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科研究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文献学 研究方法 价值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080-02
文献,作为历史研究、文学研究的重要载体,从古至今都受到了特殊的重视。而文献学作为一种工具之学、门径之学,在中国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别在历史中的文化、文学发展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正是由于人们逐渐认识到过去流传下来的或者是传承下来的这种有历史、文化、科学等知识信息记录的载体所散发出的价值和作用,才会促使人们对文献进行研究,直至研究更加深入上升到学问的地位。而且随着经验的积累,对文献的研究方法也逐渐丰富、具体、系统。文献学为近代中国学术领域造就了众多著名大学者,这些学者无一不是在各领域的佼佼者,他们所创造的文献学成就也极大地影响着近现代学术的发展。就如孙钦善在《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中所提到的:“就古文献学而言,不少历史经验、方法和成果,古为今用的关系更为直接,因此能否充分发掘、总结、继承古文献学的遗产,取得借鉴,对古文献学的发展来说,尤其显得重要和迫切,不仅关系到速度的快慢,而且关系到水平的高低。”我们必须重视文献学的研究工作,发扬文献学的积极作用,发挥文献学承前启后的重要功能。
一、古典文献的研究价值
(一)品味历史,借古惜今
我国古典文献品类繁杂、数量众多,堪称浩瀚。而巨著同样也数不胜数。这些古籍中不乏众多史学古籍,虽然在经、史、子、集四部中史并不是排在最前,但是史学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对史学古籍的探索和分析、学习和鉴赏,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封建时代的社会,甚至是更早期的历史现实,更清楚地发现历史运行的轨迹,历史发展的脉络也更清晰。所以我们可以借鉴古人的发展经验和优秀成果来制定正确的政策,以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对于个人来说,也能从历史中找寻到那些能够为自己的发展有积极作用的力量。
(二)传承文化,延续精神
经、史、子、集四部中,不论哪一部中所承载的知识和内容,无一不是几千年来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和延续。同时也从各个方面、不同角度记录了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过程。古典文献中所代表的已经不仅仅限于文字、知识、历史了,而高于这一切的是精神,是整个民族在几千年发展中一步一步发展、一人一人承担而延续下来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又代表了整个民族、整个历史中的优秀的、值得我们骄傲的文化,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也同样代表了整个民族的个性的力量。
(三)价值典范,提高自我
作为传承学问的代表,我们应该自觉、主动地走进文献,接受文献学的知识体系,并且加以系统的训练,更重要的是感受文献学的熏陶。当今社会浮躁、烦乱的风气日益严重,做研究并不是为了真的研究,而是为了功名利禄,所以研究的成果都显得不坚固,很虚浮。然而古典文献中所体现的是历代文献学家们所做出的切身的实践努力和博学笃行的功力,所以文献学的学习以及对古文献的研究,应该自觉融入古典文献的朴素学风之中,砥砺意志,用心诠释经典并学习经典,最终吸收经典加以发扬。古典文献中所蕴含的是真的立世起代的价值典范,是我们国家区别于他国的强大的价值支柱。
(四)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章学诚先生的这一句简单明了的总结其实很革命性地概括了文献学的价值和作用,通过对古代文献细致的研究、诠释,加上校勘学、目录学、版本学三条线路的共同努力,能够较为全面地概括出古典文献的内容,更能深入发掘出其价值所在。清晰地分析出古代学术方向和源流,对整个学科的发展是一种细致入微的剖析。使后代的学者研究先人们的成果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和可以遵循的道路,更加方便快捷。也使得学术更加细致,研究能够更加深入。
二、文献学研究方法
(一)文献学传统研究方法
传统文献学中所用的方法例如校勘、辑佚、辨伪等不应该算是全面的文献学研究方法,更趋向于是对古典文献的整理和解读。而文献学的方法论体系又没有一个完整的建立,或者说是已经形成了一个认知比较统一的理念。现在对于文献学研究的方法论断为三个层次,即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和具体科学方法。
但是,以上的三个层次明显不是文献学所独有的,这种体系并没有办法凸显出文献学的特点和高度。虽然三个层次可以为大部分的学科提供较为宏观的方法论体系,但是文献学是一门既具有高度又有概括综合性,而且需要内外兼修的素质的学科,所以创立一门文献学所独有的,适合于其他学科而无法超越的方法体系是必要的,也是文献学作为一门有高度的学科的体现。
(二)文献学研究的不足
1.学科局限性
文献学定义的纷乱繁杂实际是文献学在目前学科体系中定位不清的直接反映。在官方公布的学科体系中,三个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图书馆学,下均分别设置二级学科“文献学”。不仅如此,其内容也是异曲同工,区别却只是在学术的目的、出发点上。文献学的综合类定义,试图融汇古典文献学与历史文献学两个二级学科,在上述的定义上我们也可以略知一二,但似乎只是强调兼容并包,而忽视文献学学术主体性的建立,故学术定位只是服务于文史研究的基础学科。所以问题多多,使文献学走向了闭塞,远远落后了当年晚清学者们所创造的学科精神和境界。
在研究内容上,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很明显是着重于某部专著、某个人物、朝代,或者以对一个时期、一个时间段的研究为主。
在研究方向上,以文学、史学等方向为主,其他的则明显不足。
2.研究方法匮乏
文献学研究方法匮乏,多采用其他学科逐渐定型的方法,搬过来进行文献学的研究,采用传统的文献分析和整理。我们需要更先进或者是更为独特的突破点。
3.没有联系
学科之间的联系少,国内与国外经验的交流少,虽然是研究中国古典文献,但是不能说国外学者就不进行同样的研究。几千年来,尤其是近百年来流出的珍贵古籍数量就非常庞大,而国外的研究必定也同样在进行,虽然在成果上无法比拟国内,但是在方法上也许会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所以我们应该走出去,加强交流。
三、对文献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意见
既然要创新,就是要用不同于以往的方法,或者是突破于以往的方法,但是作为后辈,知识的吸纳和经验积累必然达不到创新的高度,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熏陶和雄厚的内在素质的培养也拿不出些有用的东西。但每一个学习文献、热衷于文献学的人都会怀着这样的情愫,希望文献学有一个自己的完整系统的方法论体系。笔者根据所看到的一些文献和资料的总结,初步有一些想法。
(一)文献学方法论、文献学研究体系应该建立在一个比较宏观的范畴内
即使是吴枫的《中国古典文献学》、王欣夫的《文献学讲义》、洪湛侯的《中国文献学新编》也都是对古典文献学的探索和总结,仍然是以古典文献的整理研究为主,还是在围绕版本、目录、校勘、注释等文献整理、鉴定的基础上,后来者也是在此基础上将这些总结加诸于各种文献。我认为首先应该突破这些传统,当然,前提是在已经能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不只是要对古人留下的遗产进行整理和解读,而应该学习古代学者们“为我所用”的态度。学习古人在著作中所表达的价值观和精神。
(二)文献学研究应当把研究和工作分离开来
目录、版本、辑佚、校勘、注释等方法应该算是文献的研究方法,是更为严谨细致的工作。而针对于文献的工作就很多了,例如整理、加工、搜集、管理等。两个方面的工作虽然都是对文献的,但是目的的不同导致二者存在区别。区分开来对各自的进程都会有帮助,效率也会提高。
(三)吸收优秀方法经验并加以创新
我们在前面已经提过了,文献学研究的方法其实多是来自其他学科经验,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在使用过程中,除了让这些方法有作用之外,还要能够分析出为什么对文献学研究有作用,其中对文献学有作用的地方在哪里,抽取出来加以分析、完善,使之成为文献学自己的方法。独特的方法是能够根据文献学的特点从容进行研究的方法。
除此之外,国外学科研究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也值得借鉴,这里指的并不一定是成果,虽然我们应该看到国外研究古典文献的成果,但是我们更要关注其进行研究所使用的不同于我们的方法和技术。以西方优秀理论,套用于中国雄厚的文献资源上,更能发挥良好的作用。
(四)认清研究初衷
难倒我们研究文献只是想要还原古人的真迹,聆听古人的教诲?中国古文献学以经学为中心,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儒家思想被奉为正统,所以经学几乎与整个封建社会的思想史有关。可以说这种思想代表了整个民族的思想,经学的发展也代表了整个社会思想的变化。研究古典文献,我们应该上升到对自己民族、社会的内在思想和价值观、世界观体系的形成发展的研究,是对整个民族信仰和民族精神的研究。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献学研究的方法创新是一个灰色地带,诚然,我们能力上和水平上也许达不到这么高的要求,但是我们应该要有古人致学的态度和理想。摆脱浮躁的社会风气,真正进入古典文献研究的朴实的环境中。而且,研究古典文献的目的性应该崇高一点,获取知识、精神的慰藉、价值观的标榜都应该是我们研究古典文献的高尚目标。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弘扬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才是真的能够把古人辛苦记录下来的东西传承的最好办法。
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是我们应该追求的高度。在研究内容、对象、体系上也要得到提高,运用现代技术,加强联系和交流,最重要的是达到古典文献传承下来所应该达到的效果。
关键词:会计 跨学科 方法论 机制
一、会计跨学科发展的客观趋势
(一)科学融合发展对会计学的挑战 15世纪下半叶,由于社会进步和生产发展,科学才逐渐分化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科学体系,到18世纪基本完成。进入20世纪后,科学的分化在继续,并已形成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科学体系。马克思曾预言:自然科学今后将会把关于人类的科学总括在自己的下面,正如同关于人类的科学把自然科学总括在自己下面一样;它将成为一个科学。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也曾指出:科学乃是统一的整体。现实证明这些预言是正确的:在科学不断分化的同时,科学的融合也正在进行。一方面,由于先进实验技术和精密观察工具的出现,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和主观思维领域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科学分化也因此越来越细。另一方面,由于客观世界与各门学科间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复杂性,科学方法的多样性以及科研目的的综合性,人类逐渐认识到:依靠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无法更深入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成为新的必然趋势。进入21世纪后,科学融合发展趋势将更为明显,科技进步为科学融合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管理要求为科学融合提出更多的要求。科学发展的融合趋势,向会计学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使得传统意义上的会计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管理的需要。会计学必然要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或者求助于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充实和完善。
(二)环境变化对会计跨学科发展的影响 由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现代管理对会计科学发展的要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会计改革、对外开放、引进国际会计、会计制度建设和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加强经济管理,会计环境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会计环境变化使会计范围逐渐扩大,人们扩大了眼界,冲破长期以来思想上的禁锢,从固守会计的记账、算账、报账的传统观念解放出来,向会计管理领域扩展,向与会计相关的领域延伸。另一方面,会计环境变化也使会计内容向深度发展,人们加深了认识,开始从实际出发,探讨适应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加强经济管理需要,研究深层次的专门问题和特殊问题。使财务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的研究深入并细化。同时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会计跨学科迅速地发展。纵观会计科学发展的全貌,会计跨学科趋势不断加强,这一趋势不仅表现在会计科学内部学科之间的跨学科趋势,还表现在会计学与其它科学的跨学科发展。其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日益形成新系统的跨学科群,多门学科共同语言、概念和方法正在形成,一门学科所取得的成果及方法可迅速转移到其他学科中,以及每一门学科都是在与整个科学体系的密切联系中向前发展。值得关注的是,学术界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会计跨学科研究指会计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合作,导致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但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层面是不够的。实际上会计跨学科研究的基础在于还要使各参与的学科之间没有固定的分界,从而构成总的体系,并在总体系内部互相发生作用,这也是会计跨学科研究的高级阶段即整合阶段。
(三)会计跨学科发展的形式会计科学与其他科学的融合主要表现在:一是融合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发展新兴会计科学。在建设现代会计学的过程中,引入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如引入现代的哲学、伦理学、心理学、逻辑学、法学、系统学、决策学、环境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发展新兴的会计科学,如建立会计哲学、会计伦理学、会计心理学、会计逻辑学、会计法学、会计系统工程学、决策会计学、环境会计学、会计数学、算机会计学和会计方法学等。二是融合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发展新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在会计学中引入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如系统理论、信息理论、预测理论、决策理论、控制理论、模式理论、规范理论、协调理论和发展理论等,相应建立和发展会计系统、会计信息、会计预测、会计决策、会计控制、会计模式、会计规范、会计协调和会计发展等理论与方法。三是移入其他科学理论与方法,完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发展会计科学。在会计学中引入其他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如引入资金、成本、收入、利润、分配、负债、权益、管理、委托、银行结算、经济核算、经济责任和经济效益等理论与方法,相应建立有关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在会计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同时,会计学科内部也在融合。主要表现表现在:一是会计科学综合性研究,即会计科学学的研究,将各种相互联系的会计分支学科作为一个总体进行研究,研究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趋势和规律、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学科体系等。二是会计类学科的研究,将各种分支会计学科中性质相近的学科作为一类进行研究,也即把会计学科体系划分为不同的学科群(类)进行研究,如对会计基础学科、会计部门学科、会计专门学科或对会计人本学科进行研究。三是会计学科比较研究,将性质相近或相同的会计学科进行比较研究,如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比较研究,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比较研究,中外会计原理的比较研究等。
二、会计跨学科研究方法
(一)会计跨学科方法研究的必要性及基础 会计跨学科研究是会计学发展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主要诉求在方法论上有所发展,突破学科壁垒。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科学一般研究方法的规律性的理论。作为科学的认识论和哲学观,其与科学知识同步飞速发展,又对科学研究起着普遍的指导作用。方法运用得当,就能较快地发现事物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继而形成新的理论;反之,则往往使人们不容易透过表面现象认识被研究对象的本质,有可能一事无成。因此,会计跨学科研究方法是促进会计跨学科发展的重要工具,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才能使会计,跨学科研究具有深度和广度,并建立起独立的体系。用整体观点看待被研究客体,这有助于揭示其深刻的和固有的特点,吸收各种专业的学者共同研究,从而能更好、更有效地解决提出的问题,而且能取得学者的相互理解还能从有本质区别的事物和过程中揭示出共有的东西,这就为借助现代工具提供了条件。会计跨学科方法的研究有其客观基础。一是客观事物在内容上的普遍联系性,构成大系统,系统的结构性和层次性,使大系统成为各种次级系统的若干系统体系,这为跨学科方法论研究架起了“桥梁”。二是客观事物在性质上具有一致性。这种事物性质的一致性是相对的,不是性质上的完全相等,而只是表明某些事物之间在性质的某个方面,或在某一点上,具有相同性。这就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可能。三是客观事物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相同性,而不同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作用,这就为跨学科方法论研究创造了条件。会计跨学科方法的研究要求具备主观条件,即主要因素是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研究
人员是否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对于开展会计跨学科方法论研究是重要的,这就需要掌握与会计学跨学科方法相关的知识和方法。
(二)会计跨学科研究方法 会计跨学科研究方法是以唯物辩证法为理论依据,以会计跨学科研究活动为对象,采用先进技术为工具,在会计跨学科研究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和发展。主要包括以下方法:现实法,从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经济、政治等)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研究;观察法,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对会计对象仔细查看而获得经验事实的方法;调查法,按有关要求采用一定的形式,对会计对象进行调查,已获得相关资料的方法;组合法,将原有表象的各个构成部分,按不同要求进行不同结合而形成新的形象的方法;数学法,运用数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定量的分析计量和描述的方法;实证法,根据实证理论的要求,通过各种形式取得实际证据,以反映、结实、检验和预测客观经济活动的方法;假说法,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进行推测性说明的研究方法;相似法,研究客观事物存在相同与变异矛盾统一关系的方法;类比法,亦称类比推理,根据两个(类)对象之间在某些属性上相同,而推出其他属性也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此外还有实验法、资料法、辩证思维法、逻辑思维法、求异思维法、求同思维法、想象思维法、特殊思维法、抽象法、概念法、判断法、推理法、模型法、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控制法、信息法、系统法、行为学法、伦理学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法、历史法、陈述法、实践法、评估法。如在类比法中,会计监督理论与审计监督理论、财政监督理论等相对比,发现相同、相异之处,从而发展会计监督理论(于玉林,1997)。在会计跨学科研究中,运用系统法从会计系统与其他系统相互关系出发,探讨建立跨学科的新兴会计学科。人们只有掌握了这些方法,才能导致重大科学发现,开辟会计跨学科的新领域。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会计跨学科研究方法与会计学的融合还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挖掘其的结合点。
三、会计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机制
(一)方法的使用 这里的方法不仅指学科的概念、原理和思想,还包括其行之有效的试验方法和技术方法。其使用主要方法移植,指的是一门学科的方法向另一门学科的转移,运用到会计指的是其他学科的方法向会计学科的转移。方法的移植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具体途径一是研究对象的转移和综合,是会计跨学科相关生长的重要原因,也是研究方法移植的重要途径。一般情况下,只要会计学科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是另一门学科的专门研究对象,那么另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便可以而且必须应用到这一客体的这一方面的研究中来;二是科学理论或原理的推广、转移和综合,是会计跨学科研究方法形成的另一重要途径。每一门学科的基本原理以至整个理论体系都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科学抽象的产物,即运用概念、判断、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应用,通过概念、原理的推广、转移和综合,从而导致许多新的会计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出现;三是研究方法的转移和综合,这对于会计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开拓及会计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形成则更为直接。当某个新研究领域成功的移植成熟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索时,往往有助于组成进一步的科学发现,许多会计跨学科的新研究领域的开拓,都是以广泛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而使自己迅速地发展和繁衍。移植法运用到会计学中具体体现为:移入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发展新兴会计科学。如引入现代的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建立了会计哲学,会计伦理学,会计心理学等。会计学中各分支学科之间移植发展会计科学。会计基础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向其他会计学科的移植,如会计原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对象理论、会计职能理论等)移入和融入其他会计学科,以完善其他会计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会计理论学科的理论向其他会计学科的移植,如会计理论学的会计系统论,会计客体论、会计行为论等。会计学中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移植,如财务管理学、财务分析学移入管理会计有关的理论与方法。在运用移植法发展会计科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扩大移植的内容,除从其他科学领域移植有关理论与方法外,还要重视从重大的法规、制度、改革措施和工作经验中移植有关的内容;要有机地结合,将移入的内容与会计的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反映出会计的特点,持久研究探索,不断发展会计科学。
关键词:管理研究;方法论;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9-0138-02
一、引言
管理研究方法论探讨管理研究工作过程的规范和结构,亦即研究逻辑问题,旨在提高研究和论文撰写的效率和质量。[1]该课程阐述管理学科研究工作的基本原则、途径和程序,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研究工作规范,包括问题阐述、文献综述、假设提出、数据收集、统计分析、信度和效度判断以及研究报告或论文的撰写等各个环节的规范。[1]管理研究方法论从管理学科研究与自然社会及人文学科就的关系出发,论述管理研究的基本要素、管理研究的设计,描述、规范研究工作的各个环节,给出为论证研究假设而采用的各种数据观测方法,总结撰写管理专业论文的要点。[2]
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在管理专业学习过程中习得正确合理的思维逻辑和研究规范,实质上就是学习和培养研究工作的思维方法。思维模式的培养和形成受多方面的影响,包括个人的知识结构和固有的思维模式以及外部环境的氛围等因素。因此在本科阶段开设管理研究方法论,对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非常必要的。基于管理专业本科生已经具备经济管理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一定的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虽然国内所选用的教材为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的研究生教学用书,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学习和研读管理研究方法论,帮助学生弥补传统思维方法的不足,改善国内学生的知识结构弱点,进而掌握进行学习、工作的科学方法和基本步骤。
本文根据笔者近年来对管理研究方法论的学习与应用经验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经历,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模式与实践等各方面进行探讨,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改进教学的相关建议,以期有效提高本科生学习、研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研究方法论作为教授学生培养思维逻辑和研究规范的深化课程,越来越受到各个高校相关专业的重视和欢迎。该课程在经济管理本科相关专业已经逐步得到开设,然而由于这门课程的开设时间不长,在某些专业还未受到重视,结合多次教学实践,总结教学过程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教学重点难以把握
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内容丰富,但由于受课时安排的限制和教育背景的影响,授课教师往往将教学重点集中于向学生传授基础的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理论知识,而忽视实际案例的讲授,缺乏对实际管理问题的合理分析和设计,不能促使学生主动有效地运用研究方法进行学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将管理研究方法论看作一门讲授科学的理论方法的课程,而不是运用理论方法来解决研究问题的课程。从而导致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思考复杂难懂的理论知识,而轻视从现实中寻找和提出实际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以致无法利用正确的研究方法去解决管理问题。
(二)教学模式枯燥单一
在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教学中,多数教学模式始终以教授讲授为主,缺乏课堂中的研讨性学习,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没有选择的自由,只能被动地接受枯燥的知识。面对实际的管理问题时,学生缺乏组织和管理知识的能力,不具备灵活的创新思维,不能掌握进行学习、工作的科学方法和基本步骤。
(三)动手实践环节缺失
管理研究旨在发现、辨识和解决管理领域中发生的各种实际问题,而管理研究方法论则是讲授如何利用技术方法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课程。对于有些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只开设了课堂理论教学,没有设置相应的实践环节。比如关于教材第五章“数据分析”,没有安排与相关的统计软件的学习和应用课时,使数据分析的教学仅仅停留于软件理论讲解层次。另外,有些专业在教学实验过程中,为了简化教学工作,通常采用单人单机的教学实践模式,实验方案单一。现实中的管理问题,是涉及众多的人和物等方面的复杂问题,仅依靠一个人往往无法解决,简单的实践环节导致学生难以体验真正现实环境下的管理研究过程。
三、 课程教学的探讨与建议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为研究生开设了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对发展我国的经济管理类科学研究、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了巨大的理论方法支撑。考虑到本科生与研究生学习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差异,对于该课程在本科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本文将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致力于合理安排课程学习,提高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学习、研究管理科学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内容设计
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教学目标是介绍严谨的组织与管理研究方法论,保证研究过程和结论的严谨性。科学研究方法论在管理研究中的运用,主要强调研究途径要以管理研究过程为依据。管理研究过程应该包括管理问题的产生、理论构建、计划和设计研究、结果讨论等环节。
鉴于本科生学科背景及课程学时的限制,我们将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集中于管理问题的产生和计划设计研究两大部分。根据管理类各个专业的学科属性,按照不同专业对相关学科的研究前沿理论和方法进行有选择性讲解,必要时将聘请各专业骨干教师介绍其所属专业的学科知识和方法。将管理学方法论与专业课程的学习相结合,在各专业相关领域寻找实际研究问题。在研究设计方面,教师讲授不同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调查法、案例法)的适用条件、使用步骤,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让学生从不同的研究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相应的研究设计,对研究问题进行解决。
(二)理论教学与课堂研讨
在管理研究方法论基础理论知识讲解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课堂研讨性学习。教师根据课程进度,按照相关理论知识设定某些特定研讨题目,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由教师制定评分标准,由学生形成评委组投票打分。例如,在确定研究问题章节,可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收集相关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文献,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文献,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文献中研究方法理论知识进行评价,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从中可以找到某些问题作为管理研究的对象。
(三)个人和团队实践学习
根据管理类各个专业的不同学科知识,合理安排理论实践。要求不同专业的学生掌握相应的模型和统计分析软件,并利用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及学会利用所学理论验证和分析结果。比如,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可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软件AMOS进行相关管理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另外,管理研究问题普遍是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解决实际管理科学问题时通常需要团队合作的智慧和力量。以调查问卷方法为例,该方法包括设计问卷、问卷调查以及问卷分析等多个步骤,这就需要学生组成调查小组,分工协作,定期进行研讨与互动,共同完成问卷设计、数据收集和结果分析等实践环节。
参考文献:
[1] 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 陈 丽.帮助你提高论文撰写工作的效率和质量[J].科技导报,2005(4):62.
关键词:材料研究方法与测试技术;课程建设;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002-01
进入二十一世纪,高技术凭借其既能促进社会发展,又是国家安全的保证而主宰世界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先进材料在高技术领域又处于先导性、基础性和带动性的地位。近年来,新材料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既为基础教育和前沿研究的高等院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如何能够培养能适应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高速发展需求,又具有新的知识结构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教学研究的动力。
《材料研究方法与测试技术》是吉林建筑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及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公共技术基础课,主要涉及材料研究方法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材料分析、测试的技术手段,是综合性和实践性紧密相结合的课程,是每位学习材料的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在材料学科中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随着新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测试手段日新月异,为了使学生在将来的科研及工业生产中能正确选择和使用有关的近代测试分析技术,《材料研究方法与测试技术》课程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需要进行系统改革以适宜时代的发展。
一、课程内容改革
1、根据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各专业不同教学对象、不同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材料研究方法与测试技术课程组制定了不同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形成了内在联系密切、统一组织协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各具特色的多层次的材料研究方法与测试技术课程。
2、提出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解决了学生理论基础较强而对测试仪器操作和分析测试数据能力弱的现象,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将科学方法论和科学史融入授课过程,让学生追寻科学发展足迹,体会每一材料研究方法的形成、演化之思维过程,进而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了解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和非逻辑方法。
4、丰富完善教学内容,既涵盖了原子力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等最新发展的分析测试技术,又包含建筑材料性能分析测试等特色内容,实现了内容分层次、分模块,使教学内容层次清楚,重点突出,特色分明。
二、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1、积极建立新教学的理念和实践教学模式。理论教学讲授基本原理并注重知识体系的整合;教学实践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工作中,课程组建立了“课程实验-综合测试-课外实践”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各种分析测试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改革了教学手段,课程主讲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并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课程网站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在教学工作中,将教师的科研案例引入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已初步完成《材料研究方法与测试技术》网络版教学软件的开发,同学可随时上网学习和查阅有关内容进行学习。编写《材料研究方法与测试技术》思考题,建立网上交流平台,便于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的自测以及交流。
3、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成效。采取了引进和自身培养相结合的措施,充实了教师队伍。课程组四位主讲教师由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两位博士毕业的副教授和一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讲师组成,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高,有发展潜力的教学队伍。
三、实践教学改革
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拥有建筑材料实验、高分子材料实验室和材料化学实验室。装备有电子显微镜、综合热分析、色谱分析仪、偏光显微镜、红外光谱分析、显微硬度仪、激光粒径测定仪等大型仪器,满足进行本课程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
2、本着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鼓励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实验活动。学生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和毕业设计等方式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在学习材料研究方法和测试技术课程同时,依据自我专业兴趣,自行选择指导教师,通过自主查阅资料、与指导教师交流、自主思考、设计实验、制备样品,并评价材料的综合性能及分析材料的结构。科技创新大赛的成绩一定比例计入本课程期末考试,激发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其自觉学习,独立思考及独立科研的能力。
四、课程目前的不足
尽管我们对《材料研究方法和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精心设计,但仍然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1、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时常脱节。本课程涉及的仪器精密且贵重,数量有限,种类也不齐全,学生真正动手操作仪器的机会非常有限,动手能力很难得到实质性提高。
2、本科程涉及到结晶学、物理学、数学等学科,学生在理论教学中表现出基础学科知识不足的特点。
3、在教学中遇到的材料微观现象难以用语言表述、仪器结构复杂,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并熟练操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尽管我们对《材料研究方法和测试技术》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要想赶上日新月异发展的步伐,培养出高素质、具有创新性的人才仍需不断的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药物理学课程 问题 改革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考核检验
一、医药物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于医药行业的人才需求与日俱增,但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培养出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毕业生是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做到与经济发展接轨,与产业发展同步,高校教育的相关课程的一定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发展性、平衡性和适用性原则,对课程教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物理学在现代医药行业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医药物理学作为中医院校高等教育中的一门传统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实验技能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等方面应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实验技能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所必须具备的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训练基本的实验技能,为学习物理化学、化学分析、药物分析等后续课程以及从事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准备必要的物理基础。
物理课程作为医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一直具有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公式较多,对于高等数学知识有要求等特点,少数学生由于数学基础不牢固,对该课程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入门学习困难,难以抓住学习重点,不清楚哪些理论、公式是重要的,哪些需要熟练记忆和灵活运用。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建立物理概念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使得所学知识点成为整个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孤岛”。并且由于传统教学手段的限制,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板书讲授为主,对于某些抽象性内容无法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使得学生无法进行深入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普遍反应学习较为吃力,难以调动学生兴趣,不及格率和其他课程相比偏高。
针对这些在教学中出现的情况,笔者认为必须开展相应的教学改革实践,需要克服枯燥教材给学生带来的压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探研过程和科学思想的锻炼,可以采用“降低难度、加强探索、立足课堂、利用课外”的思路创造新的教学支撑条件,用有效的研究实践手段克服教学中的困难,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合作意识、交际与表达能力的发展,科研程序与科研方法的锻炼,以及个性与心理健康发展,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培养。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考虑到物理学课程作为医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规定总学时为8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56学时,实验学时24学时。理论课教学内容涵盖流体力学、电磁学、波动学、波动光学以及近代物理学等章节的基本原理和典型的分析计算方法,为后续的物理化学,药物分析等课程打好基础。在理论课所开设的章节中可根据需要设计物理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及设计分析能力,体现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型学科的特点。
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应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理论课内容应讲授最核心的知识点,例如流体力学中的泊努利方程,连续性方程;稳恒电流中的含源电路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方程组;波动光学中的干涉、衍射原理等,对最具有迁移价值的学科基本原理进行阐述,对于物理学基本原理和基本定律在教学中可采用尽量浅显生动的直观讲授,辅以视频,建模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力图让学生清楚地理解复杂的物理现象和相关规律,熟悉相关的定义和专用术语,强化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选用典型的例题,在课堂上进行深入分析讲解和启发式提问与讨论,深化理论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研究中的理性精神,另外在具体例题的引入上,鼓励学生从枯燥的理论知识出发,探索物理学知识在医药领域的具体应用,使所学知识能够适用于解决相关医药专业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创新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物理知识与医药学领域的应用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学科之间的互相影响,转变其认为物理学于医药专业无关的想法。例如讲授流体运动学时,由于教材上所涉及的例题多为工程学上的应用,和医药领域的应用结合度不高,因此笔者在备课过程中通过研究多种医药物理学教材以及在互联网上寻找与医药应用有关的流体运动学实例,在授课时首先向学生提问:研究流体在医药领域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然后给学生提出流体运动研究的许多医药应用实例,如人体内部的血液流动,制药行业的药液在管道内的传输,厂房的换气与通风,中药制剂药液里的杂质的分离等等诸多问题都牵涉到流体运动的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物理学规律,使他们了解物理学和医药学专业学科之间的渗透和影响,明确医药物理学在其专业学科中的定位以及物理学知识对医药科技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促进作用,提高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式的改进
针对物理学课程基本原理、公式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中学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重视理解,力图举一反三,在公式原理的推导过程中要求学生建立在理解相关规律的基础上,不提倡机械记忆原理和公式,充分考虑问题的复杂性和条件的多变性,鼓励提示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引导学生把握物理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教师应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心态,讲解原理、规律时多加设问、对比和思考,向学生提出一些灵活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上来,调动学生的探研问题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多媒体教学平台和校园网,在课前对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在互联网查找与所上章节知识点和医药领域相关的科技新动态,要求以小组的形式先进行讨论和分析,选择有价值的文献在课堂上给予介绍和推广,特别是现代物理技术在医药学发展中的新应用,比如利用光谱分析药物成分,纳米技术在医药学上的最新应用等,让学生接触到物理学前沿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使他们在更高的层面上了解这门课程的地位,起到辅助提高教学效果,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探研精神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