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新能源的了解

对新能源的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新能源的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新能源的了解

对新能源的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汽车电子;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4.039

1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

根据2016-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深度调查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2015年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37.90万辆,同比增长4倍。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生产14.28万辆,同比增长3倍,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6.36万辆,同比增长3倍;纯电动商用车生产14.79万辆,同比增长8倍,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生产2.46万辆,同比增长79%。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基本历经了近10年的时间,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在主要的三大电子技术即电池、电机、电子控制和系统集成方面都取得重大进步,2014年全国共生产8.39万辆新能源汽车,建成723座充电站、2.8万个充电桩。201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生产76223辆,销售72711辆,同比分别增长2.5倍和2.4倍。

目前,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公认的解决环境污染与能源压力的重要措施之一,相对与国外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应该在资源、技术及配套设施方面加强,例如在燃料电池汽车用发动机上,国内功率35-50kW明@低于国际水平的90-100kW。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稳步推进中,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目前已经有很多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企业与高等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的研发,基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巨大考验。

2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掌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业知识,具备汽车机电维修、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的调试和检修、车辆性能的检测,对于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融合方面还有较大的欠缺,这缩小了学生就业的范围,违背了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

传统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在培养方向、课程体系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比如以往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方向,单一从事汽车等各类机动车电子产品,显然已不能完全适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要。课程体系方面,传统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基本不涉及新能源汽车知识内容,当前我们所需要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既要面向传统汽车电子产品相关领域,也要面向新能源汽车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课程体系需要配合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培养方向定位改革。

3汽车电子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措施

目前,大多数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特点主要面对新能源汽车制造及汽车应用后市场,从事新能源汽车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充电桩检测与维护、汽车配件与物流等相关工作,而新能源汽车技术与传统汽车技术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针对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内容知识,我们应该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中体现出来。

3.1结合职业特点,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应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陈出新,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有更强的学习、适应与创新能力,因此,在教育学生扎实的、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外,我们还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与能力创新的培养,即授之以渔。学生需要对自己以后从事的岗位有明确的认知,激发学生对新能源汽车相关知识的兴趣,是使学生未来能够进一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很多高职学生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知识还了解甚少,说起某些国产自主研发新能源汽车还嗤之以鼻,因此,让学生认识国产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了解我国新能源汽车相对其他国家的优势所在有很大必要。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我们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活动,要激发学生对未来就业前景的憧憬,要满足学生在今后岗位对知识的要求,又要符合当下新能源汽车技术对学生能力的需要。

3.2根据岗位需求,设置专业课程

通过对新能源汽车电子职业岗位群知识要求的深入分析,对于目前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从业情况来看,一部分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人员,他们要求对电机及电机控制技术、电池及电池管理技术、整车控制技术等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一部分成为汽车检测维修售后人员,他们需要对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基本工作原理熟知,了解汽车油改气的原理。对于另一部分成为汽车销售人员来说,他们需要熟知新能源汽车的各项新性能新指标,对各种新能源汽车的运行情况及特性有所了解。针对汽车电子技术就业岗位的要求,我们来设置专业课程。以汽车电子技术为例进行分析,高职院校的新能源汽车维修培养计划需要包括:相关机械图纸认知、汽车零部件结构的拆卸组装、电气设备常识、电机构造及维修等方面,此外对混合动力车的结构、工作原理、营销等需要具有一定的常识了解。对相关行业典型知识理论进行符合教学进度的施教,对具有内在联系的相关课程进行由简至难的过程施教,课程学习计划中需要对学习目标、内容、进度进行综合分析考虑。

4结论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应以就业为导向,与汽车产业发展与时俱进,结合职业特点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培养出符合当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汽车电子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苟春梅,吴民.浅析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7275.

对新能源的了解范文第2篇

1 新能源材料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新能源材料课程专业性和社会应用性比较强,涉及面比较广,是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学、能源技术科学、电子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并且时代性强,知识更新速度特别快,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既要善于综合各种专业知识,又要注意实践动手性,同时还得关注社会在新材料方面的最新发展动态,把握最新的新材料方法和技术。新能源材料课程目前在各大高校材料院系都有开设,教师们对教学形式和方法也作出了很大的变革和改动,但从目前的形式看,新能源材料的教学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1.1 课程内容基本以书本为主,而绝大部分书本知识均是已经很成熟或比较成熟的基础理论,社会新技术新材料的更新速度很快,课程教学如果单纯以上面内容为主,教学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体现不出新的概念,跟不上社会科技的发展。

1.2 教学形式跟不上教学内容的时代节奏。内容体现了创新、先进、科技,但是教学形式没有跟上科技的发展,很多只是单纯的把黑布板书转移到PPT上面,没有真正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缺少现代化教学特点。

1.3 授课方式主要集中在教室,缺乏实践性。新能源材料设计到诸多新材料制作的新方法新技术,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性,因此,实践课堂的缺乏导致学生对课堂内容缺乏本质的把握,缺乏技术的创造性。

2 新能源教学课程改革探讨

2.1 整理课程内容,构建课程资源库。因为新能源材料内容更新速度非常快,跟社会热点接触比较广,而书本教程内容难以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所以,教师在准备课程教学内容时,在书本内容上要创新,跟上社会科技的发展。教师要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包括一些典型的案例分析、基本技能、工厂加工视频、前言专题、热点问题分析等等,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尽量多接触社会科技的发展,关注新材料在世界上的发展动态,同时,利用网络的视频资源,多让学生接触新材料的加工制作技术,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开拓学习视界和思维模式。

2.2 利用现代化教学,建立网络空间课堂。现代教学方式非常多样,网络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了诸多便捷途径,但目前教学比较局限课堂上的PPT讲解,没有真正利用起互联网等技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空间,整合所有教学资源,包括教案、视频、作业、微课等等,通过网络课堂进行沟通和讨论,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网络空间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整合各方资源,建立共享的网络空间课堂,可以集合各大高校的资源,包括实验室资源以及师资力量资源;网络空间可以集合各种企业以及研究机构的资源,邀请专家们给同学们讲解实践经验,可以参与企业相关项目讨论和研究,链接相关工厂、企业主页,掌握新能源材料产业化经典案例,实时了解材料生产制备整个流程,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比如针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可以链接到国内大型正极材料公司网址:当升科技,北大先行,湖南杉杉,湖南瑞翔,天津巴莫,深圳天骄等等,或者国际正极材料领导品牌,了解这些企业主要产品工艺流程,材料基本性能基础上,还可实时掌控相关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

2.3 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接触最前沿科技。高校老师一般都有自己的科研课题,科研课题代表着社会热点技术问题,和最新科技关联较近,学生可以尽量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增强对社会前沿科技的了解,提升自己的创新动手能力。老师可以把科研课题分解成若干小课题,分配给学生做,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在科研上面的人力起源,另外学生也能从中学习更多的实践经验。科研项目设计到的高端实验设备较多,同时涉及到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资源设备里面充分学习各种高端设备的操作方法,增强科技见识,同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已具体的项目为依托,创造更多的新技术和方法,积累项目实验经验,开拓自己的专业视野。

2.4 建立课程专业实习,进入工厂实践基地。学校可以积极联系当地材料类企业,或者和实习基地关联,在新能源材料教学的基础上,组织一次基地课程专业见习,时间为一天,让学生进入企业生产车间,观摩企业材料加工方法的工艺流程,体验工厂生产实际,了解本行业的发展规范、发展前景以及加工制作的生产水平。学生还可以趁这个机会跟企业的工程师们交流,学习他们的现场经验,请他们介绍工厂材料制备和加工的方法、工艺,了解生产加工的设备以及新方法,积累行业生产经验,和课本理论知识相结合,加深对新能源材料以及各种新方法、新技术的了解。

对新能源的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能源;创新实践;选修课

作者简介:张巧杰(1978-),女,山东济宁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白连平(1956-),男,黑龙江鸡西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北京?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0JG1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7-0059-02

近几年,国家对新能源利用越来越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政策。目前北京市较为重视“新能源”学科点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议在有条件的院校建立新能源培训试验中心,以培养一大批能胜任新能源发展需要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电气系开设了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系列课程,将侧重于新能源开发与电机节能技术,专业特色突出太阳能发电技术、电机节能技术方面的能力培养。“新能源导论与创新实践”是新能源系列课程的开端课,是给低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主要介绍新能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主要设备、研究进展、主要应用及国内外最新的有关研究成果,使学生了解新能源的基本理论、研究进展、作用与地位,了解新能源的特点应用及相关的政策。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对“新能源导论与创新实践”课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对开设课程的意义、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优化。

一、开设“新能源导论与创新实践”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传统能源消耗量大幅增长,引发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为此,发展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一方面,发展新能源产业孕育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将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引领中国经济走向低碳化。虽然我国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然而推动新能源行业前进的人才供给却显得捉襟见肘。高素质专业人才和核心技术的缺失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当前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据估算,到2020年在风电领域的从业人员就将会有几十万,其中包括几万名专业人员。根据《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未来10年内国家每年平均要开工建设5~8台以上的核电机组,预计每年对核电人才的需求有数千人,而全国每年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总量不超过500人。对于快速发展的太阳能产业而言,人才供应同样面临严重不足。在这种背景下,开设“新能源导论与创新实践”非常有意义。

“新能源导论与创新实践”共计32学时,其中讲课16学时,实验16学时。该课程属于认知课、基础课,开设学期较早,实验所占比例较大。开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世界能源状况和发展趋势、中国的能源状况和发展趋势、目前常用的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开发及应用现状。课程涉及能源基础知识、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核能发电技术、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地热发电技术、海洋能发电技术、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等。开设16课时实验的目的是给学生一个系统设计的概念,初步认识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等基本内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以后参加学科竞赛作准备。让学生有新能源的概念和认识,通过动手调试太阳能智能车,培养初步动手能力,提高实践兴趣,为以后参加学科竞赛打基础、做准备。

二、理论教学

新能源发电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门新技术,其知识内容更新速度很快。因此,必须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以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改变以往“填鸭式”课堂教学,以“探索型”、“服务型”和“研究型”教学为主。由以往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逐渐向学生自主设计课题的“开放型”实验转变。发展学生的开放式创新式思维,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想象力,充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

1.教学内容

主要介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含义和分类,涉及类别主要包括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风能、小水电、海洋能、燃料电池等。总结和分析国内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资源状况、开发现状、总体布局、重点领域及发展前景,介绍了部分太阳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发电、风能发电、小水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工程项目案例。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世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成果,有些新能源发电技术已经进入商业化发展阶段,因此教学内容也要跟随技术发展而不断更新,现有的教材内容较陈旧,对新技术的介绍较少,一般只能作为参考教材。对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基本结构等选用教材章节内容。将查阅最新科技发展成果和科研成果、新技术的发展趋势等作为教材补充内容。既向学生介绍新能源发电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通过最新科技发展成果介绍,也让学生了解科技前沿的最新动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推荐专业网络平台、论坛、科技文献,作为教学内容和课后拓展阅读材料,既将最新的科技知识组织到教学内容中,也培养了学生查阅文献、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与时俱进的社会所需的新能源技术优秀人才。

对新能源的了解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能源;金融租赁;推广可行性

一、背景

(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情况

我国新能源汽车驶入快速发展轨道。虽然新能源汽车在中国汽车市场的比重微乎其微,首先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有限。国内消费者买车考虑更多的还是满足基本需求,就是代步,因此省油和车价便宜就成了选车的重要因素,至于是否环保,目前恐怕还不在大部分消费者的考虑范围内。同时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需要完善。目前的新能源汽车标准主要是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测试、性能和安全方面做了基本的规定,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没有统一的标准,企业投入资金研发新能源技术就会缺乏具体的指导而无所适从。

(二)金融租赁模式的发展情况

众多实体企业对融资租赁了解甚少,仍未深切认识到融资租赁的优越性,加上传统“重买轻租”的观念根深蒂固,束缚了金融租赁业的发展。企业在选择设备投资方式时,首先想到的是自筹资金购买,把融资租赁只作为解决资金链困难的权宜之计。从相关决策和监管部门来看,对于融资租赁的认识、定位和管理经历过摇摆,虽然逐渐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还不够充分和清晰。

二、数据分析与处理

此次问卷总数为300 份,其中有效问卷283 份,样本数符合标准。此外,在进行结构方程分析之前,要对样本的科学性进行检验,判断问卷指标的信度与效度是否符合标准,以保证结构方程得到的结果真实可靠。

(一)新能源汽车金融租赁模式成本收益的层次分析模型

基于信度和效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新能源汽车金融租赁模式成本收益的层次分析模型。通过对调查问卷得来的数据进行整理,对准则层1 和准则层2 及具体目标层的相关因素构造比较矩阵,通过比较矩阵的建立以及对矩阵的求解,得出各因素所占的权重,分别如下表所示:

由调查问卷及所得的数据显示,成本和收益的所占的重要程度相同,均为0.5,考虑到成本和收益对新能源汽车金融租赁模式推广的影响,这也符合事实,因为无论是成本还是收益,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对新能源汽车金融租赁模式推广都有重大影响。因此这里不再构造矩阵。

其中B1、B2、B3 分别代表充换电站运营商、公交公司、租赁公司、W为所计算的各因素的权重。因此,对于总目标,即影响新能源汽车金融租赁模式推广Y的主要因素的权重,我们可以表示为Y= W(i,j)M(i,j)N(i,j),算出总的权重向量为:Y=(0.004382,0.010285771,0.077327,0.000994,0.009714,0.009714,0.037104,0.037104,0.00226,0.00226,0.00791)。通过对一致性指标CI 和一致性比例的CR 的计算对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其中发现CR<0.1,即所得的数据符合一致性检验,因此所建的层次分析法模型成立。

由此即可看出各个因素在新能源汽车金融租赁模式推广中所占的权重,其中基础设施、租车费、汽车维修费等因素占的权重相对较大,通过对权重的比较,可以对影响新能源汽车金融租赁模式的推广的重要指标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金融租赁模式下消费者效应分析

1.信效度检验

我们采用Cronbach’s 系数和折半信度系数对信度指数进行检验。调查得知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金融租赁模式效应分析的内生潜变量的Cronbach’s 系数和折半信度系数均大于0.8,说明潜变量所对应的问卷题项具有良好而稳定的信度。

本次调查问卷的潜变量维度构想和题项设定是基于文献综述、相关理论、知名相关变量、专家审查和修订、预调查情况等综合考虑的结果,基本保证了问卷的维度和题项能够包含影响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认知的主要因素,并具有代表性,因此保证了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2.结构方程分析及主要结论

我们主要讨论消费者自身状况、经济状况、了解程度、政策因素和消费者效应之间的关系,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在收集数据的时候难免存在误差。因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能够有效的避免这些问题,不仅能够处理数据误差的问题,还能分析各个潜在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因此,我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对此次调研模型进行分析。

由前述分析可知,各变量的信度和效度满足了规定标准,因此适合做结构方程模型。本文中各潜在变量的度量指标为:

自身状况包括X1 性别、X2 年龄、X3 学历和X4 地区四个度量指标;经济状况包括X5月收入和X6职务两个度量指标;把握状况包括对X7新能源汽车的了解程度这一个度量指标;政策因素包括X8政府这一度量指标。

然后将其转化为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图,如下图所示。本文用e1-e8 表示各度量指标的测量误差,用e9-e12 表示各潜在变量的测量误差。同时利用AMOS软件来实现结构方程模型的参数估计和效果统计,对原始数据进行操作处理,运行过后得到各参数的估计值。通过我们的数据分析和计算,各个潜在变量的度量指标的因子载荷最小的为0.56,最大的为0.81,均在0.5-0.95的区间范围内,并且全部达到了0.05 的显著性水平,其中最小误差为0.19,没有负的误差方差。由此可知,模型符合基本拟合标准。

分析得出,消费者自身状况、经济状况、了解程度和政策因素均对消费者效应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消费者自身状况影响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效应的感知,较为年轻、学历教高或处于较发达地区的消费者更易于接受新能源汽车,并对此抱有乐观态度。经济状况对消费者效应的影响表现在中上层收入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纳程度高于低收入者。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了解程度与其效应呈现正相关关系,表明新能源知识的普及对其推广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最后,政策因素例如政府补贴能够有效的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进而促进民众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提高消费者效应。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现有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成果距离市场推广和商业化运作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深圳也是在初步试行这一模式。在新能源汽车的金融租赁模式中,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间存在着较强的技术关联效应,这一效应又直接影响产业链的发展和完善。在金融租赁模式中,涉及的三大运营商构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上下游,它们之间的技术供求关系必须要保持平衡,一旦失衡,往往会阻碍技术传导,进而影响产业链的发展和完善。深圳市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种类齐全、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为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总体上来说,深圳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较小,新能源汽车并未普及,同时市场推广力度并不是很大,商业化进程缓慢。新能源汽车的金融租赁模式中存在租赁企业与承租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风险,其中出租人即租赁公司往往承担了整个租赁期间设备价款的全部风险,包括承租人公交公司经营不善或因市场变化不能支付当期租金的风险以及利率风险,还包括设备在租赁期间贬值的风险等。

参考文献:

[1]倪天鹿. 浅析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竞争力[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192-193.

[2]李薇薇.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绿色知识产权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2.

对新能源的了解范文第5篇

新能源是21世纪人类解决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两大关键问题的钥匙,未来50年是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关键期,21世纪也是围绕新能源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高速发展期。新能源技术是涉及电气、动力、材料、控制、电子、计算机、信息等多个学科交叉的高新技术,为了推动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需要加紧新能源技术的知识传播和相关人才的培养,为此,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开设了“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

根据本校的实验条件和综合实力,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重点不是新能源与电力系统的结合,而是新能源发电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的结合。该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新能源发电技术现状,掌握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水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核能发电、分布式发电等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工作原理、系统硬件组成和控制技术,为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新能源发电系统及控制技术、电力电子系统设计与控制打下基础。

一、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随着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实践环节也随之更新,这就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其中实践教学改革是重中之重。教学实践表明《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需要工程实践能力加深对新能源发电及控制技术的理解,教学过程中需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更加注重实践性、创新性、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便更好的和课题、科研衔接,为从事新能源专业打好基础。综上,急需进行《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二、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教学内容

新能源发电技术突出新能源发电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与控制技术的有机结合,除了讲透三部分内容,还要将他们有机结合起来。但授课学时仅为32学时,内容繁多,课时有限,要想在课堂教学时间内使学生有效掌握关键技术,需要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筛选。梳理教学内容,将其分成两部分:一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电,以便持续获得二次清洁能源――电能;二是对电能通过变换与控制,满足高质量的终端能源消费需求和电力的高效管理。

我国具有开发可再生能源的条件和历史,近年来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以年均超过25%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能源领域增长最快的两点。截至2014年上半年,中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了2.9亿千瓦,风电装机容量达到了83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了2200万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超过全部发电装机的30%,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超过全部发电电量的20%,风电装机容量连续5年快速增长,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预期,连续五年新增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一,太阳能光伏电池和太阳能热水器产量均居世界第一,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新能源发电的主力军。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源、核能等其他新能源发电技术还处于实验研究或商业探索阶段,市场份额较小。鉴于此,本课程首先介绍国内外新能源发展状况和最近技术,然后介绍新能源发电系统中涉及的电力电子变换电路及相关参数设计,再介绍新能源发电系统中的控制技术及控制算法,最后介绍各种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工作原理,硬件组成及相关的控制技术。

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第1章新能源与发电技术综述,介绍国内外新能源发展技术及经济数据,这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结合每年的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国内外政策分析、各国的能源发展规划,使本章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第2章介绍新能源变换与控制技术基础知识,除了复习电力电子技术里讲述的AC-DC、DC-DC、DC-AC、AC-AC四类典型变换电路,还增加了新能源发电系统里常用的驱动和保护电路分析,新的拓扑结构分析等内容。第3章为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重点介绍光伏发电原理,太阳能电池板的电特性,离网型及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跟踪控制技术、光伏发电系统的控制策略。第4章为风力发电控制技术,介绍风力发电机组及工作原理,控制策略及相关的并网技术。第5~8章分别介绍水力发电技术、生物质能发电技术、海洋能发电技术及温差发电技术,第5~8章根据学时安排及教学效果,可安排自学,或者作为选学内容。

三、新能源发电技术实践内容建设

新能源发电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工程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添加实验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技能、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践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仿真实验和实际电路设计实验。仿真实验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电池建模及电输出特性,光伏并网逆变器非线性控制策略仿真研究,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变流器非线性控制策略研究。实际电路设计实验共4个,分别是太阳能最大功率跟踪控制器设计、铅酸蓄电池充电控制器设计、小功率风力发电系统设计、基于uc3906的蓄电池充电管理器。

具体实施办法为,仿真实验在matlab仿真实验环境下进行,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仿真完成后按照要求的格式撰写实验报告。实际电路设计实验首先学生选题,根据不同的内容2~5人一组,然后小组成员分工,教师根据学生的程度可适当调整;然后设计电路,进行相关参数计算、器件选型;然后进行电路焊接、调试、软件编程、软硬件联合调试;组织学生答辩,最后撰写报告。由于实际电路设计实验以设计和分析为主,电路选型、参数计算、控制算法都要学生自己设计,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动手,单独操作,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采用开放式、案例式、讨论式、实操式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指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本,而是多渠道开放式的,可选自图书馆,也可以选自互联网,教师有引导性的推荐一些主要参考书和阅读资料,鼓励学生自己查找和组织学习资料,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接触国内外最新、最成功的教学内容和学科前沿信息,使学生了解科技的最近发展形势,站在学科发展的前列;另一方面,通过自己查找资料、组织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知识管理能力、自学能力和习惯。案例式教学将身边案例搬进课堂,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建立起系统设计概念,了解系统设计步骤、设计方法、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等。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帮助学生建立新能源系统的知识结构,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将学习过程转化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索的提高过程。太阳能光伏发电小系统项目式实操教学,在风光互补发电实验平台上,实操太阳能光伏板能量转换实验、环境对光伏转换影响实验、太阳能电池光伏系统直接负载特性实验、太阳能控制器工作原理实验、接反保护实验、太阳能控制器对蓄电池的过充保护实验、太阳能控制器对蓄电池的过放保护实验、夜间防反充实验、离网型逆变器工作原理实验、独立光伏发电实验、并网型逆变器工作原理实验、光伏并网实验、风光互补功能操作。

五、存在的问题

新能源发电技术及相关的控制技术的实际应用越来越多,需要大量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在授课过程中发现该课程存在如下问题:(1)教材问题。国内外已经有多种版本的新能源发电及利用技术的专著,由于新能源发电技术涉及能源种类繁多,应用规模和水平相对较低,许多技术有待完善,开设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专业也比较繁杂,缺少一本能兼顾各种新能源发电技术、控制技术、实验设备,并且能和学生专业基础很好结合的教材。(2)缺乏实践教学内容。现有的新能源发电技术实验平台大都是演示型操作平台,价格昂贵,导致不能满足每个学生都有动手设计、动手操作的实验要求,可操作性比较差。(3)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薄弱。目前新能源发电技术一线教师大都是从相近专业转型过来的,缺乏新能源发电系统研究,缺乏工程实践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