能成才、终身学习,现代教师角色——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陶行知)。师生应在目标一致的学习过程中和谐共振,共同发展。因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现代教育之需。
二、小学语文综合课中自主学习的要素
(一)学习的含义。
“学习”一词是广义的,包括学知识、学做事、学做人、学交往、学发展、学创造等,既引导学生在知识技能上自我提高,又引导学生在思想品德上“自我完善”;既引导学生自己去求知,又引导学生自己去实践、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既引导学习方法,又培养自学态度、习惯和能力;既立足于当前的学习,又着眼于终身学习。最终使学生学会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探求知识的方法,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对自主学习内涵的定位。
1.确立学生自我的意识。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尊重学生,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等方式,明确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2.确立学生自己学习的意识。通过相应的方式启发他们,必须自己努力学习,这才是自己分内的事情。
3.确立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意识。如果学习不好,老师要担当一定的责任,但主要不是老师的问题,学生自己要努力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4.确立学生自己主动与同学协调发展的意识。告诉同学们,学习不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应该在和同学们的共同学习之中得到进步。
(三)自主学习的基本规律。
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一般教师不研究学习理论,不理解学习规律;不注重学习方法,不激发学生的内在意识;也不注意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教学态度与行为都偏向于保守;未将教学真正结合起来,达到相长的效果。
解决的方法有以下几方面:1.基于广义与狭义之间的自主能力的培养: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学习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如果老师指导过多,效果也不好,最好的状态是老师的指导精要到位;2.兼顾整体、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应该说这是一个新生事物,只能一步步来、慢慢摸索;3.自主并非放任、自主亦非严管。自主的本意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意识与能力,一方面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要注意教给他们方法,启发他们自己想方法解决问题;4.自主要注意取精用宏,宽取窄用。宁愿多些能力,少些应试。也就是说,如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出来了,考试是不用担心的。
三、小学语文综合课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通过活动整合听说读写等多种能力,学生通过活动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把活动和学习结合起来,让活动成为学习的过程,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二)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及途径多种多样,可以结合本校、本班学生实际,选择、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综合性学习一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再在班上交流。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从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的选择到活动成果的展示,都应由学生自主确定。
在保证自主性的前提下,教师要发挥引导、监督作用。小学生毕竟年龄较小,要避免放任自流。特别是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适合开展哪些活动,不适合开展哪些活动,教师应向学生提出建议。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活动策划和实施的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
小学生的作为主体的综合性学习,理所当然地不同于严肃意义上的科研。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不强调结果的科学性,而重在体验和感受,其重要意义在于让学生亲历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恰恰是最不易得到落实的。
关键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295-03
前言
A、B、C、D这四本书都有前言,而且基本内容都是一样的,主要就是介绍各自的编写背景;作者对于教育科学的研究历史;高度概括各自的主要内容;章节分布;对于在编写过程中给予了帮助的同僚们的真诚致谢。由此可见,前言部分是不可或缺的,在现代,基本上所有的专著都有这一项。因为,读者通过前言可以大概了解此书的研究水平,研究历程,研究内容从而确定是否能从书中吸收到对自身有用的东西,可以说,前言就是专著的一个“招牌”。
一、概述
1.总体情况: A、C、D三本书都有概述,B没有。A的概述介绍了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及结构分类,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发展和教育研究方法论;C的概述讲述了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指导思想,基本途径,意义与作用,要求,基本原则,内涵;D的概述则讲述了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的产生和发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原则;B则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影响取代了该书这部分内容,因为,这本书主要是讲信息化了的教育科研,以信息技术为主,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注入了新的元素。
2.各自特点:(1)对于教育科学研究的内涵,三本书都有讲述,因为这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前提,忽视了这方面便称不上是合格严谨的专著;(2)A和C的概述都有关于教育科学研究重要性的内容;(3)A和D都有关于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和发展;(4)C和D则都讲述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原则;(5)A是比较前沿的,有结构分类和方法论这些操作性的理论;(6)C是最详细的。由此可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于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解是有很大差别的,我们暂且不论它们具体的定义,描述,单单从目录中就可以窥见它们的不同之处。首先,这三本书都很注重基础的地方,这是必须的,缺少了理论源泉,文不成文,即使是不同的人也明白这个道理。其次,不同的时代,大家的关注点不一样,D就是比较保守的代表,从书中内容也可以看出其遵循了老一辈研究者的成果,基本上那个时代的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一个模板;C则在已有的研究上新加了一些理论性的东西,不过,我认为是可有可无的,没有什么创新,换汤不换药;A显然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模式,即使是概论也在倾向实践,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二、研究方法
1.方法种数:(1)A虽然含有行动研究和教育叙事研究这两种研究取向,但是也属于向我们提供了教育科学研究的一条有效途径,所以A共有文献法,教育调查法,观察法,教育实验研究,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研究和统计法七种方法,把经典的和主要的研究方法都介绍给了读者。(2)B从目录中看不出什么具体的研究方法,计算方法种数也就比较困难了。包括资料的收集方法,资料的分析方法,观察法,S-T分析方法,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法,网络教学交互信息的研究方法,各种方法范围再细化就不是个位数可以表达的了。(3)C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实验法,追因法,调查研究法,历史法和统计法等五种。(4)D几乎涵盖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所有方法,有观察法,教育调查法,文献法,历史法,教育文件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个案法,教育统计法等九种方法。虽然不同版本的著作介绍的研究方法种数不一,其学术效果也不一,但是从中可以作者自身的取舍。A在坚持历来大家津津乐道的研究方法以外还适时地呈现了在竞争不断激烈的现实中所需要的新的,有用的研究方法;B则因为著作定位的特殊性而随着改变,不过,也是坚持了传统精髓的东西;C则比较简明,另一方面,也稍欠系统性;D力图将所有的方法都呈现出来,十分全面,有时总会适得其反。
关键词:体育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3612(2010)08-0001-03
Build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SportSocial Science
CAI Youzhi,WANG Huizhai,CHEN Li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Evaluating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sport social science has a practic al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ration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the manage ment of China’s sport social science and to enable it to have a better referenc e function to the decision-making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mponents of the eva luation system of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the sport social science and the rela tions among them. It proposes a rational evaluation system, including the subjec t, object, standard, objectives and 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evaluation.
Key words: sport social science; evaluation system; building
在体育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要实现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高效化、奖励的合理化、管理 的科学化,必须以建立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科学评价体系为前提条件和基本依据。可以说 ,体育社会科学评价活动是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奖励、管理活动的基础,科学合理的评价是 保障体育社会科学系统有效运行及推动体育社会科学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1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实践与现实意义
近些年来,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数量激增,成果质量良莠不齐。如何科学、客观 、公正地评价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如何在体育学科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建立与完善我国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机制、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已成为当前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发 展中刻不容缓、必须要解决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开展体育社会科学 研究成果的评价无疑对提高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以及促进体育社会 科学更好地为决策服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首先,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是调动体育科研人员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体育社会 科学人才成长的重要措施。对于科研人员而言,科学研究的真正意义在于对其首创精神和创 新成果的认同。体育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大小与其研究工作和成果能否得到承认、 相应待遇和荣誉有关。只有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合理的评价,才能造就一个公正竞 争的环境,才能充分调动体育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是体育科研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一方面,通过建立 相对公平的成果评价标准,有利于增加科研项目管理的透明度和可实施性,并对项目承担者 、申报者产生激励效应;另一方面,在评价指标体系可衡量和可公开的条件下,会对体育科 研项目承担者产生直接约束效应,从而达到提高科研项目完成质量,实现科研项目研究目标 的目的。
再次,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可以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者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规范提 供导向。当前体育学学术界存在着一些学术失范问题,而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程序的 实施必将有助于改变这一现状。
最后,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能为体育社会科学宏观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只有通过 全面系统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掌握当代体育社会科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发现不 同研究人员、机构和地区的体育社会科学能力、水平、优势和不足,才能依据评价结论制定 出相应的政策和规划,以引导或指导体育社会科学活动,减少决策的主观性与盲目性,实现 体育社会科学管理的科学化。可见,加强体育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建立完善的 体育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对于优化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宏观管理、推动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的发 展尤其重要。
2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评价的主 体、评价的对象、评价的标准和评价的目标体系等等。
2.1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构成要素及基本结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项目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了有机的评价体系。对评价体系的组成及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分 析,是评价设计阶段的核心内容,也关系到评价活动能否顺利实施以及能否取得准确、科学 ,并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和理论研究意义的评价结果[1]。
体育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基本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客体、标准、目标、方法和技术。其 中评价目标是由决策主体和评价主体所确定的,在评价过程中所希望做出判断的主观价值或 客观价值的类型;评价标准是评价活动做出价值判断的基准,可以是历次评价活动结论的总 结,也可以是评价主体价值观或主观效用的体现;评价目标经过与评价客体属性和评价客体 外部环境属性相结合,形成了评价指标体系。而评价主体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客体的属 性和对评价客体产生影响的外部环境特性进行分析,形成评价结论。成果评价系统基本结构 如图1所示。
从认识论的视野出发,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需要由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的属性或 特征进行认识,并与事先选定的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和判断。评价对象的属性是否能够被评价 主体认识,不仅取决于评价对象属性的隐蔽性,还取决于评价主体的认识能力。评价主体进 行评价时依据其主观评价目的确定评价标准,即从评价对象属性中选择部分属性判断其是否 符合客观价值标准和主观价值标准。
2.2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主体评价是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认识活动。按照价值论观点,价值是客观的,但评价不同于对 客体的认识,而是对主体需要及其与客观属性关系的反映[2]。因此在评价中,评 价主体及其需求的确定将直接影响到评价的目的及对客体属性的认识和判断。
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中,隐含着一个基本的假设,即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活动能 够满足一定主体的需求,即在主体与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中存在着一定的价值关系。在这 种价值关系中,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活动成为价值客体,而与其对应的主体就是价值主体。在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中,评价的内容是判断价值客体符合主观规律和客观规律的程度 ,因此评价主体的选择不仅要考虑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特点与关系,还要考虑对价值客体 符合规律的认识需求。
2.3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客体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是评价主体对评价客体属性的认识和对客体属性满足价值主 体需求程度的判断过程。评价的客体是体育社会科学成果及体育社会科学成果与价值主体之 间的价值关系。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特征被描述为:创造性的认识结果;具有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的;用科学方法产生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可以界定为:科研人员运用科学方法,收集 、加工、研究与体育社会科学有关的信息而生产出的具有新的价值的认识结果[3] 。
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是一种高度对象化的活动。体育社会科学成果不同于体育自然 科学成果的形式、性质和特点,在于它既作为对象性前提,也作为评价主体赖以生存和活动 的文化背景,而规定、制约和影响着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活动。从价值论和评价论的高 度来把握体育社会科学成果基本对象性特征,对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具有关键性意义。2.4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标准标准问题是评价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前提和基础。评价标准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 果评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实现科研成果评价客观性与公正性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对成 果的评价、对科研人员及其机构的科研活动以及对学科的发展具有“引导和定向功能”。为 了客观、科学、公正地评价成果价值,必须厘清标准问题,从而确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基本评价标准涉及价值标准和验证标准。其中价值标准是体育 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标准体系的核心内容。依据价值标准评价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的现实的或可 能的意义或功能,就能对成果中所包含的价值和意义作出合理的评判,这是体育社会科学成 果评价的基本内容和重要途径。它通常通过评价主体对成果的一定态度表现出来,表达着评 价主体对于成果的肯定或否定、赞赏或厌恶的情感和思想倾向。总体上讲,价值标准包含着 理论价值标准和社会价值标准。
科学的社会科学理论应是对于社会存在及其本质的科学反映。因此,体育社会科学成果 评价必须坚持真理性评价这一原则。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惟一标准,也是检验体育社 会科学成果的真理性的根本标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存在着一定的客观性基础,由此可 以得出,其验证标准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以事实作为验证的根本依据;以逻辑作为验证的 重要准则。
2.5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目标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目标的确定是评价设计的关键内容,根据评价目标确立评价 问题,并进而设置指标体系是评价的基础工作。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活动中,首先 就应有明确的评价目标,清楚地认识为什么而评,评什么。然后再以此为依据选用可行的科 研评价方法、制定合理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目标是整个评价活 动中最关键的因素,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总目标展开。
2.6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评价体系总体目标的具体标志。要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必须 确定对各个组成要素和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衡量的统一尺度,即构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 价指标体系。评价的依据和标准应当深植于评价指标体系之中。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应是全面、系统、明确,并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评价依据和评价标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 果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和依据,它通过一系列科学、完整、系 统的指标衡量成果的实际情况,对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有效性有很大影响,是体育社会科学 研究成果评价体系中最受关注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部分。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提出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它一般要包括信 息搜集、目标分析、指标体系结构的确定、指标的分析与筛选、指标的内涵与标度设计、指 标权重分析、指标体系的确定等步骤。特别指出的是,确定的指标体系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方能在实际评价活动中运用。本项目在专家调查的基础上,为将繁杂的指标概化为少数关 键性指标,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尝试应用因子分析方法,根据各因子载荷,抽取特征根大 于1的公因子,共抽取出五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社会价值、学术价值、检索、社会认同 、文献参考因子。各因子含义分别为:
因子1:在该因子中,成果转引率、成果影响广度、资料收集处理难度等指标的载荷较大, 这几项指标的共同特点是:他们是对科研项目的客观评价,能够收集到具体的数字作为论据 ,通过他们可以间接而客观地验证科研项目的重要程度,因而将因子1定义为检索因子。
因子2:该因子中,研究成果获奖等级、项目研究的社会价值、等级、项目来 源等载荷较大,这些指标的共性是:他们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是映本项目对对该成果认可度, 因而定义为社会认同因子。
因子3:该因子中,文献引证规范性、资料收集处理难度、项目研究的惟一性的载荷较 大,定义为文献参考因子。
因子4:该因子中,项目的社会价值等指标的载荷较大,定义为社会价值因子。
因子5:该因子中,项目的学术价值等指标的载荷较大,定义为学术价值因子。
2.7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方法与技术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定性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方法主要是同行评议方法,定量评价方法主要是计量评价方法。此外,在评价过 程中还需要结合专家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其他评价方法。但需要强调的是,每一种评价方 法,包括量化方法,都有其方法所限定的内在目标,只有充分认识了这些内在目标才能更好 的建构评价体系。下面主要分析同行评价方法和计量评价方法。
2.7.1 同行评价方法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的描述性、模糊性等特点使得它难以通过精确的计算、反复的科学实 验加以验证,也无法用某些数据或指标作简单的测定。同时,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对体育事业 发展具有长期或者间接的作用和影响,因此,目前对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大多采用同行 评价的方法来进行。
2.7.2 计量评价方法为了使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结论尽可能地符合客观性,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一些 体育社会科学管理部门和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借助科学计量分析指标来评价体育社会科学成果 。计量评价方法是一种定量的评价方法,主要是把体育社会科学评价中的一些内容指标化、 数量化、数值化,然后根据一定的权重计算出分值,通过分值的比较来衡量体育社会科学的 价值。
3 结 语
一个成熟的评价体系不是理论思辨的结果,而是在实践的互动中诞生的,其中评价主体 、评价对象、评价目标与评价方法的互动是极为重要的环节。事实上,方法的局限就是评价 的局限,不深入分析所采用方法的不足,就很难确实了解评价的真正内涵和指向[4] 。因 此,本文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方面的探索只是一次尝试,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实 践中不断完善和深化。
参考文献:
[1] 连燕华,马晓光.评价要素系统结构分析及模型的建立[J].研究与发展 管理,2000,12(4):17-20.
[2] 李连科.哲学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83.
[3] 蔡有志,等.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标准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 ,30(12).
[4] 刘大椿.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若干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
[5] 吴平.社会科学评价程序与方法运用[J].情报科学, 2006(6): 814-818.
[6] 陈力丹.关于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标准的几点意见[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院学报,2003(1):56-59.
关键词:范式;简单性原则;简化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046-02
爱因斯坦曾总结说:“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物理学的整个科学史中,不断有人力图把表面极为复杂的自然现象归结为几个简单的基本观念和关系。这就是整个自然哲学的基本原理。”[1]39简单性原则作为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贯穿于科学的整个发展历程。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指出科学团体总是在一定的范式下展开其工作。并依此给出了他的科学革命理论,认为科学革命就是抛弃旧范式、采纳新范式,就是新旧范式的不断更替。
既然科学的发展历程是范式不断更替的过程,那为何简单性原则却能够贯穿整个科学的发展历程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以下先对范式一词的内涵展开讨论。
一、范式对科学研究的限定与简化
库恩指出:“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2]21“采用这个术语是想说明,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为某种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2]9范式是一种对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承诺,是科学家团体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以及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的科学家的共同信念。简单而言,范式就是科学共同体的共同承诺集合,以及共有的范例。
范式是常规科学研究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学术范式就是看待研究对象的方式和视角。范式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对象、看到什么、忽视什么;以及采用何种方法才是恰当的。科学共同体取得一个范式,也就取得了范式所暗含的看待世界的特有方式。范式为共同体提供了研究得以展开的预设和前提。在范式指导下工作的科学共同体,并不关心事物的所有的方面,思考的只是在范式特有的方式下所关注的事物的某个方面。
科学家一旦接受一个范式,其研究中所搜集到的事实就不再是“纯粹的事实”了。因为每个学派都强调作为范式观察结果的那些现象,而其他的观察则通过特设性的说明来对付,或者把它们作为突出的问题留待做进一步研究。在范式的指导下,事物多个方面的特点被简化为一个或较少的几个方面。科学共同体所观察到的是一个经过范式简化的世界,和范式设定无关的方面被过滤。科学“活动似乎是强把自然界塞进一个由范式提供的已经制成且相当坚实的盒子里……那些没有被装进盒子内的现象,常常是完全视而不见的” [2]22。
可见,范式对科学研究起着限定和简化的作用,规定着科学研究所遵循的基本简化原则,其本身就包含着简单性原则。
二、简单性原则的内涵随着范式的更替而演化
既然范式本身就包含着简单性原则,那范式的更替,对简单性原则又会带来何种影响?以下本文以复杂性科学的兴起为例,来分析其新旧范式更替对简单性原则产生的影响。
通过引入一个新的范畴――力,牛顿协调了机械论哲学和数学力学,实现了科学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牛顿力学不仅将物质运动的基础简化为几条规律,还证明天上行星的运动和地上物体的运动一样具有相同的性质。这样牛顿力学就用基本层次的微粒和几条简洁的基本定律,为人们构造了一个简单的世界图景。在这个图景中,一切物体的运动,包括生物的生长,最终都被归结为基本微粒机械运动的结果。世界的复杂性可以还原为有限的若干简单的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复杂是由简单构成的。
牛顿力学在描绘其世界图景的同时,也以自身作为范例规定了近代经典科学可行的研究方法,引领了近代科学近三百年的发展。牛顿之后,经典物理的各分支理论均在不同程度上被还原为机械力学。但是到20世纪,情况发生了根本的逆转。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导致了科学研究方向的根本转变,不仅对牛顿力学甚至是整个机械论范式都做出了限定。
复杂性科学以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强调世界的复杂性,批判了经典科学简单机械论的世界观,对其还原论方法论原则提出质疑。从诞生开始,复杂性科学就力图摆脱经典科学的已有范式的羁绊,继而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新范式,体现着强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色彩。从最初的系统理论开始,经由自组织理论,到非线性阶段,复杂性科学基本确立了自己的超越经典还原论的独立研究进路,提出了自己超越经典机械论研究纲领的新范式。
在新范式下,复杂性科学的研究者对世界的看法与经典科学有着根本的区别。他们发现,即使“在无生命物质中,新的、井然有序的结构也会从混沌中产生出来,并随着恒定的能量供应而得到维持”[3]1,研究对象作为整体都是“活”的。世界并不是被预先设定好、按照固定的轨道运行的机器了,它的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随机性,一个微小的涨落就很可能改变它的整个航程。在新的范式下,人们身处的世界由一架机器,换成了一个类似生物体的有着多重层次的复杂系统,生命有机体成为理解世界的基本模型。
如果说经典科学是以事物所表现出的简单、机械的性质来统一对世界的理解,那复杂性科学则立足于生命的复杂性来反观世界。和主要致力于研究物体的空间运动和物质组成的经典科学相比,复杂性科学则更多地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关注研究对象作为整体所表现出的结构稳定、形态发生以及生成演化。面对始终处于时间序列中生成、演化的对象系统,对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整体行为的描述成为科学的中心任务。
在复杂性科学创立自己研究范式的同时,也赋予了简单性原则以新的内涵。依据研究成果,复杂性科学给出了“简单”与“复杂”的新理解。在复杂系统生成、涌现的背后,复杂性科学发现了统一简单与复杂的新途径――“复杂”由“简单”生成。世界是复杂的,在复杂世界的背后是简单的规则,复杂的世界是由简单的规则所生成的。
三、简单性原则贯通所有科学范式
既然随着新旧范式的更替,简单性原则的内涵也随之发生演化。那简单性原则为何会随范式的更替而演化呢?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清科学研究为何要在一定的范式下进行。
“自然界没有简单的事物,只有被简化的事物。”世界本质上是复杂的。面对复杂的世界,科学研究成功与否“取决于我们能否将我们的一小部分信念视作与其他的信念不相关。我们要是无法把可入选的领域减少到易于处理的范围,就根本不能希望揭示特殊的原因和结果。”[4]16-17客观世界有无穷多个侧面,人脑只能分别从不同侧面或视角去观察和反映客观世界,进而建构知识体系。只有对世界进行合适的简化才能将科学共同体研究的注意力和重点局限在某个范围内,将被认为是无关的因素排除在外,否则无法保证科学研究顺利进行。
范式的作用恰恰在于限制科学家的视野,迫使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小范围的相对深奥的问题上。在范式依然成功的期限内,科学共同体将能解决许多问题。相反,“如果没有对范式的承诺,团体的成员就很难想得到,也不可能去研究这些问题。”[2]22-23可见,科学研究需要在一定的范式下进行,其实是复杂的世界给科学研究提出的基本要求。
特定范式看待世界的方式,决定了其对世界采用的简化方式。把世界看作机器,基于部分和整体具有同质的假设,经典科学机械论范式采用了自己特有的简化原则――还原论。相反,由于将世界看作有机体,强调其生成、演化特性,复杂性科学则要求基于对象系统的动态过程,依据其整体特性简化对象系统。每个范式都从不同的方面,通过不同的方式对世界进行简化。而正是这些特有的简化方式,保证了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
然而,世界毕竟是复杂的,即使是最好的理论,也需要被严格限定在它的范围之内,并不存在普遍的涵盖。单靠某一种简化是不可能总是奏效的,随着危机出现,科学研究必然要改变自己的简化方式,更换范式也就在所难免。范式更替意味着看待世界方式的变化,与之对应,对世界的简化方式也会同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一种新的统一“简单”与“复杂”的观念随之确立,自然赋予简单性原则以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德]爱因斯坦.物理学的进化[M].周肇威,译.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2.
[2]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