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

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

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设计;差异

(一)东西方文化的特性

东方文化的代表国度当属我们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中国文化讲究中庸之道,淳朴温厚,淡雅无为。以朴素之衣藏精深奥义与其中,外谦内敛。注重事物的综合性和全局性,处理问题更是纵观全局,再思而行,讲究谋而后定。

西方文化以理性为基础,讲究简洁直白,评价问题更是定量而非定性而评,推崇实验数据是真理是至高无上。加之地域的影响,西方文化中更多的表现出冒险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在西方文化上表现出文化的个性和跳跃性。

(二)文化传统与设计的关系

文化融于设计,设计体现文化,设计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所体现的文化,任何设计都是与其当时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尤其是传统文化应如何与现在的设计继续更好的交融贯通,如何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显然已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

设计是人为的创造,制作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事物,或者模仿自然界的事物加以改变创造出更加人性化的符合人类生活习惯的产品。文化影响着设计,影响着设计师的创作思维。文化通过设计师之手将自身的特征与个性表现在设计师的作品上。深受内敛含蓄的文化影响的设计师,他创作的作品便会表现出沉稳朴素之感;受到简明开放的文化影响的设计师所设计出的作品,会表现出清新脱俗之感,处处体现出设计师的简明快捷的生活习惯和处事方式。

文化影响着设计,而设计又左右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在一个既定的文化背景下,所被创作出的产品会明显的带有这个文化传统的特性。当设计出的产品能够淋漓尽致的表现这一文化的特性时或者未能完全表现文化的特性时,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的步骤和方向就会有所差异。也就是说产品对文化特性的表现程度,将会左右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或者是发展步伐的快慢,或者是发展的方向。

(三)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在设计中的表现

在广告创作方面,东方广告常用情感打动说服消费用户,以促进产品销售,例如劲酒的电视广告词“没有身体,哪有感情”。整个电视广告中出现朋友、同事,还有家人,温情贯穿整段广告,在结尾处的一句“没有身体,哪有感情”,将整个广告的情感推向顶峰,与之前面的那句“我是宁伤身体,不伤感情”交相呼应。整段广告都充满了温馨的气氛,处处动人心扉,感人至深。而西方文化影响下的欧洲国家设计出的广告则表现出幽默、冒险、开放的情感,画面以视觉冲击力震撼消费者。例如西方有一则汽车广告,一个男子开车拉着满车的香蕉来到一处深山密林中,在他停下车去小便的时候,有一个巨大的金刚猩猩把他的车和一车香蕉全都拿走。金刚非但没有对香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反而注意力都放在司机的汽车上,把汽车当成玩具车一样,拿它撞击山峰,最后更是把汽车踹进地底。这时金刚妈妈把汽车随手丢回司机身边,然而汽车完好无损。广告最后紧接着出现汽车的标志。整段广告并没有冗长的广告词叙述汽车的性能,但是以风趣幽默的动画把汽车的性能极大的夸张的表现给观众。

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文化以主体文化为基础,并伴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设计风格的不同进行分析,特别是就东西方文化来源上的差异及东西方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进行比较,提出设计文化要结合本国的主体文化,并将世界多元文化进行选择、提炼,融合于本国的设计文化之中,以便于更好的利用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来成就设计风格的个性化。

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影翻译;中西方文化;文化差异;翻译原则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社会和文化生活领域之间的交流也不断增强。电影在当前各国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其不仅能够传播信息和抒感,而且能够更好的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从而使观众获得艺术上的享受。在当前文化交流过程中,电影翻译起到了重要的文化传递作用。目前我国电影翻译总体质量还不如人意,特别是对于引进的外国优秀影响,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还要针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综合语言规律、文化背景及心理审美等多种因素进行考虑,确保翻译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电影翻译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电影中的审美价值及特征。电影翻译作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审美具有密切的联系,这也使翻译工作包含一定的审美价值。但由于中西方文化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这也使受众在审美方面也存在差异。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美感与生活相联系,而西方国家则认为审美在生活之上,与社会生活具有明确的界限。因此在电影翻译工作中,需要把握好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核心所在。电影作为生活的再现,这也使电影名称中也包含着较多的民族文化元素,在具体翻译工作中,需要遵循审美原则和文化原则,尽可能对原有国家的文化信息进行还原,并利用最为贴切的形式将其传递给受众。电影翻译工作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艺术形式,其以独特的审美理念使更多优秀的电影跨出国界,为全世界观念带来视听上的盛宴,并更好的推动了全球电影艺术的快速发展。

2.翻译工作的表达差异性。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存在较多的方面,如人们表达和思维方式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更重视句子之间的意合,并依靠词语的顺序来表现内容。但西方国家的人们则对句子的形合更为重视,语句结构更为严谨,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中西方人们在思维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分歧,中国人更习惯综合考虑问题,对语句的暗示、归纳和含蓄更为重视。西方人则不同,其更注重分析,语句更重逻辑性。对于中西方语句结构来讲,基本都是主谓宾结构,但由于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性,因此也导致基本句子结构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英文语句结构更为紧凑,能够明确的表达出词语之间的关系,在句子中更多的会应用到衔接词语。汉语句子相对简单,句子较为松散。在电影翻译过程中,由于电影中的台词相对简单,为了能够更好的表现出故事情节的紧迫感,不仅要做到词句节奏对称,而且还要能够让观众理解,要符合电影表现内容的同时,还要与汉语或是英语的特征相符合。

3.电影翻译中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语言承载着一个国家地区的民族文化,因此不同语言其具备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背景,这也使处于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其他地区的语言很难理解。因此对于具有地区文化的语言信息,在电影翻译过程中需要做到正确翻译。需要根据不同国家民族的不同文化习惯来准确对语言的使用方式的进行表达,从而使观众能够更好的理解电影中蕴涵的文化元素。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对于涉及到区域地理文化方面的内容,在翻译时要进行适当的补充,这样观众在观看电影过程中也能够更方便的对电影内容进行理解。

二、电影翻译工作者需要遵循原则

1.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强化双方优势互补。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对于电影翻译工作者来讲,需要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样在电影翻译过程中,能够将文化背景背景更好的在电影翻译过程中进行渗透,有效的避免了将文化背景孤立于语言之外,使其成为观众对电影进行深刻理解的辅助手段。在电影翻译工作中,无论是翻译还是文化背景都是服务于观赏这一共同目的,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挥出语言对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全面提高观众跨文化欣赏电影的能力。

2.增进文化交流,提高翻译水平。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精华部分,同时也存在糟粕。因此在电影翻译过程中,电影翻译工作者需要注意中西文化的互补性,做到兼取并蓄,实现双方文化的相互借鉴和相互交融。随着国际间电影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人类各种文化差距的逐渐缩小,电影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同样对异域文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注重不同文化差异性的特征,不仅能将新鲜元素注入本国文化之中,也能促进本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加速“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在增进文化交流的同时,电影翻译工作者除了培养自身的语言基本能力外,还要学习双方的文化,因为一定的文化语境赋予了该语言特定的意义。加强对语言文化差异的学习,提高翻译水平是缩小电影文化差距的必由之路。

三、结束语

不同国家存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这也使电影翻译会受到不同文化的制约影响,使其印上社会文化的烙印,更好的将中西方文化差异凸显出来。当前我国电影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一些西方国家优秀的影片不断被引入我国,这也进一步增强了中西方文化差异之间的碰撞。作为电影翻译工作者,需要在具体翻译工作中更好的实现对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了解其差异,形成优势互补,全面提高电影翻译的水平,增进中西方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范文第3篇

关键词:茶叶名称翻译;中西方文化差异;理念诠释;内涵表现

就当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状况,以及当前文化交流的具体发展状况看,文化体系之间的融合与应用,已经成为整个文化机制发展的重要状况。就文化交流融入的实际情况看,茶叶产品作为重要的文化元素,其中所具有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内涵,是当前社会大众具体认知该文化资源的重要基础。

1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客观性分析

就中西方文化元素的发展状况与呈现状况看,其更为关键的是容纳了全面、多样化的语言习惯和认知思维,尤其是随着社会大众对整个中西方文化的机制内涵认知不断成熟,如今中西方文化应用最佳效果实现的基础,在于从文化差异性和包容性出发,通过全面剖析文化差异的价值内涵和应用机制,从而实现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入与传承的最佳效果。客观来说,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客观性,实际上是两种文化内涵上的显著差异,而这一客观性存在的根源在于中西方之间文化根源不同,当然这一不同,客观而言是多维度的,无论是社会环境和氛围,同时也与社会大众生活习惯有着明显差别。事实上,中西方文化是在长期发展历史背景下所分别形成的,各种文化元素内涵之间都有着自身差别,而形成根源的差别,决定了必须从客观视角来具体认知整个文化元素的差异。当然,就中西方文化差异来认知时,如果能够选择合适的切入元素,其必然能够为我们精准认知文化差异提供全面了解。在中西方文化元素差异中,茶文化的差异无疑是直接而客观的因素,如果能够从茶文化这一视角来具体认知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不同与差别,其不仅是从客观视角来感受中西文化的不同,同时也是目前多元文化传承发展背景下,所形成的具体认知。结合文化内涵的差异不同,从而帮助我们对当前整个文化理念的应用特殊性和价值观念形成深刻认知。尤其是就当前文化元素应用的具体需求看,在进行文化交流传播时,如果想要实现最佳效果,就必须通过构建完善而系统化的文化机制,通过具体理念的融入和诠释,结合巧妙合适的翻译方法应用,从而实现文化根源的全面融入,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也让文化内涵得到彻底传播。

2茶叶名称翻译活动的开展状况

茶叶名称翻译活动,在专业划分上,就属于茶叶名称翻译活动的具体范畴,艺术与翻译活动相通,无论是整个茶叶产品的内涵认知中需要的文化要素,还是茶叶名称的具体状况,实际上都是整个文化机制的阐现,特别是对于整个茶叶名称翻译活动开展实施来说,其使用的是一种全新的形式,这种茶叶名称,在语言杠杆的应用过程中,进行了艺术化的修饰,从而成为了一种与原语言内涵相同,但是形式和表达方式完全不同的语言机制。当然,就茶叶名称而言,其实际上是一种具有自身特殊性的名称。在茶叶名称翻译活动开展过程中,精准的翻译机制,完善的翻译内容是该活动的核心内容,而在茶叶名称翻译时,要从产品的文化内涵视角出发,通过融入具体的市场化元素,进而实现整个茶文化元素的有效传递。当然,文化上的具体差异,不仅是理念内涵和认知思维上的差异,同时在使用的语言上,也有着直观差异。而从整个翻译活动的实施状况看,如果能够展现文化上的具体差别,从而将为我们更好感知不同文化元素,提供本质性差异和直观认知。当然,如果认真分析我国茶叶名称的内容和来源,不难看出,其实际上在形成过程中,融入了各种元素内容,尤其是历史渊源或者具体的文化内涵等等,这些都是建立在社会大众认知基础上所形成的名称,可以说,这些名称已经形成了共性认识。因此,在进行茶叶名称的具体翻译时,如果我们能够对整个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状况进行深化理解和认知,不难看出文化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实际上是目前各种文化交流机制中,极其重要的内容诠释。而想要对不同文化机制形成全面而具体的认识,就必须在立足文化应用需求的基础上,通过融入文化差异和不同,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通过整体性融入,从而实现不同文化元素之间的深度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精准翻译,准确感知其中所包含的元素内容,就至关重要。

3从茶叶名称翻译实况来具体分析

中西方存在的具体文化差异客观而言,当前整个茶文化元素实现了生活化和品质化的提升,尤其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我国的茶文化元素内涵展现了深厚的价值和生命力,其通过具体融合,从而让世人对该文化机制的价值理念形成了全面理解和深刻感知。结合我国整个茶文化元素的发展与融入状况看,如今整个茶文化体系已经形成了内涵化与层次化和多元化,尤其是在茶文化理念成熟发展过程中,其逐渐与世界各国文化机制相匹配,从而造就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内涵。就传统的茶叶名称翻译实况来说,既定的翻译素材和具体的方法引导是当前进行整个茶叶名称英语翻译活动实施的主动力量,那么,从这点入手,就要考虑在整个翻译活动实施过程中,从对素材的合理选择入手,就要注重系统性和科学性。就是翻译内容的理解和准确认知环节,针对语言受众的基础能力和学习能力,规划好翻译活动的具体内涵和语言认知基础。可以说,在茶文化历史领域,茶叶产品不仅是一种具体的要素内容,同时也是具有发展历史的文化传承素材。而在茶叶名称翻译活动实施过程中,其不仅是文化理念的诠释与表达,同时也是语言应用思维的具体理解和表达,因此,而对于茶叶名称翻译活动来说,茶叶名称作为一种客观性词语,无论是其阐述的文化意思,还是其中所融入的社会大众语言习惯,都有着茶叶名称这一专业属性元素。文化差异的不同,具体根源在于其民族习惯与文化习惯上的不同,尤其是在长期的文化历史背景下,造就了极具个性和特色内涵的文化价值。因此,想要认知具体文化上的差异和不同,就必须从时代背景和文化根源认知出发,通过细化文化形成的内涵所在,从而实现对文化元素的合理、全面应用。

4从茶叶名称翻译机制看中西文化融合发展应用思路

从茶叶名称的最佳翻译活动看,在开展翻译活动时,其想要实现最佳效果,不仅要充分注重使用合适的翻译方法,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从翻译内涵和翻译技巧出发,尤其是从翻译前后,其文化差异性出发,通过融入具体的文化思维,尤其是结合翻译前后,语言环境的具体变化,从而实现整个茶叶名称实现最佳翻译。当然,对于茶叶名称翻译机制构建状况看,其中实际上是中西融合发展的诠释与表达。对于茶叶名称来说,其不仅是与茶相关的元素内容,同时也是容纳了丰富茶文化内涵的价值内涵,结合当前中西茶文化交流不断成熟这一具体背景,在认知中西方茶文化的客观不同时,就不能脱离合适的文化元素,比如具体的茶叶名称,其中所具有的成熟内涵和文化思维,不仅让我们感受其中所具有的积极理念,同时也能品读具体的文化思维。事实上,在当前茶叶产品市场经营建设不断成熟背景下,我们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文化思维甚至文化要素来进行产品的沟通与交流。就整个茶叶名称翻译活动的实施状况看,良好的翻译机制和思路,能够对茶叶名称的本质内涵进行最全面传递,同时在实施具体的翻译活动时,也实现了文化差异的最全面表达。在进行茶叶名称翻译活动时,要注重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尤其是要注重翻译内涵的诠释和表达,通过融入文化理念的价值内涵,从而让社会大众更好的理解具体文化产品元素所具有的茶元素内容。

5结语

在文化融合背景下,不同文化元素之间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而相对于文化的多样性看,中西方文化的融入机制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客观而言,良好的文化融合趋势,不仅是世界文化机制发展的重要趋势,更重要的是这也是整个文化体系多元化发展的重要表现。

参考文献

[1]张国扬.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唐代边塞诗的意象再现研究——以岑参和王昌龄的诗为例[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4,(01):151-153.

[2]肖福寿.中西认知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场理论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3):101-103.

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语用原则;差异;对比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0-0130-03

一、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渊源,与西方文化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性,这导致了中西方思维方式和语言行为等方面的较大差异。一般来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具有非常不同的心理习惯,对于看似相同的语言表达,中西方民族也许有着颇为不同的理解和判断。这就是说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各自所处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往往也起着对语言使用的制约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导致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往往容易造成交际双方的言语误解甚至交流失败。

二、中西方语用原则文化差异的根源性

事实上,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发展,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变得日益频繁,英语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主要的通用语言,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学习英语的大潮之中来。但是,在我国,由于英语往往是作为一门外语来学习的,很多人对于英语的学习往往更多的停留在英语的基本表达上,即使已经说出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但是,由于人们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尤其是对英语的语用原则掌握不多,导致了人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不够真正了解或者融入不到西方文化当中去,从而容易使得交流双方产生误解或者交流不畅的情况。因而,文化之于交流来说,显得如此重要,它就像计算机程序一样,对于人的思维和行动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必须按照一定的文化原则来思维和行动,否则就会寸步难行。

中西方文化都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但是,它们的文化精神渊源却大大不同,从而使得双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1],而西方文化却主张“天人相分”的观点,这是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思想根源所在。此外,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族本位”的核心观念,而西方文化却宣扬的是“个体为本”的中心思想。但是,无论是东方的群体取向,还是西方的个人主义取向,都会通过交际双方的言语交际行为表现出来,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气质和文化背景。应该来说,中西方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其实质就是两种文化进行相互斗争、融合与发展的一个过程[2]。

三、中西方语用原则的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语用学属于一种跨学科的语言实用学范畴,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在特定场景中进行交际的时候,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情况。换句话说,语用学研究的主要是超越了语句字面含义的意义,亦即话语意义。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要普遍遵守的两个基本准则就是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这两个言语交际中最为基本重要的原则中的合作原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著名的语言学家Grice提出的。根据他的观点,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为了使得交际能够顺利进行,交际双方都会自觉遵守合作原则。一般来说,合作原则包含了四个最为基本的准则,即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但是,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人们也会出现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这样,英国语言学家Leech就提出了另外一个原则,即礼貌原则[3]。这种原则往往是在人们违反了合作原则的情况之下产生的原则,即人们之间的交流需要通过礼貌原则来进行补救。由此可见,人们交际所要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之间是相互联系、交叉使用的。我们要尤其重视这种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使用规则和原则,对它们进行仔细的对比分析和研究,尽量避免语用原则使用不当造成的交际失败。

一般来说,语用原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探讨的主要涉及的是广义的语用原则,它指的就是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要遵循的具有指导性作用的原则,其涵盖面广,涉及的理论众多,它不仅包括了语言学原则,还包括了与实际语言运用紧密相关的修辞学、言语交际学、应用语言学等方面的原则和准则。应该来说,语用原则涉及的分支学科非常多,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导致了交际双方必须掌握好中西方语用原则,才能够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事实上,语用学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学科理论和体系等都不太完善。但是,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却非常需要了解语用学的相关知识。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即语用学提出了一定的指导性原则;明确语用原则是掌握语用学这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关键所在;语用原则是语用学这门学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所在;研究语用学原则,是我们探讨语用规律的必由之路;研究语用学原则,也是了解语用学这门学科基本特征的突破口。无论语用原则具有多少的指导性、交叉性、层次性和独特性,我们都应该明确地分析其文化差异所在。

(1)中西方合作原则的文化差异

作为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要遵循的“合作原则”,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的语言哲学家Grice提出来的。根据他的理论,人们在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为了使得交际顺利完成,交际双方都在遵循着某些会话准则,这就是“合作原则”[4]。一般来说,合作原则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基本准则,即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以及方式准则。前三条准则主要关乎“说什么”,第四条则关乎人们“怎么说”这个问题。应该来说,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会自觉遵守会话的“合作原则”,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尤其是自然、无准备的言语环境中,人们并不严格遵守合作原则。这并不是说人们故意违反该原则,而是为了要产生某种较为特殊的会话含义而不得已为之。这主要是因为影响人们交际行为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

一般来说,人们认为合作原则产生于英语文化背景之下,因而,其放到中国文化背景下来,不具有普遍性和可用性。那么,我们就需要牺牲合作原则而使用更加符合我们文化习惯的交际规则来进行言语的交际。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认为中国人往往说话言不由衷,常常不得不违背合作原则。究其根源来看,中国人是为了保全礼貌而牺牲真实性,但西方人宁愿保全真实性也不要合乎礼貌性。但是,它们的本质都是遵循了合作原则的,只是遵循的具体方式和手段不一致而已,这是因为交际双方的文化存在差异性。我们可以从语言交际的方面和非语言交际的方面来具体探讨中西方语用原则的文化差异。就语言交际方面而言,交际双方的初衷都是要遵循合作原则并努力配合的,但是,由于受到文化背景知识的影响或者出于某种现实的目的,比如说礼貌,交际双方常常会不惜牺牲合作原则来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尤其对于存在着明显差异的中西方文化来说,各自背景下的人们必然对如何使用合作原则有着不同的见解和行动。比如说中国人崇尚谦虚和内敛,而这有时在会话中却不得不违反合作原则。西方人更重视个性化发展,基本上能够遵循合作原则,但有时却让中国人感到难以接受。就非语言交际方面而言,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会话准则的取舍往往表现得颇为不一样。比如说中国人对于时间的概念并不那么严格,但是对于西方人来说,往往却奉行严格的时间观。虽说这些并不是什么道德准则,但却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想要顺利进行交际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否则,将会导致交际的失败[5]。

(2)中西方礼貌原则的文化差异

由于人们在进行会话交际的过程中,也会经常出现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从而产生了会话隐含的意义。著名的语言学家Leech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来使得交际顺利进行,这就是著名的“礼貌原则”,它主要是出于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为了显示出尊重对方或者其他人而表明的自我形象和态度。一般来说,礼貌原则包含有六个方面的准则,即策略准则、宽宏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求同准则以及同情准则[6]。应该来说,礼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对于人们之间的相处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和文化现象。

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尽相同,人们对于礼貌原则的侧重和理解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虽然说礼貌原则的产生和生长的土壤是英语文化环境,但是,它或多或少的也适用于其他各种文化,只是它的适应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西方这种礼貌原则的基础上,我国著名学者顾曰国也提出了专门针对汉语的礼貌原则,即与汉语文化有关的、带有中国特色的一套礼貌原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以及德、言、行准则五条基本准则。无论是西方的礼貌原则还是我国特有的礼貌原则,它们都是对各自文化背景的强烈反映。比如说,中国人在进行交际的时候,更为常用的是“贬己尊人”准则,因而,他们在进行祝贺与表扬、恭敬与谦虚的时候,往往表现得非常谦虚。而在西方人看来,他们往往是高兴地接受别人的赞扬之辞,然后表示感谢。他们认为中国人实则谦虚的否定行为却让他们感到不高兴,认为中国人不讲礼貌。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祝贺和褒奖的对象也不一样,中国人很少表扬自己的家庭成员,而西方人只要需要,他们却会赞扬自己的家人。在称谓方面,中西方语用原则也存在差异性。在中国语言中,有很多称谓形式本身就具有礼貌性质,但是,到了西方语言当中,却没有礼貌的含义了。比如说,中国人喜欢用“小+姓”的模式来表达对对方的亲切,但是到了西方文化中,却是不礼貌的行为,甚至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在中国,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之一,但是,在西方文化中,老却并不意味着尊敬老人,而是表示无用。在西方社会中,人们不能随意地去帮助一个老人,因为这会引起老人的愤怒,而非高兴和感激。[7]还有,在中国文化中,人们为了求同和面子,有时甚至会不惜一切代价来讲“面子”。但是,到了西方文化中,其所说的“面子”并不完全跟我们所说的面子一致。在西方文化中,面子包含了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所谓的积极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与喜爱,而消极面子指的是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即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约束和影响。比如在西方文化中某些“邀请”是不礼貌的,但在中国文化中,基本上没有把“邀请”这种行为列入不礼貌的行为之说[8](P624、333)。

[参考文献][1]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M].in Grice, H. P.(1989), or in Cole, P. and Morgan, J. (eds. )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3: Speech Act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2]Hall,E.T. Beyond Culture. Garden City,N.Y.:Anchor Press,1976.

[3]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London: Longman,1983.

[4]Levinson,S.C. Pragmatic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5]高灵丽.汉英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冲突[J].洛阳工学院学报, 2001, (4).

[6]金立.合作与会话——合作原则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学习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征,包含着该民族历史的文化背景,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体现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家庭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都与中国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必然通过语言反映出来,而从小耳濡目染本国文化的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缺乏了解和理解不同文化因素的差异,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把中国人的思维表达方式移植到英语表达中去,势必导致在语言学习和实践中出现错误或产生误解。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等不同,所以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而出现了中学阶段学生英语学习的多种困扰因素。笔者通过多年英语教学发现,中学生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语言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问候语

在英汉两种文化中,朋友之间都互致问候,来促进人际关系,两种语言各有一定的方式来表达。英语通常的问候语为:Hi! Hello! How are you?以上的问候在中国人之间很少用到。而汉语常用的问候语有“你吃过了吗”“你哪儿去” 或“你干什么去”,其实这些都是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问候语,而不是真想知道对方是否“吃过饭了”“要到哪儿去”“去干吗”。中国学生如果缺乏英美人打招呼问候方面的知识,不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这方面的差异,而按照汉语的“套话”去向一个讲英语的人打招呼“Have you eaten your lunch?”他就可能以为你要邀请他共进午餐,如果问“Where you going?”“What are you going to do?”,则会有打听他人隐私的嫌疑。

2.称呼

在我们国家“同志”“师傅”被用于不同的性别、身份、地位的人。而在英美国家一般用Mrs、Mr、Miss、Ms或者Sir、Madam来称呼。再比如,中国学生总喜欢把“老师”称为“teacher”,在英语课上,学生就会这样称呼老师“Good morning,teacher Wang”,其实“teacher”在英美人士的文化中,表示一种职业,而不是称呼语,更不是尊称。因此,根据英语国家说话的习惯,我们学生应该说“Good morning Miss/Mr. Wang.”

3.称赞和恭维

中国人和英美人士遇到自己喜欢的人或物总要称赞一番,根据西方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否则他们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而东方则比较谦虚、谨慎,即使心里非常高兴,也不会坦然认同或接受对方的赞扬。在与外国人进行交往时,外国人常常吃惊地发现,当他们称赞中国人的时候,中国人总是不知所措,过于谦卑或贬低自己,甚至予以反复否定,而不像外国人那样坦然地用语言表达感谢。例如,当外国人表扬中国学生的英语说得好时,该学生就会说:

A:You speak excellent English.

B:No,not at all.

其实,对这样的赞美之辞说外国人常用的一句“Thank you”就行了。这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把自谦看作是一种很重要的美德。这种文化的差异也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或错误。

4.隐私和禁忌语

不同语言中禁忌语常常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在中国,人们询问年龄、收入、婚姻、体重等似乎是常事,但在英语国家这些被视为个人隐私的问题都要回避,否则,容易引起对方反感。因为询问这些问题,是对他人不尊重、不礼貌的言语行为。例如,中国学生由于对外国人的好奇心和关心,初次见面常会问下面的谈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家庭情况等一连串问题的话题。

How old are you?

What are you wages?

How much do you earn?

You make a lot of money,don’t you?

What’s your name?

Are you married?

西方人在初次见面或不太熟悉的人面前,从不问及有关别人隐私方面的问题,以示对对方的尊敬,他们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

5.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地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同样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大相径庭。在西方国家,人们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对狗的赞誉也屡见不鲜,并把人比作狗。如a luck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蔑视狗,因而有“走狗”“狗腿子”“狗仗人势”等说法。当然,西方人所喜欢的狗的某些品质,中国人也喜欢,如狗忠实可靠、勇敢、聪明等。但在中国,狗首先是看家的动物,不是供玩赏的动物;人们养狗是因为它有用,并非因为它是个好伴儿。就是说,狗是有用的动物,但并不可爱。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二、解决中西方文化差异引发的学习问题的对策

为了避免和减少错误,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做到:

1.提高自身及学生的英汉语言对比意识

在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其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学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教师要有扎实的业务基础,在充分考虑母语特点的情况下,利用英汉对比,体会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比如,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英汉的相同之处,表达起来比较容易,英汉的不同之处往往是困难所在,时常体会英汉的不同之处及其表达方式的差异,就能预见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从而确定教学难点和重点,避免本族语的干扰,准确判断其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