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教学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了落实新课程计划,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学生被动机械地学习知识的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对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进行了分析,现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巧妙引入,激发兴趣。
探究性教学的引入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原有的知识水平。
如在讲不等式证明的例题时,由于是阴雨天,教室的光线较暗,于是用以下问题作引入:大家知道,建筑学上规定民用建筑的采光度等于窗户面积与房间地面的面积之比,但窗户面积必须小于地面面积,采光度越大说明采光条件越好。试问增加同样的窗户面积与地面面积后,采光条件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为什么·学生很快进入了探索状态,并找到了问题所隐含的数学模型。由于有了实际背景,同学们的探究热情异常高涨,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构造函数法、定比分点法、数形结合法等多种方法竞相出现。在解题回顾中,师生还共同对问题进行了引申、推广及相应证明,从而增强了学生探究的信心和勇气,也使学生领略了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快乐。
又如,在讲授对数计算这节内容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将一粒芝麻的重量和太阳相比,似乎是一个毫无疑义的话题。若让芝麻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再将所得的全部果实继续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这样一直到第十三代后,所得芝麻的总重量将比太阳还重。同学们,你们相信吗·问题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很快吊起学生的学习“胃口”。学生思维马上变得活跃起来,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指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提供学习材料、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造成“认知失调”。“学起源思,思起源疑”,如果教师有意识地设疑问、立障碍、布迷局、揭矛盾,那么,就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达到激发思维的目的。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
如“平面的基本性质”一节的教学,向学生提问:你能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下列问题吗·(1)怎么检验教室的地面铺得平不平·(2)为什么用来作支撑的架子大多数是三角架·(3)为什么只要装一把锁,门就能固定·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的作答、感悟,把这节课的重点、难点逐步引入,调动了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三、鼓励自主探究,培养发散思维。
进行课内“自主探究”的活动,使活动完全按照预定轨道运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否则就谈不上“自主探究”。课堂上,只要“主道”能正常运作就行。鼓励学生自由准确表达,帮助学生流畅表达,使学生有信心表达,学会与他人沟通。鼓励学生多方面发现,鼓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己的思路,均应给予鼓励;即便是学生的回答偏离教育目标甚远时,也不要给予绝对否定,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共同讨论。
例如,AB为过定椭圆左焦点F的弦,求AB中点C的轨迹方程。该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求解,进而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过了二次曲线的有关知识,大家能否运用有关的知识,将上述题目进行改编·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对于跃跃欲试的学生给予机会充分展示。通过讨论,得出了以下问题:
(1)将题中的椭圆分别改为双曲线、抛物线,求相应的轨迹。
(2)将题中的焦点改为坐标平面上一定点,曲线分别改为圆、双曲线、抛物线,求相应的轨迹。
(3)将题中的结论改为:求弦AB的一个定比分点(如三等分点)的轨迹。
(4)把椭圆分别改为双曲线、抛物线,结论改为求弦AB的一个定比分点的轨迹。
(5)将过定点的弦改为定向的弦(即平行弦)或具有定长的弦,求弦中点的轨迹。
这样,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训练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满足了多样化学习的需要。即运用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对每一个数学题予以审视,积极发掘可能蕴含着的新内容、新方法、新的推理和新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识字 认识 加强 发展
识字教学虽然不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识字的多少以及对所识的字的理解程度,决定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所以初中语文教学要摒弃浅薄,回归本真,扎实搞好识字教学。
初中语文无论是识字教学还是阅读教学都应扎扎实实地进行,随意性的浮光掠影式的教学不是“启发式”,而是不负责任。就识字教学而论,深入把握编者意图,充分利用识字工具,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落实每个生字的音形义,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记忆,进而转化为能力,是摆脱识字教学薄弱的关键。
汉字多数为形声字,利用其声符提示读音、形符点拨字义这一特点进行识字教学,变枯燥的符号识别为生动形象的、音形义、用途全部到位的、轻松愉快的识字活动,既能满足青少年强烈的求知欲,又符合“思维心理学”的普遍规律。
利用形声字尤其方便辨字、记字,是由于形声字的形符有象形、表义或直指事物属类的特点,学生熟悉这一特点,有利于准确辨析字形差异,推断字的用途,例如“荣、荥、萤、莹、萦”。由于形符的象形特点,因而形象性极强,容易激活联想与想象。学生如果对某字的字形感到含糊或已遗忘,就可以借助因声求义的反推理,联想该字的声符、形符及组合,在联想过程中,很容易激活记忆的恢复与再现。学生查阅字典时,因为形符表义形成的心理智能,能迅速从许多义项中区别出本义、引伸义、比喻义,提取出自己需要的义项。
识字要读准音,声符已提供了大概读音,配上形符的表义,正音也不难,当然也有因为粗心而“秀才只识半个字”的,但一般说来,读错的量远远小于写错的量。至于少量属于会意字而经常写错写别的,如“步、既、即”等,不妨交代一下其原理,“步”是两个正反“止”的组合,“少”是反“止”的变形,于是“徒、徙”的区别就清楚了。明白了“既”的“已经”义和“即”的“就”义的成因,“既然”“即使”就不会写成“即然”“既使”了。
利用形声字原理识字记字,形象、生动、效率高、记忆牢固、费时少,只要引导得当,学生把握要领,形成习惯,就会主动探究,毋需教师字字都讲,也不影响阅读教学。认为这种做法太深奥,学生接受不了的想法,是低估了学生的能力。识字工具不用于识字,只作肤浅的识别声符形符的游戏,这实在是“小学而大遗”。组字的笔画很少而衍生出的字很多,就必有部分字相互的形体大同小异,书写时一笔不慎,则大相径庭。教材里的“形似字”是引玉之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整理、比较、归纳形似字。初中学生应掌握的3500个字里,形似字大致有如下类型:1.相同笔画书写而异。包括长短异如“未末”“己已巳”;横提异如“睢雎”;撇竖异如“凡讯;连断异如“彩释”;形变异如“汨汩”。2.结构相同位移而殊。如“吧邑”“杳杲”“旯旭旮”。3.局部稍增笔画。如“冷泠”“肓盲”“毫毫”。有些形似字在比较时仍要用形声字原理解释,如“菅管”“蓝篮”等。
写别字是受同音字干扰的缘故,但根本原因还是学生对字的音、形、义、用途认识不足。尽管几个字读音相同,但字形、字义、用途有别,教者要善于搜集整理学生经常写别的字,然后帮助学生辨析。例如“度渡”“至致”“象像”等,要利用形声字原理结合社会约定俗成的用法辨清各自用途;“必须、必需”“竟竞”等,利用语法知识,诸如词类及其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来辨别;“名明”“泡炮”等则要讲清文字使用的古今变化,进而纠正“按步(部)就班”“人才倍(辈)出”等同类别字。经教师的指导辨析,举一反三,作业里就不会再出现“艰坚”“残惨”“座坐”“秩次”混乱的现象。
识字难,记字也不易。加强记忆的措施是复习巩固,强调运用是复习巩固的核心,因为运用是主动积极的吸收与消化。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握了字义,对词义的理解虽不能十分准确,但也不会出入太大,再用到语言里,这个生字被融成语言集成块贮存起来。不过这也要老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情境、语境、事态、场面,否则他们会窘于没有能用上这个生字生词说话的机会而放弃。课本里汇集的优美词语数不胜数,学生作业、作文里能用上的寥若晨星,随学随弃,边学边忘,时间一长就又还给了书本。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4-065-1
笔者从事初中化学教学已多年,深深感到,初中化学教学必须重视概念教学,这是化学教学的前提,也是学生学好化学的第一步。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固然要强调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倡对学生创新能力、探索能力、实践能力等素质的培养,但不可忽视对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初中的化学概念教学非常重要,一定要搞好。
一、化学概念的重要性
每一个化学概念,语言都非常严密,它把一种物质或现象的内涵外延都规定得清清楚楚,一丝不落,每一个字都有极其重要的含义。化学概念不但是认识这种事物或现象的最初的符号,而且与这事物或现象有关的一系列变化以及化学原理、实验、计算等方面都需要概念来界定或理解。概念是最基础的化学知识,也是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认识物质属性极其规律的起点。如果学生连基本的化学概念都糊糊涂涂,弄不清楚,那以后的化学学习肯定是一头雾水,进入了迷阵,严重措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影响化学教学质量,学生真正步入化学的殿堂是很难的。
二、做好化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措施
1.直观法加深学生对概念的形象理解,发展学生抽象思维
初中学生由于思维心理发展不健全,他们的思维还主要以直观为主,抽象思维不发达。因此,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时,要尽量从生活、从身边的具体事物入手,引导学生理解。更应该利用直观的手段,用模型来帮助学生认识。比如,原子、分子的结构,它们是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想象不出来。这时候,老师可以用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模型结构,从而让学生形成原子、分子等概念。同时更要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把一些具体的化学变化过程,用模拟手段画出来,可以让化学反应过程清楚地展示出来,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因为化学是一门科学性极强的学科,有很多的知识靠形象思维很难做到,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加强。
2.深入分析化学概念,让学生立体性地理解
如果学生不能深刻地理解化学概念,他们只能死记硬背,这不但对概念的理解过于空洞,而且对以后的学习也会不着边际。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不能是支离破碎的,而应该是全面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并能利用化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教师要紧扣概念的每个字眼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全面地理解,不但知一,而且知二,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老师应该从内涵和外延上向学生讲明讲清,使学生深入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比如,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无新物质的生成是二者的根本区别。有新物质生成的就是化学变化,只在量上增减或形态变化的是物理变化。比如,水变成水蒸气,结成冰,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它是化学变化,其实它们都属于物理变化。这就是没有把握二者的根本特征。或者说是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刻造成的。
在具体概念教学中,老师要对某些化学概念进行全面剖析,把与概念有关的所有的情况一一向学生讲清楚,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应用起来才不会跑偏。比如,催化剂这个概念,其中“改变”的含义是加快,也可以是减慢;“不变”的含义是指质量与化学性质。很多学生将“改变”只理解为加快,不考虑减慢。将“化学性质”误认为是性质。事实上,物质的性质包括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因此,概念中的化学性质不能随便理解为性质。又如,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很多学生错误的理解为氧气,事实上,概念中的氧不只是指氧气,它还包括含氧化合物中氧的意思。
3.对比法助学生形成正确概念
化学上很多概念具有对立性,教师要充分运用对比手法将二者的概念进行比对,使二者的区别通过对比手法更鲜明更直接,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更全面,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等等。用对比手法,不但学生深入理解了各个概念,而且对二个概念的异同都有深入理解,收到一石二鸟的教学效果。运用此法,教师教起也简单,学生学起来也轻松,课堂的知识密度又大,教学效果又好。所以,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大力运用此法。
4.充分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实验。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同样要重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对酒精灯的使用等基本概念,学生只有多次实验实践,才能对概念有真切的理解,明白概念中的科学含义和科学要求。比如,饱和溶液与未饱和溶液,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亲手配制,这样学生才可以体会到概念的含义。溶解度、质量守恒等概念,学生只有亲自做实验,并在实验中亲自体会观察和感受后,才会对概念理解起来容易,或者发现与概念不同的新东西。
5.在实践中巩固化学概念
[关键词]导学案课堂教学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10
2015年,恰逢我县教育质量提升年,我校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先后开展打造高效课堂,展示理想课堂的系列活动,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笔者认为运用导学案教学这方面是一个较大的亮点,它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尤其是在我们语文教学工作中它的效果很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好比知识的容器,是一个丧失了思维的被动接受者,这样不但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打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妨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利用导学案教学就很好地避免了教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单一教学模式,学生可根据导学案,认真阅读,积极思考,热烈讨论,然后再按照导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在运用导学案教学的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提升,学生是课堂的表演者,课堂是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思维,形成了能力。这样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和谐统一,获得最大效益。
二、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导学案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其便利之一在于教师事先可以根据课的类型、课堂教学目标、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需要学生在课堂上预习、延伸或补充的知识写到导学案上,这样不但节省时间,增大了课堂容量,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例如,过去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往往要用一段时间来介绍作者、写作背景,落实字词等基础知识。而利用导学案,对于这些基础知识就不必一一介绍,教师事先可以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从而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整体和训练体系。然后利用导学案让学生通过预习的方式自己落实,或品味感受语言之美,或拓展视野,这就大大节省了上课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去探究一些重难点,既较好地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信
语文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有些干涩。导学案是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的,就像理科教学中的例题,教师为学生准备好问题情境,设置适当的途径让学生进入情境,然后让学生针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想法、观点,在课堂上互相辩论,通过争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课文内涵就会自然领会。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老师”变“导师”,“学生”变“主人”,教师在课堂上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理解,然后让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去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样不但学生的课堂时间会充分利用起来,而且还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四、利于课堂分层教学,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1在演唱活动中识谱
教唱歌曲是培养学生识谱能力最有利的实践活动,这是由于唱歌时使用、附带乐谱较多。课堂中,每位学生都会带上自己的音乐书进入教室,学唱歌曲时会自然地打开课本对着乐谱演唱,这为我们的识谱教学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有利于学生课外阅谱能力的培养。
从熟悉的音乐中识谱。很多歌曲学生听了后会有所回忆,很想跟唱,我们教师不妨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让学生先唱歌词。这样在教歌曲之前不是先教识谱,而是在熟悉歌曲旋律,对音乐有了美的体验之后,达到“似曾相识”而还不十分“熟悉掌握”的状态下识谱,如歌曲《歌声与微笑》是一首充满美感的歌曲,起句旋律就非常优美感人, 以“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这么通俗易懂的歌词,很能激发学生唱歌的欲望,教师对起句加以引导地教唱,学生很能把握好对曲子的理解,接着再哼唱曲谱就有效果了。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学生爱唱,但歌词不大适合小学生,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随琴或随音响哼唱曲谱,岂不是一举两得。
从简单的音乐中识谱。简单的音乐是视学生的年级和班级水平相对而言的。选择学生会唱的、喜爱的短小精悍的歌曲来学习识谱(如动画片主题曲、耳熟能详的经典旋律),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识谱的兴趣。如在识谱教学时,开始让学生唱出自己儿时最喜欢的歌曲(《小星星》、《两只老虎》、《大风车》、《新年好》等),然后将歌曲的简谱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由唱歌词转变到识谱练习。接下来要求学生先识别各音符的唱法,然后随老师的引导将乐谱唱出来,经过这样的训练,部分学生便能独立视唱。此时的这部分学生对乐谱的兴趣浓厚,于是教师要抓紧这一时机,让他们当小老师,帮助不会的学生进行视唱。
从典型的音乐中识谱。典型的音乐是视音乐而定的。或强弱对比强烈,或速度对比强烈,或特殊演唱符号集中……有利于学生真正感悟音乐符号的作用。如《铃儿响叮当》的弱起音符、《阿童木之歌》的切分音、《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中休止符都较有特点,让学生在音乐新鲜感中学唱曲谱会更有兴趣。如十一册中歌曲《剪羊毛》中的附点音符比较多,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先训练附点节奏的读法、打法,再将整首歌词按节奏朗诵。最后用听唱法学习全曲旋律的曲谱,这样学生学得较快,也不易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的三连音也很有特点,教师可以在钢琴上先弹出曲子的前奏,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歌曲?再讨论刚才老师用的又是什么节奏?逐步让学生明白这就是三连音,它在时值上又是那么的特殊,了解透了三连音,曲子的演唱学生也就没有难度了。
2在欣赏活动中识谱
教师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道德,精神意识地熏陶,进入歌曲情境。所以,在欣赏音乐活动中进行识谱教学,是一个最容易产生效果的做法。事实上,用“听力训练”比“视唱练习”的识谱教学更为妥切。
欣赏简单旋律,促进识谱教学。如欣赏音乐童话《龟兔赛跑》,可以利用这个有趣而富有哲理的音乐故事来打动学生的心灵,也可以采用音乐游戏这种小学生喜欢的音乐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小兔子与小乌龟主旋律音乐的哼唱中完成即兴表演,加深学生的识谱记忆,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贝多芬的《欢乐颂》曲子很简单,但人们会从乐曲那凝重的沉默到冲击黑暗、沐浴光明的激昂中,感受到贝多芬那个时代人们崇尚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亿万人民拥抱起来”的理想,感受到贝多芬那充满斗争和胜利的信念,感受到什么是坚韧的意志,什么是庄严的辉煌。教师让学生充分得感受曲子的魅力后,拿出曲谱让学生在很有感触的基础上学唱歌谱。
欣赏典型曲目,讲授音乐符号。结合音乐分析音乐知识(音调、速度、强弱的表现特征),有利于学生真正感悟音乐符号的作用。如讲授倚音符号,可以从前倚音符音、后倚音、单倚音、复倚音的表现力去渲染音乐的特殊作用,可以用前倚音的机灵,后倚音的留恋,单倚音的纯洁,复倚音的缠绵等内在美学因素,让学生觉得小小的音符蕴涵着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在奇妙的遐想中去识谱会更佳。
欣赏律动音乐,感受节奏奥秘。儿童的天性即好动,让他们在各种不同节奏的音乐中律动,充分发挥学生好动的天性,让他们在动中表现音乐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掘他们的音乐制造能力。如新疆音乐的切分节奏,内蒙音乐的二分节奏,彝族音乐的十六分节奏,陕北音乐的高亢,江南音乐的雅致等等,均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律动空间,让他们在律动中感受音乐节奏的奥秘,对他们学习识谱也有好处的。如民乐合奏《金蛇狂舞》在欣赏前学生视唱了主题旋律,欣赏时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有的半闭眼睛摇头晃脑,有的跟着音乐轻声哼唱,有的甚至手舞足蹈,有的学着电视里指挥家的模样“指挥”起来。学生边听,教师边插入乐曲简介,学生第二次听赏时,就能听着乐曲看着歌谱唱出旋律了。
3在器乐教学中识谱
器乐的操作比学唱歌要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器乐的选择上,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比较易操作的乐器,如:低年级以打击乐器为主,中高年级可选用竖笛或口琴或口风琴。通过学习器乐演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是因为器乐演奏是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在演奏器乐活动时,很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识谱上,诸如音符、节奏、调号等。
学习歌曲后用乐器演奏,让识谱教学更落实。用器乐为歌曲伴奏,不但会增加学习的兴趣,更会加深学生对曲谱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小鸭子》、《粉刷匠》等的口琴伴奏。《小白船》、《送别》等的竖笛伴奏。《八月桂花遍地开》、《拥军花鼓》等的打击乐伴奏都会给歌曲演唱增添色彩,增加?d趣,从而也增强识谱意识的提高。如学唱《过新年》时,可以进行这样一个集体练习:全班学生分为4个组,第一组击小鼓,第二组打小镲,第三组唱歌,第四组手持彩绸表演。这样反复练习,边唱边奏边舞,寓艺术熏陶于表演之中,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整个教室洋溢着幸福、欢乐、喜悦的气氛。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识谱教学开展地形象生动。
欣赏乐曲后用乐器演奏,让识谱教学更深入。欣赏曲目是经过时代洗礼的经典曲目,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学生用乐器再现主旋律,会在学生的心里产生一种兴奋感,“我也会演奏名曲啦”!如贝多芬的《欢乐颂》、莫扎特的《渴望春天》、李焕之的《春节序曲》、刘天华的《光明行》等各曲中的主旋律都可以让学生尝试着演奏。
4在拓展练习中识谱
表现歌曲编配适当情景。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乐器或音源,有利于学生对不同力度、速度、节奏的理解。如《苗岭的早晨》中音乐原所表现出来的鸟鸣声,是一种自然情景的描绘,让学生用口哨来模仿音乐的鸟叫声,对于高音与音符会有新的认识。《金蛇狂舞》中的锣鼓节奏会加强学生对生活情景的创作,也会在创作中加深对音符组合的理解。
运用音乐要素填词歌唱。让学生填词歌唱,可让其先简单的乐句填空的方式进行,也可让学生随着熟悉短小乐句而展开丰富的连接创作而达到创造思维的开展,会对小小音符的巨大作用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进而促进学习识谱的积极性与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