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心理素质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音乐;学前儿童;心理因素;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47-01
一、音乐活动有助于学前儿童注意力的培养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注意力在教育心理学中非常重要,它是保证学生顺利获取知识的基础。很多孩子的学习效果不好,学习效率不高,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注意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意志力的增长而不断加强的,越是在年龄小的时期,注意力的控制越差,注意的时间也越短。但是在学前儿童时期,注意力的培养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
注意力的培养可以有很多方式,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利用音乐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音乐的学习有很多类型,如有声乐学习和器乐学习,这些学习内容是儿童所喜爱的,同事在学习声乐和器乐的时候都要保持积极的注意力。根据学生的注意力发展情况,我们根据幼儿注意力发展的特点,按照不同年龄来进行教学,有目的的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注意力。在注意力培养方面,器乐的教学更为明显一些。器乐的学习,对于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例如钢琴学习,幼儿在学习钢琴时需要对乐谱认真的阅读,要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养成良好的读谱习惯,听教师讲解的时候,也要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掌握弹奏的要点。在自己练习演奏时也要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既要阅读曲谱,同时也要控制好自己的手指,对手眼协调能力,手脑协调能力,都要不断地锻炼。通过整个钢琴的学习过程,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学习都与注意力有关,如果没有好的注意力就不可能取得好的学校效果。也正是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幼儿的良好注意力,这种注意能力的提高伴随着学习时间的延续而逐渐发展,以至于延展到其他学习活动中。可见音乐学习对幼儿注意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二、音乐活动有助于学前儿童意志力的培养
意志过程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意志过程是人心理活动的一个方面,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意志过程在人心理活动中非常重要,是意志的力量使我们在处理问题或者面对问题的时候能积极的去面对,合理的进行解决。学前儿童对意志过程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少,往往将自己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停留在情感过程中,在学前教学中,我们将引导学生的心理过程逐渐进入到意志过程阶段。
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意志力的帮助来完成。音乐是容易被幼儿喜爱的,把握住幼儿的兴趣爱好,对这种兴趣进行培养,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鼓励幼儿的学习兴趣,比如对于学习钢琴的幼儿,可以从对钢琴的认知、对钢琴学习的喜爱、到用自己的意志力来实现相应的学习阶段目标。学前儿童教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音乐学习对意志力培养的作用,帮助幼儿逐渐养成用意志力控制自己行为的好习惯,这样的心理素质将对人的身心发展有重要意义。
三、音乐活动有助于学前儿童良好情绪的培养
幼儿期是人心理因素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期,情绪情感的塑造在学前儿童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一个人必备的心理素质,积极良好的情绪是学习生活的保证,在学前儿童期合理构建幼儿的良好情绪,体验积极向上的情感是十分必要的。
学习音乐可以培养幼儿积极良好的情绪,体验积极向上的情感。丰富多彩的音乐使幼儿感受到愉快的情绪状态,感受到表演带来的成就感。如,让幼儿学唱欢快的儿童歌曲,并伴以游戏或律动操,多方面的感官刺激调动孩子的积极性。组织进行演出,器乐合奏或者合唱活动,这些活动丰富有趣,幼儿积极从事。经常用积极的情绪来刺激幼儿,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愿意去探索知识,鼓励幼儿的好奇心,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四、音乐活动有助于学前儿童合作能力的培养
学会合作是现代教育对学生素质的新要求,建立起良好的与人合作能力,是现代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学前儿童音乐知识的学习,可以建立起幼儿合作能力。
现代中国家庭中,在金字塔形的家庭结构中,处在塔尖的独生子女们,表现的极其自我中心,家庭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可以由孩子自行支配,这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在幼儿园这样的集体生活环境中,很多幼儿难以适应,不愿意融入集体生活中。学前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音乐教学内容来逐渐改变这样的心理现象,使幼儿学会合作,帮助幼儿建立起合理的人际关系。音乐教学的内容让幼儿所喜爱,可以合作的环节非常多,如进行器乐合奏,以班级为单位学习打击乐曲目,每位幼儿使用一项乐器,教师合理的编排,组织进行演出,在这种合作中,幼儿逐渐认知到合作的重要性,潜移默化的增强了幼儿的合作精神。
五、音乐活动有助于学前儿童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是人积极进取的动力,是每个人所共有的一种潜在能力,怎么样将其调动出来,需要通过合理的方式来不断地训练和培养。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学前教学所设置的课程简单生动,极易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这正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时期。歌唱、舞蹈、器乐表演等,不但要进行学习,而且要适时的展开表演活动,使幼儿逐渐习惯展示自己所学的内容,无形中让幼儿树立了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一、营造沟通无障碍的个人环境
尽可能多地接近、了解学生,与学生交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有威信、敢于倾诉和乐意信赖的人,是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任何认为听力残疾儿童缺乏思想的想法都是极其错误的,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情感世界,他们大部分不良思想及其外在的行为表现都是心理上的压力或困惑所造成的。所以教师应该多抽时间陪学生玩一玩、聊一聊,探寻他们犯错误的根源,赏识他们的判断能力,信任他们的改变,宽容他们的不足。实际上,学生们感情很脆弱,对他人有很强的依赖思想,当他真实地感觉到你在重视他、关心他时,他就会主动走向你,找你倾诉,盼望得到你的夸奖和安慰!这,就是我们创造出的教育机会。关怀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催化剂。老师都要对学生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和童心,这样,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怀和爱护,就产生了愉快的情感体验,也就以友好回报老师,对老师充满了信赖,友好、信赖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敞开了心门。
二、营造团结信任的班级环境
班级和谐环境的营造能为学生的个体发展提供重要的保证。特殊教育学校的班级应该是团结、充满人文关怀、充满理解、尊重和信任的。班主任是这个集体的核心,日常管理中,可以通过民主的管理和组织参加丰富多样的活动,发挥、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调节人际关系,强化集体价值导向,使班集体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我们发现,良好的班集体一旦形成,在相处的过程中,他们能感受到在这个光荣的集体里,有团结的亲密、互助的责任、宽容的快慰……他们的心灵会在这样的熏陶里体味到与人为善的乐趣,并且内化为自律的行为。他们会感觉到集体生活中会有约束,而这种约束是主动意识到的,是自觉自愿接受并服从的。他们更愿意在这个集体里寻找机会突出自己、表现自己的特色。所以良好的班集体,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沃土。
三、营造和谐的学校教育环境
特殊教育学校大都采取封闭式管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生活在校园里,因此,校园教育环境对他们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听力残疾儿童心理缺陷的根本原因在于知识的贫乏。而学习知识,开化大脑,提高智力水平,是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所以,我们要切实规范办校行为,严格落实好各科的教育教学目标;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用更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持续均衡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听力残疾儿童言语活动的能力不强,动机也就不足,如果缺乏应有的训练,那么以词为基础的第二信号系统,会随着年龄的增加更难建立,因此,充分利用残余听力,趁早开展语言康复训练,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最大程度帮助学生恢复或补偿言语能力,是重点,是各科教学绕不开的中心任务。
四、营造协同的家庭和社会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我们调查发现,听力残疾儿童家庭的“完整率”比正常儿童家庭要低得多,比如父母离婚、多人残疾、过于贫困等情况普遍存在。电视不健康节目、聋人犯罪团伙引诱、社会歧视等等不良影响,更是误导听力残疾儿童心理发展方向。所以我们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引导与组织家长们对自己的残疾子女,做到:爱,并有智慧地爱,比如要求家长们学习手语、参加学校专题培训、常常到校陪伴子女等等。社会教育方面,我们觉得首先是学校要优化社会教育资源,达到加深听力残疾儿童对社会正确认识的目的,比如开展社会榜样和警示教育,请派出所民警进行案例教育,决不允许看不健康的电视,上不良网站,杜绝和社会聋人盗窃团伙接触等等。我们也常常让他们走进普通中小学校园和健全孩子联欢、来到敬老院帮助老人、进入社区参加公益活动等。其次,学校通过办校风采、成果的展示,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宣传学生身残志坚、奋勇进取的风貌,赢得社会对残疾人的理解、尊重和帮助,尽力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些,可以维护好听力残疾儿童心理素质发展的生态环境。
五、营造快乐的活动文化环境
快乐的活动文化环境能给学生快乐和心灵的滋养。我校各种大型主题活动,一月一次,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人人参与。“同在蓝天下”――每个月都有1-2次邀请大中小学生来参观、联谊。“我为校园添新绿”――春天,大家一起栽树植草,美化校园。“我是生活小能手”―― 折被子,穿衣服,切水果,沏热茶,大家都来比技巧。“我运动 我快乐”――每年3月、11月,是体育月,开展趣味运动会,师生同台竞技。 “过节了”――六一、元旦、助残日、教师节,用我们的才艺,感受快乐……活动适应学生“童性”,把快乐还给了童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
德育工作也开展小型活动。“闪亮的星”――每月 “文明之星”“阅读之星”“卫生之星”的评比。“感恩的心”―― “雷锋日”“少先队日”,咱们一起到敬老院、福利院,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清洗衣物。“我爱家园”――教室布置,有学生栽种、培养的花草形成的“绿色园地”;有集结学生手工制作、美术、书法作品形成的“艺术园地”;有收集家庭活动、集体活动相片形成的“亲情园地”;有衣着得体,个人卫生保持良好,语言文明学生的“形象园地”……活动使学生感觉到身心的愉悦,是学生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幼儿园 儿童 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也就是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理应成为幼儿园重要的教育内容。儿童的身体是幼稚的,心理同样是稚嫩的,这就需要教育者格外的关注与呵护。如果不科学有效地进行心理教育,那么势必会影响儿童健康的成长。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儿童的心理状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儿童今后的生活。
一、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教育理念与方法,如果缺少有效的实施原则,那么势必会把握不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因此,一定要遵循科学、合理的教育原则。
(一)成功化教育原则
自信心与自豪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儿童自我认知、积极受教、心理成长的重要动力。因此,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不断促使儿童体验成功的乐趣,在点滴进步的鼓励下,自觉进行思想道德认知和情感态度把握。在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应注重赏识教育,即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迎合儿童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
(二)游戏化教育原则
游戏是儿童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儿童坚韧、积极、思考精神的主要方法。对于儿童来说,游戏能够带给他们心灵以愉悦,给情绪以放松状态。一般情况下儿童对硬性灌输的内容十分反感,甚至有抵触情绪,这都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利。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适当采用游戏的策略,在游戏中促使儿童认知、理解和接受事物,并且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得更加新颖生动。
(三)持久化教育原则
在很多人看来,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不需要持久的关注,只依靠某几个教育契机就能够完成。这种观点显然不对,儿童的心理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何阶段的放松都可能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失败。因此,教育者与儿童家长都应该持续关注儿童的心理成长,不能因为各种理由忽略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四)日常化教育原则
生活是一个充满教育资源的宝库,只有利用好儿童的日常生活,才能真正潜移默化的培养出健康的心理素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和谐的外部环境,学校和家庭都有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儿童的心理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不能局限在某一节课,也不能机械的固定在某一个时间段。教育者与儿童家长应该充分抓住教育契机,采取有效措施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在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儿童健康教育应该通过探索新颖、生动、有趣的方式方法,只有让儿童愿意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创建儿童个人心理成长档案
为了有效开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应该为每个儿童创建个人心理健康档案,这便于教师全面、动态的掌握儿童的心理状态,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提供依据。儿童个人心理成长档案应主要包括:1.儿童个人基本心理状况表,结合家长问卷获得相关儿童心理信息。2.儿童个性特点表。3.儿童意志行动状况分析表。4.儿童社会化心理状态情况总结表。5.儿童心理状况个案追踪记录表。
在创建儿童心理成长档案时,应注意采取以下方式:针对那些心理健康问题较少或无明显问题的儿童,可以适当记录得相对简单一些,而对于那些比较难缠、心理不稳定,问题比较突出的儿童,则要相对严格细化档案记录,在记录频率上要保持每月3次以上,并且一定时间与家长沟通分析情况,提出相应解决对策。这样,儿童个人心理成长档案就会发挥效用,真正为儿童心理成长服务。
(二)开展儿童喜爱的游戏活动
目前,我国儿童以独生子女居多,可以说是家长捧在手心里的宝,再加上居住条件的限制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使得儿童缺少与同龄孩子玩耍、交流的机会,也不了解何为友爱和谦让,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养成依赖、孤僻、任性、唯我独尊的性格,做事也缺乏信心。在幼儿园中,儿童有了与其他伙伴交往的机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培养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师还应该利用幼儿园的优势,创设良好的集体生活氛围,让儿童学会互相理解、信任、尊重和接纳,促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师应该适时的表扬和鼓励儿童,提升儿童的自信心,激励儿童积极参与到与同伴的游戏中,利用共同参与游戏的机会,让那些性格开朗、活泼的儿童带动性格内向、孤僻的儿童,激发他们参与游戏的热情和愿望,通过在游戏中儿童之间相互交流、协作,培养儿童的交际能力,促进儿童良好性格的养成。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在活动时将性格内向的小朋友与性格开朗的小朋友安排在一起,让他们直观的感受集体生活的乐趣,培养儿童团结协作的精神,久而久之,儿童内向的性格会得到改善。
(三)设置良好环境营造心理氛围
儿童的情绪极易受到影响和感染,尤其是儿童所处的环境,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隐性的教育资源为儿童创设合理、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以及心理环境。好的周边环境可以给儿童一种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协助儿童做好心情的调节。
科学研究表明,柔和的色彩可以使儿童保持情绪平稳,能够精神集中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幼儿园的教师应该选用柔和的色彩;幼儿园科学工作室的空间划分应该采用半封闭式,在每个操作台之间设置间隔,这样有利于保持儿童心情上的平静,这对情绪易受影响的儿童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另外,还可以种植“心情树”,然后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心情,红色代表快乐,绿色代表平静,灰色代表悲伤,黑色代表愤怒,每天早上,让儿童根据自己的心情将自己的照片挂在不同颜色的“心情树”上,这样教师就可以直观的发现儿童的情绪变化,并据此有针对性的展开工作。
(四)打造家园合作的心理教育平台
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单纯依靠的幼儿园教育就可以的,它还需要家庭的配合,因为家长对儿童的了解是全面深刻的。幼儿园应该积极打造一个家园合作平台,经常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如何使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趋于科学化。因为家长的教育理念相对薄弱与落后,幼儿园教师有必要指导家长端正育儿观念,使得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显著提升。
幼儿园可定期召开家园座谈会与儿童行为分析会,针对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探讨,解答家长具体问题,共同思考有效教育方法。对于儿童来说,家长是人生的第一教师,而到了幼儿园阶段,儿童的教育工作便需要家园共同完成。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双管齐下,做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长应不断提升自身教育能力,同时密切联系幼儿教师,把握儿童在园内的情况,这样一张幼儿园到家庭的大网就能涵盖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幼儿教师的工作也会得以顺利开展,从而为儿童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总之,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幼儿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建立相应的健康教育培养目标,与家长建立积极的联系,使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一种家园共建的高度,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帮助儿童培养起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自身生活质量也在全面提高,人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然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所以要加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理论研究。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分析
对于学期儿童,需要重点培养儿童心理素质方面,促进儿童可以得到全面发展,学前儿童不仅需要具有健康体魄,也需要具有良好的生存能力。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该重点培养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结合现阶段儿童心理健康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分为以下几点内容:
1.先天心理障碍因素
由于遗传缺陷导致其存在智力障碍以及先天畸形,生理方面缺陷、肥胖等。还有各种内分泌腺的活动,进一步导致这一部分幼儿先天便患有自闭症以及多动症等方面障碍。
2.心理因素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每个发展领域都存在相应的心理发展关键期,幼儿从两岁到七岁之间,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在某种程度上有着自己是非标准和行事态度,也会出现反抗行为,对成人的要求,不会向以前那样听话。这个阶段是幼儿个性以及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3.自我意识
幼儿早期自我意识和认知发展对于人格发展是较为重要的作用,将会使其在为人处事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侧重,也将会直接影响家长以及教师之间的合作。
4.家庭及幼儿机构影响
对于幼儿一日而言,其生活过程中是没有办法可以离开家庭以及幼儿园,这也是幼儿生活以及学习的基本场所,家长自身的教育观念将会对幼儿自身心理变化带来直接影响,对于幼儿去适应社会发展存在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在家主要依赖父母,在幼儿园则是依赖教师,所以如果幼儿所处环境不融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幼儿心理发展受到直接影响。
三、幼儿心里健康教育分析
自古以来人们具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爱幼”已经从较为单纯的满足下一代物质需求逐渐发展为关注下一代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对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已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成为现阶段教育行业中关注话题。所以要重视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1.在一日活动中进行渗透
幼儿日常生活每个环节都蕴含较为丰富的教育内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是不可忽视的主要资源,要充分利用一日常规生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教育过程中要倡导玩中学,游戏是独立性培养以及合群性培养的最好方式。
2.心理环境建设
不仅仅需要对幼儿自身安全和舒适程度给予保证,与此同时也需要能够重视对幼儿自身心理环境方面的安全保护,教师以及家长必须要能够学会换位思考,不去责备幼儿,虽然他们心理年龄比较小,但是幼儿对于这方面的心理氛围要求则较为重要。对于我们而言是幼儿最为依赖的人员,因此需要更多的去站在幼儿自身的角度上去对待问题,不可只凭主观意识,从而觉得幼儿自身年龄比较小,不懂事,进而便不会去顾忌幼儿自身的想法,做出一些伤害幼儿自身的事情。
3.幼儿工作者的素质
现如今对于我国的幼儿教育者而言,教师人员自身基本素质并不是很高,很多学前教育缺乏新的师资力量,对于传统教育理念而言,已是无法满足现代化的教育需求,幼儿教师人员通常都是毕业于高职专科院校,通过对比其他国家的幼儿教师来说,依然是存在着十分大的差距,他们对于儿童的表现心理不能做出有效分析以及矫正,也没有办法能够更好做出相应干预和防止,对于一些幼儿园教师在处理幼儿特有心理方面问题过程中,把有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运用,对于这种情况所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无法做到对症下药,与此同时也将恶化幼儿心理问题。
4.家园共育
关键词 和谐 家庭教育 儿童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rmonious Family
Education and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OU Ping
(Depart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Chenzhou Normal College, Chenzhou, Hu'nan 423000)
Abstract Due to various factors,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hildren mental disorder, it is difficult to adapt to society.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and famil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be reckoned with, and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is the key to a harmonious and stable family edu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analyzes the impact of a harmonious family education on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harmonious; family education; children; mental health
1 父母与孩子关系的特点
为了了解这一家庭教育是如何作用于孩子身上的,我们先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讲起: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又叫亲子关系,这种关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人一出生就确定了,而且一旦确定就不可选择,不可更改,不管孩子和父母满不满意,都必须无条件接受。父母虽是孩子的创造者,但却不能改变孩子的各项特征,例如:孩子的性格、孩子的心理、孩子的思想。与此相同,孩子更不能改变父母的特征,无论父母美丑、贫富、健康与否,孩子只能接受现实,接受与父母的这层关系。从孩子一出生,这层关系便不可动摇了。只要亲子双方存在,这种关系就永远存在着。
这种关系还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即父母在这层关系中占有主导地位。因为父母的年龄远远大于子女,他们的社会阅历较足,经验丰富,他们对这种关系的出现是有准备的,因此,亲子关系对父母的各种影响相对较小。相反,孩子对这层关系的出现是毫无准备的,他们不能左右这层关系的存在,不能把握这层关系的特点、质量等,可见这层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相对较大的。
亲子关系随着孩子的年龄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父母与孩子相互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会不同。
2 家庭教育类型
家庭教育就是建立在亲子关系之上的,它的作用双方就是父母与孩子,虽然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各不相同,但其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2.1 专制型
父母把孩子看管的过于严格,对孩子的行为紧盯不放,甚至让孩子按自己的思想去进行行为活动。让孩子听从自己的命令,对孩子的想法、兴趣毫不关心,孩子对于自己和他人的事情毫无发言权,把孩子的思想、思维控制在家长的条条框框中,不允许孩子犯任何错误,一旦犯错就会大发雷霆,不懂得如何正确的去教导孩子处理问题。长此以往,孩子只能听命于父母,从而严重缺乏独立性。导致孩子性格缺乏主见,只知盲从,离开父母往往就无法独立。
2.2 溺爱型
把孩子看得过于重要,甚至溺爱,对孩子的教育无从谈起,只是一味的满足孩子的任何欲望。处处依着孩子,把孩子当成小皇帝。使孩子形成懒惰、蛮横、自私甚至好逸恶劳等不良行为习惯。
2.3 两面矛盾型
家庭成员教育孩子的意见不统一,态度忽冷忽热,心情好时,百般宠爱,不高兴时,大打出手,甚至父母双方争吵不休,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易多疑、多虑,缺乏判断力,性格不稳定。
2.4 民主型
这种是最理想的,它建立的基础是平等,其主要表现是父母尊重孩子并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注意调动孩子的主动精神和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对孩子的期待、要求以及奖励、惩罚做到恰如其分,并让孩子明白父母的意图,能尊重和听取孩子的意见,随时纠正自己在教育中的错误。这种教育类型最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3 家庭教育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3.1 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环境在幼儿期对儿童的影响非常突出。儿童最初的学习就是模仿行为,它总是开始于最亲近的对象,而且孩子为了能更好的适应环境,也只能在环境中来学习。既然儿童成长的环境是父母和家庭,当然儿童会很自然的把父母当作学习的对象;家庭环境,尤其是家庭气氛便是儿童最为接近的社会环境;父母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便就是儿童的生活习惯和方式。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父母行为不端,容易愤怒,暴躁,其子女也是会暴躁易怒的。这些问题不是遗传的,它是在家庭中形成而后在孩子心里打下的烙印,是父母为孩子所塑造的形象影响的。而良好的家庭环境则有利于养成孩子良好的性格。
3.2 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每个家庭环境都不相同,每个父母的文化修养程度也不同。因此,父母对自己子女的教育方式也各不一样。粗暴的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暴躁、执拗、叛逆、任性等性格产生;以和善的态度和方式对待孩子,往往使孩子形成极富同情心、活泼、善良、亲和的性格特征;以过分保护和照顾的姿态面对孩子,孩子往往独立性差、依赖性强、被动性格明显;以冷漠的态度对待孩子,便会导致孩子性格孤僻、阴郁甚至不合群,如上文中所述的四种家庭类型就会导致孩子不同的心理及人格发展。
4 创造和谐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如此之大,因此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但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不是自发形成的,它需要父母做到以下几点,才能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4.1 形成和谐的家庭环境
和谐的家庭环境会给孩子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这种氛围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更直接,更明显。父母要有意识地在家庭中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家风,这就要求家庭成员有良好的伦理道德观念,避免腐朽、庸俗的事物出现,更要防止违法乱纪事件的发生。
4.2 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式
父母希望子女都能够成龙成凤,茁壮成长。教育是有学问的一件事情,如何教育出出色的子女?首先,父母在教育时要适度,要既严格又慈爱,要掌握好严与爱的分寸,让二者更好的结合起来,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是孩子可以达到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首先要有耐心,其次要教育及时,最后,还要管教与爱同时存在,促进孩子的个体发展。
4.3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有效沟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