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循环经济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循环经济;意义;利用
1前言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在注重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渐意识到过度开发对环境的破坏性,意识到资源利用的可再生性,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资源利用的紧迫性促使人们不得不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出现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而这一概念中,循环经济作为其主要手段,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良好地发展经济,更能够保护大自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实现人类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
2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及基本特征
循环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手段之一,来源于生态经济,生态经济就是循环经济的本质。循环经济这一概念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由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而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才使用“循环经济”这一术语。与循环经济相对立的是传统经济。传统经济的应用流程是“资源”到“产品”最后到“污染排放”,这种线性经济是单向流动的,并且是遵循“高开采”、“低利用”和“高排放”这三个模式的。在这种经济的指导下,人们对现有的能源进行大量的开采和掠夺,在资源利用方面则是一次性的,通过资源变废弃物这种方式达到经济的快速增长。在这种恶性循环的经济模式下,自然界的资源不断出现短缺和枯竭的情况,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甚至威胁到了人类的正常生活。循环经济则与传统经济大大不同。循环经济是基于不断循环利用物质的基础上,提倡促进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这两者和谐发展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在遵循生态系统模式下,进行的是“资源”到“产品”最后到“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利用物质的过程。循环经济则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减量化”就是在输入端尽量减少生产消费中所需使用的物质量;“再利用”是在使用过程中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和次数;“再循环”则是在输出端把产品再次以资源的形式进行处理利用。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基本上不存在废弃物,只有暂时没有派上用场的有效资源。
3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与障碍
首先循环经济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而言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把循环经济看作自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实现手段和方式。循环经济这一竞技模式的运转可以对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变革,与此同时各个国家的科技发展的方向也会有所调整,这种经济模式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新的价值观念,从根源和表层来帮助人们发展绿色经济。其次,循环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在资源短缺匮乏的地区,循环经济是国家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的流程帮助人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辅共生的模式。但是,循环经济的发展也非容易之事。很多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出现缺乏有效的运作方法和不完善的政策等问题,因为循环经济的运行需要市场机制和政府等机构的支持,这种时候,就需要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时候紧密结合运营机制和加强政府、企业等机构的联系,这样才能有效发展起来。
4循环经济的展望
4.1循环经济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发展
高新技术应抓住机遇,结合循环经济发展商机,大力研发如废旧物循环利用等的无公害技术,并且高新技术产业也应该变更自己的产业方向,从由数量增长的类型转变为质量品质的类型,积极研究探索实践循环经济模式,以达良好绿色的经济运营模式。
4.2循环经济在再制造技术方面的研究发展
再循环制造并非收集废旧产品不停循环进行简单修补,而是运用先进的技术“更新”废旧产品,可以让它比原先的产品质量更好,如新的产品一样。例如,我国是一个相对来说缺乏橡胶的国家,所以在轮胎制造等需使用橡胶的生产制造方面,如果我们可以研究出安全的再制造轮胎技术,就可以在不用担心高速行驶时车子使用的再造轮胎发生爆胎的同时,节省橡胶资源的使用,这样就可以良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保护了我国的有限资源。
4.3要深度挖掘可以再次循环利用的资源
很多废旧产品在基本耗尽利用价值后也可以“另辟蹊径”。例如,可以回收利用塑料瓶,在加工处理后,将其制作成短纤维,用以生产制作环保类的速干球衣供给在俄罗斯举办的世界杯中十六支球队使用。塑料袋在环境污染方面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可以筛选出有价值的塑料袋进行分解,再利用制作其他有效产品。
4.4循环经济中产品的发展也要依靠绿色设计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结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循环经济的提出,到各地方各行业的经验总结,制定并实施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除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本身所体现的科学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等特点之外,也反映了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我国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缓解环境压力、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通过对循环经济概念的界定,系统研究了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界定
在我国循环经济一词最初由刘庆山在1994年使用,从资源再生的角度提出废弃物资的资源化,其本质是自然资源的循环经济利用[1]。作者对文献中关于循环经济定义的总结,主要基于内涵,并有重点按类别地介绍并分析其中的一些定义。
1.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界定
循环经济的概念来自于环境保护。然而,真正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界定循环经济的并不多见。有文章认为,循环经济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环境保护发展模式:①强调环境保护本质上与经济活动是一个协调统一体;②指出人类经济活动应遵从自然生态规律;③阐述了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深刻内涵;④揭示了当今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这一表述主要是针对循环经济的功能和性质而言的。
2. 从大物流角度界定
在迄今的研究文章中,从大物流角度界定循环经济,含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循环流动,一是尊重自然规律。从这个角度定义循环经济强调了物质闭环流动、经济形态、生态经济等内涵,要求按照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技术规律、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弃物处理过程,将现行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开环式经济系统,转化为“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闭环式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实现资源的减量化、产品的重复使用和再循环使用。
3. 从经济形态和增长方式的角度界定
经济界中各地区、各产业、各行业和各企业的物流,我们都把它叫做经济界物流,简称经济物流。经济界物流的特点:物是经济商品的物;流的动力来自人类的经济活动;是有赢利目的的经济行为。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经济发展模式[3]。其含义是以资源循环为主要特征,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将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过程中,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在不断循环的经济过程中得到合理和高效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二、基于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结构
1. 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供应链的构建
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供应链应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一是供应链上企业的生态企业化,二是企业间共生形成绿色供应链及其网链,三是延长生产链条,做好逆向供应链的构建,增强反馈机制。基于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是一种融合环境保护的现代管理模式, 通过绿色技术与供应链管理的手段,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内环境负影响最小,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和供应链系统整体效益最优的目标。
2. 基于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的运作体系结构
绿色供应链研究的内容可以看出,研究绿色供应链的实施需要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包括产品的原材料获取、产品的设计与制造、产品的销售与运输、产品的使用以及产品再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其运作体系结构图如1 所示。
⑴ 绿色设计。研究表明, 产品性能的70% ―80% 是由设计阶段决定的, 而设计本身的成本仅为产品总成本的10% , 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理念,要求产品在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产品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 采用绿色产品设计。
⑵ 绿色材料。原材料供应是整条绿色供应链的源头, 必须严格控制源头的污染。从大自然提取的原材料,经过各种手段加工形成零件,产生废脚料和各种污染, 这些副产品同时产生许多环境污染, 这就要求生产者在原材料的开采、生产、产品制造、使用、回收再用以及废料处理等环节中, 充分利用能源和节约资源, 减少环境污染。
⑶ 绿色供应。供应过程就是制造商在产品生产时,向原材料供应商进行原材料的采购, 确保整个供应业务活动的成功进行, 为了保证供应活动的绿色性, 主要对供货方、物流进行分析。
⑷ 绿色制造。绿色制造也被称为绿色生产或清洁生产。它要求生产过程中的所有活动均按ISO14000的标准生产,这意味着对生产过程、产品及服务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以期推行绿色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或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⑸ 绿色销售、包装、运输和使用。绿色销售是指企业对销售环节进行生态管理, 它包含分销渠道、中间商的选择、网上交易和促销方式的评价等。绿色包装是消费者购买产品后, 其包装一般来说是没有用的, 如果任意丢弃,既对环境产生污染, 又浪费包装材料。随着物流量的急剧增加带来车流量的大量增加, 大气环境因此受到严重污染。绿色运输主要评价集中配送、资源消耗和合理的运输路径的规划。在产品的使用阶段上主要是评价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再循环利用, 使用寿命是延长产品寿命, 增强产品的可维护性, 减少产品报废后的处置工作。
⑹ 产品废弃阶段的处理。工业技术的改进使得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全面, 同时产品的生命周期也越来越短,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废弃物消费品。不仅造成严重的资源、能源浪费, 而且成为固体废弃物和污染环境的主要来源。产品废弃阶段的绿色性主要是回收利用、循环再用和报废处理。
3 .基于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结构
实施绿色供应链,面临着一系列决策问题,它是一个十分复杂但又很有研究意义的问题。基于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结构就是应用数学和计算机等手段建立绿色供应链的功能系统模型、信息系统模型、物流系统模型、资源系统模型、组织系统模型、过程系统模型,以及制造系统绿色供应链总体模型,形成完整的决策体系结构和系统模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如图2所示。
⑴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追求的目标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尤其强调的是,在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要求对环境的影响的负作用尽可能小,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高。
⑵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对象。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对象涉及供应链中的各个主体,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和物流商等。因为,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不仅要求一些关键节点企业制定并严格实施环境管理标准,而且其上、下游厂商及最终用户也必须遵守同样的环境管理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绿色性。
⑶ 绿色供应链的运作、控制和管理技术
在绿色供应链的实施过程中,要涉及绿色供应链的运作、控制和管理等使能技术和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绿色材料选择、绿色采购、绿色仓储、绿色运输、绿色生产计划、绿色分销、多地点库存协调和逆向后勤(回收和处理)等。借助于上述绿色供应链的体系结构、模型和评价体系等,尽可能选用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材料,尽可能使材料的采购、材料和产品的仓储、运输、产品的分销过程占用的空间、消耗的资源和造成的环境损害最小。
三、结论
再循环利用是根据“生态效率”的思想, 通过少制造和再制造方式, 使得废弃产品得到再循环, 从而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在我国,供应链管理还处在一个初级发展阶段,在循环经济理念下,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个系统工程,用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绿色供应链模式的构建,并且对绿色供应链闭环的每一个环节给予精心的制定和计划,才能达到社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的系统优化,推进全球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绿色企业 循环经济 绿色管理体系 技术创新
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绿色企业体现了循环经济特征,创建绿色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及本质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三R”为原则(即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在发展理念上就是要改变重开发、轻节约,片面追求GDP增长;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二、绿色企业的循环经济特征
近年来世界各国开始倡行环境保护,消费者、政府都要求企业必须依照环保法律执行生产符合环保法令的产品,建立回收系统或采用天然原料,创立绿色企业。作为绿色企业,它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生产绿色产品。从设计、制造、销售到回收处置的全过程中,对环境无害或危害较少,符合特定的环保要求,有利于资源再生的产品。
2.使用绿色技术。绿色技术是指能够节约资源、避免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是绿色管理的核心内容。绿色技术可以分为末端处理技术和污染预防技术。末端处理技术是在默认现有生产体系的前提下,对废弃物采用分离、处置、处理和焚烧等手段试图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的技术;污染预防技术则着重于污染源头的削减。绿色技术是解决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产生的主要办法,它既可以为企业带来效益和增强竞争力,又可以在不牺牲生态环境前提下发展,是建设绿色企业的关键。
3.开展绿色营销。绿色营销即企业在市场调查、产品研制、产品定价、促销活动等整个营销过程中,都以维护生态平衡,重视环保的“绿色理念”为指导,使企业的发展与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相一致。绿色营销应包括收集绿色信息、发展绿色技术、开发绿色产品、实行绿色包装、重视绿色促销、制定绿色价格、选择绿色渠道、树立绿色形象、提供绿色服务等,将资源的节省再生与减少污染的环保原则贯穿营销活动的始终。
可见,绿色企业的主要特征是把生态过程的特点引申到企业中来,从生态与经济综合的角度出发,考察工业产品从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到绿色消费的全过程,以其协调企业生态与企业经济之间的关系,主要着眼点和目标不是消除污染造成的后果,而是运用绿色技术从根本上消除造成污染的根源,实现集约、高效,无废、无害、无污染的绿色工业生产。绿色企业比一般企业能更高效地利用资源和能源,以较少的物耗、能耗生产出更多的绿色产品,并能使在一般企业中被排出厂外的废弃物和余热等得到回收利用,可大大提高绿色企业的循环经济综合效率,而非单纯的经济效率或生态效率。
三、创建绿色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创建绿色企业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新阶段,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人文气息,是时代进步的产物。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和完善绿色企业,主要有以下实现途径:
1.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绿色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是以资源循环利用为特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经济发展模式。清洁生产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源消费最小的人类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清洁生产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了在生命周期内对产品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问题,带来很高的环境效益,同时还可以在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调整方面大有所为,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这正与绿色企业所追求的目标(生存、获利与发展)相一致,与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即资源的循环利用相符合。因此实现绿色企业重要途径就是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少投入、低消耗、多产出的集约化方式生产,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污染控制,进而走上经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之路。
2.通过企业技术改造创建绿色企业。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在改造落后的工艺流程中建成生态工艺,使全流程变成无废料工艺;依靠科技创新,降低废料产出率,提高资源的回收率。同时加快以生态原理为主要基础的绿色技术,特别是生态型高新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技术体系。
3.系统规范地建立绿色管理体系。绿色管理系统化、标准化是国际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我国企业要建设绿色企业,经营者必须根据企业的现实情况,以环保认证标准为参照,分析影响环境的因素,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树立企业的绿色理念,在产品设计生产、原料采购、营销行为等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建立标准规范的绿色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中国环保产业,2001(2)
关键词:循环经济;实践;启示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70008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的提出与推广,许多发达国家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作为解决上述矛盾的出路,并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怎样突破传统的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得到合理解决,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解决方案,但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方面的实践,我国起步较晚,经验不足,所以在我国发展的同时需要首先研究其他国家的实践,吸取经验教训,为我所用,尽量少走弯路。本文将在简要分析循环经济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三个不同的层面研究国外循环经济发展实践,并找出其中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有益的启示。
1循环经济概述
1.1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内涵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波尔丁提出了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的概念,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在循环经济的概念提出以后,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与日俱增,但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范围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循环经济追求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平衡,以高素质劳动力、低污染的环境质量以及可持续的资源利用等来保障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及其结构优化;狭义的循环经济主要强调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是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循环”是循环经济的中心含义,但此处的“循环”不是指经济的循环而是指资源的循环利用,这里的资源循环利用包括: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产品加工过程中通过适当采用先进技术将其加工为环境友好型产品并实现回收利用;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的最终产品的理性消费;最后回到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资源回收利用。
1.2循环经济发展的三个层面
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核心在于物质的循环利用。在工业经济的体系中,可以将循环经济划分为三个层面的循环:企业层面的循环、区域层面的循环、社会层面的循环。企业层面的循环即微观循环主要表现为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企业绿色管理模式;区域层面的循环即中观循环主要表现为建立生态工业园模式和建设生态城市模式;社会层面的循环即宏观循环主要表现为循环社会的模式。这些层面从小到大依次递进,建构为一个完整的循环型经济层次结构,前者是后者发展的基础,后者则是前者发展的平台。
2不同层面国外循环经济典型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无论在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还是在实际的推广方面,都是先行者。因此,当前对国外循环经济的发展做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以资借鉴是十分必要的。
2.1企业层面国外循环经济发展实践及启示
企业是经济系统的微观要素,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层面的循环,即是指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属于清洁生产的范畴,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核心,但还应纳入企业绿色营销、绿色会计、绿色审计的内容,实现全面的绿色管理。
美国杜邦公司被认为是最典型的企业清洁生产的实例,他们于20世纪80年代末把工厂当做试验新的循环经济理念的实验室,创造性地把“3R”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实际相结合的“3R制造法”,通过实行新的工艺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另外,澳大利亚的邦莱克(Bonlac)食品有限公司、瑞士化工公司汽巴嘉基公司、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在清洁生产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美国从20世纪20、30年代以来颁布的一系列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对企业在预防、降低、治理污染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相应增加了一系列的绿色成本和绿色负债;日本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绿色会计的研究与推行,但其发展很快,日本的一些大企业开始实施这项制度,并取得了大量的利润;日本富士通公司从1998年3月开始实施以环境保护投资及其效果评价为目的的绿色会计、审计核算制度。
从国外典型公司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首先,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意识与思想,需要在政府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其次,立法建设是循环经济相关技术在企业中得以推广的基础;再次,循环经济要求在生产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因子,改善工艺技术、使用清洁能源、提高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最后,企业实行循环经济不仅仅是清洁生产一个方面,要在企业内建立全面的绿色管理。
2.2区域层面国外循环经济发展实践及启示
区域层面的循环是按照生态学理论和生态设计的原则,通过合理布置生产组织和生活,使一种组织的“排泄物”成为另一种组织的“食物”,按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结构形式完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区域层面的循环是中观层面的循环,一般认为包括生态工业园和生态城市两种模式。
(1)典型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与启示。
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是世界上最早最典型的代表,该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厂等为核心,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其他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工业恒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最终实现园区污染的“零排放”;再有如美国的乔克拓生态工业园,基于园区所在地丰富的特定资源,采用废物资源化技术构建出核心工业生态链,进而扩展成工业共生网络;虚拟型的布朗斯维尔生态工业园,根据相关企业的特性建立了“工业共生”路线图,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列出本区及附近地区现有企业生产的产品及废料和排放物,根据需要,选择潜在型企业补充进来补充现存企业以增加废料以及排放物的使用效率。
总结各国实践可以看出,在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上:首先,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必须明确,主导产业的选择十分重要,主导产业的成功,将会对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产生极大影响;其次,生态工业园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与引导;再次,要根据自身特色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比较完备的物质循环系统;最后,工业园区内部形成技术创新网络,促进产品、流程、设计等创新的不断出现。
(2)典型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启示。
生态城市在国外有着广泛的影响,目前,全球许多城市正在按照生态城市的目标进行规划和建设。哈利法克斯生态城是澳大利亚第一例生态城市规划,它不仅涉及社区和建设的物质环境规划,而且还涉及社会及经济结构,走出了传统商业开发的老路,提出了“社区驱动”的生态开发模式;哥本哈根是丹麦的第一个生态城市,在建立生态城市的过程中,首先制定了一系列规则与制度,将资源与环境要素纳入到城市规划与管理之中,提高市民的绿色意识和环保责任感,同时从各个环节减少资源消耗,并积极倡导环境友好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鼓励市民参与城市生态建设。
总结国外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首先,要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原则,重视经济系统、人的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第二,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同时因地制宜,因材施政;第三,必须重视区域合作,制定长期的区域发展政策和环境政策,重视与城市周边地区的协调;第四,加强政策、资金以及科技的支撑力度;最后,提倡公共积极参与,在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采取吸纳公众参与社区管理的“社会管理”模式,集思广益,提高公众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3)社会层面国外循环经济发展实践及启示。
社会层面的宏观循环要求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完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合回路。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表现为循环型社会,循环型社会是一种能够有效并长期稳定地支持经济系统按照循环经济模式运行的社会功能机制和结构,适应生态循环的需要,并与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及过程相结合的保护自然、尊重自然极限的生态型、循环型社会。
日本是建设循环型社会最为典型的国家,其许多经验与做法非常值得学习与借鉴。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意味着环境保护技术和产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社会结构开始从过去“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社会向降低环境负荷、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社会转变。日本在循环型社会的建设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上:一是政府推动构筑多层次法律体系;二是要求企业开发高新科技,首先在设计产品时就要考虑资源再利用的问题;三是要求国民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不要鄙视垃圾,而是将它们视为有用的资源。
参考日本循环型社会建立的实践,我国在循环型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制定明确的循环型社会战略目标和推进计划;其次,政府还需要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和法律体系;再次,打造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链条,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最后,要建立循环型社会,民众必须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各项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活动,并且对各项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监督。
3结论
从上述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可见,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各国增强综合实力、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战略措施。总结以上经验教训,在实施循环经济的过程中:首先,要结合本国国情,选择适当的切入点,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与推进计划;其次,政府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体制机制,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宣传与推广循环经济的核心理念,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实施环境;再次,确定主导产业,重视技术创新,发挥自身优势,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最后,要十分重视企业和公众的参与,实施循环经济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每个企业与公民都有不可推卸的义务与责任。
但在我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基本国情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增长时期所处的国际环境也不相同。因此,我们既要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采取的措施和经验,也要看到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历史条件和路径选择的差异,既要借鉴国际经验还要结合中国国情,这是我国实现后发优势跨越式发展与和平崛起的前提。
参考文献
[1]闫敏.循环经济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2]吴大华.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张瑞,郝传波.循环经济与中国煤炭产业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4]陈文晖,马胜杰,姚晓艳.中国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一、转型发展、资源配置制度与国民经济政策体系
本文对制度变迁条件下国民经济政策体系的模式定位的研究借鉴了西方学者的已有成果,但是本文的分析与其存在诸多差异。这种差异显著地表现在两者的分析前提和假定上。
(一)极度不合理资源定价机制与不完备资源市场假定
制度变迁条件下中国现阶段的极度不合理资源价格与不完备资源市场是西方学者无法完全想见的;
(二)制度变迁条件下中国的资源市场长期处于短缺的非均衡状态
(三)制度变迁条件下资源分配的非市场化与过多行政干预
(四)资源管理中政府官员行为动机复杂化
其中,资源管理阶层为了获得行政职级晋升,在经济管理中导入非经济目标,从而成为中国现阶段国有资源型企业有的“政治―――经济人”。
中国学者与西方学者对制度变迁条件下资源价格定价机制与资源市场的论述存在差异,主要原因是西方学者对资源价格定价机制与资源市场进行分析的制度背景是规范的市场经济制度,而中国资源价格定价机制与资源市场分析的制度背景是中国资源配置制度正处于以转型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制度变迁过程。转型是指中国资源配置制度正从计划模式转向市场模式,发展是指中国资源配置的管理机制正从不发达状态迈向现代化。正是因为这一制度背景的特殊性,使得制度变迁条件下中国资源价格定价机制与资源市场等经济问题尤为错综复杂,是西方市场经济理论所不能涵盖的。
制度变迁条件下,中国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宜于采取渐进模式。正如许多专家指出:大约需要5―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建立比较合理的资源配置制度。在不合理资源配置制度下,企业既不能实现要素最适组合,也不能贯彻利润最大化原则,还会引致企业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中平均成本过高(相对与发达国家),损害企业利益与社会福利,根本不可能形成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企业运营制度。参照资源配置制度范式,中国资源价格定价机制与资源市场状况可以简略概括为:超经济垄断(行政垄断)与过度分散竞争并存;资源利用集约程度低与企业竞争限制并存;经济性管制和行政性管制并存。总之,中国现阶段资源价格定价机制、资源市场结构与资源配置制度的优化要求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二、循环经济―――国民经济政策体系的模式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已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之路,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模式,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那么只能阻碍我国进入真正现代化的速度。从长期角度来看,良性循环的社会应从发展阶段开始塑造,才不会走弯路,才会得到更快的发展。我国的消费体系仍在形成阶段,建立一个资源环境低负荷的社会消费体系,走循环经济之路,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随着未来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也必然要求我国选择建立循环经济。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到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要在200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今后10年的经济依然需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很显然,如果继续沿用传统“三高”发展模式来带动经济高增长,那么只能继续削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换言之,我国现有的资源和能源供给几乎不可能继续满足传统“三高”模式下的未来10年经济的高速发展。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利用高新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新经济,使我国经济和社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国家层次的国际经验比较分析
随着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学的迅速发展,使人们产生了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愿望,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普遍采纳,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正在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循环经济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取得了成功的实践。目前,从企业层次污染排放最小化实践,到区域工业生态系统内企业间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再到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都有许多很好的成功实例。
从国家层次来看,比较成功的国家主要有德国和日本。德国分别于1991年和1996年颁布《包装废弃物处理法》和《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规定对废物管理的首选手段是避免产生,然后才是循环使用和最终处置。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循环经济立法最全面的国家,立法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资源“循环型社会”。目前,日本已经颁布了《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有效利用资源促进法》、《家用电器再利用法》、《食品再利用法》、《环保食品购买法》、《建设再利用法》、《容器再利用法》等七项法律。从2001年4月开始,日本开始实施这七项法律,争取一边控制垃圾数量、实现资源再利用,一边为建立“循环型社会”奠定基础。日本将走出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逐步走向“循环型社会”。日本七项法律的基本精神就是体现三个要素,即资源再利用(Reuse)、旧产品和旧零件再利用(Recycle)和减少废弃物(Reduce)的3R原则。
四、构建我国循环经济政策体系的基本路径分析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现阶段,我国循环经济的进展,还更多地停留在概念层次上。发展我国的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企业、科学界、公众共同努力,通过建立法规制度、推行绿色核算、开发绿色技术等措施来推动。
循环经济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优化选择。然而,由于循环经济思想的前瞻性和长远性,并不是每个企业和消费者都具有能够理解并主动地实施它的理念。因此,国家和政府在建立循环经济战略的任务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来引导和促进企业和消费者实施这项战略。
(一)战略选择:实现国民经济的信息化
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要求加强经济活动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因此,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就是要发展科技,发展高新技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同时重视教育,加强人才的培育,以保证智力资源的再生。
(二)经济政策:明晰环境资源产权,调整资源价格体系,建立循环经济模式的国民经济账户
环境资源问题很大程度上根源在环境资源的滥用。而引发环境资源滥用的经济机制在于缺乏合理的环境资源价格体系来消除经济活动的外部性问题。在现实经济中,环境资源的价格未能正确地反映其供求关系,低价甚至免费的资源使用使人们产生了资源丰富的错觉,促使人们对有关资源过分使用,引发大量的环境资源污染。如果能够建立完整的环境资源价格体系,使环境资源价值得到相对完整的体现,环境资源滥用的现象就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因此,经济政策的重点就在于利用市场机制,明晰环境资源产权,使资源和其他物品一样走入市场,使其价格正确地反映它的全部社会成本。明确的产权,合理的价格会促进稀有资源的有效使用,确保循环利用原则的实施。
在宏观层次上,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不适应循环经济的需要。在现行体制下,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中使用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真实成本得不到反映,而环境资源质量的退化等环境资源债务也在国民账户的资产负债表上缺乏反映。同时,计算方法上,环境资源污染导致环境资源质量的下降,不仅没有从最终附加值中扣除,环境资源治理的费用还被列入了国民收入。现行核算方法严重背离了实际的经济运行,并不能对“原则”的实施提供正确的指导。因此,应当采用符合循环经济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使其准确地反映发展中资源的代价和环境资源污染的程度。
(三)产业政策:加速实现产业发展的“循环化”和“节约化”
循环经济并没有所谓的“循环产业”,它只是要求对现有的产业进行“绿化”,使之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对工业而言,应该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也就是运用工业生态学的观念来改造现行的工业系统。就微观层次而言,就是按照清洁生产的理念来组织工业生产,促进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就宏观层次而言,就是要大力发展工业生态链和兴建工业生态园,在产业、地区、国家甚至世界范围内实施循环经济法则,使微观企业之间形成共生系统,尽量消除废弃物的产生。比如可以在石油冶炼、化学制剂生产等企业之间交换能量和原料。与工业类似,循环经济的农业也应该是可持续的,它包括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形式。目前欧盟已有包括德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正在推广一种“作物综合管理”的持续农业计划,拟减少对环境有害的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同时增加有机肥的投入。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是改善现有环境的重要手段。目前我们的环境已经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基于此,一方面应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确保以后的环境不再遭受破坏,另一方面,对于环境已经遭受的损害,应该采用积极的方式恢复环境的清洁面貌,环保产业是弥补以前对环境欠账的有效措施。从广义来讲,资源回收产业也是环保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资源回收和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相互衔接起来,就会形成一个全社会范围内的“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完整的循环经济环路。
(四)技术政策:发展高新技术和环境无害化技术
高新技术被认为是知识经济的技术载体。而知识经济的发展也是符合“减量化”的要求,因此,循环经济的技术政策中应该包括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等。
环境无害化技术是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促进废物和产品的循环利用,或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处置废弃物的技术。它主要包括污染治理、废物利用和清洁生产技术等。污染治理技术就是传统的环境工程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技术,它符合“再使用”和“再循环”原则的要求。清洁生产技术则和“减量化”原则相一致。高新技术和环境无害化技术是构筑循环经济的物质基础,它已经成为当今技术发展的主要潮流。一旦在这些技术上取得突破,必将加速促进循环经济的建立,人类也会早日重建与地球的和谐关系。
(五)消费政策:引导“无公害”消费和“绿色”消费
消费在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产品或服务只有在被最终消费之后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因此,倡导“无公害”消费和绿色的消费政策是构建循环经济最重要的环节。“无公害”消费和绿色消费的概念是广义的,它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改变公众对环境不宜的消费方式。在目前消费疲软的情况下,倡导“无公害”消费和绿色消费不仅可以创造新的消费热点,拉动消费,更重要的是处于买方市场的消费需求会更有效地引导绿色生产。
(六)教育政策:开展“无公害”教育和“绿色”教育
所有政策最终的执行效果都和公众的参与密切相关。为了提高循环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需要加强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培养。绿色消费引导绿色生产,而公众的环境意识又决定其消费偏好。所以建立循环经济最终要落脚于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无公害”教育、绿色教育政策包括: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带动民众广泛参与环保实践;经常举办环境污染案例听证会,加强环境案件的社会影响;加强舆论宣传,强化环境意识。新闻媒体对绿色产品类的广告予以优惠,政府部门应该带头使用绿色产品;加强教育培训,普及环境知识;增加环保投入,加快信息自动化建设,并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引进生态理念,科学规划社区环境。
五、建立循环经济法律保障,培育国民的循环经济理念
为了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我国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从国情出发,制定了“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实行“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循环经济管理”三大环境政策,以此为循环经济保护立法、执法和守法的基本准则。初步形成了循环经济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框架。